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283923U - 触控结构及显示面板 - Google Patents

触控结构及显示面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283923U
CN208283923U CN201821029395.8U CN201821029395U CN208283923U CN 208283923 U CN208283923 U CN 208283923U CN 201821029395 U CN201821029395 U CN 201821029395U CN 208283923 U CN208283923 U CN 20828392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touch
control structure
medium layer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029395.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Guoxia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ungu Gu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ungu Gua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Yungu Gu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029395.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28392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28392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28392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触控结构及显示面板,触控结构包括:第一介质层;触控层,形成于所述第一介质层上,所述触控层中具有若干间隔排布的通孔;以及第二介质层,与第一介质层相对设置通过所述通孔与所述第一介质层接触,并且所述第二介质层在第一介质层上的投影面积大于所述通孔在所述第一介质层上的投影面积。由此通过上下两层介质层作为夹板,穿过通孔夹持住触控层以获得叠层结构来改善触控层粘性较差的问题,由此可以增加触控层的附着力,防止剥离。

Description

触控结构及显示面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银纳米材料及其应用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触控结构及显示面板。
背景技术
透明导体因其可以应用于诸如显示面板(touch panel)、液晶显示器(liquidcrystal display)、薄膜光电池(thin film photo voltaic cells)及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devices)等领域,其需求量逐年增长。
目前,透明导电材料以氧化铟锡(indiumtin oxide,ITO)为主,ITO的透光率高,导电性能较好。但随着显示面板尺寸的逐步增大,特别是应用于15寸以上的面板时,ITO的缺陷越来越突出,其中最明显的缺陷就是ITO的面电阻过大,价格昂贵,无法保证大尺寸显示面板良好的导电性能与足够的灵敏度,也无法适用于电子产品不断低价化的发展趋势。正因如此,产业界一直在致力于开发ITO的替代材料,其中纳米银线10(如图1所示)作为一种新兴材料开始替代ITO成为优选的导电材料。与ITO相比,纳米银线不仅具有良好的光学、电学以及力学性能,还具有金属纳米线表面积大和量子尺寸效应等特点。但是,发明人发现,目前纳米金属线的附着性特别差,进而使得灵敏度差,导电能力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控结构,增加纳米金属线的附着力,防止其从基底上剥离。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触控结构,包括:
第一介质层;
触控层,形成于所述第一介质层上,所述触控层中具有若干间隔排布的通孔;以及
第二介质层,与第一介质层相对设置通过所述通孔与所述第一介质层接触,并且所述第二介质层在第一介质层上的投影面积大于所述通孔在所述第一介质层上的投影面积。
可选的,对于所述的触控结构,所述第一介质层与所述第二介质层在所述通孔排布方向上面积的投影面积相同。
可选的,对于所述的触控结构,所述第一介质层和所述第二介质层为材料相同的介质层。
可选的,对于所述的触控结构,所述第一介质层和所述第二介质层材质皆为无机材料层。
可选的,对于所述的触控结构,所述第一介质层和所述第二介质层为光学胶层。
可选的,对于所述的触控结构,所述第一介质层的厚度为所述第二介质层的厚度为
可选的,对于所述的触控结构,所述通孔均匀分布,相邻通孔之间的间距为5μm~10μm。
可选的,对于所述的触控结构,所述通孔的宽度为3μm~4μm。
可选的,对于所述的触控结构,所述触控层为纳米银层。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如上所述的触控结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触控结构及显示面板中,触控结构包括:第一介质层;触控层,形成于所述第一介质层上,所述触控层中具有若干间隔排布的通孔;以及第二介质层,与第一介质层相对设置通过所述通孔与所述第一介质层接触,并且所述第二介质层在第一介质层上的投影面积大于所述通孔在所述第一介质层上的投影面积。由此通过上下两层介质层作为夹板,穿过通孔夹持住触控层以获得叠层结构来改善触控层粘性较差的问题,由此可以增加触控层的附着力,防止剥离。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纳米金属线的显微形貌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触控结构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提供第一介质层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形成触控层的示意图;
图5A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形成通孔的示意图;
图5B为本实用新型图5A的俯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示意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触控结构及显示面板进行更详细的描述,其中表示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应该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修改在此描述的本实用新型,而仍然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有利效果。因此,下列描述应当被理解为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广泛知道,而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下列段落中参照附图以举例方式更具体地描述本实用新型。根据下面说明和权利要求书,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
在下面的描述中,应该理解,当层(或膜)、区域、图案或结构被称作在基底、层(或膜)、区域和/或图案“上”时,它可以直接位于另一个层或基底上,和/或还可以存在插入层。另外,应该理解,当层被称作在另一个层“下”时,它可以直接位于另一个层下,和/或还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插入层。另外,可以基于附图进行关于在各层“上”和“下”的指代。
如上所述,现有的触控结构的附着性较差,为改善这一状况,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触控结构。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触控结构,包括:
第一介质层2;
触控层3,形成于所述第一介质层2上,所述触控层3中具有若干间隔排布的通孔;以及
第二介质层5,与第一介质层2相对设置通过所述通孔与所述第一介质层2接触,并且所述第二介质层5在第一介质层2上的投影面积大于所述通孔在所述第一介质层2上的投影面积。
所述触控结构可以形成在一基底1上。所述基底1包括可视区及边框区,所述边框区围绕所述可视区。所述基底1例如是呈矩形状,则所述边框区位于所述基底1的边缘并且呈“回”字形。所述基底的可视区通常用于透光显示,所述边框区通常不透光以突出所述可视区的显示内容。所述基底1通常是由透明的绝缘材料制成。同时,所述触控结构上可以形成有(未进行图示)光学胶层(例如OCA胶)、走线层等。所述走线层通常是形成在基底1的边框区上。所述走线层的材料可以是银、金、氧化铟锡、金属筛网或石墨烯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触控层3包括基质及嵌入所述基质中的纳米金属线,所述纳米金属线之间通过分子力搭接以形成导电网络,所述基质用于保护所述纳米金属线不被腐蚀、磨损等外界环境的影响。所述纳米金属线可以是金(Au)、银(Ag)、铂(Pt)、铜(Cu)、钴(Co)、钯(Pd)等的纳米线。由于银具有导电性和透光性好等特点,所述纳米金属线优选为纳米银线,所以下文是以所述触控层3为纳米银层为例进行说明。
下面详细介绍本实用新型的触控结构的制备方法,如图3-图5B所示,包括:
步骤(一),提供第一介质层2;
步骤(二),在所述第一介质层2上涂布纳米金属线溶液;
步骤(三),干燥以蒸发溶剂,形成触控层3;
步骤(四),刻蚀所述触控层3形成通孔4,所述通孔4暴露出部分所述第一介质层2;以及
步骤(五),在所述触控层3上形成第二介质层5,所述第二介质层5填充所述通孔4,从而所述第一介质层2和所述第二介质层5相连接。
通过上述方法,可以实现上下两层介质层作为夹板,在连接件的配合下夹持住触控层以获得叠层结构来改善触控层粘性较差的问题,由此可以增加触控层的附着力,防止剥离。
以下列举所述触控结构及显示面板的较优实施例,以清楚的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应当明确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不限制于以下实施例,其他通过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的常规技术手段的改进亦在本实用新型的思想范围之内。
请参考图3,对于步骤(一),提供第一介质层2。可以是先提供一基底1,然后在所述基底1上形成所述第一介质层2。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底1可以是刚性材料,例如玻璃基底、硅基底、金属基底等。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底也可以是柔性材料,所述基底的材质可以但不限于为压克力、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聚酰胺(PA)、聚酰亚胺(PI)、聚苯并咪唑聚丁烯(PB)、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碳酸酯(PC)、聚醚醚酮(PEEK)、聚醚酰亚胺(PEI)、聚醚砜(PES)、聚乙烯(P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乙烯四氟乙烯(ETFE)、聚环氧乙烷、聚乙醇酸(PGA)、聚甲基戊烯(PMP)、聚甲醛(POM)、聚苯醚(PPE)、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聚四氟乙烯(PTFE)、聚氨酯(PU)、聚氯乙烯(PVC)、聚氟乙烯(PVF)、聚偏二氯乙烯(PVDC)、聚偏二氟乙烯(PVDF)或苯乙烯-丙烯腈(SAN)等。本实施例中,所述基底例如是例如聚酰亚胺基底。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基底并不限于上述举例,亦可由其它材料制成。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基底1经过预处理,以清除其上微粒、有机物及金属离子等杂质。
所述第一介质层2可以是无机材料层,例如可以是氧化硅,氮化硅等。所述第一介质层2还可以是有机材料层,例如光学胶层,例如OCA胶。所述第一介质层2的选择以具有较好的粘附性为佳,从而可以固定住触控层,并与其它膜层产生较好的粘附效果,避免剥离现象发生。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介质层2的厚度可以是所述第一介质层2可以通过化学气相沉积(CVD)的方式形成。
在步骤(一)之后,可以进行步骤(二),在所述第一介质层2上涂布纳米金属线溶液。所述纳米金属线溶液中具有若干纳米金属线。所述纳米银线溶液为纳米银线溶在特定的溶剂里而形成的悬浮溶液,该溶剂可以是水、水溶液、离子溶液、含盐溶液、超临界流体、油或其混合物等,所述溶剂中还可以含有如分散剂、表面活性剂、交联剂、稳定剂、润湿剂或增稠剂等添加剂。在所述基底1上涂布好纳米银线溶液,进行加热烘干,以对所述基底1上涂布的纳米银线溶液进行固化,形成所述纳米银线导电层21。
接着,如图4所示,对于步骤(三),干燥以蒸发溶剂,形成触控层3。所述触控层3中,纳米金属线散布或嵌入在基质中,形成导电网络。例如,所述触控层3的厚度可以是
干燥的方法可以为自然晾干、简单烘烤或加热固化等。在一个实施例中,可以采用真空减压或红外加热或热风加热等形式进行干燥,时间约为50s~100s,例如55s,60s,70s等。
请参考图5A和图5B,对于步骤(四),刻蚀所述触控层3形成通孔4,所述通孔4暴露出部分所述第一介质层2。
可以先在触控层3上形成光刻胶层,并通过曝光、显影等方式将光刻胶层图形化,然后采用光刻胶层作为掩膜层进行刻蚀,从而在所述触控层3中形成通孔4。形成通孔之后,可以去除光刻胶层。
在步骤(四)中,可以采用湿法刻蚀工艺,也可以采用干法刻蚀工艺。
所述通孔4可以是均匀排布,从而可以实现较好的固定作用。当然,本实用新型对此并未特别限制,实际上,即便通孔4是非均匀排布,仍然可以起到一定的固定效果。
所述通孔4可以是上下宽度一致的结构(即所述通孔4的顶部尺寸与底部的尺寸相同),也可以是上下宽度不同的结构,例如其可自上而下渐窄(即所述通孔4的顶部尺寸大于其底部的尺寸)。文中所述宽度为所述通孔4在深度方向切面的最大尺寸。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通孔4的宽度为3μm~4μm,相邻通孔4之间的间距为5μm~10μm。在该范围内,能够较好的实现上下介质层对纳米金属线的夹持效果。所述通孔4的纵截面形状可以是矩形、三角形、圆形、五边形、六边形等等。
请继续参考图2,对于步骤(五),在所述触控层3上形成第二介质层5,所述第二介质层5填充所述通孔4,从而所述第一介质层2和所述第二介质层5相连接。所述第二介质层5可以是无机材料层,例如可以是氧化硅,氮化硅等。所述第二介质层5还可以是有机材料层,例如光学胶层,例如OCA胶。所述第二介质层5的选择以具有较好的粘附性为佳,从而可以固定住触控层,并与其它膜层产生较好的粘附效果,避免剥离现象发生。所述第一介质层2和所述第二介质层5可以选择为相同材料的介质层。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介质层5的厚度可以是所述第二介质层5可以采用化学气相沉积工艺完成,从而在沉积过程中,可以填充所述通孔。进一步的,在沉积完成后,可以采用平坦化工艺,使的最终的第二介质层5顶表面平整。可以是完全充满所述通孔,也可以是填充了部分所述通孔。其中,可以选择完全充满所述通孔的结构,以便提高整体的柔韧性。
由此,可以获得本实用新型的触控结构。通过介质层-触控层-介质层这样的夹板叠层的结构,固定了触控层,并借助于介质层改善了触控层的粘附性。
在上述触控结构的基础上,可以进行相关器件结构的制备,例如制备OLED器件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面,还提供一种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基底以及触控结构。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触控结构及显示面板中,触控结构包括:第一介质层;触控层,形成于所述第一介质层上,所述触控层中具有若干间隔排布的通孔;以及第二介质层,与第一介质层相对设置通过所述通孔与所述第一介质层接触,并且所述第二介质层在第一介质层上的投影面积大于所述通孔在所述第一介质层上的投影面积。由此通过上下两层介质层作为夹板,穿过通孔夹持住触控层以获得叠层结构来改善触控层粘性较差的问题,由此可以增加触控层的附着力,防止剥离。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0)

1.一种触控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介质层;
触控层,形成于所述第一介质层上,所述触控层中具有若干间隔排布的通孔;以及
第二介质层,与第一介质层相对设置通过所述通孔与所述第一介质层接触,并且所述第二介质层在第一介质层上的投影面积大于所述通孔在所述第一介质层上的投影面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介质层与所述第二介质层在所述通孔排布方向上面积的投影面积相同。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介质层和所述第二介质层为材料相同的介质层。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介质层和所述第二介质层材质皆为无机材料层。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介质层和所述第二介质层为光学胶层。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介质层的厚度为所述第二介质层的厚度为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均匀分布,相邻通孔之间的间距为5μm~10μm。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的宽度为3μm~4μm。
9.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触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层为纳米银层。
10.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触控结构。
CN201821029395.8U 2018-06-30 2018-06-30 触控结构及显示面板 Active CN20828392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029395.8U CN208283923U (zh) 2018-06-30 2018-06-30 触控结构及显示面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029395.8U CN208283923U (zh) 2018-06-30 2018-06-30 触控结构及显示面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283923U true CN208283923U (zh) 2018-12-25

Family

ID=646986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029395.8U Active CN208283923U (zh) 2018-06-30 2018-06-30 触控结构及显示面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28392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888550A (zh) * 2019-11-11 2020-03-17 汕头超声显示器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触摸感应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888550A (zh) * 2019-11-11 2020-03-17 汕头超声显示器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触摸感应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0000901A1 (zh) 导电层叠结构及其制备方法、触控显示装置
TWI700619B (zh) 透明導電組件、包含其之觸碰式感測器及其製造方法
KR20110004781A (ko) 도전판 및 이를 사용하는 터치패널
CN107850958B (zh) 图案化外覆层
CN108984027B (zh) 导电层叠结构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208283923U (zh) 触控结构及显示面板
CN108897450A (zh) 触控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JP2016126843A (ja) 機能性粒子配列シ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それを用いた電気泳動表示媒体
CN104813498A (zh) 透明电极以及相关制造工艺
CN208045502U (zh) 驱动机构及显示装置
WO2020001002A1 (zh) 触控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WO2020000897A1 (zh) 触控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JP5815473B2 (ja) 導電パターン形成基板の製造方法
TWM607546U (zh) 接觸區結構
TW201515989A (zh) 觸摸屏的製備方法
CN108089778B (zh) 一种触摸屏
CN108845707B (zh) 触控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TWI511015B (zh) 觸摸屏的製備方法
CN208569590U (zh) 薄膜层叠结构、触控屏和触控显示装置
KR20200030608A (ko) 연결선 구조, 표시 기판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212586868U (zh) 接触区结构
TW201516775A (zh) 觸摸屏及其製備方法
CN108984026A (zh) 薄膜层叠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CN108919998A (zh) 触控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JP2013161704A (ja) 光透過性導電シ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静電容量型タッチスイッチ及びタッチパネ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Assignee: Bazhou Yungu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Kunsh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ew flat panel display technology center Co., Ltd.|Kunshan Guoxian photoelectric Co., Ltd

Assignor: The valley (Guan) Technology Co. Ltd.

Contract record no.: X2019990000155

Denomination of utility model: Touch control structure and display panel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1225

License type: Common License

Record date: 20191030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1213

Address after: No. 2 Xiangshan Avenue, Yongning Street, Zengcheng District, Guangzhou, Guangdong province (the core of Zengche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Patentee after: Guangzhou Guoxian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065500 Hebei Langfang County Guan emerging industry demonstration area

Patentee before: The valley (Guan) Technology Co.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