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376885U - 铝合金车身骨架 - Google Patents

铝合金车身骨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376885U
CN208376885U CN201820742852.1U CN201820742852U CN208376885U CN 208376885 U CN208376885 U CN 208376885U CN 201820742852 U CN201820742852 U CN 201820742852U CN 208376885 U CN208376885 U CN 20837688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keleton
hound
support structure
inclined support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742852.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朋
黄丰收
王志强
尹力
高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742852.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37688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37688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37688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制造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铝合金车身骨架,包括左侧围骨架、右侧围骨架、顶盖骨架、前围骨架、后围骨架、第一斜撑结构和第二斜撑结构,所述左侧围骨架、右侧围骨架、前围骨架和后围骨架的底侧固定在车架上,所述左侧围骨架、右侧围骨架、前围骨架和后围骨架的顶侧固定在所述顶盖骨架上,所述第一斜撑结构支撑于所述左侧围骨架与所述车架之间,所述第二斜撑结构支撑于所述右侧围骨架与所述车架之间。通过第一斜撑结构和第二斜撑结构可以提高铝合金车身骨架的强度,提高客车的侧翻实验通过率。

Description

铝合金车身骨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铝合金车身骨架。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主流客车一般采用钢型材焊接制成车身骨架,因钢型材的强度高,钢型材制成的客车车身骨架可以通过侧翻实验。但是,钢型材的本身重量很重,增加了客车车身的自身重量,而客车的载重是一定的,从而导致客车的载客能力变小。
现在,为了降低客车的自身重量,也有用铝型材代替钢型材制成的铝合金车身骨架。现有的铝合金车身骨架通常由左侧围骨架、右侧围骨架、顶盖骨架、前围骨架和后围骨架这五大件构成,这五大件都是由铝型材焊接制成的,这五大件焊接完成后再用铆钉合装。然后,铝合金车身骨架通过牛腿与车架固定。
因铝型材本身的材质原因导致同等型材断面规格的铝合金车身骨架整体强度较钢型材车身骨架的强度低,使得铝合金车身骨架在不增加断面面积的情况下易断裂,在侧翻实验的过程中,现有的铝合金车身骨架在着地瞬间就会因与地面发生接触而出现车身骨架断裂的现象,从而使断裂的车身骨架侵入乘客生存空间,导致无法通过侧翻实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的铝合金车身骨架的强度较低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铝合金车身骨架。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铝合金车身骨架,包括左侧围骨架、右侧围骨架、顶盖骨架、前围骨架、后围骨架、第一斜撑结构和第二斜撑结构,所述左侧围骨架、右侧围骨架、前围骨架和后围骨架的底侧固定在车架上,所述左侧围骨架、右侧围骨架、前围骨架和后围骨架的顶侧固定在所述顶盖骨架上,所述左侧围骨架的前侧与所述前围骨架的左侧固定连接,所述左侧围骨架的后侧与所述后围骨架的左侧固定连接,所述右侧围骨架的前侧与所述前围骨架的右侧固定连接,所述右侧围骨架的后侧与所述后围骨架的右侧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斜撑结构支撑于所述左侧围骨架与所述车架之间,所述第二斜撑结构支撑于所述右侧围骨架与所述车架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铝合金车身骨架,在左侧围骨架与车架之间支撑的第一斜撑结构,可以提高左侧围骨架的强度,减小左侧围骨架在外力作用下的变形,同时使客车的侧翻变形点上移,间接增加乘客的生存空间,提高客车的侧翻实验通过率。在右侧围骨架与车架之间支撑的第二斜撑结构,可以提高右侧围骨架的强度,减小右侧围骨架在外力作用下的变形,同时使客车的侧翻变形点上移,间接增加乘客的生存空间,提高客车的侧翻实验通过率。
可选地,所述第一斜撑结构包括第一前斜撑结构,所述第一前斜撑结构包括第一前斜撑杆,所述第一前斜撑杆的上端固定在所述左侧围骨架上,所述第一前斜撑杆的下端固定在所述车架上,所述第一前斜撑杆的下端在所述车架的宽度方向上位于所述左侧围骨架的右侧;
所述第二斜撑结构包括第二前斜撑结构,所述第二前斜撑结构包括第二前斜撑杆,所述第二前斜撑杆的上端固定在所述右侧围骨架的前门框架上,所述第二前斜撑杆的下端固定在所述车架上,所述第二前斜撑杆的下端在所述车架的宽度方向上位于所述右侧围骨架的左侧。
可选地,所述第一前斜撑结构位于司机座椅与第一排乘客座椅之间;
所述第二前斜撑结构支撑于所述前门框架与所述车架之间,所述第二前斜撑结构位于第一排乘客座椅的前方。
可选地,所述第一前斜撑结构还包括第一前固定杆,所述第一前固定杆的外侧表面贴合固定在所述左侧围骨架上,所述第一前斜撑杆的上端固定在所述第一前固定杆的上端,所述第一前固定杆的下端固定在所述车架上。
可选地,所述第一前斜撑结构还包括第一前固定块,所述第一前固定块的外侧表面贴合固定在所述左侧围骨架上,所述第一前斜撑杆的上端固定在所述第一前固定块上。
可选地,所述第一前斜撑结构还包括第一前加强梁;所述第一前加强梁连接在所述第一前斜撑杆与所述第一前固定杆之间;或者,所述第一前加强梁连接在所述第一前斜撑杆与所述车架之间;或者,所述第一前加强梁连接在所述第一前斜撑杆与所述第一前固定杆及所述车架之间。
可选地,所述第一前斜撑结构还包括第一前加强梁;所述第一前加强梁连接在所述第一前斜撑杆与所述第一前固定块之间;或者,所述第一前加强梁连接在所述第一前斜撑杆与所述车架之间;或者,所述第一前加强梁连接在所述第一前斜撑杆与所述第一前固定块及所述车架之间。
可选地,所述第二前斜撑结构还包括第二前固定块,所述第二前固定块的外侧表面贴合固定在所述前门框架,所述第二前斜撑杆的上端固定在所述第二前固定块上。
可选地,所述第二前斜撑结构还包括第二前加强梁;所述第二前加强梁连接在所述第二前斜撑杆与所述第二前固定块之间;或者,所述第二前加强梁连接在所述第二前斜撑杆与所述车架之间;或者,所述第二前加强梁连接在所述第二前斜撑杆与所述第二前固定块及所述车架之间。
可选地,所述左侧围骨架上设置有安全门框架,所述第一斜撑结构还包括第一后斜撑结构,所述第一后斜撑结构支撑于所述安全门框架与所述车架之间。
可选地,所述右侧围骨架上设置有中门框架,所述第二斜撑结构还包括第二后斜撑结构,所述第二后斜撑结构支撑于所述中门框架与所述车架之间。
可选地,所述第一后斜撑结构包括第一后斜撑杆,所述第一后斜撑杆的上端固定在所述安全门框架,所述第一后斜撑杆的下端固定在所述车架上,所述第一后斜撑杆的下端在所述车架的宽度方向上位于所述左侧围骨架的右侧;
所述第二后斜撑结构包括第二后斜撑杆,所述第二后斜撑杆的上端固定在所述中门框架,所述第二后斜撑杆的下端固定在所述车架上,所述第二后斜撑杆的下端在所述车架的宽度方向上位于所述右侧围骨架的左侧。
可选地,所述第一后斜撑结构还包括第一后固定块,所述第一后固定块的外侧表面贴合固定在所述安全门框架,所述第一后斜撑杆的上端固定在所述第一后固定块上;
所述第二后斜撑结构还包括第二后固定块,所述第二后固定块的外侧表面贴合固定在所述中门框架,所述第二后斜撑杆的上端固定在所述第二后固定块上。
可选地,所述第一后斜撑结构还包括第一后加强梁;所述第一后加强梁连接在所述第一后斜撑杆与所述第一后固定块之间;或者,所述第一后加强梁连接在所述第一后斜撑杆与所述车架之间;或者,所述第一后加强梁连接在所述第一后斜撑杆与所述第一后固定块及所述车架之间;
所述第二后斜撑结构还包括第二后加强梁;所述第二后加强梁连接在所述第二后斜撑杆与所述第二后固定块之间;或者,所述第二后加强梁连接在所述第二后斜撑杆与所述车架之间;或者,所述第二后加强梁连接在所述第二后斜撑杆与所述第二后固定块及所述车架之间。
可选地,所述铝合金车身骨架还包括支撑在所述左侧围骨架与所述顶盖骨架之间的第一加强结构,所述铝合金车身骨架还包括支撑在所述右侧围骨架与所述顶盖骨架之间的第二加强结构。
可选地,所述左侧围骨架包括左立柱、左上纵梁及左下纵梁,所述左立柱的顶部与所述左上纵梁固定连接,所述左立柱的底部与所述左下纵梁固定连接,所述左上纵梁与所述顶盖骨架的左侧固定连接,所述左下纵梁与所述车架的左侧固定连接,所述左立柱为内部形成有两个独立第一空腔的方形梁;
所述右侧围骨架包括右立柱、右上纵梁及右下纵梁,所述右立柱的顶部与所述右上纵梁固定连接,所述右立柱的底部与所述右下纵梁固定连接,所述右上纵梁与所述顶盖骨架的右侧固定连接,所述右下纵梁与所述车架的右侧固定连接,所述右立柱为内部形成有两个独立第二空腔的方形梁;
所述顶盖骨架包括左边纵梁、右边纵梁、多根顶盖横梁和多根顶盖纵梁,多根所述顶盖横梁和多根所述顶盖纵梁交错连接,所述顶盖横梁的左侧固定在所述左边纵梁上,所述顶盖横梁的右侧固定在所述右边纵梁上,所述左侧围骨架的顶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左边纵梁上,所述右侧围骨架的顶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右边纵梁上,所述顶盖横梁为中空的方形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铝合金车身骨架的爆炸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铝合金车身骨架的局部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铝合金车身骨架的左侧的内部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铝合金车身骨架的右侧的内部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铝合金车身骨架的正向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前加强梁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后加强梁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前加强梁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后加强梁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左立柱的断面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右立柱的断面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顶盖横梁的断面示意图。
说明书中的附图标记如下:
1、左侧围骨架;11、安全门框架;12、左立柱;121、第一空腔;13、左上纵梁;14、左下纵梁;
2、右侧围骨架;21、前门框架;22、中门框架;23、右立柱;231、第二空腔;24、右上纵梁;25、右下纵梁;
3、顶盖骨架;31、顶盖横梁;32、顶盖纵梁;
4、前围骨架;
5、后围骨架;
6、第一斜撑结构;61、第一前斜撑结构;611、第一前斜撑杆;612、第一前固定杆;613、第一前固定块;614、第一前加强梁;6141、第一左前短梁;6142、第二左前短梁;6143、第三左前短梁;6144、第四左前短梁;62、第一后斜撑结构;621、第一后斜撑杆;622、第一后固定块;623、第一后加强梁;6231、第一左后短梁;6232、第二左后短梁;6233、第三左后短梁;6234、第四左后短梁;
7、第二斜撑结构;71、第二前斜撑结构;711、第二前斜撑杆;712、第二前固定块;713、第二前加强梁;7131、第一右前短梁;7132、第二右前短梁;7133、第三右前短梁;7134、第四右前短梁;72、第二后斜撑结构;721、第二后斜撑杆;722、第二后固定块;723、第二后加强梁;7231、第一右后短梁;7232、第二右后短梁;7233、第三右后短梁;7234、第四右后短梁;
8、车架;
9、第一加强结构;91、第一加强杆;
10、第二加强结构;101、第二加强杆101。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至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铝合金车身骨架,包括左侧围骨架1、右侧围骨架2、顶盖骨架3、前围骨架4、后围骨架5、第一斜撑结构6和第二斜撑结构7,所述左侧围骨架1、右侧围骨架2、前围骨架4和后围骨架5的底侧固定在车架8上,所述左侧围骨架1、右侧围骨架2、前围骨架4和后围骨架5的顶侧固定在所述顶盖骨架3上,所述左侧围骨架1的前侧与所述前围骨架4的左侧固定连接,所述左侧围骨架1的后侧与所述后围骨架5的左侧固定连接,所述右侧围骨架2的前侧与所述前围骨架4的右侧固定连接,所述右侧围骨架2的后侧与所述后围骨架5的右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斜撑结构6支撑于所述左侧围骨架1与所述车架8之间,所述第二斜撑结构7支撑于所述右侧围骨架2与所述车架8之间。
该铝合金车身骨架在左侧围骨架1与车架8之间支撑的第一斜撑结构6,可以提高左侧围骨架1的强度,减小左侧围骨架1在外力作用下的变形,同时使客车的侧翻变形点上移,间接增加乘客的生存空间,提高客车的侧翻实验通过率。在右侧围骨架2与车架8之间支撑的第二斜撑结构7,可以提高右侧围骨架2的强度,减小右侧围骨架2在外力作用下的变形,同时使客车的侧翻变形点上移,间接增加乘客的生存空间,提高客车的侧翻实验通过率。
第一斜撑结构6连接在所述左侧围骨架1上的一端距离车架8越远,客车的侧翻变形点越上移,越有助于侧翻实验的通过。同样,第二斜撑结构7连接在所述右侧围骨架2上的一端距离车架8越远,客车的侧翻变形点越上移,越有助于侧翻实验的通过。第一斜撑结构6与第二斜撑结构7均可以通过客车内的内饰挡板遮盖,这样既不会影响客车的车内美观,也可以提高客车的侧翻通过性。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5所示,所述第一斜撑结构6包括第一前斜撑结构61,所述第一前斜撑结构61包括第一前斜撑杆611,所述第一前斜撑杆611的上端固定在所述左侧围骨架1上,所述第一前斜撑杆611的下端固定在所述车架8上,所述第一前斜撑杆611的下端在所述车架8的宽度方向上位于所述左侧围骨架1的右侧。即,第一前斜撑杆611的上部与左侧围骨架1之间的夹角(朝向车架8的所在方向)为锐角,第一前斜撑杆611的下部与车架8之间的夹角(朝向左侧围骨架1的所在方向)为锐角,这样有助于提高第一前斜撑杆611对左侧围骨架1的支撑强度,提高客车的侧翻通过性。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5所示,所述第二斜撑结构7包括第二前斜撑结构71,所述第二前斜撑结构71包括第二前斜撑杆711,所述第二前斜撑杆711的上端固定在所述右侧围骨架2的前门框架21上,所述第二前斜撑杆711的下端固定在所述车架8上,所述第二前斜撑杆711的下端在所述车架8的宽度方向上位于所述右侧围骨架2的左侧。即,第二前斜撑杆711的上部与前门框架21的夹角(朝向车架8的所在方向)为锐角,第二前斜撑杆711的下部与车架8之间的夹角(朝向前门框架21的所在方向)为锐角,这样有助于提高第二前斜撑杆711对右侧围骨架2的支撑强度,提高客车的侧翻通过性。
第一前斜撑杆611可以采用钢型材制成,钢型材可以为高强钢(如WYS700)。第二前斜撑杆711可以采用钢型材制成,钢型材可以为高强钢(如WYS700)。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第一前斜撑结构61位于司机座椅与第一排乘客座椅之间。所述第二前斜撑结构71支撑于所述前门框架21与所述车架8之间,所述第二前斜撑结构71位于第一排乘客座椅的前方。因司机座椅与第一排乘客座椅之间的位置以及前门对客车的侧翻实验结果影响较大,通过在司机座椅与第一排乘客座椅之间增加第一前斜撑结构61,在前门框架21与车架8之间增加第二前斜撑结构71,使客车发生侧翻时,通过第一前斜撑结构61或第二前斜撑结构71能使侧翻变形点上移,间接增加乘客的生存空间,提升客车侧翻的通过性。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第一前斜撑结构61还包括第一前固定杆612,所述第一前固定杆612的外侧表面贴合固定在所述左侧围骨架1上,所述第一前斜撑杆611的上端固定在所述第一前固定杆612的上端,所述第一前固定杆612的下端固定在所述车架8上。通过第一前固定杆612可以进一步加强第一前斜撑杆611对左侧围骨架1的支撑强度。考虑到司机座椅与第一排乘客座椅之间的位置空间较小,可以使用宽度偏小的第一前固定杆612。第一前固定杆612可以采用钢型材制成,钢型材可以为高强钢(如WYS700)。
如图1至图4及图6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前斜撑结构61还包括第一前加强梁614。所述第一前加强梁614连接在所述第一前斜撑杆611与所述第一前固定杆612之间。或者,所述第一前加强梁614连接在所述第一前斜撑杆611与所述车架8之间。或者,所述第一前加强梁614连接在所述第一前斜撑杆611与所述第一前固定杆612及所述车架8之间。第一前加强梁614可以进一步增加第一前斜撑结构61对左侧围骨架1的支撑强度,提高左侧围骨架1的强度。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前加强梁614可以为一根短梁,该短梁可以连接在第一前斜撑杆611与第一前固定杆612之间或者连接在第一前斜撑杆611与车架8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前加强梁614可以包括多根短梁,多根短梁可以全部连接在第一前斜撑杆611与第一前固定杆612之间或者全部连接在第一前斜撑杆611与车架8之间,也可以一部分短梁连接在第一前斜撑杆611与第一前固定杆612之间,另一部分短梁连接在第一前斜撑杆611与车架8之间。
优选地,如图6所示,所述第一前加强梁614包括第一左前短梁6141、第二左前短梁6142、第三左前短梁6143和第四左前短梁6144,第一左前短梁6141连接在第一前斜撑杆611的上部与第一前固定杆612之间,第二左前短梁6142连接在第一前斜撑杆611的上部与第一左前短梁6141之间,第三左前短梁6143连接在第一前斜撑杆611的下部与车架8之间,第四左前短梁6144连接在第一前斜撑杆611的下部与车架8之间,第三左前短梁6143与第一前斜撑杆611的下部之间的夹角(朝向所述车架8所在方向)为锐角,第四左前短梁6144与第一前斜撑杆611的下部之间的夹角(朝向所述车架8所在方向)为锐角,第三左前短梁6143与第四左前短梁6144之间的夹角为锐角。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3及图4所示,所述第一前斜撑结构61还包括第一前固定块613,所述第一前固定块613的外侧表面贴合固定在所述左侧围骨架1上,所述第一前斜撑杆611的上端固定在所述第一前固定块613上。第一前固定块613全部固定在左侧围骨架1上,可以根据实际需求任意变换第一前固定块613在左侧围骨架1上的位置,也可以改变第一前固定块613的宽度,而且,该第一前斜撑结构61的结构简单,方便生产,通用性较高。
第一前固定块613可以采用钢型材制成,钢型材可以为高强钢(如WL610)。
如图1至图4及图6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前斜撑结构61还包括第一前加强梁614。所述第一前加强梁614连接在所述第一前斜撑杆611与所述第一前固定块613之间。或者,所述第一前加强梁614连接在所述第一前斜撑杆611与所述车架8之间。或者,所述第一前加强梁614连接在所述第一前斜撑杆611与所述第一前固定块613及所述车架8之间。第一前加强梁614可以进一步增加第一前斜撑结构61对左侧围骨架1的支撑强度,提高左侧围骨架1的强度。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前加强梁614可以为一根短梁,该短梁可以连接在第一前斜撑杆611与第一前固定块613之间或者连接在第一前斜撑杆611与车架8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前加强梁614可以包括多根短梁,多根短梁可以全部连接在第一前斜撑杆611与第一前固定块613之间或者全部连接在第一前斜撑杆611与车架8之间,也可以一部分短梁连接在第一前斜撑杆611与第一前固定块613之间,另一部分短梁连接在第一前斜撑杆611与车架8之间。
优选地,如图6所示,所述第一前加强梁614包括第一左前短梁6141、第二左前短梁6142、第三左前短梁6143和第四左前短梁6144,第一左前短梁6141连接在第一前斜撑杆611的上部与第一前固定块613之间,第二左前短梁6142连接在第一前斜撑杆611的上部与第一左前短梁6141之间,第三左前短梁6143连接在第一前斜撑杆611的下部与车架8之间,第四左前短梁6144连接在第一前斜撑杆611的下部与车架8之间,第三左前短梁6143与第一前斜撑杆611的下部之间的夹角(朝向所述车架8所在方向)为锐角,第四左前短梁6144与第一前斜撑杆611的下部之间的夹角(朝向所述车架8所在方向)为锐角,第三左前短梁6143与第四左前短梁6144之间的夹角为锐角。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第二前斜撑结构71还包括第二前固定块712,所述第二前固定块712的外侧表面贴合固定在所述前门框架21,所述第二前斜撑杆711的上端固定在所述第二前固定块712上。第二前固定块712全部固定在前门框架21,可以根据实际需求任意变换第二前固定块712在前门框架21上的位置,也可以改变第二前固定块712的宽度,而且,该第二前斜撑结构71的结构简单,方便生产,通用性较高。
第二前固定块712可以采用钢型材制成,钢型材可以为高强钢(如WL610)。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4及图8所示,所述第二前斜撑结构71还包括第二前加强梁713。所述第二前加强梁713连接在所述第二前斜撑杆711与所述第二前固定块712之间。或者,所述第二前加强梁713连接在所述第二前斜撑杆711与所述车架8之间。或者,所述第二前加强梁713连接在所述第二前斜撑杆711与所述第二前固定块712及所述车架8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前加强梁713可以为一根短梁,该短梁可以连接在第二前斜撑杆711与第二前固定块712之间或者连接在第二前斜撑杆711与车架8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前加强梁713可以包括多根短梁,多根短梁可以全部连接在第二前斜撑杆711与第二前固定块712之间或者全部连接在第二前斜撑杆711与车架8之间,也可以一部分短梁连接在第二前斜撑杆711与第二前固定块712之间,另一部分短梁连接在第二前斜撑杆711与车架8之间。
优选地,如图8所示,所述第二前加强梁713包括第一右前短梁7131、第二右前短梁7132、第三右前短梁7133和第四右前短梁7134,第一右前短梁7131连接在第二前斜撑杆711的上部与第二前固定块712之间,第二右前短梁7132连接在第二前斜撑杆711的上部与第一右前短梁7131之间,第三右前短梁7133连接在第二前斜撑杆711的下部与车架8之间,第四右前短梁7134连接在第二前斜撑杆711的下部与车架8之间,第三右前短梁7133与第二前斜撑杆711的下部之间的夹角(朝向所述车架8所在方向)为锐角,第四右前短梁7134与第二前斜撑杆711的下部之间的夹角(朝向所述车架8所在方向)为锐角,第三右前短梁7133与第四右前短梁7134之间的夹角为锐角。
在一实施例中,为了达到更好的防侧翻效果,如图3所示,所述左侧围骨架1上设置有安全门框架11,所述第一斜撑结构6还包括第一后斜撑结构62,所述第一后斜撑结构62支撑于所述安全门框架11与所述车架8之间。在安全门框架11与车架8之间支撑的第一后斜撑结构62,有助于进一步加强左侧围骨架1的强度,使客车能达到更好的防侧翻效果。
在一实施例中,为了达到更好的防侧翻效果,如图4所示,所述右侧围骨架2上设置有中门框架22,所述第二斜撑结构7还包括第二后斜撑结构72,所述第二后斜撑结构72支撑于所述中门框架22与所述车架8之间。在中门框架22与车架8之间支撑的第二后斜撑结构72,有助于进一步加强右侧围骨架2的强度,使客车能达到更好的防侧翻效果。第一后斜撑结构62及第二后斜撑结构72可根据客车的侧翻实验的实际需求添加,如客车上安装的第一前斜撑结构61及第二前斜撑结构71使客车能顺利通过侧翻实验,则可不增加第一后斜撑结构62及第二后斜撑结构72。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及图4所示,所述第一后斜撑结构62包括第一后斜撑杆621,所述第一后斜撑杆621的上端固定在所述安全门框架11,所述第一后斜撑杆621的下端固定在所述车架8上,所述第一后斜撑杆621的下端在所述车架8的宽度方向上位于所述左侧围骨架1的右侧。所述第二后斜撑结构72包括第二后斜撑杆721,所述第二后斜撑杆721的上端固定在所述中门框架22,所述第二后斜撑杆721的下端固定在所述车架8上,所述第二后斜撑杆721的下端在所述车架8的宽度方向上位于所述右侧围骨架2的左侧。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及图4所示,所述第一后斜撑结构62还包括第一后固定块622,所述第一后固定块622的外侧表面贴合固定在所述安全门框架11,所述第一后斜撑杆621的上端固定在所述第一后固定块622上。所述第二后斜撑结构72还包括第二后固定块722,所述第二后固定块722的外侧表面贴合固定在所述中门框架22,所述第二后斜撑杆721的上端固定在所述第二后固定块722上。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及图7所示,所述第一后斜撑结构62还包括第一后加强梁623。所述第一后加强梁623连接在所述第一后斜撑杆621与所述第一后固定块622之间。或者,所述第一后加强梁623连接在所述第一后斜撑杆621与所述车架8之间。或者,所述第一后加强梁623连接在所述第一后斜撑杆621与所述第一后固定块622及所述车架8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后加强梁623可以为一根短梁,该短梁可以连接在第一后斜撑杆621与第一后固定块622之间或者连接在第一后斜撑杆621与车架8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后加强梁623可以包括多根短梁,多根短梁可以全部连接在第一后斜撑杆621与第一后固定块622之间或者全部连接在第一后斜撑杆621与车架8之间,也可以一部分短梁连接在第一后斜撑杆621与第一后固定块622之间,另一部分短梁连接在第一后斜撑杆621与车架8之间。
优选地,如图7所示,所述第一后加强梁623包括第一左后短梁6231、第二左后短梁6232、第三左后短梁6233和第四左后短梁6234,第一左后短梁6231连接在第一后斜撑杆621的上部与第一后固定块622之间,第二左后短梁6232连接在第一后斜撑杆621的上部与第一左后短梁6231之间,第三左后短梁6233连接在第一后斜撑杆621的下部与车架8之间,第四左后短梁6234连接在第一后斜撑杆621的下部与车架8之间,第三左后短梁6233与第一后斜撑杆621的下部之间的夹角(朝向所述车架8所在方向)为锐角,第四左后短梁6234与第一后斜撑杆621的下部之间的夹角(朝向所述车架8所在方向)为锐角,第三左后短梁6233与第四左后短梁6234之间的夹角为锐角。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4及图9所示,所述第二后斜撑结构72还包括第二后加强梁723。所述第二后加强梁723连接在所述第二后斜撑杆721与所述第二后固定块722之间。或者,所述第二后加强梁723连接在所述第二后斜撑杆721与所述车架8之间。或者,所述第二后加强梁723连接在所述第二后斜撑杆721与所述第二后固定块722及所述车架8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后加强梁723可以为一根短梁,该短梁可以连接在第二后斜撑杆721与第二后固定块722之间或者连接在第二后斜撑杆721与车架8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后加强梁723可以包括多根短梁,多根短梁可以全部连接在第二后斜撑杆721与第二后固定块722之间或者全部连接在第二后斜撑杆721与车架8之间,也可以一部分短梁连接在第二后斜撑杆721与第二后固定块722之间,另一部分短梁连接在第二后斜撑杆721与车架8之间。
优选地,如图9所示,所述第二后加强梁723包括第一右后短梁7231、第二右后短梁7232、第三右后短梁7233和第四右后短梁7234,第一右后短梁7231连接在第二后斜撑杆721的上部与第二后固定块722之间,第二右后短梁7232连接在第二后斜撑杆721的上部与第一右后短梁7231之间,第三右后短梁7233连接在第二后斜撑杆721的下部与车架8之间,第四右后短梁7234连接在第二后斜撑杆721的下部与车架8之间,第三右后短梁7233与第二后斜撑杆721的下部之间的夹角(朝向所述车架8所在方向)为锐角,第四右后短梁7234与第二后斜撑杆721的下部之间的夹角(朝向所述车架8所在方向)为锐角,第三右后短梁7233与第四右后短梁7234之间的夹角为锐角。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左侧围骨架1所采用的铝合金型材厚度为5-10mm,所述右侧围骨架2所采用的铝合金型材厚度为5-10mm,所述顶盖骨架3所采用的铝合金型材厚度为5-10mm,所述前围骨架4所采用的铝合金型材厚度为5-10mm,所述后围骨架5所采用的铝合金型材厚度为5-10mm。铝合金车身骨架使用的铝合金型材的厚度可以不相等,在铝合金车身骨架的强度较弱的地方可以使用较厚的铝合金型材,在铝合金车身骨架的强度较强的地方可以使用较薄的铝合金型材,这样在保证客车能顺利通过侧翻实验的同时,减轻客车的自身重量,增加客车的载客能力。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及图5所示,所述铝合金车身骨架还包括支撑在所述左侧围骨架1与所述顶盖骨架3之间的第一加强结构9,所述铝合金车身骨架还包括支撑在所述右侧围骨架2与所述顶盖骨架3之间的第二加强结构10。第一加强结构9和第二加强结构10可以防止客车在侧翻的过程中,客车顶部被压溃。第一加强结构9可以采用铝型材或钢型材(如WYS700或WL610)制成,第二加强结构10可以采用铝型材或钢型材(如WYS700或WL610)制成。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加强结构9包括第一加强杆91,所述第一加强杆91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左侧围骨架1上,所述第一加强杆91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顶盖骨架3上。所述第二加强结构10包括第二加强杆101,所述第二加强杆101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右侧围骨架2上,所述第二加强杆101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顶盖骨架3上。
所述第一加强结构9还包括第一加强板(图中未示出),所述第一加强板的外侧表面贴合固定在所述左侧围骨架1或顶盖骨架3上,所述第一加强杆91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加强板上。所述第二加强结构10还包括第二加强板(图中未示出),所述第二加强板的外侧表面贴合固定在所述右侧围骨架2或顶盖骨架3上,所述第二加强杆101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二加强板上。在铝合金车身骨架中,对第一加强结构9和第二加强结构10的数量不作限制,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增加或减少。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3及图10所示,所述左侧围骨架1包括左立柱12、左上纵梁13及左下纵梁14,所述左立柱12的顶部与所述左上纵梁13固定连接,所述左立柱12的底部与所述左下纵梁14固定连接,所述左上纵梁13与所述顶盖骨架3的左侧固定连接,所述左下纵梁14与所述车架8的左侧固定连接,所述左立柱12为内部形成有两个独立第一空腔121的方形梁,以便开模及有效控制铝合金型材的生产误差。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4及图11所示,所述右侧围骨架2包括右立柱23、右上纵梁24及右下纵梁25,所述右立柱23的顶部与所述右上纵梁24固定连接,所述右立柱23的底部与所述右下纵梁25固定连接,所述右上纵梁24与所述顶盖骨架3的右侧固定连接,所述右下纵梁25与所述车架8的右侧固定连接,所述右立柱23为内部形成有两个独立第二空腔231的方形梁,以便开模及有效控制铝合金型材的生产误差。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及图12所示,所述顶盖骨架3包括左边纵梁(图中未标出)、右边纵梁(图中未标出)、多根顶盖横梁31和多根顶盖纵梁32,多根所述顶盖横梁31和多根所述顶盖纵梁32交错连接,所述顶盖横梁31的左侧固定在所述左边纵梁上,所述顶盖横梁31的右侧固定在所述右边纵梁上,所述左侧围骨架1的顶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左边纵梁上,所述右侧围骨架2的顶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右边纵梁上,所述顶盖横梁31为中空的方形梁。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6)

1.一种铝合金车身骨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左侧围骨架、右侧围骨架、顶盖骨架、前围骨架、后围骨架、第一斜撑结构和第二斜撑结构,所述左侧围骨架、右侧围骨架、前围骨架和后围骨架的底侧固定在车架上,所述左侧围骨架、右侧围骨架、前围骨架和后围骨架的顶侧固定在所述顶盖骨架上,所述左侧围骨架的前侧与所述前围骨架的左侧固定连接,所述左侧围骨架的后侧与所述后围骨架的左侧固定连接,所述右侧围骨架的前侧与所述前围骨架的右侧固定连接,所述右侧围骨架的后侧与所述后围骨架的右侧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斜撑结构支撑于所述左侧围骨架与所述车架之间,所述第二斜撑结构支撑于所述右侧围骨架与所述车架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铝合金车身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斜撑结构包括第一前斜撑结构,所述第一前斜撑结构包括第一前斜撑杆,所述第一前斜撑杆的上端固定在所述左侧围骨架上,所述第一前斜撑杆的下端固定在所述车架上,所述第一前斜撑杆的下端在所述车架的宽度方向上位于所述左侧围骨架的右侧;
所述第二斜撑结构包括第二前斜撑结构,所述第二前斜撑结构包括第二前斜撑杆,所述第二前斜撑杆的上端固定在所述右侧围骨架的前门框架上,所述第二前斜撑杆的下端固定在所述车架上,所述第二前斜撑杆的下端在所述车架的宽度方向上位于所述右侧围骨架的左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铝合金车身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前斜撑结构位于司机座椅与第一排乘客座椅之间;
所述第二前斜撑结构支撑于所述前门框架与所述车架之间,所述第二前斜撑结构位于第一排乘客座椅的前方。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铝合金车身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前斜撑结构还包括第一前固定杆,所述第一前固定杆的外侧表面贴合固定在所述左侧围骨架上,所述第一前斜撑杆的上端固定在所述第一前固定杆的上端,所述第一前固定杆的下端固定在所述车架上。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铝合金车身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前斜撑结构还包括第一前固定块,所述第一前固定块的外侧表面贴合固定在所述左侧围骨架上,所述第一前斜撑杆的上端固定在所述第一前固定块上。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铝合金车身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前斜撑结构还包括第一前加强梁;所述第一前加强梁连接在所述第一前斜撑杆与所述第一前固定杆之间;或者,所述第一前加强梁连接在所述第一前斜撑杆与所述车架之间;或者,所述第一前加强梁连接在所述第一前斜撑杆与所述第一前固定杆及所述车架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铝合金车身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前斜撑结构还包括第一前加强梁;所述第一前加强梁连接在所述第一前斜撑杆与所述第一前固定块之间;或者,所述第一前加强梁连接在所述第一前斜撑杆与所述车架之间;或者,所述第一前加强梁连接在所述第一前斜撑杆与所述第一前固定块及所述车架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铝合金车身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前斜撑结构还包括第二前固定块,所述第二前固定块的外侧表面贴合固定在所述前门框架上,所述第二前斜撑杆的上端固定在所述第二前固定块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铝合金车身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前斜撑结构还包括第二前加强梁;所述第二前加强梁连接在所述第二前斜撑杆与所述第二前固定块之间;或者,所述第二前加强梁连接在所述第二前斜撑杆与所述车架之间;或者,所述第二前加强梁连接在所述第二前斜撑杆与所述第二前固定块及所述车架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2-9任意一项所述的铝合金车身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侧围骨架上设置有安全门框架,所述第一斜撑结构还包括第一后斜撑结构,所述第一后斜撑结构支撑于所述安全门框架与所述车架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铝合金车身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右侧围骨架上设置有中门框架,所述第二斜撑结构还包括第二后斜撑结构,所述第二后斜撑结构支撑于所述中门框架与所述车架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铝合金车身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后斜撑结构包括第一后斜撑杆,所述第一后斜撑杆的上端固定在所述安全门框架上,所述第一后斜撑杆的下端固定在所述车架上,所述第一后斜撑杆的下端在所述车架的宽度方向上位于所述左侧围骨架的右侧;
所述第二后斜撑结构包括第二后斜撑杆,所述第二后斜撑杆的上端固定在所述中门框架上,所述第二后斜撑杆的下端固定在所述车架上,所述第二后斜撑杆的下端在所述车架的宽度方向上位于所述右侧围骨架的左侧。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铝合金车身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后斜撑结构还包括第一后固定块,所述第一后固定块的外侧表面贴合固定在所述安全门框架上,所述第一后斜撑杆的上端固定在所述第一后固定块上;
所述第二后斜撑结构还包括第二后固定块,所述第二后固定块的外侧表面贴合固定在所述中门框架上,所述第二后斜撑杆的上端固定在所述第二后固定块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铝合金车身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后斜撑结构还包括第一后加强梁;所述第一后加强梁连接在所述第一后斜撑杆与所述第一后固定块之间;或者,所述第一后加强梁连接在所述第一后斜撑杆与所述车架之间;或者,所述第一后加强梁连接在所述第一后斜撑杆与所述第一后固定块及所述车架之间;
所述第二后斜撑结构还包括第二后加强梁;所述第二后加强梁连接在所述第二后斜撑杆与所述第二后固定块之间;或者,所述第二后加强梁连接在所述第二后斜撑杆与所述车架之间;或者,所述第二后加强梁连接在所述第二后斜撑杆与所述第二后固定块及所述车架之间。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铝合金车身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铝合金车身骨架还包括支撑在所述左侧围骨架与所述顶盖骨架之间的第一加强结构,所述铝合金车身骨架还包括支撑在所述右侧围骨架与所述顶盖骨架之间的第二加强结构。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铝合金车身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侧围骨架包括左立柱、左上纵梁及左下纵梁,所述左立柱的顶部与所述左上纵梁固定连接,所述左立柱的底部与所述左下纵梁固定连接,所述左上纵梁与所述顶盖骨架的左侧固定连接,所述左下纵梁与所述车架的左侧固定连接,所述左立柱为内部形成有两个独立第一空腔的方形梁;
所述右侧围骨架包括右立柱、右上纵梁及右下纵梁,所述右立柱的顶部与所述右上纵梁固定连接,所述右立柱的底部与所述右下纵梁固定连接,所述右上纵梁与所述顶盖骨架的右侧固定连接,所述右下纵梁与所述车架的右侧固定连接,所述右立柱为内部形成有两个独立第二空腔的方形梁;
所述顶盖骨架包括左边纵梁、右边纵梁、多根顶盖横梁和多根顶盖纵梁,多根所述顶盖横梁和多根所述顶盖纵梁交错连接,所述顶盖横梁的左侧固定在所述左边纵梁上,所述顶盖横梁的右侧固定在所述右边纵梁上,所述左侧围骨架的顶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左边纵梁上,所述右侧围骨架的顶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右边纵梁上,所述顶盖横梁为中空的方形梁。
CN201820742852.1U 2018-05-18 2018-05-18 铝合金车身骨架 Active CN20837688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742852.1U CN208376885U (zh) 2018-05-18 2018-05-18 铝合金车身骨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742852.1U CN208376885U (zh) 2018-05-18 2018-05-18 铝合金车身骨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376885U true CN208376885U (zh) 2019-01-15

Family

ID=649713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742852.1U Active CN208376885U (zh) 2018-05-18 2018-05-18 铝合金车身骨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376885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45950A (zh) * 2019-04-24 2020-10-30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mpv车型或van车型的上车体
CN113696971A (zh) * 2021-08-27 2021-11-26 浙江中车电车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客车的车架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45950A (zh) * 2019-04-24 2020-10-30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mpv车型或van车型的上车体
CN113696971A (zh) * 2021-08-27 2021-11-26 浙江中车电车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客车的车架
CN113696971B (zh) * 2021-08-27 2022-07-19 浙江中车电车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客车的车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376885U (zh) 铝合金车身骨架
CN206654051U (zh) 司机室及轨道车辆
CN202657109U (zh) 两厢车侧围后支柱结构
CN103802849A (zh) 一种b型地铁车辆车体结构
CN203958055U (zh) 一种汽车车门防撞结构
CN206231450U (zh) 一种应用于无人车的车体骨架总成
CN203544138U (zh) 一种轻量化客车车身顶盖骨架结构
CN208325396U (zh) 一种纯电动四驱客车的轻量化车身骨架总成
CN109018023A (zh) 可变车身结构
CN202966455U (zh) 一种工程车辆用货厢
CN208393480U (zh) 一种车身侧围
CN110329204A (zh) 汽车前端行人腿部防护结构
CN205891000U (zh) 车身尾部加强结构
CN205930915U (zh) 一种客车侧围骨架
CN106143615B (zh) 一种搭接式宽度变化客车车架连接结构
CN203958324U (zh) 商用车驾驶室侧围
CN207029313U (zh) 一种顶盖后横梁组件
CN208134437U (zh) 一种车身骨架结构及具有该车身骨架结构的汽车
CN104875789A (zh) 一种带有应急门门框的客车侧围骨架结构及客车
CN201745464U (zh) 轻型矿用自卸车车架
CN104527554B (zh) 汽车防撞梁骨架总成
CN209410173U (zh) 一种客车侧翻安全的三腰梁式侧围骨架中段结构
CN205469284U (zh) 一种汽车悬置的安装结构
CN207809523U (zh) 一种井字形车体翻滚保护装置
CN207790853U (zh) 电动汽车车身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