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631054U - 一种可折叠式包装箱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可折叠式包装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631054U
CN208631054U CN201820210483.1U CN201820210483U CN208631054U CN 208631054 U CN208631054 U CN 208631054U CN 201820210483 U CN201820210483 U CN 201820210483U CN 208631054 U CN208631054 U CN 20863105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connecting plate
packing container
container according
foldable pack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210483.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路鹏
彭剑铖
武睿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unqihe Shenzhe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F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F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F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210483.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63105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63105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63105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art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折叠式包装箱。所述包装箱包括底板、底板四周连接的四个侧板以及与侧板连接的上板,所述底板、侧板以及上板共同围成密闭的箱体空间,所述包装箱为一体式结构折叠成型;所述包装箱还包括连接板,用于将侧板之间可折叠地固定连接。该包装箱采用一体化的结构设计,能够实现快速的折叠成型,制造及装配简便;从平面粘贴起型成箱以及将箱子折叠拍平的过程简便,利于使用后回收,作业效率高;能够实现无损折叠,折叠方式的设计使得经过多次折叠后也不易产生破损,保证了包装箱的循环使用,真正实现绿色环保。

Description

一种可折叠式包装箱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包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折叠式包装箱。
背景技术
随着互联网经济和电商的迅速兴起,快递已成为物流行业的重要发展板块。快递运输过程中对于物体进行必要的外包装在所难免,现有外包装大多数采用普通的纸箱。
普通的纸箱在使用后往往会被丢弃,一方面造成物料的浪费,另外一方面也造成环境的污染。即使被回收的纸箱,如市面上存在的可折叠箱,也存在折叠繁琐,包装效率低,不易收纳整理,折叠后尺寸大且易出现折叠破损等影响回收使用的情况。因此,研发行之有效的易折叠整理可循环使用的包装箱成为行业亟待解决的难题。
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折叠式包装箱。本实用新型的包装箱通过一体化的结构设计,可实现快速折叠和开启,能够达到无损循环使用的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可折叠式包装箱,包括底板、底板四周连接的前侧板、后侧板、左侧板和右侧板,所述底板和侧板共同围成箱体空间,所述包装箱还包括连接板,用于将侧板间可折叠地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包装箱为一体式结构折叠成型。
优选地,所述后侧板与左侧板和/或右侧板之间设有第一连接板和/或第二连接板;所述前侧板与左侧板和/或右侧板之间设有第三连接板和/或第四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至少一边与箱体为一体结构。
优选地,所述连接板上设有以底板的顶角为端点的折痕,所述折痕将所述连接板分为靠近左侧板或者右侧板的部分,以及靠近后侧板或者前侧板的部分。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或第二连接板中靠近后侧板的部分的内侧与后侧板上边缘内侧相应位置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或第二连接板中靠近后侧板的部分的外侧与靠近左侧板或者右侧板的部分的外侧可拆卸地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或第二连接板中靠近后侧板的部分的外侧与后侧板下边缘内侧相应位置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或第二连接板中靠近左侧板或者右侧板的部分的外侧与后侧板上边缘内侧相应位置可拆卸地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三连接板和/或第四连接板中靠近前侧板的部分的内侧与前侧板上边缘内侧相应位置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三连接板和/或第四连接板中靠近前侧板的部分的外侧与靠近左侧板或者右侧板的部分的外侧可拆卸地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三连接板和/或第四连接板中靠近前侧板的部分的外侧与前侧板下边缘内侧相应位置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三连接板和/或第四连接板中靠近左侧板或者右侧板的部分的外侧与前侧板上边缘内侧相应位置可拆卸地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连接板的顶角处设有缺口、倒角或者圆弧结构。
优选地,所述包装箱还包括上板,所述上板与侧板中的任一板为一体结构。
优选地,所述上板上边缘和/或两侧边缘设有内折板,所述内折板能够向箱体内侧扣合。
优选地,所述侧板的上边缘还设有能够向箱体内侧折叠的内折板。
优选地,所述包装箱的材质选自纸质、塑料中的一种或多种。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可折叠式包装箱,采用一体化的结构设计,能够实现快速的折叠成型,制造及装配简便。
本实用新型的可折叠式包装箱中,连接板能够通过多种方式将侧板间折叠连接。
在第一种连接方式中,连接板沿着折痕对折,对折后的两部分可拆卸的固定连接、其中任一部分内侧与相邻侧板固定连接的连接。该种连接方式在回收箱子时不会对箱体结构造成任何影响,只需将连接板对折部分沿折痕打开,即可实现侧板的内折、箱体的拍平,并且经过多次折叠后也不易产生破损。
在第二种连接方式中,连接板中的一部分与侧板内侧固定连接、另一部分与同一侧板可拆卸地固定连接的连接方式。该种连接方式利于箱体的装配,且使得箱体装配成型后各部分紧密连接,箱体较牢固、美观。同时也能实现侧板的内折,箱体的重复利用。
箱体中内折板的设计,使得箱体内的物体受到内折板的约束,不易外露,保证了包装箱装配后的一体性,牢固结实,在拥有良好的外观品质的前提下提高箱体载物的安全性能。
连接板顶角处的缺口、倒角或者圆弧结构的设计,使得左右侧板能更轻易地内折,连接板也能更轻易地与左右侧板或者前后侧板固定连接,即使发生重合也可以自由的摊平,折叠。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实施方式中的可折叠式包装箱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实施方式中包装箱的连接板与箱体的第一种连接及装配关系示意图。
图3示出了实施方式中包装箱的连接板与箱体的第二种连接及装配关系示意图。
图4-图7示出了以图1所示的包装箱平面结构为基础进行折叠成型的过程示意图。
图8-图10示出了将以图1所示包装箱平面结构为基础折叠成型的包装箱进一步折叠摊平的过程示意图。
图11示出了实施方式中的可折叠式包装箱的另一种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2-图14示出了以图11所示的包装箱平面结构为基础进行折叠成型的过程示意图。
图15-图17示出了将以图11所示包装箱平面结构为基础折叠成型的包装箱进一步折叠摊平的过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在这些附图中,对于相同或者相当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标号。以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并不仅限于下述内容。
附图中标号代表的含义为:
A-底板,B-前侧板,B1-前侧板缺口,C-后侧板,D-左侧板,E-右侧板,F-上板,F1-上板缺口,G-第一连接板,G1-第一连接板中靠近后侧板的部分,G2-第一连接板中靠近左侧板的部分,G3-折痕,G4-缺口,G5-圆弧结构,H-第二连接板,H1-第二连接板中靠近后侧板的部分,H2-第一连接板中靠近右侧板的部分,H3-折痕,H4-缺口,H5-圆弧结构,I-第三连接板,I1-第三连接板中靠近前侧板的部分,I2-第三连接板中靠近左侧板的部分,I3-折痕,I4-缺口,I5-圆弧结构,J1-第四连接板中靠近前侧板的部分,J2-第四连接板中靠近右侧板的部分,J3-折痕,J4-缺口,J5-圆弧结构,K-内折板,L-内折板,M-内折板。
图1示出了实施方式中的可折叠式包装箱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该包装箱包括底板A、与底板A四周连接的四个侧板,前侧板B、后侧板C、左左侧板D和右右侧板E以及与后侧板C连接的上板F,底板A、前侧板B、后侧板C、左右两左侧板D-E以及上板F共同围成密闭的箱体空间,该包装箱为一体式结构折叠成型,该包装箱还包括连接板,用于将侧板之间可折叠地固定连接。
为了能够使得左右两左侧板D-E以及上板F能够无损的向箱体内侧折叠摊平,本实施方式包装箱相邻的两侧板之间设有连接板,用于将前侧板B、后侧板C与两左侧板D-E间可折叠地固定连接。
具体地,后侧板C与左左侧板D之间设有第一连接板G,后侧板C与右右侧板E之间设有第二连接板H;前侧板B与左左侧板D之间设有第三连接板I,前侧板B与右右侧板E之间设有第四连接板J。
上述连接板的至少一边与箱体为一体式结构。
需要注意的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前侧板”、“后侧板”“左侧板”、“右侧板”、“底板”、“上板”,是为了方便区分、便于说明技术方案而进行的定义。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以及包装箱摆放位置的差异,““前侧板”、“后侧板”、“左侧板”、“右侧板”、“底板”、“上板”实际指代的部位可能有所变化。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可以对包装箱各部位的名称进行各种变形和改进。这些变型和改进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另外,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体式结构”、“一体结构”,指相连为一个整体的结构,包括连贯式的无拼接的一体结构,例如一块完整的无拼接缝隙板材;也包括拼接而成的一体结构,例如通过粘合、铆钉连接等方式将小块板材拼接成一个整体板材。凡是能满足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一体式结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上述连接板上设有以底板的顶角为端点的折痕,该折痕将所述连接板分为两部分。
具体地,如图1所示,第一连接板G上设有折痕G3,折痕G3将该连接板分为靠近后侧板的部分G1和靠近左侧板的部分G2;第二连接板H上设有折痕H3,折痕H3将该连接板分为靠近后侧板的部分H1和靠近右侧板的部分H2;第三连接板I上设有折痕I3,折痕I3将该连接板分为靠近前侧板的部分I1和靠近左侧板的部分I2;第四连接板J上设有折痕J3,折痕J3将该连接板分为靠近前侧板的部分J1和靠近右侧板的部分J2。
四个连接板与箱体的连接及装配关系有多种方式。
图2示出了实施方式中包装箱连接板与箱体的第一种连接及装配关系示意图。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以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为例,说明连接板与箱体的连接关系。如图2所示,连接板的两部分分别与相邻侧板为一体结构。
即,连接板G的两边分别通过折痕与左侧板D和后侧板C直接相连,连接板H的两边分别通过折痕与右侧板E和后侧板C直接相连。
在上述连接方式的基础上,两左侧板D和E与后侧板C的装配关系如下:
连接板沿着折痕外侧对折,对折后的两部分相互可拆卸地固定连接,其中任一部分的内侧与相邻侧板上边缘内侧相应位置固定连接。
如图2所示,具体地,以第一连接板G与左侧板D和后侧板C的装配关系为例进行说明:第一连接板G被折痕G3分为G1和G2两部分,G1沿连接板G与后侧板C的连接折痕向内侧翻折,翻折后的G1内侧与后侧板C的上边缘内侧相应的位置固定连接;之后G1和G2两部分沿着折痕G3对折,对折后G1的外侧和G2的外侧相接触,采用可拆卸地方式将G1和G2两部分固定连接。
当然,也可以先进行G1和G2的连接,再进行G1和C的连接,装配关系不受先后顺序的影响。
第二连接板H与右侧板E以及后侧板C的装配关系同上述,即H1沿连接板H与后侧板C的连接折痕向内侧翻折后与C上边缘内侧对应位置固定连接;H1和H2沿着折痕H3对折后可拆卸地固定连接。
上述“固定连接”包括可拆卸地以及不可拆卸地方式,如粘贴连接、订书钉连接、魔术贴连接、绑带连接等等。上述“可拆卸的方式”固定连接是指固定连接后还可以无损分离的连接方式,如魔术贴连接、绑带连接等等。
第三连接板和第四连接板的连接及装配关系参照上述。
在该种连接及装配关系中,连接板的设计、连接板中折痕的存在,连接板沿折痕对折的两部分可拆卸的连接方式,保证了包装箱的左右两侧板在与后侧板组装后,能够无损地向包装箱内侧折叠摊平。
图3示出了实施方式中包装箱的连接板与箱体的第二种连接及装配关系示意图。图1中的平面图示出的也是该种连接关系。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仍选择以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为例,说明连接板与箱体的连接关系。如图3所示,连接板的一部分与相邻侧板为一体结构,另一部分与相邻侧板分离。
即,连接板G的一边通过折痕与左侧板D直接相连,另一边与后侧板C分离;连接板H的一边通过折痕与右侧板E直接相连,另一边与后侧板C分离。
在上述连接方式的基础上,两侧板D和E与后侧板C的装配关系如下:
连接板中与相邻侧板分离的部分的外侧与相邻侧板下边缘内侧相应位置固定连接;连接板的另一部分的外侧与同一侧板的上边缘内侧相应位置可拆卸地固定连接。
如图3所示,具体地,以第一连接板G与左侧板D和后侧板C的装配关系为例进行说明:第一连接板G被折痕G3分为G1和G2两部分,其中G1部分沿着与底板连接的顶角顺时针旋转,直至G1的一边与底板的一边重合,将G1的外侧与后侧板C的下边缘内侧对应位置固定连接;相应的,G2的外侧与后侧板C上边缘内侧对应位置可拆卸地固定连接。
第二连接板H与侧板E以及后侧板C的装配关系同上述,即H1与后侧板C下边缘内侧对应位置固定连接;H2与后侧板C上边缘内侧对应位置固定连接。
第三连接板和第四连接板的连接及装配关系参照上述。
在该种连接及装配关系中,连接板的设计、连接板中折痕的存在,以及连接板中的一部分与侧板可拆卸地固定连接的方式,同样保证了包装箱的左右两侧板在与前后侧板组装后,能够无损地向包装箱内侧折叠摊平。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如图1所示,连接板G、H、I、J与底板连接的顶角处分别设有缺口G4、H4、I4、J4,与上述缺口呈对角线的连接板顶点处分别设有倒角或者缺口或者圆弧结构。图1中示出的是圆弧结构G5、H5、I5、J5。
考虑到如果包装箱的高度大于1/2的长度时,侧板D和E内折后就会发生干涉,导致包装箱无法摊平。因此,对连接板的顶角部位进行了设计,制作成倒角或者缺口或者圆弧结构。缺口、倒角或者圆弧结构的设计,使得左右侧板D和E能更轻易地内折,连接板也能更轻易地与侧板或者前后板固定连接,即使发生重合也可以自由的摊平,折叠。为了避免侧板摊平之后的相互干涉,也可以将与倒角或缺口相连的两边设计成圆弧形等形状。本实施方式中,只要保证具有折叠连接作用,并且内折后不会发生干涉的连接板形状均是可以接受的。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左右两侧板上边缘还设有内折板,所述内折板能够向箱体内侧折叠。
如图1所示,内折板K通过折痕与左侧板D直接相连,内折板L通过折痕与右侧板E直接相连。内折板K和L能够沿着折痕向箱体内侧折叠。如此使得箱体内的物体受到内折板的约束,不易外露,保证了包装箱装配后的一体性,牢固结实,在拥有良好的外观品质的前提下提高箱体载物的安全性能。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上板边缘与侧板扣合连接处设有能够向箱体内侧折叠的内折板。内折板与上板连接处设有缺口,与所述缺口对应的侧板相应位置也设有缺口。
如图1所示,内折板M通过折痕直接与上板F相连,内折板M与上板F扣合处设有缺口F1,与缺口F1相对应的前侧板B上设有缺口B1。该内折板的设计保证了箱体内的物体不易外露,提高了安全性,同时缺口的设计有助于打开和关闭箱体,方便取物。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上板的两侧边缘还设有能够向箱体内侧折叠的内折板。
下面通过附图具体说明本实施方式中装箱的折叠成型以及成型后折叠摊平的过程。
以图1所示的包装箱平面结构示意图为例。
图4-图7示出了以图1所示的包装箱平面结构为基础进行折叠成型的过程示意图。
如图4-7所示,第一和第二连接板、第三和第四连接板均采用上述图3所示的方式进行连接和装配,最后装配成型的包装箱如图7所示。需要注意的是,该包装箱的装配关系不受图中所示装配顺序的限制,只要能够满足上述装配关系的装配顺序均可以接受。
图8-图10示出了将以图1所示包装箱平面结构为基础折叠成型的包装箱进一步折叠摊平的过程示意图。
如图8所示,由于第一和第二连接板、第三和第四连接板的一半与侧板固定连接,另一半与侧板可拆卸地固定连接,使得左右两侧板能够分别沿着四个连接板中的折痕轻易地向内无损折叠摊平,如图9所示。最后上板内折,将连接板等重要部位覆盖,最终摊平成如图12所示的矩形。该过程简单、可重复、不会破坏箱体的任何部位。同时摊平后的箱体规整、占地面积小且方便携带收纳。
图11示出了实施方式中的可折叠式包装箱的另一种平面结构示意图。
如图11所示,第一和第二连接板、第三连接板和第四连接板均采用如图2所示的连接关系进行连接。
图12-图14示出了以图11所示的包装箱平面结构为基础进行折叠成型的过程示意图。
如图12-14所示,第一和第二连接板、第三连接板和第四连接板均采用如图2所示的连接关系进行连接,最后装配成型的包装箱如图14所示。需要注意的是,该包装箱的装配关系不受图中所示装配顺序的限制,只要能够满足上述装配关系的装配顺序均可以接受。
图15-图17示出了将以图11所示包装箱平面结构为基础折叠成型的包装箱进一步折叠摊平的过程示意图。
如图15所示,由于第一和第二连接板、第三和第四连接板的一半与侧板固定连接,以及四个连接板沿折痕对折后可拆卸地固定连接,使得连接板可轻易沿折痕展开,之后左右两侧板能够轻易的无损内折摊平,如图16所示,最后上盖内折,将连接板等重要部位覆盖,最终摊平成如图17所示的矩形。该过程简单、可重复、不会破坏箱体的任何部位。同时摊平后的箱体规整、占地面积小且方便携带收纳。
上述的包装箱,板和板之间的连接,可以直接采用折痕连接,也可以为了折叠方便,采用两条折痕中间夹一条宽度很窄的连接条进行连接。即,连接条被两条折痕夹在中间,连接条的宽度根据箱体材料折叠的难易程度视情况而定。
上述的包装箱的材质不受限制,可以为能够折叠成型的任何材质。例如可以采用瓦楞纸等纸质材料,也可以采用绿色环保材料PP等强大较大的塑料材质。
以上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采用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此。对于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各种变型和改进。这些变型和改进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7)

1.一种可折叠式包装箱,包括底板、底板四周连接的前侧板、后侧板、左侧板和右侧板,所述底板和侧板共同围成箱体空间,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装箱还包括连接板,用于将侧板间可折叠地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式包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装箱为一体式结构折叠成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式包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侧板与左侧板和/或右侧板之间设有第一连接板和/或第二连接板;所述前侧板与左侧板和/或右侧板之间设有第三连接板和/或第四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至少一边与箱体为一体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折叠式包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上设有以底板的顶角为端点的折痕,所述折痕将所述连接板分为靠近左侧板或者右侧板的部分,以及靠近后侧板或者前侧板的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折叠式包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或第二连接板中靠近后侧板的部分的内侧与后侧板上边缘内侧相应位置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折叠式包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或第二连接板中靠近后侧板的部分的外侧与靠近左侧板或者右侧板的部分的外侧可拆卸地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折叠式包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或第二连接板中靠近后侧板的部分的外侧与后侧板下边缘内侧相应位置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折叠式包装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或第二连接板中靠近左侧板或者右侧板的部分的外侧与后侧板上边缘内侧相应位置可拆卸地固定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折叠式包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连接板和/或第四连接板中靠近前侧板的部分的内侧与前侧板上边缘内侧相应位置固定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可折叠式包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连接板和/或第四连接板中靠近前侧板的部分的外侧与靠近左侧板或者右侧板的部分的外侧可拆卸地固定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折叠式包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连接板和/或第四连接板中靠近前侧板的部分的外侧与前侧板下边缘内侧相应位置固定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可折叠式包装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连接板和/或第四连接板中靠近左侧板或者右侧板的部分的外侧与前侧板上边缘内侧相应位置可拆卸地固定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任一所述的可折叠式包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的顶角处设有缺口、倒角或者圆弧结构。
14.根据权利要求1-12任一所述的可折叠式包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装箱还包括上板,所述上板与侧板中的任一板为一体结构。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可折叠式包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板上边缘和/或两侧边缘设有内折板,所述内折板能够向箱体内侧扣合。
16.根据权利要求1-12任一所述的可折叠式包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的上边缘还设有能够向箱体内侧折叠的内折板。
17.根据权利要求1-12任一所述的可折叠式包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装箱的材质选自纸质、塑料中的一种或多种。
CN201820210483.1U 2018-02-05 2018-02-05 一种可折叠式包装箱 Active CN20863105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210483.1U CN208631054U (zh) 2018-02-05 2018-02-05 一种可折叠式包装箱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210483.1U CN208631054U (zh) 2018-02-05 2018-02-05 一种可折叠式包装箱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631054U true CN208631054U (zh) 2019-03-22

Family

ID=657307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210483.1U Active CN208631054U (zh) 2018-02-05 2018-02-05 一种可折叠式包装箱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63105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573471B2 (en) Foldable box
CN101395066A (zh) 用于纸箱的侧把手
EP1373080B1 (en) Ergonomic bag assembly for foods
MX2007001569A (es) Caja de carton de dos piezas.
CA2563857C (en) Process for assembling a bag
CN108238333A (zh) 一种可折叠式包装箱
CN208102574U (zh) 一种可折叠式包装箱
US5580173A (en) Folding bag
CN208631054U (zh) 一种可折叠式包装箱
MX2015004583A (es) Recipiente con capas multiples con mayor resistencia al apilamiento.
CA2013409A1 (en) Bag-less box for flowable materials
CA1086275A (en) Packaging container
CN107972946A (zh) 折叠包装盒及其成型折叠方法
CN209275080U (zh) 一种啤酒饮料多瓶/听装包装箱
US20120207405A1 (en) Shopping bag
CN209064555U (zh) 一种抽屉式包装组合件
CN207550743U (zh) 折叠包装盒
CN209127144U (zh) 对开式精品包装盒
GB2055349A (en) Partitioned boxes
CN213566948U (zh) 一种具有展示功能的拎手包装
CN220411169U (zh) 包装盒
CN211766955U (zh) 一种侧面提手加强的纸箱所用裁片
CN207683965U (zh) 硬质材料板与软质材料连接件结合而成的可折叠包装箱
CN219340001U (zh) 一种路锥包装结构
CN208802248U (zh) 一种纸质双格打包盒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0625

Address after: 518054 Guangdong Province Nanshan District Yuehai Street Coastal Community High-tech Nanshidao 81, 83, 85 Software Industry Base 1 B1002

Patentee after: Shunqihe (Shenzhen)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Xuefu Road (south) and Baishi Road (east) intersection of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6-13 floors, Block B, Shenzhen Software Industry Base

Patentee before: SHUNFENG TECHNOLOGY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