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862565U - 一种电源防反接电路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源防反接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862565U
CN208862565U CN201821849869.3U CN201821849869U CN208862565U CN 208862565 U CN208862565 U CN 208862565U CN 201821849869 U CN201821849869 U CN 201821849869U CN 208862565 U CN208862565 U CN 20886256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mos tube
npn triode
circuit
limiting resistance
power supp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849869.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战鹏程
安洪亮
陈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zhou Yingdige Imagi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zhou Yingdige Imag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zhou Yingdige Imagi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zhou Yingdige Imag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849869.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86256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86256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86256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mplifi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业相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源防反接电路,包括第一PMOS管、第二PMOS管、第一NPN三极管和第二NPN三极管;所述第一PMOS管的源极为电源输入端,所述第一PMOS管的漏极与第二P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一PMOS管的栅极与第一NPN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二PMOS管的源极为负载输出端,所述第二PMOS管的栅极与第二NPN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本实用新型与传统防反接电路相比,结构简单、稳定,利用MOS管的低阻抗,降低了自身的功耗,提高了供电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电源防反接电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业相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源防反接电路。
背景技术
在工业相机应用中,通常需要使用外部电源对相机进行供电,为防止电源反接而永久损坏相机,需要在电源输入接口处加防反接电路。目前常用的防反接电路有两种方式:其一是在电源正极串接二极管,利用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实现防反接的目的;其二是在电源输入端接入桥式整流电路,这样无论正接,反接都能确保系统正常工作。但是,这两种方式当相机需求电流较大时,二极管上消耗功耗过大,且产生的热量增大,这样会降低系统的稳定性。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保证系统稳定性的电源防反接电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电源防反接电路,包括第一PMOS管、第二PMOS管、第一NPN三极管和第二NPN三极管;
所述第一PMOS管的源极为电源输入端,所述第一PMOS管的漏极与第二P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一PMOS管的栅极与第一NPN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
所述第二PMOS管的源极为负载输出端,所述第二PMOS管的栅极与第二NPN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
在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NPN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二NPN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
在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电源防反接电路还包括电源模块,所述电源模块与所述第一PMOS管的源极连接。
在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NPN三极管的基极和第二NPN三极管的基极分别与电源模块连接。
在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电源防反接电路还包括第一偏置限流电阻、第二偏置限流电阻、第三偏置限流电阻、第四偏置限流电阻、第五偏置限流电阻、第六偏置流电阻和第七偏置限流电阻;
所述第一偏置限流电阻设置在第一NPN三极管的基极和第二NPN三极管的基极并联后的电路与电源模块之间;
所述第二偏置限流电阻设置在第一PMOS管的栅极与第一NPN三极管的集电极并联后的电路与电源模块之间;
所述第三偏置限流电阻设置在第一NPN三极管的基极与电源模块之间;
所述第四偏置限流电阻设置在第一NPN三极管的发射极的接地电路上;
所述第五偏置限流电阻设置在第二NPN三极管的发射极的接地电路上;
所述第六偏置限流电阻设置在第二NPN三极管的基极与电源模块之间;
所述第七偏置限流电阻设置在第二PMOS管的栅极与第二NPN三极管的集电极并联后的电路与电源模块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提供一种电源防反接电路,包括第一PMOS管、第二PMOS管、第一NPN三极管和第二NPN三极管,当外部电源正接时,第一NPN三极管和第二NPN三极管均导通,第一PMOS管和第二PMOS管满足开启条件,电路正常工作,第一PMOS管和第二PMOS管完全开启后的RDS仅几十毫欧,功耗极低;当外部电源反接时,第一NPN三极管和第二NPN三极管均截止,第一PMOS管和第二PMOS管的VGS均为零,不满足开启条件,电源不能到达负载端,如负载端有元件的GND与供电引脚发生漏电,电流亦无法通过第二PMOS管形成回路,从而,实现了防反接的目的。本实用新型与传统防反接电路相比,结构简单、稳定,利用MOS管的低阻抗,降低了自身的功耗,提高了供电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源防反接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源防反接电路的电路图;
标号说明:
1-电源;
2-防反接电路;
3-负载。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
本实用新型最关键的构思在于:利用MOS管的低阻抗,降低了自身的功耗,提高了供电效率。
请参照图1至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源防反接电路,包括第一PMOS管、第二PMOS管、第一NPN三极管和第二NPN三极管;
所述第一PMOS管的源极为电源输入端,所述第一PMOS管的漏极与第二P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一PMOS管的栅极与第一NPN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
所述第二PMOS管的源极为负载输出端,所述第二PMOS管的栅极与第二NPN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
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当外部电源正接时,第一NPN三极管和第二NPN三极管均导通,第一PMOS管和第二PMOS管满足开启条件,电路正常工作,第一PMOS管和第二PMOS管完全开启后的RDS仅几十毫欧,功耗极低;当外部电源反接时,第一NPN三极管和第二NPN三极管均截止,第一PMOS管和第二PMOS管的VGS均为零,不满足开启条件,电源不能到达负载端,如负载端有元件的GND与供电引脚发生漏电,电流亦无法通过第二PMOS管形成回路,从而,实现了防反接的目的。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NPN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二NPN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
进一步的,所述电源防反接电路还包括电源模块,所述电源模块与所述第一PMOS管的源极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NPN三极管的基极和第二NPN三极管的基极分别与电源模块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电源防反接电路还包括第一偏置限流电阻、第二偏置限流电阻、第三偏置限流电阻、第四偏置限流电阻、第五偏置限流电阻、第六偏置流电阻和第七偏置限流电阻;
所述第一偏置限流电阻设置在第一NPN三极管的基极和第二NPN三极管的基极并联后的电路与电源模块之间;
所述第二偏置限流电阻设置在第一PMOS管的栅极与第一NPN三极管的集电极并联后的电路与电源模块之间;
所述第三偏置限流电阻设置在第一NPN三极管的基极与电源模块之间;
所述第四偏置限流电阻设置在第一NPN三极管的发射极的接地电路上;
所述第五偏置限流电阻设置在第二NPN三极管的发射极的接地电路上;
所述第六偏置限流电阻设置在第二NPN三极管的基极与电源模块之间;
所述第七偏置限流电阻设置在第二PMOS管的栅极与第二NPN三极管的集电极并联后的电路与电源模块之间。
请参照图1至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为:一种电源防反接电路,所述防反接电路2包括第一PMOS管、第二PMOS管、第一NPN三极管和第二NPN三极管;
所述第一PMOS管的源极为用于接入电源1的电源输入端,所述第一PMOS管的漏极与第二P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一PMOS管的栅极与第一NPN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
所述第二PMOS管的源极为用以连接负载3的负载输出端,所述第二PMOS管的栅极与第二NPN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
请参照图1至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为:一种电源防反接电路,所述防反接电路2包括第一PMOS管、第二PMOS管、第一NPN三极管和第二NPN三极管;
所述第一PMOS管的源极为用于接入电源1的电源输入端,所述第一PMOS管的漏极与第二P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一PMOS管的栅极与第一NPN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
所述第二PMOS管的源极为用以连接负载3的负载输出端,所述第二PMOS管的栅极与第二NPN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
所述第一NPN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二NPN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防反接电路2还包括电源模块,所述电源模块与所述第一PMOS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第一NPN三极管的基极和第二NPN三极管的基极分别与电源模块连接。所述防反接电路2还包括第一偏置限流电阻、第二偏置限流电阻、第三偏置限流电阻、第四偏置限流电阻、第五偏置限流电阻、第六偏置流电阻和第七偏置限流电阻;所述第一偏置限流电阻设置在第一NPN三极管的基极和第二NPN三极管的基极并联后的电路与电源模块之间;所述第二偏置限流电阻设置在第一PMOS管的栅极与第一NPN三极管的集电极并联后的电路与电源模块之间;所述第三偏置限流电阻设置在第一NPN三极管的基极与电源模块之间;所述第四偏置限流电阻设置在第一NPN三极管的发射极的接地电路上;所述第五偏置限流电阻设置在第二NPN三极管的发射极的接地电路上;所述第六偏置限流电阻设置在第二NPN三极管的基极与电源模块之间;所述第七偏置限流电阻设置在第二PMOS管的栅极与第二NPN三极管的集电极并联后的电路与电源模块之间。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源防反接电路,包括第一PMOS管、第二PMOS管、第一NPN三极管和第二NPN三极管,当外部电源正接时,第一NPN三极管和第二NPN三极管均导通,第一PMOS管和第二PMOS管满足开启条件,电路正常工作,第一PMOS管和第二PMOS管完全开启后的RDS仅几十毫欧,功耗极低;当外部电源反接时,第一NPN三极管和第二NPN三极管均截止,第一PMOS管和第二PMOS管的VGS均为零,不满足开启条件,电源不能到达负载端,如负载端有元件的GND与供电引脚发生漏电,电流亦无法通过第二PMOS管形成回路,从而,实现了防反接的目的。本实用新型与传统防反接电路相比,结构简单、稳定,利用MOS管的低阻抗,降低了自身的功耗,提高了供电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5)

1.一种电源防反接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PMOS管、第二PMOS管、第一NPN三极管和第二NPN三极管;
所述第一PMOS管的源极为电源输入端,所述第一PMOS管的漏极与第二P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一PMOS管的栅极与第一NPN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
所述第二PMOS管的源极为负载输出端,所述第二PMOS管的栅极与第二NPN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防反接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NPN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二NPN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源防反接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防反接电路还包括电源模块,所述电源模块与所述第一PMOS管的源极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源防反接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NPN三极管的基极和第二NPN三极管的基极分别与电源模块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源防反接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防反接电路还包括第一偏置限流电阻、第二偏置限流电阻、第三偏置限流电阻、第四偏置限流电阻、第五偏置限流电阻、第六偏置流电阻和第七偏置限流电阻;
所述第一偏置限流电阻设置在第一NPN三极管的基极和第二NPN三极管的基极并联后的电路与电源模块之间;
所述第二偏置限流电阻设置在第一PMOS管的栅极与第一NPN三极管的集电极并联后的电路与电源模块之间;
所述第三偏置限流电阻设置在第一NPN三极管的基极与电源模块之间;
所述第四偏置限流电阻设置在第一NPN三极管的发射极的接地电路上;
所述第五偏置限流电阻设置在第二NPN三极管的发射极的接地电路上;
所述第六偏置限流电阻设置在第二NPN三极管的基极与电源模块之间;
所述第七偏置限流电阻设置在第二PMOS管的栅极与第二NPN三极管的集电极并联后的电路与电源模块之间。
CN201821849869.3U 2018-11-09 2018-11-09 一种电源防反接电路 Active CN20886256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849869.3U CN208862565U (zh) 2018-11-09 2018-11-09 一种电源防反接电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849869.3U CN208862565U (zh) 2018-11-09 2018-11-09 一种电源防反接电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862565U true CN208862565U (zh) 2019-05-14

Family

ID=664220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849869.3U Active CN208862565U (zh) 2018-11-09 2018-11-09 一种电源防反接电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86256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922420U (zh) 一种过压欠压保护电路
CN203537358U (zh) 一种一键开关机电路
CN101867168A (zh) 一种电源保护电路及led灯具
CN102801138A (zh) 一种led过电流保护电路及灯具
CN103683263A (zh) 一种直流电源防反接电路及灯具
CN207117164U (zh) 一种显示设备的电源保护电路及显示设备
CN205509491U (zh) 一种直流电源防反接保护电路
CN206210358U (zh) 一种过压保护电路及led背光驱动电路
CN204086510U (zh) 退磁检测控制模块以及退磁检测系统
CN204068678U (zh) 一种开关电源输出过压保护和过温保护电路
CN102780204A (zh) 一种欠压保护电路及灯具
CN207398814U (zh) 欠压过压保护电路和供电系统
CN106786462B (zh) 一种运放开关型过压保护电路
CN208862565U (zh) 一种电源防反接电路
CN204557272U (zh) 汽车稳压电源电路
CN207833491U (zh) I2c总线死锁恢复电路和电子设备
CN203150079U (zh) 一种用于液晶驱动电路的防倒灌电路
CN206099293U (zh) 高电压输入保护电路
CN105866533B (zh) 一种多功能单相复费率电表
CN202218012U (zh) 一种带反接保护功能的电源
CN210776688U (zh) 一种极低成本的理想二极管电路装置
CN209046315U (zh) 一种锂电充电防倒灌电路
CN204271611U (zh) 一种交流输入过欠压保护电路
CN204089154U (zh) 一种高压输电线路地线取电的过压保护电路
CN207530796U (zh) 一种用于控制器的自动复位电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