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876177U - 锅具及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锅具及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876177U
CN208876177U CN201820958946.2U CN201820958946U CN208876177U CN 208876177 U CN208876177 U CN 208876177U CN 201820958946 U CN201820958946 U CN 201820958946U CN 208876177 U CN208876177 U CN 20887617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okware
thickness
side wall
bottom wall
r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958946.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康
李洪伟
李兴航
曹达华
杨玲
刘小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958946.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87617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87617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87617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锅具,用于烹饪器具,锅具包括:锅具基体,锅具基体为炭质基体,锅具基体包括底壁和侧壁,其中,至少部分侧壁的厚度大于底壁的厚度。通过设置锅具基体为炭质基体,一方面具有导热快,受热均匀的优点,另一方面有利于储存热量。通过设置炭质基体的侧壁中至少一部分区域的厚度大于底壁的厚度,厚度大的地方热阻相对减小,进而热量可从锅具的底部快速传递到侧壁上厚度加大的部位,对该区域相对应的米饭及时补偿热量,可显著改善位于锅具内远离底壁的米饭的受热效果,使其与靠近锅具底部的靠近热源的米饭的受热效果保持一致,提高米饭口感与饱满度。

Description

锅具及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电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锅具和一种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的锅具,一般选用铝、铁或不锈钢材质,拉伸成型。但铝、铁及不锈钢的传热性能较差,且热源大多集中在锅具的底部,这就导致锅具内上部的热量只能通过锅壁逐渐传递,导致在炊煮过程中,锅具内部的米饭,尤其是位于中上部的米饭无法吸收足够的热量,出现浸泡时间长,吸水过多,米饭易破裂等问题,且在烹饪结束后,也无法补充足够的热量对该区域的米饭进行烘干,致使锅具中上部的米饭又湿又烂,食用口感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出一种锅具。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出一种烹饪器具。
有鉴于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锅具,用于烹饪器具,锅具包括:锅具基体,锅具基体为炭质基体,锅具基体包括底壁和侧壁,其中,至少部分侧壁的厚度大于底壁的厚度。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锅具,通过设置锅具基体为炭质基体,一方面具有导热快,受热均匀的优点,另一方面有利于储存热量。具体地,通过设置炭质基体的侧壁中至少一部分区域的厚度大于底壁的厚度,厚度大的地方热阻相对减小,进而热量可从锅具的底部快速传递到侧壁上厚度加大的部位,对该区域相对应的米饭及时补偿热量,可显著改善位于锅具内远离底壁的米饭的受热效果,使其与靠近锅具底部的靠近热源的米饭的受热效果保持一致,使得锅具内部的米饭等食材可以均匀受热,从而提高米饭口感与饱满度,有效避免米饭因浸泡时间过长而破裂。而在烹饪结束后,锅具基体内仍然具有大量热释放,尤其是侧壁加厚的部分,侧壁储存的大量热能够对位于锅具中上部的米饭补充热量,有利于该处米饭的烘干,进一步提高米饭口感与饱满度。另外,设置锅具基体为炭质基体,也有利于锅具基体的成型加工,无需像铝内锅及不锈钢内锅那样拉伸成型,而导致整体壁厚基本一致,炭质基体可通过压制、CNC等加工成型,加工方便,适合制备结构复杂且不等厚的锅具。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锅具,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侧壁包括过渡部和主体部,过渡部与底壁相连接,主体部与过渡部相连接,主体部的厚度大于底壁的厚度。
在该技术方案中,进一步限定侧壁至少由两部分组成,与底壁相连接的过渡部和与过渡部相连接的主体部。通过限定主体部的厚度大于底壁的厚度,即限定相对远离底壁的主体部的厚度大于底壁的厚度,使得烹饪过程中,热量能够快速地传递到较厚的主体部上,并逐渐渗透到锅具内位于中上部的米饭处,可及时为该区域的米饭补充足够的热量,使其与靠近锅具底部的靠近热源的米饭的受热效果保持一致,避免该区域米饭因浸泡时间过长而破裂。另外,在烹饪结束后,由于主体部的厚度较厚,进而主体部上储存了大量热,可对位于锅具内中上部的米饭补充热量,有利于该处米饭的烘干,提高米饭口感与饱满度。优选地,主体部的厚度各处保持一致,便于加工,当然主体部各处的厚度也可不同或不完全一致,只要满足任一处厚度均大于底壁即可。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过渡部的厚度从主体部所在方向至底壁所在方向逐渐减小;或过渡部的厚度从主体部所在方向至底壁所在方向先逐渐减小后逐渐增大;或过渡部包括与底壁相连接的第一区域和与主体部相连接的第二区域,第一区域的厚度等于底壁的厚度,第二区域的厚度从主体部所在方向至第一区域所在方向逐渐减小。
在该技术方案中,除与底壁连接处外,过渡部的其余部位的厚度可大于底壁的厚度,也可部分小于底壁的厚度。具体地,过渡部的厚度可从主体部所在方向至底壁所在方向逐渐减小,方便生产加工,且厚度的逐渐变化,也有利于热量快速且均匀的传递,同时,过渡部的厚度较厚,也有利于对位于中下部的米饭进行加热,减小该区域的米饭的受热效果与位于内锅下部的米饭的受热效果的差距。过渡部的厚度也可从主体部所在方向至底壁所在方向先逐渐减小后逐渐增大,此时,过渡部中存在厚度小于底壁的部位,节省炭质基体的用料,节约成本。过渡部也可部分与底壁等厚,部分大于底壁的厚度,通过限定过渡部的与底壁相连接的第一区域与底壁等厚,与主体部相连接的第二区域的厚度大于底壁的厚度,使得位于第二区域所在高度处的米饭,能够得到第二区域储存的热量的补充,均衡米饭在第一区域处和第二区域处的受热情况,提高米饭的受热均匀性,提高米饭口感。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侧壁的最大厚度与侧壁的最小厚度的比值范围为1至4。
在该技术方案中,具体限定侧壁的最大厚度与最小厚度的比值的取值范围为1至4。当最大厚度与最小厚度的比值为1时,此时,侧壁等厚度,进而侧壁整体的厚度均大于底壁的厚度,考虑到棱角处米饭不易盛出及集中受热等问题,在两者的连接处,优选地,在锅具基体的内表面弧形过渡,而在锅具基体的外表面阶梯性连接,避免锅具内部出现棱角而影响米饭的受热效果。当最大厚度与最小厚度的比值为4时,此时侧壁的厚度变化较大,壁厚更厚的地方可储存大量的热,从而可更好地补偿米饭,减小与底壁处米饭的受热效果的差距。当然最大厚度与最小厚度的比值也可在1与4之间的任一值,可根据热盘的加热情况及具体规格,设定侧壁各处的厚度,及自身厚度的变化幅度。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侧壁的最大厚度范围为5mm至20mm;和/或侧壁的最小厚度范围为5mm至20mm。
在该技术方案中,具体限定侧壁的最大厚度在5mm至20mm之间,侧壁的最小厚度也在5mm至20mm之间,一方面避免侧壁的最小厚度过小,小于5mm而不利于热量传递与热量存储,另一方面避免侧壁的最大厚度过大,大于20mm而导致锅具整体重量过重,浪费资源。且在炭质基体的侧壁的厚度在5mm至20mm之间的情况下,不仅锅具受热性好,热储存量大,而且也不会出现锅具过重的问题,便于用户使用,节约生产成本。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侧壁中厚度大于底壁的部位为加厚部位,加厚部位在高度方向上延伸的总长度H1与侧壁的高度H0的比值范围为0.2至1。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限定侧壁中厚度大于底壁厚度的部位为加厚部位,并限定加厚部位在高度方向上延伸的总长度H1占侧壁的高度H0的0.2至1,有效避免加厚部位在高度方向上延伸长度较小,小于侧壁整体的0.2倍,而导致加厚部位的导热和蓄热效果不明显,无法显著对锅具内的米饭补充热量。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加厚部位在高度方向上延伸的总长度H1与侧壁的高度H0的比值大于0.5。
在该技术方案中,具体限定加厚部位在高度方向上延伸的总长度H1占侧壁整体高度H0 0.5倍或更多,使得侧壁能够储存足够的热量并实现热量的快速传递,保证足够多的加厚部位来对内部的米饭补充热量,确保米饭的口感与饱满度。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加厚部位在高度方向上连续分布。
在该技术方案中,具体限定加厚部位在高度方向上连续分布,方便生产加工。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加厚部位至少位于侧壁的中上部。
在该技术方案中,加厚部位至少位于侧壁的中上部,可着重针对锅具内部位于中上部的米饭补充热量,避免位于锅具中上部的米饭因浸泡时间过长而破裂,且有利于烹饪结束后的烘干,提高米饭的饱满度与口感。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锅具为石墨锅。
在该技术方案中,锅具可选用石墨粉制作成型,以形成石墨锅,也可以以其他种类的炭粉制作成型。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如上述技术方案中任一项的锅具。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烹饪器具,由于具有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锅具,进而具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此不一一赘述。优选地,烹饪器具为电饭煲或电炖锅或其他炊具等,且在烹饪器具为电饭煲时,锅具为电饭煲的内胆。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锅具的剖视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锅具的剖视示意图。
其中,图1和图2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2锅具,14底壁,16侧壁,162主体部,164过渡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和图2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的锅具和烹饪器具。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锅具12,用于烹饪器具,锅具12包括:锅具基体,锅具基体为炭质基体,锅具基体包括底壁14和侧壁16,其中,至少部分侧壁16的厚度大于底壁14的厚度W0。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锅具12,通过设置锅具基体为炭质基体,一方面具有导热快,受热均匀的优点,另一方面有利于储存热量。具体地,通过设置炭质基体的侧壁16中至少一部分区域的厚度大于底壁14的厚度W0,厚度大的地方热阻相对减小,进而热量可从锅具12的底部快速传递到侧壁16上厚度加大的部位,对该区域相对应的米饭及时补偿热量,可显著改善位于锅具12内远离底壁14的米饭的受热效果,使其与靠近锅具12底部的靠近热源的米饭的受热效果保持一致,使得锅具12内部的米饭等食材可以均匀受热,从而提高米饭口感与饱满度,有效避免米饭因浸泡时间过长而破裂。而在烹饪结束后,锅具基体内仍然具有大量热释放,尤其是侧壁16加厚的部分,侧壁16储存的大量热能够对位于锅具12中上部的米饭补充热量,有利于该处米饭的烘干,进一步提高米饭口感与饱满度。另外,设置锅具基体为炭质基体,也有利于锅具基体的成型加工,无需像铝内锅及不锈钢内锅那样拉伸成型,而导致整体壁厚基本一致,炭质基体可通过压制、CNC等加工成型,加工方便,适合制备结构复杂且不等厚的锅具12。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侧壁16包括过渡部164和主体部162,过渡部164与底壁14相连接,主体部162与过渡部164相连接,主体部162的厚度大于底壁14的厚度W0。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限定侧壁16至少由两部分组成,与底壁14相连接的过渡部164和与过渡部164相连接的主体部162。通过限定主体部162的厚度大于底壁14的厚度W0,即限定相对远离底壁14的主体部162的厚度大于底壁14的厚度W0,使得烹饪过程中,热量能够快速地传递到较厚的主体部162上,并逐渐渗透到锅具12内位于中上部的米饭处,可及时为该区域的米饭补充足够的热量,使其与靠近锅具12底部的靠近热源的米饭的受热效果保持一致,避免该区域米饭因浸泡时间过长而破裂。另外,在烹饪结束后,由于主体部162的厚度较厚,进而主体部162上储存了大量热,可对位于锅具12内中上部的米饭补充热量,有利于该处米饭的烘干,提高米饭口感与饱满度。优选地,主体部162的厚度各处保持一致,便于加工,当然主体部162各处的厚度也可不同或不完全一致,只要满足任一处厚度均大于底壁14即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过渡部164的厚度从主体部162所在方向至底壁14所在方向逐渐减小;或过渡部164的厚度从主体部162所在方向至底壁14所在方向先逐渐减小后逐渐增大;或过渡部164包括与底壁14相连接的第一区域和与主体部162相连接的第二区域,第一区域的厚度等于底壁14的厚度W0,第二区域的厚度从主体部162所在方向至第一区域所在方向逐渐减小。
在该实施例中,除与底壁14连接处外,过渡部164的其余部位的厚度可大于底壁14的厚度W0,也可部分小于底壁的厚度W0。具体地,过渡部164的厚度可从主体部162所在方向至底壁14所在方向逐渐减小,方便生产加工,且厚度的逐渐变化,也有利于热量快速且均匀的传递,同时,过渡部164的厚度较厚,也有利于对位于中下部的米饭进行加热,减小该区域的米饭的受热效果与位于内锅下部的米饭的受热效果的差距。过渡部164的厚度也可从主体部162所在方向至底壁14所在方向先逐渐减小后逐渐增大,此时,过渡部164中存在厚度小于底壁14的部位,节省炭质基体的用料,节约成本。过渡部164也可部分与底壁14等厚,部分大于底壁14的厚度W0,通过限定过渡部164的与底壁14相连接的第一区域与底壁14等厚,与主体部162相连接的第二区域的厚度大于底壁14的厚度W0,使得位于第二区域所在高度处的米饭,能够得到第二区域储存的热量的补充,均衡米饭在第一区域处和第二区域处的受热情况,提高米饭的受热均匀性,提高米饭口感。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侧壁16的最大厚度W2与侧壁16的最小厚度W1的比值范围为1至4。
在该实施例中,具体限定侧壁16的最大厚度W2与最小厚度W1的比值的取值范围为1至4。当最大厚度W2与最小厚度W1的比值为1时,此时,侧壁16等厚度,进而侧壁16整体的厚度均大于底壁14的厚度,考虑到棱角处米饭不易盛出及集中受热等问题,在两者的连接处,优选地,在锅具基体的内表面弧形过渡,而在锅具基体的外表面阶梯性连接,避免锅具12内部出现棱角而影响米饭的受热效果。当最大厚度W2与最小厚度W1的比值为4时,此时侧壁16的厚度变化较大,壁厚更厚的地方可储存大量的热,从而可更好地补偿米饭,减小与底壁14处米饭的受热效果的差距。当然最大厚度W2与最小厚度W1的比值也可在1与4之间的任一值,可根据热盘的加热情况及具体规格,设定侧壁16各处的厚度,及自身厚度的变化幅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侧壁16的最大厚度W2范围为5mm至20mm;和/或侧壁16的最小厚度W1范围为5mm至20mm。
在该实施例中,具体限定侧壁16的最大厚度W2在5mm至20mm之间,侧壁16的最小厚度W1也在5mm至20mm之间,一方面避免侧壁16的最小厚度W1过小,小于5mm而不利于热量传递与热量存储,另一方面避免侧壁16的最大厚度W2过大,大于20mm而导致锅具12整体重量过重,浪费资源。且在炭质基体的侧壁16的厚度在5mm至20mm之间的情况下,不仅锅具12受热性好,热储存量大,而且也不会出现锅具12过重的问题,便于用户使用,节约生产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侧壁16中厚度大于底壁14的部位为加厚部位,加厚部位在高度方向上延伸的总长度H1与侧壁16的高度H0的比值范围为0.2至1。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限定侧壁16中厚度大于底壁14厚度W0的部位为加厚部位,并限定加厚部位在高度方向上延伸的总长度H1占侧壁16的高度H0的0.2至1,有效避免加厚部位在高度方向上延伸长度较小,小于侧壁16整体的0.2倍,而导致加厚部位的导热和蓄热效果不明显,无法显著对锅具12内的米饭补充热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加厚部位在高度方向上延伸的总长度H1与侧壁16的高度H0的比值大于0.5。
在该实施例中,具体限定加厚部位在高度方向上延伸的总长度H1占侧壁16整体高度H0 0.5倍或更多,使得侧壁16能够储存足够的热量并实现热量的快速传递,保证足够多的加厚部位来对内部的米饭补充热量,确保米饭的口感与饱满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加厚部位在高度方向上连续分布。在该实施例中,具体限定加厚部位在高度方向上连续分布,方便生产加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加厚部位至少位于侧壁16的中上部。
在该实施例中,加厚部位至少位于侧壁16的中上部,可着重针对锅具12内部位于中上部的米饭补充热量,避免位于锅具12中上部的米饭因浸泡时间过长而破裂,且有利于烹饪结束后的烘干,提高米饭的饱满度与口感。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锅具12为石墨锅。
在该实施例中,锅具12可选用石墨粉制作成型,以形成石墨锅,也可以以其他种类的炭粉制作成型。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如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的锅具12。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烹饪器具,由于具有如上述任一实施例的锅具12,进而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此不一一赘述。优选地,烹饪器具为电饭煲或电炖锅或其他炊具等,且在烹饪器具为电饭煲时,锅具12为电饭煲的内胆。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锅具,用于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锅具包括:
锅具基体,所述锅具基体为炭质基体,
所述锅具基体包括底壁和侧壁,其中,至少部分所述侧壁的厚度大于所述底壁的厚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壁包括过渡部和主体部,所述过渡部与所述底壁相连接,所述主体部与所述过渡部相连接,所述主体部的厚度大于所述底壁的厚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渡部的厚度从所述主体部所在方向至所述底壁所在方向逐渐减小;或
所述过渡部的厚度从所述主体部所在方向至所述底壁所在方向先逐渐减小后逐渐增大;或
所述过渡部包括与所述底壁相连接的第一区域和与所述主体部相连接的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的厚度等于所述底壁的厚度,所述第二区域的厚度从所述主体部所在方向至所述第一区域所在方向逐渐减小。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壁的最大厚度与所述侧壁的最小厚度的比值范围为1至4。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壁的最大厚度范围为5mm至20mm;和/或
所述侧壁的最小厚度范围为5mm至20mm。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壁中厚度大于所述底壁的部位为加厚部位,所述加厚部位在高度方向上延伸的总长度H1与所述侧壁的高度H0的比值范围为0.2至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厚部位在高度方向上延伸的总长度H1与所述侧壁的高度H0的比值大于0.5。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厚部位在高度方向上连续分布,且所述加厚部位至少位于所述侧壁的中上部。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锅具为石墨锅。
10.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锅具。
CN201820958946.2U 2018-06-21 2018-06-21 锅具及烹饪器具 Active CN20887617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958946.2U CN208876177U (zh) 2018-06-21 2018-06-21 锅具及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958946.2U CN208876177U (zh) 2018-06-21 2018-06-21 锅具及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876177U true CN208876177U (zh) 2019-05-21

Family

ID=665056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958946.2U Active CN208876177U (zh) 2018-06-21 2018-06-21 锅具及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87617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408584U (zh) 一种传热效率高的电饭锅
CN103876609A (zh) 一种用于电饭煲内的多用型内胆
CN201308386Y (zh) 一种多功能家用电饭锅
CN205285980U (zh) 用于煮饭器的内锅和煮饭器
CN103417100A (zh) 无油烟铁锅
CN208876177U (zh) 锅具及烹饪器具
CN206469304U (zh) 依靠水壶壶内水重量变化而控制加热的电磁炉
CN207323268U (zh) 一种变频回旋式智能电饭锅
CN208784367U (zh) 锅具及烹饪器具
CN204274140U (zh) 炊饭保温装置
CN106388579A (zh) 一种新型电热水壶
CN206630450U (zh) 一种带有搅拌装置的双层电饭锅
CN206612591U (zh) 加热组件及电压力锅
CN205251213U (zh) 一种电热锅锅体
CN213820958U (zh) 一种具有防撞功能的电热锅
CN201234915Y (zh) 少油烟不锈铁锅
CN207168401U (zh) 一种篦子
CN208551103U (zh) 加热盘及烹饪器具
CN203138043U (zh) 快速导温节能锅具
CN207492548U (zh) 用于烹饪器具的内锅和烹饪器具
CN206714600U (zh) 智能热源电饭煲
CN203424771U (zh) 一种多功能陶瓷煲
CN210961435U (zh) 一种复底的搪瓷内胆
CN209678183U (zh) 一种新型陶瓷煲
CN202184634U (zh) 电饭锅用蒸隔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