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233066U - 列车乘客上下车系统 - Google Patents

列车乘客上下车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233066U
CN208233066U CN201820690172.XU CN201820690172U CN208233066U CN 208233066 U CN208233066 U CN 208233066U CN 201820690172 U CN201820690172 U CN 201820690172U CN 208233066 U CN208233066 U CN 20823306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partment
bus
train
getting
bicycle bask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690172.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宗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820690172.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23306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23306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233066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列车乘客上下车系统,属于铁路运输装备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的列车系统难以兼顾列车车厢更替时间以及占用空间的问题。本列车乘客上下车系统,包括车筐以及用于装载乘客的车厢,所述车筐内具有能容纳所述车厢的空腔,列车乘客上下车系统还包括平推机构以及连接有连接部的升降机构,所述车筐的一侧具有侧部口,所述平推机构能带动所述车厢自所述侧部口通过,所述车筐的顶部具有顶部口,所述车厢上具有用于供所述连接部连接或抓取的抓取部,所述升降机构能驱动所述连接部上下移动并带动所述车厢通过所述顶部口。本列车乘客上下车系统能在减少占用空间的同时缩短列车上车厢的更替时间。

Description

列车乘客上下车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铁路运输装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列车乘客上下车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列车和铁路的发展,铁路交通对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质量乃至生活习惯等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然而,目前的列车为了满足铁路沿线旅客上下车的需要,在行驶至各个车站时均需停下,列车每停一站,均需经过“制动减速——停站等待——再启动加速”的过程。即便列车的行驶速度不断地提高,在铁路沿线停站所耗费的时间仍占到列车全程运行时间一定的比例,使得列车全程的行驶时间变长。
为此,人们设计了一种列车不停站实现旅客上下车的系统,并申请了中国专利(其申请号为:201520776915.1;其公告号为:205059593U),该系统中的列车包括车头、普通车厢以及分散在普通车厢之间的若干改型车厢,改型车厢内设有升降台,下车过渡厢的初始位置在改型车厢的升降台上,用于集中附近车厢中的到站下车旅客,并由升降台举升至改型车厢的车厢顶,再慢速滑停到车尾顶并等待拉下车顶后停靠下客。上车过渡厢的初始位置在车站路轨出站方向的车顶高度上面,用于集中上车旅客并等待拉上车顶。该系统通过列车上的升降台配合过渡厢来实现乘客从列车顶部进行上车和下车,同时,配合车顶行进轮组以及车顶轨道来对过渡厢进行移动导向。该系统充分利用了列车顶部的空间,大大减少了平面空间的占用,但是,上车过渡厢和下车过渡厢均通过列车顶部同一口来实现进出,为了避免两个过渡厢之间碰撞而造成安全事故,需要先将下车过渡厢举升并慢速向车尾方向滑出,使得升降台上方的位置让出后再将上车过渡厢送至升降台上方,甚至为了保证安全,还需要在两者之间预留足够的时间差,导致该列车中车厢更替的时间较长。
人们还设计了一种不停站上下乘客的列车系统及列车不停站上下乘客的方法,并申请了中国专利(其申请号为:201710673885.5;其公布号为:CN107323463A),该列车系统包括主轨道以及沿主轨道运行的列车,还包括副轨道以及沿副轨道运行的乘客上车运载平板车和乘客下车运载平板车,乘客上车运载平板车上装载乘客中转车厢,列车上设置有平板段并在平板段上装载有乘客中转车厢,乘客上车运载平板车、乘客下车运载平板车靠近主轨道的一侧设置有连接臂用于横向伸出后与列车固连。该列车系统在进行乘客上下车时,在列车进站前,欲下车乘客提前转移至列车的乘客中转车厢做好下车准备,同时,欲上车乘客提前进入乘客上车运载平板车的乘客中转车厢,做好上车准备。当列车进站时,乘客下车运载平板车沿副轨道加速运行直至与列车速度一致,乘客下车运载平板车的连接臂横向伸出后与列车固连并同步运行,列车平板段上的乘客中转车厢被横向推至乘客下车运载平板车,装载有乘客中转车厢的乘客下车运载平板车的连接臂收回并脱离列车,再逐渐减速至停车。之后,装载有乘客中转车厢的乘客上车运载平板车沿副轨道加速运行直至与列车速度一致,乘客上车运载平板车上的乘客中转车厢被横向推至列车的平板段,实现乘客的上车。
该列车系统在主轨道旁设置副轨道,并在副轨道上设置与列车同步行进的平板车,用以将列车上的中转车厢推下,以及将平板车上的中转车厢送入列车,为了提高中转车厢上下列车的速度,甚至还要在主轨道的两侧均设置一单独的副轨道,用于在中转车厢从列车一侧推下的同时将列车另一侧平板车上的中转车厢送入列车中,该中转车厢上下列车的方式虽然能大大缩短了车厢更替的时间,但是,需要在列车行驶的主轨道两侧均设置副轨道以及平板车,还需要增加站台等结构配合使用,整体占用的平面空间较大。
由此可知,上述现有技术的列车系统中,难以兼顾列车车厢更替时间长以及平面空间占用大的问题。当需要在城市中设置轨道列车时,受到城市内街道及房屋的限制,列车以及停靠站的规格将被缩小,占用过多平面空间的方案难以实施,对于需要在停靠站停留的列车来说,列车车厢更替的时间长将导致列车全程运行时间长,进而导致列车的载客量大大减少,特别是对于微型化了的列车来说,难以满足城市交通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列车乘客上下车系统,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在缩短车厢更替时间的同时减少列车系统平面空间的占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列车乘客上下车系统,包括车筐以及用于装载乘客的车厢,所述车筐内具有能容纳所述车厢的空腔,其特征在于,列车乘客上下车系统还包括平推机构以及连接有连接部的升降机构,所述车筐的一侧具有侧部口,所述平推机构能带动所述车厢自所述侧部口通过,所述车筐的顶部具有顶部口,所述车厢上具有用于供所述连接部连接或抓取的抓取部,所述升降机构能驱动所述连接部上下移动并带动所述车厢通过所述顶部口。
本列车乘客上下车系统中,车筐用于与车头和/或车底架连接,可由车头或列车底部的驱动装置带动车筐沿着轨道行进,车厢用于装载乘客且车厢能通过车筐上的侧部口或顶部口从车筐中进出。这里,侧部口和顶部口均可作为进口或出口,以下以车厢从侧部口进入车筐并从顶部口取出为例进行工作过程说明。
在列车进站前,欲上车的乘客可先进入平推机构处用于上车的空车厢中等待上车。在列车进站停留后,可由连接部实现对车厢上抓取部的配合连接或者抓取,再通过升降机构将连接部以及车厢向上提起,使得车厢从车筐的顶部口取出。于此同时,平推机构将待上车的车厢从车筐侧部的侧部口平推入车筐中空出的空腔内,则列车的车厢更替完成,即实现了乘客的上下车。
在本列车乘客上下车系统的使用过程中,列车车筐仅一侧开设有侧部口用于供车厢进入,平推机构以及升降机构均可依附列车轨道旁的站台设置,无需像背景技术的现有技术中的方案,在列车行进的主轨道的两旁均另外设置辅助用的副轨道和平板车,还需要增加站台等结构,大大减少了本列车乘客上下车系统在水平面上的占用空间。同时,本列车乘客上下车系统中的车厢从车筐侧部进顶部出或者顶部进侧部出的方法避免了需要将列车上的原车厢取出并完全挪开后再往车筐内送入车厢的方案,减少了上车的车厢与列车上的原车厢之间的干涉,大大缩短了列车上车厢的更替时间。即在缩短车厢更替时间的同时减少了列车系统平面空间的占用。
在上述的列车乘客上下车系统中,列车乘客上下车系统还包括连接在所述升降机构上的平移机构,所述连接部连接在所述平移机构上且所述平移机构能带动所述连接部平移,所述升降机构能驱动所述平移机构上下移动。在升降机构上连接平移机构,使得平移机构能配合升降机构实现对车厢上下左右位置的驱动,方便对车厢下车位置的调整,且整体的结构集成度较高,占用空间更小。
在上述的列车乘客上下车系统中,所述车厢上沿所述侧部口开设方向上的两侧均具有所述抓取部,所述抓取部均沿同一方向伸出。抓取部沿同一方向伸出,则可直接由平移机构沿单一方向移动即可直接实现连接部与抓取部靠近抓取以及远离松开,相对于车厢两侧的抓取部向两侧伸出需要另外设置一机构用于驱动车厢两侧的连接部相向靠近或反向远离的方案来说,结构更简单,抓取和松开的过程更便捷。
在上述的列车乘客上下车系统中,所述抓取部呈扁平状,包括设置于车厢一侧的抓取部一以及设置于所述车厢另一侧的抓取部二,所述抓取部一连接在所述车厢的顶部并水平向外伸出,所述车厢另一侧的顶部具有向上伸出车厢顶面的翻边,所述抓取部二水平连接在所述翻边上端朝向所述抓取部一的一侧。抓取部一和抓取部二的位置设置,使得平移机构可直接驱动连接部平移至抓取部一和抓取部二处,移动过程中无阻挡,行程最短,节约了时间。连接部可为扁平挂钩,扁平状的抓取部可更方便地与扁平挂钩配合连接,抓取结构以及抓取过程简单便捷且抓取稳定性好。
在上述的列车乘客上下车系统中,列车乘客上下车系统还包括上车平台以及位于所述上车平台上方的下车平台,所述平推机构连接在所述上车平台处,所述升降机构和平移机构能带动所述车厢移动至所述下车平台处。在列车行驶轨道旁的站台处设置上车平台和下车平台这双层站台的结构,能将上车和下车的乘客进行分流,避免拥挤,充分利用了竖直方向上的空间,减少了平面空间的占用。
在上述的列车乘客上下车系统中,所述上车平台的外端相对于下车平台的外端向外伸出,所述平推机构连接在所述上车平台外端的上侧,所述升降机构和平移机构能带动所述车厢移动至所述平推机构的上方并使车厢底部的一侧与所述下车平台的外端端部相抵靠。上车平台的外端伸出下车平台的外端,即上车平台朝向车筐的外端相对于下车平台朝向车筐的外端更靠近车筐,平推机构即连接在上车平台伸出下车平台处的上侧,当乘客下车时,升降机构将车筐内的车厢提起,由平移机构带动车厢水平移动至车厢底部的一侧与下车平台的外端端部相抵靠,此时,该车厢位于下车平台的外侧,车厢的下侧悬空,乘客可通过车厢侧部的车门走出车厢并通过下车平台下车,乘客下车后,升降机构驱动车厢下落至平推机构上,用于供下一波乘客上车。
在上述的列车乘客上下车系统中,所述升降机构包括支架、数个竖直设立的导向柱以及升降驱动件,所述支架套设在数个所述导向柱外且所述升降驱动件能驱动所述支架沿着导向柱上下移动,所述平移机构连接在所述支架上。将支架套设在数个导向柱外,由导向柱来对支架进行移动导向,保证了移动的稳定性。当然,根据需要,升降机构也可采用吊机等常用的升降机构。
在上述的列车乘客上下车系统中,所述平移机构包括滑台、连接在滑台上的数个滑轮以及平移驱动件,所述滑台通过所述滑轮抵靠在所述支架的上侧,所述平移驱动件能驱动所述滑台在所述支架上平移,所述连接部连接在所述滑台上。滑台通过滑轮抵靠在支架上侧,可减少滑台相对于支架的摩擦力,使得平移驱动件能更容易驱动滑台移动,进而使得连接部以及车厢的移动更便捷。根据需要,平移机构也可采用电机驱动滑索或钢缆移动的结构。
在上述的列车乘客上下车系统中,所述支架上位于所述滑台两侧固连有齿条,所述平移驱动件包括固连在所述滑台两侧的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均连接有齿轮,所述齿轮与上述齿条相啮合。齿条和齿轮的配合,使得滑台的移动更稳定,精度更高。
在上述的列车乘客上下车系统中,所述平推机构包括用于放置车厢的底座、连接在底座上侧的滑轨、设置在滑轨上的平推台以及能驱动所述平推台沿着滑轨来回移动的平推驱动件。通过平推台水平推动车厢进入车筐,推动过程较为稳定。
在上述的列车乘客上下车系统中,所述平推机构的下方沿与上述滑轨相垂直的方向设置有横向轨道,所述平推机构的底部连接有横向轮,所述横向轮抵靠在所述横向轨道上且能使平推机构沿着所述横向轨道移动。当平推机构推出的车厢位置与车筐的侧部口位置不完全正对时,可通过横向轮和横向轨道的配合使得平推机构发生横向移动,保证车厢能稳定地送入到车筐中。
在上述的列车乘客上下车系统中,所述平推机构的两侧均设置有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作用在所述平推机构的侧部且能使平推机构具有保持在平衡位置的趋势。复位弹簧用于在平推机构偏移后使平推机构回复到初始的平衡位置。
在上述的列车乘客上下车系统中,所述车筐与车厢之间具有能对车厢的水平位置进行限位或解除限位的限位结构。通过限位结构的限位,可避免车厢送入车筐后从侧部口脱出,保证安全性。
在上述的列车乘客上下车系统中,所述车筐顶部位于上述顶部口处设置有顶盖以及能驱动所述顶盖遮挡所述顶部口或开启所述顶部口的开关驱动件,所述车厢的顶部敞开。车厢的顶部敞开,可在实际生产时降低车厢的整体高度,使乘客能坐在车厢内即可,避免了对乘客站立时的阻碍,同时,高度降低的车厢不仅能降低整个列车的占用空间,也能缩短升降机构带动车厢升降的时间,进而缩短了列车车厢的更替时间。
在上述的列车乘客上下车系统中,所述车厢在上述侧部口开设方向上的一侧连接有能启闭的车门。车门开启可供乘客进出车厢,车门关闭时对坐在车厢内的乘客起到了防护的作用。
在上述的列车乘客上下车系统中,所述车筐与车厢之间还设置有能方便所述车厢从上述侧部口和/或顶部口通过的导向结构。通过导向结构的设置,使得车厢进出车筐更顺利,提高了运输效率,缩短了列车车厢更替的时间。
在上述的列车乘客上下车系统中,所述导向结构包括连接在所述车筐底部内侧的均呈长条状的导轨以及导向块,所述导轨和导向块的设置方向与所述侧部口的开设方向相一致,所述车厢上与所述导轨和/或导向块位置对应处开设有导向槽。导向块用于对车厢的移动进行导向,导轨用于对车厢的移动进行支撑并进行辅助导向,从而进一步提高车厢送入车筐时的准确与顺畅,缩短列车车厢更替的时间。
在上述的列车乘客上下车系统中,所述导向块的一端自所述侧部口伸出,且导向块该端的端部具有导向面。设置于上车平台上的车厢与轨道上列车的车筐之间具有一定的间距,将导向块一端伸出侧部口并在端部设置导向面,可为车厢的水平移动提高更早的导向,也为车厢偏向时提供足够的调整距离,进而保证车厢送入车筐内时不会卡死或者因偏向无法送入侧部口的情况,保证了列车车厢更替的时间足够短。
作为另一种情况,在上述的列车乘客上下车系统中,所述导向结构包括连接在所述车筐内侧壁的均呈块状的导轨以及导向块,所述导轨的数量为数个且均沿同一直线间隔分布,所述导轨的分布方向与所述侧部口的开设方向相一致,所述车厢上与所述导轨和导向块位置对应处开设有导向槽。根据实际车筐设计的不同,也可将导向结构设计在车筐的内侧壁,由两个侧壁上的导向结构来为车厢的移动进行更均衡的导向,保证车厢送入车筐内的稳定性和顺畅,进而保证列车车厢更替的时间足够短。
在上述的列车乘客上下车系统中,所述车厢与车筐之间还设置有方便车厢移动的滚轮。滚轮的设计可减少车厢相对于车筐移动时的摩擦,使得车厢的移动更顺畅也更快,进而缩短列车车厢更替的时间。
在上述的列车乘客上下车系统中,所述抓取部的数量为至少三个,数个所述抓取部均从所述顶部口处伸出所述车筐。抓取部从车筐的顶部口处伸出,可在列车经过停留时方便升降机构通过连接部直接抓取外露的抓取部并进行提升,提升速度快,缩短了列车车厢更替的时间。
在上述的列车乘客上下车系统中,所述车厢和车筐上均具有向内凸出呈台阶状的凸出部,且车厢的凸出部和车筐的凸出部的大小和位置相对应。台阶状的凸出部可作为座椅使用,也可为车厢的提供提供导向和稳定的支撑。
在上述的列车乘客上下车系统中,所述限位结构包括开设于所述车筐内壁上的限位孔、设置于限位孔内的弹性件以及限位块,所述限位块在所述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能部分伸出所述限位孔,所述限位块朝向所述侧部口的一侧具有倾斜设置的倾斜面且当所述车厢作用在所述倾斜面上时能推动所述限位块克服弹性件的弹力作用缩入所述限位孔中。车厢从侧部口向车筐内推动时,车厢朝向车筐的一侧抵靠并作用在限位块的倾斜面上,随着车厢向车筐内移动,限位块被挤入到限位孔中,当车厢完全进入车筐内后,限位块在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重新伸出,对车厢朝向侧部口的一侧进行阻挡,防止其脱落。
作为另一种情况,在上述的列车乘客上下车系统中,所述限位结构包括开设于所述车筐内壁上的呈长条状的限位槽、设置于限位槽内的限位杆以及扭簧,所述限位槽沿水平方向开设,所述限位杆的一端铰接在所述车筐内,所述限位杆的另一端在所述扭簧的弹力作用下能向所述侧部口的方向摆动至与所述车筐的内壁相垂直并定位。与上述方案相似,车厢从侧部口送入车筐内时,限位杆受到车厢的作用克服扭簧的弹力作用摆入限位槽内,当车厢完全进入车筐后,限位杆在扭簧的弹力作用下向外弹出,并阻止车厢向侧部口方向移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列车乘客上下车系统通过侧部进顶部出或者顶部进侧部出的方法使得列车可直接配合轨道旁的站台上的平推机构和升降机构使用,无需像现有技术中的列车系统在列车行驶的主轨道两侧均另外设置辅助轨道和平板车,还需要增加站台等结构,占用的平面空间大大减少,利于在城市街道中实施。同时,还避免了需要将列车上的原车厢取出并挪开再往车筐内送入车厢的方案,减少了上车车厢与列车上的原车厢之间的干涉,大大缩短了列车上车厢更替的时间,进而缩短了列车全程的行驶时间,从而提高了列车的总载客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列车乘客上下车系统去除顶棚后停靠站的示意图。
图2是本列车乘客上下车系统中去除顶棚、升降机构和平移机构后停靠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列车乘客上下车系统中升降机构和平移机构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列车乘客上下车系统中平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列车乘客上下车系统中车厢上下车的状态示意图。
图6是本列车乘客上下车系统中车筐顶盖关闭时的示意图。
图7是本列车乘客上下车系统中车厢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列车乘客上下车系统中车厢未送入车筐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列车乘客上下车系统中车筐顶盖开启时的示意图。
图10是本列车乘客上下车系统中车厢从车筐中取出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列车乘客上车车系统中限位结构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列车乘客上车车系统中限位结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车筐;11、空腔;12、侧部口;13、顶部口;14、限位孔;15、限位槽;16、限位杆;2、车厢;21、抓取部;21a、抓取部一;21b、抓取部二;22、导向槽;23、翻边;3、导轨;4、导向块;41、导向面;5、顶盖;6、限位块;61、倾斜面;7、弹性件;8、平推机构;81、底座;82、滑轨;83、平推台;9、升降机构;91、支架;92、导向柱;100、连接部;101、平移机构;101a、滑台;101b、平移驱动件;101c、滑轮;102、上车平台;103、下车平台。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列车乘客上下车系统包括停靠站、轨道上的列车、平推机构8以及连接有连接部100的升降机构9。其中,列车为一个车厢2仅坐1-3人的微型单元列车,包括用于与车头和/或列车车底架相连接的数个车筐1以及用于装载乘客的车厢2,车筐1内具有能容纳车厢2的空腔11。车筐1的一侧开设有侧部口12,平推机构8能带动车厢2自侧部口12通过,车筐1的顶部开设有顶部口13,车厢2上具有用于供连接部100连接或抓取的抓取部21,升降机构9能驱动连接部100上下移动并带动车厢2通过所述顶部口13。
如图5所示,数个车筐1依次连接,车筐1和车厢2的形状均大致呈长方体状,这里,每个车筐1的形状和结构以及每个车厢2的形状和结构相同,以下以单一车筐1和车厢2的结构配合来进行具体说明。如图6~10所示,车筐1仅一侧开设有能供车厢2通过的侧部口12,侧部口12和顶部口13均与车筐1内的空腔11相连通。在本实施例中,侧部口12和顶部口13覆盖空腔11的整个侧壁和整个顶壁。
车筐1与车厢2之间还设置有能方便车厢2从侧部口12通过的导向结构。具体地说,导向结构包括连接在车筐1底部内侧的均呈长条状的导轨3以及导向块4,导轨3和导向块4的设置方向与侧部口12的开设方向相一致。导向块4的一端自车筐1的侧部口12伸出,且导向块4该端的端部具有为圆弧面的导向面41。在本实施例中,车筐1底部与侧壁连接处均具有向内凸出呈台阶状的凸出部,该凸出部用作座椅;导向块4的数量为两个且分别设置在车筐1的底部以及凸出部的顶部;两个导轨3为一组,供设有两组导轨3,分别设置在车筐1的底部以及凸出部的顶部。
车筐1顶部位于顶部口13处设置有顶盖5以及能驱动顶盖5遮挡顶部口13或开启顶部口13的开关驱动件(图中未示出)。在本实施例中,顶盖5通过合页铰接在车筐1的顶部,开关驱动件可采用电机并通过拉索或齿轮齿条配合的结构来驱动顶盖5绕铰接点向上摆动从而使顶部口13开启,即车筐1顶部敞开,用于供车厢2出入,这里,电机通过拉索或齿轮齿条结构来驱动顶盖5翻转的结构为现有结构,对其具体结构及连接方式不另作说明。
车厢2的形状大致与车筐1内空腔11的形状相匹配,车厢2的顶部敞开,供乘客进入车厢2的车门开设于车厢2的侧部。车厢2底部与导向块4位置对应处均开设有导向槽22。在本实施例中,车厢2底部与导向块4位置对应处具有向下凸出的两个导向部,两个导向部之间形成上述导向槽22。导向部上水平穿设有数个滚轴,数个滚轴平行设置且沿水平方向分布,数个滚轴的两端连接有滚轮,该滚轮用于与车筐1内的导轨3相抵靠。车厢2内与车筐1的凸出部相对应的位置也具有向内凸出的凸出部,该车厢2的凸出部和车筐1的凸出部的大小和位置相对应。
抓取部21位于车厢2的顶部,该抓取部21的数量为至少三个且数个抓取部21均从顶部口13处伸出车筐1。在本实施例中,抓取部21的数量为四个且均呈扁平环状,四个抓取部21分设于车厢2顶部的四个边角。抓取部21包括设置于车厢2一侧的抓取部一21a以及设置于车厢2另一侧的抓取部二21b,抓取部一21a连接在车厢2的顶部并水平向外伸出且与车厢2顶部的高度相同,车厢2另一侧的顶部具有向上伸出车厢2顶面的翻边23,抓取部二21b水平连接在翻边23上端朝向抓取部一21a的一侧。
如图11所示,车筐1与车厢2之间具有能对车厢2的水平位置进行限位或解除限位的限位结构。在本实施例中,限位结构包括开设于车筐1内壁上的限位孔14、设置于限位孔14内的弹性件7以及限位块6,限位块6在弹性件7的弹力作用下能部分伸出限位孔14,限位块6朝向侧部口12的一侧具有倾斜设置的倾斜面61且当车厢2作用在倾斜面61上时能推动限位块6克服弹性件7的弹力作用缩入限位孔14中。这里,限位结构的数量可为数个且分布在车筐1的内壁上,弹性件7可选用弹簧等较为常用的零件。
如图2所示,停靠站包括数个位于底部的竖直设置的立柱、水平固定在立柱顶部的上车平台102、水平设置于上车平台102上方的下车平台103以及遮挡在顶部的顶棚,上车平台102与下车平台103之间的间距大于车厢2的高度。上车平台102与立柱底部所处平面之间以及下车平台103与上车平台102之间均设置有供乘客上下的楼梯。上述平推机构8连接在上车平台102处,上述升降机构9能带动车厢2移动至下车平台103处。
在本实施例中,上车平台102的外端相对于下车平台103的外端向外伸出,平推机构8连接在上车平台102外端的上侧,升降机构9和平移机构101能带动车厢2移动至平推机构8的上方并使车厢2底部的一侧与所述下车平台103的外端端部相抵靠。这里,上车平台102的外端伸出下车平台103的外端,即上车平台102朝向车筐1的外端相对于下车平台103朝向车筐1的外端更靠近车筐1,平推机构8即连接在上车平台102伸出下车平台103处的上侧。上车平台102与轨道相邻设置,即上车平台102与列车相邻设置。如图3所示,列车乘客上下车系统还包括连接在升降机构9上的平移机构101,连接部100连接在平移机构101上且平移机构101能带动连接部100平移,升降机构9能驱动平移机构101上下移动。
具体地说,升降机构9包括由两根长杆组成的支架91、数个竖直设立的导向柱92以及升降驱动件,长杆的四个端部分别套设在数个导向柱92外,升降驱动件为液压缸,其通过伸缩杆作用在支架91底部并能驱动支架91沿着导向柱92上下移动,平移机构101连接在支架91上。
平移机构101包括滑台101a、连接在滑台101a上的数个滑轮101c以及平移驱动件101b,滑台101a通过滑轮101c抵靠在支架91的上侧,支架91上位于滑台101a两侧固连有齿条,平移驱动件101b包括固连在滑台101a两侧的两个驱动电机,两个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均连接有齿轮,齿轮与齿条相啮合。驱动电机能通过齿轮和齿条的配合驱动滑台101a在支架91上沿着齿条的设置方向平移,连接部100为挂钩,连接在滑台101a上。在本实施例中,用于抓取同一个车厢的滑台101a共两个,每个滑台101a上固连有两个挂钩,用于分别钩住车厢上的四个抓取部21。
如图4所示,平推机构8包括用于放置车厢2的底座81、连接在底座81上侧的滑轨82、设置在滑轨82上的平推台83以及能驱动平推台83沿着滑轨82来回移动的平推驱动件。在本实施例中,底座81内供设置有两个同步轮,同步轮上绕设有同步带,平推驱动件为电机,其输出端与其中一个同步轮传动连接,平推台83与同步带固定。这里,为了配合车厢2上凸出部的结构,底座81分为两部分,且两处上侧均设置有滑轨82,用于支撑车厢2。
平推机构8的下方的上车平台102上侧沿与滑轨82相垂直的方向设置有横向轨道,平推机构8的底座81底部连接有数个横向轮,数个横向轮均抵靠在横向轨道上且能使平推机构8沿着横向轨道移动。平推机构8的两侧均设置有复位弹簧,复位弹簧连接在上车平台102上侧且分别作用在平推机构8的两侧,且能使平推机构8具有保持在平衡位置的趋势。
在本列车乘客上下车系统中,车筐1与车底架固连,车筐1之间也相互固连,可由车头或安装在列车底部的驱动装置带动车筐1沿着轨道行进,车厢2用于装载乘客且车厢2能通过侧部口12或顶部口13从车筐1中进出。这里,侧部口12和顶部口13均可作为进口或出口,即车厢2可自侧部口12进入车筐1并从顶部口13取出,或者车厢2从顶部口13进入车筐1并从侧部口12取出,以下以车厢2从侧部口12进入车筐1并从顶部口13取出为例进行工作过程说明。
在列车行经停靠站前,欲上车的乘客可通过检票闸机进入到上车平台102的平推机构8上的上车车厢2中等待上车。这里,因车厢2的顶部敞开,车厢2的高度可限于乘客坐在座椅上的高度,并不会妨碍乘客的乘坐,也能减少车厢2占用的空间。因列车上的车厢2的抓取部一21a水平伸出车厢2,抓取部二21b通过翻边23的设置位于车厢2的上方,则滑台101a上作为连接部100挂钩的位置可在平移机构101和升降机构9的的带动下分别移动至抓取部一21a和抓取部二21b的下方的位置,等待列车进站。
当列车进站后,开关驱动件驱动顶盖5向上翻转,使得顶部口13开启,列车停留后,升降机构9直接带动滑台101a上升,则扁平状挂钩分别对应勾住车厢2上的四个呈扁平环形的抓取部21并带动车厢从车筐1的顶部口13吊出。车厢2完全吊出车筐1的顶部口13并达到要求高度后,升降机构9停止动作,平移机构101上的平移驱动件101b通过齿轮和齿条的配合带动滑台101a以及车厢2水平向下车平台103方向移动直至车厢2底部的一侧抵靠在下车平台103上,此时,该车厢2位于下车平台103的外侧,车厢2的下侧悬空,平移机构101停止动作,车门打开,乘客下车至下车平台103上。乘客全部下完车后,连接部100随升降机构9竖直下降,将车厢2放置于平推机构8上,车厢2继续进人。连接部100从抓取部21中脱出,则可在升降机构9以及平移机构101的带动下向初始位置移动。在车厢2离开车筐1的同时,因列车车筐1具有侧部口12一侧的上车平台102上的上车车厢2与列车有一定的安全距离,可同时或滞后较短的时间由平推驱动件通过同步轮和同步带驱动平推台83推动车厢2向车筐1的侧部口12方向移动,通过导向块4上的导向面41将导向块4插入车厢2底部的导向槽22内,为车厢2的水平移动提供导向,使得车厢2底部的滚轮能移动至车筐1内导轨3的顶部并与导轨3顶部相抵靠,通过滚轮的滚动更好地将车厢2送入车筐1中。当车厢2的位置与车筐1的侧部口12位置错开,可由导向块4配合平推机构8下方的横向轨道和横向轮来使平推机构8发生横向位移,使得车厢2的位置能与侧部口12更好地正对,保证送入的顺畅。此时,车门已关闭,开关驱动件也驱动顶盖5复位。平推机构8的底部横向还设置有数个滚轮,滚轮下面设置有滑轨,用于平推机构8的横向移动,在将车厢2送入车筐1的过程中,便于车筐1的导向块顺畅推入车厢2的导向槽。
在此推入的过程中,车厢2会抵靠在限位块6的倾斜面61上并随着不断的前进向限位块6施加作用力,使得限位块6受到作用力克服限位孔14内的弹性件7的弹力作用并缩入限位孔14中,解除对车厢2的水平位置限位,车厢2即可顺利地送入车筐1的空腔11中。当车厢2完全经过限位孔14的位置时,限位块6在弹性件7的弹力作用下重新弹出,实现对车厢2的水平位置限位,保证车厢2内乘客的安全。
在本列车的使用过程中,列车车筐1仅一侧开设有侧部口12用于供车厢2进出,可直接配合轨道旁的上车平台102使用,无需另外设置辅助的轨道和平板车,还需要增加站台等结构,大大减少了列车在水平面上的占用空间。另外,本列车的车厢2通过侧部进顶部出或者顶部进侧部出的方法避免了需要将列车上的原车厢2取出并完全挪开后再往车筐1内送入车厢2的方案,减少了上车车厢2与列车上的原车厢2之间的干涉,大大缩短了列车上车厢2更替的时间,进而缩短了列车全程的行驶时间,从而提高了列车的总载客量。
除以上技术方案以外,根据需要,导向结构中的导向块4和导轨3也可对应设置于车筐1内相对的两个侧壁,同样能用于对车厢2的水平移动进行导向,为避免导向块4和导轨3的设置影响车厢2的升降,可将导向块4设计为圆形块状,将导轨3设计为数个圆形块状且沿水平方向呈直线间隔分布,并在车厢2的外侧壁上与导轨3位置对应处沿竖直方向开设数个导槽,则车厢2也可相对于导轨3上下移动且导轨3也能为车厢2的升降作导向。当然,导向结构还可包括连接在车筐1内侧壁的数个导轮以及凸出于车厢2外侧壁的支撑轨道,导轮均凸出于车筐1的内侧壁且数个导轮沿水平方向分布,支撑轨道呈长条状且水平固连于车厢2的外侧壁,支撑轨道的下侧面能与导轮上侧的轮面相抵靠。通过导轮和支撑轨道的配合也可对车厢2送入车筐1内的过程进行导向,且导轮和支撑轨道的结构并不影响车厢2相对于车筐1升降。如图12所示,限位结构也可包括开设于车筐1内壁上的呈长条状的限位槽15、设置于限位槽15内的限位杆16以及扭簧,限位槽15沿水平方向开设,限位杆16的一端铰接在车筐1内,限位杆16的另一端在扭簧的弹力作用下能向侧部口12的方向摆动至与车筐1的内壁相垂直并定位。该方案与上述方案相似,车厢2从侧部口12送入车筐1内时,限位杆受到车厢2的作用克服扭簧的弹力作用摆入限位槽15内,当车厢2完全进入车筐1后,限位杆16在扭簧的弹力作用下向外弹出并抵靠在限位槽15一端的端壁上,以阻止车厢2向侧部口12方向移动。
上车平台120与下车平台103的结构还可如下:上车平台102靠近车筐1的外端与下车平台103靠近车筐1的外端与车筐1的水平距离相等,平推机构8连接在上车平台102外端的外侧且平推机构8上侧具有与上车平台102的台面高度对应的待车厢位。这里,待车厢位的高度以能方便车厢2内人员上车为准,如能使待车厢位上的车厢2的车门底部与上车平台102的上台面相齐平。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Claims (16)

1.列车乘客上下车系统,包括车筐(1)以及用于装载乘客的车厢(2),所述车筐(1)内具有能容纳所述车厢(2)的空腔(11),其特征在于,列车乘客上下车系统还包括平推机构(8)以及连接有连接部(100)的升降机构(9),所述车筐(1)的一侧具有侧部口(12),所述平推机构(8)能带动所述车厢(2)自所述侧部口(12)通过,所述车筐(1)的顶部具有顶部口(13),所述车厢(2)上具有用于供所述连接部(100)连接或抓取的抓取部(21),所述升降机构(9)能驱动所述连接部(100)上下移动并带动所述车厢(2)通过所述顶部口(1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列车乘客上下车系统,其特征在于,列车乘客上下车系统还包括连接在所述升降机构(9)上的平移机构(101),所述连接部(100)连接在所述平移机构(101)上且所述平移机构(101)能带动所述连接部(100)平移,所述升降机构(9)能驱动所述平移机构(101)上下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列车乘客上下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厢(2)上沿所述侧部口(12)开设方向上的两侧均具有所述抓取部(21),所述抓取部(21)均沿同一方向伸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列车乘客上下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抓取部(21)呈扁平状,包括设置于车厢(2)一侧的抓取部一(21a)以及设置于所述车厢(2)另一侧的抓取部二(21b),所述抓取部一(21a)连接在所述车厢(2)的顶部并水平向外伸出,所述车厢(2)另一侧的顶部具有向上伸出车厢(2)顶面的翻边(23),所述抓取部二(21b)水平连接在所述翻边(23)上端朝向所述抓取部一(21a)的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列车乘客上下车系统,其特征在于,列车乘客上下车系统还包括上车平台(102)以及位于所述上车平台(102)上方的下车平台(103),所述平推机构(8)连接在所述上车平台(102)处,所述升降机构(9)和平移机构(101)能带动所述车厢(2)移动至所述下车平台(103)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列车乘客上下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车平台(102)的外端相对于下车平台(103)的外端向外伸出,所述平推机构(8)连接在所述上车平台(102)外端的上侧,所述升降机构(9)和平移机构(101)能带动所述车厢(2)移动至所述平推机构(8)的上方并使车厢(2)底部的一侧与所述下车平台(103)的外端端部相抵靠。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列车乘客上下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机构(9)包括支架(91)、数个竖直设立的导向柱(92)以及升降驱动件,所述支架(91)套设在数个所述导向柱(92)外且所述升降驱动件能驱动所述支架(91)沿着导向柱(92)上下移动,所述平移机构(101)连接在所述支架(91)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列车乘客上下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平移机构(101)包括滑台(101a)、连接在滑台(101a)上的数个滑轮(101c)以及平移驱动件(101b),所述滑台(101a)通过所述滑轮(101c)抵靠在所述支架(91)的上侧,所述平移驱动件(101b)能驱动所述滑台(101a)在所述支架(91)上平移,所述连接部(100)连接在所述滑台(101a)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列车乘客上下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平推机构(8)包括用于放置车厢(2)的底座(81)、连接在底座(81)上侧的滑轨(82)、设置在滑轨(82)上的平推台(83)以及能驱动所述平推台(83)沿着滑轨(82)来回移动的平推驱动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列车乘客上下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平推机构(8)的下方沿与上述滑轨(82)相垂直的方向设置有横向轨道,所述平推机构(8)的底部连接有横向轮,所述横向轮抵靠在所述横向轨道上且能使平推机构(8)沿着所述横向轨道移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列车乘客上下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平推机构(8)的两侧均设置有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作用在所述平推机构(8)的侧部且能使平推机构(8)具有保持在平衡位置的趋势。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列车乘客上下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筐(1)与车厢(2)之间具有能对车厢(2)的水平位置进行限位或解除限位的限位结构。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列车乘客上下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筐(1)顶部位于上述顶部口(13)处设置有顶盖(5)以及能驱动所述顶盖(5)遮挡所述顶部口(13)或开启所述顶部口(13)的开关驱动件,所述车厢(2)的顶部敞开。
1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列车乘客上下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筐(1)与车厢(2)之间还设置有能方便所述车厢(2)从上述侧部口(12)和/或顶部口(13)通过的导向结构。
1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列车乘客上下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抓取部(21)的数量为至少三个,数个所述抓取部(21)均从所述顶部口(13)处伸出所述车筐(1)。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列车乘客上下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结构包括开设于所述车筐(1)内壁上的限位孔(14)、设置于限位孔(14)内的弹性件(7)以及限位块(6),所述限位块(6)在所述弹性件(7)的弹力作用下能部分伸出所述限位孔(14),所述限位块(6)朝向所述侧部口(12)的一侧具有倾斜设置的倾斜面(61)且当所述车厢(2)作用在所述倾斜面(61)上时能推动所述限位块(6)克服弹性件(7)的弹力作用缩入所述限位孔(14)中。
CN201820690172.XU 2018-05-09 2018-05-09 列车乘客上下车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823306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690172.XU CN208233066U (zh) 2018-05-09 2018-05-09 列车乘客上下车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690172.XU CN208233066U (zh) 2018-05-09 2018-05-09 列车乘客上下车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233066U true CN208233066U (zh) 2018-12-14

Family

ID=645828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690172.X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8233066U (zh) 2018-05-09 2018-05-09 列车乘客上下车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23306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82418A (zh) * 2018-05-09 2018-09-04 杨宗林 列车乘客上下车系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82418A (zh) * 2018-05-09 2018-09-04 杨宗林 列车乘客上下车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608781B (zh) 动车组头部导流罩开闭机构
CN107867303B (zh) 一种火车上行李架升降装置及方法
CN105937322B (zh) 无避让多层停车装置
CN208233066U (zh) 列车乘客上下车系统
CN201405876Y (zh) 火车不停车快速上下客装置
CN205010862U (zh) 一种轻型高速堆垛机
CN104609196B (zh) 一种自动上下靠模设备
CN108407820A (zh) 一种列车
CN214985381U (zh) 一种铁路工程维护用轨道检测装置
CN208233043U (zh) 一种列车
CN207747831U (zh) 一种可升降的汽车扶手箱
CN201416286Y (zh) 一种垂直升降式停车设备
CN108482418A (zh) 列车乘客上下车系统
CN208899939U (zh) 一种桥式无避让立体车库
CN104947987B (zh) 一种取车器及其使用方法
CN209053478U (zh) 单轨无避让停车设备
CN201411927Y (zh) 双层侧置式立体停车设备
CN201121426Y (zh) 一种垂直升降停车设备
CN205709345U (zh) 多角度斜行电梯自适应变轨门系统
CN105863320B (zh) 一种电瓶车自动停车系统
CN208168482U (zh) 一种自行车立体车库系统
CN107401304A (zh) 一种双层立体停车装置
CN207194565U (zh) 一种立体车库用泊位装置
CN107651051A (zh) 一种省力的悬挂式自行车竖直停放装置
CN203222404U (zh) 地下停车场双工位汽车提升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317600 William Hotel, Shuanggang Road, Yuhuan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Yang Zonglin

Address before: 317600 Room 301, No. 81 Lane 8, East Zhucheng Road, Yucheng Street, Yuhuan City, Tai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Yang Zonglin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1214

Termination date: 2020050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