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855240U - 墨盒 - Google Patents

墨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855240U
CN208855240U CN201821362185.0U CN201821362185U CN208855240U CN 208855240 U CN208855240 U CN 208855240U CN 201821362185 U CN201821362185 U CN 201821362185U CN 208855240 U CN208855240 U CN 20885524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protrusion
print cartridge
film
de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362185.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梁仕超
陈伟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uhai Ninestar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uhai Ninestar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uhai Ninestar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uhai Ninestar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362185.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85524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85524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85524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墨盒,包括:墨水腔和控气阀,控气阀用于控制气体是否进入墨水腔;控气阀包括:阀体以及依次设置于阀体上的阀膜和阀盖,阀膜上设置有第一突起,第一突起上设置有与阀盖相配合的阀孔,阀膜上还设置有用于与阀盖相配合的第二突起,在阀膜非变形时,第二突起的突起平面相对于阀膜的阀膜主体的高度小于第一突起的突起平面相对于阀膜的阀膜主体的高度。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墨盒,在阀膜非变形情况下,第二突起的突起平面相对于阀膜的阀膜主体的高度小于第一突起的突起平面相对于阀膜的阀膜主体的高度,实现了在墨盒使用前,第二突起能与阀盖相配合,形成了第二层密封结构,有效地减少甚至防止了墨水的泄露,从而避免了引起导气口漏墨。

Description

墨盒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喷墨打印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墨盒。
背景技术
参考附图1-3所示,现有技术提供了一种墨盒001,该墨盒001包括:适配器003和盒体002,盒体002具有:位于盒体壳内的墨水腔023、控气阀015、控气阀膜0151、导气口011、注墨口009、出墨口005;其中,控气阀膜0151属于控气阀015的一部分。适配器003具有芯片004,盒体002安装到适配器003上,形成墨盒001。
此种墨盒001在生产过程中,在导气膜007封堵导气口011的情况下,对墨盒001内部抽真空,然后从与墨水腔023相连通的注墨口009处对墨盒001进行注墨。抽完真空后,墨盒001内所有空间内近乎真空状态,压力大约为5KPa(大气压为101KPa,真空负压装置设置值为-95KPa),包括了导气通道021、连通口012、墨水腔023、第一阀腔022、第二阀腔025。其中,阀体0154与阀膜0153之间的空间为第一阀腔022,阀膜0153与阀盖0152之间的空间为第二阀腔025。
注入墨水后,墨水腔023内及第一阀腔022的内部被注入墨水。墨水会到达阀膜0153上的阀孔01531与阀盖0152相抵接的位置,此时,导气通道021、连通口012和第二阀腔025内是近乎真空状态,而第一阀腔022内是有墨水的。
然而,在生产制造时,阀盖0152与阀膜0153的制造误差决定了并不是所有的阀盖0152和阀膜0153之间的能够很好的配合(特别是对于那些对控气阀的开启阀值要求较低的墨盒),有部分墨盒001的阀盖0152和阀膜0153之间的制造误差导致了其两者之间具有小狭缝,加上导气通道021、连通口012和第二阀腔025内的近乎真空状态,墨水可以从其小狭缝之间穿过,流过导气通道021进而进入到导气口011处。此时,当使用者需要使用墨盒001,打开导气口011上的导气膜007时,墨水会从导气口011处流出(导气口011漏墨),并可能会流到盒体002上、使用者手上或者桌子上。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墨盒,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当使用者需要使用墨盒时,墨水会从导气口处流出,并可能会流到盒体上、使用者手上或者桌子上的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墨盒,包括:墨水腔和控气阀,所述控气阀用于控制气体是否进入所述墨水腔;所述控气阀包括:阀体以及依次设置于所述阀体上的阀膜和阀盖,所述阀膜上设置有第一突起,所述第一突起上设置有与所述阀盖相配合的阀孔,所述阀膜上还设置有用于与所述阀盖相配合的第二突起,在所述阀膜非变形时,所述第二突起的突起平面相对于所述阀膜的阀膜主体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一突起的突起平面相对于所述阀膜的阀膜主体的高度。
如上所述的墨盒,所述阀膜与所述阀盖之间形成第二阀腔,所述第一突起与所述第二突起之间形成一间隔腔,在所述第二突起与所述阀盖抵接贴合时,所述间隔腔与所述第二阀腔不连通;在所述第二突起与所述阀盖之间具有间隙时,所述间隔腔与所述第二阀腔连通。
如上所述的墨盒,所述阀膜包括锥部,所述阀孔位于所述锥部的中央,所述第二突起设置于所述锥部上。
如上所述的墨盒,所述第二突起为一个闭合的圆环。
如上所述的墨盒,所述第二突起的圆环的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一突起的截面积。
如上所述的墨盒,所述阀盖中央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二突起抵接贴合的抵接面,所述抵接面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突起的直径。
如上所述的墨盒,所述阀膜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所述锥部从所述第二平面指向所述第一平面凸起,所述第二平面上设置有第三突起,所述阀体上设置有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三突起与第一支撑部之间形成环状的间隙。
如上所述的墨盒,所述第三突起的内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外径直径,或者,
所述第三突起的外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内径直径。
如上所述的墨盒,所述第三突起上设置有一个或者多个凹部,所述第一支撑部上设置有一个或者多个缺口,所述凹部与所述缺口形成所述第一支撑部与所述第三突起之间的间隙。
如上所述的墨盒,所述阀盖上设置有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与所述第二支撑部相对设置、且分别抵靠在所述阀膜的两侧。
如上所述的墨盒,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外径直径与所述第二支撑部的外径直径相等。
如上所述的墨盒,所述阀体上还设置有用于防止所述阀膜过渡变形的凸柱。
如上所述的墨盒,所述凸柱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部的中部。
如上所述的墨盒,所述阀盖上设置有多个阀盖突起,所述阀盖突起之间形成了阀通道。
如上所述的墨盒,所述第二支撑部中与所述阀通道相重叠的部分是断开的。
如上所述的墨盒,所述墨盒包括壳体和安装在所述壳体上的盒盖,所述控气阀设置于所述盒盖上。
如上所述的墨盒,所述阀膜具有第一凸缘和第二凸缘,所述第一凸缘设置于第一平面的边缘上,所述第二凸缘设置于第二平面的边缘上,所述阀盖包括阀盖边缘,所述阀体包括阀体边缘,所述阀盖边缘夹持所述第一凸缘,所述阀体边缘夹持所述第二凸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墨盒,通过设置在阀膜上与阀盖相配合的第一突起和第二突起,有效地减少了甚至防止了墨水从墨水腔达到导气口,具体的,在阀膜非变形情况下,第二突起的突起平面相对于所述阀膜的阀膜主体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一突起的突起平面相对于所述阀膜的阀膜主体的高度,从而实现了在墨盒注入墨水后、被使用者使用前,第一突起与阀盖相配合,形成了第一层密封结构,而第二突起能与阀盖相配合,形成了第二层密封结构,有效地减少甚至防止了墨水的泄露,从而避免了引起导气口漏墨的情况,提高了该墨盒使用的稳定可靠性,有利于市场的推广与应用。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的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通过参照附图的以下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容易理解。在附图中,将以示例以及非限制性的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实施例进行说明,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现有技术中提供的墨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现有技术中提供的墨盒壳体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A-A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安装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墨盒的部分拆解示意图;
图6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阀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6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阀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墨盒在抽完真空且未注入墨水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墨盒在注墨完成且未撕开导气膜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墨盒在撕开导气膜且正常使用控气阀未打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墨盒在撕开导气膜且正常使用控气阀打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阀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墨盒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墨盒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阀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墨盒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墨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还一种墨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图17中的墨盒的部分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高度”、“上”、“下”、“前”、“后”、“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墨盒,该墨盒可以安装在如图4所示的安装部100上,其中,该安装部100可以包括:触针部件104、供墨针102、一个或者多个安装位、固定部103、一个或者多个检测部107。供墨针102用于与墨盒的出墨口相连接,为安装部100的打印头提供墨水腔内的墨水,完成打印任务。安装部100可以安装一个墨盒,或者,也可以安装多个墨盒。多个墨盒可以是不同颜色的墨盒,也可以是其中一个或者几个是相同颜色的墨盒。每个安装位对应一个检测部107,故检测部107可以有一个或者多个。如图4所示,安装部100可以安装四个墨盒,相对应的,具有第一安装位105、第二安装位106、第三安装位108至第四安装位(图中未示出),共四个安装位。每个安装位均可安装一个墨盒。四个墨盒可以是四种不同颜色的墨盒,比如:黑色,黄色,蓝色,红色。有四个检测部107,墨盒具有盒体和设置于盒体上的适配器,适配器上具有把手,把手上设置有卡位,当墨盒安装到安装部100上时,卡位与安装部100的固定部103相匹配,防止墨盒脱离安装部100,即防止墨盒向+Z轴方向移动。适配器上还具有芯片。当墨盒安装到安装部100上时,芯片与安装部100的触针部件104相接触,完成芯片与打印机之间的电信号之间的传输。需要说明的是,设置于安装部100上的墨盒结构可以与图1-图2的墨盒001结构相类似,具体可参见背景技术中的部分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为了便于描述,现定义三维空间直角坐标系XYZ轴;X轴、Y轴、Z轴两两之间相互垂直。安装部100整体呈具有开口101的长方体,其中,开口101位置位于+Z轴方向上,供墨针102位于-Z轴方向上。沿安装位指向触针部件104的方向且垂直于Z轴方向设为+X轴方向。垂直于X轴和Z轴方向设为Y轴方向。多个安装位沿Y轴方向排列。第二安装位106指向第一安装位105的方向为+Y轴方向。当墨盒001安装到安装部100上时,墨盒001的XYZ轴方向与安装部100的XYZ轴方向一致。
墨盒001安装到安装部100的方向为方向T,方向T沿-Z轴方向延伸。墨盒001的盒体002安装到适配器003上形成墨盒001整体,盒体002包括:承载墨水及其他部件的壳017、控气阀015、出墨口005、注墨口009、注墨口胶塞010、导气口011、腔室膜020。腔室膜020与壳017形成了墨水腔023。
具体的,参考附图1、2、5、6a、6b、7-10可知,该墨盒001可以包括:墨水腔023和控气阀015,控气阀015用于控制气体是否进入墨水腔023;控气阀015包括:阀体0154以及依次设置于阀体0154上的阀膜0153和阀盖0152,阀膜0153上设置有第一突起01534,第一突起01534上设置有与阀盖0152相配合的阀孔01531,阀膜0153上还设置有用于与阀盖0152相配合的第二突起01535,在阀膜0153非变形时,第二突起01535的突起平面相对于阀膜0153的阀膜主体的高度小于第一突起01534的突起平面相对于阀膜0153的阀膜主体的高度。
其中,本实施例对于第二突起01535的具体形状结构不做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其实现的功能作用进行任意设置,例如,可以将第二突起01535设置为一个闭合的环形结构,该环形结构可以具体为圆环结构、方环结构、多边环形结构等等,较为优选的,第二突起01535为一个闭合的圆环结构。并且,在阀膜0153非变形情况下,第二突起01535的突起平面相对于阀膜0153的阀膜主体的高度H2小于第一突起01534的突起平面相对于阀膜0153的阀膜主体的高度H1。
另外,阀体0154与阀膜0153之间形成了第一阀腔022,阀膜0153与阀盖0152之间形成了第二阀腔025。第一阀腔022通过阀通孔01543与墨水腔023相连通,第一阀腔022选择性的与第二阀腔025相连通:阀孔01531与阀盖0152抵接贴合,控气阀015闭合,则第二阀腔025与第一阀腔022不连通;阀孔01531与阀盖0152不抵接贴合,控气阀015打开,则第二阀腔025与第一阀腔022连通。另外,阀膜0153具有第一平面01532和与第一平面01532相背的第二平面01537,第二突起01535可以设置于第一平面01532上,第一突起01534与第二突起01535之间形成一间隔腔01536,在第二突起01535与阀盖0152抵接贴合时,间隔腔01536与第二阀腔025不连通;在第二突起01535与阀盖0152之间具有间隙031时,也即,第二突起01535与阀盖0152之间不抵接贴合时,间隔腔01536与第二阀腔025连通。此时,墨盒001从导气口011到控气阀015的路径为:导气口011→导气通道021→连通口012→连通通道014→阀入口01524→阀通道01523→抵接面01525。
其中,连通通道014的一部分可以设置在壳017上,另一部分可以设置在阀盖0152上。阀盖0152上有阀入口01524、抵接面01525、阀通道01523、阀盖边缘01521。阀盖0152的第一阀面01522上设置有多个阀盖突起,阀盖突起之间形成了阀通道01523。在阀体0154上依次安装阀膜0153、阀盖0152、控气阀膜0151,形成控气阀整体。其中,阀膜0153具有第一凸缘01533和第二凸缘01539,第一凸缘01533设置于第一平面01532的边缘上,第二凸缘01539设置于第二平面01537的边缘上,阀盖0152包括阀盖边缘01521,阀体0154包括阀体边缘01541,阀盖边缘01521夹持第一凸缘01533,阀体边缘01541夹持第二凸缘01539,使阀膜0153稳定牢固的安装到控气阀015上。控气阀015安装好后,阀孔01531的位置正对阀盖0152的中央位置,在未对盒体002进行任何操作的情况下,阀孔01531贴合在阀盖0152的抵接面01525上。
为了便于理解,下面对墨盒001的生产过程进行说明,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在导气膜007封堵导气口011的情况下,对墨盒001内部抽真空。
(2)从与墨水腔023相连通的注墨口009处对墨盒001进行注墨。
(3)对墨盒001进行包装。墨盒001生产完成。
在使用者使用墨盒001时,撕开导气膜007,使得导气口011与外界空气连通。然后将墨盒001安装到安装部100上。
如图1、图2、图3-图10所示,对墨盒001的生产过程及使用过程进行详细描述:
A、组装盒体002:将阀膜0153、阀盖0152、控气阀膜0151、导气膜007、注墨口膜006、注墨口胶塞010等部件安装到壳017上,使得形成尚未抽真空、尚未注墨的初始状态下的盒体002。此状态下,第一突起01534抵接阀盖0152的抵接面01525;因第二突起01535的突起平面相对于阀膜0153的阀膜主体的高度H2小于第一突起01534的突起平面相对于阀膜0153的阀膜主体的高度H1,进而,第二突起01535不与阀盖0152相抵接。
B、抽真空:在导气膜007封堵导气口011的情况下,对墨盒001内部进行抽真空。进一步的,可以通过注墨口009对盒体002进行抽真空,大气压为101KPa,真空负压装置设置值为-95KPa。抽完真空后,盒体002内所有空间内近乎真空状态,压力大约为5KPa。此时,盒体002的状态如图7所示,可以理解的是,抽真空也可以将其盒体002内部所有空间内的压力抽为0KPa,也可以是1KPa、3KPa、6KPa等等,均可达到抽真空的效果。进而使得墨水腔023、第二阀腔025、第一阀腔022、导气通道021、连通通道014内的压力一致,因此,控气阀015的阀膜0153处于未变形状态,阀膜0153的第一突起01534与阀盖0152的抵接面01525相贴合。在阀膜0153非变形情况下,第二突起01535的突起平面相对于阀膜0153的阀膜主体的高度H2小于第一突起01534的突起平面相对于阀膜0153的阀膜主体的高度H1,此时,间隔腔01536与第二阀腔025是相互连通的。第一突起01534抵接阀盖0152的抵接面01525;第二突起01535不与阀盖0152相抵接。
C、注墨:从与墨水腔023相连通的注墨口009处对墨盒001进行注墨。在进行注墨时,墨水注入到墨水腔023内,如果注墨的墨水足够多时,墨水会通过阀通孔01543进入到第一阀腔022内。墨水达到第一阀腔022内后,墨水也会到达阀孔01531位置处,由于导气口011、导气通道021、连通口012、连通通道014、第二阀腔025内是近乎真空状态,但是第一阀腔022内是有墨水的。因为压力差的影响,阀膜0153会向-Y轴方向发生形变,第二突起01535也会贴合到抵接面01525上。此时墨盒001的状态如图8所示。在该状态下,间隔腔01536与第二阀腔025之间间隔开。如同背景技术的描述,有部分墨盒001的阀盖0152和阀膜0153之间的制造误差导致了其两者之间具有小狭缝,加上导气通道021、连通口012、第二阀腔025内的近乎真空状态,墨水可以从其小狭缝之间穿过,墨水会达到间隔腔01536位置处,墨水到达间隔腔01536后,由于第二突起01535与抵接面01525之间的抵接贴合,形成为除了第一突起01534与抵接面01525相抵接的第一道密封之外的第二道密封,墨水不会或者很少从间隔腔01536达到第二阀腔025内,进而,墨水也不会到达连通通道014、导气通道021、连通口012、导气口011处,从而避免了背景技术所存在的技术问题。
进一步的,阀膜0153上可以设置有一个锥部01538,而阀孔01531位于锥部01538的中央,第二突起01535设置在锥部01538上。此结构保证了第二突起01535具有更好的变形能力,从而更好的阻止墨水从间隔腔01536到达第二阀腔025内。此时,第二突起01535优选为一个闭合的圆环,阀盖0152的中央上设置有抵接面01525,抵接面01525的最大直径D2大于第二突起01535的圆环最外径的直径D1,从而可以保证第二突起01535更容易与阀盖0152相抵接贴合,更有效的阻止墨水从间隔腔01536到达第二阀腔025内。更为优选的,第二突起01535的圆环的截面积大于第一突起01534的截面积,进一步可以保证第二突起01535与抵接面01525的贴合的截面积增大,更有效的阻止墨水从间隔腔01536到达第二阀腔025内。
D、适配器003的安装、包装:将注完墨水后的盒体002与适配器003一起组装到一起,形成整体墨盒001。墨盒001通过贴标签、包装等步骤,形成可正常销售的产品。
E、撕开导气膜007,控气阀015尚未打开:当使用者需要使用墨盒001时,撕开导气膜007,导气口011与外界大气相连通。导气通道021、连通口012、第二阀腔025内从步骤C的近乎真空状态变更为与大气相连通的状态。在压力变化过程中,控气阀015可能会向+Y轴方向发生形变,阀孔01531有可能会脱离抵接面01525,从而位于间隔腔01536内的墨水可以回流到第一阀腔022内,并且可以正常用于供墨。此变化过程非常迅速,只有几十毫秒、几百毫秒或者几秒钟。墨盒001稳定后,此时墨盒001的状态如图9所示。导气通道021、连通口012、第二阀腔025与大气相连通,阀膜0153由步骤C的状态向+Y轴方向发生形变,最终到达图9所示的状态。此时,第二突起01535不与抵接面01525相抵接,间隔腔01536与第二阀腔025之间相连通。阀膜0153上具有一个锥部01538,阀孔01531位于锥部01538中央,第二突起01535也设置在锥部01538上。锥部01538是沿-Y轴方向凸起的。此时控气阀015的状态是通过控气阀015的阀孔01531与抵接面01525之间的抵接或者不抵接来控制气体是否进行到墨水腔023内。由于在步骤C状态的情况下,墨水位于阀孔01531位置处、间隔腔01536内,所以盒体002达到步骤E状态的时候,墨水会残留在阀盖0152和阀膜0153之间的的小狭缝处,由于墨水的弯液面作用,空气到达小狭缝时,由于小狭缝之间存在墨水,空气无法通过小狭缝到达第二阀腔025、墨水腔023内,从而达到液封的作用。另外,使用者撕开导气膜007后,墨盒001就可以安装到安装部100内。
F、控气阀015打开:当墨盒001安装到安装部100上时,在供墨针102的抽吸力作用下,墨水腔023内墨水逐渐减少,墨水腔023内的压力逐渐降低,其负压值越来越大。当墨水腔023内的负压达到一定阈值的时候,控气阀015的阀膜0153会向+Y轴方向变形,形成如图10所示的状态。阀膜0153向+Y轴方向变形,阀孔01531脱离抵接面01525,第二阀腔025、第一阀腔022连通、空气进入第一阀腔022,进而通过阀孔01531进入到墨水腔023内,补给处于负压值的墨水腔023。通过图9和图10之间状态的转化,使得墨水逐渐消耗,完成打印机的打印任务。
本实施例提供的墨盒001,通过设置在阀膜0153上与阀盖0152相配合的第一突起01534和第二突起01535,有效地减少了甚至防止了墨水从墨水腔023达到导气口011,具体的,在阀膜0153非变形情况下,第二突起01535的突起平面相对于阀膜0153的阀膜主体的高度小于第一突起01534的突起平面相对于阀膜0153的阀膜主体的高度,从而实现了在墨盒001被使用者使用前(即注完墨水,撕开导气膜之前),第一突起01534与阀盖0152相配合,形成了第一层密封结构,而第二突起01535能与阀盖0152相配合,形成了第二层密封结构,有效地减少甚至防止了墨水的泄露,从而避免了引起导气口011漏墨的情况,提高了该墨盒001使用的稳定可靠性,有利于市场的推广与应用。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继续参考附图11-13所示,本实施例中,阀膜0153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平面01532和第二平面01537,锥部01538从第二平面01537指向第一平面01532凸起,也即,锥部01538是阀膜0153上的第二平面01537指向第一平面01532的凸起结构,此时,第二平面01537上设置有第三突起015310,阀体0154上设置有第一支撑部024,第三突起015310与第一支撑部024之间形成环状的间隙031。
具体的,第一支撑部024形成的空间可以为内阀腔028,控气阀015安装后如图13所示,第三突起015310的内径直径为D4,第一支撑部024外径直径为D3,D4>D3,第三突起015310与第一支撑部024之间形成环状的间隙031,此时,在阀体0154与阀膜0153安装完毕后,第三突起015310位于第一支撑部024的外侧;进一步的,第三突起015310的内径直径D4略大于第一支撑部024外径直径D3,这样保证间隙031较小,进一步减小墨水从第一阀腔022到达内阀腔028的可能性。
可以想到的是,第三突起015310的外径直径也可以小于第一支撑部024内径直径,也即:在阀体0154与阀膜0153安装完毕后,第三突起015310也可以位于第一支撑部024的内侧,第三突起015310与第一支撑部024之间形成环状的间隙031;进一步的,第三突起015310的外径直径略小于第一支撑部024内径直径,这样保证间隙031较小,进一步减小墨水从第一阀腔022到达内阀腔028的可能性。
在第三突起015310与第一支撑部024之间形成环状的间隙031后,第一阀腔022与内阀腔028之间通过间隙031相连通。墨水通过流路路径S可以达到内阀腔028内。此间隙031减小了墨水从第一阀腔022到达内阀腔028的可能性,进而减小了墨水从导气口011中泄露出来的可能性。且由于第三突起015310的凸起方向为+Y轴方向,第一支撑部024的凸起方向为-Y轴方向,两者之间形成了“回”字形的流路,进一步减少了墨水从第一阀腔022到达内阀腔028的可能性。
进一步的,第三突起015310上设置有一个或者多个凹部015311,第一支撑部024上设置有一个或者多个缺口030,凹部015311与缺口030形成第一支撑部024与第三突起015310之间的间隙031,通过所设置的凹部015311和缺口030,可以保证墨水可以通过第一支撑部024和第三突起015310之间的间隙031。
此外,阀体0154上还设置有用于防止阀膜0153过渡变形的凸柱029,该凸柱029可以具体设置于阀体0154的底面上,且位于第一支撑部024的中部。此凸柱029可以防止阀膜0153特别是锥部01538在变形过程中过度的向+Y轴方向变形,起到阻挡其过度变形的可能性。
本实施例中,在控气阀015开启后,气体通过流路路径S的反方向可以达到从内阀腔028到达第一阀腔022内,而墨水需要通过流路路径S可以达到内阀腔028内,通过所设置的S型的流路路径有效地减小了墨水从第一阀腔022到达内阀腔028的可能性,进而减小了墨水从导气口011中泄露出来的可能性。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继续参考附图14-15所示,本实施例中,阀盖0152上可以设置有第二支撑部01526,第一支撑部024与第二支撑部01526相对设置、且分别抵靠在阀膜0153的两侧。
具体的,阀盖0152可以具有第一阀面01522和与第一阀面01522相对的第二阀面,第二支撑部01526设置于第一阀面01522上,而阀盖0152上设置有多个阀盖突起,阀盖突起之间形成了阀通道01523,为了不影响阀通道01523的流路作用,第二支撑部01526中与阀通道01523相重叠的部分是断开的。
另外,本实施例对于第一支撑部024和第二支撑部01526的具体形状结构不做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设计需求进行设置,例如:第一支撑部024的直径尺寸与第二支撑部01526的直径尺寸相等;或者,第一支撑部024的直径尺寸与第二支撑部01526的直径尺寸不等。
其中,在第一支撑部024的直径尺寸与第二支撑部01526的直径尺寸相等时,如图15所示,第二支撑部01526与第一支撑部024的直径相一致,也即,第二支撑部01526的外径直径D5等于第一支撑部024的外径直径D3,此时,控气阀015安装完成后,第一支撑部024与第二支撑部01526两者相对设置且直径一致,抵靠在阀膜0153的两侧。第二支撑部01526从阀盖0152的第一阀面01522上向+Y轴方向凸出,第一支撑部024从阀体0154底面上向-Y轴方向凸出,两者相对设置,抵靠在阀膜0153的第二平面01537与第一平面01532上。这种设置结构,可以使得阀盖0152、阀膜0153的可变形能力减小了,控气阀015的开启阀值的可控力增加。增加对控气阀015的开启阀值的控制能力,更好的对控气阀015的开启阀值控制。
另外,在第一支撑部024的直径尺寸与第二支撑部01526的直径尺寸不相等时,也即,第二支撑部01526的外径直径D5不等于第一支撑部024的外径直径D3,或者,第二支撑部01526的内径直径不等于第一支撑部024的内径直径,只要保证其两者可以相对设置、在X轴方向上的位置有重叠部分且可以抵靠在阀膜0153的两侧即可。
此外,与图13所示的结构相同的是,本实施例中图15中的阀膜0153具有第一凸缘01533和第二凸缘01539,第一凸缘01533设置于第一平面01532的边缘上,第二凸缘01539设置于第二平面01537的边缘上,阀盖0152包括阀盖边缘01521,阀体0154包括阀体边缘01541,阀盖边缘01521夹持第一凸缘01533,阀体边缘01541夹持第二凸缘01539,使阀膜0153稳定牢固的安装到控气阀015上。
在上述任意一个实施例的基础上,继续参考附图16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墨盒001可以进一步包括:盒体002以及设置于盒体002上的导气膜007、注墨口膜006、适配器003、芯片004、出墨口005和控气阀膜0151等,该墨盒001的具体结构可以与上述实施例中墨盒001的具体结构一致,具体可参考上述陈述内容,在此不再赘述。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墨盒001长度与上述实施例中的墨盒001长度不同,而上述实施例中的墨盒001结构可以应用在外形、尺寸不同的多种墨盒001中。
在上述任意一个实施例的基础上,继续参考附图17-18所示,墨盒001包括壳017体和安装在壳017体上的盒盖032,控气阀015设置于盒盖032上。具体的,墨盒001可以包括:盒体002、适配器003。盒体002包括:壳017、盒盖032。注墨口009、导气口011、控气阀015均位于盒盖032上。盒盖032安装到壳017上形成盒体002,由壳017和盒盖032之间的空间形成墨水腔023。出墨口005与上述实施例中的墨盒001上的出墨口005不同,本实施例中的出墨口005并非圆形的,而是椭圆形的,此种墨盒001对应的安装部100与附图4中的安装部100不同,此种墨盒001对应的安装部100上并非设置有供墨针102,而是设置有供墨管。但是仅仅是与墨盒001相连接部分的形式不同,但是都还是起到为打印头提供墨水的功能。另,此墨盒001的把手018和卡位019是位于壳017上的,并非位于适配器003上。
本实施例提供的墨盒001,形状结构的具体实现方式多种多样,有效地扩展了墨盒001使用的灵活程度,并且,通过设置在墨盒001上的控气阀015,有效地减少甚至避免了墨水会从导气口011处流出的情况,提高了墨盒001的实用性,有利于市场的推广与应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进行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已经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方式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7)

1.一种墨盒,包括:墨水腔和控气阀,所述控气阀用于控制气体是否进入所述墨水腔;所述控气阀包括:阀体以及依次设置于所述阀体上的阀膜和阀盖,所述阀膜上设置有第一突起,所述第一突起上设置有与所述阀盖相配合的阀孔,其特征在于,所述阀膜上还设置有用于与所述阀盖相配合的第二突起,在所述阀膜非变形时,所述第二突起的突起平面相对于所述阀膜的阀膜主体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一突起的突起平面相对于所述阀膜的阀膜主体的高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盒,其特征在于,所述阀膜与所述阀盖之间形成第二阀腔,所述第一突起与所述第二突起之间形成一间隔腔,在所述第二突起与所述阀盖抵接贴合时,所述间隔腔与所述第二阀腔不连通;在所述第二突起与所述阀盖之间具有间隙时,所述间隔腔与所述第二阀腔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墨盒,其特征在于,所述阀膜包括锥部,所述阀孔位于所述锥部的中央,所述第二突起设置于所述锥部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墨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突起为一个闭合的圆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墨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突起的圆环的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一突起的截面积。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墨盒,其特征在于,所述阀盖中央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二突起抵接贴合的抵接面,所述抵接面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突起的直径。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墨盒,其特征在于,所述阀膜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所述锥部从所述第二平面指向所述第一平面凸起,所述第二平面上设置有第三突起,所述阀体上设置有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三突起与第一支撑部之间形成环状的间隙。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墨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突起的内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外径直径,或者,
所述第三突起的外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内径直径。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墨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突起上设置有一个或者多个凹部,所述第一支撑部上设置有一个或者多个缺口,所述凹部与所述缺口形成所述第一支撑部与所述第三突起之间的间隙。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墨盒,其特征在于,所述阀盖上设置有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与所述第二支撑部相对设置、且分别抵靠在所述阀膜的两侧。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墨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外径直径与所述第二支撑部的外径直径相等。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墨盒,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上还设置有用于防止所述阀膜过渡变形的凸柱。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墨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凸柱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部的中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墨盒,其特征在于,所述阀盖上设置有多个阀盖突起,所述阀盖突起之间形成了阀通道。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墨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部中与所述阀通道相重叠的部分是断开的。
16.根据权利要求1-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墨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墨盒包括壳体和安装在所述壳体上的盒盖,所述控气阀设置于所述盒盖上。
17.根据权利要求1-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墨盒,其特征在于,所述阀膜具有第一凸缘和第二凸缘,所述第一凸缘设置于第一平面的边缘上,所述第二凸缘设置于第二平面的边缘上,所述阀盖包括阀盖边缘,所述阀体包括阀体边缘,所述阀盖边缘夹持所述第一凸缘,所述阀体边缘夹持所述第二凸缘。
CN201821362185.0U 2018-08-23 2018-08-23 墨盒 Active CN20885524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362185.0U CN208855240U (zh) 2018-08-23 2018-08-23 墨盒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362185.0U CN208855240U (zh) 2018-08-23 2018-08-23 墨盒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855240U true CN208855240U (zh) 2019-05-14

Family

ID=664154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362185.0U Active CN208855240U (zh) 2018-08-23 2018-08-23 墨盒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85524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77500A (zh) * 2018-08-23 2019-01-11 珠海纳思达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墨盒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77500A (zh) * 2018-08-23 2019-01-11 珠海纳思达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墨盒
CN109177500B (zh) * 2018-08-23 2024-02-06 珠海纳思达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墨盒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539820B2 (en) Tank unit and liquid ejecting system having tank unit
CN102463745B (zh) 液体补充容器
JP5429425B2 (ja) タンクユニット、タンクユニットを備えた液体噴射システム
CN102336063B (zh) 液体容纳容器、罐单元以及液体喷射系统
CN109927414A (zh) 打印装置和液体存储容器
CN208855240U (zh) 墨盒
JP5621902B2 (ja) タンクユニット、タンクユニットを備えた液体噴射システム
BRPI0711677B1 (pt) Corpo de cartucho de impressão , método para alimentar tinta para uma cabeça de impressão de um cartucho de impressão e cartucho de impressão
CN208855241U (zh) 墨盒
US6435673B1 (en) Liquid container, method of manufacture therefor, ink jet cartridge that uses such container, and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CN109177500A (zh) 墨盒
CN112571971A (zh) 储墨仓、连续供墨系统以及打印机
CN108839444A (zh) 墨盒
JP2015027807A (ja) タンクユニット、タンクユニットを備えた液体噴射システム
CN201900799U (zh) 一种墨盒用压力控制器及包含该压力控制器的墨盒
CN202480549U (zh) 一种简易新型无海绵喷墨打印机墨盒
CN202573291U (zh) 一种简易新型无海绵喷墨打印机墨盒
CN105564037B (zh) 液体消耗装置
US9630415B2 (en) Ink cartridge refilling device and ink cartridge refilling method utilizing the same for ink refilling
CN214509374U (zh) 一种双阻断式隔油雾化器
CN211808456U (zh) 墨罐和喷墨打印机
CN104210238A (zh) 喷墨写真机墨路压力自平衡装墨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201604361U (zh) 墨盒导气阀门和墨盒
CN1198986A (zh) 液体盛装盒与机架的连接得到改进的液体容器和送料装置
JPH0811961A (ja) 泡噴出容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