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464163U - 一种医用缓释微粒缝合线 - Google Patents

一种医用缓释微粒缝合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464163U
CN208464163U CN201721065595.4U CN201721065595U CN208464163U CN 208464163 U CN208464163 U CN 208464163U CN 201721065595 U CN201721065595 U CN 201721065595U CN 208464163 U CN208464163 U CN 20846416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ture
particle
medical
slow release
membrane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065595.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铁慧
钟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ENTRAL HOSPITAL OF DALIAN CITY
Original Assignee
CENTRAL HOSPITAL OF DALIAN C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ENTRAL HOSPITAL OF DALIAN CITY filed Critical CENTRAL HOSPITAL OF DALIAN CITY
Priority to CN201721065595.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46416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46416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46416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aterials For Medical U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医用缓释微粒缝合线,所述医用缓释微粒缝合线包括缝合针、缝合线以及微粒,所述缝合针连接在所述缝合线的一端,所述缝合线包括主线以及副线,所述主线以及副线均为抗菌纤维;所述微粒,由内至外依次包括核心、壳层以及壳膜层,所述核心为药液,所述壳膜层为粘性材质,所述壳膜层具有多微孔结构;所述微粒通过壳膜层的粘合作用吸附在缝合线的表面。该医用缓释微粒缝合线在缝合的过程中,不仅起到长效持久抗菌消炎的功能,同时兼具修复治疗的功效,在医用缝合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Description

一种医用缓释微粒缝合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用缝合材料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医用缓释微粒缝合线。
背景技术
外科手术切口皮肤组织感染、炎性渗出甚至切口皮肤裂开等是外科最常见的临床问题之一。缝合线作为一种异物存在于切口组织中,容易使皮肤组织产生炎症反应,经缝合的伤口很容易受到机体周围环境中的细菌感染,而导致伤口因细菌感染,延长愈合周期,因此需要提供一种兼具血管或皮肤修复功能以及长效缓释抗菌作用的缝合线。
如授权公告号为CN 201091693Y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抗菌手术缝合线,其特征在于抗菌手术缝合线包括芯纱和其外部包覆的银离子镀层,所述的芯纱是异形锦纶丝或涤纶丝,即其断截面呈菱形,或多边形,或花瓣形。由于该实用新型的外层所含的银离子具有良好的杀菌功能,所以具有杀菌和抑制细菌繁殖的功效,尤其是由于芯纱具有异形的断截面,增大了芯纱与银离子镀层的结合面积,相应增强了两者之间的结合力,特别适合用作外科手术的外缝合线。但该实用新型仍然存在以下问题,缝合线的抗菌功能性成分单一,并不能保证在机体恢复的过程可以保持长效、光谱抑菌的作用,同时缝合线不具备促进皮肤修复的功能,与此同时,该缝合线针线并非一体,在缝合线使用过程中避免不了穿线,大大增加了手术的时间成本。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医用缓释微粒缝合线,在现有缝合线的基础上,使缝合线经缝合后,具有保证长效、光谱抑菌的功能,同时兼具促进皮肤修复的功能,与此同时,该缝合线为针线一体的结构,避免手术时穿线的麻烦,可有效节省手术时间,节约时间成本。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医用缓释微粒缝合线,包括缝合针、缝合线以及微粒,所述缝合针连接在所述缝合线的一端,所述缝合线包括主线、以及设置在主线外侧的副线,所述主线以及副线均为抗菌纤维;所述微粒,由内至外依次包括核心、壳层以及壳膜层,所述核心为药液,所述壳膜层为粘性材质,所述壳膜层具有多微孔结构;所述微粒通过壳膜层的粘合作用吸附在缝合线的表面。
优选地,所述缝合线与所述缝合针通过铆接或真空压缩的方式连接。
优选地,所述副线通过缠绕或混合编织的方式固定在主线上。
更优选地,所述副线在主线上的缠绕方式采用全长缠绕或部分长度缠绕。
优选地,所述主线为生物高分子聚合物-纤维素-喹诺酮类抗菌剂的抗菌复合纤维。
更优选地,所述缝合线中,所述主线为甲壳素-微晶纤维素-乳酸左氧氟沙星的复合抗菌纤维。
优选地,所述副线为外表面包覆有抗菌剂的弹性抗菌纤维。
更优选地,所述副线为弹性纤维外层表面包覆有抗菌剂的抗菌纤维。
更优选地,所述抗菌剂为植物提取物、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或抗菌肽中的一种或多种混合。
优选地,所述缝合线为显微缝合线。
优选地,所述缝合线外侧设置有纤维倒刺,所述纤维倒刺向缝合线的走线反方向倾斜。
进一步地,所述纤维倒刺通过编织或粘接的方式固定连接在主线和副线上。
更优选地,所述纤维倒刺通过编织的方式等间距地固定连接在主线和副线上。。
更优选地,所述纤维倒刺两端边缘设置有锯齿状结构,所述锯齿方向与纤维倒刺由缝合线向外伸长方向一致。
更优选地,所述纤维倒刺表面包覆有抗菌剂。
优选地,所述微粒的外径为70-150nm。
优选地,所述微粒的核心中的药液为修复功能性药液、抗菌性药液中的一种。
更优选地,所述微粒的核心中的药液为生长因子药液。
更优选地,所述微粒的核心中的药液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多克隆抗体药液。
优选地,所述微粒的壳层具有容置空间,将所述核心包裹于所述容置空间内。
更优选地,所述微粒的壳层为球形中空体结构或椭圆形中空体结构。
优选地,所述壳层为降解材料的壳体。
更优选地,所述壳层为生物降解材料的壳体。
更优选地,所述微粒的壳层为医用生物高分子降解材料。
更优选地,所述壳层为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
优选地,所述壳膜层为生物源粘性材质。
更优选地,所述壳膜层为蛋白膜层。
更优选地,所述壳膜层为丝蛋白膜层。
更优选地,所述微孔直径为5-20nm。
本实用新型带来的有益效果有:
1、医用缓释微粒缝合线在缝合的过程中,不仅起到缝合伤口的作用,同时起到抗菌消炎、光谱抑菌以及修复治疗的作用。
2、医用缝合线长久持效抗菌,有助于抗菌粒子的贴覆固定:医用缝合线中由于主线以及副线均为抗菌纤维,从而显著增强了医用缝合线长久持效抗菌的效力。在优选的方案中,副线选择抗菌弹性纤维,其更能有效增强缝合线的弹性,有效辅助缝合。另一方面,缝合线中主线与副线缠绕或混合编织的结构使得缝合线表面粗糙,从而更有利于抗菌微粒的附着。
3、抗菌微粒的核心为药液,可以在缝合线与机体接触的过程中,通过微粒的缓释的过程,释放出药液达到治疗的效果。同时可以根据伤口的不同需求,选择不同功能性修复液,例如抗菌液、细胞修复液等。抗菌微粒的壳膜层为粘性材质,不仅可以更高地固定在缝合线上,且其在机体经过缝合后的修复过程中,微粒壳膜层原本裸露的一边可以更好的粘附在机体的伤口上,同时因壳膜层具有的多微孔结构可以使药液可以有效地释放至机体内。
4、该缝合线为针线一体的结构,避免手术时穿线的麻烦,可有效节省手术时间,节约时间成本。
5、缝合线中纤维倒刺的设置以及纤维倒刺两端边缘的锯齿状结构设置使缝合线在缝合完毕打结时只能单一方向滑动,不能倒滑,且缝合时不增加对组织的损伤,从而使缝合止血更加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中医用缓释微粒缝合线的结构图;
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中微粒的结构图;
附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中设置纤维倒刺的医用缓释微粒缝合线的结构图;
附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中纤维倒刺的结构图;
图中:
1-缝合针,2-缝合线,3-微粒,4-主线,5-副线,6-核心,7-壳层,8-壳膜层,9-微孔,10-纤维倒刺,11-微型锯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的描述。
实施例1
参照附图1和附图2,一种医用缓释微粒缝合线,包括缝合针1、缝合线2以及微粒3,缝合针1连接在缝合线2的一端,缝合线2包括主线4以及设置在主线4外侧的副线5,主线4以及副线5均为抗菌纤维;微粒3由内至外依次包括核心6、壳层7以及壳膜层8,核心6为药液,壳膜层8为粘性材质,壳膜层8具有多微孔9结构;微粒3通过壳膜层8的粘合作用吸附在缝合线2的表面。
所述缝合线2与缝合针1通过铆接的方式连接。
所述副线通过编织的方式缠绕在主线上。
所述微粒3的壳层7具有容置空间,将核心6包裹于所述容置空间内。
所述壳层7为降解材料的壳体,壳膜层8为生物源粘性材质。
医用缓释微粒缝合线的制备:将包裹药液的微粒浸入丝蛋白溶液中混匀备用。将显微缝线浸泡于上述溶液中,在4℃,40rpm的恒温摇床上持续浸泡4h;用清洁显微器械取出缝线,用4℃超纯水清洗5min,再次用显微器械取出缝线,浸入4℃的70%的乙醇溶液中,10min;再次取出缝线,用4℃超纯水清洗3次,每次5min;用滤纸吸干缝线表面水分后重新浸入3%(m/v)的丝蛋白溶液中浸泡;
反复上述步骤共计三次,并保存在-80℃备用。
实施例2
本实施例适用于修复机体细胞再生的医用缓释微粒缝合线。
参照附图1和附图2,一种医用缓释微粒3缝合线2,包括缝合针1、缝合线2以及微粒3,缝合针1连接在所述缝合线2的一端,缝合线2包括主线4设置在主线4外侧的副线5,,主线4和副线5均为抗菌纤维;微粒3由内至外依次包括核心6、壳层7以及壳膜层8,核心6为药液,壳膜层8为粘性材质,壳膜层8具有多微孔9结构;微粒3通过壳膜层8的粘合作用吸附在缝合线2的表面。
所述缝合线2与所述缝合针1通过铆接的方式连接。
所述缝合线2为显微缝合线2,副线5通过缠绕的方式固定在主线4上,副线5在主线4上的缠绕方式采用全长缠绕。主线4为生物高分子聚合物-纤维素-喹诺酮类抗菌剂的复合抗菌纤维;副线5为弹性抗菌纤维,即弹性纤维外层表面包覆有抗菌剂,其中抗菌剂为植物提取物。
所述微粒3的外径为70-150nm,微粒3的核心6中的药液为生长因子药液。
所述微粒3的壳层7具有容置空间,将所述核心6包裹于所述容置空间内,微粒3的壳层7为球形中空体结构,微粒3的壳层7为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
所述壳膜层8为丝蛋白膜层,壳膜层8中的微孔9直径为5-20nm。
实施例3
本实施例适用于修复血管内皮再生的医用缓释微粒缝合线。
参照附图2、附图3和附图4,一种医用缓释微粒3缝合线2,包括缝合针1、缝合线2以及微粒3,所述缝合针1连接在所述缝合线2的一端,所述缝合线2包括主线4,、以及设置在主线4外侧的副线5,,所述主线4和副线5均为抗菌纤维;所述微粒3,由内至外依次包括核心6、壳层7以及壳膜层8,所述核心6为药液,所述壳膜层8为粘性材质,所述壳膜层8具有多微孔9结构;所述微粒3通过壳膜层8的粘合作用吸附在缝合线2的表面。
所述缝合线2与所述缝合针1通过真空压缩的方式连接。
所述缝合线2为显微缝合线2,副线通过缠绕的方式固定在主线4上,副线5在主线上的缠绕方式采用部分长度缠绕,即每间隔5-30mm混编5-30mm的副线5。
所述主线4为甲壳素-微晶纤维素-乳酸左氧氟沙星的复合抗菌纤维。所述副线5为抗菌弹性纤维,即弹性纤维外层表面包覆有抗菌剂,抗菌剂为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或抗菌肽的混合。
所述缝合线2外侧对称两端等间距设置有纤维倒刺10,所述纤维倒刺10向缝合线2的走线反方向倾斜,纤维倒刺10通过编织的方式固定连接在主线4和副线5上,每个纤维倒刺10的两端边缘设置有微型锯齿结构11,所述微型锯齿11方向与纤维倒刺10由缝合线2向外伸长方向一致。
纤维倒刺10表面包覆有抗菌剂。缝合线中纤维倒刺的设置以及纤维倒刺两端边缘的锯齿状结构设置使缝合线在缝合完毕打结时只能单一方向滑动,不能倒滑,且缝合时不增加对组织的损伤,从而使缝合止血更加安全可靠。
所述微粒3的外径为70-150nm,微粒3的核心6中的药液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多克隆抗体药液,微粒3的壳层7具有容置空间,将核心6包裹于所述容置空间内,微粒3的壳层7为球形中空体结构或椭圆形中空体结构。
所述壳层7为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壳膜层8为壳膜层8为丝蛋白膜层,壳膜层8的微孔9直径为5-20nm。
血管吻合口处的血栓形成是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也是困扰着显微外科医生的重大问题。即使是最佳的术前设计、术中操作及术后处理,血管吻合的总体失败率仍然在10%左右。本实施例使用可降解的高分子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微粒化包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合成并制备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缓释微粒,通过丝蛋白壳膜层负载于显微缝线,血管吻合时细胞因子对内皮细胞进行诱导再生,加速术后早期内皮细胞的修复,从根本上极大减少血栓的形成。内皮再生后,可显著减少血栓形成并有效防止血管外漏。不仅有效解决术后并发症,而且提高了血管通畅度。
纳米载体具有高吸附性,进入人体后释放时可以短时间达到有效浓度并持续较长时间,缓释微粒能直接作用于细胞等优点。
负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血管显微缝线在大鼠体内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明显降低血管吻合术后并发症,极大提高了血管通畅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缓释微粒在大鼠体内释放浓度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大鼠外周血浓度,且释放频率与体外相似。从组织学观察,内皮细胞早期明显修复增生,血管再通,极大程度预防血栓形成。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为实验例,通过观察小鼠的皮肤术后缝合情况,来对比说明本实用新型产品与普通缝合线的区别。
实验组:实施例2中的医用缓释微粒缝合线;对照组:普通医用缝合线。
选择健康7周龄SD大鼠90只,体质量为200±20g,雌雄各半,在距尾根2厘米处于尾腹正中纵形切开2厘米,于10倍骨科手术显微镜下暴露游离正中沟内的尾动脉,远近端上血管夹后剪断。在缝线端端内膜外翻吻合中,每个吻合口8针。切口涂红霉素软膏。单笼喂养。所有伤口隔日换药。肌注青霉素10万单位,2次/天。
从高倍光镜(400倍)下观察,对照组血管吻合术后24小时,内皮细胞肿胀,部分脱落,内皮下层呈细胞浸润及创伤性增生反应,内弹性膜层消失;平滑肌细胞发生变性坏死,外膜层细胞浸润并呈创伤性增生反应。术后三天内皮细胞脱落区出现新生内皮细胞,并出现生长移行,使吻合口开始有内皮细胞覆盖。术后五-七天,新生的内皮细胞爬过吻合口裂隙并覆盖缝线。术后两周,内皮细胞及内弹性膜修复完全恢复正常,平滑肌细胞进一步增生,外膜恢复正常。实验组血管吻合术后24小时,吻合口缝线附近可见增生的内皮细胞。术后三日,小血管吻合口两端缝线附近可见大量增生的内皮细胞和内皮下组织,并向官腔突出,形成突起,并完成覆盖缝线。术后一周,内皮细胞及内弹性膜修复完全恢复正常,平滑肌细胞进一步增生,外膜恢复正常。实验组小血管内皮增生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增生强度明显好于对照组。
在两组大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情况中,对照组的完全坏死、部位坏死的比率为26.67%,17.78%,而实验组则分别为0%,13.33%,实验组的比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医用缓释微粒缝合线,包括缝合针、缝合线以及微粒,所述缝合针连接在所述缝合线的一端,所述缝合线包括主线、以及设置在主线外侧的副线,所述主线以及副线均为抗菌纤维;所述微粒,由内至外依次包括核心、壳层以及壳膜层,所述核心为药液,所述壳膜层为具有多微孔结构的粘性材质;所述微粒通过壳膜层的粘合作用吸附在缝合线的表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医用缓释微粒缝合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副线通过编织或粘接的方式缠绕在主线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医用缓释微粒缝合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副线为外表面包覆有抗菌剂的弹性抗菌纤维。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医用缓释微粒缝合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粒的外径为70-150nm。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医用缓释微粒缝合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核心中的药液为修复功能性药液。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医用缓释微粒缝合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壳层为生物降解材料。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医用缓释微粒缝合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壳膜层为蛋白膜层。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医用缓释微粒缝合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缝合线外侧设置有纤维倒刺,所述纤维倒刺向缝合线的走线反方向倾斜。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医用缓释微粒缝合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倒刺通过编织或粘接的方式固定连接在缝合线上。
CN201721065595.4U 2017-08-24 2017-08-24 一种医用缓释微粒缝合线 Active CN20846416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065595.4U CN208464163U (zh) 2017-08-24 2017-08-24 一种医用缓释微粒缝合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065595.4U CN208464163U (zh) 2017-08-24 2017-08-24 一种医用缓释微粒缝合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464163U true CN208464163U (zh) 2019-02-05

Family

ID=652041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065595.4U Active CN208464163U (zh) 2017-08-24 2017-08-24 一种医用缓释微粒缝合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46416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69953A (zh) * 2019-05-27 2019-09-24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 载蛋白纳米微粒的医用缝线及其制备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69953A (zh) * 2019-05-27 2019-09-24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 载蛋白纳米微粒的医用缝线及其制备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741791B1 (en) Medical device
EP0160025B1 (en) Biomaterial
RU2725723C2 (ru) Основовязаное полотно и медицинский материал
WO2017148255A1 (zh) 一种修复区稳固的复合软组织修复材料
US8933290B2 (en) Mesh implant
KR101853283B1 (ko) 조직 복구용 섬유막 및 그 제품 및 제조 방법
Magnan et al. Human textiles: a cell-synthesized yarn as a truly “bio” material for tissue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KR20010090876A (ko) 콜라겐 지혈 섬유
JPH0636817B2 (ja) 配剤されたコラ−ゲン合成血管移植組織
AU2013273923B2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a collagen membrane and uses thereof
JPH0636818B2 (ja) コラ−ゲン合成血管移植組織
JP4168740B2 (ja) コラーゲン製人工血管
CN1919354A (zh) 人造血管丝素、胶原蛋白共混预凝涂层
CN208464163U (zh) 一种医用缓释微粒缝合线
CN111714696A (zh) 一种复合肌腱防粘连膜及制备方法
RU2481812C1 (ru) Медицинский инструмент для микроинвазивного применения
CN109276745A (zh) 一种高湿强度的纤维素复合敷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4425102A (zh) 一种诱导皮肤组织再生的亲水性静电纺植入物
JP2023533572A (ja) 増強された神経再生のための導管による末梢神経間隙の架橋
CN114059350A (zh) 一种天然长效抗菌抗炎蚕丝缝合线及其制备方法
IL196002A (en) Collagen tubes
US10322206B2 (en)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for wound healing
CN109078215B (zh) 一种可吸收抗菌缝合线的制备方法
Ghosh et al. 11 A Critique
CN114377211A (zh) 基于壳聚糖人工肩袖补片及其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