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415296U - 利用人行道地下空间建造的蓄排水管廊 - Google Patents
利用人行道地下空间建造的蓄排水管廊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8415296U CN208415296U CN201621172188.9U CN201621172188U CN208415296U CN 208415296 U CN208415296 U CN 208415296U CN 201621172188 U CN201621172188 U CN 201621172188U CN 208415296 U CN208415296 U CN 20841529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rainage
- chamber
- piping lane
- cavity
- water inle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Road Paving Structures (AREA)
Abstract
利用人行道地下空间建造的可蓄排水管廊,包括管廊体及蓄水池;管廊体位于人行道下方,其内腔设有水平布置且带有检修人孔的隔板,隔板将管廊体内腔分隔为综合管道腔和排水腔;排水腔位于综合管道腔的下部,其腔壁上设有间隔布置的第一进水口,排水腔内设有污水管道腔,污水管道腔腔壁上设有污水进水口;综合管道腔内设有燃气管道腔和电缆管道腔;综合管道腔的上端开口处设有管廊体盖板,燃气管道腔和电缆管道腔的上端开口处设有管道井盖板;蓄水池设在管廊体下方,其上设有进水口、取水口及检修口;取水口通过管道与用水终端连通。本实用新型的管廊体与城市现有的集水井配合使用,共同承担排水的功用,另外还能通过蓄水池实现蓄水的作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城市排水管网系统,特别是一种利用人行道地下空间建造的蓄排水管廊。
背景技术
我国有很多城市在遭遇强降雨时会出现内涝,除了极端恶劣天气的出现频率高的原因外,城市建设本身也存在问题。大量的硬质铺装,如柏油路、水泥路面,降雨时其渗透性不好,不容易入渗,容易形成路面的积水。而与城市发展速度不匹配的城市综合管网系统则是引发内涝最重要的因素。
因此,造成目前城市内涝问题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现有的城市综合排水管网系统存在的不足,二是城市道路地面渗水性吸水性不好。
城市里主要是靠管道来排水,过去是“先地上后地下”发展,基础设施滞后、标准偏低,导致目前越来越多的城市发生内涝现象。现在想改变这个状态,大家最容易想到的就是把管子加粗,但是地底下不是只有一个排水管: 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管网密度越来越大,供水、供气、供电、供油等综合管线均布置在地下,加上因各种反复开挖、维修、加设管道等原因,城市地下管网错综复杂,杂乱无章,存在太多的安全隐患,犹如不定时的“地下炸弹”。所以根本没有空间余地来加粗排水管道。
道路堵塞了可以把一个局部拓宽,但水管拓宽一个局部并没有什么用。由此可见,要解决目前城市内涝问题,增加城市排水管道的排水能力,单纯的把管道加粗并不可行,事实上也并没有空间和余地,而且即便那样做,它的成本代价实在太大,将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城市居民生活造成非常大的消极影响。
而且城市各种管道管线深埋于地下,本身就限制了后期的可持续发展空间:目前城市发展速度相当快,当下能满足需求的设计要求,很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是落后的,而深埋地下的管道管线要想扩建,在生活密度如此高的城市中,几乎是不可实现的。
这也因此导致了目前我国各大城市对于内涝问题出现的尴尬局面:老城区,加粗管道根本行不通,成本上技术上都是问题,而新城区,即便提高了设计要求,但是有些地区依然出现了排水的问题。由此可见,对于城市排水,单纯的依靠增加排水管径的方式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综上所述,当下沿用的城市综合管网系统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
1、单纯的依靠改变管道的管径大小来增加城市雨水排放能力。不具备灵活性。
2、排水管道本身不具有透水性,雨水不能稀释到地下土壤中去,以至于排水管道排水压力大,易造成拥堵。
3、老城区管网不具备扩建的条件,或扩建成本代价奇高。
4、老城区的一些雨污合流管道,因为建筑和公共设施密度较大,没有改建的余地。
5、城市地下管线错综复杂,相互限制了可持续发展空间。
6、加设和维修管道均需开挖路径中的地面,成本和施工难度非常高。并且会对城市交通和城市居民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7、管道深埋地下,后期维护维修存在各种限制性因素,难度和成本都较高。
8、现有集水井的结构为上下截面基本一致的直筒形,其上端集水口收缩,集水口处的透水盖板的有效透水面积较小。导致瞬时排水流量和流速较小,尤其在低洼地势的道路,当遇强暴雨,即便地下排水管道未满负荷状态时,也会容易导致路面积水,形成路上湖泊。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利用人行道地下空间建造的蓄排水管廊。它解决了城市综合管网的改建、扩建成本高,排水能力差,后期维修难度大的问题,并提高城市综合管网的安全性能和减小施工难度造价,也为后期综合管网检修提供便利条件。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利用人行道地下空间建造的可蓄排水管廊,包括管廊体及蓄水池;管廊体位于人行道下方,其内腔设有水平布置且带有检修人孔的隔板,隔板将管廊体内腔分隔为综合管道腔和排水腔;排水腔位于综合管道腔的下部,其腔壁上设有间隔布置的第一进水口,排水腔内设有污水管道腔,污水管道腔腔壁上设有污水进水口;综合管道腔内设有燃气管道腔和电缆管道腔;综合管道腔的上端开口处设有管廊体盖板,燃气管道腔和电缆管道腔的上端开口处设有管道井盖板;蓄水池设在管廊体下方,其上设有进水口、取水口及检修口;取水口通过管道与用水终端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其还包括三通管及集水井;三通管一端与集水井的出水口连通,另一端与排水腔的第一进水口连通,第三端与蓄水池的进水口连通;集水井设在行车道侧边下方且间隔布置,相邻集水井之间通过管道连通,集水井侧壁上设有出水口,集水井的出水口通过管道与管廊体的第一进水口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再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排水腔的腔壁上设有设有次进水口;其还包括滤水机构;滤水机构包括挡泥墙、滤水材料和透水盖板,挡泥墙位于绿化带内侧路沿石的下部,其与管廊体的外侧壁组合形成滤水腔,滤水材料填充在滤水腔中,透水盖板位于滤水腔顶部;滤水腔与次进水口连通,滤水材料中的水可通过次进水口进入排水腔。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排水腔腔壁上设有第二进水口,第二进水口与设在居民区、办公区、公园、广场地下的排水管连通。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蓄水池内设有沉砂池,蓄水池的进水口正对沉砂池。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综合管道腔内部侧壁上设有用于搁置管线的挂件。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综合管道腔内部间隔布置有多根支承梁和多个管线支架;支承梁下端与隔板连接,上端与管廊体盖板连接,其上设有多个用于搁置管线的托板;管线支架下端连接在隔板上,其上设有多个用于搁置管线的托板。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排水腔的第一进水口、排水腔的次进水口、排水腔的第二进水口及集水井的出水口处均设有用于过滤杂物的滤网。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成本低廉。
a、结构处理成本低:本实用新型主要应用在人行道下方,用于承载人的重量,所以结构承载等级较低,仅为公路承载的1/100不到;开挖深度浅,结构强度要求相对不高。
b、维护成本低:本实用新型增设及检修管网无需开挖土方,打开管廊体盖板即可操作;具有检修操作空间,检修便利;基础结构稳定,不下沉,避免管网破裂和人行道下沉,影响居民生活。
2、功能复合。
a、可容纳城市综合管网:可将城市综合管线合理有序的设置在综合管道腔内,优化城市综合管线路径,使综合管线的管理和维护更高效;需要单独隔离布置的燃气管道和高压电缆可分别布置在燃气管道腔和电缆管道腔中。
b、具有蓄水功能:蓄水池可在雨天收集雨水,在需要用水时通过管道输出到用水终端,使雨水循环再利用,以节约宝贵的水资源。
c、防止城市内涝:可与城市现有的集水井配合使用,大幅度提高雨水排放效率。当暴雨到来时,雨水一部分流入集水井,一部分通过绿化带渗入土壤。集水井中一部分雨水依次通过出水口、三通管、第一进水口,进入排水腔,另一部分雨水通过出水口和三通管,进入蓄水池。土壤中的水渗入滤水机构,再通过次进水口进入排水腔,排水腔直接或间接与江河连通。
3、便于实施。
a、施工成本低:开挖深度浅开挖量少,造价相对较低;土方只需少量回填,避免大量回填土方堆积影响居民交通、生活、破坏环境。
b、对道路交通影响小:仅在人行道上施工,施工作业范围小,不需封路或只需短时间采取交通管制方案。
c、施工周期短:本实用新型中的所有构件材料可预制生产,现场吊装,施工周期短,对城市居民生活影响小。
4、适用范围广。
a、本实用新型可应用在城市人行道、城市广场、城市公园及居民住宅区等地。
以下结合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
图3为图1的B-B剖视图;
图4为图2的C-C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4所示:利用人行道地下空间建造的可蓄排水管廊,包括管廊体 1、蓄水池4、三通管5、集水井6及滤水机构。
管廊体1位于人行道97下方,其内腔设有水平布置的且带有检修人孔 141的隔板14,隔板14将管廊体内腔分隔为综合管道腔16和排水腔15。
排水腔15位于综合管道腔16的下部,其腔壁上设有第一进水口151、次进水口152和第二进水口153,第二进水口153与设在居民区、办公区、公园、广场的地下排水管连通。排水腔15内设有污水管道腔11,污水管道腔11腔壁一侧设有污水进水口111,可连接生活污水管或工业污水管。
综合管道腔16内设有燃气管道腔12和电缆管道腔13,分别用于安置燃气管道和各类电缆。综合管道腔16的内部侧壁上设有用于搁置管线的挂件 18。综合管道腔16内部间隔布置有多根支承梁17和多个管线支架19,支承梁17下端与隔板14连接,上端与管廊体盖板2连接,其上设有多个用于搁置管线的托板。管线支架19下端连接在隔板14上,其上设有多个用于搁置管线的托板。综合管道腔16的上端开口处设有管廊体盖板2,燃气管道腔12 和电缆管道腔13的上端开口处设有独立式或整体式的管道井盖板3。
蓄水池4设在管廊体1下方,其上设有进水口、取水口及检修口(图中未示出)。取水口通过管道与用水终端96连通,用水终端96为消防水栓或绿化灌溉水栓。
三通管5一端与集水井6的出水孔61连通,另一端与排水腔15的第一进水口151连通,第三端与蓄水池4的进水口连通。
集水井6设在行车道99侧边下方且间隔布置,相邻集水井6之间通过管道62连通,集水井侧壁上设有出水口61,集水井6的出水口61通过管道与管廊体1的第一进水口151连通。
滤水机构包括挡泥墙71、滤水材料72和透水盖板73,挡泥墙71位于绿化带98内侧路沿石的下部,其与管廊体1的外侧壁组合形成滤水腔,滤水材料72填充在滤水腔中,透水盖板73位于滤水腔顶部;滤水腔与次进水口152 连通,滤水材料72中的水可通过次进水口22进入排水腔15(滤水材料72与次进水口152之间通过滤网隔开)。
优选,蓄水池4内设有沉砂池43,蓄水池4的进水口正对沉砂池43。进入蓄水池4的水首先进入沉砂池43,水中的泥沙及固体杂质沉淀在沉砂池43 底部,沉砂池43水满后,杂质含量较少的水从沉砂池43上端开口处溢出,流入蓄水池4。
优选,排水腔15的第一进水口151、排水腔15的次进水口152、排水腔 15的第二进水口153及集水井6的出水口61处均设有用于过滤杂物的滤网。
简述本实用新型的应用:
管廊体1与城市现有的集水井6配合使用,共同承担排水的功用,另外还能通过蓄水池4实现蓄水的作用。
当暴雨到来时,行车道99上的雨水流入集水井6,再依次通过集水井6 上的出水口61、三通管5、排水腔15的第一进水口151,进入排水腔15;人行道97上的雨水通过透水盖板73渗入滤水腔的滤水材料72中,再通过次进水口152进入排水腔15,排水腔15直接或间接与江河连通。
Claims (8)
1.利用人行道地下空间建造的可蓄排水管廊,其特征是:包括管廊体(1)及蓄水池(4);
管廊体(1)位于人行道(97)下方,其内腔设有水平布置且带有检修人孔(141)的隔板(14),隔板(14)将管廊体内腔分隔为综合管道腔(16)和排水腔(15);排水腔(15)位于综合管道腔(16)的下部,其腔壁上设有间隔布置的第一进水口(151),排水腔(15)内设有污水管道腔(11),污水管道腔(11)腔壁上设有污水进水口(111);综合管道腔(16)内设有燃气管道腔(12)和电缆管道腔(13);综合管道腔(16)的上端开口处设有管廊体盖板(2),燃气管道腔(12)和电缆管道腔(13)的上端开口处设有管道井盖板(3);
蓄水池(4)设在管廊体(1)下方,其上设有进水口、取水口及检修口;取水口通过管道与用水终端(96)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人行道地下空间建造的可蓄排水管廊,其特征是:其还包括三通管(5)及集水井(6);三通管(5)一端与集水井(6)的出水口(61)连通,另一端与排水腔(15)的第一进水口(151)连通,第三端与蓄水池(4)的进水口连通;集水井(6)设在行车道(99)侧边下方且间隔布置,相邻集水井(6)之间通过管道(62)连通,集水井侧壁上设有出水口(61),集水井(6)的出水口(61)通过管道与管廊体(1)的第一进水口(151)连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利用人行道地下空间建造的可蓄排水管廊,其特征是:排水腔(15)的腔壁上设有设有次进水口(152);其还包括滤水机构;滤水机构包括挡泥墙(71)、滤水材料(72)和透水盖板(73),挡泥墙(71)位于绿化带(98)内侧路沿石的下部,其与管廊体(1)的外侧壁组合形成滤水腔,滤水材料(72)填充在滤水腔中,透水盖板(73)位于滤水腔顶部;滤水腔与次进水口(152)连通,滤水材料(72)中的水可通过次进水口(22)进入排水腔(15)。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利用人行道地下空间建造的可蓄排水管廊,其特征是:排水腔(15)腔壁上设有第二进水口(153),第二进水口(153)与设在居民区、办公区、公园、广场地下的排水管连通。
5.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利用人行道地下空间建造的可蓄排水管廊,其特征是:蓄水池(4)内设有沉砂池(43),蓄水池(4)的进水口正对沉砂池(43)。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利用人行道地下空间建造的可蓄排水管廊,其特征是:综合管道腔(16)内部侧壁上设有用于搁置管线的挂件(18)。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利用人行道地下空间建造的可蓄排水管廊,其特征是:综合管道腔(16)内部间隔布置有多根支承梁(17)和多个管线支架(19);支承梁(17)下端与隔板(14)连接,上端与管廊体盖板(2)连接,其上设有多个用于搁置管线的托板;管线支架(19)下端连接在隔板(14)上,其上设有多个用于搁置管线的托板。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利用人行道地下空间建造的可蓄排水管廊,其特征是:排水腔(15)的第一进水口(151)、排水腔(15)的次进水口(152)、排水腔(15)的第二进水口(153)及集水井(6)的出水口(61)处均设有用于过滤杂物的滤网。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1172188.9U CN208415296U (zh) | 2016-11-01 | 2016-11-01 | 利用人行道地下空间建造的蓄排水管廊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1172188.9U CN208415296U (zh) | 2016-11-01 | 2016-11-01 | 利用人行道地下空间建造的蓄排水管廊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8415296U true CN208415296U (zh) | 2019-01-22 |
Family
ID=651268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21172188.9U Active CN208415296U (zh) | 2016-11-01 | 2016-11-01 | 利用人行道地下空间建造的蓄排水管廊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8415296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565476A (zh) * | 2019-09-09 | 2019-12-13 | 北京世纪立成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有助于改善居住区热岛效应的道路雨水收集系统 |
CN112227496A (zh) * | 2020-09-29 | 2021-01-15 | 何滔 | 一种多功能综合地铁排水沟结构 |
-
2016
- 2016-11-01 CN CN201621172188.9U patent/CN208415296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565476A (zh) * | 2019-09-09 | 2019-12-13 | 北京世纪立成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有助于改善居住区热岛效应的道路雨水收集系统 |
CN110565476B (zh) * | 2019-09-09 | 2021-02-09 | 北京世纪立成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有助于改善居住区热岛效应的道路雨水收集系统 |
CN112227496A (zh) * | 2020-09-29 | 2021-01-15 | 何滔 | 一种多功能综合地铁排水沟结构 |
CN112227496B (zh) * | 2020-09-29 | 2022-02-01 | 何滔 | 一种多功能综合地铁排水沟结构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542106A (zh) | 利用人行道地下空间建造的综合管廊 | |
CN211421194U (zh) | 一种坡地建筑绿色生态自排水抗浮装置 | |
CN107542152B (zh) | 一种人行道综合管网蓄排水系统 | |
CN104499560B (zh) | 组合型雨水渗井及施工方法 | |
CN206346222U (zh) | 利用人行道地下空间建造的综合管廊 | |
CN206346221U (zh) | 利用人行道地下空间建造的左右组合式管廊 | |
CN208415296U (zh) | 利用人行道地下空间建造的蓄排水管廊 | |
CN216339667U (zh) | 一种新型挡土墙泄、排水结构 | |
CN109826065B (zh) | 一种高填方路基防护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 |
CN204401756U (zh) | 逆作法施工在原有排水管上增设的跌水井 | |
CN208472770U (zh) | 一种适用于山区滨河地形的地下综合管廊结构 | |
CN207905087U (zh) | 一种雨水花园溢流井 | |
CN206346218U (zh) | 利用人行道地下空间建造的一体式管廊 | |
CN105971091B (zh) | 人行道综合管网及蓄排水系统 | |
CN207176874U (zh) | 一种人行道综合管网及蓄排水系统 | |
CN204311551U (zh) | 组合型雨水渗井 | |
CN215486159U (zh) | 一种下穿暗埋段隧道排水结构 | |
CN205954791U (zh) | 人行道综合管网及蓄排水系统 | |
CN206346223U (zh) | 利用人行道地下空间建造的穹顶式管廊 | |
CN206220212U (zh) | 人行道综合管网及排水系统 | |
CN206396790U (zh) | 一种便于雨水排放的综合管廊结构 | |
CN102677660B (zh) | 快速成桩的方法及利用该方法快速搭建城市立交桥的方法 | |
CN206220211U (zh) | 人行道综合管网及蓄排水系统蓄水箱 | |
CN105971090B (zh) | 人行道综合管网及排水系统 | |
CN203284880U (zh) | 带调蓄功能的雨水口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