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253564U - 一种生物质颗粒燃料燃烧结构及与其连接的进料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生物质颗粒燃料燃烧结构及与其连接的进料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253564U
CN208253564U CN201820323432.XU CN201820323432U CN208253564U CN 208253564 U CN208253564 U CN 208253564U CN 201820323432 U CN201820323432 U CN 201820323432U CN 208253564 U CN208253564 U CN 20825356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porizer
combustion chamber
air
distributing hole
wind distribu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323432.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裕江
高镇明
谢紫晖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ntai Still Beautiful New Ener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ntai Still Beautiful New Ener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ntai Still Beautiful New Ener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ntai Still Beautiful New Ener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323432.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25356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25356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25356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生物质颗粒燃料燃烧结构及与其连接的进料结构,所述燃烧结构包括外壳体、内壳体、吸热法兰、燃烧室、气化室、上配风孔、底配风孔和插板;所述外壳体设置在所述内壳体外侧;所述内壳体设置在所述外壳体内部,内壳体与外壳体之间形成有进风腔;所述吸热法兰设置在所述燃烧室上方;所述燃烧室设置在所述内壳体内侧上端,燃烧室位于所述气化室上方;所述气化室设置在所述内壳体内侧下端;所述上配风孔设置在所述燃烧室和气化室之间;所述底配风孔设置在所述气化室底部;所述插板连接在所述气化室底部,插板位于所述底配风孔下方。本实用新型燃烧彻底,污染少,避免料仓反烧。

Description

一种生物质颗粒燃料燃烧结构及与其连接的进料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生物质颗粒燃料燃烧结构及与其连接的进料结构,涉及生物颗粒燃烧炉技术。
背景技术
生物质锅炉在80年代就有出现,由于当时的技术的不成熟,产品制造粗糙,燃烧和进料机构涉及不合理,达不到精确燃烧、完全燃烧的要求。历经20年的发展后,生物质颗粒燃料设备已逐渐成熟。随着低碳环保的意识逐渐加强,生物质燃料以“0碳”低硫、来源广泛、可再生、热值高、燃净率高、可替代煤的特点逐渐成为绿色能源的首选。目前生物质成型燃料锅炉所采用的燃烧室和进料器基本都是采用市面上现成的锅炉配件,大多是采用堆积燃料大火漫烧的燃烧室,燃烧的过程中,产生大量的不充分燃烧气体,导致炉具热效率低,所排放的烟气污染重,所含烟气中有害成分普遍超标。因此迫切的需要结合生物质颗粒燃料的燃烧特性,采用新工艺,新技术加工生产的专用的燃烧室及进料系统来解决生物质颗粒燃料充分燃烧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生物质颗粒燃料燃烧结构及与其连接的进料结构,采用多次配风,自动调风的设计,燃烧室内壁配风风道采用有角度的螺旋线排列,结合炉具的结构,进料和二次燃烧空间呈漏斗状,燃烧彻底,污染少。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生物质颗粒燃料燃烧结构,所述燃烧结构包括外壳体、内壳体、吸热法兰、燃烧室、气化室、上配风孔、底配风孔和插板;所述外壳体设置在所述内壳体外侧;所述内壳体设置在所述外壳体内部,内壳体与外壳体之间形成有进风腔;所述吸热法兰设置在所述燃烧室上方;所述燃烧室设置在所述内壳体内侧上端,燃烧室位于所述气化室上方;所述气化室设置在所述内壳体内侧下端;所述上配风孔设置在所述燃烧室和气化室之间;所述底配风孔设置在所述气化室底部;所述插板连接在所述气化室底部,插板位于所述底配风孔下方。
如上所述的一种生物质颗粒燃料燃烧结构,所述外壳体侧部设有进风口,所述进风口连通所述进风腔,进风腔经所述底配风孔连通气化室内部。底配风孔为燃料进行一次配氧,辅助燃料燃烧后析出可燃气体。
如上所述的一种生物质颗粒燃料燃烧结构,所述进风口连通所述进风腔,进风腔经所述上配风孔连通气化室和燃烧室之间。进风口外置鼓风机从此处向进风腔吹进配风。上配风孔为从气化室向上的可燃气体进行供氧。
如上所述的一种生物质颗粒燃料燃烧结构,所述外壳体侧部设有点火棒,所述点火棒穿过所述进风腔伸入所述气化室内部。点火棒通过电控系统给电,点燃燃烧室内的燃料。点火棒、电控系统属于现有技术。
如上所述的一种生物质颗粒燃料燃烧结构,所述燃烧室底部呈锥形,所述气化室中部直径大于气化室上下两端直径。可燃气体在燃烧室配氧后剧烈的燃烧,释放热能。燃料在气化室内被点燃后,析出大量可燃气体。
生物质颗粒燃料燃烧结构采用多次配风,自动调风的设计,燃烧室内壁配风风道采用有角度的螺旋线排列。结合炉具的结构,进料和二次燃烧空间呈漏斗状。使得燃烧室内的火焰,沿着逆时针聚拢在换热器的最大换热面上。火焰的外焰被拉长,燃烧室内与氧气的混合达到最大值,有效的提高了燃烧室的温度,使得燃料在有限的空间内能迅速的气化出可燃气体。在可燃气体上升的过程中,不断地从风道内配氧,随着燃烧器底部灰烬的增加,挡住了不必配风的区域,使得灰烬上部的配风自动加大,在高档位运行时,保障了燃烧区域的供氧量。烟气向上行进时会由中心向四周扩散,大的灰烬或颗粒在漏斗边缘处进行沉降。使得排烟达到无尘无烟的效果,最大限度的抑制了下料时,料渣悬浮燃烧产生大量烟尘,随着烟气的向前行进,进入向下的集灰室,大的烟尘再次沉降,经由上升烟道被引风机吹入烟囱时,颗粒物几乎用肉眼难以看见。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生物质颗粒燃料进料结构,所述进料结构连接上述的燃烧结构,所述进料结构包括导料筒、料仓、螺旋输料器及进料电机;所述导料筒连接在所述燃烧室侧部;所述料仓设置在所述导料筒上端,料仓下端连通所述导料筒;所述螺旋输料器设置在所述导料筒内部,螺旋输料器穿过所述料仓下端;所述进料电机设置在所述导料筒外侧,进料电机连接所述螺旋输料器。
如上所述的一种生物质颗粒燃料进料结构,所述导料筒靠近燃烧室的一侧向上凸起形成折角,所述螺旋输料器末端延伸至所述折角处。导料筒配有正压风管,防止回火回烟,避免了传统进料装置烟气容易从料斗中反出,极有可能引燃料仓进而造成更大的损失。
生物质颗粒燃料进料结构配有正压风管,防止回火回烟,避免了传统进料装置烟气容易从料仓中反出引燃料仓的问题,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附图说明
图1为生物质颗粒燃料燃烧结构示意图;
图2为生物质颗粒燃料进料结构示意图;
图3为生物质颗粒燃料燃烧结构与进料结构组合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所示,一种生物质颗粒燃料燃烧结构,所述燃烧结构包括外壳体 1、内壳体2、吸热法兰3、燃烧室4、气化室5、上配风孔6、底配风孔7 和插板8;所述外壳体1设置在所述内壳体2外侧;所述内壳体2设置在所述外壳体1内部,内壳体2与外壳体1之间形成有进风腔9;所述吸热法兰 3设置在所述燃烧室4上方;所述燃烧室4设置在所述内壳体2内侧上端,燃烧室4位于所述气化室5上方;所述气化室5设置在所述内壳体2内侧下端;所述上配风孔6设置在所述燃烧室4和气化室5之间;所述底配风孔7 设置在所述气化室5底部;所述插板8连接在所述气化室5底部,插板8位于所述底配风孔7下方。
生物质颗粒燃料燃烧结构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壳体1侧部设有进风口10,所述进风口10连通所述进风腔9,进风腔9经所述底配风孔7连通气化室5内部。底配风孔7为燃料进行一次配氧,辅助燃料燃烧后析出可燃气体。
生物质颗粒燃料燃烧结构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进风口10连通所述进风腔9,进风腔9经所述上配风孔6连通气化室5和燃烧室4之间。进风口 10外置鼓风机从此处向进风腔9吹进配风。上配风孔6为从气化室5向上的可燃气体进行供氧。
生物质颗粒燃料燃烧结构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壳体1侧部设有点火棒11,所述点火棒11穿过所述进风腔9伸入所述气化室5内部。点火棒11 通过电控系统给电,点燃燃烧室4内的燃料。点火棒11、电控系统属于现有技术。
生物质颗粒燃料燃烧结构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燃烧室4底部呈锥形,所述气化室5中部直径大于气化室5上下两端直径。可燃气体在燃烧室4配氧后剧烈的燃烧,释放热能。燃料在气化室5内被点燃后,析出大量可燃气体。
生物质颗粒燃料燃烧结构采用多次配风,自动调风的设计,燃烧室4内壁配风风道采用有角度的螺旋线排列。结合炉具的结构,进料和二次燃烧空间呈漏斗状。使得燃烧室4内的火焰,沿着逆时针聚拢在换热器的最大换热面上。火焰的外焰被拉长,燃烧室4内与氧气的混合达到最大值,有效的提高了燃烧室4的温度,使得燃料在有限的空间内能迅速的气化出可燃气体。在可燃气体上升的过程中,不断地从风道内配氧,随着燃烧器底部灰烬的增加,挡住了不必配风的区域,使得灰烬上部的配风自动加大,在高档位运行时,保障了燃烧区域的供氧量。烟气向上行进时会由中心向四周扩散,大的灰烬或颗粒在漏斗边缘处进行沉降。使得排烟达到无尘无烟的效果,最大限度的抑制了下料时,料渣悬浮燃烧产生大量烟尘,随着烟气的向前行进,进入向下的集灰室,大的烟尘再次沉降,经由上升烟道被引风机吹入烟囱时,颗粒物几乎用肉眼难以看见。
参见图2及图3,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生物质颗粒燃料进料结构,所述进料结构连接上述的燃烧结构,所述进料结构包括导料筒12、料仓13、螺旋输料器14及进料电机15;所述导料筒12连接在所述燃烧室4侧部;所述料仓13设置在所述导料筒12上端,料仓13下端连通所述导料筒12;所述螺旋输料器14设置在所述导料筒12内部,螺旋输料器14穿过所述料仓13下端;所述进料电机15设置在所述导料筒12外侧,进料电机15连接所述螺旋输料器14。
生物质颗粒燃料进料结构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料筒12靠近燃烧室4 的一侧向上凸起形成折角16,所述螺旋输料器14末端延伸至所述折角16 处。导料筒12配有正压风管,防止回火回烟,避免了传统进料装置烟气容易从料斗中反出,极有可能引燃料仓13进而造成更大的损失。
本实用新型工作时,料仓13中的燃料通过进料机构的进料电机15驱动,通过螺旋输料器14投入到燃烧室4内的气化室5,并被点火棒11引燃,此时,通过燃烧室4进风口10,鼓风机向燃烧机构外壳体1和内壳体2之间的进风腔9进行送风配氧。风从燃烧室4底部的底配风孔7吹进燃料下部空间,燃烧室4内开始析出大量的可燃气体。随着火焰上升,在气化室5上配风孔 6处有漏斗形状的压缩区域,使得燃烧所产生的涡流抑制了上升较快的火焰。当火焰继续向上时通过气化室5上配风孔6后,形成富氧燃烧火焰再次被缩短,外焰直接与炉体上的吸热法兰3相接处,再次形成涡流,此时烟气中较大的颗粒经过两次沉降,已经明显减少,配合炉体后部的沉降结构,明显的烟尘已经看不见。当经过一段时间的燃烧,气化室5内的燃料和灰渣较逐渐增多时,底配风孔7下部的进风量逐渐减少。上部的配风量逐渐增大,保证了大档位燃烧仍旧可以有充足的进氧量。生物质颗粒燃料燃烧及进料结构配有正压风管,防止回火回烟,避免了传统进料装置烟气容易从料仓13中反出引燃料仓13的问题,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7)

1.一种生物质颗粒燃料燃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结构包括外壳体、内壳体、吸热法兰、燃烧室、气化室、上配风孔、底配风孔和插板;所述外壳体设置在所述内壳体外侧;所述内壳体设置在所述外壳体内部,内壳体与外壳体之间形成有进风腔;所述吸热法兰设置在所述燃烧室上方;所述燃烧室设置在所述内壳体内侧上端,燃烧室位于所述气化室上方;所述气化室设置在所述内壳体内侧下端;所述上配风孔设置在所述燃烧室和气化室之间;所述底配风孔设置在所述气化室底部;所述插板连接在所述气化室底部,插板位于所述底配风孔下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物质颗粒燃料燃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侧部设有进风口,所述进风口连通所述进风腔,进风腔经所述底配风孔连通气化室内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生物质颗粒燃料燃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连通所述进风腔,进风腔经所述上配风孔连通气化室和燃烧室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物质颗粒燃料燃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侧部设有点火棒,所述点火棒穿过所述进风腔伸入所述气化室内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物质颗粒燃料燃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室底部呈锥形,所述气化室中部直径大于气化室上下两端直径。
6.一种生物质颗粒燃料进料结构,所述进料结构连接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燃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料结构包括导料筒、料仓、螺旋输料器及进料电机;所述导料筒连接在所述燃烧室侧部;所述料仓设置在所述导料筒上端,料仓下端连通所述导料筒;所述螺旋输料器设置在所述导料筒内部,螺旋输料器穿过所述料仓下端;所述进料电机设置在所述导料筒外侧,进料电机连接所述螺旋输料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生物质颗粒燃料进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料筒靠近燃烧室的一侧向上凸起形成折角,所述螺旋输料器末端延伸至所述折角处。
CN201820323432.XU 2018-03-09 2018-03-09 一种生物质颗粒燃料燃烧结构及与其连接的进料结构 Active CN20825356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323432.XU CN208253564U (zh) 2018-03-09 2018-03-09 一种生物质颗粒燃料燃烧结构及与其连接的进料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323432.XU CN208253564U (zh) 2018-03-09 2018-03-09 一种生物质颗粒燃料燃烧结构及与其连接的进料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253564U true CN208253564U (zh) 2018-12-18

Family

ID=646084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323432.XU Active CN208253564U (zh) 2018-03-09 2018-03-09 一种生物质颗粒燃料燃烧结构及与其连接的进料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25356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01603A (zh) * 2019-11-19 2020-01-17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一种具备独立配风系统的秸秆捆烧锅炉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01603A (zh) * 2019-11-19 2020-01-17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一种具备独立配风系统的秸秆捆烧锅炉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001444U (zh) 一种生物质颗粒燃烧机
CN207073817U (zh) 一种新能源生物质颗粒燃烧机铸造装置
CN105864748A (zh) 链条锅炉复合燃烧系统
CN204829880U (zh) 一种带点火装置的生物质颗粒燃烧器
CN107314374A (zh) 一种垃圾焚烧炉一次风进风管
CN101403566A (zh) 节能烘烤炉
CN207849354U (zh) 一种非电驱动生物质燃烧炉
CN208253564U (zh) 一种生物质颗粒燃料燃烧结构及与其连接的进料结构
CN201724255U (zh) 一种以生物质能颗粒为燃料的燃烧炉
CN109695868A (zh) 真火壁炉
CN201724256U (zh) 一种燃料灰垢易排出的环保型生物质能颗粒燃烧炉
CN105698182B (zh) 用于处理垃圾的焚烧系统
CN105698183B (zh) 用于处理垃圾的焚烧炉
CN104930699A (zh) 一种热旋风节能环保锅炉
CN211119312U (zh) 一种利于燃料充分燃烧的锅炉
CN109751592A (zh) 一种工业燃煤层燃炉掺烧半焦的系统与方法
CN2677760Y (zh) 水煤浆垃圾焚烧炉
CN103900100B (zh) 固体颗粒燃料炉灶的供风系统
CN208282085U (zh) 二次裂解燃烧炉
CN205535840U (zh) 一种用于处理垃圾的焚烧炉
CN206771409U (zh) 一种生物质粉末燃烧炉灶
CN208205411U (zh) 一种生物质颗粒燃料热风炉
CN205535839U (zh) 一种用于处理垃圾的焚烧系统
CN201764524U (zh) 生物质成型燃料锅炉配风系统
CN104913312A (zh) 射流式焚烧炉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