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576019U - 一种拆螺母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拆螺母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576019U
CN208576019U CN201820839499.9U CN201820839499U CN208576019U CN 208576019 U CN208576019 U CN 208576019U CN 201820839499 U CN201820839499 U CN 201820839499U CN 208576019 U CN208576019 U CN 20857601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ut
end plate
rack
open
driving mechanis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839499.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兆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820839499.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57601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57601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576019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utomatic Assembly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拆螺母设备,包括机台、第一机架、和用于对端板上的螺母进行拆卸的拆螺母组件,所述第一机架活动设置于机台上并能沿机台前后往复移动,所述拆螺母组件设置于第一机架上并能随第一机架移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夹具,用于夹持端板;感应机构,用以感应螺母;第一驱动机构,所述拆螺母组件和感应机构在第一驱动机构的驱动下绕端板的中心轴同步周向转动,从而在感应机构感应到端板上的其中一个螺母时,拆螺母组件能对准端板上的一个螺母并能对端板上的依次对准的螺母进行拆卸。本实用新型仅通过一个拆螺母组件与感应机构的配合即可实现对端板的螺母进行拆卸。

Description

一种拆螺母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技术中预制构件生产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拆螺母设备,该拆螺母设备用于拆除管桩的端板上的螺母。
背景技术
管模是用于制作管桩的模具,在制作管桩过程中,管模的一端会设有一块固定在管桩端部的端板,端板通过若干螺母与管桩内的钢筋笼主筋相连接,通常,螺母沿端板的周向均匀设置。
在脱模过程中,需拆除端板上的螺母,现有的拆小螺母是技术人员手持拆螺母机对端板上的小螺母一一拆除,自动化程度低,效率低
针对上述问题,专利号为ZL201610113470.8(公开号为CN105666685A)的发明专利公开的一种《管模拆端板小螺母机》,其中拆模组件即拆螺母组件,其端部具有与端板上的螺母相配适的螺母套。
该小螺母机包括齿轮机构,齿轮机构包括位于齿轮箱内的中心齿轮及与中心齿轮驱动连接的驱动器,拆模组件包括与中心齿轮啮合的行星齿轮及与行星齿轮可拆卸固定连接的花键齿轴(即拆模轴),花键齿轴与齿轮箱转动连接,且花键齿轴的端部延伸出齿轮箱外并连接螺母套,螺母套与花键齿轴周向固定连接。当螺母套套住端板上的螺母时,通过拆模组件的转动可以实现螺母的拆除,自动化程度高,提高了工作效率。
该小螺母机的缺陷在于:1、拆螺母组件与螺母是一一对应的,即每个螺母对应一个拆螺母组件,需要不断地调整拆模组件或者增加拆模组件以实现拆模组件与端板上的螺母的一一对应,即需要多个拆模组件实现对端板上的多个螺母的拆卸,该小螺母机的通用性较差,实用性差;另外,采用行星式结构,一个驱动机构带动所有拆模组件转动,同时拆螺母,驱动力不足,整体零件多,加工安装复杂,且不同管桩不能通用;2、螺母套与花键齿轴固定连接,在小螺母机工作时,若螺母套与螺母未完全对准(即螺母套的轴心线与螺母的轴心线未完全重合),则会使螺母套与螺母之间产生干涉,造成部件损伤;3、不论采用何种拆小螺母的方式,其关键是要将拆模组件的转动中心与端板的中心对准,而在现有技术中,拆模组件的转动中心与端板的中心位置通常是固定的,但是在使用过程中端板和拆模组件的转动中心均可能由于振动等原因发生偏移,从而导致拆模组件上的螺母套与螺母定位不准;4、上述拆螺母机管模固定端板上的螺母拆除后,需要将固定端板和螺栓回收清洗以待下一次使用,在现有技术中,将螺母拆下后,螺栓直接散落至地面,或者悬挂在固定端板的螺栓孔上,需要人工将其拆下,实现端板和螺栓的分离,再将两者分别通过人工输送至下一工序进行清洗或者回收,这样,其在拆除端板上的螺母后,需要人工将端板和螺栓分离并移送至下一工序,费时费力,使得生产效率低下。
本申请人还设计了另外一种拆小螺母的方式,机架上只设置一个拆模组件,将该拆模组件对准其中一个螺母,拆除螺母后将拆模组件整体转动一个角度至下一个螺母并将其拆除,如此往复将螺母依次拆除。
不论采用何种拆小螺母的方式,其关键是要将拆模组件的转动中心与固定端板的中心对准,而在现有技术中,拆模组件的转动中心与固定端板的中心位置通常是固定的,但是在使用过程中固定端板和拆模组件的转动中心均可能由于振动等原因发生偏移,从而导致拆模组件上的螺母套与螺母定位不准。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仅通过一个拆螺母组件与感应机构的配合即可实现对端板的螺母进行拆卸的拆螺母设备。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便于螺母套和螺母对准而方便拆卸螺母、并避免螺母损伤的拆螺母设备。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三个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能够适用于端板直径不同以及端板上的螺母数分布不同的拆螺母设备。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四个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拆螺母组件的转动中心能快速、精准的与固定端板的中心对准的拆螺母设备。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五个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能自动将端板上的螺母拆除并自动将端板和螺栓分离并进行输送的拆螺母设备。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拆螺母设备,包括机台、第一机架、和用于对端板上的螺母进行拆卸的拆螺母组件,所述第一机架活动设置于机台上并能沿机台前后往复移动,所述拆螺母组件设置于第一机架上并能随第一机架移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夹具,用于夹持端板;
感应机构,用以感应螺母;
第一驱动机构,所述拆螺母组件和感应机构在第一驱动机构的驱动下绕端板的中心轴同步周向转动,从而在感应机构感应到端板上的其中一个螺母时,拆螺母组件能对准端板上的另一个螺母并能对端板上的依次对准的螺母进行拆卸。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第二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所述拆螺母组件包括有拆模轴、与端板上的螺母相适配的螺母套以及驱动拆模轴周向转动的第二驱动机构,所述拆模轴的前端与所述螺母套的后端相连接并带动螺母套周向转动,且所述拆模轴和螺母套之间匹配设置有限制二者产生相对转动的旋转限位机构,所述拆模轴和螺母套之间设有使螺母套对准螺母的调节机构,以使螺母套能相对拆模轴径向转动。通过设置调节机构使螺母套能相对拆模轴径向转动,因在螺母套与螺母对准进行拆卸螺母的过程中,螺母套与螺母有可能没有完全对准,存在少量的位置偏差,此时能通过螺母套与拆模轴之间的相对径向转动一定角度来达到调节的目的,避免二者产生硬干涉而损伤。
为精准对位以拆除螺母,所述拆模轴的前端与螺母套的后端插接配合,且所述拆模轴和螺母套二者的接触面采用局部球面配合结构,该局部球面配合机构为所述的调节机构,以使螺母套能相对拆模轴径向转动,从而使螺母套与螺母对准。
为使螺母套稳定的随拆模轴周向转动,以拆除螺母,所述旋转限位机构包括多个第一限位条和供第一限位条对应置入的多个限位槽,所述第一限位条沿拆模轴的周向间隔设置,所述限位槽沿螺母套的周向间隔设置;或者所述限位槽沿拆模轴的周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限位条沿螺母套的周向间隔设置。该旋转限位机构结构简单,易于加工制作,且工作可靠性高。
优选的,所述第一限位条的外侧壁面呈球形面,对应的,所述限位槽与外侧壁面相配合的顶壁面呈球形面,所述第一限位条和限位槽形成所述的局部球面配合结构。该限位条和限位槽一物多用,使该拆螺母机构结构紧凑;限位条和限位槽配合不仅能防止拆模轴和螺母套之间产生周向转动,还能使螺母套相对拆模轴径向转动一定角度,以使螺母套对准螺母。
为保护拆模轴和螺母套,也为避免工作人员触碰到高速旋转的拆模轴或螺母套而受伤,所述拆螺母组件还包括用于容置拆模轴和螺母套的容置件,所述螺母套的前端延伸出容置件,所述螺母套与容置件内壁的接触面采用局部球面配合结构;所述拆模轴和螺母套能相对容置件周向转动,或者,所述拆模轴、螺母套以及容置件三者同步周向转动。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第三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一驱动机构通过连接件与拆螺母组件固定连接,所述拆螺母组件能拆卸地设置在连接件的不同径向位置上,或者,所述拆螺母组件通过滑动调节机构设置在连接件上并能在滑动调节机构的作用下沿端板的径向方向运动并定位,对应地,所述感应机构能沿端板的径向方向移动至与端板上的其中一螺母相对的位置上,并匹配设置在连接件上。
拆螺母组件和感应机构的位置设置有多种,拆螺母组件和感应机构可以相邻设置,还可以相对设置,从结构设计简单角度来讲,优选地,所述拆螺母组件和感应机构在端板的同一直径方向上相对设置,且所述拆螺母组件和感应机构在同一直径方向上始终反向移动并定位。为了方便柴螺母组件沿端板的径向方向上下调节,所述连接件上开设有供拆螺母组件穿过的调节孔,所述拆螺母组件相对该调节孔能上下移动并固定。
为了对具有不同螺母数的端板上的螺母进行拆卸,所述连接件上沿端板的周向至少间隔分布有第一装配孔组和第二装配孔组,所述第一装配孔组设置有多个沿端板的径向方向间隔布置的第一安装孔,所述感应机构安装在第一安装孔内并用以感应具有偶数个螺母的端板上的其中一螺母,所述第二装配孔组设置有多个沿端板的径向方向的间隔布置的第二安装孔,所述感应机构安装在第二安装孔内并用以感应具有奇数个螺母的端板上的其中一螺母。这样,一方面,通过将感应机构安装在端板周向间隔布置的不同的装配孔组上,从而方便实现对不同螺母数的端板上的螺母进行拆卸;另一方面,当感应机构安装在装配孔组沿端板径向方向的不同的安装孔上,从而实现不同直径端板上的螺母的拆卸。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第四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拆螺母设备还包括用于定位拆螺母组件的定位机构,所述定位机构为设于第一机架上的架体,所述架体一体设置或分体设置,且所述架体能在第三驱动机构作用下整体或部分相对第一机架上下往复移动,且所述架体能在驱动组件作用下整体或部分相对第一机架左右往复移动,拆螺母组件设于架体上并随架体同步移动。
优选的,所述定位机构还包括至少一个设于架体上的用于感应架体运动到位与否的感应组件,保证了架体的定位精确度,使拆螺母组件能准确对准螺母以对螺母进行拆卸
所述夹具包括两个对向设置的夹爪,每个夹爪对应由一个第四驱动机构驱动,所述驱动组件包括前述夹爪和第四驱动机构;
所述架体上固定设有第四机架,所述第四驱动机构固定设于第四机架上,所述夹爪设于第四机架上并能相对第四机架滑动,在其中一个夹爪先触碰到端板的状态下,驱动该夹爪的第四驱动机构在端板作用下反方向移动,从而带动架体整体或部分左右移动。该夹爪一物多用,不仅能用于夹持固定端板,还能与固定端板配合而带动架体移动,实现自行对中,定位更加准确,有效消除固定端板在左右方向的偏差,且无需再设置拆螺母组件左右方向上的定位机构,结构紧凑,涉及部件少,降低成本
为使架体易于相对第一机架移动,所述架体包括第二机架和第三机架,所述第三机架位于第二机架上方并能随第二机架同步移动,所述第二机架位于第一机架上方并能随第一机架同步移动,第二机架能在第三驱动机构作用下相对第一机架上下往复移动,第三机架能在驱动组件作用下相对第一机架左右往复移动。通过将架体分体为第二机架和第三机架,在上下移动或左右移动时,仅使第二机架或第三机架移动即可,相对于整个架体的移动,减轻了重量,避免了驱动机构驱动力不足,架体无法移动的问题。
为便于将端板移走,该拆螺母设备还包括有能将端板移走的输送装置,所述输送装置包括有设置在第一机架上、用以承接夹具释放的端板、并供端板滑动或滚动后远离管模的第二导向机构,所述第二导向机构位于端板切向方向的一侧。这样的输送装置的设置,能够将拆除螺母后的端板快速地移走,从而方便下一道工序的进行,更加地省时省力,同时,输送装置直接成型在拆螺母机的机台上,结构设计更加合理紧凑,实用性强。
第二导向机构的结构形式有多种,从结构简单和成本角度来讲,优选地,所述第二导向机构为向下倾斜的滑道,所述滑道内设置有与端板外周壁相配合的滑槽。
所述感应机构感应到端板上的其中一个螺母时,拆螺母组件能对准端板上的另一个螺母并能对端板上的依次对准的螺母进行拆卸。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第五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拆螺母设备还包括第二十一驱动机构、翻转机构和输送机构,所述翻转机构固定在第一机架上,该翻转机构能将端板固定并能将端板翻转,从而使端板和螺栓分离;所述输送机构包括有用以承接端板并将端板输送至下一道工序的第一输送机构和用以承接螺栓并将螺栓输送至下一道工序的第二输送机构,所述第一输送机构和第二输送机构呈上下间隔布置,且均位于端板的下方。第五驱动机构用以驱动拆螺母组件靠近或远离端板,从而为翻转端板提供空间。
为了实现端板的翻转,从而使端板和螺栓进行分离,所述翻转机构有两个,且相对设置,所述翻转机构均包括有能转动设置在第一机架上的第六驱动机构,其中一个翻转机构上设置有摆臂,或者两个翻转机构均设置有摆臂,所述摆臂的第一端与第六驱动机构的动力输出端转动连接,第二端固定在夹具上,该摆臂在第六驱动机构的推动下能带动夹具转动,从而实现端板的翻转。这样,无需人工拆除端板上的螺栓,减少了人力,提高了生产效率。
实现对端板夹紧的夹具的结构形式有多种,优选地,所述夹具包括有与端板外周壁相配合的夹件、套设在夹件外并能与夹件同步周向转动的外置套件,所述摆臂的第二端与外置套件固定连接;且所述外置套件上设置有第八驱动机构,所述夹件的一端与第八驱动机构的动力输出端相连接,且在第八驱动机构的驱动下相对外置套件能沿端板的径向方向运动,以夹紧或松开端板。这样,夹具一方面实现了对端板的夹紧,另一方面,外置套件的存在,对夹板进行了保护,同时方便夹紧组件后续的安装固定。
为了使端板更加稳定地掉落在对应的输送机构上,该拆螺母机还包括有用以夹取端板的夹取机构,所述夹取机构位于端板的上方且能相对端板作上下运动,在所述端板翻转并处于水平状态下,所述夹取机构夹取端板,并在翻转机构脱离端板后将端板向下移动至对应的输送机构上并松开端板,以使端板和螺栓掉落在对应的输送机构上。这样,夹取机构的存在,一方面,更好地实现端板的固定,方便后续拆螺母组件对端板上的螺母进行拆卸,另一方面,在翻转机构释放时,也能够夹持端板,从而使得翻转后的端板更加稳定地掉落在对应的输送机构上,防止对翻转机构造成损伤。
优选的,所述夹取机构包括有用以夹取端板的夹持件和用以驱动夹持件夹紧或松开端板的第十八驱动机构,所述夹持件包括有第一夹板、第二夹板以及转动连接在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之间的连接组件,所述第十八驱动机构的动力输出端与连接组件转动连接。这样,更加方便对端板的夹持且夹取地更加地牢固。
为了实现对第一输送机构和第二输送机构的动作,该拆螺母设备还包括有用以驱动输送机构运动的第十七驱动机构,所述第十七驱动机构的动力输出端同轴连接有第一链轮和第二链轮,所述第一链轮与第一传动机构传动连接,并用以驱动第一输送机构运动,所述第二链轮与第二传动机构传动连接,并用以驱动第二输送机构运动;或者,所述第一输送机构与第二输送机构固定连接,所述第十七驱动机构的动力输出端连接有第一链轮,所述第一链轮与第一传动机构传动连接,并用以驱动第一输送机构和第二输送机构同步运动。
所述第二驱动机构为气动马达,为防止气动马达的连接管在气动马达周向转动时缠绕在第一驱动机构动力输出轴上,所述第一驱动机构的动力输出端通过连接体与第二驱动机构固定连接,且该第一驱动机构带动连接体和第二驱动机构同步周向转动,所述连接体具有第二进气孔和第二出气口,所述连接体的第二出气口通过连接气管与第二驱动机构的连接口相连通,避免出现设备故障。
为了实现气动马达与连接体的气路的连通,优选地,所述连接体包括有内置件和套设在内置件外并与内置件固定连接的第一套筒件,所述内置件内部具有第二气腔,所述内置件上具有与第二气腔相连通的第二进气孔和第二出气孔,所述第二出气孔与第一套筒件的第二出气口相连通。这样,一方面,内置件的设置,方便气腔内气流流至气动马达内,减少了气管的布置,另一面,通过第一套筒件实现了与气动马达的固定连接,同时,对内置件进行保护,避免工作人员直接触碰到高速旋转的内置件而受到损伤。
为了实现对内置件的支撑,优选地,所述内置件在远离第一套筒件的一端外套设有第二套筒件,所述第二套筒件与第一驱动机构的壳体固定连接,且该第二套筒件的内周壁具有第一环状凹槽,所述内置件的第二进气孔始终位于该第二环状凹槽内并与第二套筒件的第二进气口相连通。这样,一方面实现了对内置件的支撑,并通过第二环状凹槽与内置件第二进气孔的设置方式,使得可始终对气动马达供气,设计合理;另一方面,对内置件进行保护,避免工作人员直接触碰到高速旋转的内置件而受到损伤。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1、该拆螺母设备仅通过一个拆螺母组件即可实现对端板上的所有螺母进行拆卸,并通过拆螺母组件与感应机构的配合,使得拆螺组件更加准确地实现对端板上螺母的拆卸,即当感应机构准确的感应到端板上的其中一螺母,拆螺母组件正好对准端板上其中一个螺母,并准确地将对准的螺母进行拆卸,并将后续依次对准的螺母进行拆卸,其拆卸更加方便、高效、准确,且其结构更加的简单合理,且成本低廉、实用性强;2、通过使螺母套的前部能相对拆模轴径向转动,从而使螺母套对准螺母,以防止拆卸螺母时,螺母套和螺母之间适配不好而相互干涉,导致部件损坏;3、通过同时对感应机构和拆螺母机的位置的调整实现对不同类型端板(不同直径的端板和螺母数分布不同的端板)上螺母的拆卸,更加方便且通用性好;4、该拆螺母设备的第二驱动机构为气动马达,拆模轴直接由气动马达传递动力,中间无其他过渡传动部件,动力传递直接,能量损失小,同时涉及部件少,成本低,且保证拆模轴受到足够的驱动力,使螺母平稳可靠地被拆除,不存在齿轮等中间部件,自然就不存在“对齿轮的加工、安装、调整的精度高,否则工作噪声和振动大,且容易磨损齿面”等问题。此外,第一驱动机构带动连接体和气动马达同步周向转动,连接体的出气口通过连接气管与气动马达的连接口相连通,这样,防止气动马达和气缸周向转动时,连接管缠绕在第一驱动机构的动力输出轴上;5、拆螺母组件在架体的带动下,能够前后、左右、上下移动,从而使拆螺母组件相对端板的转动中心在空间三维方向快速准确定位、以与固定端板的中心对准,以有效拆除螺母;6、该拆螺母设备能自动将端板上的螺母拆除,其翻转机构将端板翻转并自动实现端板和螺栓的分离,且通过输送机构自动将端板和螺栓输送至其各自的下一道工序,其工序简单,易操作,无需人工拆除螺栓,省时省力,提高了生产效率,且使得螺栓和端板能循环使用,同时,拆螺母组件能沿端板的轴向方向运动,为翻转端板提供空间,防止拆螺母组件和端板翻转时出现干涉而损坏部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侧视图;
图3为图2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连接体的剖视图;
图5为图3的拆螺母组件的剖视图;
图6为图3的拆螺母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7为图6的拆螺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6的螺母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主视图;
图10为图9的侧视图;
图11为图9的后视图;
图12为图9的另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2的第二机架和第三机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3的A处放大图;
图15为图13的感应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9的夹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图9的夹具的另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图18的另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图19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1为图20的另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22为图21的剖视图;
图23为图21的安装板和连接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2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
图25为图24的另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26为图24的感应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7为图24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8为图27的局部分解示意图;
图29为图28的局部剖视图;
图30为图28的局部剖视图;
图31为图27的拆模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32为图27的拆螺母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3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处于拆螺母状态下的剖面图;
图3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端板翻转90°后的剖面图;
图3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处于拆螺母状态下的部分结构的剖面图;
图36为图33的翻转机构的剖面图;
图3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端板翻转90°后的部分结构的剖面图;
图3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第六驱动机构与夹具在端板未翻转和翻转90°后两种状态下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39为图33的的输送机构的剖面图;
图40为图33的第二输送机构的剖面图;
图41为图33的部分结构的俯视图;
图4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6的输送机构的剖面图(端板放置在第一输送机构上)。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8所示,本优选实施例的拆螺母设备包括机台41、第一机架42、拆螺母组件5、驱动拆螺母组件5整体沿端板61周向转动的第一驱动机构101、用于夹持端板61的夹具6、能将端板61移走的输送装置。
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机构101为电机,电机的动力输出端与连接体2相连接,连接体2通过连接件3与拆螺母组件5固定连接,连接件3上设置有用以感应螺母的感应机构31,感应机构31与控制器电连接,控制器控制第一驱动机构101和拆螺母组件5的第二驱动机构53动作。拆螺母组件5和感应机构31在第一驱动机构101的驱动下绕端板61的中心轴同步周向转动,从而在感应机构31感应到端板61上的其中一个螺母时,拆螺母组件5能对准端板61上的一个螺母并能对依次对准的螺母进行拆卸。该被对准的螺母可以是感应机构31感应到的螺母,也可以是端板61上的其他螺母。
实现对感应机构31的供电以及信号传递方式有多种,可以采用传统的电线和信号线的方式,此时拆螺母组件5的转动角度会受到限制,需要通过正反转来实现,还可采用电刷机构实现对感应机构31的供电,通过无线方式传递信号,此时拆螺母组件5的转动角度不受限制,可始终沿一个方向转动;或者,还可以采用其他的方式实现供电和信号传递。
如图5~8所示,拆螺母组件5包括第二驱动机构53、拆模轴51、螺母套52以及容置件54,螺母套52与端板61上的螺母相适配,控制器控制第二驱动机构53动作。拆模轴51和螺母套52置于容置件54内,拆模轴51与第二驱动机构53的输出轴531固定装配,拆模轴51的前端与螺母套52的后端相连接,螺母套52的前端延伸出容置件54以套住螺母,且螺母套52与容置件54内壁的接触面采用局部球面配合结构。容置件54可采用多种方法装配,本实施例中,容置件54与气动马达固定装配,故拆模轴51和螺母套52相对容置件54周向转动。
本实施例中,第二驱动机构53为气动马达,气动马达的输出轴531的外周壁轮廓和拆模轴51的插孔512的内周壁轮廓均为多边形以使输出轴531和拆模轴51周向限位。第一轴承571的后部设有锁紧在拆模轴51上的第一锁紧螺母513,容置件54的内壁上成型有第一卡抵部541,第一轴承571被限位在第一卡抵部541与第一锁紧螺母513之间,以对拆模轴51和气动马达的输出轴531进行轴向限位。通过前述周向限位机构和轴向限位结构,使拆模轴51和气动马达的输出轴531固定装配,拆模轴51在气动马达的驱动作用下带动螺母套52周向转动。
拆模轴51和螺母套52之间匹配设置有限制二者产生相对转动的旋转限位机构,螺母套52的后部插设于拆模轴51的前部内(当然也可将拆模轴51的前部插设于螺母套52的后部内。该旋转限位机构包括多个沿拆模轴51的周向间隔设置的第一限位条511和沿螺母套52的周向间隔设置的能供第一限位条511对应置入的多个限位槽521。具体地,该第一限位条511设于拆模轴51前部的外周壁上,该限位槽521设于螺母套52后部的内周壁上。通过第一限位条511和限位槽521的插接配合,使拆模轴51和螺母套52同步周向转动。当然,也可将第一限位条511设于螺母套52上,限位槽521设于拆模轴51上。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条511的外侧壁面5111呈球形面,对应的,与第一限位条511的外侧壁面5111相配合的限位槽521的顶壁面5211也呈球形面,第一限位条511和限位槽521的接触面形成局部球面配合结构。该局部球面配合结构为调节机构,在螺母套52与螺母对准进行拆卸螺母的过程中,螺母套52与螺母有可能没有完全对准,存在少量的位置偏差,此时能通过螺母套52与拆模轴51之间的相对径向转动一定角度来达到调节的目的,避免二者产生硬干涉而损伤。
由上可知,限位块21和限位槽521的配合结构具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限位块21和限位槽521配合能防止拆模轴51和螺母套52之间产生周向转动,实现拆模轴51对螺母套52的周向带动;另一方面,还能使螺母套52相对拆模轴51径向转动,在螺母套52对准螺母过程中提供微调,便于螺母套52对准螺母。
为了更好地保护螺母套52,拆模轴51外套设有一弹性件56,该弹性件56为弹簧,弹簧的第一端抵靠在螺母套52后端,第二端相对拆模轴51固定设置。本实施例中,因弹簧也会随拆模轴51相对容置件54周向转动,故拆模轴51上套设有能随拆模轴51周向转动的底座561,拆模轴51的外周壁上成型有第二卡抵部514,该底座561被限位于第二卡抵部514和容置件54之间、而不能沿拆模轴51轴向移动,弹簧的第二端置于该底座561内,从而避免弹簧与容置件54接触,导致弹簧旋转时与容置件54产生干涉引起磨损、噪音等问题。
螺母套52在弹簧的作用下始终具有相对拆模轴51向前移动的趋势,容置件54的前端开口的口径小于螺母套52的后部外径,从而螺母套52在轴向方向上能被限制在容置件54的范围内而不脱离拆模轴51。在螺母套52与螺母对准进行拆卸螺母的过程中,螺母套52能相对拆模轴51轴向移动,弹簧压缩,从而在螺母插入螺母套52时,缓冲螺母套52与拆模轴51之间的冲击力,防止螺母套52和螺母之间硬碰撞而对螺母套52或者螺母产生破坏。
为防止拆模轴51和螺母套52相对容置件54周向转动时,部件磨损,拆模轴51的后部通过第一轴承571与容置件54转动连接,螺母套52的后部通过第二轴承572与容置件54转动连接。且第二轴承572的外圈的内壁面5721为球形面,该外圈的内壁面5721与第二轴承572的滚子5722形成局部球面配合结构,以保证螺母套52能相对拆模轴51径向转动。该第二轴承572可以为调心球轴承、调心滚子轴承或外球面轴承。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道,上文中提到的部件之间的接触面采用局部球面配合结构,是指部件之间的接触面可以为球面、弧形面,当然优选为球面。
如图1、3、4所示,第一驱动机构101的动力输出端通过连接体2与连接件3固定连接,且该第一驱动机构101带动连接体2与连接件3同步周向转动,连接体2具有第二进气口230和第二出气口201,连接体2的第二进气口230连接气源,连接体2的第二出气口201通过连接气管与第二驱动机构53的连接口相连通。气体从气源出发从第二进气口230进入连接体2内部并经由第二出气口201到达第二驱动机构53的连接口,从而给第二驱动机构53提供动力。
具体地,连接体2包括有内置件21和第一套筒件22,第一套筒件22套设在内置件21外,并与内置件21固定连接;在内置件21外套设有第二套筒件23,第二套筒件23位于远离第一套筒件22的一端,并与第一驱动机构101的壳体固定连接。其中,内置件21内部具有第二气腔210,并具有与第二气腔210相连通的第二进气孔2101和第二出气孔2102,第二出气孔2102与第一套筒件22上的第二出气口201相连通,第二出气口201与第二驱动机构53的连接口相连通。第二套筒件23的内周壁具有第二环状凹槽231,第二环状凹槽231与第二套筒件23的第二进气口230相连通;内置件21与第一驱动机构101的动力输出端固定装配并随该动力输出端转动,内置件21转动过程中的第二进气孔2101始终位于该第二环状凹槽231范围内,从而第二气腔210始终与第二套筒件23的第二进气口230相连通。
本实施例中,第一套筒件22与内置件21固定连接,实现内置件21的第二出气孔2102与第一套筒件22的第二出气口201相连通的方式有多种,本实施例中,第一套筒件22内周壁上开设有第三环状凹槽221,第三环状凹槽221与第二出气口201连通。安装后,内置件21的第二出气孔2102位于该第三环状凹槽221内,第三环状凹槽221的存在,使得安装的时候,内置件21的第二出气孔2102与第一套筒件22的第二出气口201无需相对应,周向上可以随意安装,且安装更加地方便。
如图1、2所示,夹具6设置在第一机架42上,夹具6为相对设置并将管模的端板61夹紧的夹紧机构,夹紧机构包括有与端板61的外周边缘相适配的夹爪602和驱动该夹爪602运动的第十驱动机构110。
为了能在撤掉夹爪602后让端板61顺利掉落到输送装置上,本实施例中,两夹爪602相对地设于端板61的斜上方与斜下方。第十驱动机构110为气缸,两个第十驱动机构110均通过固定架603安装在第一机架42上,该固定架603上设置有沿端板61的径向方向运动的第一导向柱604,第一导向柱604的一端与固定架603活动连接,另一端固定在对应的夹爪602上,第一导向柱604有两个,且位于气缸的两侧。此外,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拆端板可以在拆上下模之前进行、也可在拆上下模后将管桩和端板从上下模中倒出来后再将端板上的螺母拆除,当采用后一方案时,还可以在夹爪602上设置有第一限位件605,第一限位件605与管模端板61的外侧壁相抵,从而保证管模端板61的稳定性。
如图1所示,输送装置包括有用以承接固定结构释放的端板61并供端板61滑动的第二导向机构620,第二导向机构620设置在第一机架42上并位于端板61切向方向的一侧。第二导向机构620的设计形式有多种,可以采用驱动机构将端板61移走,从结构简单、成本以及设计角度来讲,本实施例中的第二导向机构620为向下倾斜的滑道,滑道内设置有与端板61外周壁相配合的滑槽6201。
拆螺母组件5能沿端板61的轴向前后往复运动,第二导向机构620在靠近端板61的一端开设有用以对端板61进行让位的缺口6202。这样,当在拆模前对端板61上的螺母进行拆卸时,该缺口6202可以用以避让端板61。
连接体2通过第一连接座55安装于第一机架42上,第一机架42上设有第五驱动机构105,该第五驱动机构105为液压缸或气缸,第五驱动机构105的活塞杆与第一连接座55驱动相连,以驱动拆螺母组件5相对第一机架42前后移动。第一机架42的顶部和第一连接座55的底部之间通过第二滑轨结构551导向配合,该第二滑轨结构551为常规的滑轨与滑块配合的结构,在此不再赘述。
第一机架42活动设置于机台41上,第一机架42的后部设有第九驱动机构109,第九驱动机构109也可以通过多种传动结构驱动第一机架42移动。如机台41沿前后方向的两侧均设有齿条,第九驱动机构109具有双输出端,每个输出端均安装有与齿条啮合的齿轮,齿轮转动带动第一机架42沿机台41前后往复移动。且第一机架42与机台41之间通过滑轨结构进行导向。
实施例2
如图9~17所示,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
(一)实施例2未设置输送装置;
(二)本实施例设有定位机构,该定位机构使拆螺母组件5绕端板61的中心轴周向转动的转动中心能快速、精准的与端板61的中心对准:
如图9~13所示,该定位机构包括架体和感应组件46,架体又包括第二机架43、第三机架44,拆螺母组件5能够在第一机架42、第二机架43、第三机架44的带动下前后、左右、上下移动,从而在空间三维方向快速、准确定位。
第三机架44位于第二机架43上方并能随第二机架43移动,第一连接座55和第五驱动机构105均设于第三机架44上。第二机架43能在第三驱动机构103作用下相对第一机架42上下往复移动,第三机架44能在驱动组件作用下相对第一机架42左右往复移动,本实施例中,驱动组件为第十一驱动机构111。
通过第一机架42、第二机架43、第三机架44的移动实现拆螺母组件5在空间三维方向快速、准确定位。当然,也可将第三机架44设于第二机架43下方,在这种情况下,第三机架44与第一机架42相连接,拆螺母组件5设于第二机架43上。
其中,第三驱动机构103和第十一驱动机构111均为气缸或液压缸,第三驱动机构103竖向设置,第三驱动机构103的缸筒与第一机架42相连接,第三驱动机构103的活塞杆与第二机架43相连接,以驱动第二机架43上下往复移动;第十一驱动机构111沿左右方向横向设置,第十一驱动机构111的缸筒与第二机架43相连接,第十一驱动机构111的活塞杆与第三机架44相连接,以驱动第三机架44左右往复移动。
第二机架43和第一机架42之间设有第一导向机构,第一导向机构包括第二导向柱421和与第二导向柱421相适配的第二导向套,第二导向柱421设于第二机架43上,第二导向套设于第一机架42上。也可将第二导向柱421设于第一机架42上,第二导向套设于第二机架43上。
第二机架43和第三机架44之间设有第一滑轨结构431,该第一滑轨结构431为常规的滑轨与滑块配合的结构,在此不再赘述。
当然架体也可为一体件,但如此其在每个方向上的移动都需整体移动,重量较大,对驱动机构的驱动力要求较高。故优选为将架体设置为能够单独移动的第二机架43和第三机架44。
感应组件46有两个并分别通过安装架461设于第二机架43和第三机架44上,设置于第二机架43上的感应组件46用于定位拆螺母组件5在竖直方向的位置,并沿竖直方向布置;设置于第三机架44上的感应组件46用于定位拆螺母组件5在水平方向的位置,并沿水平方向布置。
如图14、15所示,感应组件46包括感应件462、压杆464、第一定位件463、导向组件和校准件468,感应件462通过第一安装板467固定设于安装架461上,第一安装板467上设有条形孔4671,感应件462的端部能安装于条形孔4671的不同位置。感应件462可以为接近开关。
压杆464通过导向组件活动设于安装架461上、并能在端板61的作用下相对安装架461移动,第一定位件463固定设于压杆464上,在第一定位件463末端移动至与感应件462对应的状态下,架体移动到位。
导向组件包括第一导向杆465、套设于第一导向杆465上的弹簧466以及固定设于安装架461上的第一导向套4611,弹簧466的两端分别抵靠压杆464和第一导向套4611,第一导向杆465一端与压杆464相连接,另一端穿过第一导向套4611后通过挡块469限位于第一导向套4611的外侧。挡块469可以是第二锁紧螺母,即第二锁紧螺母固定套设在第一导向杆465下端并能在第一导向杆465相对于安装架461向上移动的过程中抵在第一导向套4611的外侧进行限位。
定位时,需要移动第一机架42和架体。随着架体的移动,压杆464与端板61或管模相抵,并随着架体的继续移动,压杆464在端板61的作用下而相对安装架461产生位移,弹簧466被压缩,直至第一定位件463末端移动至与感应件462对应,此时架体运动到位。第一安装板467上具有刻度,校准件468随着压杆464移动而指示不同的刻度,从而可以直观的观察到弹簧466的压缩量,使架体的移动行程更加准确。
如图12所示,因安装于第三机架44上的感应组件46沿水平方向布置,在第一机架42移动时该感应组件46可能会与端板61产生干涉。故安装于第三机架44上的安装架461与第三机架44转动连接,且第三机架44上设有用于驱动该安装架461相对第三机架44转动的第十二驱动机构112,第十二驱动机构112为气缸或液压缸,第十二驱动机构112的缸筒一端安装于第三机架44上,第十二驱动机构112的活塞杆与安装于第三机架44上的安装架461相连,通过活塞杆的伸缩以驱动该安装架461相对于第三机架44转动,从而使感应组件46转动至端板61的下方,避免与端板61干涉。(该段中所述的安装架461和感应组件46均指的是安装于第三机架44上的安装架461和感应组件46)。
(三)夹具6结构不同:
如图12、16、17所示,该实施例的第三机架44上还设有第四机架47,夹具6设置在第四机架47上,夹具6的下部设置有第二定位件,第三机架44上设置有与第二定位件相配合的定位部,定位部在第十三驱动机构113的驱动下相对第二定位件作上下运动,夹具6通过第二定位件和定位部的配合能与第一机架42进行定位连接。其中第二定位件的结构形式有多种,则与该第二定位件配合的定位部的结构形式也有多种,第二定位件和定位部的配合方式有多种,可以是插配形式,还可以采用其他的配合方式,本实施例中,所述定位部为定位杆606,第二定位件为供定位杆606插置其中的定位筒607。此外,第十三驱动机构113的形式也可以有多种,如油缸、气缸或者其他形式,本实施例中的第十三驱动机构113为气缸。
本实施例中,夹具6包括有用以夹取管模端板61的夹爪602,夹爪602的两个夹板上均设置有上述的定位筒607,为了方便夹取管桩的端板61,夹具6上设置有用以驱动夹爪602夹紧或松开管模端板61的第十四驱动机构114,第十四驱动机构114有两个且分别位于夹爪602的两个夹板上。
夹爪602包括有第三夹板608、第四夹板609以及转动设置在第三夹板608和第四夹板609之间的第一连接板611,夹爪602的上方设置有固定件621,两个第十四驱动机构114的第一端分别转动设置在固定件621的两侧,第二端分别转动设置在对应的夹板上。其中,第十四驱动机构114为气缸、油缸还可以采用其他的驱动机构。
第三夹板608和第四夹板609的形状基本呈T型,第三夹板608和第四夹板609均包括有活动板6081和与活动板6081连成一体并用以夹取管模端板61的第一固定板6082,活动板608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接板611和对应的第十四驱动机构114转动连接,同时为了方便两个夹板对端板61的夹取,第三夹板608和第四夹板609的相对内侧壁上均设置有垫块612,各垫块612在靠近端板61的一面具有方便夹取端板61的V型槽。
此外,本实施例中夹具6是应用于拆螺母机中,以方便拆螺母组件5拆取端板61上的螺母。为了更加牢固的夹持端板61,两个夹板的垫块612上均设置有第二限位件613,第二限位件613与端板61的外侧壁相抵。这样的夹具6设计更加地合理,使得对端板61的夹取更加地稳固。
本实施例的第四机架47上设置有轨道471,夹具6上设置有用以驱动夹具6整体沿轨道471的方向移动的第十五驱动机构115,第十五驱动机构115的动力输出端与传动机构相连接,并通过该传动机构驱动夹具6上的齿轮622转动,即第十五驱动机构115经传动机构将动力传递至齿轮622,轨道471上具有与齿轮622相啮合的齿条。其中,第十五驱动机构115可以有多种形式,可以为电机,也可以为马达,或者采用其他的驱动机构。为了更加稳定地将夹具6移动至下一工序,本实施例的轨道471的下方设置有导轨,夹具6的上方设置有与导轨相配合的导槽623,夹具6通过导槽623和导轨的配合从而使得夹具6沿轨道471的轴向方向移动。
本实施例中,第四机架47和第一连接板611之间设置有用以驱动夹具6整体作上下移动的第二十驱动机构120,从而更加灵活地调节端板61的上下位置。
实施例2的其他结构参考实施例1。
实施例3
如图18~23所示,实施例3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
(一)夹具6结构不同:
如图18、19所示,第四机架47上设有两个对向设置的夹爪602,每个夹爪602对应由一个安装于第四机架47上的第十六驱动机构116驱动,夹爪602在第十六驱动机构116作用下朝向端板61移动以夹持端板61、或反向(远离端板61的方向)移动以释放端板61。每个夹爪602均对应与滑动安装于第四机架47上的第二导向杆614相连,通过第二导向杆614导向夹爪602的移动轨迹。
(二)感应机构31通过气缸306与连接件3相连接:
如图20~22所示,连接件3的底部设置有气缸306,感应机构31通过第二连接板34与气缸306相连接,且在气缸306的驱动下能沿端板61的轴向方向运动。感应机构31能在气缸306的驱动下沿端板61的轴向方向运动,以能够更加准确地端板61上的其中一个螺母进行探测。
为了防止气缸306在第一驱动机构101的驱动下周向转动(即公转)的过程中,气缸306的连接管缠绕在第一驱动机构101上,连接体2具有第一进气口233和第一出气口202,连接体2的第一进气口233连接气源,第一出气口202与气缸306的进气孔相连通,气体从气源出发从第一进气口233进入连接体2内部并经由第一出气口202到达气缸306,从而给气缸306提供动力。
具体地,内置件21内部具有与第二气腔210相隔开的第一气腔211,并具有与第一气腔211相连通的第一进气孔2110和第一出气孔2111,第一出气孔2111与第一套筒件22的第一出气口202相连通;第二套筒件23的内周壁具有第一环状凹槽232,第一环状凹槽232与第一进气口233连通;内置件21与第一驱动机构101的动力输出端固定装配并随该动力输出端转动,内置件21转动过程中的第一进气孔2110始终位于该第一环状凹槽232范围内,从而使第一气腔211始终与第一进气口233相连通。第一套筒件22内周壁上开设有第四环状凹槽222,第四环状凹槽222与第一出气口202相连通。安装后,内置件21的第一出气孔2111位于该第四环状凹槽222内,第四环状凹槽222的存在,使得安装的时候,内置件21的第一出气孔2111与第一套筒件22的第一出气口202无需相对应,周向上可以随意安装,且安装更加地方便,其中,第一气腔211和第二气腔210通过密封件相隔开,第一套筒件22和第二套筒件23的内周壁上分别开设有多个供密封件容置的第一环形槽223和第二环形槽234。
(三)拆螺母组件5能够适应不同直径的端板61;
如图20~23所示,拆螺母组件5能拆卸地设置在连接件3的不同径向位置上:
拆螺母组件5通过滑动调节机构设置在连接件3上并能在滑动调节机构的作用下沿端板61的径向方向作上下运动并定位。具体地,拆螺母组件5的容置件54外套设有一第二安装板10,第二安装板10和调节孔32之间匹配设置有滑动调节机构,第二安装板10通过滑动调节机构能上下滑动地安装在调节孔32内。具体地,滑动调节机构包括有滑轨371和与滑轨371相配合的滑条372,其中,滑轨371设置在第二安装板10的两相对外侧壁和调节孔32的相对内侧壁的其中一个上,滑条372设置在第二安装板10的相对外侧壁和调节孔32的相对内侧壁的另一个上,本实施例中,滑轨371设置在第二安装板10的两相对外侧壁上,滑条372设置在调节孔的两相对内侧壁上。
拆螺母组件5固定在第二安装板10,第二安装板10的顶部能转动地设置有连接杆3101,该连接杆3101通过螺纹连接在连接件3上,并通过第三锁紧螺母将连接杆3101和第二安装板10固定在连接件3的调节孔32内。具体地,该连接杆3101的一端具有球形部31011,第二安装板10的顶部开设有供球形部31011相配合的球形腔3102,该球形部31011能相对球形腔3102转动,且第二安装板10上设置有限制球形部31011脱离球形腔3102的第二限位条3103,第二限位条3103采用对合两个,用螺钉固定在第二安装板10上。
此外,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接板34上设置有一个装配孔组,该装配孔组开设有多个沿端板61的径向方向间隔布置的安装孔300。另外,内置件21外套设有用以给感应机构31供电的电刷24。
该感应机构31沿端板61的径向方向运动至端板61上的其中一螺母相对的位置上,拆螺母组件5沿端板61径向方向的反向运动至与端板61上的其中一螺母位置相对准。本实施例中,感应机构31与拆螺母组件5在端板61的同一直径方向上相对设置,且感应机构31与拆螺母组件5在同一直径方向上始终反向移动并定位,具体地,若当端板61的直径较小时,拆螺母组件5沿端板61的径向方向向内移动,感应机构31沿端板61的径向方向向内移动并安装在对应安装孔上,这样,通过调节拆螺母组件5和感应机构31的位置实现对不同直径端板61上螺母的拆卸。
实施例3的其他结构参考实施例2。
实施例4
如图24~32所示,实施例4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
(一)夹具6结构不同:如图24~25所示,夹具6包括两个对向设置的夹爪602,每个夹爪602包括第五夹板615,该第五夹板615朝向端板61的侧壁呈V型,与端板61的周壁轮廓相适配,以将端板61稳固的夹持在两个第五夹板615之间。
每个夹爪602对应由一个第四驱动机构104(可为气缸或液压缸)驱动,从而夹紧或释放端板61。第四驱动机构104固定设于第四机架47上,所述夹爪602设于第四机架47上并能相对第四机架47滑动。
(二)定位机构不同:驱动第三机架44相对第二机架43左右移动的驱动组件不是气缸或液压缸,而是夹具6和第四驱动机构104,且感应组件46设置一个于第二机架43上。
如图24~25所示,夹爪602的移动行程固定,当两个夹爪602朝向端板61移动至极限位置的状态下,端板61正好能被夹持在两个夹爪602之间。但是端板61若位置略有偏移,则先触碰到端板61的夹爪602停止移动,但第四驱动机构104还没有到达其极限行程,继续推动夹爪602,由于端板61此时仍然与管桩固定连接,管桩的重量非常大,因此,在端板61的反作用力下第四驱动机构104上的部件(通常是气缸或液压缸的缸体)向相反方向运动从而带动整个第三机架44相对第二机架43左右移动调整,直至端板61位于两个夹爪602的中间位置。
(三)安装于第二机架43上的感应组件46与实施例2的感应组件46结构不同:
如图26所示,该实施例的感应组件46包括压杆464、传感器462和导向组件,压杆464通过导向组件活动设于安装架461上并能在端板61的作用下相对安装架461移动。本实施例中,传感器462为位移传感器,该位移传感器包括探针4622和传感器主体4623,传感器主体4623固定设于安装架461上,探针4622的上部与压杆464上的连接片4641固定连接,下部活动插设于传感器主体4623内、直至移动至传感器主体4623的预定位置,第二机架43移动到位。
导向组件包括第一导向杆465、套设于第一导向杆465上的弹簧466以及固定设于安装架461上的第一导向套4611,弹簧466的两端分别抵靠压杆464和第一导向套4611,第一导向杆465上端与压杆464相连接,下端穿过第一导向套4611后通过挡块469限位于第一导向套4611的外侧。挡块469可以为第二锁紧螺母,该第二锁紧螺母固定套设于第一导向杆465上,并能抵在第一导向套4611的下端。
随着架体的移动,压杆464与端板61相抵,并随着架体的继续移动,压杆464在端板61的作用下而相对第二机架43产生位移,弹簧466被压缩,直至探针4622下部移动至传感器主体4623的某一位置,第二机架43移动到位。
另外,探针4622为杆件,其上部设有螺纹部、以螺接于压杆464上的连接片4641,下部为光杆活动插设于传感器主体4623内,螺纹部还具有校准作用。
(四)拆螺母组件5能适应具有奇数个或偶数个螺母的端板61:
如图27、28所示,为了感应具有不同螺母数的端板61上的其中一螺母,感应机构31沿端板的周向方向安装在连接件3的不同位置。具体地,连接件3沿端板61的周向至少间隔分布有第一装配孔组331和第二装配孔组332,第一装配孔组331设置有多个沿端板61的径向方向间隔布置的第一安装孔3310,感应机构31安装在第一安装孔3310内并用以感应具有偶数个螺母的端板61上的其中一螺母,第二装配孔组332设置有多个沿端板61的径向方向的间隔布置的第二安装孔3320,感应机构31安装在第二安装孔3320内并用以感应具有奇数个螺母的端板61上的其中一螺母。即当前后两次使用的端板61上螺母的个数不同时,可以调整感应机构31的位置,将感应机构31沿端板61的周向方向移动,并设置在对应装配孔组相对应的安装孔上,即当端板61上的螺母数为偶数个时,感应机构31安装在第一装配孔组331的第一安装孔3310上,当端板61上的螺母数为奇数个时,感应机构31安装在第二装配孔组332的第二安装孔3320上。
(五)拆螺母组件5能适应不同直径的端板61:
如图27、28所示,拆螺母组件5能拆卸地设置在连接件3的不同径向位置上:连接件3上开设有供拆螺母组件5穿过的调节孔32,拆螺母组件5相对该调节孔32沿端板61的径向方向移动并能固定在连接件3上的不同径向位置上。具体地,拆螺母组件5通过第二固定板319能拆卸地固定在连接件3上,连接件3和第二固定板319上对应开设有多个供螺钉穿过的连接孔3191,多个连接孔3191沿端板61的径向方向间隔布置,拆螺母组件5的容置件54通过螺钉与对应连接孔3191的配合而固定在连接件3的不同径向位置上。其中,调节孔32为条形孔,其形状基本呈椭圆形,其形状还可以采用其他的形式,连接件3可为板状。
为了感应不同直径端板上的其中一螺母,感应机构31沿端板61的径向方向移动至与端板61上的其中一螺母相对的位置上,并匹配设置在连接件3上。该感应机构31沿端板61的径向方向运动至端板61上的其中一螺母相对的位置上,拆螺母组件5沿端板61径向方向的反向运动至与端板61上的其中一螺母位置相对准。本实施例中,感应机构31与拆螺母组件5在端板61的同一直径方向上相对设置,且感应机构31与拆螺母组件5在同一直径方向上始终反向移动并定位。具体地,若当端板61的直径较小时,拆螺母组件5沿端板61的径向方向向内移动,感应机构31沿端板61的径向方向向内移动并安装在对应安装孔上,这样,通过调节拆螺母组件5和感应机构31的位置实现对不同直径端板61上螺母的拆卸。
(五)如图29~32所示,拆螺母组件5的结构不同:
a本实施例的拆螺母组件5的拆模轴51、螺母套52和容置件54三者同步周向转动,容置件54上和拆模轴51的外周壁上均对应开设有键槽,两个键槽之间通过键(如平键)相连接以使容置件54和拆模轴51的周向限位。
b本实施例的拆螺母组件5无需设置第一轴承571、第二轴承572、随拆模轴51同步转动的底座561,弹簧的第二端直接抵靠在容置件54上。
c气动马达的输出轴531插设于拆模轴51的插孔512内,以使气动马达的动力直接传递至拆模轴51。输出轴531的外周壁和插孔512的内周壁上均对应开设有键槽,两个键槽之间通过键(如平键)相连接以使输出轴531和拆模轴51周向限位;拆模轴51的内壁上成型有台阶部516,台阶部516的前端面设有止挡片517,止挡片517与拆模轴51通过螺母518锁紧,以对拆模轴51和马达的输出轴531进行轴向限位。通过前述周向限位机构和轴向限位结构,使拆模轴51和马达的输出轴531固定装配,从而使气动马达能够带动拆模轴51周向转动。
该实施例的拆螺母组件5的其他结构参考实施例2的拆螺母组件5的结构。
实施例4的其他结构参考实施例2。
实施例5
实施例5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
(一)实施例5未设置实施例1的具有第二导向机构620的输送装置;
(二)实施例5的夹具6与实施例1结构不同,且本实施例的拆螺母设备还包括翻转机构8、输送机构和夹取机构9;
如图33~41所示,翻转机构8有两个,且相对设置,翻转机构8均固定在第一机架42上。本实施例先通过翻转机构8将端板61固定并能将端板61翻转使端板61的外端面朝下,螺栓6101在重力作用下自然掉落,从而使端板61和螺栓6101分离,然后再通过输送机构将端板61和螺栓6101移走。
本实施例中,拆螺母组件5在第五驱动机构105的驱动下运动以便于实现对端板61上螺母的拆卸;具体地,当对端板61上的螺母进行拆卸时,第五驱动机构105驱动拆螺母组件5靠近端板61以使拆螺母组件5与端板61上的螺母相配合;当拆卸完成时,第五驱动机构105驱动拆螺母组件5远离端板61。
此外,在连接座55的下部设置有第二十一驱动机构121,该第二十一驱动机构121用以驱动拆螺母组件5靠近或远离端板61,从而为翻转端板61提供空间。本实施例中,拆螺母时,未翻转时即A状态下,端板61处于竖直状态,翻转机构8带动端板61翻转90度后即B状态下,端板61处于水平状态,其中,第二十一驱动机构121为气缸。
具体地,翻转机构8均包括有能转动设置在第一机架42上的第六驱动机构106,其中一个翻转机构8上设置有摆臂81,或者,两个翻转机构8上均设置有摆臂81。摆臂81的第一端与第六驱动机构106的动力输出端转动连接,第二端固定在夹具6上,该摆臂81在第六驱动机构106的推动下能带动夹具6转动90度,从而实现端板61的翻转。其中,第六驱动机构106可以为气缸、油缸或者其他的结构形式,本实施例中,第六驱动机构106为气缸,气缸的一端通过支座422设置在第一机架42上,另一端与摆臂81相连接。
夹具6的结构形式有多种,从结构简单和成本角度来讲,本实施例中,夹具6包括有与端板61外周壁相配合的夹件616、套设在夹件616外并能与夹件616同步周向转动的外置套件617,摆臂81的两侧边与外置套件617固定连接。具体地,外置套件617通过第二连接座固定在第一机架42的支架6171上,且相对该第二连接座周向转动,外置套件617与第二连接座之间匹配设置有限制两者产生沿端板61径向方向运动的限位机构618,其中,第二连接座为套设在外置套件617上的套筒619,外置套件617相对套筒619转动。限位机构618包括有第一限位凸圈6181和供第一限位凸圈6181容置的第一限位凹槽6182,第一限位凸圈6181设置在套筒619的内侧壁和外置套件617的外周壁的其中一个上,第一限位凹槽6182设置在套筒619的内侧壁和外置套件617的外周壁的另一个上,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凸圈6181设置在套筒619的内周壁上,第一限位凹槽6182设置在外置套件617的外周壁上。
本实施例中,外置套件617上设置有第八驱动机构108,夹件616的一端与第八驱动机构108的动力输出端相连接,且在第八驱动机构108的驱动下相对外置套件617能沿端板61的径向方向运动,以夹紧或松开端板61。其中,第八驱动机构108可以为气缸、油缸、还可以采用其他的结构,本实施例中,第八驱动机构108为气缸。
为了使夹件616和外置套件617周向限位,本实施例中,夹件616的外侧壁上设置有第二限位凸圈,对应地,外置套件617的内周壁上开设有与第二限位凸圈相配合的第二限位凹槽,第二限位凹槽沿端板61的径向方向延伸,或者,夹件616的外周壁和外置套件617的内周壁上对应开设有键槽6172,两个键槽6172之间通过键连接(如平键)以使夹件616和外置套件617的周向限位。
输送机构包括有用以承接端板61并将端板61输送至下一道工序的第一输送机构71和用以承接螺栓6101并将螺栓6101输送至下一道工序的第二输送机构72,第一输送机构71和第二输送机构72呈上下间隔布置,且均位于端板61的下方。具体地,第一输送机构71和第二输送机构72由第十七驱动机构117驱动,第十七驱动机构117同轴连接有第一链轮701和第二链轮702,第一链轮701与第一传动机构73传动连接,并用以驱动第一输送机构71运动,第二链轮702与第二传动机构74传动连接,并用以驱动第二输送机构72运动。
第一传动机构73包括有前后设置的第一主动轴730和第一从动轴734,第一主动轴730和第一从动轴734的两端均固定有第三链轮731,第一输送机构71包括有分别环形绕设于对应第三链轮731上的第一链条711和第二链条712,第一链轮701与第一主动轴730传动连接并用以驱动第一主动轴730转动;其中,第一主动轴730的一端设置有第四链轮732,第十七驱动机构117的第一链轮701与第四链轮732通过链条传动连接,从而带动第一输送机构71运动。此外,第一机架42的下方设置有机台41,第一主动轴730和机台41之间设置有便于滑动的轴承733。
实际工作过程中,端板61放置在第一链条711和第二链条712的上面,且在第一链条711和第二链条712之间设置有用以遮挡螺栓6101的挡板700,从而防止螺栓6101掉落在第二输送机构72外面,挡板700有两个且分别位于端板61径向方向的两端。
第二传动机构74包括有第二主动轴740和第二从动轴744,第二从动轴744至少设置1根,本实施例中,第二从动轴744有3根,第二链轮702与第二主动轴740传动连接并用以驱动第二主动轴740转动,第二输送机构72为绕设在第二主动轴740和第二从动轴744上的传送带。其中,第二主动轴740的一端固定有第五链轮741,第十七驱动机构117的第二链轮702与第五链轮741通过链条传动连接,从而带动传送带运动;此外,第二主动轴740和机台41之间设置有便于滑动的轴承742,本实施例中的第十七驱动机构117为电机。第二输送机构72的一端通过支座743固定在机台41上,并能随机台41运动。
夹取机构9通过一连接体固定在第一机架42上,且夹取机构9位于端板61的上方且能相对端板61作上下运动,在端板61翻转并处于水平状态下,夹取机构9夹取端板61,并在翻转机构8脱离端板61后将端板61向下送至对应的输送机构的位置并松开端板61,并通过对应的输送机构将端板61输送至下一工序。
具体地,夹取机构9包括有用以夹取端板61的夹持件91和用以驱动夹持件91夹紧或松开端板61的第十八驱动机构118,第十八驱动机构118为气缸。具体地,夹持件91包括有至少一个夹板组,夹板组包括有第一夹板911、第二夹板912以及转动连接在第一夹板911和第二夹板912之间的连接组件913,第十八驱动机构118的动力输出端与连接组件913转动连接。连接组件913均包括有中间板9131以及分别与中间板9131转动连接的第三连接板9132,两个第三连接板9132分别与对应的夹板铰接,第十八驱动机构118的动力输出端与中间板9131铰接,夹持件91的上端转动连接在第三固定板914上,夹持件91的下端用以夹紧端板61,其中,第三固定板914通过第十九驱动机构119连接在第一机架42上,且在第十九驱动机构119的驱动下相对端板61作上下运动,其中第十九驱动机构119有两个,且分别位于第三固定板914的两端。本实施例中,夹持件91包括有两个夹板组,每个夹板组中的第一夹板911和第二夹板912相对设置,即夹持件91有四个夹板,其中两个夹板组可以共用一个中间板9131,也可以采用两个中间板9131,两个中间板9131交叉固定,每个夹板组中的第一夹板911和第二夹板912铰接在对应的中间板9131上。
实施例5的其他结构参考实施例1。
实施例6
如图42所示,实施例6与实施例5的区别在于:第一输送机构71与第二输送机构72固定连接,第十七驱动机构117的动力输出端连接有第一链轮701,第一链轮701与第一传动机构73传动连接,并用以驱动第一输送机构71和第二输送机构72同步运动。
实施例6的其他结构参考实施例5。

Claims (25)

1.一种拆螺母设备,包括机台(41)、第一机架(42)和用于对端板(61)上的螺母进行拆卸的拆螺母组件(5),所述第一机架(42)活动设置于机台(41)上并能沿机台(41)前后往复移动,所述拆螺母组件(5)设置于第一机架(42)上并能随第一机架(42)移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夹具(6),用于夹持并固定端板(61);
感应机构(31),用以感应螺母;
第一驱动机构(101),所述拆螺母组件(5)和感应机构(31)在第一驱动机构(101)的驱动下绕端板(61)的中心轴同步周向转动,从而在感应机构(31)感应到端板(61)上的其中一个螺母时,拆螺母组件(5)能对准端板(61)上的一个螺母并能对端板(61)上的依次对准的螺母进行拆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拆螺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拆螺母组件(5)包括有拆模轴(51)、与端板(61)上的螺母相适配的螺母套(52)以及驱动拆模轴(51)周向转动的第二驱动机构(53),所述拆模轴(51)的前端与所述螺母套(52)的后端相连接并带动螺母套(52)周向转动,且所述拆模轴(51)和螺母套(52)之间匹配设置有限制二者产生相对转动的旋转限位机构,所述拆模轴(51)和螺母套(52)之间设有使螺母套(52)对准螺母的调节机构,以使螺母套(52)能相对拆模轴(51)径向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拆螺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拆模轴(51)的前端与螺母套(52)的后端插接配合,且所述拆模轴(51)和螺母套(52)二者的接触面采用局部球面配合结构,该局部球面配合机构为所述的调节机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拆螺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限位机构包括多个第一限位条(511)和供第一限位条(511)对应置入的多个限位槽(521),所述第一限位条(511)沿拆模轴(51)的周向间隔设置,所述限位槽(521)沿螺母套(52)的周向间隔设置;或者所述限位槽(521)沿拆模轴(51)的周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限位条(511)沿螺母套(52)的周向间隔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拆螺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条(511)的外侧壁面(5111)呈球形面,对应的,所述限位槽(521)与外侧壁面(5111)相配合的顶壁面(5211)呈球形面,所述第一限位条(511)和限位槽(521)形成所述的局部球面配合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拆螺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拆螺母组件(5)还包括用于容置拆模轴(51)和螺母套(52)的容置件(54),所述螺母套(52)的前端延伸出容置件(54),所述螺母套(52)与容置件(54)内壁的接触面采用局部球面配合结构;所述拆模轴(51)和螺母套(52)能相对容置件(54)周向转动,或者,所述拆模轴(51)、螺母套(52)以及容置件(54)三者同步周向转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拆螺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机构(101)通过连接件(3)与拆螺母组件(5)固定连接,所述拆螺母组件(5)能拆卸地设置在连接件(3)的不同径向位置上,或者,所述拆螺母组件(5)通过滑动调节机构设置在连接件(3)上并能在滑动调节机构的作用下沿端板(61)的径向方向运动并定位,对应地,所述感应机构(31)能沿端板(61)的径向方向移动至与端板(61)上的其中一螺母相对的位置上,并匹配设置在连接件(3)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拆螺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拆螺母组件(5)和感应机构(31)在端板(61)的同一直径方向上相对设置,且所述拆螺母组件(5)和感应机构(31)在同一直径方向上始终反向移动并定位。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拆螺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3)上沿端板(61)的周向至少间隔分布有第一装配孔组(331)和第二装配孔组(332),所述第一装配孔组(331)设置有多个沿端板(61)的径向方向间隔布置的第一安装孔(3310),所述感应机构(31)安装在第一安装孔(3310)内并用以感应具有偶数个螺母的端板(61)上的其中一螺母,所述第二装配孔组(332)设置有多个沿端板(61)的径向方向的间隔布置的第二安装孔(3320),所述感应机构(31)安装在第二安装孔(3320)内并用以感应具有奇数个螺母的端板(61)上的其中一螺母。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拆螺母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定位拆螺母组件(5)的定位机构,所述定位机构为设于第一机架(42)上的架体,所述架体一体设置或分体设置,且所述架体能在第三驱动机构(103)作用下整体或部分相对第一机架(42)上下往复移动,且所述架体能在驱动组件作用下整体或部分相对第一机架(42)左右往复移动,拆螺母组件(5)设于架体上并随架体同步移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拆螺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机构还包括至少一个设于架体上的用于感应架体运动到位与否的感应组件(46)。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拆螺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夹具(6)包括两个对向设置的夹爪(602),每个夹爪(602)对应由一个第四驱动机构(104)驱动,所述驱动组件包括前述夹爪(602)和第四驱动机构(104);
所述架体上固定设有第四机架(47),所述第四驱动机构(104)固定设于第四机架(47)上,所述夹爪(602)设于第四机架(47)上并能相对第四机架(47)滑动,在其中一个夹爪(602)先触碰到端板(61)的状态下,驱动该夹爪(602)的第四驱动机构(104)在端板(61)作用下反方向移动,从而带动架体整体或部分左右移动。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拆螺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架体包括第二机架(43)和第三机架(44),所述第三机架(44)位于第二机架(43)上方并能随第二机架(43)同步移动,所述第二机架(43)位于第一机架(42)上方并能随第一机架(42)同步移动,第二机架(43)能在第三驱动机构(103)作用下相对第一机架(42)上下往复移动,第三机架(44)能在驱动组件作用下相对第一机架(42)左右往复移动;或者,所述第三机架(44)位于第二机架(43)下方并能带动第二机架(43)同步移动,且位于第一机架(42)上方并能随第一机架(42)同步移动。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拆螺母设备,其特征在于:该拆螺母设备还包括有能将端板(61)移走的输送装置,所述输送装置包括有设置在第一机架(42)上、用以承接夹具(6)释放的端板(61)并供端板(61)滑动或滚动后远离管模的第二导向机构(7),所述第二导向机构(7)位于端板(61)切向方向的一侧。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拆螺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向机构(7)为向下倾斜的滑道,所述滑道内设置有与端板(61)外周壁相配合的滑槽。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拆螺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机构(31)感应到端板(61)上的其中一个螺母时,拆螺母组件(5)能对准端板(61)上的另一个螺母并能对端板(61)上的依次对准的螺母进行拆卸。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拆螺母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十一驱动机构(121)、翻转机构(8)和输送机构,所述第二十一驱动机构(121)用以驱动拆螺母组件(5)靠近或远离端板(61),从而为翻转端板(61)提供空间;所述翻转机构(8)固定在第一机架(42)上,该翻转机构(8)能将端板(61)固定并能将端板(61)翻转,从而使端板(61)和螺栓(6101)分离;所述输送机构包括有用以承接端板(61)并将端板(61)输送至下一道工序的第一输送机构(71)和用以承接螺栓(6101)并将螺栓(6101)输送至下一道工序的第二输送机构(72),所述第一输送机构(71)和第二输送机构(72)呈上下间隔布置,且均位于端板(61)的下方。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拆螺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转机构(8)有两个,且相对设置,所述翻转机构(8)均包括有能转动设置在第一机架(42)上的第六驱动机构(106),其中一个翻转机构(8)上设置有摆臂(81),或者两个翻转机构(8)均设置有摆臂(81),所述摆臂(81)的第一端与第六驱动机构(106)的动力输出端转动连接,第二端固定在夹具(6)上,该摆臂(81)在第六驱动机构(106)的推动下能带动夹具(6)转动,从而实现端板(61)的翻转。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拆螺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夹具(6)包括有与端板(61)外周壁相配合的夹件(603)、套设在夹件(603)外并能与夹件(603)同步周向转动的外置套件(604),所述摆臂(81)的第二端与外置套件(604)固定连接;且所述外置套件(604)上设置有第八驱动机构(108),所述夹件(603)的一端与第八驱动机构(108)的动力输出端相连接,且在第八驱动机构(108)的驱动下相对外置套件(604)能沿端板(61)的径向方向运动,以夹紧或松开端板(61)。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拆螺母设备,其特征在于:该拆螺母设备还包括有用以夹取端板(61)的夹取机构(9),所述夹取机构(9)位于端板(61)的上方且能相对端板(61)作上下运动,在所述端板(61)翻转并处于水平状态下,所述夹取机构(9)夹取端板(61),并在翻转机构(8)脱离端板(61)后将端板(61)向下移动至对应的输送机构上并松开端板(61),以使端板和螺栓(6101)掉落在对应的输送机构上。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拆螺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夹取机构(9)包括有用以夹取端板(61)的夹持件(91)和用以驱动夹持件(91)夹紧或松开端板(61)的第十八驱动机构(118),所述夹持件(91)包括有第一夹板(911)、第二夹板(912)以及转动连接在第一夹板(911)和第二夹板(912)之间的连接组件(913),所述第十八驱动机构(118)的动力输出端与连接组件(913)转动连接。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拆螺母设备,其特征在于:该拆螺母设备还包括有用以驱动输送机构运动的第十七驱动机构(117),所述第十七驱动机构(117)的动力输出端同轴连接有第一链轮(701)和第二链轮(702),所述第一链轮(701)与第一传动机构(73)传动连接,并用以驱动第一输送机构(71)运动,所述第二链轮(702)与第二传动机构(74)传动连接,并用以驱动第二输送机构(72)运动;或者,所述第一输送机构(71)与第二输送机构(72)固定连接,所述第十七驱动机构(117)的动力输出端连接有第一链轮(701),所述第一链轮(701)与第一传动机构(73)传动连接,并用以驱动第一输送机构(71)和第二输送机构(72)同步运动。
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拆螺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驱动机构(53)为气动马达,所述第一驱动机构(101)的动力输出端通过连接体(2)与第二驱动机构(53)固定连接,且该第一驱动机构(101)带动连接体(2)和第二驱动机构(53)同步周向转动,所述连接体(2)具有第二进气孔(2101)和第二出气口(201),所述连接体(2)的第二出气口(201)通过连接气管与第二驱动机构(53)的连接口相连通。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拆螺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体(2)包括有内置件(21)、套设在内置件(21)外并与内置件(21)固定连接的第一套筒件(22),所述内置件(21)内部具有第二气腔(210),所述内置件(21)上具有与第二气腔(210)相连通的第二进气孔(2101)和第二出气孔(2102),所述第二出气孔(2102)与第一套筒件(22)的第二出气口(201)相连通。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拆螺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置件(21)在远离第一套筒件(22)的一端外套设有第二套筒件(23),所述第二套筒件(23)与第一驱动机构(101)的壳体固定连接,且该第二套筒件(23)的内周壁具有第二环状凹槽(231),且所述第二环状凹槽(231)与第二套筒件(23)的第二进气口(230)相连通,所述内置件(21)的第二进气孔(2101)始终位于该第二环状凹槽(231)内。
CN201820839499.9U 2018-05-31 2018-05-31 一种拆螺母设备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857601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839499.9U CN208576019U (zh) 2018-05-31 2018-05-31 一种拆螺母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839499.9U CN208576019U (zh) 2018-05-31 2018-05-31 一种拆螺母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576019U true CN208576019U (zh) 2019-03-05

Family

ID=655067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839499.9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8576019U (zh) 2018-05-31 2018-05-31 一种拆螺母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576019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66359A (zh) * 2018-05-31 2018-08-31 周兆弟 一种拆螺母设备
CN113009336A (zh) * 2021-02-25 2021-06-22 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 一种具有弹性缓冲机构的新能源汽车电机动力检测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66359A (zh) * 2018-05-31 2018-08-31 周兆弟 一种拆螺母设备
CN108466359B (zh) * 2018-05-31 2024-04-12 周兆弟 一种拆螺母设备
CN113009336A (zh) * 2021-02-25 2021-06-22 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 一种具有弹性缓冲机构的新能源汽车电机动力检测装置
CN113009336B (zh) * 2021-02-25 2024-02-09 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 一种具有弹性缓冲机构的新能源汽车电机动力检测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35335B (zh) 圆柱电池卷芯入壳机
CN208576019U (zh) 一种拆螺母设备
EP3088131B1 (en) Shot process device
CN109866087A (zh) 一种全自动化加工石墨烯自润滑导板的装置及其加工方法
CN110422628A (zh) 一种工业生产用搬运机器人及搬运方法
CN108115392B (zh) 全自动齿轮组件压配设备
CN105537909A (zh) 一种快速接头组装机的外套组件上料装配装置
CN107598638A (zh) 一种半月式刀库结构
CN109590797A (zh) 一种机床自动上料装置
CN208391439U (zh) 一种拆螺母机
CN112191888A (zh) 一种可检测汽车轴承套圈内壁平整度套圈加工装置
CN106624739A (zh) 马达转子轴多级部件自动装配机
CN101530987A (zh) 钢瓶内壁喷丸清理机
CN108466359A (zh) 一种拆螺母设备
CN203682446U (zh) 一种循环台自动进料卸料装置
CN208391442U (zh) 一种拆螺母机
CN209125856U (zh) 一种机器人夹具
CN110665717B (zh) 一种刹车盘喷涂设备
CN208391441U (zh) 一种拆螺母机
CN116588592A (zh) 一种电池盖加工机构
CN108480975B (zh) 一种拆螺母机
CN209578391U (zh) 一种脚架自动加工装置
CN116275851A (zh) 一种石油管道焊接辅助装置及方法
CN106383276B (zh) 具有输送和清洁功能的避雷器试验车
CN214392428U (zh) 一种可检测汽车轴承套圈内壁平整度套圈加工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305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40412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305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4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