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468786U - 一种大比例玻纤聚氨酯强制混合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大比例玻纤聚氨酯强制混合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8468786U CN208468786U CN201820952056.0U CN201820952056U CN208468786U CN 208468786 U CN208468786 U CN 208468786U CN 201820952056 U CN201820952056 U CN 201820952056U CN 208468786 U CN208468786 U CN 20846878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ixing
- motor
- kettle
- drainage
- drainage tub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29920002635 polyurethane Polymer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6
- 239000004814 polyurethane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6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4
- 238000007600 charg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5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7
- NJPPVKZQTLUDBO-UHFFFAOYSA-N novaluron Chemical compound C1=C(Cl)C(OC(F)(F)C(OC(F)(F)F)F)=CC=C1NC(=O)NC(=O)C1=C(F)C=CC=C1F NJPPVKZQTLUDBO-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07790 scrap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994 raw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4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9000006185 dispersion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41000273930 Brevoortia tyrannu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365 glass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1875 compound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08 enhan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19 fine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116 impac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835 investig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6632 reaction speed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484 reaction tim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939 shock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56 stir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Processing And Handling Of Plastics And Other Materials For Molding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大比例玻纤聚氨酯强制混合装置,包括混合釜,所述混合釜的表面一侧设有第一进料口,所述第一进料口下方的混合釜内设有第一引流管,所述第一进料口与第一引流管连通设置,所述第一引流管贯穿且延伸至混合釜的外部,所述混合釜外部的第一引流管顶端设有第一电机,本大比例玻纤聚氨酯强制混合装置,通过第一引流架和第二引流架的转动对需要混合的原料进行加速,然后使得原料撞击在导流架上,落入到混合仓内,然后随着混合仓进行旋转,从而进行混合作业,原料撞击在旋转的导流架,从而使得原料形状较小,而且由于导流架一直处于转动状态,从而使得原料能够较为快速的进行分散,从而使得混合较为均匀。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混合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大比例玻纤聚氨酯强制混合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玻纤增强聚氨酯的深入研究,发现复合材料的性能随着玻纤比例的增加其韧性、冲击强度、拉伸强度和剪切强度均呈级数倍增加,这给人们对其应用前景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但是,快速反应的聚氨酯混合料与大比例玻纤均匀快速连续混合问题是阻碍生产大比例玻纤增强聚氨酯复合材料产业化生产的难题,比如目前超过40%玻纤比例的增强聚氨酯复合材料生产重型坦克仓贮底板的生产还停留在人工混合方式,并且是在调整聚氨酯化学配方,减缓反应速度、延长反应时间的状态下完成的,生产效率太低,申请号201621305193.2公开了一种大比例玻纤聚氨酯强制混合装置,包括电机、传动装置、圆筒状混合室,搅拌器,圆筒状混合室的上部设有聚氨酯混合料注入口和玻纤注入口,下端有出料口,虽然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改进,但是在对原料进行混合时还是采用了搅拌的方法,混合的方法较为单一,使得混合的均匀度得不到保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的缺陷,提供一种大比例玻纤聚氨酯强制混合装置,采用撞击的方法使得原料能够形成较为细小的颗粒,通过导流架使得原料能够较为快速的发散,在混合仓的带动下,从而进行混合作业,保证了混合的均匀度,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大比例玻纤聚氨酯强制混合装置,包括混合釜,所述混合釜的表面一侧设有第一进料口,所述第一进料口下方的混合釜内设有第一引流管,所述第一进料口与第一引流管连通设置,所述第一引流管贯穿且延伸至混合釜的外部,所述混合釜外部的第一引流管顶端设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设在第一引流管内部,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上设有第一引流架,所述混合釜的表面另一侧设有第二进料口,所述第二进料口下方的混合釜内设有第二引流管,所述第二进料口与第二引流管连通设置,所述第二引流管贯穿且延伸至混合釜的外部,所述混合釜外部的第二引流管顶端设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设在第二引流管的内部,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上设有第二引流架,所述第一电机与第二电机之间的混合釜表面设有第三电机,所述第三电机的输出轴贯穿且延伸至混合釜的内腔并连接有混合仓,所述混合仓上对应第一引流管和第二引流管的底端位置处设有开口,所述混合仓的内部与第一引流管的延长线交接的位置处设有导流架,所述导流架的槽内设置为内凹型结构,所述混合仓的底端设有出料孔,所述混合釜的底端设有排料管,所述混合釜的侧面设有控制开关组,所述控制开关组的输出端电连接第一电机、第二电机和第三电机的输入端。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三电机两端的混合釜表面上均设有安装管,所述安装管与混合釜的内腔连通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安装管的内腔顶端设有第一电动伸缩杆,所述第一电动伸缩杆的贯穿且延伸至混合釜的内腔并连接有刮环,所述刮环与混合釜的内壁相切设置,所述第一电动伸缩杆的输入端电连接控制开关组的输出端。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混合釜的表面一端设有第四电机,所述第四电机的输出轴贯穿且延伸至混合釜的内腔并连接有第一搅拌架,所述第一搅拌架的最外侧与混合仓的外壁相切设置,所述控制开关组的输出端电连接第四电机的输入端。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混合釜的表面另一端设有第五电机,所述第五电机输出轴贯穿且延伸至混合釜的内腔并连接有第二搅拌架,所述第二搅拌架的最外侧与混合仓的外壁相切设置,所述控制开关组的输出端电连接第五电机的输入端。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混合仓的底端设有安装轴,所述安装轴的上设有第三搅拌架。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混合釜的釜壁内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设有电热管,所述控制开关组的输出端电连接电热管的输入端。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混合釜的侧面通过连接柱连接有底座,所述底座设在排料管的下方,所述混合釜的侧面还设有观察窗。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排料管的侧面连接有引流盒,所述引流盒对应底座的面上设有通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底座对应通孔的位置处设有第二电动伸缩杆,所述第二电动伸缩杆的顶端设有第六电机,所述第六电机的输出轴顶端对应排料管的内壁设有密封头,所述密封头的底端侧面与通孔相切设置,所述第二电动伸缩杆和第六电机的输入端均电连接控制开关组的输出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大比例玻纤聚氨酯强制混合装置,通过第一引流架和第二引流架的转动对需要混合的原料进行加速,然后使得原料撞击在导流架上,落入到混合仓内,然后随着混合仓进行旋转,从而进行混合作业,原料撞击在旋转的导流架,从而使得原料形状较小,而且由于导流架一直处于转动状态,从而使得原料能够较为快速的进行分散,从而使得混合较为均匀。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混合釜、2第一进料口、3第一引流管、4第一电机、5第一引流架、6第二进料口、7第二引流管、8第二电机、9第二引流架、10第三电机、11混合仓、12导流架、13出料孔、14排料管、15控制开关组、16安装管、17第一电动伸缩杆、18刮环、19第四电机、20第一搅拌架、21第五电机、22第二搅拌架、23安装轴、24第三搅拌架、25安装槽、26电热管、27连接柱、28底座、29第二电动伸缩杆、30第六电机、31引流盒、32通孔、33密封头、34观察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大比例玻纤聚氨酯强制混合装置,包括混合釜1,混合釜1的表面一侧设有第一进料口2,第一进料口2下方的混合釜1内设有第一引流管3,第一进料口2与第一引流管3连通设置,第一引流管3贯穿且延伸至混合釜1的外部,混合釜1外部的第一引流管3顶端设有第一电机4,第一电机4的输出轴设在第一引流管3内部,第一电机4的输出轴上设有第一引流架5,混合釜1的表面另一侧设有第二进料口6,第二进料口6下方的混合釜1内设有第二引流管7,第二进料口6与第二引流管7连通设置,第二引流管7贯穿且延伸至混合釜1的外部,混合釜1外部的第二引流管7顶端设有第二电机8,第二电机8的输出轴设在第二引流管7的内部,第二电机8的输出轴上设有第二引流架9,第一电机4与第二电机8之间的混合釜1表面设有第三电机10,第三电机10的输出轴贯穿且延伸至混合釜1的内腔并连接有混合仓11,混合仓11上对应第一引流管3和第二引流管7的底端位置处设有开口,混合仓11的内部与第一引流管3的延长线交接的位置处设有导流架12,第一引流管3和第二引流管7延长线在导流架12的中点位置处相交,从而保证了物料能够撞击在导流架12上,导流架12的槽内设置为内凹型结构,混合仓11的底端设有出料孔13,第三电机10两端的混合釜1表面上均设有安装管16,安装管16与混合釜1的内腔连通设置,安装管16的内腔顶端设有第一电动伸缩杆17,第一电动伸缩杆17的贯穿且延伸至混合釜1的内腔并连接有刮环18,刮环18与混合釜1的内壁相切设置,通过对第一电动伸缩杆17的工作进行控制,从而使得刮环18进行上下的运动从而对混合釜1内壁上的原料进行刮除,混合釜1的表面一端设有第四电机19,第四电机19的输出轴贯穿且延伸至混合釜1的内腔并连接有第一搅拌架20,第一搅拌架20的最外侧与混合仓11的外壁相切设置,混合釜1的表面另一端设有第五电机21,第五电机21输出轴贯穿且延伸至混合釜1的内腔并连接有第二搅拌架22,第二搅拌架22的最外侧与混合仓11的外壁相切设置,第四电机19和第五电机21的转动方向相反设置,从而能够把从出料孔13流出的物料进行引流,使得物料能够向四周进行发散,混合仓11的底端设有安装轴23,安装轴23的上设有第三搅拌架24,第三搅拌架24转动,从而能够对发散的物料进行收拢,混合釜1的釜壁内设有安装槽25,安装槽25内设有电热管26,通过对电热管26的工作进行控制,从而对混合釜1的内部温度进行调节,混合釜1的侧面通过连接柱27连接有底座28,底座28的设置便于对整体进行安装,底座28设在排料管14的下方,混合釜1的侧面还设有观察窗34,观察窗34的设置,便于使用者对混合的进度进行观察,排料管14的侧面连接有引流盒31,引流盒31对应底座28的面上设有通孔32,底座28对应通孔32的位置处设有第二电动伸缩杆29,第二电动伸缩杆29的顶端设有第六电机30,第六电机30的输出轴顶端对应排料管14的内壁设有密封头33,密封头33的底端侧面与通孔32相切设置,通过对第二电动伸缩杆29的工作进行控制,从而改变密封头33的位置,由此对排料管14的底端进行开启或者关闭,通过对第六电机30的工作进行控制,从而使得物料能够较为快速的从排料管14中排出,混合釜1的底端设有排料管14,混合釜1的侧面设有控制开关组15,控制开关组15的输出端电连接第一电机4、第二电机8、第三电机10、第一电动伸缩杆17、第四电机19、第五电机21、电热管26、第二电动伸缩杆29和第六电机30的输入端,控制开关组15上设有与第一电机4、第二电机8、第三电机10、第一电动伸缩杆17、第四电机19、第五电机21、电热管26、第二电动伸缩杆29和第六电机30一一对应的开关按钮,控制开关组15控制第一电机4、第二电机8、第三电机10、第一电动伸缩杆17、第四电机19、第五电机21、电热管26、第二电动伸缩杆29和第六电机30工作均采用现有技术中常用的方法。
在使用时:把物料从第一进料口2和第二进料口6加热,然后通过控制开关组15使得第一电机4、第二电机8、第三电机10、第四电机19和第五电机21工作,第一电机4和第二电机8工作从而使得物料顺着第一引流管3和第二引流管7撞击到导流架12上,然后落入到混合仓11的内部,第三电机10带动混合仓11转动,从而能够带动落入到混合仓11内部的物料进行转动,物料从出料孔13中落下,第四电机19带动第一搅拌架20转动,第五电机21带动第二搅拌架22,从而使得物料向四周发散,由于此时第三搅拌架24也处于转动的状态,从而能够对发散的物料进行收拢,从而对物料进行混合,混合完成后通过对第二电动伸缩杆29的工作进行控制,从而使得第六电机30向下运动,然后在使得第六电机30工作,从而带动密封头33转动,由此使得物料能够较为快速的从排料管14中流出。
本实用新型通过对电热管26的工作进行控制,从而便于对混合釜1的内部进行加热作业,通过把物料撞击在导流架12,然后在形成较小的颗粒落入到混合仓11中,在随着混合仓11进行转动,从而进行初步的混合,然后在第一搅拌架20和第二搅拌架22的带动下,使得物料向四周发散,在第三搅拌架24的作用下,物料在进行收拢,从而进行再次的混合作业,从而保证了混合的效果。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大比例玻纤聚氨酯强制混合装置,包括混合釜(1),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釜(1)的表面一侧设有第一进料口(2),所述第一进料口(2)下方的混合釜(1)内设有第一引流管(3),所述第一进料口(2)与第一引流管(3)连通设置,所述第一引流管(3)贯穿且延伸至混合釜(1)的外部,所述混合釜(1)外部的第一引流管(3)顶端设有第一电机(4),所述第一电机(4)的输出轴设在第一引流管(3)内部,所述第一电机(4)的输出轴上设有第一引流架(5),所述混合釜(1)的表面另一侧设有第二进料口(6),所述第二进料口(6)下方的混合釜(1)内设有第二引流管(7),所述第二进料口(6)与第二引流管(7)连通设置,所述第二引流管(7)贯穿且延伸至混合釜(1)的外部,所述混合釜(1)外部的第二引流管(7)顶端设有第二电机(8),所述第二电机(8)的输出轴设在第二引流管(7)的内部,所述第二电机(8)的输出轴上设有第二引流架(9),所述第一电机(4)与第二电机(8)之间的混合釜(1)表面设有第三电机(10),所述第三电机(10)的输出轴贯穿且延伸至混合釜(1)的内腔并连接有混合仓(11),所述混合仓(11)上对应第一引流管(3)和第二引流管(7)的底端位置处设有开口,所述混合仓(11)的内部与第一引流管(3)的延长线交接的位置处设有导流架(12),所述导流架(12)的槽内设置为内凹型结构,所述混合仓(11)的底端设有出料孔(13),所述混合釜(1)的底端设有排料管(14),所述混合釜(1)的侧面设有控制开关组(15),所述控制开关组(15)的输出端电连接第一电机(4)、第二电机(8)和第三电机(10)的输入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比例玻纤聚氨酯强制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电机(10)两端的混合釜(1)表面上均设有安装管(16),所述安装管(16)与混合釜(1)的内腔连通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大比例玻纤聚氨酯强制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管(16)的内腔顶端设有第一电动伸缩杆(17),所述第一电动伸缩杆(17)的贯穿且延伸至混合釜(1)的内腔并连接有刮环(18),所述刮环(18)与混合釜(1)的内壁相切设置,所述第一电动伸缩杆(17)的输入端电连接控制开关组(15)的输出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比例玻纤聚氨酯强制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釜(1)的表面一端设有第四电机(19),所述第四电机(19)的输出轴贯穿且延伸至混合釜(1)的内腔并连接有第一搅拌架(20),所述第一搅拌架(20)的最外侧与混合仓(11)的外壁相切设置,所述控制开关组(15)的输出端电连接第四电机(19)的输入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比例玻纤聚氨酯强制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釜(1)的表面另一端设有第五电机(21),所述第五电机(21)输出轴贯穿且延伸至混合釜(1)的内腔并连接有第二搅拌架(22),所述第二搅拌架(22)的最外侧与混合仓(11)的外壁相切设置,所述控制开关组(15)的输出端电连接第五电机(21)的输入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比例玻纤聚氨酯强制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仓(11)的底端设有安装轴(23),所述安装轴(23)的上设有第三搅拌架(24)。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比例玻纤聚氨酯强制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釜(1)的釜壁内设有安装槽(25),所述安装槽(25)内设有电热管(26),所述控制开关组(15)的输出端电连接电热管(26)的输入端。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比例玻纤聚氨酯强制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釜(1)的侧面通过连接柱(27)连接有底座(28),所述底座(28)设在排料管(14)的下方,所述混合釜(1)的侧面还设有观察窗(34)。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比例玻纤聚氨酯强制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料管(14)的侧面连接有引流盒(31),所述引流盒(31)对应底座(28)的面上设有通孔(32)。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大比例玻纤聚氨酯强制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28)对应通孔(32)的位置处设有第二电动伸缩杆(29),所述第二电动伸缩杆(29)的顶端设有第六电机(30),所述第六电机(30)的输出轴顶端对应排料管(14)的内壁设有密封头(33),所述密封头(33)的底端侧面与通孔(32)相切设置,所述第二电动伸缩杆(29)和第六电机(30)的输入端均电连接控制开关组(15)的输出端。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0952056.0U CN208468786U (zh) | 2018-06-20 | 2018-06-20 | 一种大比例玻纤聚氨酯强制混合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0952056.0U CN208468786U (zh) | 2018-06-20 | 2018-06-20 | 一种大比例玻纤聚氨酯强制混合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8468786U true CN208468786U (zh) | 2019-02-05 |
Family
ID=652144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0952056.0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8468786U (zh) | 2018-06-20 | 2018-06-20 | 一种大比例玻纤聚氨酯强制混合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8468786U (zh) |
-
2018
- 2018-06-20 CN CN201820952056.0U patent/CN208468786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8642493U (zh) | 自动混料机 | |
CN206965552U (zh) | 一种便于清洗的沥青搅拌装置 | |
CN208911934U (zh) | 一种自动烘干式火山泥生产搅拌设备 | |
CN208468786U (zh) | 一种大比例玻纤聚氨酯强制混合装置 | |
CN108819000A (zh) | 一种大比例玻纤聚氨酯强制混合装置 | |
CN208161548U (zh) | 一种具有控流功能的化肥圆盘造粒装置 | |
CN204768654U (zh) | 一种易清洗反应釜 | |
CN206750978U (zh) | 一种用于分离不同粒径骨料的三级分级装置 | |
CN106237969B (zh) | 顶置微调型温控增压喷射过滤开式反应釜 | |
CN110000960A (zh) | 一种往复式推板机的材料快速加热装置 | |
CN207567385U (zh) | 一种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生产用溶解装置 | |
CN207238426U (zh) | 带有干燥功能的建筑施工用筛沙设备 | |
CN217313226U (zh) | 一种材料预混罐 | |
CN207327347U (zh) | 塑料生产用搅拌装置 | |
CN206415036U (zh) | 一种实验用小型设备 | |
CN206045957U (zh) | 一种高效分散系统 | |
CN212820264U (zh) | 一种油漆球磨机 | |
CN108355506B (zh) | 一种基于流体驱动的喷射式工业生产用物料混合设备 | |
CN207387991U (zh) | 一种可调节出料温度的搅拌机 | |
CN215750195U (zh) | 一种废旧塑料颗粒改性塑料篮子生产设备 | |
CN207446043U (zh) | 一种具有多进料口的食品添加剂混合设备 | |
CN218131244U (zh) | 一种锰酸锂生产用混合装置 | |
CN206376034U (zh) | 高效聚酯瓶片熔融设备 | |
CN208865467U (zh) | 一种锂离子电池隔膜制作用原料混合装置 | |
CN217715754U (zh) | 一种锂电池级纤维素产品的过滤洗涤干燥新工艺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2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