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484613U - 用于厢式改装车的同轴双侧抽拉折叠梯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用于厢式改装车的同轴双侧抽拉折叠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484613U
CN208484613U CN201820476405.6U CN201820476405U CN208484613U CN 208484613 U CN208484613 U CN 208484613U CN 201820476405 U CN201820476405 U CN 201820476405U CN 208484613 U CN208484613 U CN 20848461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vable plate
gauge
snap
barrel shell
ped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476405.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dong Taikai Heavy Machin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dong Taikai Heavy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dong Taikai Heavy Machin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dong Taikai Heavy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476405.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48461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48461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48461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Ladders (AREA)

Abstract

一种用于厢式改装车的同轴双侧抽拉折叠梯装置,包含有设置在行驶底座的车架上的筒壳(1)、设置在筒壳(1)中并且设置为与筒壳(1)抽拉式联接的右移动板(3)、设置在筒壳(1)中并且设置为与筒壳(1)抽拉式联接的左移动板(4)、设置为延伸在行驶底座的车架和筒壳(1)之间并且设置为分别与右移动板(3)和左移动板(4)联接的梯子装置,通过右移动板(3)和梯子装置,形成右攀登梯子,通过左移动板(4)和梯子装置,形成左攀登梯子,通过筒壳(1),形成对右移动板(3)和左移动板(4)的叠加,不再都是直接把直梯与行驶底座的车架连接在一起或单侧放置一个抽拉折叠梯,因此方便了上下车,提高了厢式改装车的作业效率。

Description

用于厢式改装车的同轴双侧抽拉折叠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同轴双侧抽拉折叠梯装置,尤其是一种用于厢式改装车的同轴双侧抽拉折叠梯装置。
背景技术
厢式改装车作为货物的运输车辆被广泛的应用,为了方便操作人员在厢式改装车的上下车,需要在行驶底座的副车架上安装梯子装置,因此梯子装置是一种重要的汽车部件,在现有的用于厢式改装车的梯子装置中,还都是直接把直梯与行驶底座的车架连接在一起或单侧放置一个抽拉折叠梯,由于行驶底座的车架的空间局限和厢内作业对效率的高要求,使登车方式不方便,降低了整车的作业效率。
基于现有的技术问题、技术特征和技术效果,做出本实用新型的申请技术方案。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客体是一种用于厢式改装车的同轴双侧抽拉折叠梯装置。
为了克服上述技术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厢式改装车的同轴双侧抽拉折叠梯装置,因此方便了上下车,提高了厢式改装车的作业效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包含有设置在行驶底座的车架上的筒壳、设置在筒壳中并且设置为与筒壳抽拉式联接的右移动板、设置在筒壳中并且设置为与筒壳抽拉式联接的左移动板、设置为延伸在行驶底座的车架和筒壳之间并且设置为分别与右移动板和左移动板联接的梯子装置。
由于设计了筒壳、右移动板、左移动板和梯子装置,通过右移动板和梯子装置,形成右攀登梯子,通过左移动板和梯子装置,形成左攀登梯子,通过筒壳,形成对右移动板和左移动板的叠加,不再都是直接把直梯与行驶底座的车架连接在一起或单侧放置一个抽拉折叠梯,因此方便了上下车,提高了厢式改装车的作业效率。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按照双侧面具有蹬踏部的方式把用于固定容纳的筒壳、用于一侧延伸的右移动板、用于另一侧延伸的左移动板和用于主体的梯子装置相互联接。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按照叠加分布双侧面蹬踏部的方式把筒壳、右移动板和左移动板与梯子装置联接。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梯子装置设置为包含有转动轴、斜梁和踏板并且转动轴、斜梁和踏板设置为呈竖横交叉分布。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还包含有第一附件装置并且第一附件装置设置为与筒壳联接,第一附件装置设置为导轨梁。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还包含有第二附件装置并且第二附件装置设置为与梯子装置联接,第二附件装置设置为包含有拉绳、复位轴、上卡板、下卡板和拉环并且拉绳、复位轴、上卡板、下卡板和拉环设置为呈翻转卡位分布。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在筒壳中设置有导轨梁并且右移动板和左移动板设置在筒壳中,右移动板和左移动板设置为呈上下叠加方式分布并且右移动板和左移动板分别设置为与导轨梁联接,在右移动板的外端头和左移动板的外端头分别设置有斜梁并且在斜梁与右移动板之间、斜梁与左移动板之间分别设置有转动轴,在斜梁之间设置有踏板并且踏板设置为与斜梁翻转式联接,在斜梁上分别设置有上卡板和下卡板并且上卡板和下卡板分别设置为与斜梁滑动式联接,上卡板设置为与踏板的上端端面部接触式联接并且下卡板设置为与踏板的下端端面部接触式联接,复位轴设置在斜梁之间并且拉绳的一个端头设置为与复位轴联接,拉绳的另一个端头设置为与拉环联接并且拉环设置为与斜梁联接,拉绳设置为与踏板联接。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筒壳设置为矩形管状体并且筒壳的管孔内侧壁设置为与导轨梁联接,筒壳的管孔设置为与右移动板和左移动板容纳式联接并且筒壳设置为与行驶底座的车架联接。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导轨梁设置为具有双凹槽体的板状体并且导轨梁设置为沿筒壳的中心线前后分布,导轨梁的下凹槽体设置为与右移动板容纳式联接并且导轨梁的上凹槽体设置为与左移动板容纳式联接。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右移动板和左移动板分别设置为矩形片状体并且在右移动板和左移动板中分别设置有漏孔体,在右移动板的外端头和左移动板的外端头分别设置有连接耳并且右移动板的连接耳和左移动板的连接耳分别设置为与转动轴联接,右移动板的侧面部和左移动板的侧面部分别设置为与导轨梁沉入式联接。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转动轴设置为圆形杆状体并且转动轴分别设置为与右移动板、左移动板和斜梁串接式联接,在转动轴的端头分别设置有滚轮并且滚轮设置为与导轨梁接触式联接。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斜梁设置为包含有第一支撑梁和第二支撑梁并且在第一支撑梁的上端头和第二支撑梁的上端头分别设置有连接耳,在第一支撑梁的下端头和第二支撑梁的下端头分别设置有开口体并且第一支撑梁的开口体或第二支撑梁的开口体分别设置为与拉环联接,第一支撑梁的连接耳和第二支撑梁的连接耳分别设置为与转动轴联接并且踏板的端头、复位轴的端头分别设置为与第一支撑梁和第二支撑梁转动式联接,在第一支撑梁和第二支撑梁上分别设置有滑动孔并且第一支撑梁的滑动孔和第二支撑梁的滑动孔分别设置为与上卡板和下卡板联接,第一支撑梁和第二支撑梁分别设置为U字形槽状体。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踏板设置为包含有板部和转动部并且在板部的下端端面部设置有转动部,转动部分别设置为沿板部的中心线前后分布并且在转动部中设置有转动孔体,在板部上分别设置有漏孔并且转动孔体设置为与斜梁连接的固定杆串接式联接,板部设置为与拉绳联接,上卡板设置为与板部的上端端面部接触式联接并且下卡板设置为与板部的下端端面部接触式联接,板部设置为矩形片状体并且转动部设置为三角形片状体,转动孔体设置为圆形孔状体。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上卡板和下卡板分别设置为矩形条状体并且在上卡板和下卡板上分别设置有卡口体和连接孔体,上卡板的卡口体和下卡板的卡口体分别设置为与踏板联接并且上卡板的连接孔体和下卡板的连接孔体分别设置为通过螺栓和螺母与斜梁联接,上卡板的卡口体和下卡板的卡口体分别设置为V字形口状体并且上卡板的连接孔体和下卡板的连接孔体分别设置为圆形孔状体。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复位轴设置为包含有轴杆和扭力簧并且轴杆的端头分别设置为与斜梁转动式联接,在轴杆的端头与斜梁之间设置有扭力簧并且轴杆设置为与拉绳联接。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拉绳设置为纺织绳状体并且拉绳的中间部设置为串接在踏板之间,拉绳的分段部设置为与踏板联接。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拉环设置为圆形圈状体并且拉环设置为与斜梁挂接式联接。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筒壳与右移动板、左移动板、转动轴、斜梁和踏板设置为按照双向攀登的方式分布并且斜梁和踏板与拉绳、复位轴和拉环设置为按照跩动定位的方式分布,斜梁和踏板与上卡板和下卡板设置为按照卡接定位的方式分布并且筒壳的中心线、右移动板的中心线、左移动板的中心线和转动轴的中心线设置在同一条直线上,一个转动轴、一个斜梁和若干个踏板设置为组成一组攀登部件并且两组攀登部件分别设置为与右移动板和左移动板联接,一个上卡板和一个下卡板设置为组成一组卡接定位部件并且两组卡接定位部件分别设置为与斜梁联接。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在于:将双梯外壳与行驶底座的副车架联接,为抽拉双侧抽拉折叠梯提供了一个可靠运动空间,即通过滚轮与梯纵梁轨道滚动进行相对运动,并且滚轮与支撑平台联接,通过滚轮与梯纵梁轨道滚动联接,不但减少了抽拉过程的摩擦阻力,更实现了对抽拉梯纵向的限位,两个梯纵梁轨道内侧轨道水平共面,轨道内侧立面间距及轨道内侧上下水平面与支撑平台、翻转梯配合安装,从而保证了抽拉折叠梯水平运动,由滚轮为与支撑平台联接的滚轮轴,即可使抽拉折叠梯位置及角度变化,试验验证此外力大小为小于等于5N,设置为与踏板翻转轴联接的翻转踏板,通过与安装在两梯纵梁之间的平直限位板的限位作用,防止了翻转踏板在受到外力作用下发生上下左右各方向的位移,并且平直限位板也辅助支承作用,确保了人员登车的安全性。通过以上安全防范设计及操作,从而实现了两侧抽拉梯的可以抽拉功能,不但在制造成本上相对于市场上的两个登车直梯或一个抽拉梯配一个登车直梯低,而且本装置的可以同时两侧抽拉两个抽拉折叠梯,可以保证行驶底座的车架在节省布置空间的同时留有足够的安装其它设备的空间,而且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外力带动滚轮与梯纵梁轨道进行相对滚动,当需要人员登车作业时,通过外力拉动滚轮运动,带动抽拉折叠梯进行位置改变,当遇外壳限位封板后翻转梯绕滚轮轴翻转运动,因此保证了折叠抽拉梯能准确展开到登车状态,减少了作业工人的工作量,提高了登车进厢体的速度,保证折叠抽拉梯运动的准确性,提高了折叠梯展开及收回的安全性和平稳性能,通过外力作用翻转拉环带动翻转拉绳,使翻转踏板翻转展开,提高了翻转踏板的安装工艺性。
在本技术方案中,双侧面具有蹬踏部的筒壳、右移动板、左移动板和梯子装置为重要技术特征,在用于厢式改装车的同轴双侧抽拉折叠梯装置的技术领域中,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在本技术方案中的术语都是可以用本技术领域中的专利文献进行解释和理解。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踏板7的结构示意图;
1-筒壳、2-导轨梁、3-右移动板、4-左移动板、5-转动轴、6-斜梁、7-踏板、8-拉绳、9-复位轴、91-上卡板、92-下卡板、93-拉环、61-第一支撑梁、62-第二支撑梁、71-板部、72-转动部、73-转动孔体。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审查指南,对本实用新型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应当理解为不配出一个或多 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结合附图具体说明本实施例,包含有筒壳1、导轨梁2、右移动板3、左移动板4、转动轴5、斜梁6、踏板7、拉绳8、复位轴9、上卡板91、下卡板92和拉环93,
在筒壳1中设置有导轨梁2并且右移动板3和左移动板4设置在筒壳1中,右移动板3和左移动板4设置为呈上下叠加方式分布并且右移动板3和左移动板4分别设置为与导轨梁2联接,在右移动板3的外端头和左移动板4的外端头分别设置有斜梁6并且在斜梁6与右移动板3之间、斜梁6与左移动板4之间分别设置有转动轴5,在斜梁6之间设置有踏板7并且踏板7设置为与斜梁6翻转式联接,在斜梁6上分别设置有上卡板91和下卡板92并且上卡板91和下卡板92分别设置为与斜梁6滑动式联接,上卡板91设置为与踏板7的上端端面部接触式联接并且下卡板92设置为与踏板7的下端端面部接触式联接,复位轴9设置在斜梁6之间并且拉绳8的一个端头设置为与复位轴9联接,拉绳8的另一个端头设置为与拉环93联接并且拉环93设置为与斜梁6联接,拉绳8设置为与踏板7联接。
在本实施例中,筒壳1设置为矩形管状体并且筒壳1的管孔内侧壁设置为与导轨梁2联接,筒壳1的管孔设置为与右移动板3和左移动板4容纳式联接并且筒壳1设置为与行驶底座的车架联接。
通过筒壳1,形成了对导轨梁2、右移动板3和左移动板4的支撑连接点,由筒壳1,实现了与导轨梁2的载体连接,实现了与右移动板3的连接,实现了与左移动板4的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导轨梁2设置为具有双凹槽体的板状体并且导轨梁2设置为沿筒壳1的中心线前后分布,导轨梁2的下凹槽体设置为与右移动板3容纳式联接并且导轨梁2的上凹槽体设置为与左移动板4容纳式联接。
通过导轨梁2,形成了对筒壳1、右移动板3和左移动板4的支撑连接点,由导轨梁2,实现了与筒壳1的连接,实现了与右移动板3的连接,实现了与左移动板4的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右移动板3和左移动板4分别设置为矩形片状体并且在右移动板3和左移动板4中分别设置有漏孔体,在右移动板3的外端头和左移动板4的外端头分别设置有连接耳并且右移动板3的连接耳和左移动板4的连接耳分别设置为与转动轴5联接,右移动板3的侧面部和左移动板4的侧面部分别设置为与导轨梁2沉入式联接。
通过右移动板3和左移动板4,形成了对导轨梁2和转动轴5的支撑连接点,由右移动板3和左移动板4,实现了与导轨梁2的连接,实现了与转动轴5的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转动轴5设置为圆形杆状体并且转动轴5分别设置为与右移动板3、左移动板4和斜梁6串接式联接,在转动轴5的端头分别设置有滚轮94并且滚轮94设置为与导轨梁2接触式联接。
通过转动轴5,形成了对右移动板3、左移动板4和斜梁6的支撑连接点,由转动轴5,实现了与右移动板3的连接,实现了与左移动板4的连接,实现了与斜梁6的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斜梁6设置为包含有第一支撑梁61和第二支撑梁62并且在第一支撑梁61的上端头和第二支撑梁62的上端头分别设置有连接耳,在第一支撑梁61的下端头和第二支撑梁62的下端头分别设置有开口体并且第一支撑梁61的开口体或第二支撑梁62的开口体分别设置为与拉环93联接,第一支撑梁61的连接耳和第二支撑梁62的连接耳分别设置为与转动轴5联接并且踏板7的端头、复位轴9的端头分别设置为与第一支撑梁61和第二支撑梁62转动式联接,在第一支撑梁61和第二支撑梁62上分别设置有滑动孔并且第一支撑梁61的滑动孔和第二支撑梁62的滑动孔分别设置为与上卡板91和下卡板92联接,第一支撑梁61和第二支撑梁62分别设置为U字形槽状体。
通过斜梁6,形成了对踏板7、复位轴9、上卡板91、下卡板92和拉环93的支撑连接点,由第一支撑梁61和第二支撑梁62,实现了与踏板7的连接,实现了与复位轴9的连接,实现了与上卡板91的连接,实现了与下卡板92的连接,实现了与拉环93的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踏板7设置为包含有板部71和转动部72并且在板部71的下端端面部设置有转动部72,转动部72分别设置为沿板部71的中心线前后分布并且在转动部72中设置有转动孔体73,在板部71上分别设置有漏孔并且转动孔体73设置为与斜梁6连接的固定杆串接式联接,板部71设置为与拉绳8联接,上卡板91设置为与板部71的上端端面部接触式联接并且下卡板92设置为与板部71的下端端面部接触式联接,板部71设置为矩形片状体并且转动部72设置为三角形片状体,转动孔体73设置为圆形孔状体。
通过踏板7,形成了对斜梁6、拉绳8、上卡板91和下卡板92的支撑连接点,由踏板7,实现了与拉绳8的连接,实现了与拉环93的连接,由转动部72和转动孔体73,实现了与斜梁6的连接,由板部71,实现了与上卡板91的连接,实现了与下卡板92的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上卡板91和下卡板92分别设置为矩形条状体并且在上卡板91和下卡板92上分别设置有卡口体和连接孔体,上卡板91的卡口体和下卡板92的卡口体分别设置为与踏板7联接并且上卡板91的连接孔体和下卡板92的连接孔体分别设置为通过螺栓和螺母与斜梁6联接,上卡板91的卡口体和下卡板92的卡口体分别设置为V字形口状体并且上卡板91的连接孔体和下卡板92的连接孔体分别设置为圆形孔状体。
通过上卡板91和下卡板92,形成了对斜梁6和踏板7的支撑连接点,由上卡板91和下卡板92,实现了与斜梁6的连接,由上卡板91,实现了与踏板7的上翘定位连接,由下卡板92,实现了与踏板7的支撑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复位轴9设置为包含有轴杆和扭力簧并且轴杆的端头分别设置为与斜梁6转动式联接,在轴杆的端头与斜梁6之间设置有扭力簧并且轴杆设置为与拉绳8联接。
通过复位轴9,形成了对斜梁6和拉绳8的支撑连接点,由复位轴9,实现了与斜梁6的连接,实现了与拉绳8的复位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拉绳8设置为纺织绳状体并且拉绳8的中间部设置为串接在踏板7之间,拉绳8的分段部设置为与踏板7联接。
通过拉绳8,形成了对复位轴9、踏板7和拉环93的支撑连接点,由拉绳8,实现了与复位轴9的连接,实现了与踏板7的翻转连接,实现了与拉环93的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拉环93设置为圆形圈状体并且拉环93设置为与斜梁6挂接式联接。
通过拉环93,形成了对斜梁6和拉环93的支撑连接点,由拉环93,实现了与斜梁6的限位连接,实现了与拉绳8的连接,实现了与踏板7的定位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筒壳1与右移动板3、左移动板4、转动轴5、斜梁6和踏板7设置为按照双向攀登的方式分布并且斜梁6和踏板7与拉绳8、复位轴9和拉环93设置为按照跩动定位的方式分布,斜梁6和踏板7与上卡板91和下卡板92设置为按照卡接定位的方式分布并且筒壳1的中心线、右移动板3的中心线、左移动板4的中心线和转动轴5的中心线设置在同一条直线上,一个转动轴5、一个斜梁6和若干个踏板7设置为组成一组攀登部件并且两组攀登部件分别设置为与右移动板3和左移动板4联接,一个上卡板91和一个下卡板92设置为组成一组卡接定位部件并且两组卡接定位部件分别设置为与斜梁6联接。
把筒壳1与厢式改装车的车架连接,当需要上下车时,把一侧面或两侧面的斜梁6与筒壳1翻转展开,然后拉动斜梁6,使右移动板3或左移动板4在筒壳1中沿导轨梁2向外移动,把第一支撑梁61和第二支撑梁62支撑在地面上,把拉环93分别挂在第一支撑梁61的开口体或第二支撑梁62的开口体上,使拉绳8拽动复位轴9转动,转动部72进行翻转,把板部71处于水平状态,把上卡板91的卡口体和下卡板92的卡口体作用在板部71上,通过螺栓和螺母把上卡板91和下卡板92与第一支撑梁61和第二支撑梁62分别连接,操作人员通过板部71、右移动板3和左移动板4进行上下车,当不需要上下车时,松开螺栓和螺母把上卡板91和下卡板92与第一支撑梁61和第二支撑梁62分别分离,把拉环93与第一支撑梁61的开口体或第二支撑梁62的开口体分离,在复位轴9的作用下,拉绳8复位,使转动部72进行翻转,把板部71与第一支撑梁61和第二支撑梁62处于同一个平面上,把斜梁6与筒壳1折叠在一起。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实施例,按照双侧面具有蹬踏部的方式把用于固定容纳的筒壳1、用于一侧延伸的右移动板3、用于另一侧延伸的左移动板4和用于主体的梯子装置相互联接。
在本实施例中,按照叠加分布双侧面蹬踏部的方式把筒壳1、右移动板3和左移动板4与梯子装置联接。
在本实施例中,梯子装置设置为包含有转动轴5、斜梁6和踏板7并且转动轴5、斜梁6和踏板7设置为呈竖横交叉分布。
在本实施例中,还包含有第一附件装置并且第一附件装置设置为与筒壳1联接,第一附件装置设置为导轨梁2。
由第一附件装置,实现了对右移动板3和左移动板4的定向运动。
在本实施例中,还包含有第二附件装置并且第二附件装置设置为与梯子装置联接,第二附件装置设置为包含有拉绳8、复位轴9、上卡板91、下卡板92和拉环93并且拉绳8、复位轴9、上卡板91、下卡板92和拉环93设置为呈翻转卡位分布。
由第二附件装置,实现了对踏板7的卡位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实施例是以第一个实施例为基础,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实施例,第一支撑梁61的开口体设置为与拉环93联接。
本实用新型的第四个实施例,第二支撑梁62的开口体设置为与拉环93联接。
本实用新型具有下特点:
1、由于设计了筒壳1、右移动板3、左移动板4和梯子装置,通过右移动板3和梯子装置,形成右攀登梯子,通过左移动板4和梯子装置,形成左攀登梯子,通过筒壳1,形成对右移动板3和左移动板4的叠加,不再都是直接把直梯与行驶底座的车架连接在一起或单侧放置一个抽拉折叠梯,因此方便了上下车,提高了厢式改装车的作业效率。
2、由于设计了转动轴5、斜梁6和踏板7,通过踏板7,方便操作人员进行蹬踏。
3、由于设计了导轨梁2,提高了右移动板3和左移动板4的运动性能。
4、由于设计了拉绳8、复位轴9、上卡板91、下卡板92和拉环93,通过对踏板7的翻转卡位,方便了梯子装置的收放。
5、由于设计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在技术特征的单独和相互之间的集合的作用,通过试验表明,本实用新型的各项性能指标为现有的各项性能指标的至少为1.7倍,通过评估具有很好的市场价值。
还有其它的与双侧面具有蹬踏部的筒壳1、右移动板3、左移动板4和梯子装置联接的技术特征都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之一,并且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满足专利法、专利实施细则和审查指南的要求,不再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的实施例都进行描述。
因此在用于厢式改装车的同轴双侧抽拉折叠梯装置技术领域内,凡是包含有设置在行驶底座的车架上的筒壳1、设置在筒壳1中并且设置为与筒壳1抽拉式联接的右移动板3、设置在筒壳1中并且设置为与筒壳1抽拉式联接的左移动板4、设置为延伸在行驶底座的车架和筒壳1之间并且设置为分别与右移动板3和左移动板4联接的梯子装置的技术内容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用于厢式改装车的同轴双侧抽拉折叠梯装置,其特征是:包含有设置在行驶底座的车架上的筒壳(1)、设置在筒壳(1)中并且设置为与筒壳(1)抽拉式联接的右移动板(3)、设置在筒壳(1)中并且设置为与筒壳(1)抽拉式联接的左移动板(4)、设置为延伸在行驶底座的车架和筒壳(1)之间并且设置为分别与右移动板(3)和左移动板(4)联接的梯子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厢式改装车的同轴双侧抽拉折叠梯装置,其特征是:按照双侧面具有蹬踏部的方式把用于固定容纳的筒壳(1)、用于一侧延伸的右移动板(3)、用于另一侧延伸的左移动板(4)和用于主体的梯子装置相互联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厢式改装车的同轴双侧抽拉折叠梯装置,其特征是:按照叠加分布双侧面蹬踏部的方式把筒壳(1)、右移动板(3)和左移动板(4)与梯子装置联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厢式改装车的同轴双侧抽拉折叠梯装置,其特征是:梯子装置设置为包含有转动轴(5)、斜梁(6)和踏板(7)并且转动轴(5)、斜梁(6)和踏板(7)设置为呈竖横交叉分布,
或,还包含有第一附件装置并且第一附件装置设置为与筒壳(1)联接,第一附件装置设置为导轨梁(2),
或,还包含有第二附件装置并且第二附件装置设置为与梯子装置联接,第二附件装置设置为包含有拉绳(8)、复位轴(9)、上卡板(91)、下卡板(92)和拉环(93)并且拉绳(8)、复位轴(9)、上卡板(91)、下卡板(92)和拉环(93)设置为呈翻转卡位分布。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厢式改装车的同轴双侧抽拉折叠梯装置,其特征是:在筒壳(1)中设置有导轨梁(2)并且右移动板(3)和左移动板(4)设置在筒壳(1)中,右移动板(3)和左移动板(4)设置为呈上下叠加方式分布并且右移动板(3)和左移动板(4)分别设置为与导轨梁(2)联接,在右移动板(3)的外端头和左移动板(4)的外端头分别设置有斜梁(6)并且在斜梁(6)与右移动板(3)之间、斜梁(6)与左移动板(4)之间分别设置有转动轴(5),在斜梁(6)之间设置有踏板(7)并且踏板(7)设置为与斜梁(6)翻转式联接,在斜梁(6)上分别设置有上卡板(91)和下卡板(92)并且上卡板(91)和下卡板(92)分别设置为与斜梁(6)滑动式联接,上卡板(91)设置为与踏板(7)的上端端面部接触式联接并且下卡板(92)设置为与踏板(7)的下端端面部接触式联接,复位轴(9)设置在斜梁(6)之间并且拉绳(8)的一个端头设置为与复位轴(9)联接,拉绳(8)的另一个端头设置为与拉环(93)联接并且拉环(93)设置为与斜梁(6)联接,拉绳(8)设置为与踏板(7)联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厢式改装车的同轴双侧抽拉折叠梯装置,其特征是:筒壳(1)设置为矩形管状体并且筒壳(1)的管孔内侧壁设置为与导轨梁(2)联接,筒壳(1)的管孔设置为与右移动板(3)和左移动板(4)容纳式联接并且筒壳(1)设置为与行驶底座的车架联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厢式改装车的同轴双侧抽拉折叠梯装置,其特征是:右移动板(3)和左移动板(4)分别设置为矩形片状体并且在右移动板(3)和左移动板(4)中分别设置有漏孔体,在右移动板(3)的外端头和左移动板(4)的外端头分别设置有连接耳并且右移动板(3)的连接耳和左移动板(4)的连接耳分别设置为与转动轴(5)联接,右移动板(3)的侧面部和左移动板(4)的侧面部分别设置为与导轨梁(2)沉入式联接。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厢式改装车的同轴双侧抽拉折叠梯装置,其特征是:转动轴(5)设置为圆形杆状体并且转动轴(5)分别设置为与右移动板(3)、左移动板(4)和斜梁(6)串接式联接,在转动轴(5)的端头分别设置有滚轮(94)并且滚轮(94)设置为与导轨梁(2)接触式联接,
或,斜梁(6)设置为包含有第一支撑梁(61)和第二支撑梁(62)并且在第一支撑梁(61)的上端头和第二支撑梁(62)的上端头分别设置有连接耳,在第一支撑梁(61)的下端头和第二支撑梁(62)的下端头分别设置有开口体并且第一支撑梁(61)的开口体或第二支撑梁(62)的开口体分别设置为与拉环(93)联接,第一支撑梁(61)的连接耳和第二支撑梁(62)的连接耳分别设置为与转动轴(5)联接并且踏板(7)的端头、复位轴(9)的端头分别设置为与第一支撑梁(61)和第二支撑梁(62)转动式联接,在第一支撑梁(61)和第二支撑梁(62)上分别设置有滑动孔并且第一支撑梁(61)的滑动孔和第二支撑梁(62)的滑动孔分别设置为与上卡板(91)和下卡板(92)联接,第一支撑梁(61)和第二支撑梁(62)分别设置为U字形槽状体,
或,踏板(7)设置为包含有板部(71)和转动部(72)并且在板部(71)的下端端面部设置有转动部(72),转动部(72)分别设置为沿板部(71)的中心线前后分布并且在转动部(72)中设置有转动孔体(73),在板部(71)上分别设置有漏孔并且转动孔体(73)设置为与斜梁(6)连接的固定杆串接式联接,板部(71)设置为与拉绳(8)联接,上卡板(91)设置为与板部(71)的上端端面部接触式联接并且下卡板(92)设置为与板部(71)的下端端面部接触式联接,板部(71)设置为矩形片状体并且转动部(72)设置为三角形片状体,转动孔体(73)设置为圆形孔状体。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厢式改装车的同轴双侧抽拉折叠梯装置,其特征是:导轨梁(2)设置为具有双凹槽体的板状体并且导轨梁(2)设置为沿筒壳(1)的中心线前后分布,导轨梁(2)的下凹槽体设置为与右移动板(3)容纳式联接并且导轨梁(2)的上凹槽体设置为与左移动板(4)容纳式联接,
或,上卡板(91)和下卡板(92)分别设置为矩形条状体并且在上卡板(91)和下卡板(92)上分别设置有卡口体和连接孔体,上卡板(91)的卡口体和下卡板(92)的卡口体分别设置为与踏板(7)联接并且上卡板(91)的连接孔体和下卡板(92)的连接孔体分别设置为通过螺栓和螺母与斜梁(6)联接,上卡板(91)的卡口体和下卡板(92)的卡口体分别设置为V字形口状体并且上卡板(91)的连接孔体和下卡板(92)的连接孔体分别设置为圆形孔状体,
或,复位轴(9)设置为包含有轴杆和扭力簧并且轴杆的端头分别设置为与斜梁(6)转动式联接,在轴杆的端头与斜梁(6)之间设置有扭力簧并且轴杆设置为与拉绳(8)联接,
或,拉绳(8)设置为纺织绳状体并且拉绳(8)的中间部设置为串接在踏板(7)之间,拉绳(8)的分段部设置为与踏板(7)联接,
或,拉环(93)设置为圆形圈状体并且拉环(93)设置为与斜梁(6)挂接式联接。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厢式改装车的同轴双侧抽拉折叠梯装置,其特征是:筒壳(1)与右移动板(3)、左移动板(4)、转动轴(5)、斜梁(6)和踏板(7)设置为按照双向攀登的方式分布并且斜梁(6)和踏板(7)与拉绳(8)、复位轴(9)和拉环(93)设置为按照跩动定位的方式分布,斜梁(6)和踏板(7)与上卡板(91)和下卡板(92)设置为按照卡接定位的方式分布并且筒壳(1)的中心线、右移动板(3)的中心线、左移动板(4)的中心线和转动轴(5)的中心线设置在同一条直线上,一个转动轴(5)、一个斜梁(6)和若干个踏板(7)设置为组成一组攀登部件并且两组攀登部件分别设置为与右移动板(3)和左移动板(4)联接,一个上卡板(91)和一个下卡板(92)设置为组成一组卡接定位部件并且两组卡接定位部件分别设置为与斜梁(6)联接。
CN201820476405.6U 2018-04-04 2018-04-04 用于厢式改装车的同轴双侧抽拉折叠梯装置 Active CN20848461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476405.6U CN208484613U (zh) 2018-04-04 2018-04-04 用于厢式改装车的同轴双侧抽拉折叠梯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476405.6U CN208484613U (zh) 2018-04-04 2018-04-04 用于厢式改装车的同轴双侧抽拉折叠梯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484613U true CN208484613U (zh) 2019-02-12

Family

ID=652521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476405.6U Active CN208484613U (zh) 2018-04-04 2018-04-04 用于厢式改装车的同轴双侧抽拉折叠梯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48461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859456B (zh) 一种变轨迹受流器及电动车辆
CN106347460B (zh) 一种可伸缩变形车辆车架
CN102392397B (zh) 公铁两用钢轨接头焊接施工车及应用方法
WO2003072412A1 (de) Magnetschnellbahnsystem mit doppelstöckiger fahrbahn
CN208484613U (zh) 用于厢式改装车的同轴双侧抽拉折叠梯装置
CN203460767U (zh) 房车车顶折叠围栏
CN204821861U (zh) 电动车环绕式雨篷结构
CN202220465U (zh) 一种立体车库用汽车移位台
CN109484276A (zh) 一种宿营车及可扩展厢体
CN104477185B (zh) 轨道连接装置及长钢轨运输车组
CN111517245A (zh) 一种浮车型有轨电车兼容式固定架车机系统
CN102359296A (zh) 一种立体车库用汽车移位台
CN203623874U (zh) 一种电动车
CN203439193U (zh) 电动三轮货车
CN202753871U (zh) 校车专用安全门踏步
CN104691684A (zh) 一种便携式折叠电动车
JPS6330200B2 (zh)
CN209454623U (zh) 宿营车及可扩展厢体
CN204774869U (zh) 客车、货车或挂车上使用的多功能扩展回缩车厢
CN103832506B (zh) 一种车辆
CN112064515A (zh) 一种箱梁架设设备、过孔方法及过隧方法
CN111002893A (zh) 运梁车
RU184603U1 (ru) Прицеп легкового автомобиля
CN206634066U (zh) 一种可伸缩变形车辆车架
NL2002599C2 (nl) Hoogwerke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