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360079U - 发动机下护板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发动机下护板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360079U
CN208360079U CN201721535639.5U CN201721535639U CN208360079U CN 208360079 U CN208360079 U CN 208360079U CN 201721535639 U CN201721535639 U CN 201721535639U CN 208360079 U CN208360079 U CN 20836007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body
engine
lower backplate
guard board
backplate ma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535639.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任翠肖
张彦杰
赵海兵
王文栋
宋红双
毛磊
胡帅
于祥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535639.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36007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36007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36007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发动机下护板及汽车,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下护板装设于固连在车身纵梁上的第一横梁与第二横梁之间,以构成对发动机总成底部的防护,且其包括下护板主体,设置于下护板主体上的安装支架,贯穿形成于所述下护板主体上的通风口,可拆装的连接于所述下护板主体上,以形成对所述通风口的封盖的通风口盖板,以及沿所述车身宽度方向,一体成型于所述下护板主体两侧的两个侧翻边。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发动机下护板,一方面可避免设置较大的通孔,而使得泥沙容易进入下护板内,另一方面也可便于位置较高的放油螺栓的拆装操作,而可具有较好的使用效果。

Description

发动机下护板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部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对汽车发动机总成底部进行防护的发动机下护板。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设置有该发动机下护板的汽车。
背景技术
发动机总成作为为汽车提供行驶动力的机构,是汽车的“心脏”,发动机总成的正常工作对汽车驾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保护发动机总成就显得非常重要。目前,各种汽车均采用设置发动机下护板的方式,对发动机总成的底部进行保护,且现有的发动机下护板结构一般通过前后两个安装点安装固定在车架上,并在发动机下护板上开有较大的通孔,以便于维修发动机时拆装放油螺栓。此外,现有的发动机下护板上一般也开设有通风槽,并在通风槽处设置向下护板外开的导风板,而在下护板的两侧也设置有向上弯折且高度较小的侧翻边。
上述现有结构的发动机下护板,结构上较为简单,但是较大的通孔容易进泥沙,而且在发动机放油螺栓位置较高时,因通孔孔径有限,往往会造成放油螺栓不易拆装,此时仍需整体拆掉护板,从而会给维修工作带来不便。另外,向外开的导风板虽然可阻止泥沙进入下护板内,但其同时也会形成风阻,使得进入下护板内的风速降低,不利于发动机总成的散热。而较低的侧翻边也难以阻止泥沙向下护板内的进入,进而也容易造成发动机总成的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发动机下护板,以期能够克服现有技术中的至少一点不足,而提供一种具有较好使用效果的下护板结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发动机下护板,装设于固连在车身纵梁上的第一横梁与第二横梁之间,以构成对发动机总成底部的防护,且所述的发动机下护板包括:
下护板主体;
安装支架,所述安装支架包括沿车身长度方向分别设置于所述下护板主体两端的前安装支架和后安装支架,以构成所述下护板主体分别与所述第一横梁及所述第二横梁的连接;
通风口,贯穿形成于所述下护板主体上,且对应于所述发动机总成的放油口布置;
通风口盖板,可拆装的连接于所述下护板主体上,以形成对所述通风口的封盖,于所述通风口盖板上形成有多道间隔布置的通风槽,并于各所述通风槽处设置有导风板;
侧翻边,沿所述车身宽度方向,一体成型于所述下护板主体两侧的两个,各所述侧翻边相对于所述下护板主体翻折布置,且向所述车身纵梁一侧延伸。
进一步的,所述导风板向所述下护板主体内侧翻折,所述通风槽的宽度不大于4mm。
进一步的,于所述下护板主体上设置有凸焊螺母,所述通风口盖板通过与所述凸焊螺母螺接的连接螺栓连接于所述下护板主体上。
进一步的,所述通风口为沿车身长度方向布置的长方形。
进一步的,于所述前安装支架上设置有钩挂部。
进一步的,所述前安装支架包括固连于所述下护板主体上的形成有前连接孔的前支架本体,所述钩挂部为与所述前支架本体一体成型的挂钩,对应于所述前连接孔,在所述下护板主体上形成有前安装过孔。
进一步的,所述后安装支架包括固连于所述下护板主体上的形成有后连接孔的后支架本体,对应于所述后连接孔,在所述下护板主体上形成有后安装过孔。
进一步的,各所述侧翻边的延伸端的最低点距所述车身纵梁底部的距离不大于80mm。
进一步的,沿所述侧翻边的延伸方向设置有加强筋。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发动机下护板,利用对应于放油口布置的通风口,以及可拆装设置的通风口盖板,在维修时仅需拆卸通风口盖板,便可进行放油螺栓的拆装操作,从而一方面可避免设置较大的通孔,而使得泥沙容易进入下护板内,另一方面因有通风口盖板亦可将通风口口径设置的较大,而便于位置较高的放油螺栓的拆装操作,从而可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下护板具有较好的使用效果。
(2)导风板向下护板主体内侧翻折,并使通风槽宽度不大于4mm,既可有利于汽车前方来风进入下护板内,对发动机总成进行散热,又可避免较大的泥沙进入二损坏发动机总成。
(3)通过凸焊螺母与连接螺栓的配合进行通风口盖板的连接,其结构简单,且便于操作。
(4)通风口呈长方形一方面便于对放油螺栓的拆装,另一方面也利于汽车前方来风进入下护板内。
(5)前安装支架上设置钩挂部可便于下护板的拆装。
(6)设置侧翻边延伸端距车身纵梁底部的距离不大于80mm,可确保泥沙不会从侧面进入下护板内。
(7)侧翻边处设置加强筋可提高侧翻边的结构强度。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汽车,于该汽车上设置有如上所述的发动机下护板。
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和发动机下护板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的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发动机下护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前安装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后安装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通风口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发动机下护板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发动机下护板在汽车上的布置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下护板主体,2-前安装支架,21-前支架本体,22-前连接孔,23-挂钩, 3-后安装支架,31-后支架本体,32-后连接孔,4-通风口盖板,41-通风槽,42- 导风板,5-侧翻边,51-加强筋,6-连接螺栓,7-车身纵梁,8-第一横梁,9-第二横梁,10-发动机总成,11-横向稳定杆。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提到的“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特征的数量。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发动机下护板,其装设于固连在车身纵梁上的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之间,以构成对发动机总成底部的防护,如图1中所示,该发动机下护板包括下护板主体1,在下护板主体1的沿车身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用于下护板主体分别与第一横梁及第二横梁连接的前安装支架2和后安装支架3,在下护板主体1上也设置有贯穿布置的通风口,该通风口对应于发动机总成上的放油口的位置布置,并在该通风口处设置有可拆装的通风口盖板4,此外,沿车身宽度方向,在下护板主体1的两侧也分别一体成型有弯折状的侧翻边5,且侧翻边5向车身纵梁一侧延伸。
本实施例中,为便于下护板主体1在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上的连接,在前安装支架2上也设置有可将下护板主体1挂置在第一横梁上的钩挂部。而如图 2中所示为本实施例的前安装支架2的一种示例性结构,该前安装支架2具体包括设置有前连接孔22的前支架本体21,前支架本体21呈“几”字形结构,其两端可通过电焊固连于下护板主体1上,上述的设置于前安装支架2上的钩挂部则可为一体成型于前支架本体21上的挂钩23。
为便于通过前连接孔22实现前安装支架2和第一横梁之间的连接,本实施例中在下护板主体1上对应于前连接孔22的位置也设置有贯穿布置的前安装过孔。而本实施例的后安装支架3的一种示例性结构如图3中所示,其具体由设置有后连接孔32的后支架本体31构成,后支架本体31同样为“几”字形,并通过电焊与下护板主体1固连。此外,对应于后连接孔32,在下护板主体1上也设置有后安装过孔,以利于后安装支架3与第二横梁之间的连接。
本实施例中,设置于下护板主体1上的通风口具体为沿车身长度方向布置的长方形结构,而连接于该通风口处以对通风口进行封盖的通风口盖板4的结构则如图4中所示,通风口盖板4随型于通风口而也呈长方形,在通风口盖板 4上间隔设置有多道通风槽41,并在各通风槽41处分别设置有导风板42。其中,本实施例的导风板42为向下护板主体1的内侧翻折,同时,由图5并结合图6所示的,设置于通风口盖板4上的各通风槽41的宽度W也为不大于4mm,例如通风槽41的宽度W可为2mm、3mm或者4mm。
通过使导风板42向下护板主体1内侧翻折,以及将通风槽41的宽度限制在4mm以内,可在利于汽车前方来风进入下护板主体1内侧的同时,也起到防止较大泥沙进入下护板主体1内的作用。本实施例中,在下护板主体1上位于通风口的边沿设置有凸焊螺母,而通风盖板4则通过穿设于其上,并螺接在前述凸焊螺母上的连接螺栓6实现在下护板主体1上的可拆装连接。采用凸焊螺母与连接螺栓6相配合的连接结构,较为简单,且容易操作。当然,除了采用上述的螺接方式,亦能够通过卡接等现有结构实现通风盖板4的可拆装连接。
本实施例的发动机下护板于车身上连接时的结构如图7中所示,此时下护板主体1位于发动机总成10的下方,其两端分别通过前安装支架2及后安装支架3连接在第一横梁8和第二横梁9上,而位于下护板主体1两侧的侧翻边5 分别向两侧的车身纵梁7一侧延伸,并在侧翻边5与第二横梁9之间形成有横向稳定杆11的布置空间。
此外,由图7中所示的,本实施例中为避免泥沙由下护板主体1的两侧进入下护板主体1内,两侧的侧翻边5在设置上,其向车身纵梁7一侧延伸的延伸端的最低点距车身纵梁7底部的距离也设计为不大于80mm,例如其可为 65mm、70mm、75mm或者是80mm。而仍如图1中所示的,为提高侧翻边5 的结构强度,本实施例在两侧的侧翻边5上也分别设置有沿其延伸方向布置的加强筋51,加强筋51具体可在下护板主体1冲压成型时,与侧翻边5一体冲压而成。
本实施例的发动机下护板利用对应于放油口布置的通风口,以及可拆装设置的通风口盖板4,在维修时仅需拆卸通风口盖板4,便可进行放油螺栓的拆装操作。而通过通风槽41的宽度限制,以及使得导风板41向下护板主体1内侧翻折,也可利于发动机总成10的散热,并能够防止较大泥沙进入下护板主体1 内。此外,通过限制侧翻边5的延伸端与车身纵梁7之间的距离,也能够防止泥沙从侧面进入下护板主体1内,从而可使得该发动机下护板具有较好的使用效果。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汽车,在该汽车上装设有实施例一中所述的发动机下护板。本实施例的汽车通过设置实施例一中的发动机下护板,能够便于发动机总成放油螺栓的拆装,可利于对发动机总成的散热,并可防止泥沙进入下护板内,而可有很好的实用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发动机下护板,装设于固连在车身纵梁(7)上的第一横梁(8)与第二横梁(9)之间,以构成对发动机总成(10)底部的防护,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发动机下护板包括:
下护板主体(1);
安装支架,所述安装支架包括沿车身长度方向分别设置于所述下护板主体(1)两端的前安装支架(2)和后安装支架(3),以构成所述下护板主体(1)分别与所述第一横梁(8)及所述第二横梁(9)的连接;
通风口,贯穿形成于所述下护板主体(1)上,且对应于所述发动机总成(10)的放油口布置;
通风口盖板(4),可拆装的连接于所述下护板主体(1)上,以形成对所述通风口的封盖,于所述通风口盖板(4)上形成有多道间隔布置的通风槽(41),并于各所述通风槽(41)处设置有导风板(42);
侧翻边(5),沿所述车身宽度方向,一体成型于所述下护板主体(1)两侧的两个,各所述侧翻边(5)相对于所述下护板主体(1)翻折布置,且向所述车身纵梁(7)一侧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下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板(42)向所述下护板主体(1)内侧翻折,所述通风槽(41)的宽度不大于4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下护板,其特征在于:于所述下护板主体(1)上设置有凸焊螺母,所述通风口盖板(4)通过与所述凸焊螺母螺接的连接螺栓(6)连接于所述下护板主体(1)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下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口为沿车身长度方向布置的长方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下护板,其特征在于:于所述前安装支架(2)上设置有钩挂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动机下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安装支架(2)包括固连于所述下护板主体(1)上的形成有前连接孔(22)的前支架本体(21),所述钩挂部为与所述前支架本体(21)一体成型的挂钩(23),对应于所述前连接孔(22),在所述下护板主体(1)上形成有前安装过孔。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下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安装支架(3)包括固连于所述下护板主体(1)上的形成有后连接孔(32)的后支架本体(31),对应于所述后连接孔(32),在所述下护板主体(1)上形成有后安装过孔。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下护板,其特征在于:各所述侧翻边(5)的延伸端的最低点距所述车身纵梁(7)底部的距离不大于80mm。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动机下护板,其特征在于:沿所述侧翻边(5)的延伸方向设置有加强筋(51)。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于所述汽车上设置有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下护板。
CN201721535639.5U 2017-11-16 2017-11-16 发动机下护板及汽车 Active CN20836007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535639.5U CN208360079U (zh) 2017-11-16 2017-11-16 发动机下护板及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535639.5U CN208360079U (zh) 2017-11-16 2017-11-16 发动机下护板及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360079U true CN208360079U (zh) 2019-01-11

Family

ID=649136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535639.5U Active CN208360079U (zh) 2017-11-16 2017-11-16 发动机下护板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36007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460080B (zh) 车辆用载体架
CN100594153C (zh) 用于减少车辆燃料消耗的系统
KR101563883B1 (ko) 스티프너가 일체화 된 자동차용 언더커버
CN108116498B (zh) 车辆下部结构
KR20120128101A (ko) 자동차용 전방 스포일러
CN204452623U (zh) 间隙面差可调的翼子板安装结构
JP4888764B2 (ja) 車両のサイドスカート
CN209454861U (zh) 车辆及其前接梁和车架
CN208360079U (zh) 发动机下护板及汽车
CN103465856B (zh) 用于车辆的发动机挡泥板组件
CN210116572U (zh) 空气动力学套件及车辆
CN202098368U (zh) 一种汽车后防撞横梁总成
CN103213548A (zh) 前防撞梁、车架和具有其的汽车
CN206155351U (zh) 用于车辆的保险盒安装支架和具有它的车辆
CN104709220A (zh) 汽车乘员安全气囊模块的安装支架及安装结构
CN106428253B (zh) 卡车用前悬组合支架
EP2282908B1 (en) Arrangement for cooling an area behind a vehicle engine
CN206644761U (zh) 一种汽车发动机下护板结构
CN201105763Y (zh) 一种发动机盖板
CN205632097U (zh) 一种散热器上导风板安装结构
CN205345072U (zh) 一种翼子板安装支架及车辆
JP2014226953A (ja) ホイル内駆動ユニットの冷却構造
CN209634577U (zh) 翼子板下安装支架
CN206306977U (zh) 一种满足多种配置的前防撞梁结构
CN216184838U (zh) 一种智能重卡前视模组的安装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