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677652U - 新型上颈椎重建假体 - Google Patents

新型上颈椎重建假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677652U
CN208677652U CN201820226401.2U CN201820226401U CN208677652U CN 208677652 U CN208677652 U CN 208677652U CN 201820226401 U CN201820226401 U CN 201820226401U CN 208677652 U CN208677652 U CN 20867765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osthese
transverse part
main body
auxiliary section
rebuild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226401.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兴海
肖建如
龚海熠
张丹
许炜
吴志鹏
矫健
袁博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Army Medical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Army Medical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Army Medical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Army Medical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820226401.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67765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67765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67765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Orthopedics, Nursing, And Contracep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新型上颈椎承载式重建假体,包括假体主体、配合部,所述假体主体包括横部、竖部,所述竖部设置在所述横部的下端中部,并与所述横部垂直连接,所述横部设有两个固定孔,所述固定孔对称设置在所述横部的前端的左右两侧,所述固定孔为斜向上的通孔,所述固定孔贯穿所述横部的前端与所述横部的上端,所述配合部设置在所述竖部的下端,所述配合部设置有至少一个配合孔。其优点在于,利用承载式固定方式,使假体能够进行寰枢椎切除后的枕颈重建,解决了传统方式仅能进行枢椎以下重建的问题;假体上端与寰椎前弓或颅底接触面较大,形成有效的承托,避免出现下沉移位等远期并发症;假体表面具有海绵状微孔结构,利于假体与邻近骨融合。

Description

新型上颈椎重建假体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脊柱内固定重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新型上颈椎重建假体。
背景技术
人的颈椎由七节椎骨组成,其中,最上面与颅底相连的两节分别为寰椎和枢椎。寰枢椎与人的头颅之间,如三角形尖顶上面放置一个圆球,使头颅可以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以及上述运动综合形成的环转运动,但是也使寰枢椎成为颈椎中最不稳定、最脆弱的支点。此外,寰枢椎的横突孔内有为脑基底部供血的最大动脉分支—椎动脉。
颈椎肿瘤中有多种累及椎体的肿瘤,在切除肿瘤的同时需要切除病变椎体。在病变节段椎体切除后,需要进行内固定重建,以达到支撑的作用。
但是在进行椎体重建时,通常的做法是利用钛网+钛板重建,将钛网置于手术切除区域,于钛网前方放置钛板,固定于手术切除区域上下邻近椎体,并采用螺钉进行置钉操作。这种重建方式仅能进行枢椎以下颈椎的重建,且钛网接触面小,易出现下沉移位等远期并发症。
因此,亟需一种能够用于寰枢椎的颈椎重建假体,可以增加假体与颈椎的接触面,形成有效的承托,且利于骨长入的承载式上颈椎重建方法,而目前关于这种颈椎重建假体还未见报道。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新型上颈椎重建假体。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新型上颈椎重建假体,包括假体主体、配合部,所述假体主体包括横部、竖部,所述竖部设置在所述横部的下端中部,并与所述横部垂直连接,所述横部设有两个固定孔,所述固定孔对称设置在所述横部的前端的左右两侧,所述固定孔为斜向上的通孔,所述固定孔贯穿所述横部的前端与所述横部的上端,所述配合部设置在所述竖部的下端,所述配合部设置有至少一个配合孔。
优选的,所述横部呈“一”字形,所述假体主体呈“T”字型。
优选的,所述横部的左右两端向上凸起,所述横部呈“V”字形,所述假体主体呈“Y”字形。
优选的,所述横部的左右两端向下凸起,所述横部呈倒“V”字形,所述假体主体呈“个”字形。
优选的,所述横部的左端、右端以及中部向上凸起,所述横部呈“W”字形。
优选的,所述假体主体表面分布有海绵状微孔结构。
优选的,所述假体主体的前缘和/或后缘为抛光表面
优选的,所述假体主体为实心假体。
优选的,所述假体主体为空心假体,所述假体主体中部贯穿地设置有植骨孔道。
优选的,所述横部和所述竖部为一体成型或组配式连接,所述竖部与所述配合部为一体成型或组配式连接。
优选的,所述横部与所述竖部为组配式连接,所述横部的下端可拆卸地嵌套设置在所述竖部的上端。
优选的,所述竖部与所述配合部为组配式连接,所述竖部的下端可拆卸地嵌套设置在所述配合部的上端。
优选的,所述横部的下端、所述竖部的上端、所述竖部的下端、所述配合部的上端的形状为非圆形形状。
优选的,所述非圆形形状为椭圆或圆角矩形中的一种或两种的组合。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新型上颈椎重建假体,利用承载式固定方式,使上颈椎重建假体能够进行寰枢椎切除后的枕颈重建,解决了传统重建方式仅能进行枢椎以下颈椎重建的问题;重建假体上端与寰椎前弓或颅底接触面较大,能够形成有效的承托,利于骨长入,避免传统的钛网接触面小,易出现下沉移位等远期并发症;假体表面具有海绵状微孔结构,利于假体与邻近骨融合;假体中央设有植骨孔道,且植骨孔道可以根据手术需要进行內径设计,利于填充足量的异体骨,便于骨植入,实现融合;根据患者影像学测量结果设计假体形状,有利于假体贴合寰椎,符合寰枢椎关节的生理结构和生物力学特点,精确匹配,使重建更为稳固;假体上端通过斜向上的螺钉固定于寰椎侧块,假体下端采用椎体螺钉以及终板螺钉交叉固定,具有更好的抗拔出和抗旋转能力;根据患者影像学测量结果,设计假体上端的螺钉孔角度,使假体上端最高可与颅底枕骨髁固定,突破了传统假体最高仅能实现枢椎以下重建的困局,本设计最高可实现寰椎切除后的假体重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优选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优选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优选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优选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四个优选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五个优选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六个优选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六个优选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七个优选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七个优选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八个优选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八个优选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九个优选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九个优选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个优选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个优选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一个优选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19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一个优选实施例的横部的示意图。
图20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竖部的示意图。
图2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一个优选实施例的配合部的示意图。
其中的附图标记为:假体主体1;配合部2;横部11;竖部12;植骨孔道13;固定孔111;配合孔2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的实施例,如图1~3所示,新型上颈椎重建假体,包括假体主体1、配合部2,假体主体1包括横部11、竖部12,竖部12设置在横部11的下端中部,并与横部11垂直连接,横部11与竖部12平滑连接,横部11与竖部12为一体成型,配合部2设置在竖部11的下端外侧,配合部2与竖部12平滑连接,配合部2与竖部11一体成型。
假体主体1呈“T”字形,假体主体1为实心假体。
横部11设有两个固定孔111,固定孔111对称设置在横部11的前端的作用两侧,固定孔111为斜向上的通孔,固定孔111贯穿横部11的前端与横部11的上端。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斜向上的固定孔111,贯穿横部11的前端和横部11的上端,是假体主体1可以直接设置在寰椎下部,并采用承载式固定,而非传统的环抱式固定,使横部11的上端与寰椎底部相接触,增加了假体的横部11与寰椎前弓或颅底的接触面积,形成有效的承托,有利于骨长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假体的上端(即横部11)利用承载式固定方式,螺钉自上接触面内下方向两侧外上方寰椎侧块或枕骨髁置钉,使假体能够进行寰枢椎切除后的枕颈重建。
配合部2设有至少一个配合孔21,用于与其他椎体假体进行配合,优选的为两个横向设置的配合孔。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假体的上部(即横部11)以螺钉固定于寰椎侧块,假体的下部(即配合部2)采用椎体螺钉以及终板螺钉交叉固定系统,具有良好的抗拔出和抗旋转能力。
配合部2长度为1~2个颈椎关节长度,优选的为1个颈椎关节长度。
假体主体1和配合部2均为钛合金材料制成。
配合部2的宽度大于竖部12的宽度。
进一步地,竖部12的宽度为10mm~16mm,配合部2的宽度为12mm~22mm。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假体主体1还可以为空心假体,假体主体1中部贯穿地设置有植骨孔道13,植骨孔道13贯穿竖部12下端中部到横部11上端中部。
进一步地,根据手术需要设计不同內径的植骨孔道13,有利于填充足量的异体骨、实现骨融合。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假体主体1中部贯穿地设置有植骨孔道13,有利于同种异体骨植入,实现生物融合。
进一步地,新型上颈椎重建假体,能够根据术前的影像学测量结果,进行相应的设计,可以采用3D打印的方式制造新型上颈椎重建假体;或者对量产的标准化产品进行精细加工。
进一步地,根据不同手术需要,配合部2上的配合孔21的数量和位置均可进行调整。如图5所示,配合部2上的配合孔21为两个竖向设置的配合孔21;如图6所示,配合2上的配合孔21为3个呈倒三角形设置的配合孔21.
进一步地,根据不同手术的需要,配合部2的位置也可以进行调整。如图7所示,配合部2设置在竖部12的下侧。
实施例2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的实施例,如图8~9所示,新型上颈椎重建假体,包括假体主体1、配合部2,假体主体1包括横部11、竖部12,竖部12设置在横部11的下端中部,并与横部11垂直连接,横部11与竖部12平滑连接,横部11与竖部12为一体成型,配合部2设置在竖部11的下端外侧,配合部2与竖部12平滑连接,配合部2与竖部11一体成型。
假体主体1呈“T”字形,假体主体1为空心假体,假体主体1中部贯穿地设置有植骨孔道13,植骨孔道13贯穿竖部12下端中部到横部11上端中部。
假体主体1表面分布有海绵状微孔结构。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假体主体1表面具有海绵状微孔结构,有利于邻近椎节正常股细胞的长入,使假体与邻近骨面融合。
横部11设有两个固定孔111,固定孔111对称设置在横部11的前端的作用两侧,固定孔111为斜向上的通孔,固定孔111贯穿横部11的前端与横部11的上端。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斜向上的固定孔111,贯穿横部11的前端和横部11的上端,是假体主体1可以直接设置在寰椎下部,并采用承载式固定,而非传统的环抱式固定,使横部11的上端与寰椎底部相接触,增加了假体的横部11与寰椎前弓或颅底的接触面积,形成有效的承托,有利于骨长入。
假体主体1的上端和下端均为毛面。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假体主体1的上下端均为骨接触面,其表面呈毛面,利于骨长入。
配合部2设有至少一个配合孔21,用于与其他椎体假体进行配合,优选的为两个横向设置的配合孔。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假体的横部11以螺钉固定于寰椎侧块,假体的配合部2采用椎体螺钉以及终板螺钉交叉固定系统,具有良好的抗拔出和抗旋转能力。
配合部2长度为1~2个颈椎关节长度,优选的为1个颈椎关节长度。
假体主体1和配合部2均为钛合金材料制成。
配合部2的宽度大于竖部12的宽度。
进一步地,竖部12的宽度为10mm~16mm,配合部2的宽度为12mm~22mm。
进一步地,新型上颈椎重建假体,能够根据术前的影像学测量结果,进行相应的设计,可以采用3D打印的方式制造新型上颈椎重建假体,利用3D打印可以设计重建假体内部的孔隙结构;或者对量产的标准化产品进行精细加工。
实施例3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的实施例,如图10~11所示,新型上颈椎重建假体,包括假体主体1、配合部2,假体主体1包括横部11、竖部12,竖部12设置在横部11的下端中部,并与横部11垂直连接,横部11与竖部12平滑连接,横部11与竖部12为一体成型,配合部2设置在竖部11的下端外侧,配合部2与竖部12平滑连接,配合部2与竖部11一体成型。
假体主体1为空心假体,假体主体1中部贯穿地设置有植骨孔道13,植骨孔道13贯穿竖部12下端中部到横部11上端中部。
横部11的左右两端向上凸起,横部11呈半凹球形,或“V”字形,假体主体1呈“Y”字形。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横部11呈半凹球形或“V”字形,横部11的形状符合寰枢椎关节的生理结构和生物力学特点,使横部11与颅底贴合,精确匹配,使重建更为稳固。
假体主体1表面分布有海绵状微孔结构。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假体主体1表面具有海绵状微孔结构,有利于邻近椎节正常骨细胞的长入,使假体与邻近骨面融合。
横部11设有两个固定孔111,固定孔111对称设置在横部11的前端的作用两侧,固定孔111为斜向上的通孔,固定孔111贯穿横部11的前端与横部11的上端。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斜向上的固定孔111,贯穿横部11的前端和横部11的上端,是假体主体1可以直接设置在寰椎下部,并采用承载式固定,而非传统的环抱式固定,使横部11的上端与寰椎底部相接触,增加了假体的横部11与寰椎前弓或颅底的接触面积,形成有效的承托,有利于骨长入。
配合部2设有至少一个配合孔21,用于与其他椎体假体进行配合,优选的为两个横向设置的配合孔。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假体的横部11以螺钉固定于寰椎侧块,假体的配合部2采用椎体螺钉以及终板螺钉交叉固定系统,具有良好的抗拔出和抗旋转能力。
配合部2长度为1~2个颈椎关节长度,优选的为1个颈椎关节长度。
假体主体1和配合部2均为钛合金材料制成。
配合部2的宽度大于竖部12的宽度。
进一步地,竖部12的宽度为10mm~16mm,配合部2的宽度为12mm~22mm。
进一步地,新型上颈椎重建假体,能够根据术前的影像学测量结果,进行相应的设计,可以采用3D打印的方式制造新型上颈椎重建假体,利用3D打印可以设计重建假体内部的孔隙结构;或者对量产的标准化产品进行精细加工。
进一步地,如图12~13所示,假体主体1的前缘和/或后缘为抛光表面,其余表面分布有海绵状微孔结构。
实施例4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的实施例,如图14~15所示,新型上颈椎重建假体,包括假体主体1、配合部2,假体主体1包括横部11、竖部12,竖部12设置在横部11的下端中部,并与横部11垂直连接,横部11与竖部12平滑连接,横部11与竖部12为一体成型,配合部2设置在竖部11的下端外侧,配合部2与竖部12平滑连接,配合部2与竖部11一体成型。
假体主体1为空心假体,假体主体1中部贯穿地设置有植骨孔道13,植骨孔道13贯穿竖部12下端中部到横部11上端中部。
横部11的左右两端向下凸起,横部11呈半凸球形,或倒“V”字形,假体主体1呈“个”字形。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横部11呈半凸球形或倒“V”字形,横部11的形状符合寰枢椎关节的生理结构和生物力学特点,使横部11与颅底贴合,精确匹配,使重建更为稳固。
假体主体1表面分布有海绵状微孔结构。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假体主体1表面具有海绵状微孔结构,有利于邻近椎节正常骨细胞的长入,使假体与邻近骨面融合。
横部11设有两个固定孔111,固定孔111对称设置在横部11的前端的作用两侧,固定孔111为斜向上的通孔,固定孔111贯穿横部11的前端与横部11的上端。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斜向上的固定孔111,贯穿横部11的前端和横部11的上端,是假体主体1可以直接设置在寰椎下部,并采用承载式固定,而非传统的环抱式固定,使横部11的上端与寰椎底部相接触,增加了假体的横部11与寰椎前弓或颅底的接触面积,形成有效的承托,有利于骨长入。
配合部2设有至少一个配合孔21,用于与其他椎体假体进行配合,优选的为两个横向设置的配合孔。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假体的横部11以螺钉固定于寰椎侧块,假体的配合部2采用椎体螺钉以及终板螺钉交叉固定系统,具有良好的抗拔出和抗旋转能力。
配合部2长度为1~2个颈椎关节长度,优选的为1个颈椎关节长度。
假体主体1和配合部2均为钛合金材料制成。
配合部2的宽度大于竖部12的宽度。
进一步地,竖部12的宽度为10mm~16mm,配合部2的宽度为12mm~22mm。
进一步地,新型上颈椎重建假体,能够根据术前的影像学测量结果,进行相应的设计,可以采用3D打印的方式制造新型上颈椎重建假体,利用3D打印可以设计重建假体内部的孔隙结构;或者对量产的标准化产品进行精细加工。
实施例5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的实施例,如图16~17所示,新型上颈椎重建假体,包括假体主体1、配合部2,假体主体1包括横部11、竖部12,竖部12设置在横部11的下端中部,并与横部11垂直连接,横部11与竖部12平滑连接,横部11与竖部12为一体成型,配合部2设置在竖部11的下端外侧,配合部2与竖部12平滑连接,配合部2与竖部11一体成型。
假体主体1为空心假体,假体主体1中部贯穿地设置有植骨孔道13,植骨孔道13贯穿竖部12下端中部到横部11上端中部。
横部11的左端、右端以及中部向上凸起,横部11呈“W”字形。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横部11呈“W”字形,横部11的形状符合寰枢椎关节的生理结构和生物力学特点,使横部11与颅底贴合,精确匹配,使重建更为稳固;横部11左右两端的凹陷处,用于与枕骨踝进行配合。
假体主体1表面分布有海绵状微孔结构。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假体主体1表面具有海绵状微孔结构,有利于邻近椎节正常骨细胞的长入,使假体与邻近骨面融合。
横部11设有两个固定孔111,固定孔111对称设置在横部11的前端的作用两侧,固定孔111为斜向上的通孔,固定孔111贯穿横部11的前端与横部11的上端。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斜向上的固定孔111,贯穿横部11的前端和横部11的上端,是假体主体1可以直接设置在寰椎下部,并采用承载式固定,而非传统的环抱式固定,使横部11的上端与寰椎底部相接触,增加了假体的横部11与寰椎前弓或颅底的接触面积,形成有效的承托,有利于骨长入。
配合部2设有至少一个配合孔21,用于与其他椎体假体进行配合,优选的为两个横向设置的配合孔。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假体的横部11以螺钉固定于寰椎侧块,假体的配合部2采用椎体螺钉以及终板螺钉交叉固定系统,具有良好的抗拔出和抗旋转能力。
配合部2长度为1~2个颈椎关节长度,优选的为1个颈椎关节长度。
假体主体1和配合部2均为钛合金材料制成。
配合部2的宽度大于竖部12的宽度。
进一步地,竖部12的宽度为10mm~16mm,配合部2的宽度为12mm~22mm。
进一步地,新型上颈椎重建假体,能够根据术前的影像学测量结果,进行相应的设计,可以采用3D打印的方式制造新型上颈椎重建假体,利用3D打印可以设计重建假体内部的孔隙结构;或者对量产的标准化产品进行精细加工。
实施例6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的实施例,如图18~21所示,新型上颈椎重建假体,包括假体主体1、配合部2,假体主体1包括横部11、竖部12,竖部12设置在横部11的下端中部,并与横部11垂直连接,横部11与竖部12为组配式成型,配合部2设置在竖部12的下部,配合部2与竖部12组配式成型。
假体主体1的前缘和/或后缘为抛光表面,其余表面分布有海绵状微孔结构。
横部11、竖部12为空心假体,横部11和竖部12的中部贯穿地设置有植骨孔道13。
横部11的左右两端向上凸起,横部11呈半凹球形,或“V”字形,假体主体1呈“Y”字形。
横部11设有两个固定孔111,固定孔111对称设置在横部11的前端的作用两侧,固定孔111为斜向上的通孔,固定孔111贯穿横部11的前端与横部11的上端。
配合部2设有至少一个配合孔21,用于与其他椎体假体进行配合,优选的为两个横向设置的配合孔。
配合部2长度为1~2个颈椎关节长度,优选的为1个颈椎关节长度。
横部11、竖部12和配合部2均为钛合金材料制成。
配合部2的宽度大于竖部12的宽度。
进一步地,竖部12的宽度为10mm~16mm,配合部2的宽度为12mm~22mm。
横部11可拆卸地嵌套设置在竖部12上部,竖部12可拆卸地嵌套设置在配合部2上部。
进一步地,横部11的下端具有一凸起,竖部12的上端具有一凹槽,将横部11的凸起与竖部12的凹槽进行配合,使横部11与竖部12进行组配。亦或是,横部11的下端具有一凹槽,竖部12的上端具有一凸起,将横部11的凹槽与竖部12的凸起进行配合,使横部11与竖部12进行组配。
进一步地,竖部12的下端具有一凸起,配合部2的上端具有一凹槽,将竖部12的凸起与配合部2的凹槽进行配合,使竖部12与配合部2进行组配。亦或是,竖部12的下端具有一凹槽,配合部2的上端具有一凸起,将竖部12的凹槽与配合部2的凸起进行配合,使竖部12与配合部2进行组配。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组配式连接,使在进行颈椎重建手术时,能根据切除的颈椎的长度的不同,对竖部12进行替换,使重建假体适应患者颈椎情况。
进一步地,凸起、凹槽的形状为非圆形形状,选自椭圆形或圆角矩形。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非圆形形状,能够避免在组配完成后,竖部12发生偏转,进而影响手术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当能够意识到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作出的等同替换和显而易见的变化所得到的方案,均应当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4)

1.一种新型上颈椎重建假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假体主体(1)、配合部(2),所述假体主体(1)包括横部(11)、竖部(12),所述竖部(12)设置在所述横部(11)的下端中部,并与所述横部(11)垂直连接,所述横部(11)设有两个固定孔(111),所述固定孔(111)对称设置在所述横部(11)的前端的左右两侧,所述固定孔(111)为斜向上的通孔,所述固定孔(111)贯穿所述横部(11)的前端与所述横部(11)的上端,所述配合部(2)设置在所述竖部(12)的下端,所述配合部(2)设置有至少一个配合孔(2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上颈椎重建假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横部(11)呈“一”字形,所述假体主体(1)呈“T”字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上颈椎重建假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横部(11)的左右两端向上凸起,所述横部(11)呈“V”字形,所述假体主体(1)呈“Y”字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上颈椎重建假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横部(11)的左右两端向下凸起,所述横部(11)呈倒“V”字形,所述假体主体(1)呈“个”字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上颈椎重建假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横部(11)的左端、右端以及中部向上凸起,所述横部(11)呈“W”字形。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新型上颈椎重建假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假体主体(1)表面分布有海绵状微孔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型上颈椎重建假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假体主体(1)的前缘和/或后缘为抛光表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上颈椎重建假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假体主体(1)为实心假体。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上颈椎重建假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假体主体(1)为空心假体,所述假体主体(1)中部贯穿地设置有植骨孔道(13)。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上颈椎重建假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横部(11)和所述竖部(12)为一体成型或组配式连接,所述竖部(12)与所述配合部(2)为一体成型或组配式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新型上颈椎重建假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横部(11) 与所述竖部(12)为组配式连接,所述横部(11)的下端可拆卸地嵌套设置在所述竖部(12)的上端。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新型上颈椎重建假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竖部(12)与所述配合部(2)为组配式连接,所述竖部(12)的下端可拆卸地嵌套设置在所述配合部(2)的上端。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任一所述的新型上颈椎重建假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横部(11)的下端、所述竖部(12)的上端、所述竖部(12)的下端、所述配合部(2)的上端的形状为非圆形形状。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新型上颈椎重建假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非圆形形状为椭圆或圆角矩形中的一种或两种的组合。
CN201820226401.2U 2018-02-08 2018-02-08 新型上颈椎重建假体 Active CN20867765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226401.2U CN208677652U (zh) 2018-02-08 2018-02-08 新型上颈椎重建假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226401.2U CN208677652U (zh) 2018-02-08 2018-02-08 新型上颈椎重建假体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677652U true CN208677652U (zh) 2019-04-02

Family

ID=658755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226401.2U Active CN208677652U (zh) 2018-02-08 2018-02-08 新型上颈椎重建假体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67765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158699A (zh) * 2018-02-08 2018-06-15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上颈椎承载式重建假体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158699A (zh) * 2018-02-08 2018-06-15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上颈椎承载式重建假体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717414B2 (en) Artificial discs
US20070083267A1 (en) Posterior metal-on-metal disc replacement device and method
JP2004136100A (ja) 椎間板関節整形装置
CN204839838U (zh) 人工颈椎间盘假体
JP2016525433A (ja) 人工椎間板装置及び関連する使用方法
WO2017185754A1 (zh) 一种仿生防脱位人工腰椎及椎间盘连接复合体
CN108158699A (zh) 上颈椎承载式重建假体
CN115227460A (zh) 一种变曲率单髁膝关节假体及其制造方法
CN109009581A (zh) 一种组配式人工椎体
CN208677652U (zh) 新型上颈椎重建假体
CN107802383A (zh) 具有骨长入微孔的腰椎用椎间融合器
CN210541939U (zh) 髌股关节假体
CN108294850A (zh) 3d打印的颈椎全脊椎切除术可植入假体装置
CN101999951B (zh) 记忆合金颈椎人工椎间盘
CN112089510A (zh) 具有缓震植入物-骨界面负荷作用的颈椎椎间高度维持器
CN101677864B (zh) 人造椎间盘
CN105997309A (zh) 一种仿生防脱位山羊腰椎连接复合体
CN111631844B (zh) 一种双皮质弹性固定融合器
CN210447286U (zh) 一种颈椎融合器
CN107669377A (zh) 具有骨长入微孔的颈椎用椎间融合器
CN214414984U (zh) 具有缓震植入物-骨界面负荷作用的颈椎椎间高度维持器
CN209059552U (zh) 一种装配式个性化人工椎体
CN205434005U (zh) 一种颈椎间盘假体
CN110236746A (zh) 一种颈椎融合器
CN207520241U (zh) 椎间盘假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