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502822U - 一种地铁隧道通风排烟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地铁隧道通风排烟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502822U
CN208502822U CN201820738468.4U CN201820738468U CN208502822U CN 208502822 U CN208502822 U CN 208502822U CN 201820738468 U CN201820738468 U CN 201820738468U CN 208502822 U CN208502822 U CN 20850282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duct
tunnel
station
main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738468.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荣国
邹赐敏
齐跃
李森
雷振国
程忠平
丁渺清
刘洋
曹梦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Engineering Co Ltd of China Railway Seventh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Engineering Co Ltd of China Railway Seventh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Engineering Co Ltd of China Railway Seventh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an Engineering Co Ltd of China Railway Seventh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738468.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50282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50282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50282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地铁隧道通风排烟结构,包括风井、风道和通风排气装置;所述风井包括前排风井、前区间排风井、前车站排风井、后排风井、后区间排风井、后车站排风井、前活塞风井和后活塞风井,所述前车站排风井设置在车站隧道的前端,所述前排风井、前区间排风井和前活塞风井均设置在区间隧道的前端;所述后车站排风井设置在车站隧道的后端,所述后排风井、后区间排风井和后活塞风井均设置在区间隧道的后端;可以将区间隧道通风系统和车站隧道通风系统相互结合,对区间隧道和车站隧道进行通风排烟,保证地下空间的空气质量,并且可在不同的地铁内实施。

Description

一种地铁隧道通风排烟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地铁通风排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地铁隧道通风排烟结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国内轨道交通建设蓬勃发展,安全、节能、环保成为轨道交通建设的目标。通风空调系统作为城市轨道交通重要的机电系统,占用了车站设备管理用房约50%的面积,消耗了约1/3的地铁运行能耗。通风空调系统的系统方案对减少土建投资、节省运行能耗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国内的城市轨道交通地铁车站的中多数安装有屏蔽门,屏蔽门系统将站台候车区与行车隧道分隔,不但保证了乘客安全,还可防止在空调季节,空调冷风泄漏至隧道,降低了空调能耗,同时节省设备及土建投资。屏蔽门将通风空调系统分为车站通风空调系统和隧道通风系统,隧道通风系统根据服务区域的不同,分为车站隧道排风系统(也称排热系统、轨排系统)和区间隧道通风系统。但是,现有的车站隧道排风系统和区间隧道通风系统难以保证地下空间的空气质量,并且通气排烟效果差,不适用于大面积推广。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地铁隧道通风排烟结构,可以将区间隧道通风系统和车站隧道通风系统相互结合,对区间隧道和车站隧道进行通风排烟,保证地下空间的空气质量,并且可在不同的地铁内实施。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地铁隧道通风排烟结构,所述地铁隧道包括区间隧道、左式正线、右式正线和车站隧道,所述左式正线和右式正线分别沿区间隧道和车站隧道的左右两端延伸,所述车站隧道内设有岛式站台,包括风井、风道和通风排气装置;
所述风井包括前排风井、前区间排风井、前车站排风井、后排风井、后区间排风井、后车站排风井、前活塞风井和后活塞风井,所述前车站排风井设置在车站隧道的前端,所述前排风井、前区间排风井和前活塞风井均设置在区间隧道的前端;所述后车站排风井设置在车站隧道的后端,所述后排风井、后区间排风井和后活塞风井均设置在区间隧道的后端;
所述后排风井、后区间排风井、后车站排风井和所述后活塞风井均设置在车站隧道的后端;
所述风道包括轨顶风道和轨底风道,所述轨顶风道为两个且对称设置在位于车站隧道内的左式正线和右式正线的顶端,并且,轨顶风道的长度与岛式站台的长度相适配;
所述轨底风道为两个且对称对称设置在岛式站台的左内侧和右内侧,其中两个轨顶风道和两个轨底风道前端的并连形成前连接端,两个轨顶风道和两个轨底风道后端的并连形成后连接端;
所述通风排气装置包括前区间通风装置、前通风排气装置、前车站通风装置、后区间通风装置、后通风排气装置和后车站通风装置,所述前区间排风井通过前区间通风装置与车站隧道前方的区间隧道连通,所述前排风井和前活塞风井通过前通风排气装置与左式正线、右式正线和前连接端连通,所述前车站排风井通过前车站通风装置与车站隧道连通,所述后区间排风井通过后区间通风装置与车站隧道后方的区间隧道连通,所述后排风井和后活塞风井通过后通风排气装置与左式正线、右式正线和后连接端连通,所述后车站排风井通过后车站通风装置与车站隧道连通。
本实用新型中,设置的前排风井、前活塞风、后排风井和后活塞风井均用于对左式正线、右式正线、轨顶风道和轨底风道进行通换气;前区间排风井和后区间排风井用于对区间隧道进行通换气;前车站排风井和后车站排风井用于对车站隧道进行通换气;同时,设置的前区间通风装置、前通风排气装置、前车站通风装置、后区间通风装置、后通风排气装置和后车站通风装置均属于通换气装置,用于给区间隧道、车站隧道、左式正线、右式正线、轨顶风道和轨底风道进行通换气。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所述前区间通风装置包括前区间主风道,所述前区间主风道包括并联设置的第一前区间次风道和第二前区间次风道;所述前通风排气装置包括并联设置的第一前主风道和第二前主风道,其中第一前主风道和第二前主风道分别通过并列的第一前次风道、第二前次风道和第三前次风道连接;所述前车站通风装置包括前车站风道;所述后区间通风装置包括后区间主风道,所述后区间主风道包括并联设置的第一后区间次风道和第二后区间次风道;所述后通风排气装置包括并联设置的第一后主风道和第二后主风道,其中第一后主风道和第二后主风道分别通过并列的第一后次风道、第二后次风道和第三后次风道连接;所述后车站通风装置包括后车站风道。
设置的前区间主风道用于对位于车站隧道前方的区间隧道进行通换气,设置的后区间主风道用于对位于车站隧道后方的区间隧道进行通换气;设置的第一前主风道和第二前主风道、第一后主风道、第二后主风道用于对左式正线、右式正线、轨顶风道和轨底风道进行通换气;设置的前车站风道和后车站风道用于对车站内部进行通换气。
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所述前区间主风道与隧道相连的一端依次串接有电动排气阀和防火阀,所述第一前区间次风道和第二前区间次风道上依次串接有电动排气阀、消声器和隧道风机;所述后区间主风道与隧道相连的一端依次串接有电动排气阀和防火阀,所述第一后区间次风道和第二后区间次风道上依次串接有电动排气阀、消声器和隧道风机。
这样,设置的电动排气阀用于控制前区间主风道和后区间主风道的开闭,同时,防火阀用于保护前区间主风道和后区间主风道上的设备,同时,在第一前区间次风道、第二前区间次风道、第一后区间次风道和第二后区间次风道上串接的电动排气阀、消声器和隧道风机用于对区间隧道进行通换气,同时,并列设置可以增大通换气量。
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前次风道、第二前次风道、第一后次风道和第二后次风道上均依次串接有电动排气阀、消声器和隧道风机;位于第一前次风道与第二前次风道之间的第一前主风道和第二前主风道上均串接有电动排气阀,位于第二前次风道与第三前次风道之间第一前主风道上串接有电动排气阀;位于第一后次风道与第二后次风道上之间第一前主风道和第二前主风道上均串接有电动排气阀,位于第二后次风道与第三后次风道之间的第一后主风道上串接有电动排气阀;位于第二前次风道与第三前次风道之间的第二前主风道上串接有消声器和电动排气阀,位于第二后次风道与第三后次风道之间的第二后主风道上串接有消声器和电动排气阀。
这样设置可以使第一前主风道与第一前次风道、第二前次风道和第三前次风道之间形成不同的回路,同理,第一后主风道与第一后次风道、第二后次风道和第三后次风道之间形成不同的回路,可以对处于不同位置的左式正线、右式正线、轨顶风道和轨底风道进行通换气。
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所述前车站风道上依次串接有防火阀、电动排气阀、消声器和隧道风机;所述后车站风道上依次串接有防火阀、电动排气阀、消声器和隧道风机。
设置的前车站风道和后车站风道分别对车站内部的前端和后端进行通换气。
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前次风道与所述第二前主风道相连的一端与所述前排风井之间的管路上串接有电动排气阀和消声器;所述第一后次风道与所述第二后主风道相连的一端与所述后排风井之间的管路上串接有电动排气阀和消声器。
设置的消声器可以进一步对气流进行消音,减少噪音污染。
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前次风道与所述第二前主风道相连的一端与所述前活塞风井之间的管路上串接有消声器;所述第三后次风道与所述第二后主风道相连的一端与所述后活塞风井之间的管路上串接有消声器。
设置的消声器可以进一步对气流进行消音,减少噪音污染。
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所述前连接端和前通风排气装置与左式正线之间分别通过第一前连接风道和第二前连接风道连接,其中第一前连接风道上设有防火阀,第二前连接风道上设有电动排气阀,并且第一前连接风道和第二前连接风道并连;所述后连接端和后通风排气装置与右式正线之间分别通过第一后连接风道和第二后连接风道连接,其中第一后连接风道上设有防火阀,第二后连接风道上设有电动排气阀,并且第一后连接风道和第二后连接风道并连。
第一前连接风道和第二前连接风道分别用于对左式正线、轨顶风道和轨底风道内进行通换气,第一后连接风道和第二后连接风道分别用于对左式正线、轨顶风道和轨底风道内进行通换气。
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前主风道与第三前次风道相连的一端与所述右式正线连通,所述第一后主风道与第三后次风道相连的一端与所述左式正线连通。
第一前主风道与第三前次风道相连的一端用于控制右式正线的通换气量,第一后主风道与第三后次风道相连的一端用于控制左式正线的通换气量。
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每个所述轨顶风道的前后两端均设有电动排气阀;每个所述轨底风道的前后两端均设有电动排气阀。
设置电动排气阀用于控制轨顶风道和轨底风道的开闭,进一步控制通换气量。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的前排风井、前活塞风、后排风井和后活塞风井均用于对左式正线、右式正线、轨顶风道和轨底风道进行通换气;前区间排风井和后区间排风井用于对区间隧道进行通换气;前车站排风井和后车站排风井用于对车站隧道进行通换气;同时,设置的前区间通风装置、前通风排气装置、前车站通风装置、后区间通风装置、后通风排气装置和后车站通风装置均属于通换气装置,用于给区间隧道、车站隧道、左式正线、右式正线、轨顶风道和轨底风道进行通换气。本实用新型可以将区间隧道通风系统和车站隧道通风系统相互结合,对区间隧道和车站隧道进行通风排烟,保证地下空间的空气质量,并且可在不同的地铁内实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表示区间隧道;2表示左式正线;3表示右式正线;4表示车站隧道;5表示岛式站台;6表示风井;61表示前排风井;62表示前区间排风井; 63表示前车站排风井;64表示后排风井;65表示后区间排风井;66表示后车站排风井;67表示前活塞风井;68表示后活塞风井;7表示风道;71表示轨顶风道;72表示轨底风道;8表示通风排气装置;81表示前区间通风装置;811 表示前区间主风道;812表示第一前区间次风道;813表示第二前区间次风道; 82表示前通风排气装置;821表示第一前主风道;822表示第二前主风道;823 表示第一前次风道;824表示第二前次风道;825表示第三前次风道;826表示第一前连接风道;827表示第二前连接风道;83表示前车站通风装置;831表示前车站风道;84表示后区间通风装置;841表示后区间主风道;842表示第一后区间次风道;843表示第二后区间次风道;85表示后通风排气装置;851 表示第一后主风道;852表示第二后主风道;853表示第一后次风道;854表示第二后次风道;855表示第三后次风道;856表示第一后连接风道;857表示第二后连接风道;86表示后车站通风装置;861表示后车站风道;9表示电动排气阀;10表示消声器;11表示隧道风机;12表示防火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所示,图1中A所在的方向表示右方向,B所在的方向表示左方向,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地铁隧道通风排烟结构,所述地铁隧道包括区间隧道1、左式正线2、右式正线3和车站隧道4,所述左式正线2和右式正线3分别沿区间隧道1和车站隧道4的左右两端延伸,所述车站隧道4内设有岛式站台5,包括风井6、风道7和通风排气装置8;
所述风井6包括前排风井61、前区间排风井62、前车站排风井63、后排风井64、后区间排风井65、后车站排风井66、前活塞风井67和后活塞风井68,所述前车站排风井63设置在车站隧道4的前端,所述前排风井61、前区间排风井62和前活塞风井67均设置在1的前端;所述后车站排风井66设置在车站隧道4的后端,所述后排风井64、后区间排风井65和后活塞风井68均设置在区间隧道1的后端;
所述风道7包括轨顶风道71和轨底风道72,所述轨顶风道71为两个且对称设置在位于车站隧道4内的左式正线2和右式正线3的顶端,并且,轨顶风道71的长度与岛式站台5的长度相适配;
所述轨底风道72为两个且对称对称设置在岛式站台5的左内侧和右内侧,其中两个轨顶风道71和两个轨底风道72前端的并连形成前连接端,两个轨顶风道71和两个轨底风道72后端的并连形成后连接端;
所述通风排气装置8包括前区间通风装置81、前通风排气装置82、前车站通风装置83、后区间通风装置84、后通风排气装置85和后车站通风装置86,所述前区间排风井62通过前区间通风装置81与车站隧道4前方的区间隧道1 连通,所述前排风井61和前活塞风井67通过前通风排气装置82与左式正线2、右式正线3和前连接端连通,所述前车站排风井63通过前车站通风装置83与车站隧道4连通,所述后区间排风井65通过后区间通风装置84与车站隧道4 后方的区间隧道1连通,所述后排风井64和后活塞风井68通过后通风排气装置85与左式正线2、右式正线3和后连接端连通,所述后车站排风井66通过后车站通风装置86与车站隧道4连通。
本实用新型中,设置的前排风井61、前活塞风、后排风井64和后活塞风井68均用于对左式正线2、右式正线3、轨顶风道71和轨底风道72进行通换气;前区间排风井62和后区间排风井65用于对区间隧道1进行通换气;前车站排风井63和后车站排风井66用于对车站隧道4进行通换气;同时,设置的前区间通风装置81、前通风排气装置82、前车站通风装置83、后区间通风装置84、后通风排气装置85和后车站通风装置86均属于通换气装置,用于给区间隧道1、车站隧道4、左式正线2、右式正线3、轨顶风道71和轨底风道72 进行通换气。
如图1,所述前区间通风装置81包括前区间主风道811,所述前区间主风道811包括并联设置的第一前区间次风道812和第二前区间次风道813;所述前通风排气装置82包括并联设置的第一前主风道821和第二前主风道822,其中第一前主风道821和第二前主风道822分别通过并列的第一前次风道823、第二前次风道824和第三前次风道825连接;所述前车站通风装置83包括前车站风道831;所述后区间通风装置84包括后区间主风道841,所述后区间主风道841包括并联设置的第一后区间次风道842和第二后区间次风道843;所述后通风排气装置85包括并联设置的第一后主风道851和第二后主风道852,其中第一后主风道851和第二后主风道852分别通过并列的第一后次风道853、第二后次风道854和第三后次风道855连接;所述后车站通风装置86包括后车站风道861。
设置的前区间主风道811用于对位于车站隧道4前方的区间隧道1进行通换气,设置的后区间主风道841用于对位于车站隧道4后方的区间隧道1进行通换气;设置的第一前主风道821和第二前主风道822、第一后主风道851、第二后主风道852用于对左式正线2、右式正线3、轨顶风道71和轨底风道72 进行通换气;设置的前车站风道831和后车站风道861用于对车站内部进行通换气。
如图1,所述前区间主风道811与隧道相连的一端依次串接有电动排气阀9 和防火阀12,所述第一前区间次风道812和第二前区间次风道813上依次串接有电动排气阀9、消声器10和隧道风机11;所述后区间主风道841与隧道相连的一端依次串接有电动排气阀9和防火阀12,所述第一后区间次风道842和第二后区间次风道843上依次串接有电动排气阀9、消声器10和隧道风机11。
这样,设置的电动排气阀9用于控制前区间主风道811和后区间主风道841 的开闭,同时,防火阀12用于保护前区间主风道811和后区间主风道841上的设备,同时,在第一前区间次风道812、第二前区间次风道813、第一后区间次风道842和第二后区间次风道843上串接的电动排气阀9、消声器10和隧道风机11用于对区间隧道1进行通换气,同时,并列设置可以增大通换气量。
如图1,所述第一前次风道823、第二前次风道824、第一后次风道853和第二后次风道854上均依次串接有电动排气阀9、消声器10和隧道风机11;位于第一前次风道823与第二前次风道824之间的第一前主风道821和第二前主风道822上均串接有电动排气阀9,位于第二前次风道824与第三前次风道825 之间第一前主风道821上串接有电动排气阀9;位于第一后次风道853与第二后次风道854上之间第一前主风道821和第二前主风道822上均串接有电动排气阀9,位于第二后次风道854与第三后次风道855之间的第一后主风道851 上串接有电动排气阀9;位于第二前次风道824与第三前次风道825之间的第二前主风道822上串接有消声器10和电动排气阀9,位于第二后次风道854与第三后次风道855之间的第二后主风道852上串接有消声器10和电动排气阀9。
这样设置可以使第一前主风道821与第一前次风道823、第二前次风道824 和第三前次风道825之间形成不同的回路,同理,第一后主风道851与第一后次风道853、第二后次风道854和第三后次风道855之间形成不同的回路,可以对处于不同位置的左式正线2、右式正线3、轨顶风道和轨底风道进行通换气。
如图1,所述前车站风道831上依次串接有防火阀12、电动排气阀9、消声器10和隧道风机11;所述后车站风道861上依次串接有防火阀12、电动排气阀9、消声器10和隧道风机11。
设置的前车站风道831和后车站风道861分别对车站内部的前端和后端进行通换气。
如图1,所述第一前次风道823与所述第二前主风道822相连的一端与所述前排风井61之间的管路上串接有电动排气阀9和消声器10;所述第一后次风道853与所述第二后主风道852相连的一端与所述后排风井64之间的管路上串接有电动排气阀9和消声器10。
设置的消声器10可以进一步对气流进行消音,减少噪音污染。
如图1,所述第三前次风道825与所述第二前主风道822相连的一端与所述前活塞风井67之间的管路上串接有消声器10;所述第三后次风道855与所述第二后主风道852相连的一端与所述后活塞风井68之间的管路上串接有消声器10。
设置的消声器10可以进一步对气流进行消音,减少噪音污染。
如图1,所述前连接端和前通风排气装置82与左式正线2之间分别通过第一前连接风道826和第二前连接风道827连接,其中第一前连接风道826上设有防火阀12,第二前连接风道827上设有电动排气阀9,并且第一前连接风道 826和第二前连接风道827并连;所述后连接端和后通风排气装置85与右式正线3之间分别通过第一后连接风道856和第二后连接风道857连接,其中第一后连接风道856上设有防火阀12,第二后连接风道857上设有电动排气阀9,并且第一后连接风道856和第二后连接风道857并连。
第一前连接风道826和第二前连接风道827分别用于对左式正线2、轨顶风道71和轨底风道72内进行通换气,第一后连接风道856和第二后连接风道 857分别用于对左式正线2、轨顶风道71和轨底风道72内进行通换气。
如图1,所述第一前主风道821与第三前次风道825相连的一端与所述右式正线3连通,所述第一后主风道851与第三后次风道855相连的一端与所述左式正线2连通。
第一前主风道821与第三前次风道825相连的一端用于控制右式正线3的通换气量,第一后主风道851与第三后次风道855相连的一端用于控制左式正线2的通换气量。
如图1,每个所述轨顶风道71的前后两端均设有电动排气阀9;每个所述轨底风道72的前后两端均设有电动排气阀9。
设置电动排气阀9用于控制轨顶风道71和轨底风道72的开闭,进一步控制通换气量。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Claims (10)

1.一种地铁隧道通风排烟结构,所述地铁隧道包括区间隧道(1)、左式正线(2)、右式正线(3)和车站隧道(4),所述左式正线(2)和右式正线(3)分别沿区间隧道(1)和车站隧道(4)的左右两端延伸,所述车站隧道(4)内设有岛式站台(5),其特征在于:包括风井(6)、风道(7)和通风排气装置(8);
所述风井(6)包括前排风井(61)、前区间排风井(62)、前车站排风井(63)、后排风井(64)、后区间排风井(65)、后车站排风井(66)、前活塞风井(67)和后活塞风井(68),所述前车站排风井(63)设置在车站隧道(4)的前端,所述前排风井(61)、前区间排风井(62)和前活塞风井(67)均设置在区间隧道(1)的前端;所述后车站排风井(66)设置在车站隧道(4)的后端,所述后排风井(64)、后区间排风井(65)和后活塞风井(68)均设置在区间隧道(1)的后端;
所述风道(7)包括轨顶风道(71)和轨底风道(72),所述轨顶风道(71)为两个且对称设置在位于车站隧道(4)内的左式正线(2)和右式正线(3)的顶端,并且,轨顶风道(71)的长度与岛式站台(5)的长度相适配;
所述轨底风道(72)为两个且对称对称设置在岛式站台(5)的左内侧和右内侧,其中两个轨顶风道(71)和两个轨底风道(72)前端的并连形成前连接端,两个轨顶风道(71)和两个轨底风道(72)后端的并连形成后连接端;
所述通风排气装置(8)包括前区间通风装置(81)、前通风排气装置(82)、前车站通风装置(83)、后区间通风装置(84)、后通风排气装置(85)和后车站通风装置(86),所述前区间排风井(62)通过前区间通风装置(81)与车站隧道(4)前方的区间隧道(1)连通,所述前排风井(61)和前活塞风井(67)通过前通风排气装置(82)与左式正线(2)、右式正线(3)和前连接端连通,所述前车站排风井(63)通过前车站通风装置(83)与车站隧道(4)连通,所述后区间排风井(65)通过后区间通风装置(84)与车站隧道(4) 后方的区间隧道(1)连通,所述后排风井(64)和后活塞风井(68)通过后通风排气装置(85)与左式正线(2)、右式正线(3)和后连接端连通,所述后车站排风井(66)通过后车站通风装置(86)与车站隧道(4)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铁隧道通风排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区间通风装置(81)包括前区间主风道(811),所述前区间主风道(811)包括并联设置的第一前区间次风道(812)和第二前区间次风道(813);所述前通风排气装置(82)包括并联设置的第一前主风道(821)和第二前主风道(822),其中第一前主风道(821)和第二前主风道(822)分别通过并列的第一前次风道(823)、第二前次风道(824)和第三前次风道(825)连接;所述前车站通风装置(83)包括前车站风道(831);所述后区间通风装置(84)包括后区间主风道(841),所述后区间主风道(841)包括并联设置的第一后区间次风道(842)和第二后区间次风道(843);所述后通风排气装置(85)包括并联设置的第一后主风道(851)和第二后主风道(852),其中第一后主风道(851)和第二后主风道(852)分别通过并列的第一后次风道(853)、第二后次风道(854)和第三后次风道(855)连接;所述后车站通风装置(86)包括后车站风道(86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地铁隧道通风排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区间主风道(811)与隧道相连的一端依次串接有电动排气阀(9)和防火阀(12),所述第一前区间次风道(812)和第二前区间次风道(813)上依次串接有电动排气阀(9)、消声器(10)和隧道风机(11);所述后区间主风道(841)与隧道相连的一端依次串接有电动排气阀(9)和防火阀(12),所述第一后区间次风道(842)和第二后区间次风道(843)上依次串接有电动排气阀(9)、消声器(10)和隧道风机(11)。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地铁隧道通风排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前次风道(823)、第二前次风道(824)、第一后次风道(853)和第二后次风道(854)上均依次串接有电动排气阀(9)、消声器(10)和隧道风机(11);位于第一前次风道(823)与第二前次风道(824)之间的第一前主风道(821)和第二前主风道(822)上均串接有电动排气阀(9),位于第二前次风道(824)与第三前次风道(825)之间第一前主风道(821)上串接有电动排气阀(9);位于第一后次风道(853)与第二后次风道(854)上之间第一前主风道(821)和第二前主风道(822)上均串接有电动排气阀(9),位于第二后次风道(854)与第三后次风道(855)之间的第一后主风道(851)上串接有电动排气阀(9);位于第二前次风道(824)与第三前次风道(825)之间的第二前主风道(822)上串接有消声器(10)和电动排气阀(9),位于第二后次风道(854)与第三后次风道(855)之间的第二后主风道(852)上串接有消声器(10)和电动排气阀(9)。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地铁隧道通风排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车站风道(831)上依次串接有防火阀(12)、电动排气阀(9)、消声器(10)和隧道风机(11);所述后车站风道(861)上依次串接有防火阀(12)、电动排气阀(9)、消声器(10)和隧道风机(11)。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地铁隧道通风排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前次风道(823)与所述第二前主风道(822)相连的一端与所述前排风井(61)之间的管路上串接有电动排气阀(9)和消声器(10);所述第一后次风道(853)与所述第二后主风道(852)相连的一端与所述后排风井(64)之间的管路上串接有电动排气阀(9)和消声器(10)。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地铁隧道通风排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前次风道(825)与所述第二前主风道(822)相连的一端与所述前活塞风井(67)之间的管路上串接有消声器(10);所述第三后次风道(855)与所述第二后主风道(852)相连的一端与所述后活塞风井(68)之间的管路上串接有消声器(10)。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铁隧道通风排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连接端和前通风排气装置(82)与左式正线(2)之间分别通过第一前连接风道(826)和第二前连接风道(827)连接,其中第一前连接风道(826)上设有防火阀(12),第二前连接风道(827)上设有电动排气阀(9),并且第一前连接风道(826)和第二前连接风道(827)并连;所述后连接端和后通风排气装置(85)与右式正线(3)之间分别通过第一后连接风道(856)和第二后连接风道(857)连接,其中第一后连接风道(856)上设有防火阀(12),第二后连接风道(857)上设有电动排气阀(9),并且第一后连接风道(856)和第二后连接风道(857)并连。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地铁隧道通风排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前主风道(821)与第三前次风道(825)相连的一端与所述右式正线(3)连通,所述第一后主风道(851)与第三后次风道(855)相连的一端与所述左式正线(2)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铁隧道通风排烟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轨顶风道(71)的前后两端均设有电动排气阀(9);每个所述轨底风道(72)的前后两端均设有电动排气阀(9)。
CN201820738468.4U 2018-05-17 2018-05-17 一种地铁隧道通风排烟结构 Active CN20850282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738468.4U CN208502822U (zh) 2018-05-17 2018-05-17 一种地铁隧道通风排烟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738468.4U CN208502822U (zh) 2018-05-17 2018-05-17 一种地铁隧道通风排烟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502822U true CN208502822U (zh) 2019-02-15

Family

ID=652930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738468.4U Active CN208502822U (zh) 2018-05-17 2018-05-17 一种地铁隧道通风排烟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50282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18099A (zh) * 2019-06-03 2019-08-13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 一种地铁换乘站站台的火灾通风排烟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18099A (zh) * 2019-06-03 2019-08-13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 一种地铁换乘站站台的火灾通风排烟方法
CN110118099B (zh) * 2019-06-03 2020-04-07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 一种地铁换乘站站台的火灾通风排烟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867603U (zh) 地铁车站配线区的防排烟结构
CN206889006U (zh) 一种地铁隧道通风系统
CN102720519A (zh) 一种地铁车站的新型隧道通风系统
CN105525935B (zh) 一种组合闭式地铁车站通风空调系统及其应用
CN208502822U (zh) 一种地铁隧道通风排烟结构
CN104775840A (zh) 双侧互为备用排烟风道的长大地铁隧道纵向通风排烟系统
CN108561169A (zh) 城市地下互通立交隧道的组合式通风设计方法
CN202847379U (zh) 汽车前排吹面风管
CN103434522B (zh) 轨道车厢废排装置
CN206753643U (zh) 一种公路隧道排烟结构
CN208122886U (zh) 一种地铁车站的隧道通风系统
CN108005703A (zh) 一种隧道可控风窗通风排污排烟系统
CN108979696B (zh) 一种地铁隧道排热系统优化排风方法
CN107387146B (zh) 地铁车站轨行区自然排烟、排热兼隧道通风系统及方法
CN215765580U (zh) 一种带设备层的车站排热系统
CN208057144U (zh) 一种长大交通隧道区域耦合式防排烟系统
CN207093113U (zh) 地铁车站轨行区自然排烟、排热兼隧道通风系统
CN208594958U (zh) 一种铁路隧道口紧急救援站防排烟通风系统
CN115059998A (zh) 一种地铁车站无活塞风井的可调站台门通风空调系统
CN104260739B (zh) 一种高速动车组换气装置的控制方法
CN204754938U (zh) 一种易于排烟的安全通车隧道
CN207631254U (zh) 一种超静音轨道车辆用空调系统
CN206889008U (zh) 一种用于非全封闭站台门系统地铁车站的喷嘴送风系统
CN209799802U (zh) 城市轨道交通具有通风及净化功能的屏蔽门端门
CN206707747U (zh) 一种瓦斯隧道通风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