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183787U - 一种挡墙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挡墙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183787U
CN208183787U CN201721481480.3U CN201721481480U CN208183787U CN 208183787 U CN208183787 U CN 208183787U CN 201721481480 U CN201721481480 U CN 201721481480U CN 208183787 U CN208183787 U CN 20818378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ake
wall structure
barrier wall
contact surface
stratu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481480.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蔡政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uwans Ltd
Original Assignee
Puwan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uwans Ltd filed Critical Puwans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481480.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18378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18378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183787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it Excavations, Shoring, Fill Or Stabilisation Of Slop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挡墙结构,包括:墙本体,内部以灌浆材料填实,具有第一接触面及第二接触面,所述第一接触面与地面相对侧接触,所述第二接触面与待支持边坡接触;至少一第一支持桩,分别包含:第一延伸方向,灌浆空间,及多个出浆孔;所述第一支持桩与所述墙本体相连接沿所述第一延伸方向通过所述第一接触面至地面下方;所述灌浆空间以灌浆材料填实;所述出浆孔排出灌浆材料形成多个根部,增加所述第一支持桩与地层的摩擦力,限制地层位移,且有改良地质的作用。

Description

一种挡墙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挡墙结构,特别指一种具有地层改良且施作简便的挡墙结构。
背景技术
在一些地震频发的地区,主要是山区陡峭且多雨的环境,道路常在台风季节崩毁、坍塌,尤其山区路面连接下边坡之一侧常因大雨冲刷而崩塌;更甚者,路面上边坡处的挡土墙也常因土石流而损毁。
现有的挡土墙,多半利用挡土墙本身的重量及杠杆原理,向地层施加作用力,致使地层不易滑动而有挡土的效果。然而,已知利用重力使坡地地层不易移动,事实上并未改善坡地的地层结构,导致坡地相邻的路面或平面下方的地层乘载力并未实质被改善,而地层仍有滑动的潜在危险。尤其是在台风过后的挡土墙补整,地层水土保持已然不佳的状态下,若不正视坡地地质的改良,很可能导致再一次的坍塌。然而,事实上确实如此,暴雨过后,路面或挡土墙重复坍塌的事件,层出不穷。
因此,坡地处的挡土墙除了阻挡地层滑走的目的,地质的改善实乃问题的症结,只有同时解决上述两种情况,可解决真正的问题。
因此,如果要改善地质结构,目前是以RC桩打入地层再以此连接挡土墙,来达到改良地层的效果,然而,若以RC桩连接挡土墙、地层或地盘,会因为施工的环境常为坡地、地层松散的地区,难以实施打桩工程,而更别说已经坍塌的路面;即便是在情况良好的情况下,打桩工程仍需要大型机具进驻,打桩机的臂长也有一定限制,不仅工程浩大又耗时,更受环境所限制。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创作提供一种挡墙结构,除了能发挥挡土的效果,更具有地质改良的功效,不仅在施作上简易快速,且机动性高、受环境限制少,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挡墙结构,其可达到阻挡地层位移、地质改良、施作简便且不受限于环境空间,是通过如下技术特征实现的。
一种挡墙结构,包含墙本体,具有第一接触面及第二接触面。
墙本体设置在边坡上,墙本体是一种现有的结构,例如重力式挡墙、悬臂式挡墙、自然工法堆砌等。
墙本体所使用材料及组成并非本实用新型所限制,即钢筋混凝土造、水泥浇注、喷凝土等已知结构皆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墙本体。
墙本体本身所需的结构强度,以实际现场状况做判断应采何种形式完成,只要墙本体抗应力强度达到国家标准即可。
第一接触面与墙本体所设置的地面相对侧接触,且接触面形状、方向依据地形而定,并不限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所述的平面。
第二接触面与挡墙结构所欲支持的边坡接触,所述边坡是一种壁,并不因其倾斜角度而有差异;换言之,本实用新型的边坡可为陡峭的,也可为平缓的,根据地形而定。
包含至少第一支持桩,第一支持桩具有:第一延伸方向,灌浆空间及多个出浆孔。
第一支持桩与墙本体相连接固定。第一支持桩的设置,可预先在地层打设钻孔空间,再置入所述第一支持桩。
钻孔空间在地层松软之处,可选择性实施;换言之,钻孔空间适当情况并非必须,而可以直接将第一支持桩打入地层。
第一延伸方向是指第一支持桩延伸的方向,一般而言,第一延伸方向指向第一接触面直至地层。第一延伸方向指向之处有足以支持挡墙结构的岩盘为最佳。
第一支持桩通过第一接触面后,可延伸至地层深处,有利本挡墙结构连接地盘,以及限制地层位移的效果。
第一支持桩具有的灌浆空间,用来填充灌浆材料,强化第一支持桩的强度。
第一支持桩具有的多个出浆孔,用以排出尚未凝固的灌浆材料,透过施压力灌注将灌浆材料挤出出浆孔,所述些灌浆材料将沿着地层中隙缝扩散,凝固后形成多个根部。
出浆孔的形状并不限制其孔的形状大小,而已达成顺利排出适量的灌浆材料为目的,且出浆孔数量可依地质状况调整。
凝固后的多个根部随着灌浆施加的压力而有所变化,即,施加越大压力可以扩散至地层各处,达到良好的地改效果,待其凝结后足以限制地层位移滑动,且增强地层及第一支持桩之间摩擦力。
根部质量够大足以形成一基座,除了重量本身可以限制地层位移外,上述摩擦力也有效提供限制地层位移的功效。
除此之外因为限制了地层地位移,更使地层的乘载力增加。例如:实施在边坡处的挡墙结构,可让挡墙结构一侧路面下方的地层增加其对路面的乘载力。尤其是实施于下边坡处的挡墙结构,因为根部作用在地层的功效,限制路面下方的地层位移,进一步增加其对路面的乘载力。
依据另一实施例,第一支持桩还包括出浆缝,可排出较出浆孔更多的灌浆材料,使出浆缝周围的根部较出浆孔更多。
依据另一实施例,墙本体包括墙身及基底,第一支持桩可以从基底或是墙身向第一延伸方向延伸。
墙身与基底相连接,基底指跟第一接触面接触的部分墙本体,墙身具有第二接触面用以阻挡边坡地层的部分墙本体。
第一支持桩可以与墙身或是基底相连接,并以排列方式设置与边坡斜向略呈垂直,达到较佳的阻挡功效。其并排的间距得依照实际情况而变更。较佳的并排设置方式可以采矩阵、波浪形、锯齿型排列。一般而言,排列较长的一边与边坡斜向略呈垂直,达到较佳的阻挡功效。
第一支持桩之间可用固定件相连接,限制第一支持桩之间的相对位置。
固定件的可以为钢筋捆绑、弯钩箍筋、水平筋焊接在各第一支持桩上,达成限制第一支持桩之间的相对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施作便捷,且不被环境所限制的挡墙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使用的第一支持桩是定制化的管桩,其直径约为10cm左右,可利用小型钻孔机具在地层钻孔,形成钻孔空间用以设置第一支持桩。
换言之,本实用新型可利用机动性高的小型钻孔机具到达大型机具无法触及之处实施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尤其在山边坡已经坍陷之处,大型机具的进入是相当困难,此时必须靠着机动性高的小型机具进行作业,且本实用新型提供更佳的手段来改善地层,更有效的阻挡地层位移。
特别在山区路面下边坡处的施工,若实行现有的技术,将深受环境所影响,除了开挖机具难以接近,进行模板支撑作业时往往需要各式搭架来辅助作业,将大幅影响作业时间。
透过本实用新型第一支持桩本身就提供了支撑的功效,一旦第一支持桩设置完成,后续的作业可以依靠第一支持桩进行各式工程,例如绑筋、架设模板等等,有效改善现有技术中施工上的难度及时间。
依据另一实施例,本挡墙结构更包含至少第二支持桩。第二支持桩可与墙本体或墙身或基底相连接。
第二支持桩具有第二延伸方向,第二延伸方向指向待支持边坡处邻近地层。
第二支持桩可通过第二接触面作用在邻近地层,限制地层的位移。
第二支持桩可以包含灌浆空间,用以填入灌浆材料强化其强度。
第二支持桩可以包含多个出浆孔,出浆孔排出灌浆材料形成多个根部,强化第二支持桩在边坡处对地层的限制能力。
依据另一实施例,第二支持桩与墙本体连接之外,第二支持桩的一端更透过机构性连接第一支持桩一端,加强结构强度。
所谓机构性连接,可以提供一弯管连接第一支持桩一端与第二支持桩的相对端或采焊接等方式将两端连接。
第二支持桩的第二延伸方向可以略平行待支持边坡的坡向,或以铺设在边坡上,再以喷凝土方式覆盖第二支持桩。
第二支持桩之间可以固定件相互连接。固定件的可以为钢筋捆绑、弯钩箍筋、水平筋焊接在各个第二支持桩上,达成限制第二支持桩之间的相对位置。
第一支持桩与第二支持桩之间亦可以固定件相连接,限制其相对位置。
依据另一实施例,墙本体具有延伸墙,向待支持边坡处延伸,覆盖在待支持边坡之上,而第二支持桩系在所述延伸墙内部。
延伸墙的目的之一在于强化第二支持桩的应力强度,且在延伸墙上可以进其他工法,例如绿化边坡。
本实用新型的挡墙结构适用于山区、山路、河堤及任何边坡可能滑动之处。
本实用新型所使用的支持桩最佳可为镀锌钢管、钢管等具有耐用的材质,且所述支持桩直径约为10cm,才能达到利用小型钻孔机具来打设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a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右侧示意图。
图1b是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局部剖面放大图。
图1c是图1a的正面视图。
图2是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具体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具体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中标号是:挡墙结构100,第一延伸方向A,墙本体1,第一接触面11,第二接触面12,第一支持桩21,出浆孔41,出浆缝42,根部5,钻孔空间6,路面900。
具体实施方式
为让本实用新型实现上述技术效果、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作详细说明,如下。
图1a、1b、1c显示的挡墙结构100包含:墙本体1,具有第一接触面11及第二接触面12,第一接触面11与地面相对侧接触,第二接触面12与待支持的边坡接触。
墙本体1设置于路面900上边坡处,或其他边坡连接的平面处,例如堤防、山区道路等处。
参照图1a及图1b,挡墙结构100包含至少一个第一支持桩21,所述第一支持桩21具有:第一延伸方向A,灌浆空间3,多个出浆孔41,及多个出浆缝42。
所述第一支持桩的外径大小约为8-10cm左右,管壁厚度约为5.5mm,选择上述尺寸的原因是基于工程施作时的便捷性,8-10cm的管桩可以利用小型机具完成作业。
钻孔空间6预设完成后设置第一支持桩21。第一支持桩21与墙本体1相连接,并沿着第一延伸方向A通过所述第一接触面11至地层下方。
参照图1a及图1c,第一支持桩21以阻挡边坡朝斜向方向位移为目的并排设置,其间隔约为25-100cm,依照实地状况变更其间距:排列方向,一般而言与边坡或壁的斜向方向略呈垂直,当然,在必要情况下可以调整其排列,例如在山路转弯道处、具有角落的坡地、坡地斜向呈现不规则状态等情况。
灌浆材料填满灌浆空间3,且透过多个出浆孔41及多个出浆缝42排出灌浆材料,渗透至地层空隙形成多个根部5。根部5具有提升所述第一支持桩21与地层的摩擦力,限制地层位移。
灌浆空间3用以填入灌浆材料,待灌浆材料凝固后,支持桩的抗应力强度会大幅提升。
多个出浆孔41以适当间距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持桩21,间距约为10-50cm,应依实地状况而定;而且所述出浆孔的形状未限制为圆形孔。
出浆缝42位于第一支持桩21向所述第一延伸方向A的末端,出浆缝42不限制其形状大小,用以排出较多的灌浆材料,使出浆缝42周围的多个根部5较出浆孔41更多,使第一支持桩21在端处具有较佳的支撑。
图2及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例,墙本体1更包含墙身111及基底112,墙身111用以阻挡待支持边坡地层,基底112与墙身111连接,用以站稳在地层上,墙身111及基底112依现场实际状况设计其态,可为现有的挡土结构。
参照图2及图3,所述第一支持桩21可由墙身111或基底112与墙本体1相连接,形成多排结构。
所述第一支持桩21从所述墙身111向所述第一延伸方向A延伸通过所述第一接触面11至地层下方,加强增加墙身111对于边坡的抗应力。
第一支持桩21可以续接方式到达更深的地层下方,图2从墙身处延伸的第一支持桩21显示为两段支持桩所连接而成,其续接手段可为机构性连接,例如:车牙连接、螺旋式连接、焊接或其他机构性连接方式。
第一支持桩21从基底112向所述第一延伸方向A延伸通过所述第一接触面11至地层下方,与基底112连接的第一支持桩21有效加强墙本体1的抗应力,或称边坡重量施加在墙身111的力矩。
图3显示排列方式从墙身111连接向第一延伸方向A延伸的第一支持桩21以较密的排列间距设置,约为20-50cm。从基底112连接向第一延伸方向A延伸的第一支持桩21以50-100cm排列间距设置。
上述各排间距之间约以25cm至100cm设置,且依情况可以增设多排,或以不同形态排列。
图3中第一支持桩21间以固定件7限制彼此的相对位置,固定件7分别连接与墙身111及基底112的第一支持桩21,强化其结构强度。
固定件7的可以为钢筋捆绑、弯钩箍筋、水平筋焊接在各个第一支持桩21,达成限制第一支持桩21之间的相对位置,本具体实施例是采弯钩箍筋为最佳,其特点有施工便捷。
图3中第一支持桩21的多个出浆孔41及多个出浆缝42排出大量灌浆材料在地层中形成基座51,基座51的质量够大足以限制地层滑动位移。
不同于前述根部5,在地质环境较差或较松软的地层,可以利用大量的灌浆材料在地层形成基座51。
参照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例,墙本体1位在路面900的下边坡处。
第一支持桩21放入预设的钻孔空间6。
钻孔空间6系利用小型机具操作所完成,所谓小型机具乃小型钻孔机,其准备作业较现有的施工方法简便许多,尤其位于边坡施工是相当艰辛,此也显示本创作在便捷上获得改善。
墙本体1的墙身111及基底112因位在下边坡处,故必须调整其形态以符合所述地地形,可采用现有的各种形态,如台阶式。
相同地,出浆孔41及出浆缝42可以形成多个根部5或形成基座51。
第一接触面11配合地形及墙本体1的基底而改变形态,接触在相对的边坡地上。
第二接触面12与施工完成后的回填土910接触,所述回填土910所产生的区域可以为道路拓宽之用或平台等其他用途。
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有效改善路面900下方的地层,因挡墙结构100限制路面900下方地层,且本创作具有地质改良的功效,使路面900下方地层的乘载力提升,降低坍塌的危险。
参照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例,墙本体1设在边坡相对一侧平面处,例如河堤、山区边坡。
相同地,所述些钻孔空间6在预定位置设置,第一支持桩21与墙本体1相连接,并设置于钻孔空间6;所述第一支持桩21包含多个出浆孔41及多个出浆缝42,用以排出灌浆材料形成多个根部5。
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还包括延伸墙10,与墙本体1相连接,且自墙本体1向第二延伸方向B延伸至待支持边坡。
延伸墙10内部设有第二支持桩22,与墙本体1相连接;第二支持桩22沿第二延伸方向B设置,且第一支持桩21一端以机构性连接所述第二支持桩22一端,所述机构性连接可为一特制弯管作为其连接件。
第二支持桩22可以包含灌浆空间3,用以填入灌浆材料。
图中显示靠边坡一侧排(内侧排)的第一支持桩21与第二支持桩22相连接;实际实施上,以外侧排的第一支持桩21也可作为连接所述第二支持桩22。
第一支持桩21与第二支持桩22连接后形成一体,第二支持桩22并排覆盖在边坡上,第一支持桩21并排向地层扎下多个根部5,有效限制边坡上土壤及地层的位移。
多个第一支持桩21之间以固定件7限制之间的相对位置,并以固定件7连接第一支持桩21与第二支持桩22,如此可以加强结构强度,亦加强第二支持桩22的强度。
图5的具体实施例中虽然设置三排第一支持桩21,但若以单排并列且机构性连接所述第二支持桩22仍可达成限制边坡地层位移的目的。
本具体实施例主要优点在于第二支持桩22是与第一支持桩21相连接,而有第一支持桩21具有地层的地质改良功能且第二支持桩22具有覆盖边坡阻挡强化限制地层位移的功能。若不设置延伸墙10的话,可以将第二支持桩22设置于待支持边坡处,并以混凝土、水泥浆铺盖。
又或者可结合任一前述具体实施例,第二支持桩22连接所述墙身111,并且沿第二延伸方向B进入边坡地层,第二支持桩22的另一端与第一支持桩21相连接。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21)

1.一种挡墙结构,包括:墙本体,内部以灌浆材料填实,具有第一接触面及第二接触面,所述第一接触面与地面相对侧接触,所述第二接触面与待支持边坡接触;至少一个第一支持桩,分别包括:第一延伸方向,灌浆空间,及多个出浆孔;所述第一支持桩与所述墙本体相连接沿所述第一延伸方向通过所述第一接触面至地面下方;所述灌浆空间以灌浆材料填实;所述多个出浆孔排出灌浆材料形成多个根部,用于增加所述第一支持桩与地层的摩擦力,所述根部扩散于地层,与土壤混合形成基座,用于限制地层位移,改良地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挡墙结构,其特征在于,挡墙结构还包括:至少一个钻孔空间;所述钻孔空间用以置放所述第一支持桩。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挡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浆孔排出灌浆材料形成的多个根部扩散在地层中,与土壤混合形成基座。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挡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持桩包括:多个出浆缝;所述多个出浆缝设于所述第一支持桩于地层的末端处,多个出浆孔用于排出灌浆材料,形成多个根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挡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墙本体还包括墙身,所述第一支持桩从所述墙身沿所述第一延伸方向通过所述第一接触面至地面下方固定。
6.如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挡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墙本体还包括基底,所述第一支持桩从所述基底沿第一延伸方向通过所述第一接触面至地面下方固定。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挡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持桩间隔适当距离排列,通过所述第一接触面至地面下方固定。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挡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持桩以矩阵排列方式通过所述第一接触面至地面下方固定。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挡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持桩排列形成的矩阵较长边与所述第一接触面所接触的边坡坡向略呈垂直,用以加强限制地层在坡向的位移。
10.如权利要求1或8所述的挡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墙结构还包含:至少一个固定件;其中,所述第一支持桩为多个;其中,所述固定件,用以限制所述第一支持桩间的相对位置,且加强固定所述第一支持桩与地层的相对位置。
11.一种挡墙结构,包含:墙本体,内部以灌浆材料填实,具有第一接触面及第二接触面,所述第一接触面与地面相对侧接触,所述第二接触面与待支持的边坡接触;至少一个第一支持桩,分别包含:第一延伸方向,灌浆空间,及多个出浆孔;所述第一支持桩与所述墙本体相连接沿所述第一延伸方向通过所述第一接触面至地层;所述灌浆空间以灌浆材料填实;所述多个出浆孔排出灌浆材料形成多个根部,增加所述第一支持桩与地层的摩擦力,用于限制地层位移,改良地质;至少一个第二支持桩,具有第二延伸方向,所述第二支持桩与所述墙本体相连接沿所述第二延伸方向设置,限制所述第二延伸方向邻近地层的位移。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挡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持桩还包括灌浆空间,所述灌浆空间以灌浆材料填实。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挡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灌浆通过多个出浆孔排出灌浆材料形成根部扩散,与地层结合形成基座。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挡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持桩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持桩一端在墙本体内部以机构性连接,用于加强整体挡墙结构的强度。
15.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挡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延伸方向由所述墙本体内部指向所述第二接触面接触的边坡地层;所述第二支持桩沿所述第二延伸方向通过所述第二接触面,设置于边坡地层。
16.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挡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延伸方向略平行于所述第二接触面,所述第二支持桩沿所述第二延伸方向设置于边坡地层,并于其上覆盖灌浆材料。
17.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挡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墙本体还包括延伸墙,从墙本体延伸向待支持边坡设置,所述第二支持桩从所述墙本体内部沿所述第二延伸方向至所述延伸墙设置。
18.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挡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墙结构还包括:至少一固定件;其中,所述第二支持桩为多个;其中,所述固定件连接多个第二支持桩,用以限制所述第二支持桩间的相对位置。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挡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持桩为多个;所述固定件连接多个第一支持桩,用以限制所述第一支持桩间的相对位置及第一支持桩与地层的相对位置。
20.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挡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还包含:至少一个固定件;其中,所述第一支持桩为多个;所述固定件连接第一支持桩,用以限制所述第一支持桩间之相对位置。
21.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挡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连接所述第一支持桩与所述第二支持桩。
CN201721481480.3U 2017-11-09 2017-11-09 一种挡墙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818378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481480.3U CN208183787U (zh) 2017-11-09 2017-11-09 一种挡墙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481480.3U CN208183787U (zh) 2017-11-09 2017-11-09 一种挡墙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183787U true CN208183787U (zh) 2018-12-04

Family

ID=644422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481480.3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8183787U (zh) 2017-11-09 2017-11-09 一种挡墙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18378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05792B (zh) 多排迷你桩挡土围护结构及施工工艺
CN103590408B (zh) 一种双排桩梁竖锚支护体系及其施工方法
CN103835284A (zh) 一种岩溶地区钻孔灌注桩结构及施工方法
CN105525627B (zh) 一种双向锚定板挡土墙及其施工方法
CN201148621Y (zh) 微型抗滑桩组合结构
CN203741820U (zh) 一种岩溶地区钻孔灌注桩结构
CN209457028U (zh) 一种软土地基的加固结构
CN110374134A (zh) 一种适用于挡土墙加高的组合构件及施工方法
CN109914422A (zh) 一种钢管与土钉组合式基坑支护结构及施工方法
CN211200426U (zh) 一种微型钢管桩挡墙抗滑支挡结构
CN104863177A (zh) 一种复合式挡土墙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207003421U (zh) 一种坐落于硬岩顶面的钢板桩结构
CN108914954A (zh) 预支护与永久支护结合的边坡支护方法
CN108316328A (zh) 一种用于沉井施工的加压下沉装置及其施工方法
CN208472592U (zh) 紧邻深基坑桥梁摩擦桩的钢管桩加固构造
CN208328666U (zh) 一种带锚杆的扩大基础座板式桥台结构
CN204780990U (zh) 一种复合式挡土墙结构
CN207525758U (zh) 一种加强型基坑排桩支护结构
KR100923290B1 (ko) 교량의 교대구조
CN103643686A (zh) 一种坡率平缓的富水滑坡支挡结构及施工方法
CN206956735U (zh) 一种组合式型钢‑phc管桩斜支撑基坑围护结构
CN205576957U (zh) 桩底桩结构
CN108678042A (zh) 用于地基加固的微型钢管桩及利用其进行地基加固的方法
CN208183787U (zh) 一种挡墙结构
CN103410155B (zh) 一种可回收前置装配式支撑围护结构及其应用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1204

Termination date: 2021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