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800875U - 一种压缩机储液器输送弯管焊接用钎焊感应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压缩机储液器输送弯管焊接用钎焊感应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8800875U CN208800875U CN201821491313.1U CN201821491313U CN208800875U CN 208800875 U CN208800875 U CN 208800875U CN 201821491313 U CN201821491313 U CN 201821491313U CN 208800875 U CN208800875 U CN 20880087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torage device
- liquid storage
- straight tube
- compressor liquid
- device transport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General Induction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压缩机储液器输送弯管焊接用钎焊感应器,一种压缩机储液器输送弯管焊接用钎焊感应器,包括感应线圈和两个输出极板,输出极板外侧焊接有水嘴接头,水嘴接头的底部依次连通有导电直管、感应线圈;感应线圈包括具有开口的环管、两个S型管,其中两个S型管的一端与两个导电直管对应连通;两个S型管的另一端分别与环管开口的端部连通;环管所在平面与输出极板所在平面相互垂直。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采用单一感应线圈,以及与输出极板间的位置结构改进,来提高感应线圈加热效率、输出功率,并且更适用于压缩机储液器输送弯管的焊接加热,并有效解决钎焊感应器的散热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感应加热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压缩机储液器输送弯管焊接用钎焊感应器。
背景技术
钎焊感应器是利用高频、中频感应加热设备对压缩机、储液罐等进行钎焊处理,广泛应用于空调压缩机制造行业,能将空调压缩机的储液罐和转子外壳底部的气缸牢固的焊接在一起,钎焊感应器焊接接头致密性高,抗泄漏能力强,表面光洁,形状和尺寸稳定,并且钎焊感应器节能环保,相对传统火焰钎焊对操作人员专业要求低。
目前市场中类似产品较少,因为储液罐钢化瓶颈较长,钎焊操作十分不便。通过多方面调查分析,市场上使用的普通钎焊感应器一般为左右分离式感应器,如图 1所示。其问题突出变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感应器左右两部分闭合导通,使电流通过感应线圈,并对中间空隙部分进行加热,接头处是气动压接,不利于电流长时间稳定工作,使加热效率较低。
2.感应器左右两部分,需要相应气动装置的配合来完成钎焊处理工艺,对感应器前端的加工精度要求较高,设备运行时需要两部分牢固连接,停止时需两部分分离,并且气动装置撞击力度较大,频繁的长时间运行会造成感应器损坏。
3.设备运行时瞬时功率较高温度可达650℃左右,重复工作容易使两侧感应线圈涨裂或使其变形严重,造成感应器损坏。
4.感应器左右两侧贴合不紧密或发生错位,会造成感应器打火,影响加热效果。
因此,如何在提高压缩机储液器输送弯管焊接用钎焊感应器的输出功率的同时,降低感应器的损耗率和制作成本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采用单一感应线圈,以及与输出极板间的位置结构改进,来提高感应线圈加热效率、输出功率,并且更适用于压缩机储液器输送弯管的焊接加热,并有效解决钎焊感应器的散热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压缩机储液器输送弯管焊接用钎焊感应器,包括感应线圈和两个输出极板,所述输出极板外侧焊接有水嘴接头,所述水嘴接头的底部依次连通有导电直管、所述感应线圈;
所述感应线圈包括具有开口的环管、两个S型管,其中两个所述S型管的一端与两个所述导电直管对应连通;两个所述S型管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环管开口的端部连通;所述环管所在平面与所述输出极板所在平面相互垂直。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钎焊感应器结构更便于加工定制,适用于各种储液罐钢化瓶颈尺寸的钎焊作业,在后期维护时,仅需要更换感应线圈就可以完成对不同粗细钢化瓶的钎焊,相较现有技术更加节约成本。
感应线圈与输出极板的设置方式,使得更便于对弯管的加工,能够深入弯管的死角焊接作业区,增加了钎焊感应器的适用范围。
将钎焊感应器制作为一个单一的感应线圈,减小钎焊感应器自身功率损耗;感应线圈形成完整的闭合回路保障电流的长时间稳定工作,增大了钎焊感应器的输出功率。
优选的,所述输出极板上留有槽口,用于与感应加热电源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S型管的第一弯折处位于所述环管的顶部,所述S型管的第二弯折处位于所述导电直管的底部。
优选的,所述水嘴接头的内部开设有用于与所述导电直管连通的通道,所述导电直管通过所述通道与所述水嘴接头焊接。
优选的,所述导电直管与所述水嘴接头采用钎焊连接;在所述导电直管的端头套设铜环焊料,并一同插入至所述通道内进行钎焊。
优选的,所述导电直管与所述S型管采用钎焊连接;在所述S型管的端头套设铜环焊料,并一同插入至所述导电直管内进行钎焊;所述水嘴接头、所述导电直管、所述S型管和所述环管形成完整的通路通道。
将感应器线圈通过导电直管和水嘴接头焊接在输出极板上,使输出极板与感应器线圈能够良好的导通,同时水嘴接头可以连接冷却装置,方便感应器和输出极板的散热。水嘴接头在实现导电的同时还发挥了冷却水导通的作用,结构简洁、紧凑,方便实用。
导电直管可以进行冷却散热,并与感应线圈连接,有效的避免了输出极板过热引起的形变。
优选的,两个所述输出极板之间预留固定间距,中间加设聚四氟板用于绝缘。
优选的,两个所述输出极板和所述聚四氟板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且所述螺栓采用绝缘树脂材料。
优选的,所述感应线圈、所述输出极板、所述水嘴接头、所述导电直管的材料均为铜,以保证具有较强的导电性,从而提高加热效率。
经由上述的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压缩机储液器输送弯管焊接用钎焊感应器,具体有益效果如下:
1、加热效率明显提高,且增大了钎焊感应器的输出功率;
2、散热效果良好;
3、感应器使用寿命长,便于后期维护;
4、降低了感应器的制作成本。相对于普通左右分离式感应器,新型钎焊感应器可以直接上电使用,无需配合气动装置,制作工艺要求降低,成本自然下降。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附图为传统左右分离式钎焊感应器结构示意图;
图2附图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压缩机储液器输送弯管焊接用钎焊感应器的主视图;
图3附图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压缩机储液器输送弯管焊接用钎焊感应器的左视图;
图4附图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压缩机储液器输送弯管焊接用钎焊感应器的俯视图;
图5附图为本实用新型水嘴接头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见说明书附图1为传统的左右分离式钎焊感应器结构示意图,该种结构由于感应线圈为分离式不仅会增加线圈损耗,降低加热效率,还不利于弯管处的焊接操作;并且由于线圈与电极的一体式连接,使得对于不同管径的焊接仅能重新定制加工新的感应器,后期维护成本高。
参照说明书附图2-5,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压缩机储液器输送弯管焊接用钎焊感应器,包括感应线圈1和两个输出极板2,输出极板2外侧焊接有水嘴接头3,水嘴接头3的底部依次连通有导电直管4、感应线圈1;感应线圈1包括具有开口的环管11、两个S型管12,其中两个S型管12的一端与两个导电直管4对应连通;两个S型管12的另一端分别与环管11开口的端部连通;环管11所在平面与输出极板2所在平面相互垂直。
其中,感应器线圈使用6mm铜管制作;输出极板2上留有槽口21,用于与感应加热电源固定连接。
参见说明书附图2,S型管12的第一弯折处位于环管11的顶部,S型管12的第二弯折处位于导电直管4的底部。
水嘴接头3的内部开设有用于与导电直管4连接的椎管31,导电直管4通过椎管31与水嘴接头3焊接;导电直管4与水嘴接头3采用钎焊连接;在导电直管4 的端头套设铜环焊料,并一同插入至椎管31内进行钎焊;导电直管4与S型管12 采用钎焊连接;在S型管12的端头套设铜环焊料,并一同插入至导电直管4内进行钎焊;水嘴接头3、导电直管4、S型管12和环管11形成完整的通路管道。
参见说明书附图3,两个输出极板2之间预留固定间距,中间加设聚四氟板用于绝缘。两个输出极板2和聚四氟板5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且螺栓采用绝缘树脂材料。
在一个实施例中,感应器两个输出极板之间前端部预留4mm间距,后端部间距大于前端部间距,便于连接感应加热电源,聚四氟板夹设在4mm间距中,并通过绝缘树脂螺栓固定连接,绝缘树脂螺栓外侧固定连接绝缘树脂螺母。
感应线圈1、输出极板2、水嘴接头3、导电直管4的材料均为铜。在一个实施例中,输出极板2采用紫铜板。
在钎焊感应器的后期维护中,若感应线圈损耗,仅需更换感应线圈即可,无需更换新的感应器,极大地节约了成本。或根据不同瓶颈管径,替换具有不同半径环管的感应线圈,以适用于多种钎焊管件。在弯管焊接中,由于感应线圈的结构设计使得其更易于对弯管死角进行钎焊,并能够有效增大感应器的输出功率。
本实用新型的水嘴接头既能保证导电直管与输出极板的导电连接,以实现感应线圈的加热功能,又能实现感应线圈通水降温时与外部水源的连通,结构更加简单、实用,进一步降低了制造成本。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实施例公开的装置而言,由于其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相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部分说明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9)
1.一种压缩机储液器输送弯管焊接用钎焊感应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感应线圈(1)和两个输出极板(2),所述输出极板(2)外侧焊接有水嘴接头(3),所述水嘴接头(3)的底部依次连通有导电直管(4)、所述感应线圈(1);
所述感应线圈(1)包括具有开口的环管(11)、两个S型管(12),其中两个所述S型管(12)的一端与两个所述导电直管(4)对应连通;两个所述S型管(12)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环管(11)开口的端部连通;所述环管(11)所在平面与所述输出极板(2)所在平面相互垂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压缩机储液器输送弯管焊接用钎焊感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极板(2)上留有槽口(21),用于与感应加热电源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压缩机储液器输送弯管焊接用钎焊感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S型管(12)的第一弯折处位于所述环管(11)的顶部,所述S型管(12)的第二弯折处位于所述导电直管(4)的底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压缩机储液器输送弯管焊接用钎焊感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嘴接头(3)的内部开设有用于与所述导电直管(4)连通的通道(31),所述导电直管(4)通过所述通道(31)与所述水嘴接头(3)焊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一种压缩机储液器输送弯管焊接用钎焊感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直管(4)与所述水嘴接头(3)采用钎焊连接;在所述导电直管(4)的端头套设铜环焊料,并一同插入至所述通道(31)内进行钎焊。
6.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一种压缩机储液器输送弯管焊接用钎焊感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直管(4)与所述S型管(12)采用钎焊连接;在所述S型管(12)的端头套设铜环焊料,并一同插入至所述导电直管(4)内进行钎焊;所述水嘴接头(3)、所述导电直管(4)、所述S型管(12)和所述环管(11)形成完整的通路通道。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一种压缩机储液器输送弯管焊接用钎焊感应器,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输出极板(2)之间预留固定间距,中间加设聚四氟板(5)用于绝缘。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一种压缩机储液器输送弯管焊接用钎焊感应器,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输出极板(2)和所述聚四氟板(5)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且所述螺栓采用绝缘树脂材料。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压缩机储液器输送弯管焊接用钎焊感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线圈(1)、所述输出极板(2)、所述水嘴接头(3)、所述导电直管(4)的材料均为铜。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1491313.1U CN208800875U (zh) | 2018-09-12 | 2018-09-12 | 一种压缩机储液器输送弯管焊接用钎焊感应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1491313.1U CN208800875U (zh) | 2018-09-12 | 2018-09-12 | 一种压缩机储液器输送弯管焊接用钎焊感应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8800875U true CN208800875U (zh) | 2019-04-30 |
Family
ID=662373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1491313.1U Active CN208800875U (zh) | 2018-09-12 | 2018-09-12 | 一种压缩机储液器输送弯管焊接用钎焊感应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8800875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116251A (zh) * | 2018-09-12 | 2019-08-13 | 保定四方三伊电气有限公司 | 一种压缩机储液器输送弯管焊接用钎焊感应器 |
-
2018
- 2018-09-12 CN CN201821491313.1U patent/CN208800875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116251A (zh) * | 2018-09-12 | 2019-08-13 | 保定四方三伊电气有限公司 | 一种压缩机储液器输送弯管焊接用钎焊感应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1191112Y (zh) | 一种用于空调器的制冷设备配管 | |
CN208800875U (zh) | 一种压缩机储液器输送弯管焊接用钎焊感应器 | |
CN202732349U (zh) | 旋转压缩机的接管结构 | |
CN201677130U (zh) | 太阳能电池片电磁波焊接装置 | |
US8928442B2 (en) | Inductive component equipped with a liquid cooling and a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n inductive component | |
US20130104877A1 (en) | Solar heat collector having heat pipe | |
CN110116251A (zh) | 一种压缩机储液器输送弯管焊接用钎焊感应器 | |
CN210570121U (zh) | 一种水冷管 | |
CN103413643B (zh) | 一种平行双面绕制电阻器 | |
CN208227371U (zh) | 铁合金电炉短网系统 | |
CN207820266U (zh) | 一种感应线圈加热装置 | |
CN209263414U (zh) | 一种压缩机油冷结构 | |
CN209230096U (zh) | 一种储液器与气缸连接的内部结构及压缩机 | |
CN203083418U (zh) | 二级冷凝换热器 | |
CN210689274U (zh) | 一种换热器及具有该换热器的燃气热水器 | |
CN205664581U (zh) | 太阳能集热联箱内胆 | |
CN205748087U (zh) | 一种热交换管 | |
CN105737455A (zh) | 一种椭圆孔窄板冷藏翅片蒸发器 | |
CN201508745U (zh) | 高频变压器散热组件 | |
CN206397687U (zh) | 一种排气管结构 | |
CN216523349U (zh) | 一种平行流冷凝器集流管堵盖 | |
CN206380117U (zh) | 大功率中频炉感应线圈 | |
CN212511948U (zh) | 一种套管式冷凝器 | |
CN219606271U (zh) | 一种复合导管组件及储液器 | |
CN211146872U (zh) | 一种即热式电热水器加热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