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889006U - 一种地铁隧道通风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地铁隧道通风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6889006U CN206889006U CN201720762058.9U CN201720762058U CN206889006U CN 206889006 U CN206889006 U CN 206889006U CN 201720762058 U CN201720762058 U CN 201720762058U CN 206889006 U CN206889006 U CN 20688900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channel
- tunnel
- mechanical
- air
- exhausting duc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地铁隧道通风系统,包括车站隧道通风装置及区间隧道通风装置,车站隧道通风装置包括分别设于车站两端的第一排风井和第二排风井以及第一排风道和第二排风道,所述第一排风道和所述第二排风道上均设置有并联的两台排热风机,区间隧道通风装置包括分别设于车站两端的第一机械风井和第二机械风井以及第一机械风道和第二机械风道,所述第一机械风道和所述第二机械风道上均设有一台隧道风机,所述第一机械风道与所述第一排风道之间通过一第一连通风道连通,所述第二机械风道与所述第二排风道之间通过一第二连通风道连通。本实用新型可以提高设备的共享率,降低工程初投资,降低设备的能耗,结构简单,实施方便,控制调节亦简单。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地铁隧道通风系统,特别涉及一种排热风机兼作隧道风机的地铁隧道通风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地铁广泛采用的隧道通风方案有以下两种:
方案一:在车站两端各设置2台隧道风机及1台变频排热风机,且隧道风机与排热风机不互相兼用,隧道风机与排热风机的风量选取值亦完全独立,不互相影响。在正常运行时,隧道风机关闭,排热风机变频运行排除隧道内的热量;火灾工况下,开启隧道风机进行排烟,同时排热风机可工频运行,辅助排烟。该方案控制调节简单,实施方便,但其风机设备基本无共享,其风机数量过多,导致风机的装机容量过大,进而同时增加了风机的设备初投资以及电力初投资。此外,该方案还存在排热可靠性较差的问题,当某一端的排热风机发生故障时,该端的排热系统便完全瘫痪。
方案二:在车站两端各设置2台隧道风机,隧道风机带变频功能,兼作排热风机之用。在正常运行时,关闭车站两端各1台隧道风机,其余2台隧道风机变频运行排除隧道内的热量;火灾工况下,隧道风机工频运行,进行排烟。与方案一相比较,该方案的风机数量及风机装机容量均减少,进而可降低风机的设备初投资以及电力初投资,同时,同一端的两台风机可互为备用,排热系统的可靠性较高。变频风机的有效变频范围一般≥40%,亦即风机的风量调节范围为40%~100%,若要想达到40%以下的工况,通过变频控制暂无法实施。目前国内地铁车站排热风机的变频下限亦为40%,然而,在地铁的实际运营过程中,若能增加40%以下排热风量运行工况,可进一步降低地铁车站的排热风机能耗,作为百年工程的地铁工程,该部分能耗的长期节省量数量非常可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背景技术存在的不足,提出一种设备共享率较高,排热可靠性较高且更加节省能耗的新型地铁隧道通风系统。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地铁隧道通风系统,包括车站隧道通风装置及区间隧道通风装置,所述车站隧道通风装置包括分别设于车站两端的第一排风井和第二排风井、分别设于车站隧道两边的第一轨顶排热风道和第二轨顶排热风道、分别设于车站隧道两边的第一轨底排热风道和第二轨底排热风道、连通第一排风井与第一轨顶排热风道和第一轨底排热风道的第一排风道、连通第二排风井与第二轨顶排热风道和第二轨底排热风道的第二排风道,所述第一排风道上设置有并联的两台第一排热风机,所述第二排风道上设置有并联的两台第二排热风机,所述区间隧道通风装置包括分别设于车站两端的第一机械风井和第二机械风井、连通第一机械风井与区间隧道的第一机械风道、连通第二机械风井与区间隧道的第二机械风道,所述第一机械风道上设有一台第一隧道风机,所述第二机械风道上设有一台第二隧道风机,所述第一机械风道与所述第一排风道之间通过一第一连通风道连通,所述第二机械风道与所述第二排风道之间通过一第二连通风道连通,所述第一连通风道上以及所述第二连通风道上均设有一电动组合风阀。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排风道包括并联设置的两个第一排风支道,两个所述第一排热风机分别设于两个所述第一排风支道上,每一所述第一排风支道上还设有一电动组合风阀,所述第二排风道包括并联设置的两个第二排风支道,两个所述第二排热风机分别设于两个所述第二排风支道上,每一所述第二排风支道上还设有一电动组合风阀。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排风道于所述第一排风支道和所述第一排风井之间的区域设有消声器,所述第二排风道于所述第二排风支道和所述第二排风井之间的区域设有消声器,所述第一排风道于所述第一排风支道下方的区域设有消声器,所述第二排风道于所述第二排风支道下方的区域设有消声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机械风道上以及所述第二机械风道上均设有一电动组合风阀。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机械风道上还设有分别位于所述第一隧道风机两侧的两个消声器,所述第二机械风道上还设有分别位于所述第二隧道风机两侧的两个消声器。
进一步地,所述区间隧道通风装置还包括连通第一机械风井与区间隧道的第一活塞风道以及连通第二机械风井与区间隧道的第二活塞风道,所述第一活塞风道与所述第一机械风道并联设置,所述第二活塞风道与所述第二机械风道并联设置,所述第一活塞风道上以及所述第二活塞风道上均设置有一电动组合风阀。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机械风道包括分别与左行区间隧道和右行区间隧道连通的两个第一机械风道支道,每一所述第一机械风道支道上设有一电动组合风阀,所述第二机械风道包括分别与左行区间隧道和右行区间隧道连通的两个第二机械风道支道,每一所述第二机械风道支道上设有一电动组合风阀。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轨顶排热风道、所述第二轨顶排热风道、所述第一轨底排热风道和所述第二轨底排热风道上均设有电动多叶调节阀。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轨顶排热风道和所述第二轨顶排热风道上均设有手动排烟防火阀,所述第一轨底排热风道和所述第二轨底排热风道上均设有手动防烟防火阀。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排热风机和所述第二排热风机均为变频风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相比较于方案一,在本实用新型中,排热风机可兼作隧道风机,设备得到了共享,可降低风机的设备初投资以及电力初投资。此外,单端设置2台排热风机,当其中一台发生故障时,另外一台可保持正常运行,并不会导致单端排热系统的完全瘫痪,排热可靠性得到了提高。
(2)相比较于方案二,在本实用新型中,排热风机除了可进行变频控制之外,还可进行台数控制,相当于将变频控制范围由方案二中的40%~100%扩宽为20%~100%,可在方案二的基础上进一步节能25%以上。
总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在保证排热系统可靠性的前提下,不仅可以提高设备的共享率,降低工程初投资,同时还可进一步降低设备的能耗。同时,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实施方便,控制调节亦简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地铁隧道通风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车站站台;21-左行车站隧道;22-右行车站隧道;23-左行区间隧道;24-右行区间隧道;31-第一轨顶排热风道;32-第二轨顶排热风道;41-第一轨底排热风道;42-第二轨底排热风道;5-电动多叶调节阀;6-电动组合风阀;7-手动排烟防火阀;8-手动防烟防火阀;91-第一机械风井;92-第二机械风井;101-第一排风井;102-第二排风井;11-消声器;121-第一隧道风机;122-第二隧道风机;131-第一排热风机;132-第二排热风机;141-第一活塞风道;142-第二活塞风道;151-第一机械风道;152-第二机械风道;153-第一机械风道支道、154-第二机械风道支道;161-第一排风道;162-第二排风道;163-第一排风支道;164-第二排风支道;171-第一连通风道;172-第二连通风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地铁隧道通风系统,包括车站隧道通风装置及区间隧道通风装置,车站隧道包括位于车站站台1两侧的左行车站隧道21和右行车站隧道22,区间隧道包括左行区间隧道23和右行区间隧道24,所述车站隧道通风装置包括分别设于车站两端的第一排风井101和第二排风井102、分别设于左行车站隧道21两边的一第一轨顶排热风道31和一第二轨顶排热风道32、分别设于左行车站隧道21两边的一第一轨底排热风道41和一第二轨底排热风道42、分别设于右行车站隧道22两边的另一第一轨顶排热风道31和另一第二轨顶排热风道32、分别设于右行车站隧道22两边的另一第一轨底排热风道41和另一第二轨底排热风道42、连通第一排风井101与两个所述第一轨顶排热风道31和两个所述第一轨底排热风道41的第一排风道161、连通第二排风井102与两个所述第二轨顶排热风道32和两个所述第二轨底排热风道42的第二排风道162,所述第一排风道161的其中一段包括并联设置的两个第一排风支道163,每一所述第一排风支道上设置有一台第一排热风机131,所述第二排风道162的其中一段包括并联设置的两个第二排风支道164,每一所述第二排风支道上设置有一台第二排热风机132,所述区间隧道通风装置包括分别设于车站两端的第一机械风井91和第二机械风井92、连通第一机械风井91与左行区间隧道23和右行区间隧道24的第一机械风道151、连通第二机械风井92与左行区间隧道23和右行区间隧道24的第二机械风道152,所述第一机械风道151上设有一台第一隧道风机121,所述第二机械风道152上设有一台第二隧道风机122,所述第一机械风道151与所述第一排风道161之间通过一第一连通风道171连通,所述第二机械风道152与所述第二排风道162之间通过一第二连通风道172连通,使得排热风机可以兼作隧道风机使用,所述第一连通风道171上以及所述第二连通风道172上均设有一电动组合风阀6。
进一步地,每一所述第一排风支道163上还设有一电动组合风阀6,每一所述第二排风支道164上还设有一电动组合风阀6,从而各所述第一排热风机131以及各所述第二排热风机132可以单独控制。
由于排热风机工作时噪声较大,为了降低通风系统工作的噪声,所述第一排风道161于所述第一排风支道163和所述第一排风井101之间的区域设有消声器11,所述第二排风道162于所述第二排风支道164和所述第二排风井102之间的区域设有消声器11。所述第一排风道161于所述第一排风支道163下方的区域设有消声器11,所述第二排风道162于所述第二排风支道164下方的区域设有消声器11。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机械风道151上以及所述第二机械风道152上均设有一电动组合风阀6,从而方便控制所述第一隧道风机121和所述第二隧道风机122。
由于隧道风机工作时噪声较大,为了降低通风系统工作的噪声,所述第一机械风道151上设有分别位于所述第一隧道风机121两侧的两个消声器11,所述第二机械风道152上设有分别位于所述第二隧道风机122两侧的两个消声器11。
为了增强该通风系统的通风能力,所述区间隧道通风装置还包括连通第一机械风井91与区间隧道的第一活塞风道141以及连通第二机械风井92与区间隧道的第二活塞风道142,所述第一活塞风道141与所述第一机械风道151并联设置,所述第二活塞风道142与所述第二机械风道152并联设置,所述第一活塞风道141上以及所述第二活塞风道142上均设置有一电动组合风阀6。
所述第一机械风道151包括分别与左行区间隧道23和右行区间隧道24连通的两个第一机械风道支道153,每一所述第一机械风道支道上设有一电动组合风阀6,所述第二机械风道152包括分别与左行区间隧道23和右行区间隧道24连通的两个第二机械风道支道154,每一所述第二机械风道支道上设有一电动组合风阀6,从而可以分别控制左行区间隧道23和右行区间隧道24的通风。
进一步地,每一所述第一轨顶排热风道31和每一所述第二轨顶排热风道32上均设有电动多叶调节阀5和手动排烟防火阀7。每一所述第一轨底排热风道41和每一所述第二轨底排热风道42上均设有电动多叶调节阀5和手动手动防烟防火阀8。既能够通过控制系统自动控制,又能够手动控制,方便可靠,能及时应对火灾发生。
优选地,所述第一排热风机131和所述第二排热风机132均为带正反转功能的变频风机,所述隧道风机为带正反转功能不带变频功能的风机。
在本实用新型中,分别在车站的两端各设置1台带正反转功能的隧道风机以及2台带正反转功能的变频排热风机。在火灾工况下,2台排热风机可兼作1台隧道风机使用,因此,单台排热风机的风量为单台隧道风机的1/2。在正常运行时,排热风机采用变频控制和台数控制,可根据行车对数确定排热风机的变频运行状态和开启台数,具体控制方式可参考以下方案:
(1)行车对数≥26对/h时,4台排热风机均工频运行,频率为50Hz,风量为额定风量的100%。
(2)行车对数为22~25对/h时,4台排热风机均变频运行,频率为40Hz,风量为额定风量的80%。
(3)行车对数为18~21对/h时,4台排热风机均变频运行,频率为30Hz,风量为额定风量的60%。
(4)行车对数为15~17对/h时,车站每端各关闭1台排热风机,剩余的2台排热风机均工频运行,频率为50Hz,相当于风量为额定风量的50%。
(5)行车对数为12~14对/h时,车站每端各关闭1台排热风机,剩余的2台排热风机均变频运行,频率为40Hz,相当于风量为额定风量的40%。
(6)行车对数为9~11对/h时,车站每端各关闭1台排热风机,剩余的2台排热风机均变频运行,频率为30Hz,相当于风量为额定风量的30%。
(7)行车对数为6~8对/h时,车站每端各关闭1台排热风机,剩余的2台排热风机均变频运行,频率为20Hz,相当于风量为额定风量的20%。
(8)行车对数为<6对/h时,所有排热风机均关闭。
由此可见,通过排热风机的变频控制及台数控制,可将排热风量的控制范围由40%~100%扩宽为20%~100%,可进一步提高排热风机的节能效益。上述控制方式仅供参考,在实际工程中,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行车对数与变频控制和台数控制之间的对应关系。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地铁隧道通风系统,包括车站隧道通风装置及区间隧道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站隧道通风装置包括分别设于车站两端的第一排风井和第二排风井、分别设于车站隧道两边的第一轨顶排热风道和第二轨顶排热风道、分别设于车站隧道两边的第一轨底排热风道和第二轨底排热风道、连通第一排风井与第一轨顶排热风道和第一轨底排热风道的第一排风道、连通第二排风井与第二轨顶排热风道和第二轨底排热风道的第二排风道,所述第一排风道上设置有并联的两台第一排热风机,所述第二排风道上设置有并联的两台第二排热风机,所述区间隧道通风装置包括分别设于车站两端的第一机械风井和第二机械风井、连通第一机械风井与区间隧道的第一机械风道、连通第二机械风井与区间隧道的第二机械风道,所述第一机械风道上设有一台第一隧道风机,所述第二机械风道上设有一台第二隧道风机,所述第一机械风道与所述第一排风道之间通过一第一连通风道连通,所述第二机械风道与所述第二排风道之间通过一第二连通风道连通,所述第一连通风道上以及所述第二连通风道上均设有一电动组合风阀。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铁隧道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风道包括并联设置的两个第一排风支道,两个所述第一排热风机分别设于两个所述第一排风支道上,每一所述第一排风支道上还设有一电动组合风阀,所述第二排风道包括并联设置的两个第二排风支道,两个所述第二排热风机分别设于两个所述第二排风支道上,每一所述第二排风支道上还设有一电动组合风阀。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铁隧道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风道于所述第一排风支道和所述第一排风井之间的区域设有消声器,所述第二排风道于所述第二排风支道和所述第二排风井之间的区域设有消声器,所述第一排风道于所述第一排风支道下方的区域设有消声器,所述第二排风道于所述第二排风支道下方的区域设有消声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铁隧道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机械风道上以及所述第二机械风道上均设有一电动组合风阀。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地铁隧道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机械风道上还设有分别位于所述第一隧道风机两侧的两个消声器,所述第二机械风道上还设有分别位于所述第二隧道风机两侧的两个消声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地铁隧道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区间隧道通风装置还包括连通第一机械风井与区间隧道的第一活塞风道以及连通第二机械风井与区间隧道的第二活塞风道,所述第一活塞风道与所述第一机械风道并联设置,所述第二活塞风道与所述第二机械风道并联设置,所述第一活塞风道上以及所述第二活塞风道上均设置有一电动组合风阀。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铁隧道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机械风道包括分别与左行区间隧道和右行区间隧道连通的两个第一机械风道支道,每一所述第一机械风道支道上设有一电动组合风阀,所述第二机械风道包括分别与左行区间隧道和右行区间隧道连通的两个第二机械风道支道,每一所述第二机械风道支道上设有一电动组合风阀。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铁隧道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轨顶排热风道、所述第二轨顶排热风道、所述第一轨底排热风道和所述第二轨底排热风道上均设有电动多叶调节阀。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地铁隧道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轨顶排热风道和所述第二轨顶排热风道上均设有手动排烟防火阀,所述第一轨底排热风道和所述第二轨底排热风道上均设有手动防烟防火阀。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铁隧道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热风机和所述第二排热风机均为变频风机。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0762058.9U CN206889006U (zh) | 2017-06-28 | 2017-06-28 | 一种地铁隧道通风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0762058.9U CN206889006U (zh) | 2017-06-28 | 2017-06-28 | 一种地铁隧道通风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6889006U true CN206889006U (zh) | 2018-01-16 |
Family
ID=612980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20762058.9U Active CN206889006U (zh) | 2017-06-28 | 2017-06-28 | 一种地铁隧道通风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6889006U (zh) |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952788A (zh) * | 2018-08-16 | 2018-12-07 |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 | 一种地下车站列车火灾通风排烟的方法 |
CN108999627A (zh) * | 2018-08-20 | 2018-12-14 | 南京国电南自轨道交通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地铁排热风机的节能控制方法及系统 |
CN109139079A (zh) * | 2018-09-17 | 2019-01-04 | 中铁四院集团西南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 地铁隧道通风系统 |
CN109404029A (zh) * | 2018-11-21 | 2019-03-01 | 重庆大学 | 地下岛式地铁站台旁隧道风场调控方法 |
CN110595667A (zh) * | 2019-09-06 | 2019-12-20 | 江苏航天大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检测轨道交通通风系统风压的方法 |
CN111119972A (zh) * | 2020-02-28 | 2020-05-08 |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 | 地下车站站厅通风排烟系统和方法 |
-
2017
- 2017-06-28 CN CN201720762058.9U patent/CN206889006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952788A (zh) * | 2018-08-16 | 2018-12-07 |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 | 一种地下车站列车火灾通风排烟的方法 |
CN108999627A (zh) * | 2018-08-20 | 2018-12-14 | 南京国电南自轨道交通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地铁排热风机的节能控制方法及系统 |
CN108999627B (zh) * | 2018-08-20 | 2020-10-02 | 南京国电南自轨道交通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地铁排热风机的节能控制方法及系统 |
CN109139079A (zh) * | 2018-09-17 | 2019-01-04 | 中铁四院集团西南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 地铁隧道通风系统 |
CN109404029A (zh) * | 2018-11-21 | 2019-03-01 | 重庆大学 | 地下岛式地铁站台旁隧道风场调控方法 |
CN109404029B (zh) * | 2018-11-21 | 2020-06-02 | 重庆大学 | 地下岛式地铁站台旁隧道风场调控方法 |
CN110595667A (zh) * | 2019-09-06 | 2019-12-20 | 江苏航天大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检测轨道交通通风系统风压的方法 |
CN110595667B (zh) * | 2019-09-06 | 2020-05-12 | 江苏航天大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检测轨道交通通风系统风压的方法 |
CN111119972A (zh) * | 2020-02-28 | 2020-05-08 |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 | 地下车站站厅通风排烟系统和方法 |
CN111119972B (zh) * | 2020-02-28 | 2021-07-13 |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 | 地下车站站厅通风排烟系统和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6889006U (zh) | 一种地铁隧道通风系统 | |
CN201843635U (zh) | 隧道安全通道防烟装置 | |
CN209067263U (zh) | 地铁隧道通风系统 | |
CN107261359A (zh) | 一种城际铁路地下站公共区复合排烟系统及排烟方法 | |
CN107246700A (zh) | 一种城际铁路地下站公共区复合通风系统及通风方法 | |
CN105525935A (zh) | 一种组合闭式地铁车站通风空调系统及其应用 | |
CN102519110A (zh) | 一种开闭式系统车站地铁站台通风、排烟布置结构 | |
CN204041344U (zh) | 风力发电机组的内部环境控制系统 | |
CN109139079A (zh) | 地铁隧道通风系统 | |
CN208122886U (zh) | 一种地铁车站的隧道通风系统 | |
CN204418462U (zh) | 屋顶通风器 | |
CN207674688U (zh) | 一种预装式变电站及其环境控制系统 | |
CN100543273C (zh) | 地铁活塞风机械泄压方法 | |
CN206889008U (zh) | 一种用于非全封闭站台门系统地铁车站的喷嘴送风系统 | |
CN204345811U (zh) | 基站机房通风空调系统 | |
CN102513323A (zh) | 一种屏蔽门系统兼用的地铁站台排烟布置结构 | |
CN207315426U (zh) | 一种城际铁路地下站公共区复合排烟系统 | |
CN202684359U (zh) | 新型电焊车间 | |
CN101709443B (zh) | 一种铝板带或铝箔冷却室设备及其节能方法 | |
CN207093113U (zh) | 地铁车站轨行区自然排烟、排热兼隧道通风系统 | |
CN102518462A (zh) | 一种屏蔽门系统兼用的地铁站台排烟方法 | |
CN202667226U (zh) | 通风式电焊房 | |
CN101050880B (zh) | 地铁活塞风机械泄压结构 | |
CN201028732Y (zh) | 一种地铁活塞风机械泄压结构 | |
CN205619484U (zh) | 一种高效新风空调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1215 Address after: 650206 Kunming, Guandu, Yunnan province Guandu town Guangfu Road 5349, Yinhai Cherry Blossom happiness square F Patentee after: CHINA RAILWAY SIYUAN GROUP SOUTHWEST SURVEY AND DESIGN Co.,Ltd. Patentee after: CHINA RAILWAY SIYUAN SURVEY AND DESIGN GROUP Co.,Ltd. Address before: 430063 No. 745 Heping Avenue, Wuchang, Hubei, Wuhan Patentee before: CHINA RAILWAY SIYUAN SURVEY AND DESIGN GROUP Co.,L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