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762800U - 道岔和具有其的轨道梁系统 - Google Patents

道岔和具有其的轨道梁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762800U
CN208762800U CN201821220169.8U CN201821220169U CN208762800U CN 208762800 U CN208762800 U CN 208762800U CN 201821220169 U CN201821220169 U CN 201821220169U CN 208762800 U CN208762800 U CN 20876280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xtension
fixed
mobile
track switch
mov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220169.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景鑫锴
王义磊
时宇
温亚
王启立
牛茹茹
曾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220169.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76280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76280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76280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ailway Track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道岔和具有其的轨道梁系统,包括:固定梁、移动梁、移动延伸部、固定延伸部和驱动件。移动梁在分离位置和配合位置之间可移动地设在固定梁的一侧,在分离位置移动梁和固定梁之间限定出行车通道,固定梁和移动梁中的其中一个设有容纳槽,固定延伸部设在固定梁和移动梁中的另一个上,驱动件与移动延伸部配合以驱动移动延伸部往复移动。在分离位置移动延伸部和固定延伸部分别伸入到行车通道内,在配合位置移动延伸部收纳至容纳槽内。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道岔,通过设置驱动件,驱动件可以驱动移动延伸部往复移动,操作比较方便,而且道岔还具有防倾覆效果,可以提升列车的行驶安全性能。

Description

道岔和具有其的轨道梁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交通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道岔和具有其的轨道梁系统。
背景技术
在相关技术中,为了提升列车的抗倾覆能力,在列车的车体上设置防倾覆机构。当列车出现倾覆的状况时,防倾覆机构下方的固定卡钩可以勾设在轨道上,由此可以防止列车倾覆、提升列车的运行安全性。但是,车体上的防倾覆机构体积较大且结构比较复杂,不仅增大了列车的制造成本,而且安装和维修难度较大,影响装配和检修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道岔,所述道岔具有结构紧凑、防倾覆效果好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设有上述道岔的轨道梁系统。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道岔,包括:固定梁;移动梁,所述移动梁在分离位置和配合位置之间可移动地设在所述固定梁的一侧,在所述分离位置时,所述移动梁和所述固定梁之间限定出行车通道,所述固定梁和所述移动梁中的其中一个设有容纳槽;移动延伸部,所述移动延伸部与所述容纳槽移动配合;固定延伸部,所述固定延伸部设在所述固定梁和所述移动梁中的另一个上;驱动件,所述驱动件与所述移动延伸部配合以驱动所述移动延伸部往复移动,在所述分离位置时,所述移动延伸部和所述固定延伸部分别伸入到所述行车通道内,在所述配合位置时,所述移动延伸部收纳至所述容纳槽内且所述固定延伸部伸入至所述容纳槽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道岔,通过设置移动延伸部和容纳槽,驱动件可以驱动移动延伸部在容纳槽内往复移动,在分离位置时,移动延伸部和固定延伸部可以组成道岔的防倾覆部以防止列车发生倾覆,在配合位置时,移动延伸部可以同时收纳在容纳槽内。由此,不仅可以起到防倾覆的效果,而且固定梁和移动梁的配合方式更加简单、操作更加方便,因此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在所述配合位置时,所述固定延伸部伸入至所述容纳槽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驱动件包括:电机;转动件,所述转动件与所述电机的电机轴相连以由所述电机驱动转动;往复移动件,所述往复移动件与所述转动件配合,所述往复移动件设在所述移动延伸部上以驱动所述移动延伸部往复移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转动件为齿轮,所述往复移动件为齿条。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容纳槽内设有两个间隔设置的导向板,两个所述导向板的朝向彼此的侧壁设有导槽,所述移动延伸部的两端分别与两侧所述导槽移动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移动延伸部为沿所述行车通道的长度方向延伸的一个板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固定延伸部为沿所述行车通道的长度方向延伸的一个板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移动延伸部包括多个沿所述行车通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移动板体,所述驱动件分别与多个所述移动板体相连以驱动多个所述移动板体移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移动延伸部还包括连杆,多个所述移动板体分别设在所述连杆上,所述驱动件与所述连杆相连以驱动多个所述移动板体同步移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固定梁为两个,所述移动梁可移动地设在两个所述固定梁之间以限定出两个可切换的所述行车通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其中一个所述固定梁直线延伸,另一个所述固定梁沿曲线延伸,所述移动梁与两个所述固定梁之间限定出直-曲线切换的行车通道。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轨道梁系统,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道岔和中间梁,所述中间梁设在所述固定梁的一侧,所述中间梁与所述移动梁的分岔侧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轨道梁系统,通过设置上述道岔,不仅可以起到防倾覆的效果,还可以使轨道梁系统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提升轨道梁系统的装配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驱动件与固定梁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圈示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图1中B圈示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驱动件与移动延伸部的配合结构的局部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驱动件与移动延伸部在另一视图角度下的配合状态示意图;
图6是根据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动梁与固定梁的配合结构示意图,其中移动梁与固定梁限定出第一行车通道;
图7是图6所示的移动梁与固定梁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动梁与固定梁的配合结构示意图,其中移动梁与固定梁限定出第二行车通道;
图9是图8中所示的移动梁与固定梁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杆与多个移动板体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道岔100,
固定梁1,移动延伸部11,移动板体111,
第一固定梁1a,第一移动延伸部11a,
第二固定梁1b,第二移动延伸部11b,
中间梁1c,
容纳槽2,导向板21,导槽22,
移动梁3,
分岔侧3a,第一配合端31a,第二配合端32a,合岔侧3b,
固定延伸部31,固定板体311,第一固定延伸部31a,第二固定延伸部31b,
驱动件4,
电机41,转动件42,往复移动件43,安装板44,
连杆5,
连接段51,联轴器52,
第一行车通道101,
第二行车通道10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图10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道岔100。
如图5-图9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道岔100,包括:固定梁1、移动梁3、移动延伸部11、固定延伸部31和驱动件4。
固定梁1(如图6-图9所示的第一固定梁1a和第二固定梁1b)可以固定在地面上,移动梁3在分离位置和配合位置之间可移动地设在固定梁1的一侧,在分离位置时,移动梁3和固定梁1之间可以限定出行车通道(如图6-图9所示的第一行车通道101和第二行车通道102)。
具体而言,移动梁3可以相对固定梁1进行移动。其中,当移动梁3在处于分离位置时,移动梁3与固定梁1可以间隔设置以限定出行车通道,列车可以在行车通道上行驶。当移动梁3处于配合状态时,移动梁3与固定梁1配合。如图1-图5所示,固定梁1和移动梁3中的其中一个上可以设有容纳槽2,移动延伸部11可以与容纳槽2移动配合,固定梁1和移动梁3中的另一个上可以设置固定延伸部31。也就是说,可以在固定梁1上设置移动配合的容纳槽2和移动延伸部11、在移动梁3上设置固定延伸部31,也可以在固定梁1上设置固定延伸部31、在移动梁3上设置移动配合的容纳槽2和移动延伸部11。
驱动件4可以与移动延伸部11配合以驱动移动延伸部11往复移动。在分离位置时,移动延伸部11和固定延伸部31可以分别伸入到行车通道内,在配合位置时,移动延伸部11可以收纳至容纳槽2内。具体而言,容纳槽2内可以限定出移动延伸部11的收纳空间,驱动件4可以驱动移动延伸部11在容纳槽2内往复移动。当移动梁3处于分离位置时,驱动件4可以驱动移动梁3从容纳槽2内伸出,当移动梁3处于配合位置时,驱动件4可以驱动移动梁3收纳至容纳槽2内。
可选地,固定梁1内可以设置固定延伸部31的收纳空间。当移动梁3处于配合位置时,固定延伸部31可以伸入到收纳空间内,固定延伸部31可以与移动延伸部11在上下方向上层叠设置,由此可以使移动延伸部11和固定延伸部31的配合结构更加牢固,可以提升道岔100的结构牢固性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道岔100,通过设置移动延伸部11和容纳槽2,驱动件4可以驱动移动延伸部11在容纳槽2内往复移动,在分离位置时,移动延伸部11和固定延伸部31可以组成道岔100的防倾覆部以防止列车发生倾覆,在配合位置时,移动延伸部11可以收纳在容纳槽2内。由此,不仅可以起到防倾覆的效果,而且固定梁1和移动梁3的配合方式更加简单、操作更加方便,因此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在配合位置时,固定延伸部31可以伸入至容纳槽2内,由此可以使固定延伸部31和移动延伸部11的配合结构更加紧凑、可以节省固定延伸部31和移动延伸部11的配合结构的垂向占用空间。当道岔100进行装配时,可以防止固定延伸部31和移动延伸部11的配合结构与其他零部件之间产生位置干涉。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示例中,固定梁1上设有容纳槽2和移动延伸部11,移动梁3上设有与移动延伸部11在水平方向上正对设置的固定延伸部31。移动梁3可以相对固定梁1进行移动,移动梁3具有分离位置和配合位置。当移动梁3在处于分离位置时,移动梁3可以与固定梁1分离,驱动件4可以驱动移动延伸部11从容纳槽2内伸出并伸入到行车通道内,固定延伸部31也可以伸入到行车通道内。由此,移动延伸部11和固定延伸部31均可以位于导向轮的行驶空间的上方以组成道岔100的防倾覆部。当列车在转弯或遇到横风时,移动延伸部11和固定延伸部31可以防止导向轮脱离行驶空间,从而可以防止列车的车体发生倾覆,可以提升列车的运行安全性能。
当移动梁3在处于配合位置时,移动梁3可以与固定梁1配合。其中,驱动件4可以驱动移动延伸部11收纳在容纳槽2内,移动延伸部11和固定延伸部31可以在水平方向上正对设置,固定延伸部31也可以伸入到容纳槽2内。由此,通过上述设置,在竖直方向上,可以节省移动延伸部11和固定延伸部31的配合结构的占用空间,从而可以方便道岔100内的零部件的装配。如图1和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驱动件4可以包括:电机41、转动件2和往复移动件43,转动件2可以与电机41的电机轴相连以由电机41驱动转动,往复移动件43可以与转动件2配合,往复移动件43可以设在移动延伸部11上以驱动移动延伸部11往复移动,由此可以使驱动件4的设计形式更加简单。
例如,电机41可以固定在固定梁1上,转动件2可以通过平键连接或花键连接的方式与电机轴装配在一起。当驱动件4工作时,电机41可以通过电机轴驱动转动件2转动,转动件2在转动的同时可以带动往复移动件43移动,由此可以带动移动延伸部11相对容纳槽2进行移动。
其中,可以通过控制电机41的转动方向改变移动延伸部11的移动方向。例如,当移动梁3由配合位置切换至分离位置时,电机41正向旋转,驱动件4可以驱动移动延伸部11朝向靠近行车通道的方向移动。当移动梁3由分离位置切换至配合位置时,电机41反向旋转,驱动件4可以驱动移动延伸部11朝向远离行车通道的方向移动。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示例中,驱动件4还可以包括安装板44,安装板44可以通过焊接连接的方式固定在固定梁1上,电机41可以固定在安装板44上。由此,通过上述设置,不仅可以使驱动件4的安装方式更加简单,而且,在固定驱动件4时无需在道岔100上打螺钉,由此可以提升道岔100的结构牢固性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转动件2可以为齿轮,往复移动件43可以为齿条,齿条可以固定在移动延伸部11上,电机41可以驱动齿轮转动,齿轮与齿条啮合配合,从而可以驱动齿条和移动延伸部11往复移动。由此,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驱动件4的驱动方式更加简单,还可以提升移动延伸部11的位置精度,使固定梁1和移动梁3的配合更加顺畅。当然可以理解的是,驱动件4的设计形式不仅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采用气缸驱动的方式驱动移动延伸部11移动,还可以通过链条传动的方式驱动移动延伸部11进行移动。
如图1-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容纳槽2内可以设有两个间隔设置的导向板21,两个导向板21的朝向彼此的侧壁可以设有导槽22,移动延伸部11的两端可以分别与两侧导槽22移动配合,由此可以使导向板21与容纳槽2的配合结构更加简单,而且两个导向板21还可以起到导向的作用,可以防止移动延伸部11在移动的过程中发生错位。
例如,如图1所示,两个导向板21通过焊接连接的方式固定在固定梁1上并在前后方向上间隔设置,每个导向板21上均设有L形的导槽22,两个导槽22在前后方向上正对设置,移动延伸部11的前后两端分别伸入到对应的导槽22内。固定梁1和两个导向板21之间可以限定出容纳槽2。当移动梁3处于分离位置时,驱动件4可以驱动移动延伸部11在导槽22内移动并伸入到行车通道内,当移动梁3处于配合位置时,驱动件4首先可以驱动移动延伸部11收纳在容纳槽2内,固定延伸部31的前后两侧也可以分别伸入到对应的导槽22内并朝向靠近固定梁1的方向移动,由此,移动延伸部11和固定延伸部31可以同时收纳在容纳槽2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移动延伸部11可以为沿行车通道的长度方向(如图6和图8中所示的前后方向)延伸的一个板体,由此可以提升移动延伸部11的防倾覆效果。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移动延伸部11可以在行车通道的长度方向上延伸,可以增大移动延伸部11的覆盖面积,从而可以有效防止导向轮从行驶空间内脱离。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固定延伸部31可以为沿行车通道的长度方向(如图6和图8中所示的前后方向)延伸的一个板体,由此可以提升固定延伸部31的防倾覆效果。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固定延伸部31可以在行车通道的长度方向上延伸,可以增大固定延伸部31的覆盖面积,从而可以有效防止导向轮从行驶空间内脱离。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示例中,移动延伸部11和固定延伸部31均形成为沿行车通道的长度方向(如图6和图8中所示的前后方向)延伸的一个板体,移动延伸部11和固定延伸部31在水平方向上正对设置。其中,固定梁1上设有多个在行车通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驱动件4,多个驱动件4可以同时驱动移动延伸部11往复移动。由此,通过上述设置,不仅可以提升道岔100的防倾覆能力,当移动梁3处于配合位置时,还可以方便固定延伸部31伸入到对应的容纳槽2内。
如图6和图8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移动延伸部11可以包括多个沿行车通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移动板体111,驱动件4可以分别与多个移动板体111相连以驱动多个移动板体111移动,由此可以起到良好的防倾覆效果。可选地,固定延伸部31也可以包括多个沿行车通道长度方向间隔分布的固定板体311,其中,多个移动板体111和多个固定板体311在水平方向上一一对应并正对设置,由此不仅可以起到良好的防倾覆效果,还可以方便固定梁1与移动梁3之间的装配。
在图6所示的具体示例中,固定梁1上设有移动延伸部11,移动延伸部11包括多个在前后方向上间隔设置的移动板体111,多个移动板体111位于同一水平面内。移动梁3上设有固定延伸部31,固定延伸部31包括多个在前后方向上间隔设置的固定板体311,多个固定板体311位于同一水平面内。当移动梁3处于配合位置时,多个移动板体111和多个固定板体311一一对应并收纳在对应的容纳槽2内。
如图10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移动延伸部11还可以包括连杆5,多个移动板体111可以分别设在连杆5上,驱动件4可以与连杆5相连以驱动多个移动板体111同步移动,由此可以提升驱动件4的驱动效率。例如,每个移动板体111上分别设有往复移动件43(例如齿条),连杆5可以包括多个连接段51,相邻两个连接段51之间设有联轴器52。每个连接段51上均设有转动件42(例如齿轮),转动件42对应的往复移动件43啮合配合。当驱动件4工作时,电机41可以驱动多个连接段51同时转动,由此多个转动件42可以同时驱动往复移动件43和多个移动延伸部11移动。
当然可以理解的是,移动延伸部11的驱动方式不仅限于此。例如,移动延伸部11包括多个移动板体111,固定梁1上可以设置多个驱动件4,多个驱动件4与移动板体111一一对应。当移动延伸部11移动时,多个驱动件4同时工作,由此可以驱动多个移动板体111同时移动。
如图6-图8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固定梁1可以为两个,移动梁3可移动地设在两个固定梁1之间以限定出两个可切换的行车通道(如图6-图9所示的第一行车通道101和第二行车通道102),由此可以满足道岔100的行车需求。具体而言,两个固定梁1之间可以限定出移动梁3的移动空间,移动梁3可以分别与两个固定梁1配合以限定出两个行车通道。
当然可以理解的是,道岔100的设计形式不仅限于此。例如,道岔100也可以包括两个固定梁1和两个移动梁3,两个移动梁3可移动的设在两个固定梁1之间,两个固定梁1和两个移动梁3之间可以限定出可切换的三个行车通道。道岔100的设计形式可以根据实际的使用需求选择设置,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做具体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示例中,固定梁1为两个,为方便区分和描述,将其中一个固定梁1称为第一固定梁1a,将另一个固定梁1称为第二固定梁1b,第一固定梁1a和第二固定梁1b间隔设置,移动梁3可移动的设在第一固定梁1a和第二固定梁1b之间。移动梁3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如图6-图7所示,当移动梁3处于第一位置时,移动梁3的左侧与第一固定梁1a间隔设置,移动梁3的右侧与第二固定梁1b配合,移动梁3可以与第一固定梁1a限定出第一行车通道101。如图8-图9所示,当移动梁3处于第二位置时,移动梁3的右侧与第二固定梁1b间隔设置,移动梁3的左侧与第一固定梁1a配合,移动梁3可以与第二固定梁1b限定出第二行车通道102。
可选地,可以在第一固定梁1a上设置第一移动延伸部11a、在第二固定梁1b上设置第二移动延伸部11b,在移动梁3的相对侧壁上分别设有第一固定延伸部31a和第二固定延伸部31b。当移动梁3处于第一位置时,第一移动延伸部11a和第一固定延伸部31a分别伸入到第一行车通道101以形成道岔100的第一防倾覆部,第二移动延伸部11b和第二固定延伸部31b同时收纳在对应的容纳槽2内。当移动梁3处于第二位置时,第二移动延伸部11b和第二固定延伸部31b分别伸入到第二行车通道102以形成道岔100的第二防倾覆部,第一移动延伸部11a和第一固定延伸部31a同时收纳在对应的容纳槽2内。
需要进行说明的是,固定延伸部31和移动延伸部11的设计形式不仅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第一固定梁1a上设置第一固定延伸部31a、在第二固定梁1b上设置第二固定延伸部31b,在移动梁3的相对侧壁上分别设有第一移动延伸部11a和第二移动延伸部11b。再例如,还可以在第一固定梁1a设置第一移动延伸部11a、在第二固定梁1b上设置第二固定延伸部31b,在移动梁3的相对侧壁上分别设有第一固定延伸部31a和第二移动延伸部11b,其中,第一固定延伸部31a与第一移动延伸部11a在水平方向上正对设置,第二移动延伸部11b和第二固定延伸部31b在水平方向上正对设置。
如图6和图8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其中一个固定梁1可以直线延伸,另一个固定梁1可以沿曲线延伸,移动梁3与两个固定梁1之间可以限定出直-曲线切换的行车通道,由此可以方便列车完成转辙。具体而言,当列车需要直线行驶时,移动梁3可以与直线延伸的固定梁1限定出直线延伸的第一行车通道101。当列车需要转辙时,移动梁3可以与曲线延伸的固定梁1限定出曲线延伸的第二行车通道102。
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示例中,第一固定梁1a沿直线延伸,第一固定梁1a上设有第一移动延伸部11a。第二固定梁1b沿曲线延伸,第二固定梁1b上设有第二移动延伸部11b。移动梁3设在第一固定梁1a和第二固定梁1b之间,移动梁3的左右侧壁上分别设有第一固定延伸部31a和第二固定延伸部31b。移动梁3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
当移动梁3处于第一位置时,移动梁3的左侧与第一固定梁1a分离并限定出直线延伸的第一行车通道101,第一移动延伸部11a和第一固定延伸部31a分别伸入到第一行车通道101内,第一移动延伸部11a和第一固定延伸部31a组成了道岔100的第一防倾覆部。同时,移动梁3的右侧与第二固定梁1b配合,第二移动延伸部11b和第二固定延伸部31b可以同时收纳在第二固定梁1b上的容纳槽2内。
当移动梁3处于第二位置时,移动梁3的右侧与第二固定梁1b分离并限定出曲线延伸的第二行车通道102,第二移动延伸部11b和第二固定延伸部31b分别伸入到第二行车通道102内,第二移动延伸部11b和第二固定延伸部31b组成了道岔100的第二防倾覆部。同时,移动梁3的左侧与第一固定梁1a配合,第一移动延伸部11a和第一固定延伸部31a可以同时收纳在第一固定梁1a上的容纳槽2内。
如图6和图8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轨道梁系统,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道岔100和中间梁1c,中间梁1c可以设在固定梁1的一侧,中间梁1c可以与移动梁3的分岔侧3a相连。具体而言,具体而言,中间梁1c与移动梁3相连既可以起到固定移动梁3的作用,中间梁1c也可以与移动梁3配合以限定出平稳过度的行车通道,由此可以确保列车从道岔100上顺利通过。其中,移动梁3可以具有分岔侧3a和合岔侧3b。
具体而言,中间梁1c可以设在移动梁3与轨道梁相结合的部分。中间梁1c的长方方向(如图8所示的前后方向)的两端可以分别与移动梁3和轨道梁相连。例如,中间梁1c的前端与轨道梁固定相连,中间梁1c的与移动梁3滑动相连。中间梁1c可以起到过渡的作用,可以使道岔100与轨道梁的配合结构更加牢固。而且,中间梁1c的前端可以设置成通用的装配接口,由此移动梁3可以通过中间梁1c与不同型号的轨道梁进行配合,从而还可以提升轨道梁系统100的装配效率。
如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移动梁3的分岔侧3a位于合岔侧3b的前端,分岔侧3a在左右方向上的延伸长度大于合岔侧3b在左右方向上的延伸长度。其中,移动梁3的分岔侧3a可相对中间梁1c进行移动,分岔侧3a具有第一配合端31a和第二配合端32a。当移动梁3处于分离位置时,第一配合端31a与中间梁1c固定相连。当移动梁3处于配合位置时,第二配合端32a与中间梁1c固定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轨道梁系统,通过设置上述道岔100,不仅可以起到防倾覆的效果、提升列车的运行安全性能,还可以使轨道梁系统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提升轨道梁系统的装配效率。
下面参考图1-图9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道岔100,值得理解的是,下面描述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限制。
如图6-图9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道岔100,包括:第一固定梁1a、第二固定梁1b、中间梁1c和移动梁3。其中,第一固定梁1a沿直线延伸,第一固定梁1a上设有第一移动延伸部11a。第二固定梁1b沿曲线延伸,第二固定梁1b上设有第二移动延伸部11b。移动梁3设在第一固定梁1a和第二固定梁1b之间,移动梁3的左右侧壁上分别设有第一固定延伸部31a和第二固定延伸部31b。
如图6所示,移动梁3具有分岔侧3a和合岔侧3b,中间梁1c设在第一固定梁1a和第二固定梁1b之间并与移动梁3的分岔侧3a相连。移动梁3的分岔侧3a位于合岔侧3b的前端,分岔侧3a在左右方向上的延伸长度大于合岔侧3b在左右方向上的延伸长度。其中,移动梁3的分岔侧3a可相对中间梁1c进行移动,分岔侧3a具有第一配合端31a和第二配合端32a,第一配合端31a位于第二配合端32a的左侧。
如图1-图5所示,第一固定梁1a上设有第一容纳槽,第一移动延伸部11a可移动地设在第一容纳槽内。第二固定梁1b上设有第二容纳槽,第二移动延伸部11b可移动地设在第二容纳槽内。第一固定梁1a上设有第一驱动件,第一驱动件与第一移动延伸部11a相连以驱动第一移动延伸部11a移动,第二固定梁1b上设有第二驱动件,第二驱动件与第二移动延伸部11b相连以驱动第二移动延伸部11b移动。
其中,第一驱动件包括第一电机、第一转动件和第一往复移动件,第一电机固定在第一固定梁1a上,第一转动件为齿轮并安装在第一电机的电机轴上,第一往复移动件为齿条并固定在第一移动延伸部11a上,第一转动件与第一往复移动件啮合配合。第二驱动件包括第二电机、第二转动件和第二往复移动件,第二电机固定在第二固定梁1b上,第二转动件为齿轮并安装在第二电机的电机轴上,第二往复移动件为齿条并固定在第二移动延伸部11b上,第二转动件与第二往复移动件啮合配合。
移动梁3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如图6所示,当移动梁3处于第一位置时,移动梁3的左侧与第一固定梁1a分离并与第一固定梁1a限定出直线延伸的第一行车通道101,第一配合端31a与中间梁1c固定相连。第一驱动件可以驱动第一移动延伸部11a从第一容纳槽内伸出并伸入到第一行车通道101内,第一固定延伸部31a也可以伸入到第一行车通道101内。由此,第一移动延伸部11a和第一固定延伸部31a组成了道岔100的第一防倾覆部。同时,移动梁3的右侧与第二固定梁1b配合,第二驱动件可以驱动第二移动延伸部11b收纳在第二容纳槽内,第二固定延伸部31b在向右移动的过程中也插入到第二容纳槽内。
如图8所示,当移动梁3处于第二位置时,移动梁3的左侧与第一固定梁1a配合,第二配合端32a与中间梁1c固定相连。第一驱动件可以驱动第一移动延伸部11a收纳在第一容纳槽内,第一固定延伸部31a在向左移动的过程中也插入到第一容纳槽内。移动梁3的右侧与第二固定梁1b分离并与第二固定梁1b限定出曲线延伸的第二行车通道102,第二驱动件可以驱动第二移动延伸部11b从第二容纳槽内伸出并伸入到第二行车通道102内,第二固定延伸部31b也可以伸入到第二行车通道102内。由此,第二移动延伸部11b和第二固定延伸部31b组成了道岔100的第二防倾覆部。
具体而言,当列车在第一行车通道101上行驶时,第一固定梁1a和移动梁3的上表面可以限定出列车上转向架的走行轮的行走面,第一固定梁1a和移动梁3的内壁可以限定出转向架的导向轮的行驶空间。转向架上的其中一个走行轮在第一固定梁1a上行驶,转向架上的另一个走行轮在移动梁3上行驶。转向架上至少可以设置一个导向轮。当导向轮为一个时,导向轮可以在第一固定梁1a的内侧壁上行驶,导向轮也可以在移动梁3的内侧壁上行驶。当导向轮为两个时,其中一个导向轮可以在第一固定梁1a的内侧壁上行驶,另一个导向轮可以在移动梁3的内侧壁上行驶,由此可以起到导向的作用。当列车在转弯或遇到横风时,列车的车体会发生倾覆的现象,导向轮容易脱离行驶空间。第一移动延伸部11a和第一固定延伸部31a组成的第一防倾覆部可以防止导向轮脱离行驶空间,从而可以防止列车的车体发生倾覆,可以提升列车的行驶安全性能。
当列车在第二行车通道102上行驶时,第二固定梁1b和移动梁3的上表面可以限定出转向架上的走行轮的行走面,第二固定梁1b和移动梁3的内壁之间可以限定出转向架上的导向轮的行驶空间。转向架上的其中一个走行轮在第二固定梁1b上行驶,转向架上的另一个走行轮在移动梁3上行驶。转向架上至少可以设置一个导向轮。当导向轮为一个时,导向轮可以在第二固定梁1b的内侧壁上行驶,导向轮也可以在移动梁3的内侧壁上行驶。当导向轮为两个时,其中一个导向轮可以在第二固定梁1b的内侧壁上行驶,另一个导向轮可以在移动梁3的内侧壁上行驶,由此可以起到导向的作用。当列车在转弯或遇到横风时,列车的车体会发生倾覆的现象,导向轮容易脱离行驶空间。第二移动延伸部11b和第二固定延伸部31b组成的第二防倾覆部可以防止导向轮脱离行驶空间,从而可以防止列车的车体发生倾覆,可以提升列车的行驶安全性能。
需要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2)

1.一种道岔,其特征在于,包括:
固定梁;
移动梁,所述移动梁在分离位置和配合位置之间可移动地设在所述固定梁的一侧,在所述分离位置时,所述移动梁和所述固定梁之间限定出行车通道,所述固定梁和所述移动梁中的其中一个设有容纳槽;移动延伸部,所述移动延伸部与所述容纳槽移动配合;
固定延伸部,所述固定延伸部设在所述固定梁和所述移动梁中的另一个上;
驱动件,所述驱动件与所述移动延伸部配合以驱动所述移动延伸部往复移动;在所述分离位置时,所述移动延伸部和所述固定延伸部分别伸入到所述行车通道内,在所述配合位置时,所述移动延伸部收纳至所述容纳槽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道岔,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配合位置时,所述固定延伸部伸入至所述容纳槽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道岔,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包括:
电机;
转动件,所述转动件与所述电机的电机轴相连以由所述电机驱动转动;
往复移动件,所述往复移动件与所述转动件配合,所述往复移动件设在所述移动延伸部上以驱动所述移动延伸部往复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道岔,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件为齿轮,所述往复移动件为齿条。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道岔,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槽内设有两个间隔设置的导向板,两个所述导向板的朝向彼此的侧壁设有导槽,所述移动延伸部的两端分别与两侧所述导槽移动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道岔,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延伸部为沿所述行车通道的长度方向延伸的一个板体。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道岔,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延伸部为沿所述行车通道的长度方向延伸的一个板体。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道岔,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延伸部包括多个沿所述行车通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移动板体,所述驱动件分别与多个所述移动板体相连以驱动多个所述移动板体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道岔,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延伸部还包括连杆,多个所述移动板体分别设在所述连杆上,所述驱动件与所述连杆相连以驱动多个所述移动板体同步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道岔,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梁为两个,所述移动梁可移动地设在两个所述固定梁之间以限定出两个可切换的所述行车通道。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道岔,其特征在于,其中一个所述固定梁直线延伸,另一个所述固定梁沿曲线延伸,所述移动梁与两个所述固定梁之间限定出直-曲线切换的行车通道。
12.一种轨道梁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道岔,所述道岔为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道岔;
中间梁,所述中间梁设在所述固定梁的一侧,所述中间梁与所述移动梁的分岔侧相连。
CN201821220169.8U 2018-07-27 2018-07-27 道岔和具有其的轨道梁系统 Active CN20876280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220169.8U CN208762800U (zh) 2018-07-27 2018-07-27 道岔和具有其的轨道梁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220169.8U CN208762800U (zh) 2018-07-27 2018-07-27 道岔和具有其的轨道梁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762800U true CN208762800U (zh) 2019-04-19

Family

ID=661309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220169.8U Active CN208762800U (zh) 2018-07-27 2018-07-27 道岔和具有其的轨道梁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76280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53707C (zh) 火车和电车的转辙器箱
CN205086678U (zh) 便于切换的可超越式传动装置
CN104369647A (zh) 用于机动车的车顶模块的可动的车顶件的驱动系统
CN106029981A (zh) 交差轨道及转换装置
CN108677626B (zh) 一种齿轨覆盖钢轨道岔机构
CN103806351B (zh) 一种轨道及其专用车辆
CN105971347A (zh) 节约空间的停车场设施
CN208762800U (zh) 道岔和具有其的轨道梁系统
CN101096887A (zh) 四向传输机构
CN104612444B (zh) 一种多功能泊车机器人
CN1136116C (zh) 允许沿一个导轨行驶的车辆的车轴横向偏移的双向导向装置
CN208668169U (zh) 内导向式道岔、轨道及轨道交通系统
CN102700931A (zh) 三叉式移载机
CN210032806U (zh) 一种能够纵移的立体车库
CN208762801U (zh) 道岔和具有其的轨道梁系统
CN103696601B (zh) 梳齿式汽车搬运器及机械式停车设备
CN208021482U (zh) 一种道岔和具有其的轨道交通系统
CN110094091B (zh) 一种球型轮双向移动停车位机构
CN112093350A (zh) 一种十六轮四向穿梭车
CN101898566A (zh) 堆垛机变轨装置及该装置配套使用的轨道
CN204549957U (zh) 一种万向存取叉车
CN217601100U (zh) 道岔和轨道交通系统
CN201544933U (zh) 跨沟汽车
CN217781593U (zh) 道岔和轨道交通系统
CN104631893B (zh) 一种纵向泊车机器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