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551353U - 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551353U
CN208551353U CN201820128624.5U CN201820128624U CN208551353U CN 208551353 U CN208551353 U CN 208551353U CN 201820128624 U CN201820128624 U CN 201820128624U CN 208551353 U CN208551353 U CN 20855135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t
interior
outer pot
interior pot
resilient suppor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128624.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慧民
罗飞龙
马利
黄韦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128624.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55135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55135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55135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锅体,其包括外锅和内锅,外锅上设置有多个能够向外锅的底部变形的弹性支撑装置,每一弹性支撑装置的至少一端位于外锅内,内锅能够安装在外锅内的多个弹性支撑装置上;上盖组件,能够盖装在锅体上且上盖组件盖装在锅体上时上盖组件能够对内锅产生一压紧力,内锅在压紧力的作用下能够压缩弹性支撑装置,并向外锅的底部移动一段距离。该方案通过上盖组件和弹性支撑装置来对内锅进行定位,因而在内锅的上端面加工存在较大误差时,内锅能够向外锅的底部移动,以避免与上盖组件发生干涉,从而能够较省力地进行合盖,同时该种设置内锅在弹性支撑装置作用下,能够与上盖组件紧密接触,因而能够确保产品的密封性能。

Description

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领域,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压力锅、电饭煲等烹饪器具都包括外锅组件、能够安装在外锅组件内的内锅,以及能够盖装在外锅组件上,并密封内锅的上盖组件。而目前压力锅、电饭煲等烹饪器具中的内锅,都是通过在内锅的上端上设置翻边,然后通过翻边将内锅定位安装在外锅内。该种安装方式,一方面必须在内锅上设置翻边才能够实现其定位安装,因此,不适用于没有设置翻边的内锅。同时,对于设置有翻边的内锅而言,该种安装方式,上盖组件需要与内锅的翻边进行定位,因此,在内锅安装到外锅内后,内锅在外锅内被翻边限定,因而便不能够在向外锅的底部移动,因此,该种定位方式,翻边的加工尺寸不能出现较大的偏差,即该种定位方式对翻边的尺寸精度要求较高,否则会在翻边的尺寸过厚时,导致上盖组件合盖费力,同时会在翻边的尺寸过小时,导致翻边无法与上盖组件的密封圈紧密接触,因而会导致产品漏气。而对于非金属内锅,比如陶瓷内锅、玻璃内锅、石质内锅等来说,由于非金属材料的制造精度远差于金属材料,因此,非金属内锅的翻边的厚度偏差通常为1mm~2mm,因此,根本不适用于通过翻边来进行内锅定位安装的结构。而对于金属内锅而言,由于翻边的加工精度要求较高,因此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产品的成本。
因此,如何设计出一种新的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烹饪器具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烹饪器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锅体,所述锅体包括外锅和内锅,所述外锅上设置有多个能够向所述外锅的底部变形的弹性支撑装置,且每一所述弹性支撑装置的至少一端位于所述外锅内,所述内锅能够安装在所述外锅内的所述多个弹性支撑装置上;上盖组件,能够盖装在所述锅体上,且所述上盖组件盖装在所述锅体上时,所述上盖组件能够对所述内锅产生一压紧力,所述内锅在所述压紧力的作用下能够压缩所述弹性支撑装置,并向所述外锅的底部移动一段距离。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包括锅体和上盖组件,具体地,锅体包括外锅、多个弹性支撑装置和能够安装在多个弹性支撑装置上的内锅,其中,内锅安装在多个弹性装置上,且弹性支撑装置能够向外锅的底部变形,从而当有压力施加给内锅时,内锅便可以通过弹性支撑装置向外锅的底部移动,而在合盖时,上盖组件能够对内锅产生一个压紧力,该压紧力传递至弹性支撑装置后,便能够向外锅的底部压缩弹性支撑装置,并使内锅向外锅内移动一段距离,这样在合盖后,便能够将内锅压紧安装在弹性支撑装置和上盖组件之间。即本申请,可以通过弹性支撑装置和上盖组件的配合来实现内锅的定位安装,而该种定位方式由于不需要借助翻边来进行内锅的定位,因此,内锅上即可设置翻边,也可不设置翻边,因而增强了内锅结构的可选择性。同时,该种设置,由于在合盖过程中,上盖组件能够使内锅向底部内移动一段距离,因此,在内锅的上端面具有一定的加工误差时,比如内锅的翻边的上端面的加工误差较大时,内锅自己能够上下浮动一定的距离,来弥补内锅上端面的加工误差,具体地,比如,在内锅的翻边的上端面加工过厚时,在合盖时,上盖组件会挤压内锅的上端面,比如翻边,而由于内锅支撑安装在能够上下弹性变形的多个弹性支撑装置上,因此,在上盖组件挤压内锅的上端面时,内锅能够及时向外锅内移动,以避免与上盖组件发生干涉,即内锅能够通过下移的方式来避开上盖组件,从而使得上盖组件能够比较顺畅地、省力地被盖装在外锅上。而现有技术中,由于翻边直接定位在锅体的上端的边缘,因此,内锅在上盖组件的压力下无法向外锅的底部移动,而正常的烹饪器具,在合盖时上盖组件也需要与内锅密封接触,以密封内锅,因此,在翻边加工过厚时,若进行合盖操作,那么翻边势必会与上盖组件发生冲突,以阻碍上盖组件继续向外锅的下方盖装,从而会导致上盖组件合盖困难。而本申请通过上盖组件与弹性支撑装置同时对内锅进行定位,在内锅的翻边加工的过厚时,也能够顺畅地、省力地实现合盖操作。同时,该种结构,在合盖后,由于弹性支撑装置处于压缩状态,因此,在弹性支撑装置的回弹力的作用下,上盖组件上的密封圈还能够与内锅的上端面紧密贴合,因而能够增强密封圈对内锅的密封性能,进而可防止产品漏气。而在内锅的翻边的上端面加工过薄时,由于弹性支撑装置在内锅的重力作用下,以及上盖组件的压力下,也处于压缩状态,因此,弹性支撑装置也能够对内锅产生一回弹力,以使内锅也能够与上盖组件紧密接触,因而也能够增强密封圈对内锅的密封性能,进而可防止产品漏气。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还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多个所述弹性支撑装置安装在所述外锅的侧壁上,和/或多个所述弹性支撑装置在所述外锅上安装在同一高度位置。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多个弹性支撑装置安装在外锅的侧壁上,这样能够对内锅的侧壁或内锅的底壁与侧壁的连接处进行支撑。该种设置,能够将外锅底壁的位置预留出来,以便于在外锅的底壁上布置加热件等,从而便于从内锅的底部对内锅进行加热,当然,多个弹性支撑装置也可安装在外锅的底壁上,比如外锅的底壁的边缘上。而多个弹性支撑装置安装在外锅的同一高度位置上,能够对内锅的同一部位进行支撑安装,这样能够提高对内锅定位的精确性,即能够使内锅安装的更加稳定。同时,该种设置还使得多个弹性支撑装置在外锅内能够对称设置,因而在安装内锅时,能够以任意角度实现内锅的安装,而不需要进行特定的对位操作,即能够实现内锅的盲装,从而能够提高内锅的安装便利性。当然,多个弹性支撑装置也可不安装在同一高度位置上,此时,可通过在不同高度位置设置不同的弹性支撑装置来实现对内锅的支撑安装。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内锅的锅口上设置有向所述内锅外弯折的翻边,所述上盖组件盖装在所述锅体上时,所述翻边靠近所述内锅的底部的面贴合在所述锅体的锅口所在的端面上,或所述翻边靠近所述内锅的底部的面凸出于所述锅体的锅口所在的端面。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翻边,一方面在移动或取拿内锅时能够手握翻边来进行内锅的移动或取拿,因而能够提高内锅的移动或取拿的便利性。而上盖组件盖装在锅体上时,翻边靠近内锅的底部的面贴合在锅体的锅口所在的端面上,或翻边靠近内锅的底部的面凸出于锅体的锅口所在的端面,即在合盖后,翻边要么压在锅体的边缘上,要么高于锅体的上端面,该种设置,在合盖时,内锅向外锅内下移至翻边与外锅接触时,翻边能够阻止内锅继续下移,即设置翻边能够限定内锅下移的最大距离,从而可防止内锅在内锅内装的东西过重时无限制下移,这样便能够防止弹性支撑装置被压缩过渡而无法复原的情况发生。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上盖组件包括:上盖,能够盖装在所述锅体上;盖板,设置在所述上盖靠近所述锅体的一侧,能够与所述内锅贴合,以挤压所述内锅;密封圈,设置在所述盖板与所述内锅之间,用于使所述盖板与所述内锅之间密封连接。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上盖组件包括上盖、盖板和密封圈,其中,上盖主要用于安装盖板以及与锅体之间进行配合,以实现盖装,而盖板主要用于与内锅配合,以压紧内锅,而密封圈用于使内锅与盖板之间密封连接,从而可防止烹饪时,内锅内的热量从内锅与盖板的连接处泄漏,这样即可防止热量浪费,以确保产品的热量利用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弹性支撑装置的数量为三个,三个所述弹性支撑装置在所述外锅上对称分布。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弹性支撑装置的数量优选为三个,这样即能够稳定地、可靠地对内锅进行支撑安装,又能够使弹性支撑装置的数量较少,因而能够降低产品的成本。当然,弹性支撑装置也可为两个或四个或者五个。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内锅包括内锅侧壁和内锅底壁,所述内锅侧壁和所述内锅底壁通过连接部连接;其中,每一所述弹性支撑装置在所述外锅上均对应于所述内锅的所述连接部设置。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弹性支撑装置对应连接部,即内锅的侧壁与内锅的底壁的连接处设置,即将弹性支撑装置设置在了内锅的底壁与侧壁的连接处,用于通过支撑连接部来实现对内锅的支撑。该种设置能够通过弹性支撑装置对内锅的底部的边缘进行支撑,这样内锅便能够整体安装在多个弹性支撑装置上,因此,能够提高对内锅的支撑稳定性。同时,该种设置,在弹性支撑装置上设置有测温元件时,且加热件为红外加热件等时,内锅的底壁与侧壁的连接处不属于红外加热件等的射线,比如红外线直接加热的区域,因此,弹性支撑装置的测温元件设置于此不会被红外线等射线直接加热,同时,由于连接部的位置比较靠近内锅底部,因此,连接部的温度比较接近内锅底部的温度,尤其是对于非金属内锅,比如陶瓷内锅、玻璃内锅、石质内锅而言,由于其传热效率较差,因此,连接部处的温度与内锅侧壁的温度会相差很大,而相对而言,连接部的温度由于与内锅底壁比较接近,因而其温度会比较接近内锅底壁的温度,而内锅底部的温度又与内锅内的食材的温度接近,从而将弹性支撑装置设置在外锅的侧壁上并对应内锅的连接部设置,能够比较迅速、准确地通过测温元件感测锅内食材的温度,尤其是对于非金属内锅而言,该种效果会更加明显。因而该种设置能够在防止弹性支撑装置的测温元件被红外线等射线加热的同时,确保测温元件能够准确快速地感知到内锅内食材的温度,尤其是非金属内锅内的食材的温度,进而能够精确地控制产品的工作,比如控制加热件的功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外锅的侧壁上设置有通孔,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支架,安装在所述外锅的外侧壁上;安装座,安装在所述支架上,所述安装座上设置有安装腔,所述安装腔靠近所述外锅的底部的一面上设置有过孔;压板,安装至所述支架,所述压板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位于所述安装座靠近所述外锅的底壁的一方;其中,所述弹性支撑装置包括一弹簧和一支撑装置,所述弹簧的一端安装在所述支撑板上,所述弹簧的另一端通过所述过孔伸入到所述安装腔内,所述支撑装置的一端安装在所述安装腔内、并位于所述弹簧伸入所述安装腔内的一端上,所述支撑装置的另一端通过所述通孔伸入至所述外锅内,并能够与所述连接部接触,以支撑所述连接部。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弹性支撑装置包括一个支撑装置和一个弹簧,具体地,弹簧用于使支撑装置具有一定的弹性,而支撑装置具体用于支撑内锅。具体地,可在外锅的外侧壁上安装一个支架,然后将安装座安装在支架上,这样便能够在外锅的侧壁上,对应连接部的位置处为弹性支撑装置的安装搭建一个安装平台,从而弹性支撑装置能够基于该支架和安装座实现在外锅的侧壁上的安装,同时,可在外锅的侧壁上设置一通孔,从而可将弹性支撑装置的一端安装至安装座,而将弹性支撑装置的另一端通过通孔伸入到外锅内,以便弹性支撑装置的另一端能够与内锅的连接部配合,以支撑安装至连接部。而压板用于实现弹簧在弹性支撑装置的底部的安装,而弹簧用于使弹性支撑装置具有一定的弹性,从而使得弹性支撑装置在内锅重力和上盖组件的压力下能够向下压缩变形。该种设置,通过支架、安装座和压板等能够简单、有效的实现弹性支撑装置的安装,从而能够简单有效地对内锅进行支撑安装。
其中,具体地,在安装时,可将支架、安装座、压板、弹簧和支撑装置构成的整体组装成一个弹性支撑组件,这样便能够将弹性支撑组件整体用于其它产品。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支撑板上设置有第一定位结构,所述弹性支撑装置上设置有第二定位结构,所述弹簧的一端套设安装在所述第一定位结构上,所述弹簧的另一端套设安装在所述第二定位结构上。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第一定位结构能够与弹簧的一端进行定位,从而能够实现弹簧与支撑板之间的定位安装,第二定位结构能够与弹簧的另一端进行定位,从而能够实现弹簧与弹性支撑装置之间的定位安装,该种设置,通过第一定位结构和第二定位结构的定位,一方面可防止弹簧的两端相对支撑板和弹性支撑装置打滑,另一方面能够提高弹簧的安装便利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第一定位结构为定位板,所述第二定位结构为定位柱。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第一定位结构和第二定位结构的结构可任意选择,具体地,比如圆形凸起,方形凸起等,但优选地,第一定位结构为定位板,第二定位结构为定位柱。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支架的两端固定安装在所述外锅的外侧壁上,所述支架的中部向远离所述外锅的外侧壁的方向凹陷,所述支架的中部上设置有连通孔;所述安装座包括腔体和固定板,所述腔体上设置有所述安装腔,所述固定板贴合安装至所述支架的中部、远离所述外锅的外侧壁的一面上,所述腔体的开口端穿过所述连通孔并贴合至所述外锅的外侧壁,所述腔体的另一端安装至所述固定板;所述压板包括安装板和所述支撑板,所述安装板贴合安装至所述固定板远离所述支架的一面上,所述支撑板的一端与所述安装板靠近所述外锅的底壁的一端连接,所述支撑板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支撑装置靠近所述外锅的底壁的一方;所述安装板上沿所述外锅的径向方向上间隔设置有两个安装筋,所述安装筋沿所述外锅的轴向设置;所述固定板上设置有贯穿所述腔体的开孔,所述两个安装筋穿过所述开孔并限位在所述腔体的两侧,所述腔体的两侧壁上靠近所述固定板的一侧上设置有缺口;所述支撑装置的两侧上设置有导向凸筋,所述导向凸筋通过所述缺口伸出到所述腔体外,且所述导向凸筋的一侧与所述安装筋相抵靠。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优选将支架设置成板状,具体地,可将支架的中部向一侧凹陷成U形,这样便能够通过支架的两端与外锅的侧壁固定连接,其中,优选地,支架的两端焊接在外锅的侧壁上。而安装座包括腔体和固定板,其中,腔体用于安装和容纳支撑装置的一端,而固定板用于与支架固定连接,以实现安装座的安装,其中,具体安装时,可将支撑装置从前至后地从安装座靠近固定板的一方插入安装到腔体内,然后使支撑装置的前端通过通孔伸入到外锅内,并与内锅进行支撑配合,而支撑装置的后端则可直接固定在腔体内,这样即可防止支撑装置悬空安装,因而能够使支撑装置在安装座内安装的更加牢靠。而压板包括安装板和支撑板,其中,安装板用于与固定板固定连接,以实现压板的安装,而支撑板设置在支撑装置的下方,用于实现支撑装置实现弹簧的安装,从而使得支撑装置即能够向底部滑动,又能够在内锅被拿走后自动复位。同时,可在支撑装置安装在安装腔的一端的两侧上分别设置一个导向凸筋,以便能够在合盖时,利用该导向凸筋引导支撑装置的导向滑动,从而可防止支撑装置在向外锅的底部变形时,发生倾斜或者卡死等情况。此时,为实现支撑装置的安装,可将安装腔设置成两端的开口的结构,即将固定板也打通,并同时在安装腔的侧壁靠近固定板的一侧上设置缺口,这样,支撑装置的一端便能够从安装座设置有固定板的一端插入并伸出安装座,而支撑装置的另一端则可通过导向凸筋与缺口的配合,安装在安装座内。而通过在压板上设置两个安装筋,从而一方面可通过两个安装筋进一步对安装座的腔体进行限位安装,从而能够确保安装座的安装可靠性,另一方面还可利用安装筋与导向凸筋的抵靠配合,实现对导向凸筋的进一步导向限位,从而能够牢靠且稳定地通过安装座与压板的配合实现对支撑装置的限位安装。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支架的两端焊接在所述外锅的外侧壁上。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支架便能够在外锅的侧壁上,对应连接部的位置处为弹性支撑装置的安装搭建一个安装平台,从而弹性支撑装置能够基于该支架实现在外锅的侧壁上的安装,而支架的两端优选焊接在外锅上,从而不用在外锅上额外设置孔类结构,因而能够确保外锅的完整。此外,焊接也比较好操作,因而能够降低产品的加工难度,同时焊接也连接的比较牢靠,因而能够确保支架的安装可靠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支架的中部、所述固定板和所述安装板通过螺钉或螺栓连接。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可在连通孔的周围设置多个螺纹孔,同时,在腔体的周围、固定板的四个角上也对应设置多个孔,以及在压板的安装板上也对应设置多个孔,从而支架的中部、安装座的固定板和压板的安装板之间即可通过多个螺钉或螺栓与支架、固定板和安装板上孔配合连接在一起,进而即可简单快速地通过螺钉或螺栓实现安装座、支架和压板之间的固定安装。而螺钉或螺栓连接的连接性可靠,且结构比较简单,因而能够简化产品的整体结构,降低产品的整体成本。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支撑装置包括:支撑座,所述支撑座的至少一端位于所述外锅内,并对应所述内锅的连接部设置,所述支撑座对应所述内锅的连接部设置的一端上设置有安装孔;支撑盖,盖装在所述安装孔处,并能够与所述内锅贴合;测温元件,所述测温元件的一端安装在所述支撑座内,并与所述支撑盖接触,用于通过所述支撑盖来检测所述内锅的温度。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支撑装置包括支撑座、支撑盖和测温元件,而通过在支撑装置内设置测温元件,从而使得支撑装置即可实现对内锅的定位支撑,又能够用于对内锅的温度的检测,具体地,一方面可通过支撑座来实现对内锅的支撑,另一方面可通过支撑座来安装测温元件,而支撑盖能够与内锅的连接部直接接触,从而能够用于感测连接部的温度,而测温元件安装在支撑座内,且能够与支撑盖接触,从而能够通过支撑盖的温度来感测内锅内的食物的温度,并将检测的温度以信号的方式发出去或者直接对检测的温度进行处理后,输出相应的处理信号。而通过设置支撑盖,可防止测温元件直接裸露在外头,从而能够提高测温元件的防水性。
同时,优选地,可将支撑盖凸出于所述支撑座设置,这样能够使支撑盖与内锅接触的更好,因而能够提高测温的准确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支撑座为耐热塑料件,和/或所述支撑盖为金属盖。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支撑座为耐热塑料件,从而使得支撑座能够隔热,从而可防止支撑座将热量传递给测温元件。而支撑盖优选为金属盖,因为金属盖的导热性能好,因而可准确地感测到内锅的连接部处的温度,其中,具体地,支撑盖可为铜盖、铝盖等。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测温元件为热敏电阻。
其中,优选地,测温元件为热敏电阻,因为热敏电阻反应灵敏且精度高,因而能够准确地检测出内锅内的食物的温度。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多个所述弹性支撑装置中至少一个上设置有测温元件。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可在弹性支撑装置上设置一个测温元件,这样便能够利用弹性支撑装置在支撑安装内锅的同时,实现对内锅的侧温,从而便不用在额外的设置温控器,因而即能够简化烹饪器具的结构、降低烹饪器具的加工成本。
其中,优选地,在弹性支撑装置上设置有测温元件时,弹性支撑装置优选对应支撑设置在内锅的连接部。这样便能够对内锅的连接部进行测温,该种测温方式,即能够相对确保测温的准确性,又能够在加热元件为红外加热元件等时,防止测温元件被红外加热元件等加热。
其中,优选地,多个所述弹性支撑装置中至少两个上设置有测温元件。该种设置,能够利用多个测温元件对内锅的温度进行多点检测,因而能够提高温度检测的准确性。同时,该种设置,在某个测温元件失效后,其它的测温元件也能够继续检测温度,因而能够降低产品的维修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内锅为金属内锅或非金属内锅。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内锅即可是金属内锅也可以是非金属内锅,具体地,可根据实际选择。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锅体还包括:外壳,所述外锅安装在所述外壳内,且所述外锅的外侧壁与所述外壳的内侧壁之间形成有容纳腔;加热件,设置在所述外锅的内底壁上,用于加热所述内锅。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可在外锅外在设置一个外壳,同时,可将外锅与外壳之间形成一安装腔,这样便能够将支架、压板、安装座等零件安装在外锅的外侧壁上、外锅与外壳之间,从而即可利用外壳实现对外锅、支架、压板、安装座等零件的封闭保护,进而即可提高产品的防水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连接部呈弧形;所述弹性支撑装置上设置有与连接部的形状大小相互适配的支撑面。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连接部优选呈弧形,因为这样能够使得内锅的外表面更加平滑,且也能够使得内锅整体更加美观。而在连接部呈弧形时,支撑面优选为与弧形的连接部相互适配的类倾斜面,这样使得温控器能够与连接部更好的贴合,因而能够更精确地检测出内锅内的食物的温度,从而能够提高产品的控制可靠性。其中,具体地,支撑面从外锅的锅口至外锅的底壁向外锅的内侧倾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加热件为红外加热件或电磁加热件。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加热件即可为红外加热件,也可为电磁加热件,具体地,可根据实际进行选择,当然,加热件也可为其它类型。
其中,优选地,烹饪器具包括电炖锅、电饭煲或压力锅。当然,烹饪器具也可为除电炖锅、电饭煲和压力锅之外的其它产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安装过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提供的烹饪器具的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外锅与弹性支撑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弹性支撑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6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外锅,12通孔,14加热件,2内锅,22内锅侧壁,24内锅底壁,26连接部,3支撑装置,32支撑座,322第二定位结构,324安装孔,326导向凸筋,34支撑盖,36测温元件,4安装座,42腔体,422安装腔,424缺口,426过孔,44固定板,5支架,52连通孔,6压板,62支撑板,622第一定位结构,64安装板,642安装筋,7弹簧,8外壳,9上盖组件,92上盖,94盖板,96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6来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烹饪器具包括锅体和能够盖装在锅体上,以用于打开或关闭锅体的上盖组件,其中,锅体包括外锅1和内锅2,外锅1上设置有多个能够向外锅1的底部变形的弹性支撑装置,具体地,如图3、图5和图6所示,弹性支撑装置包括支撑装置3和弹簧7,且每一弹性支撑装置的至少一端位于外锅1内,内锅2能够安装在外锅1内的多个弹性支撑装置上;上盖组件9能够盖装在锅体上,且上盖组件9盖装在锅体上时,上盖组件9能够对内锅2产生一压紧力,内锅2在压紧力的作用下能够压缩弹性支撑装置,并向外锅1的底部移动一段距离,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内锅从图1中所示的位置下移至图2中所示的位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包括锅体和上盖组件9,具体地,锅体包括外锅1、多个弹性支撑装置和能够安装在多个弹性支撑装置上的内锅2,其中,内锅2安装在多个弹性装置上,且弹性支撑装置能够向外锅1的底部变形,从而当有压力施加给内锅2时,内锅2便可以通过弹性支撑装置向外锅1的底部移动,而在合盖时,上盖组件9能够对内锅2产生一个压紧力,该压紧力传递至弹性支撑装置后,便能够向外锅1的底部压缩弹性支撑装置,并使内锅2向外锅1内移动一段距离,这样在合盖后,便能够将内锅2压紧安装在弹性支撑装置和上盖组件9之间。即本申请,可以通过弹性支撑装置和上盖组件9的配合来实现内锅2的定位安装,而该种定位方式由于不需要借助翻边来进行内锅2的定位,因此,内锅2上即可设置翻边,也可不设置翻边,因而增强了内锅2结构的可选择性。同时,该种设置,由于在合盖过程中,上盖组件9能够使内锅2向底部内移动一段距离,因此,在内锅2的上端面具有一定的加工误差时,比如内锅2的翻边的上端面的加工误差较大时,内锅2自己能够上下浮动一定的距离,来弥补内锅2上端面的加工误差,具体地,比如,在内锅2的翻边的上端面加工过厚时,在合盖时,上盖组件9会挤压内锅2的上端面,比如翻边,而由于内锅2支撑安装在能够上下弹性变形的多个弹性支撑装置上,因此,在上盖组件9挤压内锅2的上端面时,内锅2能够及时向外锅1内移动,以避免与上盖组件9发生干涉,即内锅2能够通过下移的方式来避开上盖组件9,从而使得上盖组件9能够比较顺畅地、省力地被盖装在外锅1上。而现有技术中,由于翻边直接定位在锅体的上端的边缘,因此,内锅2在上盖组件9的压力下无法向外锅1的底部移动,而正常的烹饪器具,在合盖时上盖组件9也需要与内锅2密封接触,以密封内锅2,因此,在翻边加工过厚时,若进行合盖操作,那么翻边势必会与上盖组件9发生冲突,以阻碍上盖组件9继续向外锅1的下方盖装,从而会导致上盖组件9合盖困难。而本申请通过上盖组件9与弹性支撑装置同时对内锅2进行定位,在内锅2的翻边加工的过厚时,也能够顺畅地、省力地实现合盖操作。同时,该种结构,在合盖后,由于弹性支撑装置处于压缩状态,因此,在弹性支撑装置的回弹力的作用下,上盖组件9上的密封圈还能够与内锅2的上端面紧密贴合,因而能够增强密封圈对内锅2的密封性能,进而可防止产品漏气。而在内锅2的翻边的上端面加工过薄时,由于弹性支撑装置在内锅2的重力作用下,以及上盖组件9的压力下,也处于压缩状态,因此,弹性支撑装置也能够对内锅2产生一回弹力,以使内锅2也能够与上盖组件9紧密接触,因而也能够增强密封圈对内锅2的密封性能,进而可防止产品漏气。
其中,具体地,如图4至图6所示,弹性支撑装置包括一支撑装置3和一个弹簧7,当然,弹性支撑装置也可为其它的结构。
其中,图1中用虚线表示的内锅为内锅安装过程中的一位置状态图,图1中用实线表示的内锅为内锅放置在多个弹性支撑装置上后且未合盖时的位置状态图。
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多个弹性支撑装置安装在外锅1的侧壁上,和/或多个弹性支撑装置在外锅1上安装在同一高度位置。
在该些实施例中,多个弹性支撑装置安装在外锅1的侧壁上,这样能够对内锅2的侧壁或内锅2的底壁与侧壁的连接处进行支撑。该种设置,能够将外锅1底壁的位置预留出来,以便于在外锅1的底壁上布置加热件14等,从而便于从内锅2的底部对内锅2进行加热,当然,多个弹性支撑装置也可安装在外锅1的底壁上,比如外锅1的底壁的边缘上。而多个弹性支撑装置安装在外锅1的同一高度位置上,能够对内锅2的同一部位进行支撑安装,这样能够提高对内锅2定位的精确性,即能够使内锅2安装的更加稳定。同时,该种设置还使得多个弹性支撑装置在外锅1内能够对称设置,因而在安装内锅2时,能够以任意角度实现内锅2的安装,而不需要进行特定的对位操作,即能够实现内锅2的盲装,从而能够提高内锅2的安装便利性。当然,多个弹性支撑装置也可不安装在同一高度位置上,此时,可通过在不同高度位置设置不同的弹性支撑装置来实现对内锅2的支撑安装。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内锅2的锅口上设置有向内锅2外弯折的翻边,上盖组件9盖装在锅体上时,翻边靠近内锅2的底部的面贴合在锅体的锅口所在的端面上,或如图2所示,翻边靠近内锅2的底部的面高于锅体的锅口所在的端面。
在该些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翻边,一方面在移动或取拿内锅2时能够手握翻边来进行内锅2的移动或取拿,因而能够提高内锅2的移动或取拿的便利性。而上盖组件9盖装在锅体上时,翻边靠近内锅2的底部的面贴合在锅体的锅口所在的端面上,或翻边靠近内锅2的底部的面凸出于锅体的锅口所在的端面,即在合盖后,翻边要么压在锅体的边缘上,要么高于锅体的上端面,该种设置,在合盖时,内锅2向外锅1内下移至翻边与外锅1接触时,翻边能够阻止内锅2继续下移,即设置翻边能够限定内锅2下移的最大距离,从而可防止内锅2在内锅2内装的东西过重时无限制下移,这样便能够防止弹性支撑装置被压缩过渡而无法复原的情况发生。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上盖组件9包括:上盖92,能够盖装在锅体上;盖板94,设置在上盖92靠近锅体的一侧,能够与内锅2贴合,以挤压内锅2;密封圈96,设置在盖板94与内锅2之间,用于使盖板94与内锅2之间密封连接。
在该些实施例中,上盖组件9包括上盖92、盖板94和密封圈96,其中,上盖92主要用于安装盖板94以及与锅体之间进行配合,以实现盖装,而盖板94主要用于与内锅2配合,以压紧内锅2,而密封圈96用于使内锅2与盖板94之间密封连接,从而可防止烹饪时,内锅2内的热量从内锅2与盖板94的连接处泄漏,这样即可防止热量浪费,以确保产品的热量利用率。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图2和图4所示,弹性支撑装置的数量为三个,三个弹性支撑装置在外锅1上对称分布。
在该些实施例中,弹性支撑装置的数量优选为三个,这样即能够稳定地、可靠地对内锅2进行支撑安装,又能够使弹性支撑装置的数量较少,因而能够降低产品的成本。当然,弹性支撑装置也可为两个或四个或者五个。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内锅2包括内锅侧壁22和内锅底壁24,内锅侧壁22和内锅底壁24通过连接部26连接;其中,每一弹性支撑装置在外锅1上均对应于内锅2的连接部26设置。
在该些实施例中,弹性支撑装置对应连接部26,即内锅2的侧壁与内锅2的底壁的连接处设置,即将弹性支撑装置设置在了内锅2的底壁与侧壁的连接处,用于通过支撑连接部26来实现对内锅2的支撑。该种设置能够通过弹性支撑装置对内锅2的底部的边缘进行支撑,这样内锅2便能够整体安装在多个弹性支撑装置上,因此,能够提高对内锅2的支撑稳定性。同时,该种设置,在弹性支撑装置上设置有测温元件36时,且加热件14为红外加热件等时,内锅2的底壁与侧壁的连接处不属于红外加热件等的射线,比如红外线直接加热的区域,因此,弹性支撑装置的测温元件36设置于此不会被红外线等射线直接加热,同时,由于连接部26的位置比较靠近内锅2底部,因此,连接部26的温度比较接近内锅2底部的温度,尤其是对于非金属内锅,比如陶瓷内锅、玻璃内锅、石质内锅而言,由于其传热效率较差,因此,连接部26处的温度与内锅侧壁22的温度会相差很大,而相对而言,连接部26的温度由于与内锅底壁24比较接近,因而其温度会比较接近内锅底壁24的温度,而内锅2底部的温度又与内锅2内的食材的温度接近,从而将弹性支撑装置设置在外锅1的侧壁上并对应内锅2的连接部26设置,能够比较迅速、准确地通过测温元件36感测锅内食材的温度,尤其是对于非金属内锅而言,该种效果会更加明显。因而该种设置能够在防止弹性支撑装置的测温元件36被红外线等射线加热的同时,确保测温元件36能够准确快速地感知到内锅2内食材的温度,尤其是非金属内锅内的食材的温度,进而能够精确地控制产品的工作,比如控制加热件14的功率。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至图3、图5所示,外锅1的侧壁上设置有通孔12,烹饪器具还包括:支架5,安装在外锅1的外侧壁上;安装座4,安装在支架5上,安装座4上设置有安装腔422,安装腔422靠近外锅1的底部的一面上设置有过孔426;压板6,安装至支架5,压板6包括支撑板62,支撑板62位于安装座4靠近外锅1的底壁的一方;其中,弹性支撑装置包括一弹簧7和一支撑装置3,弹簧7的一端安装在支撑板62上,弹簧7的另一端通过过孔426伸入到安装腔422内,支撑装置3的一端安装在安装腔422内、并位于弹簧7伸入安装腔422内的一端上,支撑装置3的另一端通过通孔12伸入至外锅1内,并能够与连接部26接触,以支撑连接部26。
在该些实施例中,弹性支撑装置包括一个支撑装置3和一个弹簧7,具体地,弹簧7用于使支撑装置3具有一定的弹性,而支撑装置3具体用于支撑内锅2。具体地,可在外锅1的外侧壁上安装一个支架5,然后将安装座4安装在支架5上,这样便能够在外锅1的侧壁上,对应连接部26的位置处为弹性支撑装置的安装搭建一个安装平台,从而弹性支撑装置能够基于该支架5和安装座4实现在外锅1的侧壁上的安装,同时,可在外锅1的侧壁上设置一通孔12,从而可将弹性支撑装置的一端安装至安装座4,而将弹性支撑装置的另一端通过通孔12伸入到外锅1内,以便弹性支撑装置的另一端能够与内锅2的连接部26配合,以支撑安装至连接部26。而压板6用于实现弹簧7在弹性支撑装置的底部的安装,而弹簧7用于使弹性支撑装置具有一定的弹性,从而使得弹性支撑装置在内锅2重力和上盖组件9的压力下能够向下压缩变形。该种设置,通过支架5、安装座4和压板6等能够简单、有效的实现弹性支撑装置的安装,从而能够简单有效地对内锅2进行支撑安装。
其中,具体地,在安装时,可将如图6所示,将支架5、安装座4、压板6、弹簧7和支撑装置3构成的整体组装成一个弹性支撑组件,这样便能够将弹性支撑组件整体用于其它产品。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3和图6所示,支撑板62上设置有第一定位结构622,弹性支撑装置上设置有第二定位结构322,弹簧7的一端套设安装在第一定位结构622上,弹簧7的另一端套设安装在第二定位结构322上。
在该些实施例中,第一定位结构622能够与弹簧7的一端进行定位,从而能够实现弹簧7与支撑板62之间的定位安装,第二定位结构322能够与弹簧7的另一端进行定位,从而能够实现弹簧7与弹性支撑装置之间的定位安装,该种设置,通过第一定位结构622和第二定位结构322的定位,一方面可防止弹簧7的两端相对支撑板62和弹性支撑装置打滑,另一方面能够提高弹簧7的安装便利性。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3和图6所示,第一定位结构622为定位板,第二定位结构322为定位柱。
在该些实施例中,第一定位结构622和第二定位结构322的结构可任意选择,具体地,比如圆形凸起,方形凸起等,但优选地,第一定位结构622为定位板,第二定位结构322为定位柱。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3、图5和图6所示,支架5的两端固定安装在外锅1的外侧壁上,支架5的中部向远离外锅1的外侧壁的方向凹陷,支架5的中部上设置有连通孔52;安装座4包括腔体42和固定板44,腔体42上设置有安装腔422,固定板44贴合安装至支架5的中部、远离外锅1的外侧壁的一面上,腔体42的开口端穿过连通孔52并贴合至外锅1的外侧壁,腔体42的另一端安装至固定板44;压板6包括安装板64和支撑板62,安装板64贴合安装至固定板44远离支架5的一面上,支撑板62的一端与安装板64靠近外锅1的底壁的一端连接,支撑板62的另一端延伸至支撑装置3靠近外锅1的底壁的一方;安装板64上沿外锅1的径向方向上间隔设置有两个安装筋642,安装筋642沿外锅1的轴向设置;固定板44上设置有贯穿腔体42的开孔,两个安装筋642穿过开孔并限位在腔体42的两侧,腔体42的两侧壁上靠近固定板44的一侧上设置有缺口424;支撑装置3的两侧上设置有导向凸筋326,导向凸筋326通过缺口424伸出到腔体42外,且导向凸筋326的一侧与安装筋642相抵靠。
在该些实施例中,优选将支架5设置成板状,具体地,可将支架5的中部向一侧凹陷成U形,这样便能够通过支架5的两端与外锅1的侧壁固定连接,其中,优选地,支架5的两端焊接在外锅1的侧壁上。而安装座4包括腔体42和固定板44,其中,腔体42用于安装和容纳支撑装置3的一端,而固定板44用于与支架5固定连接,以实现安装座4的安装,其中,具体安装时,可将支撑装置3从前至后地从安装座4靠近固定板44的一方插入安装到腔体42内,然后使支撑装置3的前端通过通孔12伸入到外锅1内,并与内锅2进行支撑配合,而支撑装置3的后端则可直接固定在腔体42内,这样即可防止支撑装置3悬空安装,因而能够使支撑装置3在安装座4内安装的更加牢靠。而压板6包括安装板64和支撑板62,其中,安装板64用于与固定板44固定连接,以实现压板6的安装,而支撑板62设置在支撑装置3的下方,用于实现支撑装置3实现弹簧7的安装,从而使得支撑装置3即能够向底部滑动,又能够在内锅2被拿走后自动复位。同时,可在支撑装置3安装在安装腔422的一端的两侧上分别设置一个导向凸筋326,以便能够在合盖时,利用该导向凸筋326引导支撑装置3的导向滑动,从而可防止支撑装置3在向外锅1的底部变形时,发生倾斜或者卡死等情况。此时,为实现支撑装置3的安装,可将安装腔422设置成两端的开口的结构,即将固定板44也打通,并同时在安装腔422的侧壁靠近固定板44的一侧上设置缺口424,这样,支撑装置3的一端便能够从安装座4设置有固定板44的一端插入并伸出安装座4,而支撑装置3的另一端则可通过导向凸筋326与缺口424的配合,安装在安装座4内。而通过在压板6上设置两个安装筋642,从而一方面可通过两个安装筋642进一步对安装座4的腔体42进行限位安装,从而能够确保安装座4的安装可靠性,另一方面还可利用安装筋642与导向凸筋326的抵靠配合,实现对导向凸筋326的进一步导向限位,从而能够牢靠且稳定地通过安装座4与压板6的配合实现对支撑装置3的限位安装。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支架5的两端焊接在外锅1的外侧壁上。
在该些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支架5便能够在外锅1的侧壁上,对应连接部26的位置处为弹性支撑装置的安装搭建一个安装平台,从而弹性支撑装置能够基于该支架5实现在外锅1的侧壁上的安装,而支架5的两端优选焊接在外锅1上,从而不用在外锅1上额外设置孔类结构,因而能够确保外锅1的完整。此外,焊接也比较好操作,因而能够降低产品的加工难度,同时焊接也连接的比较牢靠,因而能够确保支架5的安装可靠性。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3、图5和图6所示,支架5的中部、固定板44和安装板64通过螺钉或螺栓连接。
在该些实施例中,可在连通孔52的周围设置多个螺纹孔,同时,在腔体42的周围、固定板44的四个角上也对应设置多个孔,以及在压板6的安装板64上也对应设置多个孔,从而支架5的中部、安装座4的固定板44和压板6的安装板64之间即可通过多个螺钉或螺栓与支架5、固定板44和安装板64上孔配合连接在一起,进而即可简单快速地通过螺钉或螺栓实现安装座4、支架5和压板6之间的固定安装。而螺钉或螺栓连接的连接性可靠,且结构比较简单,因而能够简化产品的整体结构,降低产品的整体成本。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3、图5和图6所示,支撑装置3包括:支撑座32,支撑座32的至少一端位于外锅1内,并对应内锅2的连接部26设置,支撑座32对应内锅2的连接部26设置的一端上设置有安装孔324;支撑盖34,盖装在安装孔324处,并能够与内锅2贴合;测温元件36,测温元件36的一端安装在支撑座32内,并与支撑盖34接触,用于通过支撑盖34来检测内锅2的温度。
在该些实施例中,支撑装置3包括支撑座32、支撑盖34和测温元件36,而通过在支撑装置3内设置测温元件36,从而使得支撑装置3即可实现对内锅2的定位支撑,又能够用于对内锅2的温度的检测,具体地,一方面可通过支撑座32来实现对内锅2的支撑,另一方面可通过支撑座32来安装测温元件36,而支撑盖34能够与内锅2的连接部26直接接触,从而能够用于感测连接部26的温度,而测温元件36安装在支撑座32内,且能够与支撑盖34接触,从而能够通过支撑盖34的温度来感测内锅2内的食物的温度,并将检测的温度以信号的方式发出去或者直接对检测的温度进行处理后,输出相应的处理信号。而通过设置支撑盖34,可防止测温元件36直接裸露在外头,从而能够提高测温元件36的防水性。
同时,优选地,可将支撑盖34凸出于支撑座32设置,这样能够使支撑盖34与内锅2接触的更好,因而能够提高测温的准确性。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支撑座32为耐热塑料件,和/或支撑盖34为金属盖。
在该些实施例中,支撑座32为耐热塑料件,从而使得支撑座32能够隔热,从而可防止支撑座32将热量传递给测温元件36。而支撑盖34优选为金属盖,因为金属盖的导热性能好,因而可准确地感测到内锅2的连接部26处的温度,其中,具体地,支撑盖34可为铜盖、铝盖等。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测温元件36为热敏电阻。
其中,优选地,测温元件36为热敏电阻,因为热敏电阻反应灵敏且精度高,因而能够准确地检测出内锅2内的食物的温度。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3、图5和图6所示,多个弹性支撑装置中至少一个上设置有测温元件36,当然,测温元件的结构即可如图1至图6所示,也可为其它结构。
在该些实施例中,可在弹性支撑装置上设置一个测温元件36,这样便能够利用弹性支撑装置在支撑安装内锅2的同时,实现对内锅2的侧温,从而便不用在额外的设置温控器,因而即能够简化烹饪器具的结构、降低烹饪器具的加工成本。
其中,优选地,在弹性支撑装置上设置有测温元件36时,弹性支撑装置优选对应支撑设置在内锅2的连接部26。这样便能够对内锅2的连接部26进行测温,该种测温方式,即能够相对确保测温的准确性,又能够在加热元件为红外加热元件等时,防止测温元件36被红外加热元件等加热。
其中,优选地,多个弹性支撑装置中至少两个上设置有测温元件36。该种设置,能够利用多个测温元件36对内锅2的温度进行多点检测,因而能够提高温度检测的准确性。同时,该种设置,在某个测温元件36失效后,其它的测温元件36也能够继续检测温度,因而能够降低产品的维修率。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内锅2为金属内锅或非金属内锅。
在该些实施例中,内锅2即可是金属内锅也可以是非金属内锅,具体地,可根据实际选择。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锅体还包括:外壳8,外锅1安装在外壳8内,且外锅1的外侧壁与外壳8的内侧壁之间形成有容纳腔;加热件14,设置在外锅1的内底壁上,用于加热内锅2。
在该些实施例中,可在外锅1外在设置一个外壳8,同时,可将外锅1与外壳8之间形成一安装腔422,这样便能够将支架5、压板6、安装座4等零件安装在外锅1的外侧壁上、外锅1与外壳8之间,从而即可利用外壳8实现对外锅1、支架5、压板6、安装座4等零件的封闭保护,进而即可提高产品的防水性。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连接部26呈弧形;弹性支撑装置上设置有与连接部26的形状大小相互适配的支撑面。
在该些实施例中,连接部26优选呈弧形,因为这样能够使得内锅2的外表面更加平滑,且也能够使得内锅2整体更加美观。而在连接部26呈弧形时,支撑面优选为与弧形的连接部26相互适配的类倾斜面,这样使得温控器能够与连接部26更好的贴合,因而能够更精确地检测出内锅2内的食物的温度,从而能够提高产品的控制可靠性。其中,具体地,支撑面从外锅1的锅口至外锅1的底壁向外锅1的内侧倾斜。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加热件14为红外加热件或电磁加热件。
在该些实施例中,加热件14即可为红外加热件,也可为电磁加热件,具体地,可根据实际进行选择,当然,加热件14也可为其它类型。
其中,优选地,烹饪器具包括电炖锅、电饭煲或压力锅。当然,烹饪器具也可为除电炖锅、电饭煲和压力锅之外的其它产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锅体,所述锅体包括外锅和内锅,所述外锅上设置有多个能够向所述外锅的底部变形的弹性支撑装置,且每一所述弹性支撑装置的至少一端位于所述外锅内,所述内锅能够安装在所述外锅内的所述多个弹性支撑装置上;
上盖组件,能够盖装在所述锅体上,且所述上盖组件盖装在所述锅体上时,所述上盖组件能够对所述内锅产生一压紧力,所述内锅在所述压紧力的作用下能够压缩所述弹性支撑装置,并向所述外锅的底部移动一段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弹性支撑装置安装在所述外锅的侧壁上,和/或多个所述弹性支撑装置在所述外锅上安装在同一高度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锅的锅口上设置有向所述内锅外弯折的翻边,所述上盖组件盖装在所述锅体上时,所述翻边靠近所述内锅的底部的面贴合在所述锅体的锅口所在的端面上,或所述翻边靠近所述内锅的底部的面凸出于所述锅体的锅口所在的端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组件包括:
上盖,能够盖装在所述锅体上;
盖板,设置在所述上盖靠近所述锅体的一侧,能够与所述内锅贴合,以挤压所述内锅;
密封圈,设置在所述盖板与所述内锅之间,用于使所述盖板与所述内锅之间密封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支撑装置的数量为三个,三个所述弹性支撑装置在所述外锅上对称分布。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锅包括内锅侧壁和内锅底壁,所述内锅侧壁和所述内锅底壁通过连接部连接;
其中,每一所述弹性支撑装置在所述外锅上均对应于所述内锅的所述连接部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锅的侧壁上设置有通孔,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
支架,安装在所述外锅的外侧壁上;
安装座,安装在所述支架上,所述安装座上设置有安装腔,所述安装腔靠近所述外锅的底部的一面上设置有过孔;
压板,安装至所述支架,所述压板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位于所述安装座靠近所述外锅的底壁的一方;
其中,所述弹性支撑装置包括一弹簧和一支撑装置,所述弹簧的一端安装在所述支撑板上,所述弹簧的另一端通过所述过孔伸入到所述安装腔内,所述支撑装置的一端安装在所述安装腔内、并位于所述弹簧伸入所述安装腔内的一端上,所述支撑装置的另一端通过所述通孔伸入至所述外锅内,并能够与所述连接部接触,以支撑所述连接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架的两端固定安装在所述外锅的外侧壁上,所述支架的中部向远离所述外锅的外侧壁的方向凹陷,所述支架的中部上设置有连通孔;
所述安装座包括腔体和固定板,所述腔体上设置有所述安装腔,所述固定板贴合安装至所述支架的中部、远离所述外锅的外侧壁的一面上,所述腔体的开口端穿过所述连通孔并贴合至所述外锅的外侧壁,所述腔体的另一端安装至所述固定板;
所述压板包括安装板和所述支撑板,所述安装板贴合安装至所述固定板远离所述支架的一面上,所述支撑板的一端与所述安装板靠近所述外锅的底壁的一端连接,所述支撑板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支撑装置靠近所述外锅的底壁的一方;
所述安装板上沿所述外锅的径向方向上间隔设置有两个安装筋,所述安装筋沿所述外锅的轴向设置;
所述固定板上设置有贯穿所述腔体的开孔,所述两个安装筋穿过所述开孔并限位在所述腔体的两侧,所述腔体的两侧壁上靠近所述固定板的一侧上设置有缺口;
所述支撑装置的两侧上设置有导向凸筋,所述导向凸筋通过所述缺口伸出到所述腔体外,且所述导向凸筋的一侧与所述安装筋相抵靠。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装置包括:
支撑座,所述支撑座的至少一端位于所述外锅内,并对应所述内锅的连接部设置,所述支撑座对应所述内锅的连接部设置的一端上设置有安装孔;
支撑盖,盖装在所述安装孔处,并能够与所述内锅贴合;
测温元件,所述测温元件的一端安装在所述支撑座内,并与所述支撑盖接触,用于通过所述支撑盖来检测所述内锅的温度。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座为耐热塑料件,和/或所述支撑盖为金属盖;和/或
所述测温元件为热敏电阻。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弹性支撑装置中至少一个上设置有测温元件;和/或
所述内锅为金属内锅或非金属内锅。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锅体还包括:
外壳,所述外锅安装在所述外壳内,且所述外锅的外侧壁与所述外壳的内侧壁之间形成有容纳腔;
加热件,设置在所述外锅的内底壁上,用于加热所述内锅。
CN201820128624.5U 2018-01-25 2018-01-25 烹饪器具 Active CN20855135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128624.5U CN208551353U (zh) 2018-01-25 2018-01-25 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128624.5U CN208551353U (zh) 2018-01-25 2018-01-25 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551353U true CN208551353U (zh) 2019-03-01

Family

ID=654524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128624.5U Active CN208551353U (zh) 2018-01-25 2018-01-25 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551353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94107A (zh) * 2019-07-30 2021-02-02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磁加热的电压力锅
CN114098417A (zh) * 2021-12-27 2022-03-01 江西省康舒陶瓷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持续杀菌功能的精细陶瓷烹调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94107A (zh) * 2019-07-30 2021-02-02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磁加热的电压力锅
CN112294107B (zh) * 2019-07-30 2022-10-04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磁加热的电压力锅
CN114098417A (zh) * 2021-12-27 2022-03-01 江西省康舒陶瓷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持续杀菌功能的精细陶瓷烹调装置
CN114098417B (zh) * 2021-12-27 2022-09-09 江西省康舒陶瓷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持续杀菌功能的精细陶瓷烹调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551353U (zh) 烹饪器具
CN208551127U (zh) 烹饪器具
CN208551369U (zh) 烹饪器具
CN208551129U (zh) 烹饪器具
CN208658904U (zh) 烹饪器具
CN208463876U (zh) 烹饪锅具及烹调器
CN215811332U (zh) 感温组件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4595564U (zh) 烹饪器具
CN215016112U (zh) 烹饪器具
CN216822812U (zh) 烹饪器具
CN217302902U (zh) 烹饪电器
WO2021139664A1 (zh) 锅具和烹饪设备
CN217696178U (zh) 一种蒸烤箱
CN204813362U (zh) 煮饭器
CN205880706U (zh) 温控器和具有该温控器的电热器具
CN211432295U (zh) 烹饪器具
CN107388305B (zh) 一种凹盘电磁炉
CN209186375U (zh) 电热壶
CN216868561U (zh) 一种温度探头结构及使用它的电磁烹饪器具
CN217302901U (zh) 检测模组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20379751U (zh) 电磁灶的称重模块设置结构
CN217302909U (zh) 烹饪电器
CN210842661U (zh) 锅体组件及烹饪器具
CN213721351U (zh) 锅具和烹饪器具
CN215777446U (zh) 温度探头与面板的安装结构及使用其的电磁烹饪器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