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429919U - 一种加压乱流混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加压乱流混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429919U
CN208429919U CN201820993773.8U CN201820993773U CN208429919U CN 208429919 U CN208429919 U CN 208429919U CN 201820993773 U CN201820993773 U CN 201820993773U CN 208429919 U CN208429919 U CN 20842991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lumn casing
nozzle
liquid
sinuous flow
outlet tub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993773.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郝爱民
井芹宁
赵敏
陈建鹰
张祥雷
徐明明
高成
吴明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enzhou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Wenzhou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enzhou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Wenzhou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820993773.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42991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42991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42991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atching Or Destruc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加压乱流混和装置,它包括加压泵以及设于加压泵上吸液管和出液管,它还包括有两端封闭的柱筒,所述的柱筒内设有与柱筒内腔相通的空心管,所述的空心管上设有能向柱筒内表面进行喷浇的喷嘴,所述的加压泵上设有用于导入处理液体的吸液管和与柱筒左端相通的出液管,所述的柱筒一端与出液管相连,在另一端上设有输出管。故本实用新型既可以通过乱流平稳、持续地将蓝藻等群体细胞变为分散的单个细胞,可有效控制蓝藻水华等群体爆发的水质灾害。另外经加压的液体在压力和乱流的共同作用下可以瞬间与其他气体或液体混和,从而可应用于化妆品、药品领域需要对液体进行处理的场合。

Description

一种加压乱流混和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体处理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加压乱流混和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水体富营养化逐渐成为一个影响社会民生的重大环境问题,能引起水质恶化,破坏生态环境。其中蓝藻水华是富营养化水体的一个典型特征,目前国内外除藻技术主要分为物理除藻、化学除藻和生物除藻三大类。物理除藻技术主要包括打捞、过滤、覆盖、气浮等,相比其他除藻方式,物理除藻应用最为广泛。
目前的物理除藻方法主要是通过液体处理装置对蓝藻进行含水抽取、升压喷射、强力撞击,进行蓝藻处理。采用加压,喷射的方法,即含水藻类经过加压由喷头高速喷射到挡板上,然后靠自重下落进行蓝藻的处理,没有形成乱流。另外它通过加压、喷射、碰撞等方法处理蓝藻时,则使蓝藻细胞遭到破裂或死亡时,无法成为其他浮游动物的饵料,难以恢复水生态系的正常食物链,以致生态系统遭受新的打击无法达到一个新的食物链恢复与平衡。同时,导致蓝藻细胞内毒素(例如微囊藻毒素)释放到水体,造成水体二次污染,给人类带来健康隐患。
另外,在化妆品、药品领域也需要对液体进行处理,它需要对各种动物、植物的组织进行匀浆和混和,还需要对有机和水,不相容的两种液体之间的高效分散、乳化和水中微量有机化合物、脂溶物、有机溶酶,可溶性物质的萃取。在化妆品、药品领域中既有需要打破细胞壁,促进人体吸收的场合,也有需要不打破细胞壁,避免营养流失的场合。现有的处理装置也大多是通过搅拌来实现的,无法形成乱流,混和的效果不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压乱流混和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无法形成乱流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一种加压乱流混和装置,包括加压泵以及设于加压泵上吸液管和出液管,还包括有两端封闭的柱筒,所述的柱筒内设有与所述柱筒内腔相通的空心管,所述的空心管上设有能向柱筒内表面进行喷浇的喷嘴,所述的柱筒一端与出液管相连,在另一端上设有输出管。
其中,喷嘴可以是通孔也可以是凸设于空心管上的管口。空心管与柱筒内腔相通,即空心管上设有开口,柱筒内液体可以通过开口进入空心管内。开口可以是通孔或者空心管端部成开口设置。
在实际处理液体时,将要处理的液体经吸液管进入加压泵加压,再通过出液管送入柱筒内;经过加压的液体在柱筒内流动,通过空心管再经由喷嘴向柱筒内表面进行喷浇形成乱流。以加压的液体形成的乱流,其内部具有一定的冲击力又小于喷射所形成的冲击力,当被处理的液体通过喷嘴向柱筒内表面进行喷浇,产生一定的碰撞,被处理的液体分散开来,又汇聚形成新的乱流,继续通过空心管再经由喷嘴向柱筒内表面进行喷浇形成新的乱流,重复循环流动,从而对被处理的液体产生一个平稳、持续的冲击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分离群体细胞,故本实用新型既可以通过乱流平稳、持续地将蓝藻等群体细胞变为分散的单个细胞,可有效控制蓝藻水华等群体爆发的水质灾害。且乱流所产生的冲击力较为平稳、持续,可以对蓝藻细胞的细胞壁的冲击小而持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蓝藻细胞的细胞壁的完整性,避免其内部毒素流出。另外经加压的液体在压力和乱流的共同作用下可以瞬间与其他气体或液体混和,故本实用新型可以将被处理的液体充分均匀混和,混和效果好,从而可应用于化妆品、药品领域需要对液体进行处理的场合。
另外,微囊藻,是由多糖类粘膜包围的群体细胞结构,且在其内部具有气体囊泡。故微囊藻与其他藻类相比,其回避浮游生物的动物捕食的能力,光合作用的能力,碳酸吸收的能力,繁殖能力均更为出色,而本装置可以破坏其多糖类粘膜,使其能被水溞等浮游生物食用,同时破坏其掌管表层移动的气体囊泡,避免了微囊藻表层浮出和底层移动,从而消除其表层浮出的光合作用和二氧化碳吸收功能。消除底层移动后的底层营养盐吸收能力,进而消除基于表层移动后的吹送流的水平移动能力的营养盐吸收能力。
作为优选,所述的柱筒通过隔断板将柱筒分割为左腔室和右腔室,所述的左腔室与出液管相连,右腔室与输出管相通,所述空心管的一端成开口设置,另一端成闭口设置,所述的空心管贯穿所述隔断板且所述空心管的开口端与所述左腔室相通。
此时左腔室作为第一反应室,右腔室作为第二反应室,通过将柱筒分割为两个相连通的反应室,既充分全面地打散被处理的液体中的群体细胞,也可以加强打散效果。空心管的一端成开口设置,另一端成闭口设置,空心管贯穿隔断板且空心管的开口端与左腔室相通,空心管的闭口端位于右腔室,则左腔室的液体通过空心管的开口端进入空心管内,由于空心管的另另一端成闭口设置,则空心管内液体均只能通过喷嘴喷浇在柱筒内表面上,加大了喷浇力度,可以加强打散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的喷嘴外罩设有能向柱筒内表面进行喷浇的混和管道,在混和管道上设有贯穿柱筒外壁的进管,所述的进管一端与混和管道相通,另一端上连接有储藏室。
储藏室中存储有空气,在处理液体的过程中,被处理的液体通过喷嘴向柱筒内表面进行喷浇,由于混和管道罩设在喷嘴外,被处理的液体会短暂地停留在混和管道中,此时通过进管将储藏室中的空气送入混和管道,由于压力的作用,储藏室中的空气瞬间与被处理的液体均匀混和。同时储藏室中的空气进入混和管道会形成气泡,并自然形成负压,造成柱筒内的压力变化。故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调控空气的导入,改变柱筒内的压力值,造成加压或者减压的效果,从而促进本实用新型的处理效果。调控空气的导入,可以在进管上设置电磁阀,或者可以从调控储藏室中的空气进入混和管道会形成气泡的大小入手,例如改变空气的流速、改变进管的内径、改变储藏室内的压力值,或者改变加压泵的压力值大小等措施。其中经实验发现,在利用调控空气的导入,造成减压效果时,本实用新型对蓝藻的处理效果最好。这是由于蓝藻自身的特性,在负压的场合易破。
实际应用中,还可以在储藏室中储藏臭氧、二氧化碳、氧气、氮气等气体,或者可以在储藏室中储藏杀菌剂、解毒剂、去臭剂、颜料、分解剂等液体。在处理液体的过程中,被处理的液体通过喷嘴向柱筒内表面进行喷浇,由于混和管道罩设在喷嘴外,被处理的液体会短暂地停留在混和管道中,此时通过进管将储藏室中的气体或液体送入混和管道,储藏室中的气体或液体迅速与被处理的液体混和或反应,从而达到杀菌消毒、去臭、染色、酸化等额外的效果。
作为优选,还包括左端盖,所述左端盖的设置在所述左腔室左端并能使所述左腔室成密闭设置的,所述左端盖上凸设有至少两个与所述柱筒内壁成间隔设置的导流板,所述导流板以所述左端盖的轴线为阵线成圆周阵列分布,其中,一个所述导流板设置在所述出液管的下方且朝向所述出液管成倾斜设置。
其中,左端盖与左腔室为可拆卸连接,包括但不限于螺栓连接。左腔室内的空心管上可以设有喷嘴也可以不设置喷嘴,在不设置喷嘴的情况下,左腔室内待处理液体可以通过导流板实现引流。导流板的倾斜角度即导流板与出液管的轴线所成角度在10°至75°之间,其中30°至45°效果更好。
实际应用中,从加压泵吸入的被处理的液体从出液管导入,被处理的液体先打在设置在出液管管口处的导流板上,接着液体沿着柱筒内壁流动,打在下一个导流板上,继续沿柱筒内壁流动,被处理的液体循环流动使得压力产生连续的变化,然后再通过空心管进入右腔室。导流板设置在出液管的下方且朝向出液管成倾斜设置,即在出液管的管口处所形成负压,有助于被处理的液体的流动,并使蓝藻细胞破裂。导流板以左端盖的轴线为阵线成圆周阵列分布,使得导流板的倾斜角度不断变化,有助于改变柱筒内的压力值,造成加压或者减压的效果,同时增加蓝藻的碰撞点,使蓝藻细胞破裂,从而促进本实用新型的处理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导流板一端与所述左端盖固定连接,一端与所述隔断板相抵。
导流板一端与左端盖固定连接,一端与隔断板相抵,减少了被处理的液体的流动路径,使得被处理的液体只能沿柱筒内壁流动,即都通过导流板引流产生了连续的压力变化,从而促进本实用新型的处理效果。
作为优选,还包括通气管和储气室,所述通气管贯穿所述左腔室的外壁,且一端靠近所述出液管的管口,另一端与所述储气室相连接。
储气室内的空气通过通气管进入左腔室也会形成负压,使得蓝藻细胞易破,且通气管一端靠近出液管的管口,即通气管导入的空气与出液管导入的液体距离较近,均可被导入到导流板上,不仅有助于空气与被处理液体的混和,提高被处理液体的溶解氧值,而且可加剧压力值的变化,有助于本实用新型的对液体的处理。
作为优选,所述喷嘴设于所述右腔室内,所述的喷嘴设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且所述喷嘴在所述空心管的外壁上成均匀分布。
喷嘴设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可使喷嘴喷浇形成的乱流更为混乱,从而促进本实用新型的处理效果;喷嘴设于右腔室内,混和管道罩设在喷嘴外,则乱流形成于右腔室内,右腔室可以通过设于混和管道上的进管,调控空气的导入来调控右腔室的压力变化,从而造成加压或者减压的效果,从而促进本实用新型的处理效果。
其中,喷嘴至少设有8个,且在空心管的外壁上成均匀分布,从而保证右腔室中喷嘴沿上下左右四个方向向柱筒的内表面进行喷浇,令左腔室和右腔室中的乱流更为混乱且充满柱筒,使得本实用新型更为充分全面地打散被处理的液体中的群体细胞。
另外,可以设置左腔室的长度小于右腔室的长度,此时左腔室作为第一反应室,初步进行过滤被处理的液体中的固体,可以与储气室导入气体混和。右腔室作为第二反应室,通过16个喷嘴的持续引导水流形成乱流,充分全面地打散被处理的液体中的群体细胞。
作为优选,混和管道凸设于空心管的外壁上,且混和管道与喷嘴成同轴设置。
混和管道凸设于空心管的外壁上,结构简单,便于制造,也可延长储藏室的液体或者气体与被处理液体的反应时间,使其处理效果更好。混和管道和喷嘴成同轴设置,即当液体从喷嘴喷射出时可以均匀地填充在混和管道内,使得进管所导入的液体或者气体可以与被处理液体的反应均匀,使其处理效果更好。也可以令混和管道的高度值大于喷嘴的高度值,如此一来,当乱流通过喷嘴向柱筒内表面进行喷浇的同时就会充满混和管道。其中,喷嘴的可以凸出设置在空心管外壁上,也可以与空心管外壁平齐。
作为优选,所述左腔室的下方设有排出管,在排出管设有排出管阀门,所述的输出管上设有输出管阀门。
在左腔室的下方设有排出管,由于离心力的作用,一些具有一定重量的固体将会脱离乱流,从排出管排出,可以初步进行过滤被处理的液体中的固体,用于初步排出废料,从而达到一定的净化效果。其中,排出管是常闭的。输出管阀门、排出管阀门的设置,可以控制输出管和排出管地开关,以适应实际液体处理过程。
作为优选,所述的喷嘴凸设于空心管的外壁上,且喷嘴的内径沿喷嘴的轴线依次呈递减设置,所述的喷嘴在空心管的外壁上成均匀分布。
喷嘴凸设于空心管的外壁上,喷嘴的内径沿喷嘴的轴线依次呈递减设置,即喷嘴的截面可为上凸的半圆锥形,或者反向设置的T形。喷嘴为沿喷嘴的轴线方向向柱筒的内表面进行喷浇,由于其内径沿喷浇方向依次呈递减设置,则使得在喷嘴内部的流通通道逐渐变窄,可以给予被处理的液体一定的冲击力,使其喷浇力度更大,所形成的乱流更具有冲击力,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更为有力地打散群体细胞。
作为优选,所述的空心管和柱筒成同轴设置,所述喷嘴的轴线与空心管成垂直设置。
空心管和柱筒成同轴设置,喷嘴的轴线与空心管成垂直设置,从而使得被处理的液体通过喷嘴是垂直喷浇柱筒内表面上,从而使得被处理的液体受到柱筒内表面的反作用力方向与其流动方向相同,从而使其受到的冲击力最大,令本实用新型可以更快更充分地打散群体细胞。
作为优选,所述的出液管、输出管和排出管的轴线均与柱筒成垂直设置。
出液管与柱筒成垂直设置,则使得被处理的液体经加压后通过出液管进入柱筒时,流通方向与出液管的方向相同,避免被处理的液体与出液管的内壁产生不必要的冲撞而泄去一定的压力,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也使得本实用新型的液体处理效果不好。输出管和排出管都是利用离心力将固体或处理好的液体从柱筒内排出,输出管和排出管的轴线均与柱筒成垂直设置,可以使得固体或处理好的液体的流通方向与力的方向重合,加快其流通速度。
作为优选,所述的出液管上设有液压表,在右腔室的外壁上设有气压表。
液压表和气压表的设置,可以实时测量柱筒内的压力值,从而可以及时保持内外压的平衡,避免柱筒产生爆炸,提高本实用新型的使用寿命。另外由于内外压的作用,柱筒选材需要注重材料的耐压性,包括但不限于不锈钢。
作为优选,所述柱筒内的压力保持在0.1MPa-10MPa之间。
柱筒内的压力不是一个固定值,会随着液体流动产生变化。柱筒内的压力保持在0.1MPa-10MPa之间,此时本实用新型在将群体细胞打散为个体细胞的同同时对细胞壁的完整性保护力度还不够,会打碎细胞壁。故本实用新型在此压力值范围下可以应用于不仅需要解决成群的蓝藻所形成的水华危害,而且可以需要打碎原生动物的鞭毛所形成的赤潮的危害。另外还可以适应一些化妆品或者药品中需要打碎细胞壁以增强人体吸收效果的场合。其中,根据实验数据当柱筒内的压力保持在0.3MPa-0.5MPa之间,此时本实用新型在将群体细胞打散为个体细胞的同时保持细胞壁的完整性的效果好。故本实用新型在此压力值范围下应用于蓝藻处理时,不仅可以将促成蓝藻成群的粘膜破坏,使成群的蓝藻分散开来以解决水华危害,改善水质,而且可以保留蓝藻的细胞壁,使蓝藻仍可作为水生动物的食物,恢复生物链,使生态系统达到一个新的平衡,避免过度处理蓝藻以致生态系统遭受新的打击。再者蓝藻的细胞壁不破裂,可以避免蓝藻的细胞内的毒素(例如微囊藻毒素)流出,避免造成水体二次污染。故本实用新型只需通过调控柱筒内的压力值就可以选择是否打碎细胞壁,机动性好,可灵活地适用于不同的场合。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较之原有技术,具有可以形成乱流,且在将群体细胞打散为个体细胞的同时还可以选择是否打碎细胞壁的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剖视图;
附图2为实施例一右腔室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剖视图;
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左腔室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加压泵; 11-吸液管; 12-出液管;
13-液压表; 2-柱筒; 21-隔断板;
22-左腔室; 23-右腔室; 24-气压表;
25-左端盖; 251-导流板; 26-通气管;
27-储气室; 3-空心管; 31-喷嘴;
32-混和管道; 33-进管; 34-储藏室;
4-输出管; 41-输出管阀门; 5-排出管;
51-排出管阀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竖直”、“液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一:
见图1、图2,一种加压乱流混和装置,包括加压泵1以及设于加压泵1上的吸液管11和的出液管12,还包括有两端封闭的柱筒2,柱筒2内设有与柱筒2内腔相通的空心管3,空心管3上设有能向柱筒2内表面进行喷浇的喷嘴31,柱筒2一端与出液管12相连,在另一端上设有输出管4。
其中,喷嘴可以是通孔也可以是凸设于空心管上的管口。
空心管与柱筒内腔相通,即空心管上设有开口,柱筒内液体可以通过开口进入空心管内。
在实际处理液体时,将要处理的液体经吸液管进入加压泵加压,再通过出液管送入柱筒内;经过加压的液体在柱筒内流动,通过空心管再经由喷嘴向柱筒内表面进行喷浇形成乱流。以加压的液体形成的乱流,其内部具有一定的冲击力又小于喷射所形成的冲击力,当被处理的液体通过喷嘴向柱筒内表面进行喷浇,产生一定的碰撞,被处理的液体分散开来,又汇聚形成新的乱流,继续通过空心管再经由喷嘴向柱筒内表面进行喷浇形成新的乱流,重复循环流动,从而对被处理的液体产生一个平稳、持续的冲击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分离群体细胞,故本实用新型既可以通过乱流平稳、持续地将蓝藻等群体细胞变为分散的单个细胞,可有效控制蓝藻水华等群体爆发的水质灾害。且乱流所产生的冲击力较为平稳、持续,可以对蓝藻细胞的细胞壁的冲击小而持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蓝藻细胞的细胞壁的完整性,避免其内部毒素流出。另外经加压的液体在压力和乱流的共同作用下可以瞬间与其他气体或液体混和,故本实用新型可以将被处理的液体充分均匀混和,从而可应用于化妆品、药品领域需要对液体进行处理的场合。
另外,微囊藻,是由多糖类粘膜包围的群体细胞结构,且在其内部具有气体囊泡。故微囊藻与其他藻类相比,其回避浮游生物的动物捕食的能力,光合作用的能力,碳酸吸收的能力,繁殖能力均更为出色,而本装置可以破坏其多糖类粘膜,使其能被水溞等浮游生物食用,同时破坏其掌管表层移动的气体囊泡,避免了微囊藻表层浮出和底层移动,从而消除其表层浮出的光合作用和二氧化碳吸收功能。消除底层移动后的底层营养盐吸收能力,进而消除基于表层移动后的吹送流的水平移动能力的营养盐吸收能力。
见图1、图2,柱筒2通过隔断板21将柱筒2分割为左腔室22和右腔室23,左腔室22与出液管12相连,右腔室23与输出管4相通,空心管3的一端成开口设置,另一端成闭口设置,空心管3贯穿隔断板21且空心管3的开口端与左腔室22相通。
此时左腔室作为第一反应室,右腔室作为第二反应室,通过将柱筒分割为两个相连通的反应室,既充分全面地打散被处理的液体中的群体细胞,也可以加强打散效果。空心管的一端成开口设置,一端成闭口设置,空心管贯穿隔断板且空心管的开口端与左腔室相通,空心管的闭口端位于右腔室,则左腔室的液体通过空心管的开口端进入空心管内,由于空心管的另一端成闭口设置,则空心管内液体均只能通过喷嘴喷浇在柱筒内表面上,加大了喷浇力度,可以加强打散效果。
见图1、图2,喷嘴31外罩设有能向柱筒2内表面进行喷浇的混和管道32,在混和管道32上设有贯穿柱筒2外壁的进管33,进管33一端与混和管道32相通,另一端上连接有储藏室34。
储藏室中存储有空气,在处理液体的过程中,被处理的液体通过喷嘴向柱筒内表面进行喷浇,由于混和管道罩设在喷嘴外,被处理的液体会短暂地停留在混和管道中,此时通过进管将储藏室中的空气送入混和管道,由于压力的作用,储藏室中的空气瞬间与被处理的液体均匀混和。同时储藏室中的空气进入混和管道会形成气泡,并自然形成负压,造成柱筒内的压力变化。故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调控空气的导入,改变柱筒内的压力值,造成加压或者减压的效果,从而促进本实用新型的处理效果。调控空气的导入,可以在进管上设置电磁阀,或者可以从调控储藏室中的空气进入混和管道会形成气泡的大小入手,例如改变空气的流速、改变进管的内径、改变储藏室内的压力值,或者改变加压泵的压力值大小等措施。其中经实验发现,在利用调控空气的导入,造成减压效果时,本实用新型对蓝藻的处理效果最好。这是由于蓝藻自身的特性,在负压的场合易破。
实际应用中,还可以在储藏室中储藏臭氧、二氧化碳、氧气、氮气等气体,或者可以在储藏室中储藏杀菌剂、解毒剂、去臭剂、颜料、分解剂等液体。在处理液体的过程中,被处理的液体通过喷嘴向柱筒内表面进行喷浇,由于混和管道罩设在喷嘴外,被处理的液体会短暂地停留在混和管道中,此时通过进管将储藏室中的气体或液体送入混和管道,储藏室中的气体或液体迅速与被处理的液体混和或反应,从而达到杀菌消毒、去臭、染色、酸化等额外的效果。
见图1、图2,混和管道32凸设于空心管3的外壁上,且混和管道32与喷嘴31成同轴设置。
混和管道凸设于空心管的外壁上,结构简单,便于制造,也可延长储藏室的液体或者气体与被处理液体的反应时间,使其处理效果更好。混和管道和喷嘴成同轴设置,即当液体从喷嘴喷射出时可以均匀地填充在混和管道内,使得进管所导入的液体或者气体可以与被处理液体的反应均匀,使其处理效果更好。而当喷嘴的轴线与空心管成垂直设置时,可以令经混和后的液体通过混和管道也是垂直喷浇柱筒内表面上,从而使得经混和后的液体受到柱筒内表面的反作用力方向与其流动方向相同,从而使其受到的冲击力最大,令本实用新型可以更快更充分地打散群体细胞。也可以令混和管道的高度值大于喷嘴的高度值,如此一来,当乱流通过喷嘴向柱筒内表面进行喷浇的同时就会充满混和管道。
见图1、图2,左腔室22的下方设有排出管5,在排出管5设有排出管阀门51,输出管4上设有输出管阀门41。
在左腔室的下方设有排出管,由于离心力的作用,一些具有一定重量的固体将会脱离乱流,从排出管排出,可以初步进行过滤被处理的液体中的固体,用于初步排出废料,从而达到一定的净化效果。其中,排出管是常闭的。输出管阀门、排出管阀门的设置,可以控制输出管和排出管地开关,以适应实际液体处理过程。
见图1、图2,喷嘴31凸设于空心管3的外壁上,且喷嘴31的内径沿喷嘴31的轴线依次呈递减设置,喷嘴31设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喷嘴31在空心管3的外壁上成均匀分布。且喷嘴31设于右腔室23内。
喷嘴凸设于空心管的外壁上,喷嘴的内径沿喷嘴的轴线依次呈递减设置,即喷嘴的截面可为上凸的半圆锥形,或者反向设置的T形。喷嘴为沿喷嘴的轴线方向向柱筒的内表面进行喷浇,由于其内径沿喷浇方向依次呈递减设置,则使得在喷嘴内部的流通通道逐渐变窄,可以给予被处理的液体一定的冲击力,使其喷浇力度更大,所形成的乱流更具有冲击力,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更为有力地打散群体细胞。喷嘴设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可使喷嘴喷浇形成的乱流更为混乱,从而促进本实用新型的处理效果;喷嘴设于右腔室内,混和管道罩设在喷嘴外,则乱流形成于右腔室内,右腔室可以通过设于混和管道上的进管,调控空气的导入来调控右腔室的压力变化,从而造成加压或者减压的效果,从而促进本实用新型的处理效果。
其中,喷嘴至少设有8个,且在空心管的外壁上成均匀分布,从而保证右腔室中喷嘴沿上下左右四个方向向柱筒的内表面进行喷浇,令左腔室和右腔室中的乱流更为混乱且充满柱筒,使得本实用新型更为充分全面地打散被处理的液体中的群体细胞。
另外,可以设置左腔室的长度小于右腔室的长度,此时左腔室作为第一反应室,初步进行过滤被处理的液体中的固体,可以与储气室导入气体混和。右腔室作为第二反应室,通过16个喷嘴的持续引导水流形成乱流,充分全面地打散被处理的液体中的群体细胞。
见图1、图2,空心管3和柱筒2成同轴设置,喷嘴31的轴线与空心管3成垂直设置。
空心管和柱筒成同轴设置,喷嘴的轴线与空心管成垂直设置,从而使得被处理的液体通过喷嘴是垂直喷浇左腔室内表面上,从而使得被处理的液体受到柱筒内表面的反作用力方向与其流动方向相同,从而使其受到的冲击力最大,令本实用新型可以更快更充分地打散群体细胞。
见图1、图2,出液管12、输出管4和排出管5的轴线均与柱筒2成垂直设置。
出液管与柱筒成垂直设置,则使得被处理的液体经加压后通过出液管进入柱筒时,流通方向与出液管的方向相同,避免被处理的液体与出液管的内壁产生不必要的冲撞而泄去一定的压力,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也使得本实用新型的液体处理效果不好。输出管和排出管都是利用离心力将固体或处理好的液体从柱筒内排出,输出管和排出管的轴线均与柱筒成垂直设置,可以使得固体或处理好的液体的流通方向与力的方向重合,加快其流通速度。
见图1,出液管12上设有液压表13,在右腔室23的外壁上设有气压表24。
液压表和气压表的设置,可以实时测量柱筒内的压力值,从而可以及时保持内外压的平衡,避免柱筒产生爆炸,提高本实用新型的使用寿命。另外由于内外压的作用,柱筒选材需要注重材料的耐压性,包括但不限于不锈钢。
见图1,柱筒2内的压力保持在0.1MPa-10MPa之间。
柱筒内的压力不是一个固定值,会随着液体流动产生变化。柱筒内的压力保持在0.1MPa-10MPa之间,此时本实用新型在将群体细胞打散为个体细胞的同同时对细胞壁的完整性保护力度还不够,会打碎细胞壁。故本实用新型在此压力值范围下可以应用于不仅需要解决成群的蓝藻所形成的水华危害,而且可以需要打碎原生动物的鞭毛所形成的赤潮的危害。另外还可以适应一些化妆品或者药品中需要打碎细胞壁以增强人体吸收效果的场合。其中,根据实验数据当柱筒内的压力保持在0.3MPa-0.5MPa之间,此时本实用新型在将群体细胞打散为个体细胞的同时保持细胞壁的完整性的效果好。故本实用新型在此压力值范围下应用于蓝藻处理时,不仅可以将促成蓝藻成群的粘膜破坏,使成群的蓝藻分散开来以解决水华危害,改善水质,而且可以保留蓝藻的细胞壁,使蓝藻仍可作为水生动物的食物,恢复生物链,使生态系统达到一个新的平衡,避免过度处理蓝藻以致生态系统遭受新的打击。再者蓝藻的细胞壁不破裂,可以避免蓝藻的细胞内的毒素(例如微囊藻毒素)流出,避免造成水体二次污染。故本实用新型只需通过调控柱筒内的压力值就可以选择是否打碎细胞壁,机动性好,可灵活地适用于不同的场合。例如当蓝藻有毒时,加压乱流混和装置可以不破坏蓝藻细胞的细胞壁,以便其能被水溞等浮游生物摄食,当蓝藻无毒时,加压乱流混和装置可以破坏蓝藻细胞的细胞壁,以便其能被水溞等浮游生物摄食节省能源。而本实用新型是否破坏蓝藻细胞的细胞壁是通过调控柱筒内的压力值得以实现的。调控柱筒内的压力值可以通过调控加压泵的压力值和调控空气的导入得以实现。
下表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在0.4MPa压力值下处理含蓝藻的液体的实验结果统计表:
实施例一的液体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随时监测液压表13和气压表24的数值以保持内外压的平衡;
将要处理的液体经吸液管11送入加压泵1加压,再通过出液管12送入柱筒2内;
打开排出管阀门51,具有一定重量的固体从排出管5排出;
经过加压的液体在柱筒2内流动并通过空心管3进入右腔室23,再经由喷嘴31向柱筒2内表面进行喷浇形成乱流;
通过进管33将储藏室34中的气体或液体送入混和管道32,储藏室34中的气体或液体瞬间与被处理的液体均匀混和;
打开输出管阀门41,处理好的液体通过输出管4排出。
选择是否打碎细胞壁并通过调控柱筒2内的压力值来实现。
实施例二:
见图3、图4,还包括左端盖25,左端盖25设置在左腔室22左端并能使左腔室22成密闭设置,左端盖25上凸设有至少两个与柱筒2内壁成间隔设置的导流板251,导流板251以左端盖25的轴线为阵线成圆周阵列分布,其中,一个导流板251设置在出液管12的下方且朝向出液管12成倾斜设置。导流板251一端与左端盖25固定连接,一端与隔断板21相抵。还包括通气管26和储气室27,通气管26贯穿左腔室22的外壁,且一端靠近出液管12的管口,另一端与储气室27相连接。其余部分与实施例一相同。
其中,左端盖与左腔室为可拆卸连接,包括但不限于螺栓连接。左腔室内的空心管上可以设有喷嘴也可以不设置喷嘴,在不设置喷嘴的情况下,左腔室内待处理液体可以通过导流板实现引流。导流板的倾斜角度即导流板与出液管的轴线所成角度在10°至75°之间,其中30°至45°效果更好。
实际应用中,从加压泵吸入的被处理的液体从出液管导入,被处理的液体先打在设置在出液管管口处的导流板上,接着液体沿着柱筒内壁流动,打在下一个导流板上,继续沿柱筒内壁流动,被处理的液体循环流动使得压力产生连续的变化,然后再通过空心管进入右腔室。导流板设置在出液管的下方且朝向出液管成倾斜设置,即在出液管的管口处所形成负压,有助于被处理的液体的流动,并使蓝藻细胞破裂。导流板以左端盖的轴线为阵线成圆周阵列分布,使得导流板的倾斜角度不断变化,有助于改变柱筒内的压力值,造成加压或者减压的效果,同时增加蓝藻的碰撞点,使蓝藻细胞破裂,从而促进本实用新型的处理效果。
导流板一端与左端盖固定连接,一端与隔断板相抵,减少了被处理的液体的流动路径,使得被处理的液体只能沿柱筒内壁流动,即都通过导流板引流产生了连续的压力变化,从而促进本实用新型的处理效果。
储气室内的空气通过通气管进入左腔室也会形成负压,使得蓝藻细胞易破,且通气管一端靠近出液管的管口,即通气管导入的空气与出液管导入的液体距离较近,均可被导入到导流板上,不仅有助于空气与被处理液体的混和,提高被处理液体的溶解氧值,而且可加剧压力值的变化,有助于本实用新型的对液体的处理。
实施例二的液体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随时监测液压表13和气压表24的数值以保持内外压的平衡;
将要处理的液体经吸液管11送入加压泵1加压,再通过出液管12送入柱筒2内;
通过通气管26将储气室27内空气导入瞬间与被处理的液体均匀混和;
经过加压的液体在左腔室22内被导流板引流并循环流动;
打开排出管阀门51,具有一定重量的固体从排出管5排出;
被处理的液体通过空心管3进入右腔室,再经由喷嘴31向右腔室23内表面进行喷浇形成乱流;
通过进管33将储藏室34中的气体或液体送入混和管道32,储藏室34中的气体或液体瞬间与被处理的液体均匀混和;
经混和后的液体通过混和管道32向右腔室23内表面进行喷浇;
打开输出管阀门41,处理好的液体通过输出管4排出。
选择是否打碎细胞壁并通过调控柱筒2内的压力值来实现。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加压乱流混和装置,包括加压泵以及设于所述加压泵上的吸液管和出液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两端封闭的柱筒,所述的柱筒内设有与所述柱筒内腔相通的空心管,所述的空心管上设有能向所述柱筒内表面进行喷浇的喷嘴,所述的柱筒一端与所述出液管相连,在另一端上设有输出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压乱流混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柱筒通过隔断板将所述柱筒分割为左腔室和右腔室,所述的左腔室与所述出液管相连,所述的右腔室与所述输出管相通,所述空心管的一端成开口设置,另一端成闭口设置,所述的空心管贯穿所述隔断板且所述空心管的开口端与所述左腔室相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压乱流混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嘴外罩设有能向所述柱筒内表面进行喷浇的混和管道,在所述混和管道上设有贯穿所述柱筒外壁的进管,所述的进管一端与所述混和管道相通,另一端上连接有储藏室。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压乱流混和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左端盖,所述左端盖设置在所述左腔室的左端并能使所述左腔室成密闭设置,所述左端盖上凸设有至少两个与所述柱筒内壁成间隔设置的导流板,所述导流板以所述左端盖的轴线为阵线成圆周阵列分布,其中,一个所述导流板设置在所述出液管的下方且朝向所述出液管成倾斜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压乱流混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板一端与所述左端盖固定连接,一端与所述隔断板相抵。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压乱流混和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通气管和储气室,所述通气管贯穿所述左腔室的外壁,且一端靠近所述出液管的管口,另一端与所述储气室相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压乱流混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嘴设于所述右腔室内,所述的喷嘴设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且所述喷嘴在所述空心管的外壁上成均匀分布。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压乱流混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喷嘴凸设于所述空心管的外壁上,且所述喷嘴的内径沿自身的轴线依次呈递减设置,所述混和管道凸设于所述空心管的外壁上,且所述混和管道与所述喷嘴成同轴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压乱流混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左腔室的下方设有排出管,在所述排出管上设有排出管阀门,所述的输出管上设有输出管阀门,所述的出液管上设有液压表,在所述右腔室的外壁上设有气压表。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加压乱流混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柱筒内的压力保持在0.1MPa-10MPa之间。
CN201820993773.8U 2018-06-26 2018-06-26 一种加压乱流混和装置 Active CN20842991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993773.8U CN208429919U (zh) 2018-06-26 2018-06-26 一种加压乱流混和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993773.8U CN208429919U (zh) 2018-06-26 2018-06-26 一种加压乱流混和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429919U true CN208429919U (zh) 2019-01-25

Family

ID=650988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993773.8U Active CN208429919U (zh) 2018-06-26 2018-06-26 一种加压乱流混和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429919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57964A (zh) * 2018-06-26 2018-09-21 温州大学 一种加压乱流混和装置
WO2020001419A1 (zh) * 2018-06-26 2020-01-02 温州大学 加压乱流混和装置及液体处理方法和蓝藻处理装置及蓝藻处理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57964A (zh) * 2018-06-26 2018-09-21 温州大学 一种加压乱流混和装置
WO2020001419A1 (zh) * 2018-06-26 2020-01-02 温州大学 加压乱流混和装置及液体处理方法和蓝藻处理装置及蓝藻处理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885467A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king oxygen enriched liquids
JP3397154B2 (ja) 旋回式微細気泡発生装置
CN108557964A (zh) 一种加压乱流混和装置
CN208429919U (zh) 一种加压乱流混和装置
WO1999033553A1 (fr) Generateur de fines bulles a turbulence
JP2003145190A (ja) 気曝装置
JP2003205228A (ja) 旋回式微細気泡発生装置
CA2147659C (en) Oxygen enriched liquids,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king, and applications thereof
WO2004016344A1 (ja) 微小気泡含有液状物及びその製造装置
CN208802859U (zh) 一种蓝藻毒素处理装置及蓝藻处理装置
US20090032473A1 (en) Method of removing ozone remaining in water
CN108569745A (zh) 一种蓝藻毒素处理装置及蓝藻处理装置
US6554259B2 (en) High dissolved oxygen mixer-digester
CN108751339B (zh) 一种蓝藻处理方法
WO2020001419A1 (zh) 加压乱流混和装置及液体处理方法和蓝藻处理装置及蓝藻处理方法
JP2007044567A (ja) 船舶のバラスト水の処理装置
KR101056224B1 (ko) 고효능 액비 발효장치
CN210620355U (zh) 一种带气泡切割功能的氢水混合器
CN210825569U (zh) 一种利用曝气和过碳酸钠的除藻装置
CN115644126A (zh) 活鱼运输生命维持系统
JP2003181259A (ja) 旋回式微細気泡発生方法及び旋回式微細気泡発生装置
CN209721682U (zh) 喷射式有机废水中固体颗粒处理设备
CN208378551U (zh) 全自动低能耗高效纯氧溶氧器
US20050139539A1 (en) Feeder device
CN207252581U (zh) 势能循环水养殖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