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369367U - 电机、水泵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电机、水泵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369367U
CN208369367U CN201821186467.XU CN201821186467U CN208369367U CN 208369367 U CN208369367 U CN 208369367U CN 201821186467 U CN201821186467 U CN 201821186467U CN 208369367 U CN208369367 U CN 20836936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or
bearing
end cap
face
seala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186467.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葛笑
曹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Welling Auto Par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Welling Mo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Midea Welling Motor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Welling Mo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Midea Welling Motor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Welling Mo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186467.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36936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36936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36936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机、水泵及车辆,电机包括:转子;轴承,与转子间隔布置;转轴,设在转子上且被轴承支撑;端盖,端盖和转子中的一个上设有支撑凸部,端盖和转子中的另一个与支撑凸部在轴向上的间隔距离M小于轴承与转子在轴向上的间隔距离N。本方案提供的电机,实现对转子支撑的同时可满足对轴承防压保护,无需拆开电机即可实现压装叶轮的装配操作,工艺更简化,装配效率更高,且避免了对电机二次装配带来性能隐患问题,同时,还可防止转子轴向活动时压靠到轴承上,避免转子与轴承端面直接摩擦,对轴承具有良好地防磨损作用。

Description

电机、水泵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机、一种水泵及一种车辆。
背景技术
对于现阶段的汽车电子水泵主机厂而言,在叶轮与电机的装配时,由于轴承套的材料特性,轴承部位不能作为压装叶轮时的压力支撑面,为避免压装叶轮造成轴承坏死的问题,现有技术在叶轮与电机的装配工艺上进行改进,具体地,1、先拆开电机的前、后端盖,2、利用工装台面作为转子的底部支撑面,再通过压机压装叶轮,3、完成压装叶轮后,重新将电机的前、后端盖装回。该方案需要对电机二次装配,不仅装配工艺复杂,且二次装配会对电机整体可靠性带来负面影响,引起不必要的性能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机。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上述电机的水泵。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上述水泵的车辆。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机,包括:转子;轴承,与所述转子间隔布置;转轴,设在所述转子上且被所述轴承支撑;端盖,所述端盖和所述转子中的一个上设有支撑凸部,所述端盖和所述转子中的另一个与所述支撑凸部在轴向上的间隔距离M小于所述轴承与所述转子在轴向上的间隔距离N。
值得说明的是,所述的轴向可以理解为转轴轴向或平行于转轴轴线的方向。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电机,通过设置支撑凸部,使得端盖在轴向上较之轴承而言更接近于转子,这样,压装叶轮时,在电机内部,其转子与端盖之间能通过支撑凸部形成直接抵靠支撑,实现利用端盖对转子提供底部支撑面以满足对转子的支撑需求,也即实现在电机内部形成对转子自成支撑的结构,且本设计中,转子与端盖之间通过支撑凸部形成抵靠支撑的同时,利用支撑凸部可使得轴承与转子之间形成避空,对轴承具有防压保护作用,可以避免轴承受压坏死的问题,总体来讲,实现了对转子支撑的同时满足对轴承防压保护的目的,这样,利用本电机,无需拆开电机即可实现压装叶轮的装配操作,工艺更简化,装配效率更高,且相应地,也避免了对电机二次装配,相应避免二次装配带来性能隐患问题,产品可靠性更高,此外,可以理解的是,利用支撑凸部还可在产品日常使用过程中对转子进行轴向上的止挡限位,以防止转子轴向活动时压靠到轴承上,避免转子与轴承直接摩擦,对轴承具有良好地防磨损作用,产品寿命更长,可靠性更高。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的电机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M的取值小于等于3mm。
在本方案中,设置M的取值小于等于3mm,这样,可以保证在压装叶轮时支撑凸部与前述中端盖和转子中的另一个之间能通过转子轴向活动实现直接抵靠配合,且形成该抵靠配合时转子的轴向窜动量不至于过大,确保电机内的转子平稳可靠,同时也利于节省产品的内部空间量,使产品部件更紧凑。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M的取值大于等于1mm。
在本方案中,设置M的取值大于等于1mm,这样可以确保在产品日常使用时,端盖上的支撑凸部与转子之间或转子的支撑凸部与端盖之间能形成有效防磨间隙,避免直接摩擦,提升产品转轴轴向窜动时的摩擦寿命,增强电机可靠性。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N与所述M满足:1mm≤N-M≤3mm。
在本方案中,设置N与M满足1mm≤N-M≤3mm,也即,支撑凸部端面相对于轴承的突出高度大致为1mm~3mm,这样,支撑凸部止挡于该端盖与转子中的另一个时,也即端子与转子之间通过支撑凸部直接抵靠支撑时,轴承与转子之间能至少保持1mm~3mm的间隙量,对轴承的避空作用良好,可利于提升对轴承的防磨损和防压效果,同时保证轴承对转子支撑平稳性良好。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端盖包括盖体及设于所述盖体上的轴承室,所述轴承设于所述轴承室中,所述轴承室上设有朝向所述转子所在处凸伸的所述支撑凸部。
在本方案中,端盖设有轴承室供以安装轴承,且轴承室上设有朝向转子所在处凸伸的支撑凸部,这样,端盖上的支撑凸部在端盖上的位置更邻近于轴承,对轴承的避空支撑效果更好,可利于提升对轴承防磨损和防压效果。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轴承与所述轴承室一体注塑连接,或所述轴承与所述轴承室过盈装配;和/或所述轴承的外表面设有凸部或凹部;和/或所述轴承室为一端具有开口的腔体,其中,所述轴承室的所述开口朝向所述转子,或所述轴承室的所述开口背朝所述转子。
在本方案中,设置轴承与轴承室一体注塑连接,可以节省产品的装配步骤,且也更利于保证轴承与端盖装配可靠稳定,当然,这仅为优选技术方案,根据需求也可采用过盈装配结构实现轴承于端盖组装。
轴承的外表面设有凸部或凹部,这有利于实现轴承与轴承室之间装配稳定可靠,例如,对于轴承与轴承室一体注塑连接的情况,轴承的外表面上的凹部或凸部可在注塑形成的连接结构中形成咬合配合,可以提升轴承和轴承室的结合力,并利于防止轴承在轴承室内转动,装配可靠性更高,对轴承限位效果也更佳,对于轴承与轴承室过盈组装的情况,轴承外表面的凸部和凹部可以提升其在过盈装配中的变形能力和回弹能力,更利于保证过盈装配牢固性,且过盈装配操作也会更容易、方便。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转子轴向的两侧分别设有所述轴承,所述端盖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为前端盖和后端盖,其中,所述转子与所述前端盖之间及所述转子与所述后端盖之间分别设有所述支撑凸部。
在本方案中,转子轴向的两侧分别设有轴承,且对应转子轴向两侧的轴承相应设有前端盖和后端盖,具体地,对应转子轴向前侧的轴承设有前端盖,对应转子轴向后侧的轴承设有后端盖,其中,前端盖和转子中的一个上设有支撑凸部,前端盖和转子中的另一个与支撑凸部之间在轴向上的间隔距离小于转子与其前侧的轴承之间在轴向上的间隔距离,后端盖和转子中的一个上设有支撑凸部,后端盖和转子中的另一个与支撑凸部之间在轴向上的间隔距离小于转子与其后侧的轴承之间在轴向上的间隔距离,这样,既能保证压装叶轮时后端盖对转子有效支撑,实现对轴承防压,且在产品日常运行时,可以实现对转子止挡限位,尤其对叶轮前侧的负压所引起的转轴向前窜动运动进行止挡限位,实现对轴承防磨,延长产品寿命,且提升产品可靠性。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转子包括:转子本体;密封层,所述转子本体的外表面覆盖有所述密封层。
在本方案中,转子本体外表面设置有密封层,可实现转子防水功能。
上述技术方案中,对于所述端盖设有所述支撑凸部的情况,所述转子本体对应于所述端盖的所述支撑凸部处的端面上设有的所述密封层的壁厚为1mm~3mm。
在本方案中,设置转子本体在对应端盖的支撑凸部处的端面上的密封层的壁厚为1mm~3mm,可以确保密封层的耐磨性,避免密封层破损引起防水性能失效,同时,密封层不至于过厚引起转子体积过大的问题。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转子本体的外表面包括前端面、后端面及周侧面,所述前端面和所述后端面位于所述周侧面轴向的两端,且所述前端面与所述前端盖相对,所述后端面与所述后端盖相对,其中,所述前端面上的所述密封层的壁厚大于所述后端面上的所述密封层的壁厚,且所述后端面上的所述密封层的壁厚大于等于所述周侧面上的所述密封层的壁厚;和/或所述周侧面上的所述密封层的壁厚为0.5mm~1mm;和/或所述前端面上的所述密封层的壁厚为3mm;和/或所述后端面上的所述密封层的壁厚为1mm。
在本方案中,设置前端面上的密封层的壁厚大于后端面上的密封层的壁厚,在转子整体轴向厚度不至于过大的前提下,可以进一步强化转子本体前端面上的密封层的耐磨性,对于转子前侧的叶轮旋转引起的转轴前窜运动,可以使得转子本体前端面上的密封层表面与前端盖上的支撑凸部止挡限位防止轴承受压,同时转子本体前端面上的密封层具有足够的耐磨强度以不至于在与前端盖上的支撑凸部抵靠时被前端盖上的支撑凸部磨破,保证产品可靠性,至于转子本体周侧面及后端面上的密封层,由于受到的直接摩擦作用较少,其壁厚相对薄些可利于精简转子整体尺寸。
设置周侧面上的密封层的壁厚为0.5mm~1mm,在满足转子防水功能可靠的同时,转子径向尺寸不至于过大,利于转子进行间隙装配确保其旋转顺畅性。
设置前端面上的密封层的壁厚为3mm,可以确保前端面上的密封层的耐磨性,避免前端面上的密封层破损引起防水性能失效,同时,前端面上的密封层不至于过厚引起转子体积过大的问题。
设置后端面上的密封层的壁厚为1mm,可以确保后端面上的密封层的耐磨性,避免后端面上的密封层破损引起防水性能失效,同时,后端面上的密封层不至于过厚引起转子体积过大的问题。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电机还具有定子组件,其中,所述前端盖与所述定子组件一体注塑连接;或所述前端盖设有内腔,所述内腔中设有隔离套,所述转子位于所述内腔中并嵌套分布于所述隔离套内侧,所述定子组件装配在所述内腔中并嵌套分布于所述隔离套外侧。
在本方案中,设置前端盖与定子组件一体注塑连接,具体如,设计前端盖为与定子组件一体注塑连接的注塑件,或设计金属的前端盖与定子组件之间通过注塑形成的注塑体实现一体连接等,可以进一步精简产品零部件数量,并节约装配步骤,提升产品装配效率,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可以理解的是,前端盖与定子组件之间也并非必须注塑连接,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需求还可将定子组件以装配形式设置在前端盖的内腔中,具体如,采用过盈装配或连接件固定等装配方式实现装配于前端盖的内腔中,同时设置隔离套以利用隔离套将定子组件和转子径向内外隔开来确保实现定子组件密封,同样可以达到对定子组件的装配和密封性需求。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水泵,包括:叶轮;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电机,其转轴与所述叶轮连接并能驱动所述叶轮旋转。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水泵,通过设置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电机,从而具有以上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优选地,所述水泵为汽车电子水泵。
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水泵。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车辆,通过设置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水泵,从而具有以上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更具体而言,所述车辆包括冷却水循环系统,所述水泵设于所述冷却水循环系统中,用于驱动冷却水流动。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水泵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所示水泵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所示A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中所示B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水泵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所示C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水泵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所示水泵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7中所示前端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7中所示后端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水泵的轴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水泵的轴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12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10转子,111转子本体,1111前端面,1112后端面,1113周侧面,112密封层,120轴承,121凸部,122凹部,130转轴,140端盖,141前端盖,1411盖体,1412轴承室,142后端盖,150支撑凸部,160定子组件,170隔离套,181第一密封圈,182第二密封圈,183第三密封圈,200叶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12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水泵及其电机。
如图1至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电机,包括:转子110、轴承120、转轴130和端盖140。
具体地,轴承120与转子110间隔布置;转轴130设在转子110上且被轴承120支撑;端盖140和转子110中的一个上设有支撑凸部150,端盖140和转子110中的另一个与支撑凸部150在轴向上的间隔距离M小于轴承120与转子110在轴向上的间隔距离N。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电机,通过设置支撑凸部150,使得端盖140在轴向上较之轴承120而言更接近于转子110,这样,压装叶轮200时,在电机内部,其转子110与端盖140之间能通过支撑凸部150形成直接抵靠支撑,实现利用端盖140对转子110提供底部支撑面以满足对转子110的支撑需求,也即实现在电机内部形成对转子110自成支撑的结构,且本设计中,转子110与端盖140之间通过支撑凸部150形成抵靠支撑的同时,利用支撑凸部150可使得轴承120与转子110之间形成避空,对轴承120具有防压保护作用,可以避免轴承120受压坏死的问题,总体来讲,实现了对转子110支撑的同时满足对轴承120防压保护的目的,这样,利用本电机,可以直接在外部将叶轮装配到其转轴上,而无需拆开电机利用工作平台对其内部的转子额外支撑,压装叶轮200的装配工艺更简化,装配效率更高,且相应地,也避免了对电机二次装配,相应避免二次装配带来性能隐患问题,产品可靠性更高,此外,可以理解的是,利用支撑凸部150还可在产品日常使用过程中对转子110进行轴向上的止挡限位,以防止转子110轴向活动时压靠到轴承120上,避免转子110与轴承120直接摩擦,对轴承120具有良好地防磨损作用,产品寿命更长,可靠性更高。
详细地,例如,端盖140上设有支撑凸部150,端盖140位于转子110的一端并通过轴承120与转轴130转动连接,其中,端盖140上的支撑凸部150朝向转子110处凸伸,且端盖140上的支撑凸部150与转子110在轴向上的间隔距离M小于轴承120与转子110在轴向上的间隔距离N;或者,转子上设有支撑凸部,端盖位于转子的一端并通过轴承与转轴转动连接,其中,转子上的支撑凸部朝向端盖处凸伸,且转子上的支撑凸部与端盖在轴向上的间隔距离M小于轴承与转子在轴向上的间隔距离N。
可选地,端盖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为前端盖和后端盖,其中:
在转轴前端压装叶轮时,用作提供底部支撑面以满足对转子的支撑需求的为后端盖,可将该后端盖理解为前述详细内容中的端盖(值得说明的是,所述前述详细内容中的端盖应当对应前述详细内容中介绍的两种情况进行理解,其一,为设有支撑凸部的端盖,其二,基于转子上设有支撑凸部的情况,为用于与转子的支撑凸部配合的端盖,其中,在从其二的角度理解所述前述详细内容中的端盖时,应结合“转子上设有支撑凸部”的内容来解释整个技术方案),以满足压装叶轮过程中对转子提供支撑同时对轴承进行防护的目的,至于前端盖,出于对转子向前窜动进行限位以对轴承防压保护的目的,也可将前端盖也设计为与前述详细内容中所限定的端盖相同的结构,以解决电机运行过程中转子与轴承端面直接摩擦的问题,此外,可以理解的是,该前端盖的设计为优选技术方案,除此之外,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将前端盖设计为传统盖结构(也即不具有前述支撑凸部或非用于与转子的支撑凸部止挡配合的端盖结构)。
当然,不排除转轴前、后两端分别压装有叶轮的情况,这时,在压装转轴前端的叶轮时,用作提供底部支撑面以满足对转子的支撑需求的为后端盖,在压装转轴后端的叶轮时,用作提供底部支撑面以满足对转子的支撑需求的为前端盖,因此,也可以将前、后端盖皆设计为满足前述详细内容中的端盖的结构,分别满足压装前、后叶轮过程中对转子提供支撑同时对轴承进行防护的目的,且可解决电机运行过程中转子与轴承端面直接摩擦的问题。
具体实施例一(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
电机包括:转子110、轴承120、转轴130、前端盖141、后端盖142、定子组件160、隔离套170、第一密封圈181、第二密封圈182、第三密封圈183等。
具体地,优选转子110为永磁转子,转子110包括转子本体111和密封层112,密封层112可为通过注塑密封处理形成在转子本体111外表面的塑料层,转轴130设在转子110上并被轴承120支撑,用于与叶轮200连接并驱动叶轮200旋转;前端盖141设有内腔,内腔中设有隔离套170,转子110位于内腔中并嵌套分布于隔离套170内侧,定子组件160过盈装配在内腔中并嵌套分布于隔离套170外侧,以实现通过隔离套170将定子组件160与转子110内外隔开来保证对定子组件160密封防水,其中,隔离套170与前端盖141及后端盖142连接,且隔离套170与前端盖141之间通过第一密封圈181密封,与后端盖142之间通过第二密封圈182密封,前端盖141与后端盖142在对接结合处通过第三密封圈183密封。
如图3所示,前端盖141优选为金属铸件,前端盖141的盖体1411上设有一端开口的轴承室1412,前端盖141的该轴承室1412的开口背对转子110,也即,前端盖141上的轴承室1412的开口朝向前方,前端盖141的轴承室1412内设有前述中用于支撑转轴130的轴承120,轴承室1412对应转子110的部位(轴承室1412的后端部位)为挡壁,该挡壁将轴承120的后端面与转子110隔开,且前端盖141利用该挡壁作为支撑凸部150,这样,前端盖141上的支撑凸部150相对于前端盖141上的轴承120而言在轴向上更靠近转子110,也可以说,前端盖141上的支撑凸部150与转子110在轴向上的间隔距离M11小于前端盖141上的轴承120与转子110在轴向上的间隔距离N11。
后端盖142优选为金属铸件,后端盖142的盖体上设有轴承室,后端盖142的该轴承室内设有前述中用于支撑转轴130的轴承120,其中,后端盖142的该轴承室上设有向转子110方向(前方)凸伸的支撑凸部150,且后端盖142的轴承室上的支撑凸部150向前突出于后端盖142上的轴承120的前端面,使得后端盖142上的支撑凸部150相对于后端盖142上的轴承120而言在轴向上更靠近转子110,也可以说,后端盖142上的支撑凸部150与转子110在轴向上的间隔距离M12小于后端盖142上的轴承120与转子110在轴向上的间隔距离N12。
优选地,轴承120与前端盖141上的轴承室1412一体注塑连接,可以精简产品部件数量,并节约装配步骤,和/或轴承120与后端盖142上的轴承室一体注塑连接,可以精简产品部件数量,并节约装配步骤。
更优选地,如图11所示,轴承120上设有凸部121,或,如图12所示,轴承120上设有凹部122,轴承120与前端盖141或后端盖142上的轴承室一体注塑连接时,由于该凸部121或凹部122可在轴承120与轴承室之间形成咬合配合,可提升轴承120与轴承室之间的结合力,并利于防止轴承120在轴承室内转动,装配更为稳定可靠。
具体实施例二(如图5和图6所示)
与前述具体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前端盖141的盖体1411上设有一端开口的轴承室1412,前端盖141的轴承室1412的开口朝向转子110,也即前端盖141的轴承室1412的开口朝向后方,且前端盖141的轴承室1412位于开口周围的部位设有向转子110方向(向后)凸伸的支撑凸部150,前端盖141的该轴承室1412内设有前述中用于支撑转轴130的轴承120,其中,前端盖141的轴承室1412上的支撑凸部150向后突出于前端盖141的轴承120的后端面,使得前端盖141上的支撑凸部150相对于前端盖141上的轴承120而言在轴向上更靠近转子110,也可以说,前端盖141上的支撑凸部150与转子110在轴向上的间隔距离M21小于前端盖141上的轴承120与转子110在轴向上的间隔距离N22。
具体实施例三(如图7、图8、图9和图10)
与前述具体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本结构中取消了隔离套170及第一密封圈181,而是使前端盖141与定子组件160一体注塑连接,优选在前端盖141上成型有将定子组件160和转子110径向隔开的隔离壁,以发挥类似于隔离套170的隔离作用,同时,由于注塑连接,实现了减少部件数量,节省装配步骤的目的。
更具体地,如图8和图9所示,设计前端盖141为与定子组件160一体注塑连接的注塑件,其中,前端盖141的盖体1411上通过注塑成型构造有与之一体的轴承室1412,前端盖141的盖体1411上的轴承室1412为一端具有开口的结构,前端盖141的轴承室1412的开口背对转子110,也即,前端盖141上的轴承室1412的开口朝向前方,前端盖141的轴承室1412内设有前述中用于支撑转轴130的轴承120,轴承室1412对应转子110的部位(轴承室1412的后端部位)为挡壁,该挡壁将轴承120的后端面与转子110隔开,且前端盖141利用该挡壁作为支撑凸部150,这样,前端盖141上的支撑凸部150相对于前端盖141上的轴承120而言在轴向上更靠近转子110,也可以说,前端盖141上的支撑凸部150与转子110在轴向上的间隔距离M31小于前端盖141上的轴承120与转子110在轴向上的间隔距离N31。
后端盖142为单独的零件,优选为金属铸件,并与前端盖141通过装配连接,其中,后端盖142与前端盖141在隔离壁处通过第二密封圈182密封,后端盖142与前端盖141在对接结合处通过第三密封圈183密封,后端盖142的盖体上设有轴承室,后端盖142的该轴承室内设有前述中用于支撑转轴130的轴承120,其中,后端盖142的该轴承室上设有向转子110方向(前方)凸伸的支撑凸部150,且后端盖142的轴承室上的支撑凸部150向前突出于后端盖142上的轴承120的前端面,使得后端盖142上的支撑凸部150相对于后端盖142上的轴承120而言在轴向上更靠近转子110,也可以说,后端盖142上的支撑凸部150与转子110在轴向上的间隔距离M32小于后端盖142上的轴承120与转子110在轴向上的间隔距离N32。
在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M的取值小于等于3mm,更具体地,如图3、图4、图6和图8所示,M11、M12、M21、M31、M32的取值皆满足小于等于3mm。这样,可以保证在压装叶轮200时支撑凸部150与前述中端盖140和转子110中的另一个之间能通过转子110轴向活动实现直接抵靠配合,且形成该抵靠配合时转子110的轴向窜动量不至于过大,确保电机内的转子110平稳可靠,同时也利于节省产品的内部空间量,使产品部件更紧凑。
进一步优选地,M的取值大于等于1mm,更具体如,如图3、图4、图6和图8所示,M11、M12、M21、M31、M32的取值皆满足大于等于1mm,这样可以确保在产品日常使用时,端盖140上的支撑凸部150与转子110之间或转子110的支撑凸部150与端盖140之间能形成有效防磨间隙,避免直接摩擦,提升产品转轴130轴向窜动时的摩擦寿命,增强电机可靠性。
在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N与M满足:1mm≤N-M≤3mm,也即,支撑凸部150端面相对于轴承120的突出高度大致为1mm~3mm,这样,支撑凸部150止挡于该端盖140与转子110中的另一个时,也即端子与转子110之间通过支撑凸部150直接抵靠支撑时,轴承120与转子110之间能至少保持1mm~3mm的间隙量,对轴承120的避空作用良好,可利于提升对轴承120的防磨损和防压效果,同时保证轴承120对转子110支撑平稳性良好。
更具体而言,例如:
如图3所示,满足1mm≤N11-M11≤3mm。
如图4所示,满足1mm≤N12-M12≤3mm。
如图6所示,满足1mm≤N21-M21≤3mm。
如图8所示,满足1mm≤N31-M31≤3mm,1mm≤N32-M32≤3mm。
在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如图3、图4和图6所示,转子110具体包括转子本体111和密封层112,转子本体111的外表面覆盖有该密封层112,实现转子110防水功能,其中,对于端盖140设有支撑凸部150的情况,优选设计转子本体11对应于端盖140的支撑凸部150处的端面上设有的密封层112的壁厚为1mm~3mm。更具体如图3和图6所示,转子本体111轴向前端面上所覆盖的密封层112的壁厚h为1mm~3mm,如图4所示,转子本体111轴向后端面上所覆盖的密封层112的壁厚h为1mm~3mm,至于转子本体111的周侧面上所覆盖的密封层112的壁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具体需求设计,考虑到产品空间问题,一般优选设计转子本体111周侧面上的密封层112的壁厚小于转子本体111轴端面(前端面或后端面)上的密封层112壁厚。
更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转子本体111的外表面包括前端面1111、后端面1112及周侧面1113,前端面1111和后端面1112位于周侧面1113轴向的两端,且前端面1111与前端盖141相对,后端面1112与后端盖142相对,其中,前端面1111上的密封层112的壁厚大于后端面1112上的密封层112的壁厚,且后端面1112上的密封层112的壁厚大于等于周侧面1113上的密封层112的壁厚。这样,在转子110整体的轴向厚度不至于过大的前提下,可以进一步强化转子本体111的前端面1111上的密封层112的耐磨性,对于转子110前侧的叶轮200旋转引起的转轴130前窜运动,可以使得转子本体111的前端面1111上的密封层112表面与前端盖141上的支撑凸部150止挡限位防止轴承120受压,同时转子本体111的前端面1111上的密封层112具有足够的耐磨强度以不至于在与前端盖141上的支撑凸部150抵靠时被前端盖141上的支撑凸部150磨破,保证产品可靠性,至于转子本体111的周侧面1113及后端面1112上的密封层112,由于受到的直接摩擦作用较少,其壁厚相对薄些可利于精简转子110的整体尺寸。
更具体而言,例如设计前端面1111上的密封层112的壁厚为3mm,后端面1112上的密封层112的壁厚为1mm。
优选地,周侧面1113上的密封层的壁厚为0.5mm~1mm,在满足转子110防水功能可靠的同时,转子110径向尺寸不至于过大,利于转子110进行间隙装配确保其旋转顺畅性。
在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电机还包括驱动控制组件,该驱动控制组件设于后端盖142内。
综上所述,在现有的包含有电机的水泵整体装配中,由于滑动轴承120套的材料特性,不能作为压装叶轮200时的压力支撑面,为了避免造成轴承120套坏死,目前采用的装配流程是:1、拆开电机主体的前、后端盖;2、通过工装台面作为转子110的底部支撑面,再通过压机压装叶轮200;3、最后二次装配电机的前、后端盖;装配步骤复杂,同时二次装配会对电机整体带来的性能隐患。
通过本实用新型前述实施例中的电机结构,在电机的后端盖142中,轴承室的支撑凸部150端面突出于滑动轴承套,在整机装配时,后端盖142的轴承室上的支撑凸部150端面可作为压力支撑面支撑转子110,这样无需拆卸电机即可直接从外部压装叶轮200,简化装配步骤,提高装配效率,同时也避免了压装时滑动轴承120作为压力支撑面,导致轴承120坏死。
叶轮200高转速工作时,叶轮200负压会吸引转轴130向前窜动,本方案中由于前端盖141上的支撑凸部150相对于前端盖141上的轴承120而言更靠近转子110,这时,转子110会优先与前端盖141上的支撑凸部150直接抵靠被止挡限位,避免了转子110与前端盖141上的轴承120直接摩擦,提高了电机的摩擦寿命,增强电机的可靠性。
对于电机非水平布置的情况,叶轮200低转速工作时,叶轮200负压减小,由于转子110自身重力作用使得转轴130会向后窜动,本方案中由于后端盖142上的支撑凸部150相对于后端盖142上的轴承120而言更靠近转子110,转子110会优先与后端盖142的支撑凸部150直接抵靠接触被止挡限位,避免了转子110与后端盖142上的轴承120直接摩擦,提高了电机的摩擦寿命,增强电机的可靠性。
如图1至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水泵,包括:叶轮200和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电机,电机的转轴130与叶轮200连接并能驱动叶轮200旋转。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水泵,通过设置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电机,从而具有以上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优选地,水泵为汽车电子水泵。
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例如为汽车,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水泵。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车辆,通过设置有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水泵,从而具有以上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更具体而言,例如,车辆包括冷却水循环系统,所述水泵设于所述冷却水循环系统中,用于驱动冷却水流动。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3)

1.一种电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转子;
轴承,与所述转子间隔布置;
转轴,设在所述转子上且被所述轴承支撑;
端盖,所述端盖和所述转子中的一个上设有支撑凸部,所述端盖和所述转子中的另一个与所述支撑凸部在轴向上的间隔距离M小于所述轴承与所述转子在轴向上的间隔距离N。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M的取值小于等于3m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M的取值大于等于1mm。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N与所述M满足:1mm≤N-M≤3mm。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盖包括盖体及设于所述盖体上的轴承室,所述轴承设于所述轴承室中,所述轴承室上设有朝向所述转子所在处凸伸的所述支撑凸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承与所述轴承室一体注塑连接,或所述轴承与所述轴承室过盈装配;和/或
所述轴承的外表面设有凸部或凹部;和/或
所述轴承室为一端具有开口的腔体,其中,所述轴承室的所述开口朝向所述转子,或所述轴承室的所述开口背朝所述转子。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子轴向的两侧分别设有所述轴承,所述端盖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为前端盖和后端盖,其中,所述转子与所述前端盖之间及所述转子与所述后端盖之间分别设有所述支撑凸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包括:
转子本体;
密封层,所述转子本体的外表面覆盖有所述密封层。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
对于所述端盖设有所述支撑凸部的情况,所述转子本体对应于所述端盖的所述支撑凸部处的端面上设有的所述密封层的壁厚为1mm~3mm。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子本体的外表面包括前端面、后端面及周侧面,所述前端面和所述后端面位于所述周侧面轴向的两端,且所述前端面与所述前端盖相对,所述后端面与所述后端盖相对,其中,
所述前端面上的所述密封层的壁厚大于所述后端面上的所述密封层的壁厚,且所述后端面上的所述密封层的壁厚大于等于所述周侧面上的所述密封层的壁厚;和/或
所述周侧面上的所述密封层的壁厚为0.5mm~1mm;和/或
所述前端面上的所述密封层的壁厚为3mm;和/或
所述后端面上的所述密封层的壁厚为1mm。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机还具有定子组件,其中,
所述前端盖与所述定子组件一体注塑连接;或
所述前端盖设有内腔,所述内腔中设有隔离套,所述转子位于所述内腔中并嵌套分布于所述隔离套内侧,所述定子组件装配在所述内腔中并嵌套分布于所述隔离套外侧。
12.一种水泵,其特征在于,包括:
叶轮;
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机,其转轴与所述叶轮连接并能驱动所述叶轮旋转。
13.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水泵。
CN201821186467.XU 2018-07-25 2018-07-25 电机、水泵及车辆 Active CN20836936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186467.XU CN208369367U (zh) 2018-07-25 2018-07-25 电机、水泵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186467.XU CN208369367U (zh) 2018-07-25 2018-07-25 电机、水泵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369367U true CN208369367U (zh) 2019-01-11

Family

ID=649241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186467.XU Active CN208369367U (zh) 2018-07-25 2018-07-25 电机、水泵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369367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07168A (zh) * 2019-08-14 2019-10-08 广州市柏理通电机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的水冷式水泵
CN112701824A (zh) * 2020-12-25 2021-04-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电机转子、电机及车辆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07168A (zh) * 2019-08-14 2019-10-08 广州市柏理通电机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的水冷式水泵
CN112701824A (zh) * 2020-12-25 2021-04-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电机转子、电机及车辆
US11863029B2 (en) 2020-12-25 2024-01-02 Huawei Digital Power Technologies Co., Ltd. Motor rotor, motor, and vehicl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369367U (zh) 电机、水泵及车辆
CN108533510A (zh) 燃料电池用空气悬浮离心压缩机
CN205207206U (zh) 一种基于轴向电机驱动的微型机泵一体式磁力泵
CN208252368U (zh) 燃料电池用空气悬浮离心压缩机
CN210468954U (zh) 一种电动涡旋机械电机壳体组件
CN112105817B (zh) 流体泵系统
CN207131595U (zh) 血液泵和泵送系统
CN110768441A (zh) 电机、水泵及车辆
CN202040090U (zh) 一种水泵
CN202009286U (zh) 一种端盖连接方便的塑封电机
CN209294062U (zh) 带轴承箱模块化设计的高压立式多级低温离心泵
CN209604274U (zh) 一种汽车电子水泵
CN208380884U (zh) 一种永磁节能轻型立式离心泵
CN209083829U (zh) 轴承和电机
CN202364026U (zh) 马达
CN202309309U (zh) 一种电机端盖装配结构
CN205446159U (zh) 一种高效双吸离心泵结构
CN215634505U (zh) 一种新型主轴承盖与主轴承座连接机构
CN218940794U (zh) 一种外转子电机
CN205744474U (zh) 一种直联齿轮增速轴向力平衡式自吸泵
CN211950843U (zh) 一种无轴封磁力驱动内摆线齿轮泵
CN220605702U (zh) 一种旋变定子安装结构
CN216477892U (zh) 一种内部密封的屏蔽电泵
CN211737474U (zh) 微型潜水泵
CN202906604U (zh) 马达转子及其封磁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0515

Address after: 528311 Building No. 21 Gangqian Road, Industrial Park, Beijiao Town, Shunde District, Fosh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Guangdong Welling Automobile Parts Co., Ltd.

Address before: 528311 fifteen sixteen seventeen districts, Beijiao Town Industrial Park, Shunde District, Guangdong, Foshan

Co-patentee before: Midea Welling Electric Motor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Patentee before: Guangdong Welling Electric Machine Manufacture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