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746175U - 转向组件及三轮车转向机构 - Google Patents

转向组件及三轮车转向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746175U
CN208746175U CN201821277633.7U CN201821277633U CN208746175U CN 208746175 U CN208746175 U CN 208746175U CN 201821277633 U CN201821277633 U CN 201821277633U CN 208746175 U CN208746175 U CN 20874617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eering
arm
tricycle
column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277633.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鹿杰
马海峰
闫仲恩
刘运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dong Wuxing Vehicle Co ltd
Weichai Lovol Intelligent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ovol Heavy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ovol Heavy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Lovol Heavy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277633.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74617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74617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74617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三轮车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转向组件及三轮车转向机构,转向组件包括摇臂、转向拉杆及转向臂;摇臂的一端与转向拉杆的一端转动连接,摇臂的另一端用于连接三轮车的方向把及车架;转向拉杆的另一端与转向臂转动连接;转向臂的一端用于连接三轮车的前车轮轴的一端设置的第一减震器,转向臂的相对的另一端用于连接三轮车的前车轮轴的另一端设置的第二减震器;转向臂为弯折状结构,且弯折处也用于活动连接三轮车的车架。本转向组件的转向拉杆增加了方向把与驾驶员之间的距离,即增加了驾驶员的操作空间,提升了驾驶员的舒适度。

Description

转向组件及三轮车转向机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三轮车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转向组件及三轮车转向机构。
背景技术
目前,运输市场三轮车占据着一定比例,用户对车辆的驾乘舒适性要求不断提高以及货箱尺寸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由于三轮车的整体不能超过规定的3.5米,在保持三轮车整体长度的同时,仅加长货箱会导致驾驶操作空间局促,从而造成人机工程舒适性变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转向组件及三轮车转向机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在保证三轮车整车长度不变的条件下,加长三轮车的货箱将导致驾驶者距离方向把的操作空间减小,操作不便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转向组件,包括:摇臂、转向拉杆以及转向臂;其中,所述摇臂的一端与所述转向拉杆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摇臂的另一端用于连接三轮车的方向把及活动连接三轮车的车架;所述转向拉杆的另一端与所述转向臂转动连接;所述转向臂的一端用于连接所述三轮车的前车轮轴的一端设置的第一减震器,所述转向臂的相对的另一端用于连接所述三轮车的前车轮轴的另一端设置的第二减震器;所述转向臂为弯折状结构,且所述转向臂的弯折处也用于活动连接所述车架。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转向拉杆的一端与所述摇臂通过第一转向球头转动连接;所述转向拉杆的相对的另一端与所述转向臂通过第二转向球头转动连接。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转向组件还包括紧固装置,所述紧固装置设置在所述转向臂上;所述紧固装置包括两个支撑板以及连接板;其中,两个所述支撑板对称设置于所述连接板的两侧,且两个所述支撑板均与所述连接板相连接;两个所述支撑板均设置在所述转向臂上,且所述连接板与所述第二转向球头通过紧固件相连接。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转向组件还包括转向柱,所述转向柱用于设置在所述摇臂与所述方向把之间,且所述转向柱用于带动所述摇臂移动;所述转向柱包括柱体管、柱体以及轴承衬套;其中,轴承衬套设置在所述柱体管内,且所述柱体插设在所述轴承衬套内;所述柱体的两端均外露于所述轴承衬套以及所述柱体管,且所述柱体的一端用于连接所述方向把,所述柱体的另一端与所述摇臂相连接;所述柱体管活动连接于所述车架。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转向柱还包括紧固圆螺母、止动垫圈以及两个第一轴承;其中一个所述第一轴承设置在所述柱体的一端部与所述柱体管之间;其中另一个所述第一轴承设置在所述柱体的相对的另一端部与所述柱体管之间;所述紧固圆螺母设置在所述柱体管远离所述摇臂的一端,且所述止动垫圈套设在所述紧固圆螺母的外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转向臂包括相连接的第一转向臂以及第二转向臂,所述第一转向臂与所述第二转向臂关于连接处对称设置,且所述第一转向臂与所述第二转向臂形成角度;所述第一转向臂与所述转向拉杆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向臂背离所述第二转向臂的一端开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孔用于插设所述第一减震器;所述第二转向臂背离所述第一转向臂的一端开设有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孔用于插设所述第二减震器;所述第一转向臂沿着第一方向投影得到的第一线段的长度大于所述摇臂沿着第一方向投影得到的第二线段的长度。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三轮车转向机构,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转向组件,因而,具有该装置的全部有益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三轮车转向机构还包括向把组件、前轮转向柱组件、前悬挂组件和车架;其中,所述前轮转向柱组件与所述转向组件的转向臂相连接,所述转向组件用于驱动所述转向臂以及所述前轮转向柱组件转动;所述前悬挂组件用于连接所述转向组件的转向臂与所述三轮车的车轮轴;所述前轮转向柱组件以及所述转向组件分别与所述车架活动连接,且所述车架用于支撑所述前轮转向柱组件与所述转向组件的转向柱。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方向把组件包括方向把、方向把压块以及手把座;其中,所述手把座为T形结构;所述手把座的一端开设有安装孔,所述转向柱插设在所述安装孔内;所述手把座还开设有贯穿于所述手把座其余两端的安装槽,所述方向把设置在所述安装槽内;所述方向把压块扣设在所述安装槽以及所述方向把的上方,且所述方向把用于封盖住所述安装槽。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前悬挂组件包括第一减震器以及第二减震器;其中,所述第一减震器的一端插设在所述转向臂靠近所述转向组件的转向拉杆的一端内,所述第一减震器的另一端用于连接所述车轮轴的一端;所述第二减震器的一端插设在所述转向臂远离所述转向拉杆的一端内,所述第二减震器的另一端用于连接所述车轮轴的相对的另一端。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前轮转向柱组件包括方方向柱以及第二轴承;其中,所述方向柱的一端依次穿过所述车架以及所述转向臂并外露于所述转向臂,且所述方向柱的一端套设有第一紧固螺母;所述方向柱与所述转向臂通过键相连接;所述方向柱的另一端位于所述车架的外部,且所述方向柱的另一端套设有第二紧固螺母;所述第二轴承设置在所述方向柱与所述车架之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转向组件,包括摇臂、转向拉杆以及转向臂,其中,摇臂的一端与转向拉杆的一端转动连接,摇臂的另一端用于连接三轮车的方向把,转向拉杆的另一端与转向臂转动连接;转向臂的一端用于连接三轮车的前车轮轴的一端设置的第一减震器,转向臂的相对的另一端用于连接三轮车的前车轮轴的另一端设置的第二减震器;转向臂为弯折状结构,且转向臂的弯折处也用于连接三轮车的方向把。具体地,将本转向组件应用在三轮车上,摇臂与三轮车的方向把间接连接,转向臂的一端用于间接连接至三轮车的前车轮轴的一端设置的第一减震器,转向臂的另一端用于间接连接至三轮车的前车轮的相对的另一端设置的第二减震器,从而实现了将本转向组件安装应用在三轮车上,由于转向臂与摇臂之间设置有转向拉杆,因而增加了方向把与座椅之间的距离,即增大了方向把与驾驶员身体之间的操作空间,使得驾驶员的手臂有足够的放置和动作空间,因而提升了驾驶员的舒适度。
设置有本转向组件的三轮车的转向过程为:第一种,三轮车在行驶的过程中进行转向,方向把间接驱动摇臂旋转及平移,摇臂进而带动转向拉杆旋转及平移,转向拉杆带动转向臂跟随其旋转及平移,转向臂再间接带动三轮车的车轮转向,与此同时,摇臂以及转向臂均相对车架旋转以及平移,两者均迫使车架也发生旋转以及平移,即使得车架旋转及平移,即车架也完成旋转及平移运动,从而完成对三轮车整车的转弯等操作,操作简单,方便;第二种,三轮车处于静止状态时仅进行头部转向,方向把间接驱动摇臂旋转,摇臂进而带动转向拉杆旋转,转向拉杆带动转向臂跟随其旋转,转向臂再通过减震器带动三轮车的车轮旋转,与此同时,摇臂以及转向臂与车架活动连接,两者均仅相对车架旋转,两者不会迫使车架发生平移,即使得车架保持不动,从而完成对三轮车的车头转动,而车架保持不动的操作。
可见,本转向组件通过设置了摇臂、转向拉杆以及转向臂,尤其对于转向拉杆,增加了方向把与驾驶员之间的距离,使得驾驶员有足够的操作空间,提升了驾驶员的使用体验和舒适度,此外,本转向组件中的摇臂受到驱动发生转动后,带动转向拉杆转动,转向拉杆再带动转向臂转动,同时摇臂以及转向臂仅相对车架旋转,保证车架不动,仅完成对车头部的转动,或者摇臂以及转向臂迫使车架同时旋转及平移,使得车架和车头部整体旋转及平移,从而实现了三轮车整体的转弯等操作。当然,本转向组件不仅限于应用在三轮车上,还可应用在其他车辆上以及其他设备中。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三轮车,包括上述所述的转向组件,增加了方向把与驾驶员之间的距离,使得驾驶员有足够的操作空间,提升了驾驶员的使用体验和舒适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转向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转向柱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转向组件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转向组件与方向把组件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三轮车转向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前轮转向柱组件与转向组件、前悬挂组件及车架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在A处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
1-摇臂,2-转向拉杆,3-转向臂,301-第一转向臂,3011-第一安装孔,302-第二转向臂,4-第一转向球头,5-第二转向球头,6-紧固装置,601-支撑板,602-连接板,7-转向柱,701-柱体管,702-柱体, 703-轴承衬套,704-紧固圆螺母,705-止动垫圈,706、707-第一轴承, 8-方向把组件,801-方向把,802-方向把压块,803-手把座,9-前轮转向柱组件,901-方向柱,902-第一紧固螺母,903-第二紧固螺母, 904、905-第二轴承,906-油杯,907-键,10-前悬挂组件,101-第一减震器,102-第二减震器,11-车架,111-车头管,12-车轮,13-前车轮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显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
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照图1至图7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的转向组件及三轮车。
参见图1至图4、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转向组件,包括:摇臂1、转向拉杆2以及转向臂3;其中,摇臂1的一端与转向拉杆2的一端转动连接,摇臂1的另一端用于连接三轮车的方向把801及活动连接三轮车的车架11;转向拉杆2的另一端与转向臂3转动连接;转向臂3的一端用于连接三轮车的前车轮轴13 的一端设置的第一减震器101,转向臂3的相对的另一端用于连接三轮车的前车轮轴13的另一端设置的第二减震器102;转向臂3为弯折状结构,且转向臂3的弯折处也用于活动连接车架11。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转向组件,包括摇臂1、转向拉杆2以及转向臂3,其中,摇臂1的一端与转向拉杆2的一端转动连接,摇臂1的另一端用于连接三轮车的方向把801,转向拉杆2的另一端与转向臂 3转动连接;转向臂3的一端用于连接三轮车的前车轮轴13的一端设置的第一减震器101,转向臂3的相对的另一端用于连接三轮车的前车轮轴13的另一端设置的第二减震器102,转向臂3为弯折状结构,且转向臂3的弯折处也用于连接三轮车的方向把801。具体地,将本转向组件应用在三轮车上,摇臂1与三轮车的方向把801间接连接,转向臂3的一端用于间接连接至三轮车的前车轮轴13的一端,转向臂3的另一端用于间接连接至三轮车的前车轮12的相对的另一端,从而实现了将本转向组件安装应用在三轮车上,由于转向臂3 与摇臂1之间设置有转向拉杆2,因而增加了方向把801与座椅之间的距离,即增大了方向把与驾驶员身体之间的操作空间,使得驾驶员的手臂有足够的放置和动作空间,因而提升了驾驶员的舒适度。
安装有本转向组件的三轮车转向的过程为:第一种,三轮车在行驶的过程中进行转向,方向把801间接驱动摇臂1旋转及平移,摇臂 1进而带动转向拉杆2旋转及平移,转向拉杆2带动转向臂3跟随其旋转及平移,转向臂3再间接带动三轮车的车轮12转向,与此同时,摇臂1以及转向臂3均相对车架11旋转以及平移,两者均迫使车架 11也发生旋转及平移,即车架11也完成旋转及平移运动,从而完成对三轮车整车的转弯等操作,操作简单,方便;第二种,三轮车处于静止状态时仅进行头部转向,方向把801间接驱动摇臂1旋转,摇臂1进而带动转向拉杆2旋转,转向拉杆2带动转向臂3跟随其旋转,转向臂3再通过减震器带动三轮车的车轮12旋转,与此同时,摇臂 1以及转向臂3与车架活动连接,两者均仅相对车架11旋转,两者不会迫使车架11发生平移,即使得车架11保持不动,从而完成对三轮车的车头转动,而车架保持不动的操作。
可见,本转向组件通过设置了摇臂1、转向拉杆2以及转向臂3,尤其对于转向拉杆2,增加了方向把801与驾驶员之间的距离,使得驾驶员有足够的操作空间,提升了驾驶员的使用体验和舒适度,此外,本转向组件中的摇臂1受到驱动发生转动后,带动转向拉杆2转动,转向拉杆2再带动转向臂3转动,同时摇臂1以及转向臂3仅相对车架11旋转,保证车架11不动,完成对车头部的转动,或者摇臂1以及转向臂3迫使车架11旋转以及平移,使得车架11和车头部整体旋转以及平移,从而实现了三轮车整体的转弯等操作。
其中,可选地,摇臂1的两端均开设有通孔。
其中,可选地,转向臂3的一端与三轮车的第一减震器101的一端相连接,第一减震器101的另一端与三轮车的前车轮轴13的一端,转向臂3的另一端与三轮车的第二减震器102的一端相连接,第二减震器102的另一端与三轮车的前车轮13的另一端,即转向臂3的一端用于连接连接有前车轮轴13一端的第一减震器101,转向臂3的另一端用于连接连接有前车轮轴13另一端的第二减震器102。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图3以及图7 所示,转向拉杆2的一端与摇臂1通过第一转向球头4转动连接;转向拉杆2的相对的另一端与转向臂3通过第二转向球头5转动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摇臂1一端的通孔套设在第一转向球头4的球销上,且采用第一转向球头4的螺母对摇臂1进行限位,防止摇臂1 从球销上脱落,转向拉杆2的一端插设在第一转向球头4的连接杆内并采用螺纹连接,转向拉杆2的另一端插设在第二转向球头5的连接杆内并采用螺纹连接,所述第二转向球头5的球销与转向臂3间接相连接。其中,可选地,第一转向球头与第二转向球头均为现有的市面上的转动球头,本领域技术人员完全可以理解。
其中,可选地,第一转向球头4以及第二转向球头5设计最大转角为15°,受整车布置安装空间的限制,安装两个转向球头时转向拉杆2的中心线不一定能够正好与竖直方向即转向柱的方向相垂直,此时可以允许两转向球头的高度差安装范围最大不超过H=L(转向拉杆2长度)×sin10°,因此,当其中一个转向球头固定后,另一个转向球头可在2H的高度范围内安装,大大提高了安装设计的灵活性;同时,第一转向球头4以及第二转向球头5可以消除转向时转向拉杆2与转向臂3、摇臂1产生的应力,当然,不仅限于此。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图3以及图7 所示,转向组件还包括紧固装置6,紧固装置6设置在转向臂3上;紧固装置6包括两个支撑板601以及连接板602;其中,两个支撑板 601对称设置于连接板602的两侧,且两个支撑板601均与连接板602 相连接;两个支撑板601均设置在转向臂3上,且连接板602与第二转向球头5通过紧固件相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两个支撑板601上开设有安装口,两个支撑板 601通过安装口卡设在转动臂上,两个支撑板601之间形成容纳空间,第二转向球头的球销穿设在连接板602上,且球销的端部位于此容纳空间内,球销的端部套设有螺母,进行限位,即第二转向球头与紧固装置固定连接。其中,可选地,紧固装置6设置在转向臂3靠近转向拉杆2的一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2至图4、图7所示,转向组件还包括转向柱7,转向柱7用于设置在摇臂1与方向把801之间,且转向柱7用于带动摇臂1移动;转向柱7包括柱体管701、柱体702以及轴承衬套703;其中,轴承衬套703设置在柱体管701 内,且柱体702插设在轴承衬套703内;柱体702的两端均外露于轴承衬套703以及柱体管701,且柱体702的一端用于连接方向把801,柱体702的另一端与摇臂1相连接;柱体管701活动连接于车架11。
在该实施例中,其中,可选地,柱体702的另一端用于间接连接方向把,柱体702的另一端插设在摇臂1的通孔内,且主体1与摇臂 1固定连接。具体地,方向把801带动柱体702同步转动,柱体702 进而带动摇臂1以及柱体702同步转动,进而顺次驱动转向拉杆2、转向臂3同步转动,完成转弯等操作。柱体702能够相对柱体管701 以及轴承衬套703旋转。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2所示,转向柱7 还包括紧固圆螺母704、止动垫圈705、第一轴承706以及第二轴承 707;其中一个第一轴承706设置在柱体702的一端部与柱体管701 之间;其中另一个第一轴承707设置在柱体702的相对的另一端部与柱体管701之间;紧固圆螺母704设置在柱体管701远离摇臂1的一端,且止动垫圈705套设在紧固圆螺母704的外侧。
在该实施例中,其中一个第一轴承706设置在柱体702的一端部与柱体管701之间,其中另一个第一轴承707设置在柱体702的相对的另一端部与柱体管701之间,转向柱7与柱体管701之间通过两个第一轴承装配实现相对转动,其中,两个第一轴承均对柱体702起到支撑的作用。紧固圆螺母704设置在柱体管701远离摇臂1的一端,对柱体管701限位,防止其沿着柱体702的轴线窜动的作用;止动垫圈705套设在紧固圆螺母704的外侧,对紧固圆螺母704起到止动限位的作用。其中,第一轴承706以及第二轴承707之间通过轴承衬套703顶住第一轴承内圈,避免第一轴承706以及第二轴承707发生轴向运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和图3所示,转向臂3包括相连接的第一转向臂301以及第二转向臂302,第一转向臂301与第二转向臂302关于连接处对称设置,且第一转向臂301 与第二转向臂302形成角度;第一转向臂301与转向拉杆2转动连接;第一转向臂301背离第二转向臂302的一端开设有第一安装孔3011,第一安装孔3011用于插设第一减震器101;第二转向臂302背离第一转向臂301的一端开设有第二安装孔,第二安装孔用于插设第二减震器102;第一转向臂301沿着第一方向投影得到的第一线段的长度大于摇臂1沿着第一方向投影得到的第二线段的长度。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转向臂301与第二转向臂302关于弯折处对称设置,且第一转向臂301与第二转向臂302形成角度,能够保证三轮车在转动的过程中的平衡性。三轮车的车轮轴13的一端连接有第一减震器101,三轮车的车轮轴13的另一端连接有第二减震器102,其中,第一减震器101远离车轮轴13的一端插设在转向臂3的第一安装孔3011内,第二减震器102远离车轮轴13的一端插设在第二安装孔内,从而实现了转向臂3与三轮车的车轮轴13的连接,使得转向臂3能够带动车轮轴13转动,车轮轴13驱动车轮12转动,已完成三轮车的转向操作等。其中,第一转向臂301沿着第一方向投影得到的第一线段的长度B大于摇臂1沿着第一方向投影得到的第二线段A的长度,根据铰链机构原理,A小于B,转向轻,举例如下:设前轮的转角为37°,则当A=B时,方向把801的转角为37°,为解决转向沉问题,通常使B>A;由于驾驶员转动方向把801角度过大会使转向灵活性降低,设B/A=1.1,方向把801的转角为37× 1.1=40.7°,设前轮转矩为110N,则转向操纵转向柱7总成需施加的转矩为110/1.1=100N,小于直接施加在前轮转向柱7总成上的力矩;手把管越长,驾驶员施加的力越小;因此,既减小转向力矩,又不失转向灵活性。其中,可选地,如图4所示,柱体702的轴线方向沿着 Z方向,与柱体702垂直的方向分别为X方向,第一方向为X方向。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三轮车,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转向组件,因而,具有该装置的全部有益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5所示,三轮车转向机构还包括方向把组件8、前轮转向柱组件9、前悬挂组件10和车架11;其中,前轮转向柱组件9与转向组件的转向臂3相连接,转向组件用于驱动转向臂3以及前轮转向柱组件9转动;前悬挂组件 10用于连接转向组件的转向臂3与三轮车的车轮轴13;前轮转向柱组件9以及转向组件分别与车架11活动连接,且车架11用于支撑前轮转向柱组件9与转向组件的转向柱7。
在该实施例中,驾驶员旋转方向把组件8,方向把组件8驱动转向组件的摇臂1转动,摇臂1带动转向拉杆2转动,转向拉杆2带动转向臂3转动,转向臂3通过前悬挂组件10带动车轮轴13发生转动,车轮轴13驱动车轮12发生转动,且转向臂3同时带动前轮转向柱组件9转动,在三轮车处于静止状态仅转向头部时,转向组件以及前轮转向柱组件9仅相对于车架11旋转,因而车架11保持不动,仅三轮车的头部旋转至合适的方位上,在三轮车处于移动状态时,转向组件以及前轮转向柱组件9相对于车架11旋转以及平移,且两者迫使车架11也同步旋转以及平移,实现三轮车整体的旋转以及平移。可见,转向组件使方向把组件8前移,从而增加了座椅与方向把801之间的距离,增大了操纵空间,此时方向把801转动带动前轮转向柱组件9 转动,前轮转向柱组件9带动车架旋转,且转向组件带动前悬挂组件转动,前悬挂组件间接带动车轮转动,从而实现了三轮车的转向。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5所示,方向把组件8包括方向把801、方向把压块802以及手把座803;其中,手把座803为T形结构;手把座803的一端开设有安装孔,转向柱7插设在安装孔内;手把座803还开设有贯穿于手把座803其余两端的安装槽,方向把801设置在安装槽内;方向把压块802扣设在安装槽以及方向把801的上方,且方向把801用于封盖住安装槽。
在该实施例中,方向把801带动手把座803转动,手把座803 带动转向柱7的柱体702转动,转向柱7的柱体702在依次带动转向组件的摇臂1转动,进而转向组件的各部件依次发生转动,并最终带动车轮12转动。转向柱7的柱体702与手把座803通过平键连接,在柱体702的顶端由螺母紧固,方向把压块802将方向把801紧固后,螺母隐藏在手把座803焊合内,增加整车的美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5和图6所示,前悬挂组件10包括第一减震器101以及第二减震器102;其中,第一减震器101的一端插设在转向臂3靠近转向组件的转向拉杆2的一端内,第一减震器101的另一端用于连接车轮轴13的一端;第二减震器102的一端插设在转向臂3远离转向拉杆2的一端内,第二减震器 102的另一端用于连接车轮轴13的相对的另一端。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减震器101远离车轮轴13的一端插设在转向臂3的第一安装孔3011内,第二减震器102远离车轮轴13的一端插设在第二安装孔内,从而实现了转向臂3与三轮车的车轮轴13的连接,使得转向臂3能够带动车轮轴13转动,车轮轴13驱动车轮 12转动,已完成三轮车的转向灯操作等。其中,第一减震器101以及第二减震器102起到减震的作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6和图7所示,前轮转向柱组件9包括方向柱901、第二轴承904以及第二轴承905,方向柱901的一端依次穿过车架11以及转向臂3并外露于转向臂3,且方向柱901的一端套设有第一紧固螺母902;方向柱901与转向臂 3通过键907相连接;方向柱901的另一端位于车架11的外部,且方向柱901的另一端套设有第二紧固螺母903;第二轴承904以及第二轴承905设置在方向柱901与车架11之间。
在该实施例中,三轮车在移动的过程中,转向臂3转动时,带动其上的转向柱7转动,转向柱7再迫使车架11发生转动,从而实现了三轮车整车的转动;三轮车处于静止状态时,转向臂3转动时,带动其上的转向柱7旋转,转向柱7仅相对车架11旋转,车架11保持不动,从而实现了三轮车车头的转动。其中,第二轴承起到对方向柱 901支撑的作用。第一螺母以及第二螺母均起到对方向柱901轴向方向限位的作用,可选地,第二轴承的端部加装防尘罩,保护第二轴承,增长第二轴承的使用寿命。其中,可选地,方向柱901与柱体702 的轴线相平行设置。其中,可选地,前轮转向柱组件9还包括油杯 906以及车头管111,车头管111设置在车架11上,油杯906设置在车头管111上,且油杯906的一端开口穿过车头管111与车头管111 的内部向相连通。其中,可选地,方向柱901与转向臂3固定连接。轮转向柱组件9对转向臂3、第一减震器101、第二减震器102以及车轮12等具有支撑限位的作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转向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摇臂、转向拉杆以及转向臂;
其中,所述摇臂的一端与所述转向拉杆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摇臂的另一端用于连接三轮车的方向把及活动连接所述三轮车的车架;所述转向拉杆的另一端与所述转向臂转动连接;所述转向臂的一端用于连接所述三轮车的前车轮轴的一端设置的第一减震器,所述转向臂的相对的另一端用于连接所述三轮车的前车轮轴的另一端设置的第二减震器;所述转向臂为弯折状结构,且所述转向臂的弯折处也用于活动连接所述车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拉杆的一端与所述摇臂通过第一转向球头转动连接;所述转向拉杆的相对的另一端与所述转向臂通过第二转向球头转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紧固装置,所述紧固装置设置在所述转向臂上;所述紧固装置包括两个支撑板以及连接板;其中,两个所述支撑板对称设置于所述连接板的两侧,且两个所述支撑板均与所述连接板相连接;两个所述支撑板均设置在所述转向臂上,且所述连接板与所述第二转向球头通过紧固件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向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转向柱,所述转向柱用于设置在所述摇臂与所述方向把之间,且所述转向柱用于带动所述摇臂移动;所述转向柱包括柱体管、柱体以及轴承衬套;其中,轴承衬套设置在所述柱体管内,且所述柱体插设在所述轴承衬套内;所述柱体的两端均外露于所述轴承衬套以及所述柱体管,且所述柱体的一端用于连接所述方向把,所述柱体的另一端与所述摇臂相连接;所述柱体管活动连接于所述车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向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柱还包括紧固圆螺母、止动垫圈以及两个第一轴承;其中一个所述第一轴承设置在所述柱体的一端部与所述柱体管之间;其中另一个所述第一轴承设置在所述柱体的相对的另一端部与所述柱体管之间;所述紧固圆螺母设置在所述柱体管远离所述摇臂的一端,且所述止动垫圈套设在所述紧固圆螺母的外侧。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向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臂包括相连接的第一转向臂以及第二转向臂,所述第一转向臂与所述第二转向臂关于连接处对称设置,且所述第一转向臂与所述第二转向臂形成角度;所述第一转向臂与所述转向拉杆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向臂背离所述第二转向臂的一端开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孔用于插设所述第一减震器;所述第二转向臂背离所述第一转向臂的一端开设有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孔用于插设所述第二减震器;所述第一转向臂沿着第一方向投影得到的第一线段的长度大于所述摇臂沿着第一方向投影得到的第二线段的长度。
7.一种三轮车转向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向组件;以及方向把组件、前轮转向柱组件、前悬挂组件和车架;
其中,所述前轮转向柱组件与所述转向组件的转向臂相连接,所述转向组件用于驱动所述转向臂以及所述前轮转向柱组件转动;所述前悬挂组件用于连接所述转向组件的转向臂与所述三轮车的车轮轴;所述前轮转向柱组件以及所述转向组件分别与所述车架活动连接,且所述车架用于支撑所述前轮转向柱组件与所述转向组件的转向柱。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三轮车转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方向把组件包括方向把、方向把压块以及手把座;其中,所述手把座为T形结构;所述手把座的一端开设有安装孔,所述转向柱插设在所述安装孔内;所述手把座还开设有贯穿于所述手把座其余两端的安装槽,所述方向把设置在所述安装槽内;所述方向把压块扣设在所述安装槽以及所述方向把的上方,且所述方向把用于封盖住所述安装槽。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三轮车转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悬挂组件包括第一减震器以及第二减震器;其中,所述第一减震器的一端插设在所述转向臂靠近所述转向组件的转向拉杆的一端内,所述第一减震器的另一端用于连接所述车轮轴的一端;所述第二减震器的一端插设在所述转向臂远离所述转向拉杆的一端内,所述第二减震器的另一端用于连接所述车轮轴的相对的另一端。
10.根据权利要求7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三轮车转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轮转向柱组件包括方向柱以及第二轴承;其中,所述方向柱的一端依次穿过所述车架以及所述转向臂并外露于所述转向臂,且所述方向柱的一端套设有第一紧固螺母;所述方向柱与所述转向臂通过键相连接;所述方向柱的另一端位于所述车架的外部,且所述方向柱的另一端套设有第二紧固螺母;所述第二轴承设置在所述方向柱与所述车架之间。
CN201821277633.7U 2018-08-08 2018-08-08 转向组件及三轮车转向机构 Active CN20874617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277633.7U CN208746175U (zh) 2018-08-08 2018-08-08 转向组件及三轮车转向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277633.7U CN208746175U (zh) 2018-08-08 2018-08-08 转向组件及三轮车转向机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746175U true CN208746175U (zh) 2019-04-16

Family

ID=660599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277633.7U Active CN208746175U (zh) 2018-08-08 2018-08-08 转向组件及三轮车转向机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74617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366577B1 (en)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EP2857300A1 (en) Tricycle having two foldable wheels
CN104118507A (zh) 一种分体转动式自平衡两轮车
EP3162607B1 (en) Unsprung power supply apparatus for in-wheel motor vehicle
CN203142914U (zh) 便携式折叠电动代步车
CN203958471U (zh) 一种分体转动式自平衡两轮车
CN208746175U (zh) 转向组件及三轮车转向机构
CN106364309A (zh) 轮边电机驱动的电动客车用双纵臂式转向独立悬架
CN105324266A (zh) 轮内电动机驱动车轮的电动机供电线布线构造
CN205186413U (zh) 一种两轮平衡车
CN103979057A (zh) 一种儿童汽车的悬架系统
CN201161386Y (zh) 锥齿轮式差动平衡器
CN209080143U (zh) 一种涵道风扇结构和无人机
CN103963877A (zh) 平行双轮电动车辅助平衡机构
JPS5926365A (ja) 継手及び車両の操舵装置
CN105947189A (zh) 一种多旋翼飞行器
CN108408027A (zh) 一种舵面折叠旋转机构
CN203946211U (zh) 一种自平衡两轮车的分体车架结构
CN203921088U (zh) 一种儿童汽车的悬架系统
CN204548349U (zh) 一种更稳固的平衡车的快速折叠关节
CN206664831U (zh) 车辆线控转向系统
CN207328650U (zh) 具有杠杆调节伸缩长度的车辆辅助支撑结构
CN206031656U (zh) 一种可折叠的前叉结构及前轮结构
CN207595056U (zh) 一种汽车方向盘轮胎方位指明器
CN208469686U (zh) 一种车载视频投射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261000 No.192, Beihai South Road, Fangzi District, Weifang City, Shan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Weichai leiwo Heavy Industry Co.,Ltd.

Address before: 261000 No.192, Beihai South Road, Fangzi District, Weifang City, Shan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LOVOL HEAVY INDUSTRY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261000 No.192, Beihai South Road, Fangzi District, Weifang City, Shan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Weichai Lovol Intelligent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261000 No.192, Beihai South Road, Fangzi District, Weifang City, Shan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Weichai leiwo Heavy Industry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1026

Address after: No. 110, West Ring Road, Zhucheng, Weifang, Shandong 262200

Patentee after: Shandong Wuxing Vehicle Co.,Ltd.

Address before: 261000 No.192, Beihai South Road, Fangzi District, Weifang City, Shan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Weichai Lovol Intelligent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