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570796U - 电芯下料装置及圆柱形电芯制片卷绕机 - Google Patents

电芯下料装置及圆柱形电芯制片卷绕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570796U
CN208570796U CN201821077150.2U CN201821077150U CN208570796U CN 208570796 U CN208570796 U CN 208570796U CN 201821077150 U CN201821077150 U CN 201821077150U CN 208570796 U CN208570796 U CN 20857079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core
clamping unit
connecting rod
connection component
guide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077150.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琪
马争晖
曹海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uhai Higrand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uhai Higr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uhai Higrand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uhai Higr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077150.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57079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57079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57079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芯下料装置及圆柱形电芯制片卷绕机,电芯下料装置包括具有回转部和安装部的座体、与座体可滑动连接的驱动杆、与安装部的导轨可滑动连接的第一夹持单元和第二夹持单元、铰接在安装部上的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驱动杆具有第一连接组件,第一夹持单元具有第二连接组件、第二夹持单元具有第三连接组件,第一连杆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接组件、第二连接组件连接,第二连杆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接组件、第二连接组件连接,驱动杆通过第一连杆、第二连杆驱动第一夹持单元、第二夹持单元沿导轨相对或相背移动。及圆柱形电芯制片卷绕机。该电芯下料装置及圆柱形电芯制片卷绕机均具有控制简单、同步性好、响应速度快且工作可靠性好的优点。

Description

电芯下料装置及圆柱形电芯制片卷绕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生产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电芯下料装置以及设置有该电芯下料装置的圆柱形电芯制片卷绕机。
背景技术
电池的电芯是通过将正极片、负极片、隔膜等按照一定的次序层叠后进行卷绕制成的,而目前对电芯的卷制技术已经相对承受,且电芯的制作也基本可以通过卷制设备实现自动化生产,进而使得电芯的卷绕质量和卷绕精度得到了有效的保证,并且还能够大幅度的提高电芯的生产效率,降低人工成本和电芯制作的返工率。
目前的电芯卷制设备主要是通过卷绕头对极片、隔膜进行卷绕形成电芯,然后对电芯进行贴胶处理,并将贴胶后的电芯移送至短路检测装置进行短路检测。而现有对电芯的下料操作普遍是直接通过气缸机构将电芯从卷绕头的下料工位处取下,然后移送至短路检测装置对电芯进行短路检测,但是,由于气缸的是通过气泵进行驱动,存在气动控制麻烦的缺点,此外还容易由于气动控制不准确而导致气缸的同步性差,使气缸的移动存在延时的风险。再者,当气动控制过程中出现元器件漏气时,还会是气缸机构处于严重延时或瘫痪状态,工作可靠性低于机械结构的工作可靠性差。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控制简单、同步性好、响应速度快且工作可靠性好的电芯下料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控制简单、同步性好、响应速度快且工作可靠性好的圆柱形电芯制片卷绕机。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芯下料装置,其中,包括座体、驱动杆、第一夹持单元、第二夹持单元、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座体具有回转部和与回转部连接的安装部,安装部沿回转部的径向延伸地设置有导轨,驱动杆沿自身的轴向与座体可滑动地连接,驱动杆的轴线平行于回转部的轴线,驱动杆具有第一连接组件,第一夹持单元与导轨可滑动地连接,第一夹持单元具有两个可相向或相背移动的第一夹爪,且第一夹持单元上设置有第二连接组件,第二夹持单元与导轨可滑动地连接,第二夹持单元具有两个可相向或相背移动的第二夹爪,第二夹持单元上设置有第三连接组件,且第一夹持单元、第二夹持单元相对驱动杆的轴线呈对称设置,第一连杆与安装部铰接,第一连杆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导向槽和第二导向槽,第一连接组件位于第一导向槽内,第二连接组件位于第二导向槽内,第二连杆与安装部铰接,第二连杆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三导向槽和第四导向槽,第一连接组件位于第三导向槽内,第三连接组件位于第四导向槽内。
由上可见,座体用于与圆柱形电芯制片卷绕机的驱动装置连接,进而使得电芯下料装置能够绕座体的回转部的轴线进行转动,从而实现第一夹持单元、第二夹持单元在圆柱形电芯制片卷绕机的卷绕头和电芯短路测试装置之间移动。而驱动杆用于与圆柱形电芯制片卷绕机的驱动装置连接,使得驱动装置控制驱动杆相对座体进行滑动,以使得驱动杆能够通过第一连杆、第二连杆控制第一夹持单元、第二夹持单元进行相对或相背移动,从而使得夹持单元对卷绕头的下料工位上的电芯进行夹取或将夹取后的电芯放置在电芯短路测试装置上,实现对卷绕头的卷绕工位处的电芯进行下料。可见,通过座体的转动配合驱动杆的移动,使得电芯下料装置能够实现将圆柱形电芯制片卷绕的卷绕头的下料工位上的电芯移动至电芯短路测试装置上。本实用新型通过对电芯下料装置的设置和结构设计,使得电芯下料装置的动作主要以机械结构进行实现,进而使得该电芯下料装置具有控制简单、同步性好、响应速度快且工作可靠性好的优点。
进一步的方案是,电芯下料装置还包括第一伸缩单元和第二伸缩单元,第一伸缩单元连接在第一连杆和安装部之间,第二伸缩单元连接在第二连杆和安装部之间。
由上可见,第一伸缩单元用于辅助第一连杆进行转动,第二伸缩单元用于辅助第二连杆进行转动,使得驱动杆驱动第一连杆、第二连杆转动时所需要的作用力较小,以保证驱动杆、第一夹持单元、第二夹持单元的滑动更加顺畅,并提高驱动杆、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一夹持单元和第二夹持单元之间的机械连接的可靠性。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一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第一轴承位于第一导向槽内,第二轴承位于第三导向槽内,第二连接组件为第三轴承,第三轴承位于第二导向槽内,第三连接组件为第四轴承,第四轴承位于第四导向槽内。
由上可见,使用轴承作为连接组件,使得轴承与导向槽之间的相对滑动的摩擦力更小,进而使得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的转动更加顺畅。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一夹持单元还包括第一气缸,第一气缸的驱动端与两个第一夹爪连接,且第一气缸驱动两个第一夹爪相对或相背移动,第二夹持单元还包括第二气缸,第二气缸的驱动端与两个第二夹爪连接,且第二气缸驱动两个第二夹爪相对或相背移动。
由上可见,两个第一夹爪的相对移动通过第一气缸进行控制,进而实现两个第一夹爪对电芯的夹持或松开,同理地,两个第二夹爪的相对移动通过第二气缸进行控制,进而实现两个第二夹爪对电芯的夹持或松开,此外,通过夹持单元通过气缸驱动夹爪进行移动,使得夹爪的移动具有动作速度快的优点,以便于配合圆柱形电芯制片卷绕机的卷绕头、电芯短路测试装置的加工速度。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电芯下料装置还包括第一缓冲单元和第二缓冲单元,第一缓冲单元安装在安装部上,第一缓冲单元的缓冲端朝向第一夹持单元设置,第二缓冲单元安装在安装部上,第二缓冲单元的缓冲端朝向第二夹持单元设置。
由上可见,第一缓冲单元对第一夹持单元起到限位、缓冲的作用,第二缓冲单元对第二夹持单元起到限位、缓冲的作用,进而防止当第一夹持单元、第二夹持单元相背移动时,第一夹持单元和/或第二夹持单元脱离与导轨的连接,并且,第一缓冲单元和第二缓冲单元能够分别对移动至临近导轨端部的第一夹持单元和第二夹持单元的移动起到缓冲作用,进而避免靠近圆柱形电芯制片卷绕机的卷绕头的下料工位处的夹持单元与卷绕头发生碰撞、避免靠近圆柱形电芯制片卷绕机的电芯短路测试装置处的夹持单元与电芯短路测试装置发生碰撞,从而对夹持单元、卷绕头、电芯短路测试装置等部件、装置起到保护作用。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圆柱形电芯制片卷绕机,包括机架、卷绕头和电芯下料装置,卷绕头绕自身的轴线可转动地安装在机架上,电芯下料装置安装在机架上,且电芯下料装置位于卷绕头的下料工位处,其中,电芯下料装置包括座体、驱动杆、第一夹持单元、第二夹持单元、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座体具有回转部和与回转部连接的安装部,回转部绕自身的轴线与机架可转动地连接,安装部沿回转部的径向延伸地设置有导轨,驱动杆沿自身的轴向与座体可滑动地连接,驱动杆的轴线分别与卷绕头的轴线、回转部的轴线平行,驱动杆具有第一连接组件,第一夹持单元与导轨可滑动地连接,第一夹持单元具有两个可相向或相背移动的第一夹爪,且第一夹持单元上设置有第二连接组件,第二夹持单元与导轨可滑动地连接,第二夹持单元具有两个可相向或相背移动的第二夹爪,第二夹持单元上设置有第三连接组件,且第一夹持单元、第二夹持单元相对驱动杆的轴线呈对称设置,第一连杆与安装部铰接,第一连杆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导向槽和第二导向槽,第一连接组件位于第一导向槽内,第二连接组件位于第二导向槽内,第二连杆与安装部铰接,第二连杆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三导向槽和第四导向槽,第一连接组件位于第三导向槽内,第三连接组件位于第四导向槽内,电芯下料装置还包括传动组件和驱动装置,传动组件的输入端与卷绕头连接,传动组件的输出端电芯下料装置连接,驱动装置安装在机架上,驱动装置驱动驱动杆沿自身的轴向滑动。
由上可见,传动组件用于对卷绕头与电芯下料装置的座体进行连接,进而使得电芯下料装置能够绕座体的回转部的轴线跟随卷绕头进行转动,以实现第一夹持单元、第二夹持单元在卷绕头和圆柱形电芯制片卷绕机的电芯短路测试装置之间移动。驱动装置用于控制驱动杆相对座体进行滑动,使得驱动杆通过第一连杆、第二连杆控制第一夹持单元、第二夹持单元进行相对或相背移动,从而使得夹持单元对卷绕头的下料工位上的电芯进行夹取或将夹取后的电芯放置在电芯短路测试装置上,实现对卷绕头的卷绕工位处的电芯进行下料。可见,通过座体的转动配合驱动杆的移动,使得电芯下料装置能够将卷绕头的下料工位上的电芯移动至电芯短路测试装置上。本实用新型通过对圆柱形电芯制片卷绕机的电芯下料装置的设置和结构设计,使得该圆柱形电芯制片卷绕机的电芯下料装置的动作主要以机械结构进行实现,进而该圆柱形电芯制片卷绕机具有控制简单、同步性好、响应速度快且工作可靠性好的优点。
进一步的方案是,电芯下料装置还包括第一伸缩单元和第二伸缩单元,第一伸缩单元连接在第一连杆和安装部之间,第二伸缩单元连接在第二连杆和安装部之间。
由上可见,第一伸缩单元用于辅助第一连杆进行转动,第二伸缩单元用于辅助第二连杆进行转动,使得驱动杆驱动第一连杆、第二连杆转动时所需要的作用力较小,以保证驱动杆、第一夹持单元、第二夹持单元的滑动更加顺畅,并提高驱动杆、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一夹持单元、第二夹持单元之间的机械连接的可靠性。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驱动装置包括安装座、连接座和驱动单元,安装座安装在机架上,安装座沿驱动杆的轴向延伸地设置有滑轨,连接座与滑轨可滑动地连接,驱动杆与连接座连接,驱动单元安装在机架上,驱动单元驱动连接座沿滑轨滑动。
由上可见,驱动单元通过驱动连接座沿安装座的滑轨进行滑动,进而使得连接座对驱动杆进行推动或拉动,使得驱动杆控制第一夹持单元、第二夹持单元进行相对或相背移动,实现对卷绕头的卷绕工位进行下料、对圆柱形电芯制片卷绕机的电芯短路测试装置进行上料。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一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第一轴承位于第一导向槽内,第二轴承位于第三导向槽内,第二连接组件为第三轴承,第三轴承位于第二导向槽内,第三连接组件为第四轴承,第四轴承位于第四导向槽内。
由上可见,使用轴承位置连接组件,使得轴承与导向槽之间的相对滑动的摩擦力更小,进而使得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的转动更加顺畅。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电芯下料装置还包括第一缓冲单元和第二缓冲单元,第一缓冲单元安装在安装部上,第一缓冲单元的缓冲端朝向第一夹持单元设置,第二缓冲单元安装在安装部上,第二缓冲单元的缓冲端朝向第二夹持单元设置。
由上可见,第一缓冲单元对第一夹持单元起到限位、缓冲的作用,第二缓冲单元对第二夹持单元起到限位、缓冲的作用,进而防止当第一夹持单元、第二夹持单元相背移动时,第一夹持单元和/或第二夹持单元脱离与轨道的连接,并且,第一缓冲单元和第二缓冲单元能够分别对移动至临近导轨端部的第一夹持单元和第二夹持单元的移动起到缓冲作用,进而避免靠近卷绕头的下料工位处的夹持单元与卷绕头发生碰撞、避免靠近圆柱形电芯制片卷绕机的电芯短路测试装置处的夹持单元与电芯短路测试装置发生碰撞,进而对夹持单元、卷绕头、电芯短路测试装置等部件、装置起到保护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圆柱形电芯制片卷绕机实施例的第一省略部分组件后的局部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圆柱形电芯制片卷绕机实施例的第二省略部分组件后的局部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圆柱形电芯制片卷绕机实施例的电芯下料装置的展开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圆柱形电芯制片卷绕机实施例的电芯下料装置的收缩示意图。
图5是图4中A处的放大图。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和图2,圆柱形电芯制片卷绕机包括机架101、卷绕头102、电芯短路测试装置103、电芯下料装置10、传动组件7以及驱动装置8。其中,卷绕头102绕自身的轴线可转动地安装在机架101上,卷绕头102用于在卷绕工位处将按照一定次序层叠后的正极极片、负极极片、隔膜等卷绕成电芯后,将卷制出的电芯移动至贴胶工位对卷制出的电芯进行贴胶,并在电芯完成贴胶后,将电芯移动至下料工位对电芯进行下料。
在卷绕头102的转动方向上,电芯短路测试装置103位于卷绕头102的下游端,电芯短路测试装置103用于卷制出的、并完成贴胶的电芯进行短路检测,以剔除存在短路问题的电芯,提高圆柱形电芯制片卷绕机的工作效率和加工质量,并节省圆柱形电芯制片卷绕机的生产成本。
电芯下料装置10绕自身轴线可转动地安装在机架101上,电芯下料装置10位于卷绕头102的下料工位处,电芯下料装置10用于将卷绕头102的下料工位上的完成贴胶的电芯转移至电芯短路测试装置103上,使得电芯短路测试装置103对完成贴胶的电芯进行短路测试。
参照图3和图4,并结合图1和图2,电芯下料装置10包括座体1、驱动杆2、第一夹持单元3、第二夹持单元4、第一连杆5和第二连杆6。
座体1具有回转部11和与回转部11连接的安装部12,座体1绕回转部11的轴线可转动地安装在机架101上,且回转部11的轴线平行于卷绕头102的轴线。此外,回转部11 上还设置有齿轮111,齿轮111与回转部11共轴线设置,安装部12沿回转部11的径向延伸地设置有导轨121。
驱动杆2沿自身的轴向与座体1可滑动地连接,驱动杆2的轴线分别与卷绕头102的轴线、回转部11的轴线平行,此外,驱动杆2上具有第一连接组件21。驱动杆2与驱动装置8连接,使得驱动装置8能够控制驱动杆2沿自身轴向相对座体1滑动。
第一夹持单元3沿安装部12的导轨121的延伸方向与导轨121可滑动地连接,第一夹持单元3包括第一气缸32和两个可相对或相背移动的第一夹爪31,第一气缸32通过第一滑动座与导轨121可滑动地连接,且第一气缸32的驱动端与两个第一夹爪31连接,第一气缸32用于控制两个第一夹爪31相对或相背的移动,进而实现对电芯的夹紧或松开。优选地,第一气缸32为夹爪气缸。此外,第一滑动座上设置有第二连接组件33。
第一连杆5与座体1的安装部12铰接,且第一连杆5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导向槽51和第二导向槽52,驱动杆2的第一连接组件21位于第一导向槽51内,第一滑动座的第二连接组件33位于第二导向槽52内,第一连接组件21可沿第一导向槽51的延伸方向在第一导向槽51内滑动,第二连接组件33可沿第二导向槽52的延伸方向在第二导向槽52内滑动。此外,第一连杆5优选呈弯折设置,使得第一导向槽51、第二导向槽52的延长线相交于一点,将第一连杆5设置成弯折结构能够有效的节省第一连杆5、电芯下料装置10的安装空间。
优选地,第一连接组件21包括第一轴承,第一轴承位于第一导向槽51内;第二连接组件33为第三轴承,第三轴承位于第二导向槽52内。连接组件采用轴承,使得当连接组件在导向槽内进行滑动时,能够有效减小连接组件与导向槽的槽之间的摩擦,使得连接组件的滑动更加顺畅。
第二夹持单元4沿安装部12的导轨121的延伸方向与导轨121可滑动地连接,第二夹持单元4包括第二气缸42和两个可相对或相背移动的第二夹爪41,第二气缸42通过第二滑动座与导轨121可滑动地连接,且第二气缸41的驱动端与两个第二夹爪41连接,第二气缸42用于控制两个第二夹爪41相对或相背的移动,进而实现对电芯的夹紧或松开。优选地,第二气缸42为夹爪气缸。此外,第二滑动座上设置有第三连接组件。第一夹持单元3和第二夹持单元4相对驱动杆2的轴线呈对称设置。
第二连杆6与座体1的安装部12铰接,且第二连杆6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三导向槽和第四导向槽,驱动杆2的第一连接组件21位于第三导向槽内,第二滑动座上的第三连接组件位于第四导向槽内,第一连接组件21可沿第三导向槽的延伸方向在第三导向槽内滑动,第三连接组件可沿第四导向槽的延伸方向在第四导向槽内滑动。此外,第二连杆6优选呈弯折设置,使得第三导向槽、第四导向槽的延长线相交于一点,将第二连杆6设置成弯折结构能够有效的节省第二连杆6、电芯下料装置10的安装空间。
优选地,第一连接组件21还包括第二轴承,第二轴承位于第三导向槽内;第三连接组件为第四轴承,第四轴承位于第四导向槽内。其中,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可位于驱动杆2的同一侧,此时,第一连杆5、第二连杆6位于安装部12的导轨121的同一侧,第二连接组件33、第三连接组件位于导轨121的同一侧;当然,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也可以呈共轴线设置并位于驱动杆2的两侧,此时,第一连杆5、第二连杆6位于导轨121的两侧,第二连接组件33、第三连接组件位于导轨121的两侧。
驱动杆2通过沿自身轴向相对座体1进行滑动,从而通过驱动杆2上的第一连接组件 21带动第一连杆5绕铰接处的铰轴转动、带动第二连杆6绕铰接处的铰轴转动,使得第一连杆5推动或拉动第一夹持单元3沿安装部12的导轨121滑动、使得第二连杆6推动或拉动第二夹持单元4沿导轨121滑动,进而控制第一夹持单元3、第二夹持单元4相背或相对地移动。
具体地,驱动杆2的滑动通过驱动装置8进行控制,如图1和图2所示,驱动装置8 安装在机架101上,驱动装置6控制驱动杆2沿自身轴向滑动。
优选地,驱动装置8包括安装座81、连接座82和驱动单元83。安装座81安装在机架101上,且安装座81沿驱动杆2的轴向延伸地设置有滑轨811。连接座82沿滑轨811的延伸方向与滑轨811可滑动地连接,且驱动杆2的端部与连接座82连接。驱动单元83安装在机架101上,驱动单元83的输出端用于驱动连接座沿滑轨811滑动,驱动单元83的输入端与圆柱形电芯制片卷绕机的驱动源连接。
传动组件7的输入端与卷绕头102连接,传动组件7的输出端与电芯下料装置10连接。具体地,如图1所示,卷绕头102上设置有齿轮1021,齿轮1021与卷绕头102呈共轴线设置。传动组件7包括传动轴71、齿轮72和齿轮73,齿轮72和齿轮73分别安装在传动轴71的两端,其中,齿轮72与卷绕头102上的齿轮1021啮合,齿轮73与座体1的回转部 11上的齿轮111啮合。传动轴71的轴线平行于座体1的回转部11的轴线、卷绕头102的轴线,传动组件7用于对卷绕头102和电芯下料装置10连接,使得电芯下料装置10能够跟随卷绕头102进行转动,进而保证电芯下料装置10能够准确地对卷绕头102的下料工位上的电芯进行下料。传动组件7还用于控制卷绕头102和电芯下料装置10的转动圈数比,卷绕头102与电芯下料装置10的转动圈数比优选为1:1.5,即当卷绕头102转动一圈,电芯下料装置10转动1.5圈。由于卷绕头102具有卷绕工位、贴胶工位和下料工位,且卷绕工位、贴胶工位和下料工位沿卷绕头102的周向均匀分布,使得当卷绕头102转动一个工位(即三分之一圈)时,电芯下料装置10转动半圈(即180度),使得电芯下料装置10将卷绕头102 的下料工位上的电芯移动至电芯短路测试装置103的外移单元1031上,实现对电芯的下料。
优选地,如图3和图4所示,电芯下料装置10还包括第一伸缩单元91、第二伸缩单元、第一缓冲单元92和第二缓冲单元。其中,第一伸缩单元91连接在第一连杆5和座体1 的安装部12之间,第一伸缩单元91用于辅助第一连杆5进行转动,使得当驱动杆2驱动第一连杆5进行转动时所需的作用力较小,以保证驱动杆2、第一夹持单元3的滑动更加顺畅。第二伸缩单元连接在第二连杆6和安装部12之间,第二伸缩单元用于辅助第二连杆6进行转动,使得当驱动杆2驱动第二连杆6进行转动时所需的作用力较小,以保证驱动杆2、第二夹持单元4的滑动更加顺畅。此外,第一伸缩单元91、第二伸缩单元还能够提高驱动杆2、第一夹持单元3、第二夹持单元4、第一连杆5和第二连杆6之间的机械连接的可靠性。此外,第一伸缩单元91、第二伸缩单元均优选采用拉簧,且当第一伸缩单元91为拉簧时,第一伸缩单元91的两端分别连接在第一连杆5的第一导向槽处、安装部12上,当第二伸缩单元为拉簧时,第二伸缩单元的两端分别连接在第二连杆6的第三导向槽处、安装部12上。
如图4和图5所示,第一缓冲单元92安装在安装部12上,且第一缓冲单元92的缓冲端朝向第一夹持单元3设置,第二缓冲单元安装在安装部12上,且第二缓冲单元的缓冲端朝向第二夹持单元4设置。第一缓冲单元92对第一夹持单元3起到限位、缓冲的作用,第二缓冲单元对第二夹持单元4起到限位、缓冲的作用,进而防止当第一夹持单元3、第二夹持单元4相背移时,第一夹持单元3和/或第二夹持单元4脱离与导轨121的连接,并且,第一缓冲单元92和第二缓冲单元还能够分别对临近导轨121端部的第一夹持单元3和第二夹持单元4的移动起到缓冲作用,进而避免靠近卷绕头102的下料工位处的夹持单元与卷绕头102发生碰撞、避免靠近电芯短路测试装置103处的夹持单元与电芯短路测试装置103发生碰撞,从而对卷绕头102、电芯短路测试装置103、第一夹持单元3和第二夹持单元4等部件、装置起到保护作用。
圆柱形电芯制片卷绕机的电芯下料装置10的工作过程如下:
如图1和图3所示,以下以第一夹持单元3位于靠近卷绕头102的下料工位处、第二夹持单元4位于靠近电芯短路检测装置103处为例对电芯下料装置10的工作过程进行说明。
当卷绕头102带动贴胶工位上完成贴胶的电芯移动至卷绕工位时,第一夹持单元3的第一气缸32驱动两个第一夹爪31相背移动呈张开状态,此时,第二夹持单元4的第二气缸42驱动两个第二夹爪呈收紧状态,对已从卷绕头102的下料工位处取下的电芯进行夹紧。
圆柱形电芯制片卷绕机的驱动源通过驱动装置8的驱动单元83驱动连接座82沿滑轨 811朝座体1移动,使得连接座82推动与其连接的驱动杆2朝向座体1滑动,此时,驱动杆2上第一连接组件21的第一轴承、第二轴承分别沿第一导向槽51、第三导向槽滑动,从而使第一轴承、第二轴承分别推动第一连杆5、第二连杆6转动,使得第一连杆5的第二导向槽52通过第二连接组件33推动第一夹持单元3沿导轨121滑动、第二连杆6的第四导向槽通过第三连接组件推动第二夹持单元4沿导轨121滑动,进而使得第一夹持单元3、第二夹持单元4相背移动呈展开状态,此时,第一夹持单元3位于卷绕头102的下料工位处,第二夹持单元4位于电芯短路测试装置103处。
接着,第一夹持单元3的第一气缸32驱动两个第一夹爪31相向移动呈夹紧状态,进而对卷绕头102的下料工位上的电芯进行夹取;而第二夹持单元4的第二气缸42驱动两个第二夹爪41相背移动呈张开状态,同时电芯短路测试装置103的外移单元1031的夹爪对第二夹持单元4上的电芯进行夹紧,准备将第二夹持单元4上的电芯移动至电芯短路测试单元103的传输带上。
接着,圆柱形电芯制片卷绕机的驱动源通过驱动装置8的驱动单元83驱动连接座82 沿滑轨811背向座体1移动,使得连接座82拉动与其连接的驱动杆2背向座体1移动,此时,驱动杆2上的第一连接组件21的第一轴承、第二轴承分别沿第一导向槽51、第三导向槽滑动,从而使得第一轴承、第二轴承分别拉动第一连杆5、第二连杆6转动,使得第一连杆5的第二导向槽52通过第二连接组件33拖动第一夹持单元3沿导轨121滑动、第二连杆 6的第四导向槽通过第三连接组件拖动第二夹持单元4沿导轨121滑动,进而使得第一夹持单元3、第二夹持单元4相对移动呈收紧状态,此时,第一夹持单元3将卷绕头102的下料工位上的电芯进行夹取,第二夹持单元4、电芯短路测试装置103的外移单元1031实现将第二夹持单元4上的电芯移栽至电芯短路测试装置103的传输带上。
接着,卷绕头102再次转动,将贴胶工位处的下一个完成贴胶的电芯移动至下料工位,在卷绕头102转动时,卷绕头102通过传动组件7驱动电芯下料装置10转动,进而使得第二夹持单元4位于卷绕头102的下料工位处,等待对下料工位上的电芯进行夹取;第一夹持单元3将夹持的电芯移动至电芯短路测试装置103处,等待对电芯进行卸料。其中,卷绕头102每次转动的圈数为三分之一圈,卷绕头102通过传动组件7带动的电芯下料装置10转动的圈数为二分之一圈。此时,第二夹持单元看作上述工作过程中的第一夹持单元3、第一夹持单元3看作上述工作过程中的第二夹持单元4,如此,重复上述工作步骤对卷绕头102的下料工位的电芯进行下料操作。
综上可见,驱动杆通过相对座体的滑动来控制第一夹持单元、第二夹持单元进行相对或相背移动,当驱动杆被朝向座体推动时,驱动杆上的第一连接组件会推动第一连杆、第二连杆进行转动,使得第一连杆通过第二连接组件推动第一夹持单元沿导轨滑动、第二连杆通过第三连接组件推动第二夹持单元沿导轨滑动,进而使得第一夹持单元、第二夹持单元相背移动呈展开状态。当驱动杆被背向座体拉动时,驱动杆上的第一连接组件会拖动第一连杆、第二连杆进行转动,使得第一连杆通过第二连接组件拖动第一夹持单元沿导轨滑动、第二连杆通过第三连接组件拖动第二夹持单元沿导轨滑动,进而使得第一夹持单元、第二夹持单元相对呈收缩状态。座体的回转部用于与圆柱形电芯制片卷绕的驱动装置连接,以驱动电芯下料装置绕回转部的轴线进行转动,使得第一夹持单元、第二夹持单元能够在圆柱形电芯制片卷绕的卷绕头和电芯短路测试装置之间移动。本实用新型通过对电芯下料装置及圆柱形电芯制片卷绕机的设置和结构设计,使得该电芯下料装置及圆柱形电芯制片卷绕机均具有控制简单、同步性好、响应速度快且工作可靠性好的优点。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变化和更改,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电芯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座体,所述座体具有回转部和与所述回转部连接的安装部,所述安装部沿所述回转部的径向延伸地设置有导轨;
驱动杆,所述驱动杆沿自身的轴向与所述座体可滑动地连接,所述驱动杆的轴线平行于所述回转部的轴线,所述驱动杆具有第一连接组件;
第一夹持单元,所述第一夹持单元与所述导轨可滑动地连接,所述第一夹持单元具有两个可相向或相背移动的第一夹爪,且所述第一夹持单元上设置有第二连接组件;
第二夹持单元,所述第二夹持单元与所述导轨可滑动地连接,所述第二夹持单元具有两个可相向或相背移动的第二夹爪,所述第二夹持单元上设置有第三连接组件,且所述第一夹持单元、所述第二夹持单元相对所述驱动杆的轴线呈对称设置;
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安装部铰接,所述第一连杆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导向槽和第二导向槽,所述第一连接组件位于所述第一导向槽内,所述第二连接组件位于所述第二导向槽内;
第二连杆,所述第二连杆与所述安装部铰接,所述第二连杆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三导向槽和第四导向槽,所述第一连接组件位于所述第三导向槽内,所述第三连接组件位于所述第四导向槽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芯下料装置还包括:
第一伸缩单元,所述第一伸缩单元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安装部之间;
第二伸缩单元,所述第二伸缩单元连接在所述第二连杆和所述安装部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芯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所述第一轴承位于所述第一导向槽内,所述第二轴承位于所述第三导向槽内;
所述第二连接组件为第三轴承,所述第三轴承位于所述第二导向槽内;
所述第三连接组件为第四轴承,所述第四轴承位于所述第四导向槽内。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芯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夹持单元还包括第一气缸,所述第一气缸的驱动端与两个所述第一夹爪连接,且所述第一气缸驱动两个所述第一夹爪相对或相背移动;
所述第二夹持单元还包括第二气缸,所述第二气缸的驱动端与两个所述第二夹爪连接,且所述第二气缸驱动两个所述第二夹爪相对或相背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电芯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芯下料装置还包括:
第一缓冲单元,所述第一缓冲单元安装在所述安装部上,所述第一缓冲单元的缓冲端朝向所述第一夹持单元设置;
第二缓冲单元,所述第二缓冲单元安装在所述安装部上,所述第二缓冲单元的缓冲端朝向所述第二夹持单元设置。
6.圆柱形电芯制片卷绕机,包括
机架;
卷绕头,所述卷绕头绕自身的轴线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机架上;
电芯下料装置,所述电芯下料装置安装在所述机架上,且所述电芯下料装置位于所述卷绕头的下料工位处;
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芯下料装置包括:
座体,所述座体具有回转部和与所述回转部连接的安装部,所述回转部绕自身的轴线与所述机架可转动地连接,所述安装部沿所述回转部的径向延伸地设置有导轨;
驱动杆,所述驱动杆沿自身的轴向与所述座体可滑动地连接,所述驱动杆的轴线分别与所述卷绕头的轴线、所述回转部的轴线平行,所述驱动杆具有第一连接组件;
第一夹持单元,所述第一夹持单元与所述导轨可滑动地连接,所述第一夹持单元具有两个可相向或相背移动的第一夹爪,且所述第一夹持单元上设置有第二连接组件;
第二夹持单元,所述第二夹持单元与所述导轨可滑动地连接,所述第二夹持单元具有两个可相向或相背移动的第二夹爪,所述第二夹持单元上设置有第三连接组件,且所述第一夹持单元、所述第二夹持单元相对所述驱动杆的轴线呈对称设置;
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安装部铰接,所述第一连杆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导向槽和第二导向槽,所述第一连接组件位于所述第一导向槽内,所述第二连接组件位于所述第二导向槽内;
第二连杆,所述第二连杆与所述安装部铰接,所述第二连杆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三导向槽和第四导向槽,所述第一连接组件位于所述第三导向槽内,所述第三连接组件位于所述第四导向槽内;
所述电芯下料装置还包括:
传动组件,所述传动组件的输入端与所述卷绕头连接,所述传动组件的输出端电芯下料装置连接;
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安装在所述机架上,所述驱动装置驱动所述驱动杆沿自身的轴向滑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圆柱形电芯制片卷绕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芯下料装置还包括:
第一伸缩单元,所述第一伸缩单元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安装部之间;
第二伸缩单元,所述第二伸缩单元连接在所述第二连杆和所述安装部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圆柱形电芯制片卷绕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装置包括:
安装座,所述安装座安装在所述机架上,所述安装座沿所述驱动杆的轴向延伸地设置有滑轨;
连接座,所述连接座与所述滑轨可滑动地连接,所述驱动杆与所述连接座连接;
驱动单元,所述驱动单元安装在所述机架上,所述驱动单元驱动所述连接座沿所述滑轨滑动。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圆柱形电芯制片卷绕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所述第一轴承位于所述第一导向槽内,所述第二轴承位于所述第三导向槽内;
所述第二连接组件为第三轴承,所述第三轴承位于所述第二导向槽内;
所述第三连接组件为第四轴承,所述第四轴承位于所述第四导向槽内。
10.根据权利要求6至9任一项所述的圆柱形电芯制片卷绕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芯下料装置还包括:
第一缓冲单元,所述第一缓冲单元安装在所述安装部上,所述第一缓冲单元的缓冲端朝向所述第一夹持单元设置;
第二缓冲单元,所述第二缓冲单元安装在所述安装部上,所述第二缓冲单元的缓冲端朝向所述第二夹持单元设置。
CN201821077150.2U 2018-07-06 2018-07-06 电芯下料装置及圆柱形电芯制片卷绕机 Active CN20857079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077150.2U CN208570796U (zh) 2018-07-06 2018-07-06 电芯下料装置及圆柱形电芯制片卷绕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077150.2U CN208570796U (zh) 2018-07-06 2018-07-06 电芯下料装置及圆柱形电芯制片卷绕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570796U true CN208570796U (zh) 2019-03-01

Family

ID=654902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077150.2U Active CN208570796U (zh) 2018-07-06 2018-07-06 电芯下料装置及圆柱形电芯制片卷绕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570796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00973A (zh) * 2019-08-20 2019-11-01 珠海华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对抽针式卷绕头、卷绕装置及电芯卷绕机
CN110459814A (zh) * 2019-09-04 2019-11-15 珠海华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圆柱形纽扣式电芯制片卷绕机
CN112366344A (zh) * 2020-10-30 2021-02-12 深圳市诚捷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卷绕系统
CN112499382A (zh) * 2020-12-17 2021-03-16 快克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锡丝卷绕机及其卷绕下料机构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00973A (zh) * 2019-08-20 2019-11-01 珠海华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对抽针式卷绕头、卷绕装置及电芯卷绕机
CN110459814A (zh) * 2019-09-04 2019-11-15 珠海华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圆柱形纽扣式电芯制片卷绕机
CN112366344A (zh) * 2020-10-30 2021-02-12 深圳市诚捷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卷绕系统
CN112499382A (zh) * 2020-12-17 2021-03-16 快克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锡丝卷绕机及其卷绕下料机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570796U (zh) 电芯下料装置及圆柱形电芯制片卷绕机
CN209533375U (zh) Agv棉桶自动搬运装置
CN201508879U (zh) 三工位全自动电池芯卷绕装置
CN108666610A (zh) 极片插入裁切装置及其工作方法、圆柱形电芯制片卷绕机
CN209658336U (zh) 卷绕装置及卷绕设备
CN207199777U (zh) 电芯整形装置
CN208384041U (zh) 电芯短路测试装置及圆柱形电芯制片卷绕机
CN205766200U (zh) 一种连杆夹紧机构
CN109292537A (zh) 卷盘装置及收放料系统
CN205183377U (zh) 涨缩卷筒装置
CN205953200U (zh) 一种盘管机
CN108717980A (zh) 卷绕头装置及其工作方法、圆柱形电芯制片卷绕机
CN109941734B (zh) 一种手机类数据线专用载具的自动抓取装置
CN205709489U (zh) 一种具有自动对中功能的电动卧卷夹钳
CN102664286A (zh) 双工位卷绕机的抽出针机构
CN208385545U (zh) 极片插入裁切装置及圆柱形电芯制片卷绕机
CN205873496U (zh) 一种新型盘管机
CN209328717U (zh) 一种穿管漆包线的绕线机构
CN116106338A (zh) 用于多分裂线路的耐张线夹x射线检测装置及方法
CN206780215U (zh) 机器人变距夹具
CN109509918A (zh) 卷绕装置
CN209328710U (zh) 一种穿管夹设装置的移动机构
CN207458758U (zh) 一种环形线圈绕线机
CN203593440U (zh) 一种卷烟接装纸盘纸更换机的盘纸夹紧机构
CN207402527U (zh) 一种铜管夹持平移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