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312768U - 一种高效节能翅片式换热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高效节能翅片式换热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8312768U CN208312768U CN201820419189.1U CN201820419189U CN208312768U CN 208312768 U CN208312768 U CN 208312768U CN 201820419189 U CN201820419189 U CN 201820419189U CN 208312768 U CN208312768 U CN 20831276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ube
- heat exchange
- exchange tubes
- fin
- energ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效节能翅片式换热器,包括壳体,壳体内设有第一换热管组和若干第二换热管组,第一换热管组包括依次相连且平行设置的第一U形管、第二U形管和第三U形管,第二换热管组包括依次相连的第四U形管、第五U形管和第六U形管,第四U形管与第一U形管之间设有流入管,第六U形管与第三U形管之间设有流出管,第一换热管组和第二换热管组外部均设有翅片,翅片的翅片单元包括第一弧形板、第二弧形板和竖直板;采用带U形管且分布不同的多管组结构,使流体可同步折曲换热,提高换热启闭初期能效,且采用异形翅片结构,有效的提高翅片比,保证传热性能稳定,实现节能制冷换热。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效节能翅片式换热器,属于制冷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制造水平的不断提高,制冷设备为了有效地使用冷量来冷藏食品或其他物品,在低温下进行产品的性能试验和科学研究试验;在工业生产中实现某些冷却过程,或者进行空气调节,逐渐普及。换热器作为制冷设备能效的关键元件,翅片式换热器通过在普通的基管上加装翅片来达到强化传热的目的,小型化程度更高,因此得到广泛应用。现有技术中的翅片式换热器一般采用环形翅片包围管体或采用机械绕片,由于采用蛇形管水平绕行或斜绕行结构,启用全管换热时间较长,换热器初期换和终止热能效较差,难以快速频繁启闭,且由于管间距与片高影响,管内外模传热系数差异较大,能耗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高效节能翅片式换热器,结构紧凑,采用带U形管且分布不同的多管组结构,使流体可同步折曲换热,提高换热启闭初期能效,且采用异形翅片结构,有效的提高翅片比,保证传热性能稳定,实现节能制冷换热。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
一种高效节能翅片式换热器,包括壳体,其中,所述壳体内设有第一换热管组和若干第二换热管组,所述第一换热管组包括依次相连且平行设置的第一U形管、第二U形管和第三U形管,所述第一U形管与第三U形管同列,所述第二U形管与第三U形管同排,所述第一U形管与第二U形管之间、第二U形管与第三U形管之间均设有斜弧形管;
所述第二换热管组包括依次相连的第四U形管、第五U形管和第六U形管,所述第四U形管与第一U形管垂直设置,且与第一U形管之间设有流入管,所述第五U形管与第四U形倾斜设置,且与第四U形管和第六U形管之间均设有弧形管,所述第六U形管与第三U形管位于同列,且与第三U形管之间设有流出管;
所述第一换热管组和第二换热管组外部均设有翅片,所述翅片包括若干呈圆周分布的翅片单元,所述翅片单元包括第一弧形板、第二弧形板及与第二弧形板相连的竖直板。
上述一种高效节能翅片式换热器,其中,所述第一换热管组和若干第二换热管组同列分布,所述流入管和流出管均呈L形结构,且分别于底部和顶部设有法兰。
上述一种高效节能翅片式换热器,其中,所述壳体上设有若干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位于流出管一侧。
上述一种高效节能翅片式换热器,其中,所述竖直板上设有第一传热节和第二传热节,所述第一传热节和第二传热节均与竖直板垂直相连,且外壁上设有凸棱。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结构新颖紧凑、设计合理、使用装配方便,采用斜弧形管连接的同列第一U形管、第二U形管,及与第二U形管同排的第三U形管构成第一换热管组,倾斜设置的第五U形管分别以弧形管与第四U形管和第六U形管连接构成第二换热管组,不仅使L形流入管和流出管位于同侧安装,使结构紧凑,一次同步进入换热器壳体内热交换,且充分利用了流体势能,从而充分提高换热启闭初期能效;同时翅片结构上采用第一弧形板、第二弧形板及与第二弧形板相连的竖直板构成圆周分布的翅片单元,显著增加了换热接触面积,保证传热性能稳定,且翅化比大,流体通过阻力小,使热能通过紧绕翅片传递,实现节能制冷换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左视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右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翅片结构图。
(图中,壳体1,第一换热管组2,第二换热管组3,第一U形管4、第二U形管5和第三U形管6,斜弧形管7,第四U形管8、第五U形管9和第六U形管10,流入管11,弧形管12,流出管13,法兰14,温度传感器15,翅片16,翅片单元17,第一弧形板18、第二弧形板19,竖直板20,第一传热节21和第二传热节22,凸棱2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
参见图1-3,一种高效节能翅片16式换热器,包括壳体1,其中,所述壳体1内设有第一换热管组2和若干第二换热管组3,所述第一换热管组2包括依次相连且平行设置的第一U形管4、第二U形管5和第三U形管6,所述第一U形管4与第三U形管6同列,所述第二U形管5与第三U形管6同排,所述第一U形管4与第二U形管5之间、第二U形管5与第三U形管6之间均设有斜弧形管7;
所述第二换热管组3包括依次相连的第四U形管8、第五U形管9和第六U形管10,所述第四U形管8与第一U形管4垂直设置,且与第一U形管4之间设有流入管11,所述第五U形管9与第四U形倾斜设置,且与第四U形管8和第六U形管10之间均设有弧形管12,所述第六U形管10与第三U形管6位于同列,且与第三U形管6之间设有流出管13;
所述第一换热管组2和若干第二换热管组3同列分布,所述流入管11和流出管13均呈L形结构,且分别于底部和顶部设有法兰14;所述壳体1上设有若干温度传感器15,所述温度传感器15位于流出管13一侧;
参见图4,所述第一换热管组2和第二换热管组3外部均设有翅片16,所述翅片16包括若干呈圆周分布的翅片单元17,所述翅片单元17包括第一弧形板18、第二弧形板19及与第二弧形板19相连的竖直板20;所述竖直板20上设有第一传热节21和第二传热节22,所述第一传热节21和第二传热节22均与竖直板20垂直相连,且外壁上设有凸棱23。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方式为:
将本实用新型通过流入管11和流出管13上的法兰14分别连接入制冷设备,用于流通制冷流体,由于结构及位置分布,L形流入管11和流出管13不仅在同侧接入,且可同步流通同列的第一换热管组2和若干第二换热管组3,由于U形管位置不同,制冷流体在换热管组内的流动充分利用了流体势能,待换热的流体包括空气或液态流体,从第一换热管组2和第二换热管组3的垂直方向进入壳体1,保证换热器启闭快速,充分利用初期能效,并由温度传感器15以便监测实施温度,换热结构上采用第一弧形板18、第二弧形板19及与第二弧形板19相连的竖直板20构成圆周分布的翅片单元17,显著增加了换热接触面积,保证传热性能稳定,且采用带凸棱23的第一传热节21和第二传热节22,翅化比大,流体通过阻力小,使热能通过紧绕翅片16传递,实现节能制冷换热。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4)
1.一种高效节能翅片式换热器,包括壳体,其特征为,所述壳体内设有第一换热管组和若干第二换热管组,所述第一换热管组包括依次相连且平行设置的第一U形管、第二U形管和第三U形管,所述第一U形管与第三U形管同列,所述第二U形管与第三U形管同排,所述第一U形管与第二U形管之间、第二U形管与第三U形管之间均设有斜弧形管;
所述第二换热管组包括依次相连的第四U形管、第五U形管和第六U形管,所述第四U形管与第一U形管垂直设置,且与第一U形管之间设有流入管,所述第五U形管与第四U形倾斜设置,且与第四U形管和第六U形管之间均设有弧形管,所述第六U形管与第三U形管位于同列,且与第三U形管之间设有流出管;
所述第一换热管组和第二换热管组外部均设有翅片,所述翅片包括若干呈圆周分布的翅片单元,所述翅片单元包括第一弧形板、第二弧形板及与第二弧形板相连的竖直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节能翅片式换热器,其特征为,所述第一换热管组和若干第二换热管组同列分布,所述流入管和流出管均呈L形结构,且分别于底部和顶部设有法兰。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节能翅片式换热器,其特征为,所述壳体上设有若干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位于流出管一侧。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节能翅片式换热器,其特征为,所述竖直板上设有第一传热节和第二传热节,所述第一传热节和第二传热节均与竖直板垂直相连,且外壁上设有凸棱。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0419189.1U CN208312768U (zh) | 2018-03-27 | 2018-03-27 | 一种高效节能翅片式换热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0419189.1U CN208312768U (zh) | 2018-03-27 | 2018-03-27 | 一种高效节能翅片式换热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8312768U true CN208312768U (zh) | 2019-01-01 |
Family
ID=647215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0419189.1U Active CN208312768U (zh) | 2018-03-27 | 2018-03-27 | 一种高效节能翅片式换热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8312768U (zh) |
-
2018
- 2018-03-27 CN CN201820419189.1U patent/CN208312768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1731623U (zh) | 一种热风炉 | |
CN106322730A (zh) | 室内换热器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204629680U (zh) | 带无水地板采暖的多联系统 | |
JP2008095976A5 (zh) | ||
CN203478730U (zh) | 一种卧式管壳式水冷冷凝器 | |
CN206944768U (zh) | 套管式换热器 | |
CN208312768U (zh) | 一种高效节能翅片式换热器 | |
CN208736015U (zh) | 圆管三角形翅片一体六边对称布置的冷风机 | |
CN208205871U (zh) | 一种高能效套管换热器 | |
CN104613671B (zh) | 圆柱型活性蓄冷器 | |
CN201509386U (zh) | 一种带制冷剂循环换热的电信机柜 | |
CN103292618A (zh) | 一种热交换器 | |
CN205606961U (zh) | 一种管壳式换热器的微通道蒸发装置 | |
CN108826479A (zh) | 翅片扁管一体结构的冷风机 | |
CN209279748U (zh) | 一种冷热交换器 | |
CN209484633U (zh) | 一种增加换热效率的冷渣器 | |
CN208735753U (zh) | 翅片扁管一体结构的冷风机 | |
CN208735969U (zh) | 整体翅片圆管冷风机 | |
CN207180100U (zh) | 一种带引气的交叉翅片管式冷风机 | |
CN208398684U (zh) | 一种防泄漏双管板换热器 | |
CN202973987U (zh) | 一种换热器 | |
CN207422952U (zh) | 一种组合式带加热机构的换热器 | |
CN205119554U (zh) | 一种温水型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 | |
CN201387251Y (zh) | 蒸发器 | |
CN207335526U (zh) | 一种石墨冷凝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