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609020U - 可折叠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可折叠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609020U
CN208609020U CN201821113668.7U CN201821113668U CN208609020U CN 208609020 U CN208609020 U CN 208609020U CN 201821113668 U CN201821113668 U CN 201821113668U CN 208609020 U CN208609020 U CN 20860902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exible screen
plate
rotary shaft
shaft rack
intermediate reg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113668.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成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113668.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60902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60902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609020U/zh
Priority to PCT/CN2019/091476 priority patent/WO2020010987A1/zh
Priority to EP19833149.8A priority patent/EP3800871A4/en
Priority to US17/122,520 priority patent/US11487321B2/en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折叠电子设备,包括:转轴支架,包括底板和连接在底板相对两侧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底板、第一、第二侧板围设形成容纳空间;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能绕转轴支架转动;柔性屏,包括一体设置的第一区域、中间区域和第二区域,第一区域与第一壳体结合设置,第二区域与第二壳体结合设置,中间区域对应转轴支架的底板;及导向构件,设置于柔性屏的中间区域与转轴支架之间,用于对中间区域施加朝向转轴支架的容纳空间的导向力。在可折叠电子设备由展开状态向折叠状态切换的初始阶段,导向构件使柔性屏的中间区域受力明确,进而使柔性屏朝预定方向变形,避免柔性屏受损。

Description

可折叠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可折叠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柔性屏是未来移动电子产品的一个趋势,已经有文献记载将柔性屏应用在电子设备上形成可折叠电子设备,使电子设备具有可变化的形态,进而提升电子设备的易携带性能。其中一种类型的可折叠电子设备是在折叠状态时,柔性屏位于电子设备内部。为了便于柔性屏的折叠,电子设备的内侧中间位置需要留出容纳空间,柔性屏的中间位置在折叠后位于该容纳空间中。柔性屏的该中间位置不能固定,否则会妨碍折叠状态与展开状态的切换。然而,柔性屏在由展开状态向折叠状态切换的初始阶段,该柔性屏的中间位置的运动趋势并不明确,有较大的机率会远离容纳空间的方向弯折变形,而这将使柔性屏受力不可预期并进而损坏柔性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确保柔性屏的运动趋势进而延长柔性屏的使用寿命的可折叠电子设备。
一种可折叠电子设备,包括:
转轴支架,所述转轴支架包括底板和连接在底板相对两侧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底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围设形成容纳空间;
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与第一侧板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壳体与第二侧板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能绕转轴支架在展开状态与折叠状态之间转动;
柔性屏,包括一体设置的第一区域、中间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与第一壳体结合设置,所述第二区域与所述第二壳体结合设置,所述中间区域对应所述转轴支架的底板;及
导向构件,设置于所述柔性屏的中间区域与所述转轴支架之间,用于对所述柔性屏的中间区域施加朝向所述转轴支架的容纳空间的导向力。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一个技术效果是在可折叠电子设备由展开状态向折叠状态切换的初始阶段,导向构件使柔性屏的中间区域受力明确,进而使柔性屏的中间区域朝预定方向变形,避免柔性屏受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可折叠电子设备由展开状态向折叠状态切换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圈中所示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展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可折叠电子设备由展开状态向折叠状态切换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圈中所示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可折叠电子设备于展开状态下的局部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可折叠电子设备中的转轴支架与相关构件于展开状态下的组合示意图。
图8为图7所示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可折叠电子设备中的转轴支架与相关构件于折叠状态下的组合示意图。
图10为图9所示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可为各种终端产品。通信终端(或简称为终端)包括,但不限于被设置成经由有线线路连接(如经由公共交换电话网络(PSTN)、数字用户线路(DSL)、数字电缆、直接电缆连接,以及/或另一数据连接/网络)和/或经由(例如,针对蜂窝网络、无线局域网(WLAN)、诸如DVB-H网络的数字电视网络、卫星网络、AM-FM广播发送器,以及/或另一通信终端的)无线接口接收/发送通信信号的装置。被设置成通过无线接口通信的通信终端可以被称为“无线通信终端”、“无线终端”以及/或“移动终端”。电子设备的示例包括,但不限于卫星或蜂窝电话;可以组合蜂窝无线电电话与数据处理、传真以及数据通信能力的个人通信系统(PCS)终端;可以包括无线电电话、寻呼机、因特网/内联网接入、Web浏览器、记事簿、日历以及/或全球定位系统(GPS)接收器的PDA;以及常规膝上型和/或掌上型接收器或包括无线电电话收发器的其它电子设备。
如图1和图2中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包括转轴支架10、第一壳体20、第二壳体30、柔性屏40和导向构件50。第一壳体20、第二壳体30转动连接在转轴支架10上,受到外力驱动时,第一壳体20和第二壳体30能绕转轴支架10转动。柔性屏40与第一壳体20、第二壳体30结合设置,并能跟随第一壳体20、第二壳体30一起运动而在折叠状态和展开状态之间切换。在本实施例中,柔性屏40贴合于第一壳体20和第二壳体30在折叠状态下邻近的表面,即可折叠电子设备在折叠状态下时柔性屏40位于电子设备内部。导向构件50用于向柔性屏40施加导向力,并在可折叠电子设备由展开状态向折叠状态切换的初始阶段,使柔性屏40的特定区域受力明确,进而使柔性屏40朝预定方向变形,避免柔性屏40受损。
所述转轴支架10包括底板101和连接在底板101相对两侧的第一侧板102和第二侧板103。所述底板101、第一侧板102和第二侧板103围设形成容纳空间100。所述容纳空间100用于在折叠状态时收容部分柔性屏40。第一侧板102用于与第一壳体20转动连接,第二侧板103用于与第二壳体30转动连接。
所述转轴支架10可以为单轴结构,也可以为多轴结构。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转轴支架10上可以设置并排设置的两个互相铰接的铰链轴,所述第一壳体20与其中一个铰链轴连接,所述第二壳体30与其中另一个铰链轴连接。第一壳体20、第二壳体30借助相应的铰链轴转动设置在转轴支架10上。
柔性屏40可以是OLED屏。柔性屏40包括正面401和背面402,其中背面402是朝向第一壳体20、第二壳体30和转轴支架10的面,正面401是用于显示的面。柔性屏40包括一体设置的第一区域41、中间区域43和第二区域42,所述第一区域41与第一壳体20结合设置,所述第二区域42与所述第二壳体30结合设置,所述中间区域43对应所述转轴支架10的底板101。所述中间区域43未与第一壳体20、第二壳体30固定连接,以便于在折叠或展开状态之间切换。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图4和图5中所示,所述可折叠电子设备还包括与转轴支架10连接的移动板60,所述移动板60设置在容纳空间100内,并且在所述可折叠电子设备由展开状态向折叠状态转变时,所述移动板60朝向所述转轴支架10的底板101移动,以使容纳空间100具有足够的空间容纳折叠变形后的柔性屏40的中间区域43,该中间区域43在折叠后至少部分地伸入容纳空间100内。在所述可折叠电子设备由折叠状态向展开状态转变时,所述移动板60朝向所述柔性屏40移动并用于支撑所述柔性屏40的中间区域43。因在展开状态时,移动板60可用于支撑中间区域43,使柔性屏40的显示效果更为稳定。一般的柔性屏40均包含具有触摸操作功能的触控结构,在展开状态下若需要对柔性屏40的中间区域43进行触摸操作,也会因为移动板60的支撑而避免柔性屏40产生晃动。
所述移动板60具有朝向柔性屏40的第一面601和背向柔性屏40的第二面602,所述移动板60还具有沿转轴支架10的轴向方向分布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两个端部和转轴支架10上可以设置互相配合的柱/槽结构,以在第一壳体20、第二壳体30的转动过程中,引导移动板60按照预定轨迹运动,从而实现移动板60朝向转轴支架10的底板101移动,或者朝向柔性屏40的中间区域43移动。
图6至图10示出了一实施例中移动板60跟随可折叠电子设备的状态切换过程而相对转轴支架10产生移动的具体实现构造。
如图6、图7和图8中所示,所述第一壳体20上固定设置第一转动臂21。第一转动臂21的一端可以与转轴支架10转动连接,另一端上设置固定孔211并可以借助螺钉等紧固件与第一壳体20形成固定连接。第一转动臂21可以为两个,分别设置在转轴支架10的两端。第一转动臂21与第一壳体20能同步绕转轴支架10转动。
更为具体地,还通过设置第一中间板22以连接在所述第一壳体20与第一侧板102之间。其中,如图9和图10中所示,第一侧板102上设置第一铰链轴221,第一中间板22铰接在第一铰链轴221上。第一中间板22可与第一壳体20内的其他构造一起用于支撑柔性屏40。如图6中所示,第一中间板22的端部以及第一转动臂21之间还设置互相配合的卡榫223与卡槽213。其中卡槽213的长度大于卡榫223的长度,以使第一中间板22在折叠与展开状态切换时,能在卡槽213内移动,以满足可折叠电子设备在折叠与展开状态切换过程中所产生的内外侧的尺寸差异变化。
第二壳体30上也具有类似的设置。其中,所述第二壳体30上设置第二转动臂31。第二转动臂31的一端可以与转轴支架10转动连接,另一端上设置固定孔311并可以借助螺钉等紧固件与第二壳体30形成固定连接。第二转动臂31可以为两个,分别设置在转轴支架10的两端。第二转动臂31与第二壳体30能同步绕转轴支架10转动。
更为具体地,还通过设置第二中间板32以连接在所述第二壳体30与第二侧板103之间。其中,如图9和图10中所示,第二侧板103上设置第二铰链轴321,第二中间板32铰接在第二铰链轴321上。第二中间板32可与第二壳体30内的其他构造一起用于支撑柔性屏40。如图6中所示,第二中间板32的端部以及第二转动臂31之间还设置互相配合的卡榫323与卡槽313。其中卡槽313的长度大于卡榫323的长度,以使第二中间板32在折叠与展开状态切换时,能在卡槽223内移动,以满足可折叠电子设备在折叠与展开状态切换过程中所产生的内外侧的尺寸差异变化。
所述移动板60的端部设置与第一转动臂21、第二转动臂31配合的凸柱61。移动板60呈长条板状,尺寸可以与转轴支架10中的容纳空间100匹配,使移动板60能在容纳空间100中无障碍升降,同时又可在可折叠电子设备的展开状态下有更大的面积用于支撑柔性屏40的中间区域43。凸柱61由移动板60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延伸而出,用于穿设在第一转动臂21和第二转动臂31上。移动板60的一端可形成两个凸柱61,其中一个凸柱61与第一转动臂21配合,另一个凸柱61与第二转动臂31配合。
如图8和图10中所示,第一转动臂21的与转轴支架10转动连接的一端上偏心设置偏置槽212。移动板60的一个凸柱61穿设在偏置槽212中。当第一转动臂21转动时,凸柱61受到偏置槽212的槽壁施加的偏置力,从而能在所述可折叠电子设备由展开状态向折叠状态转变时,使得移动板60朝向所述转轴支架10的底板101移动,为柔性屏40的中心区域43的变形提供更多空间,方便柔性屏40的中间区域43进入转轴支架10的容纳空间100内;也能在所述可折叠电子设备由折叠状态向展开状态转变时,使得移动板60朝向所述柔性屏40移动并用于支撑所述柔性屏40的中间区域43。
类似的,第二转动臂31的与转轴支架10转动连接的一端上偏心设置偏置槽312。移动板60的另一个凸柱61穿设在偏置槽312中。当第二转动臂31转动时,凸柱61受到偏置槽312的槽壁施加的偏置力,从而能在所述可折叠电子设备由展开状态向折叠状态转变时,使得移动板60朝向所述转轴支架10的底板101移动,为柔性屏40的中心区域43的变形提供更多空间,方便柔性屏40的中间区域43进入转轴支架10的容纳空间100内;也能在所述可折叠电子设备由折叠状态向展开状态转变时,使得移动板60朝向所述柔性屏40移动并用于支撑所述柔性屏40的中间区域43。
偏置槽212、偏置槽312均可延伸一定长度,所述可折叠电子设备在展开状态和折叠状态之间切换时,凸柱61可位于偏置槽212、偏置槽312中的不同位置,以更好的配合第一转动臂21、第二转动臂31的转动轨迹,从而更顺畅地实现移动板60相对底板101的升降。
进一步地,所述转轴支架10还包括连接在底板101相对两端的端板104。端板104可以是两个,端板104连接在第一侧板102、第二侧板103的对应端部。如此转轴支架10由底板101、第一侧板102、第二侧板103、两个端板104形成一个大致敞口盒状,围设的空间即为所述容纳空间100。容纳空间100沿着转轴支架10的轴向延伸的长度至少大于柔性屏40在该方向上的尺寸。可以理解,第一侧板102和第二侧板103上可以形成镂空设置。底板101可以具有一定弧度,从而在折叠状态下使第一壳体20和第二壳体30的过渡更为平滑。
所述端板104上设置导向槽105,所述移动板60的凸柱61穿过所述导向槽后105与所述第一转动臂21、第二转动臂31配合。换言之,所述第一转动臂21、第二转动臂31设置在转轴支架10的容纳空间100之外。通过在端板104上设置导向槽105,可以使得移动板60的移动受到导向槽105的引导与限制,保障移动板60只能相对底板102产生升降,避免移动板60在其他方向上产生移动。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6中所示,所述的可折叠电子设备还包括固定板70和设置在固定板70上的齿轮组80,所述固定板70设置在所述端板104上。所述第一转动臂21、第二转动臂31的与转轴支架10转动连接的一端夹置在固定板70与端板104之间。如图10中所示,固定板70上可以再设置限定第一转动臂21、第二转动臂31的转动幅度的限位块71。限位块71可以防止第一转动臂21、第二转动臂31转动幅度超过既定范围,避免可折叠电子设备在预期外的角度范围转动。限位块71也可以设置在端板104上,只要能够与位于固定板70和端板104之间的第一转动臂21、第二转动臂31在预定位置形成干涉配合,从而防止第一转动臂21、第二转动臂31的过度转动即可。
所述齿轮组80用于同步传动连接第一转动臂21和第二转动臂31。通过齿轮组80的传动连接,第一转动臂21的相对转轴支架10的转动会带动第二转动臂31相对转轴支架10的转动,同样的,第二转动臂31相对转轴支架10的转动也会带动第一转动臂21相对转轴支架10的转动。
如图9和图10中所示,所述齿轮组80包括第一齿轮81、第二齿轮82和啮合在第一、第二齿轮81、82之间的中间轮83。所述固定板70上设置与第一齿轮81、第二齿轮82、中间轮83配合的通孔,所述第一齿轮81穿设固定板70后与第一转动臂21传动连接,所述第二齿轮82穿设固定板70后与第二转动臂31传动连接。第一齿轮81、第二齿轮82的齿轮轴可以是方形轴,在第一转动臂21上可以设置对应的装配孔214,在第二转动臂31上也可设置对应的装配孔314。第一齿轮81的齿轮轴穿过第一转动臂21的装配孔214而与第一转动臂21形成传动连接,使得第一传动臂21通过齿轮组80与转轴支架10形成转动连接。类似的,第二齿轮82的齿轮轴穿过第二转动臂31的装配孔314而与第二转动臂31形成传动连接,使得第二传动臂31通过齿轮组80与转轴支架10形成转动连接。中间轮83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当中间轮83是一个时,第一转动臂21和第二转动臂31的转动以中间轮83的齿轮轴为对称轴。当中间轮83是两个时,第一转动臂21和第二转动臂31的转动以两个中间轮83之间的中线为对称轴。
图6至图10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转动臂21、第二转动臂31的转动轴即相应的齿轮轴,而第一中间板31和第二中间板32的转动轴即相应的铰链轴,也就是说第一转动臂21的转动轴与第一中间板31的转动轴并非同轴设置,第二转动臂31的转动轴与第二中间板32的转动轴也并非同轴设置,并再通过在第一转动臂21、第二转动臂31上设置尺寸较大的卡槽213、313,以使第一中间板22、第二中间板32能在卡槽213、313内有一定的相对移动空间,从而适应可折叠电子装置在折叠与展开状态切换过程中所产生的内外侧的尺寸差异变化。
如图6中所示,还可在转轴支架10的端部设置装饰盖90,装饰盖90与固定板70结合设置,用于遮挡齿轮组80。
由于柔性屏40能够弯曲变形而不影响显示性能,当第一壳体20、第二壳体30绕转轴支架10转动时,所述柔性屏40能跟随第一壳体20、第二壳体30一起运动而在折叠或展开状态之间切换。当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柔性屏40被隐藏在可折叠电子设备内部,柔性屏40的正面401被弯折成两部分而互相靠近,柔性屏40的中间区域43则可收容在转轴支架10的内侧101的容纳空间100内。在柔性屏40由呈平面的展开状态向折叠状态切换的初始阶段,由于中间区域43未与第一壳体20、第二壳体30固定,中间区域43的弯折变形因偶发的外力既可能朝向转轴支架10(内凹)也可能远离转轴支架10(外凸),显然外凸变形是不希望发生的,否则柔性屏40将可能发生损坏。一实施例中提供的导向构件50则用于提供驱使所述柔性屏40的中间区域43朝向所述转轴支架10的容纳空间100的力。因而在柔性屏40由呈平面的展开状态向折叠状态切换的初始阶段,柔性屏40因受到导向构件50提供的力,可以确定地朝向转轴支架10变形,避免柔性屏40发生其他预期外的变形,例如,远离转轴支架10的变形,保障柔性屏40的状态的正常切换。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向构件50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一端与转轴支架10连接,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与所述柔性屏40的中间区域43连接,所述弹性件产生使所述柔性屏40朝向转轴支架10的底板101运动的拉力。所述弹性件的材质可以是金属,也可以是塑料。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可以采用粘接等方式与柔性屏40和转轴支架10固定。通过弹性件提供的朝向底板101的拉力,柔性屏40始终具有朝向底板101运动的趋势,因而在可折叠电子设备从展开状态向折叠状态转变的过程中,例如沿着图1中箭头所示方向转动的过程中,柔性屏40的初始运动趋势被确定,不会产生预期之外的向远离底板101的方向的凸拱,进而保障展开状态到折叠状态的顺利切换,避免柔性屏40受损。
在具有移动板60的实施例中,所述移动板60上设置通道以供所述弹性件穿设。通道可以是设在移动板60上的通孔,也可以是开设在移动板60边缘的缺口。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导向构件50包括磁吸件51和磁性件52,磁吸件51和磁性件52互相吸引。磁吸件51和磁性件52中的一者可以是各种类型的磁铁。磁吸件51和磁性件52中的另一者可以是能够被磁铁产生的磁力而吸引的材质,例如铁片等。所述磁吸件51设置在转轴支架10上,所述磁性件52设置在柔性屏40的中间区域43上。或者磁吸件51与磁性件52的设置位置也可互换。
在一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2中所示,所述磁吸件51设置在所述转轴支架10的容纳空间100的底部,所述磁性件52设置在柔性屏40的中间区域43的背面402。
在具有移动板60的实施例中,如图5中所示,所述磁吸件51设置在移动板60上,所述磁性件52设置在柔性屏40的中间区域43上。可以理解两者的设置位置也可互换。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如图5中所示,所述磁吸件51设置在移动板60的第二面602上,所述磁性件52设置在柔性屏40的中间区域43的背面402。
由于磁吸件51和磁性件52互相吸引产生的磁吸力会使柔性屏40始终具有朝向底板101运动的趋势,因而在可折叠电子设备从展开状态向折叠状态转变的过程中,例如沿着图4中所示箭头的方向转动的过程中,柔性屏40的初始运动趋势被确定,不会产生预期之外的向远离底板101的方向的凸拱,进而保障展开状态到折叠状态的顺利切换,避免柔性屏40受损。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2)

1.一种可折叠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转轴支架,所述转轴支架包括底板和连接在底板相对两侧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底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围设形成容纳空间;
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与第一侧板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壳体与第二侧板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能绕转轴支架在展开状态与折叠状态之间转动;
柔性屏,包括一体设置的第一区域、中间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与第一壳体结合设置,所述第二区域与所述第二壳体结合设置,所述中间区域对应所述转轴支架的底板;及
导向构件,设置于所述柔性屏的中间区域与所述转轴支架之间,用于对所述柔性屏的中间区域施加朝向所述转轴支架的容纳空间的导向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构件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一端与转轴支架连接,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与所述柔性屏的中间区域连接,所述弹性件产生使所述柔性屏朝向转轴支架的容纳空间运动的拉力。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转轴支架连接的移动板,所述移动板设置在容纳空间内,并且在所述可折叠电子设备由展开状态向折叠状态转变时,所述移动板朝向所述转轴支架的底板移动,在所述可折叠电子设备由折叠状态向展开状态转变时,所述移动板朝向所述柔性屏移动并用于支撑所述柔性屏的中间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板上设置通道以供所述弹性件穿设。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构件包括磁吸件和磁性件,所述磁吸件设置在转轴支架及柔性屏的中间区域的其中之一上,所述磁性件设置在转轴支架及柔性屏的中间区域的另一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磁吸件设置在所述转轴支架的容纳空间的底部,所述磁性件设置在柔性屏的中间区域的背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转轴支架连接的移动板,所述移动板设置在容纳空间内,并且在所述可折叠电子设备由展开状态向折叠状态转变时,所述移动板朝向所述转轴支架的外侧移动,在所述可折叠电子设备由折叠状态向展开状态转变时,所述移动板朝向所述柔性屏移动并用于支撑所述柔性屏的中间区域。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构件包括磁吸件和磁性件,所述磁吸件设置在移动板及柔性屏的中间区域的其中之一上,所述磁性件设置在移动板及柔性屏的中间区域的另一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板具有朝向柔性屏的第一面和背向柔性屏的第二面,所述导向构件包括磁吸件和磁性件,所述磁吸件设置在移动板的第二面上,所述磁性件设置在柔性屏的中间区域的背面。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容纳空间内的移动板,所述移动板的端部设置凸柱,所述第一壳体上设置与凸柱配合的第一转动臂,所述第二壳体上设置与凸柱配合的第二转动臂,所述可折叠电子设备由展开状态向折叠状态转变时,所述第一转动臂、第二转动臂带动所述移动板朝向所述转轴支架的底板移动,所述可折叠电子设备由折叠状态向展开状态转变时,所述第一转动臂、第二转动臂带动移动板朝向所述柔性屏移动并用于支撑所述柔性屏的中间区域。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支架还包括连接在底板相对两端的端板,所述端板上设置导向槽,所述凸柱穿过所述导向槽后与所述第一转动臂、第二转动臂配合。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板和设置在固定板上的齿轮组,所述固定板设置在所述端板上,所述第一转动臂、第二转动臂位于固定板和端板之间,所述齿轮组包括第一齿轮、第二齿轮和啮合在第一、第二齿轮之间的中间轮,所述第一齿轮穿设固定板后与第一转动臂传动连接,所述第二齿轮穿设固定板后与第二转动臂传动连接。
CN201821113668.7U 2018-07-13 2018-07-13 可折叠电子设备 Active CN20860902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113668.7U CN208609020U (zh) 2018-07-13 2018-07-13 可折叠电子设备
PCT/CN2019/091476 WO2020010987A1 (zh) 2018-07-13 2019-06-17 可折叠电子设备
EP19833149.8A EP3800871A4 (en) 2018-07-13 2019-06-17 FOLDABLE ELECTRONIC DEVICE
US17/122,520 US11487321B2 (en) 2018-07-13 2020-12-15 Foldable electronic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113668.7U CN208609020U (zh) 2018-07-13 2018-07-13 可折叠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609020U true CN208609020U (zh) 2019-03-15

Family

ID=656686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113668.7U Active CN208609020U (zh) 2018-07-13 2018-07-13 可折叠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609020U (zh)

Cited B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89872A (zh) * 2019-04-03 2019-06-14 特治(深圳)智能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相框手机云电视
CN110360219A (zh) * 2019-08-26 2019-10-22 东莞市宏联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转轴机构和电子设备
CN110580854A (zh) * 2019-09-12 2019-12-17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屏支撑结构和折叠屏
WO2020010987A1 (zh) * 2018-07-13 2020-01-16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可折叠电子设备
CN111866217A (zh) * 2019-04-26 2020-10-30 宁波团团工业设计有限公司 一种折叠手机的屏幕保护结构
CN111970391A (zh) * 2019-05-20 2020-11-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屏幕组件、屏幕保护件及其制作方法
CN112134970A (zh) * 2019-06-24 2020-12-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可折叠电子设备
WO2020259646A1 (zh) * 2019-06-27 2020-12-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转轴机构及可折叠移动终端
CN112243053A (zh) * 2019-07-17 2021-01-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转轴机构及移动终端
CN112449036A (zh) * 2019-08-30 2021-03-0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可折叠壳体组件及可折叠设备
CN113126699A (zh) * 2021-04-22 2021-07-16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13311907A (zh) * 2020-02-26 2021-08-27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转轴模块与可携式电子装置
EP4057598A4 (en) * 2019-11-28 2022-12-28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OLDABLE TERMINAL DEVICE

Cited By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487321B2 (en) 2018-07-13 2022-11-01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oldable electronic device
WO2020010987A1 (zh) * 2018-07-13 2020-01-16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可折叠电子设备
CN109889872A (zh) * 2019-04-03 2019-06-14 特治(深圳)智能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相框手机云电视
CN111866217A (zh) * 2019-04-26 2020-10-30 宁波团团工业设计有限公司 一种折叠手机的屏幕保护结构
CN111970391A (zh) * 2019-05-20 2020-11-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屏幕组件、屏幕保护件及其制作方法
EP3975530A4 (en) * 2019-06-24 2022-07-13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OLDABLE ELECTRONIC DEVICE
CN112134970B (zh) * 2019-06-24 2021-08-1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可折叠电子设备
CN112134970A (zh) * 2019-06-24 2020-12-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可折叠电子设备
WO2020259646A1 (zh) * 2019-06-27 2020-12-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转轴机构及可折叠移动终端
KR102611811B1 (ko) * 2019-06-27 2023-12-07 후아웨이 테크놀러지 컴퍼니 리미티드 힌지 기구 및 폴더블 이동 단말기
KR20220002630A (ko) * 2019-06-27 2022-01-06 후아웨이 테크놀러지 컴퍼니 리미티드 힌지 기구 및 폴더블 이동 단말기
CN112243053A (zh) * 2019-07-17 2021-01-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转轴机构及移动终端
CN110360219A (zh) * 2019-08-26 2019-10-22 东莞市宏联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转轴机构和电子设备
CN112449036B (zh) * 2019-08-30 2022-12-2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可折叠壳体组件及可折叠设备
CN112449036A (zh) * 2019-08-30 2021-03-0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可折叠壳体组件及可折叠设备
CN110580854B (zh) * 2019-09-12 2021-11-09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屏支撑结构和折叠屏
CN110580854A (zh) * 2019-09-12 2019-12-17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屏支撑结构和折叠屏
EP4057598A4 (en) * 2019-11-28 2022-12-28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OLDABLE TERMINAL DEVICE
CN113311907A (zh) * 2020-02-26 2021-08-27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转轴模块与可携式电子装置
CN113311907B (zh) * 2020-02-26 2023-07-25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转轴模块与可携式电子装置
CN113126699A (zh) * 2021-04-22 2021-07-16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13126699B (zh) * 2021-04-22 2024-04-26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609020U (zh) 可折叠电子设备
CN113035080B (zh) 柔性显示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WO2020010987A1 (zh) 可折叠电子设备
JP2020034947A (ja) 携帯用端末機の軟性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H1168896A (ja) 携帯無線機
KR101754584B1 (ko) 플렉시블 디스플레이 모듈 및 이를 구비한 단일면 폴딩장치
CN110493386A (zh) 可折叠电子装置
CN110445890A (zh) 可折叠屏组件及电子装置
CN209472651U (zh) 折叠式移动终端
CN110545342A (zh) 一种移动终端
KR102353779B1 (ko) 폴딩부 길이조절이 가능한 폴더블 휴대폰용 케이스
CN113074224B (zh) 转轴组件、传动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CN212677207U (zh) 动轴式折叠屏手机
CN117014535A (zh) 折叠装置及智能终端
KR20170142597A (ko) 플렉시블 디스플레이 모듈 및 이를 구비한 단일면 폴딩장치
KR100875856B1 (ko) 휴대전화기용 스윙힌지
CN110493385A (zh) 可折叠电子装置、支撑骨架和显示屏幕
KR100764228B1 (ko) 휴대전화기용 스윙힌지 및 그 휴대전화기의 작동방법
CN210143029U (zh) 一种移动终端
KR20040036071A (ko) 휴대용 표시장치
KR20020046056A (ko) 폴더형 휴대폰
JP2010178239A (ja) 電子機器
CN114283690B (zh) 一种显示装置
JP5069537B2 (ja) 携帯端末装置
KR100839842B1 (ko) 휴대용 단말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