CN208919034U - 一种螺帽 - Google Patents

一种螺帽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919034U
CN208919034U CN201821621042.7U CN201821621042U CN208919034U CN 208919034 U CN208919034 U CN 208919034U CN 201821621042 U CN201821621042 U CN 201821621042U CN 208919034 U CN208919034 U CN 2089190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ut
knife handle
nut body
handle hole
collet chu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621042.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颜炳姜
李伟秋
林一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martguy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Guangzhou Branch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Huizhuan Tools Co Ltd
Conprof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Huizhuan Tools Co Ltd, Conprof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Huizhuan Tool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621042.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91903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9190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91903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Gripping On Spind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螺帽,包括圆筒形的螺帽主体,螺帽主体的第一端设有内螺纹孔,螺帽主体的第二端设有供加工刀具的刀柄穿过的刀柄孔,刀柄孔的内壁设有密封槽,螺帽主体内部设有退刀槽和用于固定筒夹的筒夹固定部,内螺纹孔、退刀槽、筒夹固定部和刀柄孔依次相连且同轴设置。所述螺帽是在目前现有的螺帽基础上在螺帽主体的头端假设一个刀柄孔,在刀柄孔的内壁设置密封槽,密封槽用于放置密封圈,首先刀柄孔相比较常规的螺帽头端开孔要更小,其次,刀柄孔的内壁还设有密封结构,可以有效防止有效防止碎屑、灰尘和水从刀柄孔进入所述螺帽主体内,可以有效防止因碎屑、灰尘和水进入造成的加工精度问题和工具检修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螺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精密加工工具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螺帽。
背景技术
现有精密运用于铣床或自动加工机,通常是采用的刀柄系统主要是螺帽配合持刀柄体对筒夹施加作用力,使筒夹夹紧刀具。筒夹主要包括两种, ER筒夹和SK筒夹,都是在筒夹的筒身间隔设置多个剖槽,且筒身具有一定的收缩性,筒夹的一端与螺帽连接。ER螺帽是与ER筒夹相适配的一种零部件,SK螺帽是与SK筒夹相适配的一种零部件,ER螺帽、SK螺帽均为一种标准件。
目前的配合筒夹的螺帽的头部所开设的孔均较大,拆卸筒夹时,筒夹的夹头的前端直接从螺帽头部的孔伸出,这种类型的螺帽的防水性能和防尘效果都较差,由于螺帽与筒夹的端面之间有间隙,在刀具使用过程中经常会有一些细小的切屑、粉尘通过间隙进入到筒夹的开槽以及筒夹与刀柄接触面内,切屑和粉尘的进入会影响刀柄、筒夹的装配精度和运动平衡性,同时加快筒夹-刀柄接触面的磨损,继而降低了刀柄使用寿命。如果粉尘进入较多,会进一步影响工件的拆卸和换装。
设计一款新型的螺帽防止加工过程中的切屑、粉尘进入筒夹内,能够更好地保证加工精度以及提升刀柄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能够防水防尘的螺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螺帽,包括圆筒形的螺帽主体,所述螺帽主体的第一端设有内螺纹孔,所述螺帽主体的第二端设有供加工刀具的刀柄穿过的刀柄孔,所述刀柄孔的内壁设有密封槽,螺帽主体内部设有退刀槽和用于固定筒夹的筒夹固定部,所述内螺纹孔、所述退刀槽、所述筒夹固定部和所述刀柄孔依次相连且同轴设置。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筒夹固定部包括相连的卡槽和卡扣部,所述卡槽形成在所述螺帽主体内壁上,所述螺帽主体的内壁在所述卡槽一侧凸起形成所述卡扣部,所述卡扣部与所述退刀槽连接,所述卡槽与所述刀柄孔连接,所述卡槽的内径沿着所述螺帽主体的轴线保持不变,所述刀柄孔的孔径小于所述卡槽的内径。
在一些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卡槽通过过渡面与所述卡扣部连接,所述过渡面的形状为圆锥曲面。
在一些更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过渡面的内径沿着从所述内螺纹孔向所述刀柄孔的方向逐渐增大。
在一些更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过渡面与所述螺帽主体的轴线的夹角为20°-45°。
在一些更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过渡面与所述螺帽主体的轴线的夹角为30°。
筒夹包括夹头和筒身,所述夹头为筒夹的头部,所述夹头和所述筒身通过一个环状凹槽连接。在拆卸筒夹时,向所述螺帽主体的内螺纹孔的方向拉筒夹,筒夹的夹头与环状凹槽相连的一端抵在所述过渡面上,在所述过渡面的反作用力下筒夹的夹头收缩继而退出所述卡槽,即可实现筒夹的拆卸。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刀柄孔的两端均设有倒角,在所述刀柄孔的两端设置倒角,更便于刀具的刀柄插入和拆卸。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退刀槽的内径沿着所述螺帽主体的轴线保持不变。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退刀槽与所述卡扣部连接的一端设有第一倒角。
在一些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卡扣部与所述退刀槽相连的一端设有第二倒角。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密封槽内设有密封圈。通过在密封槽内设置密封圈可以有效防止碎屑、灰尘和水从刀柄孔进入所述螺帽主体内,可以有效防止因碎屑、灰尘和水进入造成的加工精度问题和工具检修问题。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螺帽主体靠近所述第二端的外侧壁设有防滑结构。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螺帽主体对应所述内螺纹孔的外周为正六边形。便于使用扳手旋转所述螺帽主体以实现螺帽主体与其他连接件的螺纹连接。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或原理进行说明:
目前现有的ER螺帽的头端的开孔与筒夹的头端孔径相同,需要拆卸筒夹时,直接将筒夹从头端的孔向外伸出一截,然后向回拉筒夹,继而将筒夹从螺帽主体内拆卸出来,螺帽头端的开孔过大,容易导致碎屑和水进入筒夹内,继而影响刀具的加工精度,针对这个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螺帽,包括圆筒形的螺帽主体,所述螺帽主体的第一端设有内螺纹孔,所述螺帽主体的第二端设有供加工刀具的刀柄穿过的刀柄孔,所述刀柄孔的内壁设有密封槽,螺帽主体内部设有退刀槽和用于固定筒夹的筒夹固定部,所述内螺纹孔、所述退刀槽、所述筒夹固定部和所述刀柄孔依次相连且同轴设置。所述螺帽是在目前现有的螺帽基础上在螺帽主体的头端假设一个刀柄孔,在刀柄孔的内壁设置密封槽,密封槽用于放置密封圈,首先刀柄孔相比较常规的螺帽头端开孔要更小,其次,刀柄孔的内壁还设有密封结构,可以有效防止有效防止碎屑、灰尘和水从刀柄孔进入所述螺帽主体内,可以有效防止因碎屑、灰尘和水进入造成的加工精度问题和工具检修问题。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是实施例1的螺帽的剖面图。
图2是实施例1的螺帽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2的螺帽的剖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螺帽主体;101-内螺纹孔;102-刀柄孔;103-密封槽;104-退刀槽;105-卡扣部;106-卡槽、107-过渡面;108-倒角;109-防滑结构;110-倒角; 111-环状凸起;112-倒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点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联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具体的种类和构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数量。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实施例1:
参照图1,图1是实施例1的螺帽的剖面图,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螺帽,包括圆筒形的螺帽主体1,所述螺帽主体1的第一端设有内螺纹孔101,所述螺帽主体1的第二端设有供加工刀具的刀柄穿过的刀柄孔102,所述刀柄孔102的内壁设有密封槽103,所述螺帽主体1内部设有退刀槽104、用于固定筒夹的筒夹固定部,所述内螺纹孔101、所述退刀槽104、所述筒夹固定部和所述刀柄孔102依次相连且同轴设置。
所述螺帽是在目前现有的螺帽基础上在螺帽主体1的头端假设一个刀柄孔102,在刀柄孔102的内壁设置密封槽103,密封槽103用于放置密封圈,首先刀柄孔102相比较常规的螺帽头端开孔要更小,其次,刀柄孔102 的内壁还设有密封结构,可以有效防止有效防止碎屑、灰尘和水从刀柄孔 102进入所述螺帽主体内,可以有效防止因碎屑、灰尘和水进入造成的加工精度问题和工具检修问题。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筒夹固定部包括相连的卡槽106和卡扣部105,所述卡槽106形成在所述螺帽主体1内壁上,所述螺帽主体1的内壁在所述卡槽106一侧凸起形成所述卡扣部105,所述卡扣部105与所述退刀槽104连接,所述卡槽106与所述刀柄孔102连接,所述卡槽106的内径沿着所述螺帽主体1的轴线保持不变,所述刀柄孔102的孔径小于所述卡槽106的内径。
筒夹的中心具有轴向通孔,所述轴向通孔用于供刀具的刀柄插入。所述筒夹包括夹头和筒身,所述夹头为筒夹的头部,所述夹头和所述筒身通过一个环状凹槽连接筒夹自所述螺帽主体1的所述内螺纹孔101进入,夹头卡入所述卡槽106内,所述卡扣部105卡入环状凹槽内,继而实现螺帽和筒夹的连接。
所述卡扣部105的宽度小于等于筒夹的环状凹槽的宽度,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卡扣部105的宽度为2-3mm。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卡扣部105的宽度为2.5mm。
所述卡扣部105的内径大于等于筒夹的环状凹槽的外径,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卡扣部105的内径为12-15mm。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卡扣部105的内径为13.0mm。
所述卡槽106的宽度大于等于筒夹的夹头的宽度,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卡槽106的宽度为2-3mm。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卡槽106的宽度为3mm。
所述卡槽106的内径大于等于筒夹的夹头的外径,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卡槽106的宽度为12.5-15.5mm。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卡槽106的内径为15mm。
在一些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卡槽106通过过渡面107与所述卡扣部105连接,所述过渡面107的形状为圆锥曲面。
在一些更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过渡面107的内径沿着从所述内螺纹孔101向所述刀柄孔102的方向逐渐增大。
进一步地,所述过渡面107与所述螺帽主体1的轴线的夹角为20° -45°。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过渡面107与所述螺帽主体1的轴线的夹角为 30°。
筒夹包括夹头和筒身,所述夹头为筒夹的头部,所述夹头和所述筒身通过一个环状凹槽连接。在拆卸筒夹时,向所述螺帽主体1的内螺纹孔101 的方向拉筒夹,筒夹的夹头与环状凹槽相连的一端抵在所述过渡面107上,在所述过渡面107的反作用力下筒夹的夹头收缩继而退出所述卡槽106,继续向所述螺帽主体1的内螺纹孔101的方向拉筒夹,即可实现筒夹的拆卸。
所述刀柄孔102的内径大于等于用于加工的刀具的刀柄的外径,所述刀柄孔102的内径为5.0-7.5mm。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刀柄孔102的内径为6mm。
所述刀柄孔102的长度为2.0-4.5mm。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刀柄孔102的长度为3.5mm。
所述刀柄孔102的两端均设有倒角108,在所述刀柄孔102的两端设置倒角108,更便于刀具的刀柄插入和拆卸。所述倒角108与所述螺帽主体1 的轴线夹角为30°-70°。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倒角108与所述螺帽主体1的轴线夹角为45°。
所述密封槽103的内径为7.0-8.5mm。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密封槽103 的内径为7.5mm。所述密封槽103内设有防水密封圈。通过在所述密封槽 103内设置密封圈可以有效防止碎屑、灰尘和水从刀柄孔102进入所述螺帽主体1内,可以有效防止因碎屑、灰尘和水进入造成的加工精度问题和工具检修问题。
所述退刀槽104的内径沿着所述螺帽主体1的轴线保持不变。拆卸刀具的时候,刀具的刀柄需要向所述内螺纹孔101的方向移动,向所述退刀槽104用于给刀具的刀柄提供向所述螺帽主体1的所述内螺纹孔101的方向移动的空间。
所述退刀槽104的内径大于所述卡扣部105的内径,更进一步地,所述退刀槽104的内径接近于所述内螺纹孔101的内径,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退刀槽104的内径略大于所述内螺纹孔101的内径。
为了防止所述卡扣部105与所述退刀槽104的连接部位刮伤或损坏筒夹,所述卡扣部105与所述退刀槽104相连的一端设有倒角110。
进一步地,所述倒角110为倒圆角,更进一步地,所述倒圆角的半径为0.5mm。
所述螺帽主体1设有所述内螺纹孔101的一端具有沿着所述螺帽主体的轴线向外凸的环状凸起111。所述环状凸起111的内侧壁和外侧壁局设有倒圆角。
参照图2,图2是实施例1的螺帽的结构示意图,所述螺帽主体1靠近所述刀柄孔102的一端的外侧壁设有防滑结构109。进一步地,所述防滑结构109为多条环形凹槽。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螺帽主体1对应所述内螺纹孔101的外周为正六边形。便于使用扳手旋转所述螺帽主体1以实现螺帽主体1与其他连接件的螺纹连接。
实施例2:
参照图3,图3是实施例2的螺帽的剖视图,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螺帽,其结构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所述退刀槽104的与所述卡扣部105连接的一端设有倒角112,所述倒角112与所述螺帽主体的轴线夹角为为30°-7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倒角112与所述螺帽主体1的轴线夹角为为30°。
在上述所有实施例中,“大”、“小”是相对而言的,“多”、“少”是相对而言的,“上”、“下”是相对而言的,对此类相对用语的表述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再多加赘述。
应理解,说明书通篇中提到的“在本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或“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意味着与实施例有关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因此,在整个说明书各处出现的“在本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或“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未必一定指相同的实施例。此外,这些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意适合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应该知悉,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实施例均属于可选实施例,所涉及的动作和模块并不一定是本实用新型所必须的。
在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实施例中,应理解,上述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必然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螺帽,其特征在于,包括圆筒形的螺帽主体,所述螺帽主体的第一端设有内螺纹孔,所述螺帽主体的第二端设有供加工刀具的刀柄穿过的刀柄孔,所述刀柄孔的内壁设有密封槽,螺帽主体内部设有退刀槽和用于固定筒夹的筒夹固定部,所述内螺纹孔、所述退刀槽、所述筒夹固定部和所述刀柄孔依次相连且同轴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帽,其特征在于,所述筒夹固定部包括相连的卡槽和卡扣部,所述卡槽形成在所述螺帽主体内壁上,所述螺帽主体的内壁在所述卡槽一侧凸起形成所述卡扣部,所述卡扣部与所述退刀槽连接,所述卡槽与所述刀柄孔连接,所述卡槽的内径沿着所述螺帽主体的轴线保持不变,所述刀柄孔的孔径小于所述卡槽的内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螺帽,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槽通过过渡面与所述卡扣部连接,所述过渡面的形状为圆锥曲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螺帽,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面的内径沿着从所述内螺纹孔向所述刀柄孔的方向逐渐增大。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螺帽,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面与所述螺帽主体的轴线的夹角为20°-45°。
6.根据权利要求2-4任一项所述的螺帽,其特征在于,所述刀柄孔的两端均设有倒角。
7.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螺帽,其特征在于,所述退刀槽的内径沿着所述螺帽主体的轴线保持不变。
8.根据权利要求2-4任一项所述的螺帽,其特征在于,所述退刀槽与所述卡扣部连接的一端设有第一倒角,所述卡扣部与所述退刀槽相连的一端设有第二倒角。
9.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螺帽,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槽内设有密封圈。
10.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螺帽,其特征在于,所述螺帽主体靠近所述第二端的外侧壁设有防滑结构。
CN201821621042.7U 2018-09-30 2018-09-30 一种螺帽 Active CN20891903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621042.7U CN208919034U (zh) 2018-09-30 2018-09-30 一种螺帽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621042.7U CN208919034U (zh) 2018-09-30 2018-09-30 一种螺帽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919034U true CN208919034U (zh) 2019-05-31

Family

ID=667083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621042.7U Active CN208919034U (zh) 2018-09-30 2018-09-30 一种螺帽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91903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083916A (zh) * 2018-09-30 2018-12-25 广州汇专工具有限公司 一种螺帽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083916A (zh) * 2018-09-30 2018-12-25 广州汇专工具有限公司 一种螺帽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342494U (zh) 一种车床通用刀架夹具
CN208919034U (zh) 一种螺帽
CN203437769U (zh) 一种用于对具有内花键孔工件装夹的夹具
CN109083916A (zh) 一种螺帽
CN208831434U (zh) 一种快速自锁机械连接件
CN209140352U (zh) 夹持组件
CN204248450U (zh) 一种关节式夹具
CN209743359U (zh) 一种螺帽
CN211277539U (zh) 一种外螺纹工件用工装夹具
CN103551874A (zh) 一种新型弹性夹头
CN204868340U (zh) 防尘螺帽
US20170021432A1 (en) Firmly assembled high-precision cutter holder
CN210649548U (zh) 加工薄壁圆锥内孔的工装
CN203901102U (zh) 加工导向套倒角的定位工装
CN103192121A (zh) 自动去毛刺复合钻
CN203330752U (zh) 一种新型弹性夹头
CN212310855U (zh) 保证同心度及磨齿精度的工程电梯双面齿轮用装夹结构
CN217512885U (zh) 一种精密轴用限位夹紧套
CN203621665U (zh) 一种丝锥
CN216407445U (zh) 带有缓冲功能的高精密轴向锁定螺母
CN216801988U (zh) 一种确保丝扣中心度的导向丝锥
CN209800499U (zh) 一种机米螺丝
CN216954250U (zh) 一种螺纹规检具
CN208680976U (zh) 一种新型带有万向球的卡罐
CN221003467U (zh) 一种丝杆端部锁紧螺母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510663 The first, second and third floors of the Portal Machine Building (Block C) of Product Yao Electronic Industry Park, No. 8, Nanyun Road, Science City, Guangzhou High-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Guangdong Province

Co-patentee after: CONPROFE TECHNOLOGY GROUP Co.,Ltd.

Patentee after: CONPROFE GREEN TOOLS Co.,Ltd.

Address before: 510000 Nanyun No. 2 Road, Science City, Guangzhou High-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Guangdong Province, No. 8 Product Yao Electronic Industry Park Door and Machine Building (Block C) First, Second and Third Floors

Co-patentee before: CONPROFE TECHNOLOGY GROUP Co.,Ltd.

Patentee before: GUANGZHOU HUIZHUAN TOOLS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313

Address after: 510663 the first and second floors of gate machine building (Block C), Pinyao Electronic Industrial Park, No. 8, Yuner Road, south of Science City, Guangzhou high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Guangdong Province

Co-patentee after: SMARTGUY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Ltd. GUANGZHOU BRANCH

Patentee after: CONPROFE TECHNOLOGY GROUP Co.,Ltd.

Address before: 510663 The first, second and third floors of the Portal Machine Building (Block C) of Product Yao Electronic Industry Park, No. 8, Nanyun Road, Science City, Guangzhou High-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Guangdong Province

Co-patentee before: CONPROFE TECHNOLOGY GROUP Co.,Ltd.

Patentee before: CONPROFE GREEN TOOLS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