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751339B - 一种蓝藻处理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蓝藻处理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751339B
CN108751339B CN201810671528.XA CN201810671528A CN108751339B CN 108751339 B CN108751339 B CN 108751339B CN 201810671528 A CN201810671528 A CN 201810671528A CN 108751339 B CN108751339 B CN 10875133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closed container
pipe
air
blue alga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67152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751339A (zh
Inventor
郝爱民
井芹宁
赵敏
陈剑鹰
郑向勇
刘志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enzhou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Wenzhou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enzhou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Wenzhou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810671528.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751339B/zh
Publication of CN1087513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751339A/zh
Priority to PCT/CN2019/092697 priority patent/WO2020001419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7513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75133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3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irradiation
    • C02F1/3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irradiation with ultraviolet light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7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oxidation
    • C02F1/78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oxidation with ozon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201/00Apparatus for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2201/78Details relating to ozone treatment devices
    • C02F2201/782Ozone generato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301/00General aspects of water treatment
    • C02F2301/06Pressure condition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Toxicology (AREA)
  • Treatment Of Water By Oxidation Or Reduc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蓝藻处理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骤,加压;将含蓝藻的液体送入第一密闭容器内,并将所述液体加压至0.2‑10MPa;乱流;令所述液体持续喷浇在所述第一密闭容器内表面形成乱流,直至所述液体流速至1.5‑25m/s;导入空气;所述液体在所述第一密闭容器内仍保持乱流,将空气导入所述第一密闭容器内直至与所述液体均匀混合,并使所述第一密闭容器内的压力值保持在0.1MPa‑10MPa之间;解毒步骤。本蓝藻处理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无法形成乱流且无法处理蓝藻毒素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蓝藻处理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体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蓝藻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水体富营养化逐渐成为一个影响社会民生的重大环境问题,能引起水质恶化,破坏生态环境。其中蓝藻水华是富营养化水体的一个典型特征,目前国内外除藻技术主要分为物理除藻、化学除藻和生物除藻三大类。物理除藻技术主要包括打捞、过滤、覆盖、气浮等,相比其他除藻方式,物理除藻应用最为广泛。
而现有的物理除藻方法主要是通过液体处理装置对蓝藻进行含水抽取、升压喷射、强力撞击,进行蓝藻处理。它的不足之处在于:采用喷射的物理方法进行处理蓝藻,即经过加压的含水藻类由喷头高速喷射到挡板上,然后靠自重下落,无法形成乱流。另外它通过加压、喷射、碰撞处理含蓝藻的液体,则蓝藻的细胞壁破裂,无法成为其他水生动物的食物,破化了生物链,以致生态系统遭受新的打击无法达到一个新的平衡。同时,蓝藻的细胞壁破裂,导致蓝藻的细胞内的毒素(例如微囊藻毒素)流出,造成水体二次污染,给人体健康带来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蓝藻处理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无法形成乱流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一种蓝藻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加压;将含蓝藻的液体送入第一密闭容器内,并将所述液体加压至0.2-10MPa;
乱流;令所述液体持续喷浇在所述第一密闭容器内表面形成乱流,直至所述液体流速至1.5-25m/s;
导入空气;所述液体在所述第一密闭容器内仍保持乱流,将空气导入所述第一密闭容器内直至与所述液体均匀混合,并使所述第一密闭容器内的压力值保持在0.1MPa-10MPa之间。
作为优选,在加压步骤之前,还包括以下步骤,
判断所述液体中含有的蓝藻是否有毒:
若是,则在导入空气步骤时,调控所述第一密闭容器内的压力值并保持在0.3MPa-0.5MPa之间;
否则,则在导入空气步骤时,调控所述第一密闭容器内的压力值并保持在0.1MPa-10MPa之间。
作为优选,在加压步骤之前,还包括以下步骤,
判断所述液体中含有的蓝藻是否有毒:
若是,则在导入空气步骤之后还包括解毒步骤;
否则,所述液体处理完成。
作为优选,所述解毒步骤包括以下步骤,
在所述第一密闭容器内导入A和B中的至少一种直至与所述液体均匀混合,所述A包括杀菌剂、解毒剂、去臭剂、颜料或者分解剂,所述B包括臭氧、二氧化碳、氧气或者氮气。
作为优选,所述解毒步骤包括以下步骤,
将要处理的液体导入第二密闭容器,
设于所述第二密闭容器内的紫外线灯管照射;
同时将臭氧导入第二密闭容器。
作为优选,将所述液体导入所述第二密闭容器之前包括以下步骤,
令所述液体的流速至0.1-1.5m/s。
作为优选,所述加压步骤包括以下步骤,
将所述液体送入加压泵加压,再送入所述第一密闭容器内,其中,所述第一密闭容器为柱筒形状。
作为优选,所述乱流步骤包括以下步骤,
所述液体在所述第一密闭容器内流动并通过设于所述第一密闭容器内两端成开口设置的空心管再经由设于所述空心管上的喷嘴向所述在第一密闭容器内表面进行喷浇形成乱流。
作为优选,所述空气导入步骤包括以下步骤,
其中,所述第一密闭容器通过隔断板分割为左腔室和右腔室,所述喷嘴设于所述右腔室内,
通过进管将空气送入罩设于所述喷嘴外的混和管道,空气瞬间与所述液体均匀混和;
所述液体通过所述混和管道向所述左腔室内表面进行喷浇。
作为优选,所述空气导入步骤还包括以下步骤,
其中,所述加压泵上设有吸液管和与所述左腔室相通的出液管,所述第一密闭容器还包括通气管和储气室,所述通气管贯穿所述左腔室的外壁,且一端靠近所述出液管的管口,另一端与所述储气室相连接,所述第一密闭容器还包括左端盖,所述左端盖设置在所述左腔室的左端并能使所述左腔室成密闭设置,所述左端盖上凸设有至少两个与所述第一密闭容器内壁成间隔设置的导流板,所述导流板以所述左端盖的轴线为阵线成圆周阵列分布,其中,一个所述导流板设置在所述出液管的下方且朝向所述出液管成倾斜设置,
通过所述通气管将所述储气室内空气导入瞬间与被处理的液体均匀混和;
经过加压的液体在所述左腔室内被所述导流板引流并循环流动。
基于此,本发明较之原有技术,具有可以形成乱流,且在将群体细胞打散为个体细胞的同时还可以选择是否打碎细胞壁,同时可以有效处理蓝藻毒素的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附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使用装置的剖视图;
附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使用装置中右腔室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的使用装置中的剖视图;
附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的使用装置中左腔室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三的使用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附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三使用装置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附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三使用装置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附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三的使用装置中蓝藻毒素处理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加压泵; 11-吸液管; 12-出液管;
13-液压表; 2-第一密闭容器; 21-隔断板;
22-左腔室; 23-右腔室; 24-气压表;
25-左端盖; 251-导流板; 26-通气管;
27-储气室; 3-空心管; 31-喷嘴;
32-混和管道; 33-进管; 34-储藏室;
4-输出管; 41-输出管阀门; 5-排出管;
51-排出管阀门; 6-第二密闭容器; 61-进水管;
611-电磁阀; 612-管道测速仪; 62-出水管;
621-出水管阀门; 63-左筒体; 64-右端盖;
65-固定支杆; 7-臭氧发生器; 71-臭氧导入管;
72-氧气导入管; 721-第一氧气导入管; 722-第二氧气导入管;
8-紫外线灯; 81-紫外线灯泡; 82-紫外线灯管;
9-连接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竖直”、“液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蓝藻处理方法的实施例一:
见图1、图2,一种蓝藻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加压;将含蓝藻的液体送入第一密闭容器2内,并将液体加压至0.2-10MPa;
乱流;令液体持续喷浇在第一密闭容器2内表面形成乱流,直至液体流速至1.5-25m/s;
导入空气;液体在第一密闭容器2内仍保持乱流,将空气导入第一密闭容器2内直至与液体均匀混合,并使第一密闭容器2内的压力值保持在0.1MPa-10MPa之间。
在加压步骤之前,还包括以下步骤,
判断液体中含有的蓝藻是否有毒:
若是,则在导入空气步骤时,调控第一密闭容器2内的压力值并保持在0.3MPa-0.5MPa之间;
否则,则在导入空气步骤时,调控第一密闭容器2内的压力值并保持在0.1MPa-10MPa之间。
在第一密闭容器2内导入A和B中的至少一种直至与液体均匀混合,A包括杀菌剂、解毒剂、去臭剂、颜料或者分解剂,B包括臭氧、二氧化碳、氧气或者氮气。
加压步骤包括以下步骤,
将液体送入加压泵1加压,再送入第一密闭容器2内,其中,第一密闭容器2为柱筒形状。
乱流步骤包括以下步骤,
液体在第一密闭容器2内流动并通过设于第一密闭容器2内两端成开口设置的空心管3再经由设于空心管3上的喷嘴31向在第一密闭容器2内表面进行喷浇形成乱流。
空气导入步骤包括以下步骤,
其中,第一密闭容器2通过隔断板分割为左腔室22和右腔室23,喷嘴31设于右腔室23内,
通过进管33将空气送入罩设于喷嘴31外的混和管道32,空气瞬间与液体均匀混和;
液体通过混和管道32向右腔室23内表面进行喷浇;
本蓝藻处理方法通过首先加压再形成乱流最后加入空气混和的步骤,可以有效地将群体细胞变为分散的单个细胞,从而可以广泛应用于水质处理、化妆品、药品等领域。本蓝藻处理方法使用的装置包括加压乱流混合装置。其中,第一密闭容器可以为柱筒形状。
本蓝藻处理方法以加压的液体形成的乱流,其内部具有一定的冲击力又小于喷射所形成的冲击力,当被处理的液体通过喷嘴向第一密闭容器内表面进行喷浇,产生一定的碰撞,被处理的液体分散开来,又汇聚形成新的乱流,继续通过空心管再经由喷嘴向第一密闭容器内表面进行喷浇形成新的乱流,重复循环流动,从而对被处理的液体产生一个平稳、持续的冲击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分离群体细胞,故本发明既可以通过乱流平稳、持续地将蓝藻等群体细胞变为分散的单个细胞,可有效缓解蓝藻水华等群体爆发的水质灾害。且乱流所产生的冲击力较为平稳、持续,可以对蓝藻细胞的细胞壁的冲击小而持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蓝藻细胞的细胞壁的完整性,避免其内部毒素流出。另外经加压的液体在压力和乱流的共同作用下可以瞬间与其他气体或液体混合,故本发明可以将被处理的液体充分均匀混合,从而可应用于化妆品、药品领域需要对液体进行处理的场合。
再者,本发明以左腔室作为第一反应室,右腔室作为第二反应室,通过将第一密闭容器分割为两个相连通的反应室,既充分全面地打散被处理的液体中的群体细胞,也可以加强打散效果。
导入空气可以导入储藏室中存储的空气,或者直接导入第一密闭容器外侧的空气,在处理液体的过程中,被处理的液体通过喷嘴向第一密闭容器内表面进行喷浇,由于混和管道罩设在喷嘴外,被处理的液体会短暂地停留在混和管道中,此时通过进管将空气送入混和管道,由于压力的作用,空气瞬间与被处理的液体均匀混和,加强蓝藻处理效果。
另外,微囊藻,是由多糖类粘膜包围的群体细胞结构,且在其内部具有气体囊泡。故微囊藻与其他藻类相比,其回避浮游生物的动物捕食的能力,光合作用的能力,碳酸吸收的能力,繁殖能力均更为出色,而本装置可以破坏其多糖类粘膜,使其能被水溞等浮游生物食用,同时破坏其掌管表层移动的气体囊泡,避免了微囊藻表层浮出和底层移动,从而消除其表层浮出的光合作用和二氧化碳吸收功能。消除底层移动后的底层营养盐吸收能力,进而消除基于表层移动后的吹送流的水平移动能力的营养盐吸收能力。
空气在导入之前可以储存在储藏室中。储藏室中的空气进入混和管道会形成气泡,并自然形成负压,造成第一密闭容器内的压力变化。故本发明可以通过调控空气的导入,改变第一密闭容器内的压力值,造成加压或者减压的效果,从而促进本发明的处理效果。调控空气的导入,可以在进管上设置电磁阀,或者可以从调控储藏室中的空气进入混和管道会形成气泡的大小入手,例如改变空气的流速、改变进管的内径、改变储藏室内的压力值,或者改变加压泵的压力值大小等措施。其中经实验发现,在利用调控空气的导入,造成减压效果时,本发明对蓝藻的处理效果最好。这是由于蓝藻自身的特性,在负压的场合易破。
还可以设置液压表和气压表,用于实时测量第一密闭容器内的压力值,从而可以及时保持内外压的平衡,避免第一密闭容器产生爆炸,提高本发明的使用寿命。另外由于内外压的作用,第一密闭容器选材需要注重材料的耐压性,包括但不限于不锈钢。而储藏室设于所述第一密闭容器的外侧,既方便储藏室内气体或者液体的添加和更换,也避免了储藏室设于第一密闭容器内长时间被液体冲击,减小了损坏的概率,增加了储藏室的耐用性。
混和管道凸设于空心管的外壁上,结构简单,便于制造,也可延长储藏室的液体或者气体与被处理液体的反应时间,使其处理效果更好。混和管道和喷嘴成同轴设置,即当液体从喷嘴喷射出时可以均匀地填充在混和管道内,使得进管所导入的液体或者气体可以与被处理液体的反应均匀,使其处理效果更好。而当喷嘴的轴线与空心管成垂直设置时,可以令经混和后的液体通过混和管道也是垂直喷浇右腔室内表面上,从而使得经混和后的液体受到右腔室内表面的反作用力方向与其流动方向相同,从而使其受到的冲击力最大,令本发明可以更快更充分地打散群体细胞。也可以令混和管道的高度值大于喷嘴的高度值,如此一来,当乱流通过喷嘴向右腔室内表面进行喷浇的同时就会充满混和管道。喷嘴凸设于空心管的外壁上,喷嘴的内径沿喷嘴的轴线依次呈递减设置,即喷嘴的截面可为上凸的半圆锥形,或者反向设置的T形。喷嘴为沿喷嘴的轴线方向向第一密闭容器的内表面进行喷浇,由于其内径沿喷浇方向依次呈递减设置,则使得在喷嘴内部的流通通道逐渐变窄,可以给予被处理的液体一定的冲击力,使其喷浇力度更大,所形成的乱流更具有冲击力,从而使得本发明更为有力地打散群体细胞。
其中,喷嘴至少设有8个,且在空心管的外壁上成均匀分布,且上下左右四个方向均有,从而保证左腔室和右腔室中喷嘴沿上下左右四个方向向第一密闭容器的内表面进行喷浇,令左腔室和右腔室中的乱流更为混乱且充满第一密闭容器,使得本发明更为充分全面地打散被处理的液体中的群体细胞。
另外,可以设置左腔室的长度小于右腔室的长度,同时可以设置喷嘴16个。此时左腔室作为第一反应室,初步进行过滤被处理的液体中的固体,右腔室作为第二反应室,通过16个喷嘴的持续引导水流形成乱流,充分全面地打散被处理的液体中的群体细胞。
另外,第一密闭容器内的压力不是一个固定值,会随着液体流动产生变化。第一密闭容器内的压力保持在0.1MPa-10MPa之间,此时本发明在将群体细胞打散为个体细胞的同同时对细胞壁的完整性保护力度还不够,会打碎细胞壁。故本发明在此压力值范围下可以应用于不仅需要解决成群的蓝藻所形成的水华危害,而且可以需要打碎原生动物的鞭毛所形成的赤潮的危害。其中,根据实验数据当第一密闭容器内的压力保持在0.3MPa-0.5MPa之间,此时本发明在将群体细胞打散为个体细胞的同时保持细胞壁的完整性的效果好。故本发明在此压力值范围下应用于蓝藻处理时,不仅可以将促成蓝藻成群的粘膜破坏,使成群的蓝藻分散开来以解决水华危害,改善水质,而且可以保留蓝藻的细胞壁,使蓝藻仍可作为水生动物的食物,恢复生物链,使生态系统达到一个新的平衡,避免过度处理蓝藻以致生态系统遭受新的打击。再者蓝藻的细胞壁不破裂,可以避免蓝藻的细胞内的毒素(例如微囊藻毒素)流出,避免造成水体二次污染。
蓝藻处理方法的实施例二:
见图3、图4,其中,加压泵1上设有吸液管11和与左腔室22相通的出液管12,第一密闭容器2还包括左端盖25,左端盖25设置在左腔室22左端并能使左腔室22成密闭设置,左端盖25上凸设有至少两个与第一密闭容器2内壁成间隔设置的导流板251,导流板251以左端盖25的轴线为阵线成圆周阵列分布,其中,一个导流板251设置在出液管12的下方且朝向出液管12成倾斜设置。导流板251一端与左端盖25固定连接,一端与隔断板21相抵。还包括通气管26和储气室27,通气管26贯穿左腔室22的外壁,且一端靠近出液管12的管口,另一端与储气室27相连接。其余部分与蓝藻处理装置的实施例一相同。
通过通气管26将储气室27内空气导入瞬间与被处理的液体均匀混和;
经过加压的液体在左腔室22内被导流板251引流并循环流动。
其中,左端盖与左腔室为可拆卸连接,包括但不限于螺栓连接。左腔室内的空心管上可以设有喷嘴也可以不设置喷嘴,在不设置喷嘴的情况下,左腔室内待处理液体可以通过导流板实现引流。导流板的倾斜角度即导流板与出液管的轴线所成角度在10°至75°之间,其中30°至45°效果更好。
实际应用中,从加压泵吸入的被处理的液体从出液管导入,被处理的液体先打在设置在出液管管口处的导流板上,接着液体沿着第一密闭容器内壁流动,打在下一个导流板上,继续沿第一密闭容器内壁流动,被处理的液体循环流动使得压力产生连续的变化,然后再通过空心管进入右腔室。导流板设置在出液管的下方且朝向出液管成倾斜设置,即在出液管的管口处所形成负压,有助于被处理的液体的流动,并使蓝藻细胞破裂。导流板以左端盖的轴线为阵线成圆周阵列分布,使得导流板的倾斜角度不断变化,有助于改变第一密闭容器内的压力值,造成加压或者减压的效果,同时增加蓝藻的碰撞点,使蓝藻细胞破裂,从而促进本发明的处理效果。
导流板一端与左端盖固定连接,一端与隔断板相抵,减少了被处理的液体的流动路径,使得被处理的液体只能沿第一密闭容器内壁流动,即都通过导流板引流产生了连续的压力变化,从而促进本发明的处理效果。储气室内的空气通过通气管进入左腔室也会形成负压,使得蓝藻细胞易破,且通气管一端靠近出液管的管口,即通气管导入的空气与出液管导入的液体距离较近,均可被导入到导流板上,不仅有助于空气与被处理液体的混和,提高被处理液体的溶解氧值,而且可加剧压力值的变化,有助于本发明的对蓝藻的处理。
蓝藻处理方法的实施例三:
见图5、图6、图7、图8,解毒步骤,包括以下步骤,
令液体的流速至0.1-1.5m/s;
将要处理的液体导入第二密闭容器6;
设于第二密闭容器6内的紫外线灯8照射,
同时将臭氧导入第二密闭容器。
其余部分与实施例一或者实施例二相同。
其中,导入的臭氧可以的是储藏室储藏好的臭氧也可以可以通过设置臭氧发生器将氧气转换成的臭氧。令液体的流速至0.1-1.5m/s,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手段。通过管道测速仪612,实时监测液体流速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反馈给设于电磁阀611,电磁阀611自动调整进水的流速,还可以在输出管上设置压力调整阀,从而控制液体的流速。
蓝藻有毒时,以紫外线灯照射并导入臭氧处理蓝藻毒素,处理费用低、耗能低,且处理水量大,二次污染小,适用性强,处理效果稳定可靠,运行维护简单,工艺成熟。蓝藻无毒时,加压乱流混合装置所处理的液体以充分满足水处理要求,解决了水华危害。
其中,臭氧发生器上设有用于向第二密闭容器内输送臭氧的臭氧导入管和用于向第二密闭容器内输送氧气的氧气导入管。臭氧导入管与第二密闭容器的接口处设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臭氧导入管贯穿第二密闭容器,且伸入第二密闭容器内。紫外线灯可以为内置电池或者外接电源的led灯,在其外可以罩设有透明防水套。透明防水套的设置,可以提高紫外线灯管直接水下使用时的耐用性,提高蓝藻毒素处理装置的使用寿命。实际应用中,可将经过现有的蓝藻处理装置处理后的液体通过进水管通入第二密闭容器内,再由紫外线灯照射,消除溶于液体内毒素,同时臭氧发生器将氧气转换成臭氧,并将臭氧导入第二密闭容器内形成微细气泡即纳米气泡,产生负压并与液体混和,从而达到处理蓝藻毒素的效果,避免毒素溶于水,造成水体二次污染,给人体健康带来隐患。另外蓝藻毒素处理装置以紫外线灯和臭氧处理蓝藻毒素,处理费用低、耗能低,且处理水量大,二次污染小,适用性强,处理效果稳定可靠,运行维护简单,工艺成熟。
由于蓝藻毒素处理装置可以与其他蓝藻处理设备配合使用,但是经过其他蓝藻处理设备处理后的液体流量较大,流速较快,而蓝藻毒素处理装置需要一个较为缓慢的流速,从而保证紫外线的充分照射时间,使其能完全消除毒素,故蓝藻毒素处理装置通过设置电磁阀,用于调控进水管内液体流速和流量,以达到减速效果,使其处理效果更好。还可以在出水管上设置排水阀,用于控制出水管的开关,以适应实际液体处理过程,例如,关闭出水管以加长紫外线的蓝藻毒素处理时间,或者打开出水管以加快紫外线的蓝藻毒素处理。管道测速仪的设置,用于实时监测进水管内液体流速的,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反馈给设于进水管上的电磁阀,由电磁阀自动调整进水管内液体的流速,避免进水管内液体流速过快,使得紫外线充分照射时间不足,处理效果不好。
下表是本发明实施例一在0.4MPa压力值下处理含蓝藻的液体的实验结果统计表:
Figure BDA0001708380880000161
下表是本发明解毒步骤的实验结果统计表:
Figure BDA0001708380880000162
对上表的说明:原水到野外蓝藻即微囊藻会进行增殖,蓝藻毒素即微囊藻毒素也会增加;喷射冲击装置即现有蓝藻处理装置通过使原水加压的东西在喷射后撞到冲击板的冲击力会造成一部分蓝藻毒素即微囊藻毒素减少;加压乱流混和装置通过加压、乱流、空气导入混和,造成重复加压减压的过程,从而造成蓝藻毒素即微囊藻毒素减少,且在野外三天静置后减少一半;采用本蓝藻处理装置,由于臭氧产生的微细气泡和紫外线灯的照射处理,处理后微囊藻毒素减少到五分之一,在野外静置3天后将消失在定量极限以下。
见图1、图2,本发明实施例一可应用于一种加压乱流混和装置。此种即第一种加压乱流混和装置,包括加压泵1以及设于加压泵1上的吸液管11和的出液管12,还包括有两端封闭的第一密闭容器2,第一密闭容器2内设有与第一密闭容器2内腔相通的空心管3,空心管3上设有能向第一密闭容器2内表面进行喷浇的喷嘴31,第一密闭容器2一端与出液管12相连,在另一端上设有输出管4。其中,喷嘴可以是通孔也可以是凸设于空心管上的管口。空心管与第一密闭容器内腔相通,即空心管上设有开口,第一密闭容器内液体可以通过开口进入空心管内。第一密闭容器2通过隔断板21将第一密闭容器2分割为左腔室22和右腔室23,左腔室22与出液管12相连,右腔室23与输出管4相通,空心管3的一端成开口设置,另一端成闭口设置,空心管3贯穿隔断板21且空心管3的开口端与左腔室22相通。喷嘴31外罩设有能向第一密闭容器2内表面进行喷浇的混和管道32,在混和管道32上设有贯穿第一密闭容器2外壁的进管33,进管33一端与混和管道32相通,另一端上连接有储藏室34。或者进管33一端与混和管道32相通,另一端上与第一密闭容器2外侧相通。混和管道32凸设于空心管3的外壁上,且混和管道32与喷嘴31成同轴设置。左腔室22的下方设有用于排出垃圾的排出管5,在排出管5设有排出管阀门51,输出管4上设有输出管阀门41。喷嘴31凸设于空心管3的外壁上,且喷嘴31的内径沿喷嘴31的轴线依次呈递减设置,喷嘴31设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喷嘴31在空心管3的外壁上成均匀分布。且喷嘴31设于右腔室23内。空心管3和第一密闭容器2成同轴设置,喷嘴31的轴线与空心管3成垂直设置。出液管12、输出管4和排出管5的轴线均与第一密闭容器2成垂直设置。出液管12上设有液压表13,在右腔室23的外壁上设有气压表24。第一密闭容器2内的压力保持在0.1MPa-10MPa之间。
上述加压乱流混和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随时监测液压表13和气压表24的数值以保持内外压的平衡;
将要处理的液体经吸液管11送入加压泵1加压,再通过出液管12送入第一密闭容器2内;
打开排出管阀门51,具有一定重量的固体从排出管5排出;
经过加压的液体在第一密闭容器2内流动并通过空心管3进入右腔室23,再经由喷嘴31向第一密闭容器2内表面进行喷浇形成乱流;
通过进管33将储藏室34中的气体或液体送入混和管道32,储藏室34中的气体或液体瞬间与被处理的液体均匀混和;
打开输出管阀门41,处理好的液体通过输出管4排出。
选择是否打碎细胞壁并通过调控第一密闭容器2内的压力值来实现。
见图3、图4,本发明实施例二可应用于第二种加压乱流混和装置。此种即第二种加压乱流混和装置,除第一种加压乱流混和装置所述结构外,还包括左端盖25,左端盖25设置在左腔室22左端并能使左腔室22成密闭设置,左端盖25上凸设有至少两个与第一密闭容器2内壁成间隔设置的导流板251,导流板251以左端盖25的轴线为阵线成圆周阵列分布,其中,一个导流板251设置在出液管12的下方且朝向出液管12成倾斜设置。导流板251一端与左端盖25固定连接,一端与隔断板21相抵。还包括通气管26和储气室27,通气管26贯穿左腔室22的外壁,且一端靠近出液管12的管口,另一端与储气室27相连接。
第二种加压乱流混和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随时监测液压表13和气压表24的数值以保持内外压的平衡;
将要处理的液体经吸液管11送入加压泵1加压,再通过出液管12送入第一密闭容器2内;
通过通气管26将储气室27内空气导入瞬间与被处理的液体均匀混和;
经过加压的液体在左腔室22内被导流板引流并循环流动;
打开排出管阀门51,具有一定重量的固体从排出管5排出;
被处理的液体通过空心管3进入右腔室,再经由喷嘴31向右腔室23内表面进行喷浇形成乱流;
通过进管33将储藏室34中的气体或液体送入混和管道32,储藏室34中的气体或液体瞬间与被处理的液体均匀混和;
经混和后的液体通过混和管道32向右腔室23内表面进行喷浇;
打开输出管阀门41,处理好的液体通过输出管4排出。
选择是否打碎细胞壁并通过调控第一密闭容器2内的压力值来实现。
见图5、图6、图7、图8,本发明实施例二可应用于蓝藻处理装置,蓝藻处理装置包括蓝藻毒素处理装置和加压乱流混和装置。
其中,蓝藻毒素处理装置,包括有成密封设置的第二密闭容器6和臭氧发生器7,第二密闭容器6上设有与第二密闭容器6相通的进水管61和出水管62,第二密闭容器6内设有紫外线灯8,臭氧发生器7上设有用于向第二密闭容器6内输送臭氧的臭氧导入管71和用于向臭氧发生器7内输送氧气的氧气导入管72。
而蓝藻毒素处理装置和加压乱流混和装置之间通过连接管相连,即输出管4与进水管61通过连接管9连接。且进水管61位于输出管4的下方,蓝藻毒素处理装置设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且相邻的蓝藻毒素处理装置通过进水管61和出水管62相连,各个蓝藻毒素处理装置成等高设置。进水管位于输出管的下方,即加压乱流混和装置和蓝藻毒素处理装置具有一定的高度差,且加压乱流混和装置高于蓝藻毒素处理装置,使得蓝藻处理效果更好。再通过多个等高蓝藻毒素处理装置,可以保证蓝藻毒素的全面清除,避免遗漏,造成水体二次污染,使其给人体健康带来隐患。
其中,臭氧导入管与第二密闭容器的接口处设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臭氧导入管贯穿第二密闭容器,且伸入第二密闭容器内。紫外线灯可以为内置电池或者外接电源的led灯,在其外可以罩设有透明防水套。第二密闭容器6为圆柱形且第二密闭容器6包括一侧面成开口设置的左筒体63和右端盖64,右端盖64盖合在左筒体63上时能和左筒体63构成密闭容器。其中,左筒体和右端盖为可拆卸连接,包括但不限于螺栓连接。紫外线灯8包括紫外线灯泡81和紫外线灯管82,紫外线灯泡81设于第二密闭容器6的内壁上,右端盖64上凸设有固定支杆65,紫外线灯管82设于固定支杆65上。另外,固定支杆与右端盖成同轴设置。其中紫外线灯管为低气压灯,且在紫外线暴露量为1000mJ/cm2处理蓝藻毒素的效果最好。紫外线灯泡设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并相互成间隔设置,且均匀分布在第二密闭容器的内壁上,紫外线灯泡的轴线与第二密闭容器成垂直设置,紫外线灯管设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并相互成间隔设置,且均匀分布在固定支杆上,紫外线灯管的轴线与第二密闭容器同轴设置,使得通过第二密闭容器的液体都能得到充分的处理,避免遗漏,造成水体二次污染,使其给人体健康带来隐患。氧气导入管72包括与第二密闭容器6外侧相通的第一氧气导入管721和与第二密闭容器6相通的第二氧气导入管722,第二氧气导入管722贯穿左筒体63的侧壁且靠近右端盖64,臭氧导入管71贯穿左筒体63的左端壁且与右端盖64成相对设置,臭氧导入管71位于第二氧气导入管722的下方。实际应用中,臭氧在第二密闭容器内经过反应后又变成氧气通过第二氧气导入管返回到臭氧发生器,再由臭氧发生器将其转换成臭氧,继续经由臭氧导入管送入第二密闭容器内,处理蓝藻毒素。第二氧气导入管贯穿左筒体的侧壁且靠近右端盖,臭氧导入管贯穿左筒体的左端壁且与右端盖成相对设置,臭氧导入管位于第二氧气导入管的下方,保证了第二氧气导入管和臭氧导入管与第二密闭容器与接口处之间的距离差和高度差,有利于氧气的回流,避免臭氧直接回流到臭氧发生器内。
另外,进水管61上设有用于调控进水管61内液体流速的电磁阀611,出水管62上设有排水阀621。进水管61上设有用于监测进水管61内液体流速的管道测速仪612。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蓝藻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加压;将含蓝藻的液体送入第一密闭容器内,并将所述液体加压至0.2-10MPa;
乱流;令所述液体持续喷浇在所述第一密闭容器内表面形成乱流,直至所述液体流速至1.5-25m/s;
导入空气;所述液体在所述第一密闭容器内仍保持乱流,将空气导入所述第一密闭容器内直至与所述液体均匀混合,并使所述第一密闭容器内的压力值保持在0.1MPa-10MPa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蓝藻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加压步骤之前,还包括以下步骤,
判断所述液体中含有的蓝藻是否有毒:
若是,则在导入空气步骤时,调控所述第一密闭容器内的压力值并保持在0.3MPa-0.5MPa之间;
否则,则在导入空气步骤时,调控所述第一密闭容器内的压力值并保持在0.1MPa-10MPa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蓝藻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加压步骤之前,还包括以下步骤,
判断所述液体中含有的蓝藻是否有毒:
若是,则在导入空气步骤之后还包括解毒步骤;
否则,所述液体处理完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蓝藻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解毒步骤包括以下步骤,
在所述第一密闭容器内导入A和B中的至少一种直至与所述液体均匀混合,所述A包括杀菌剂、解毒剂、去臭剂、颜料或者分解剂,所述B包括臭氧、二氧化碳、氧气或者氮气。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蓝藻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解毒步骤包括以下步骤,
将要处理的液体导入第二密闭容器;
设于所述第二密闭容器内的紫外线灯管照射;
同时将臭氧导入第二密闭容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蓝藻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液体导入所述第二密闭容器之前包括以下步骤,
令所述液体的流速至0.1-1.5m/s。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蓝藻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压步骤包括以下步骤,
将所述液体送入加压泵加压,再送入所述第一密闭容器内,其中,所述第一密闭容器为柱筒形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蓝藻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乱流步骤包括以下步骤,
所述液体在所述第一密闭容器内流动并通过设于所述第一密闭容器内两端成开口设置的空心管再经由设于所述空心管上的喷嘴向所述第一密闭容器内表面进行喷浇形成乱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蓝藻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导入步骤包括以下步骤,
其中,所述第一密闭容器通过隔断板分割为左腔室和右腔室,所述喷嘴设于所述右腔室内,
通过进管将空气送入罩设于所述喷嘴外的混和管道,空气瞬间与所述液体均匀混和;
所述液体通过所述混和管道向所述右腔室内表面进行喷浇。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蓝藻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导入步骤还包括以下步骤,
其中,所述加压泵上设有吸液管和与所述左腔室相通的出液管,所述第一密闭容器还包括通气管和储气室,所述通气管贯穿所述左腔室的外壁,且一端靠近所述出液管的管口,另一端与所述储气室相连接,所述第一密闭容器还包括左端盖,所述左端盖设置在所述左腔室的左端并能使所述左腔室成密闭设置,所述左端盖上凸设有至少两个与所述第一密闭容器内壁成间隔设置的导流板,所述导流板以所述左端盖的轴线为阵线成圆周阵列分布,其中,一个所述导流板设置在所述出液管的下方且朝向所述出液管成倾斜设置,
通过所述通气管将所述储气室内空气导入瞬间与被处理的液体均匀混和;
经过加压的液体在所述左腔室内被所述导流板引流并循环流动。
CN201810671528.XA 2018-06-26 2018-06-26 一种蓝藻处理方法 Active CN10875133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671528.XA CN108751339B (zh) 2018-06-26 2018-06-26 一种蓝藻处理方法
PCT/CN2019/092697 WO2020001419A1 (zh) 2018-06-26 2019-06-25 加压乱流混和装置及液体处理方法和蓝藻处理装置及蓝藻处理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671528.XA CN108751339B (zh) 2018-06-26 2018-06-26 一种蓝藻处理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751339A CN108751339A (zh) 2018-11-06
CN108751339B true CN108751339B (zh) 2021-02-02

Family

ID=639774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671528.XA Active CN108751339B (zh) 2018-06-26 2018-06-26 一种蓝藻处理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75133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001419A1 (zh) * 2018-06-26 2020-01-02 温州大学 加压乱流混和装置及液体处理方法和蓝藻处理装置及蓝藻处理方法
CN110130285A (zh) * 2019-06-24 2019-08-16 湖北工业大学 一种除藻系统及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14485A (zh) * 2008-05-30 2008-12-03 江苏大学 船用蓝藻处理系统及其处理方法
US20090159536A1 (en) * 2006-04-11 2009-06-25 Hong Andy P K Pressurizing -Depressurizing Cycles for Removal of Contaminants in Environmental Samples
JP2010188315A (ja) * 2009-02-20 2010-09-02 Nishi Nippon Gijutsu Kaihatsu Kk 有機汚濁物または毒性物質を含む原水の処理方法および設備
CN105833596A (zh) * 2016-03-23 2016-08-10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一种全自动船载除藻的方法及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835574B2 (ja) * 1994-08-24 1998-12-14 清本鐵工株式会社 水中のプランクトンの殺藻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159536A1 (en) * 2006-04-11 2009-06-25 Hong Andy P K Pressurizing -Depressurizing Cycles for Removal of Contaminants in Environmental Samples
CN101314485A (zh) * 2008-05-30 2008-12-03 江苏大学 船用蓝藻处理系统及其处理方法
JP2010188315A (ja) * 2009-02-20 2010-09-02 Nishi Nippon Gijutsu Kaihatsu Kk 有機汚濁物または毒性物質を含む原水の処理方法および設備
CN105833596A (zh) * 2016-03-23 2016-08-10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一种全自动船载除藻的方法及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751339A (zh) 2018-11-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569745B (zh) 一种蓝藻毒素处理装置及蓝藻处理装置
CN108751339B (zh) 一种蓝藻处理方法
CN100382878C (zh) 微小气泡发生器及具有该发生器的微小气泡发生装置
US7771516B2 (en) Method of removing ozone remaining in water
JP2012016647A (ja) マイクロバブル発生装置
US20120228404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elivering a liquid having a desired dissolved gas concentration
WO2020001419A1 (zh) 加压乱流混和装置及液体处理方法和蓝藻处理装置及蓝藻处理方法
KR101757766B1 (ko) 이산화탄소를 이용한 고효율 오존분해 선박평형수 처리장치 및 처리방법
US20130026110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aximizing Dissolved Gas Concentration of a Single Species of Gas from a Mixture of Multiple Gases
CN108557964A (zh) 一种加压乱流混和装置
CN208802859U (zh) 一种蓝藻毒素处理装置及蓝藻处理装置
CN112931360A (zh) 养殖池自动投喂船
CN208429919U (zh) 一种加压乱流混和装置
KR20140066073A (ko) 가압형 오존 용해 처리 장치
CN109819926B (zh) 船载循环水养殖系统
US20070040288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ixing of two fluids.
CN105330003B (zh) 污水处理工艺
CN110482669A (zh) 一种纳米级氢气泡水制备系统
KR101665078B1 (ko) 오존을 이용한 선박의 평형유지수 처리 시스템
CN105347459B (zh) AOPs污水处理塔
CN210620355U (zh) 一种带气泡切割功能的氢水混合器
CN107410164A (zh) 水体增氧、杀菌装置
CN203333358U (zh) 一种浮动式抽吸空化联合臭氧水处理装置
CN115644126A (zh) 活鱼运输生命维持系统
CN115504562A (zh) 一种催化臭氧氧化反应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Hao Aimin

Inventor after: Jing Qinning

Inventor after: Zhao Min

Inventor after: Chen Jianying

Inventor after: Zheng Xiangyong

Inventor after: Liu Zhiming

Inventor before: Hao Aimin

Inventor before: Jing Qinning

Inventor before: Zhao Min

Inventor before: Chen Jianying

Inventor before: Zheng Xiangyong

Inventor before: Liu Zhiming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