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163554U - 动力工具 - Google Patents

动力工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163554U
CN208163554U CN201820449654.6U CN201820449654U CN208163554U CN 208163554 U CN208163554 U CN 208163554U CN 201820449654 U CN201820449654 U CN 201820449654U CN 208163554 U CN208163554 U CN 20816355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outlet
outer housing
inner housing
housing
power to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449654.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钱富
张士松
顾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peptid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apeptid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peptide Co ltd filed Critical Napeptid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449654.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16355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16355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16355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一种动力工具,其包括:马达;内壳体,外壳体,所述内壳体与所述外壳体间隔设置,所述外壳体设有至少一个出风口,所述内壳体靠近所述外壳体的出风口的一端设有至少一个出风口,风扇,收容于所述内壳体内并且由所述马达驱动,定义经过所述外壳体轴线与所述输出轴轴线的平面为中间平面,所述内壳体的出风口在中间平面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外壳体的出风口在中间平面上的正投影的区域内,使得从内壳体出风口排出的风能够稳定的从外壳体排出,从而避免内外壳体之间存在涡流,不会积聚在内外壳体之间的间隙中,整个动力工具内部的热量能够充分的从外壳体出风口排出,大大加强了双壳体动力工具的散热效果。

Description

动力工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动力工具,尤其是一种散热性能较好动力工具。
背景技术
动力工具,如摆动动力工具。摆动动力工具一般包括壳体、收容在壳体内的马达、用于安装工作头的输出轴、以及连接在马达和输出轴之间的偏心传动机构,偏心传动机构将马达轴旋转运动转换为输出轴围绕自身轴线的摆动运动。这样,在输出轴的自由端连接有不同的附件工作头后,如直锯片、圆锯片、三角形磨砂盘等,摆动动力工具即可以实现多种操作,如锯、切、磨、刮等,以适应不同的工作需求。
但是,摆动动力工具在工作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较大的振动。马达直接设置在壳体上,操作者在操作时,常常直接握持在壳体上,从而振动从工具传递至操作者。因此影响了摆动动力工具的加工安全性以及操作舒适性。因此在解决此类问题时,现有技术人员较为普遍的采用双壳体的减震方式,即在马达壳体的外侧增加一个外壳体,并且马达壳体与外壳体之间通过弹性减震材料间隔开来,以此能够避免噪声以及振动从马达壳体传递到外壳体上,从而当使用者握持在外壳体上时,能够显著的改善使用者使用摆动动力工具时的安全性以及操作的舒适度。但是,双壳体摆动机在解决振动问题的同时又带来了一些其他的问题,较为明显的问题例如散热性能大大下降,由于在马达壳体外又增加了外壳体使得从马达壳体出风口排出的风很容易受到外壳体内壁的影响,导致经马达壳体内的风扇吹出的温度较高的空气无法径直的从外壳体出风口排出,这样的话热空气在内外壳体之间会产生一个紊流,紊流积聚在内外壳体之间无法及时的排出壳体,进而影响出风效率,从而使得双壳体摆动类动力工具不能很好地散热,温度较高,一方面直接影响使用者握持舒适度,另一方面长期使用会影响电机使用效率以及寿命。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摆动类动力工具,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动力工具,具有散热性能好的优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动力工具,其包括:马达;输出轴,由马达驱动并用以安装工作头;壳体,其包括外壳体以及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外壳体内的内壳体,所述内壳体与所述外壳体间隔设置,所述外壳体靠近所述输出轴的一端设有至少一个出风口,另一端设有至少一个进风口,所述内壳体靠近所述外壳体的出风口的一端设有至少一个出风口,所述内壳体的另一端设有至少一个进风口;风扇,收容于所述内壳体内并且由所述马达驱动,所述风扇与所述内壳体的出风口正对;由所述风扇从所述外壳体的进风口吸入的冷空气部分通过所述内壳体的进风口流经所述马达然后从所述内壳体的出风口排出最后从所述外壳体的出风口流出,另一部分冷空气流经所述内壳体与所述外壳体之间的区域并从所述外壳体的出风口流出;其中定义经过所述外壳体轴线与所述输出轴轴线的平面为中间平面,所述内壳体的出风口在中间平面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外壳体的出风口在中间平面上的正投影的区域内。
优选的,所述内壳体的出风口的几何中心与所述外壳体的出风口的几何中心的连线的延长线与所述内壳体的轴线相交。
优选地,所述内壳体的每一个出风口的几何中心与其相对应的所述外壳体的出风口的几何中心在中间平面上相重合。
优选地,所述外壳体出风口的沿外壳体轴向方向的长度与所述内壳体出风口的沿内壳体轴向方向的长度比值为大于1小于等于2。
优选地,所述外壳体出风口的沿外壳体径向方向的长度与所述内壳体出风口的沿内壳体径向方向的长度比值为大于1小于等于1.5。
优选地,所述外壳体出风口处还设有若干加强筋,所述相邻加强筋之间的距离不超过7mm。
优选地,所述加强筋的宽度朝靠近内壳体方向逐渐减小。
优选地,所述外壳体与所述内壳体出风口的数量为两个,且分别对称设置在内壳体与外壳体的左右两侧。
优选地,所述外壳体与所述内壳体出风口的数量为三个,且分别对称设置在内壳体与外壳体的左右两侧以及底侧。
优选地,所述风扇为离心风扇,所述离心风扇与所述内壳体的出风口正对设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中的动力工具,通过增大外壳体出风口面积,使得从内壳体出风口排出的风能够稳定的从外壳体排出,从而避免内外壳体之间存在涡流,不会积聚在内外壳体之间的间隙中,整个动力工具内部的热量能够充分的从外壳体出风口排出,大大加强了双壳体动力工具的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动力工具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动力工具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的动力工具的偏心机构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图1所示的动力工具拿开一部分外壳体的立体图;
图5是图2所示的动力工具沿F-F方向的剖视图;
图6是图1所示的动力工具去除外壳体的立体图;
图7是图1所示的动力工具沿B-B方向的剖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的动力工具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本实施方式中以摆动动力工具为例来阐述本发明的创作构思,摆动动力工具又被称摆动动力工具。但是本发明的动力工具并不局限于摆动动力工具,也可以是转动动力工具,如砂光机或角向磨光机等等。
请参照附图1至附图2,一种摆动动力工具100包括壳体10,收容于壳体10内的马达40,由马达40驱动的风扇50,自壳体10内部延伸出的输出轴30,安装在输出轴30延伸末端31的工作头32、用以在输出轴30的轴向方向上夹紧工作头的夹紧组件33。
壳体10包括纵向延伸的外壳体11以及至少部分收容于外壳体11内的内壳体12,内壳体12与外壳体11隔开设置。外壳体11大致呈直线延伸,外壳体11的纵向延伸轴线为X1,内壳体12部分从外壳体11的一端相对外壳体11弯折延伸。外壳体具有握持区20,用以供使用者引导工具的过程中抓握该握持区。
内壳体12包括至少部分收容输出轴30的头壳121、与头壳121连接的马达壳122。由于外壳体11与内壳体12隔开设置,因此头壳121与外壳体11之间存在间隙123。马达壳122用于安装马达40,马达40具有马达轴41。马达壳122可以根据需要设计成部分或完全包覆马达40。在本实例中,头壳121由金属制成,马达壳122由塑料制成。当然,头壳121和马达壳122可以根据需要由金属或塑料制成。本实施例中的马达壳122由两部分组成,分别设置在马达40的两端并部分包覆马达40,马达40的中间部分则未包覆在马达壳122中。而马达壳122也可以由整体构成,此时它可将马达40完全包覆。
定义经过外壳体11的纵向延伸轴线X1和输出轴30的轴线Y为中间平面,也就是说,当外壳体11的纵向延伸轴线X1与输出轴30的轴线Y共面,构成中间平面。在本实施例中,外壳体11的纵向延伸轴线X1大致垂直于输出轴30的轴线Y。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外壳体11的纵向延伸轴线X1与输出轴30的轴线Y也可以不共面,或共面但不垂直,如外壳体11的纵向延伸轴线X1与输出轴30的轴线Y平行或呈其它角度。
继续参照图2,马达轴41与输出轴30之间设置有偏心传动机构60,通过偏心传动机构60将马达40围绕自身的轴线X2的旋转运动转换为输出轴30围绕自身轴线Y的摆动运动。当输出轴30的自由端连接不同的工作头附件后,如直锯片、圆锯片、三角形磨砂盘等,即可以实现切割或者研磨等操作。
定义经过马达的轴线X2和输出轴的轴线Y为基准平面,也就是说,当马达的轴线X2与输出轴的轴线Y共面,构成基准平面。而在本实施例中,输出轴的轴线Y大致垂直于马达的轴线X2。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马达的轴线X2与输出轴的轴线Y也可以不共面,或共面但不垂直,如马达的轴线X2与输出轴的轴线Y平行或呈其它角度。
当然,在本实施例中,马达的轴线X2和外壳体40的外壳体11的纵向延伸轴线X1重合,因此,基准平面和中间平面重合。
定义工作头运动形成的平面为工作平面,具体到本实施例,工作头(可以是直锯片、圆锯片等)随输出轴30摆动形成垂直于输出轴的轴线Y的摆动平面。摆动平面可以看作是工作头上任意一条垂直于输出轴30的直线随输出轴30摆动形成的平面。因此,摆动平面垂直于上述的中间平面或基准平面。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想到,针对转动动力工具,工作头随着输出轴旋转形成旋转平面。
进一步参照图3,偏心传动机构60包括拨叉61和连接在马达轴上的偏心组件62。其中,偏心组件61包括连接在马达轴41上的偏心轴及安装在偏心轴621上的驱动轮622。拨叉61的一端连接在输出轴30的顶部,其另一端与偏心组件62的驱动轮622相配合。拨叉61包括套设在输出轴30上的套管611及自套管611顶端垂直朝向马达轴41水平延伸的叉状部612。本实施方式中,驱动轮622为滚珠轴承,其具有与拨叉61的叉状部612配合的球形外表面。偏心轴621与马达轴41偏心连接,即偏心轴621的轴线X3与马达轴的轴线X2不重合,且径向偏移一定的间距。拨叉61的叉状部612包覆在驱动轮622的两侧,并且紧密地与驱动轮622的外表面滑动接触。
当马达40驱动马达轴41转动时,偏心轴621则在马达轴41的带动下相对马达40的轴线X2偏心旋转,进而带动驱动轮622相对马达的轴线X2偏心旋转。在驱动轮622的带动下,拨叉61相对输出轴30的轴线Y摆动,进一步地带动输出轴30围绕其自身轴线Y摆动。输出轴30摆动带动安装在其上的工作头摆动从而对工件进行加工。
本实施例中,输出轴的摆动角度为5°。输出轴30的摆动频率为每分钟18000次。通过将输出轴30的摆动角度设置为5°,大大提高了工作头的工作效率,并且当工作头为锯片时,便于碎屑的排出。
需要指出的是,本发明摆动动力工具,输出轴30的摆动角度并不仅限于5°,其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为大于或小于5°的值。输出轴30的摆动频率也不限于每分钟18000次,优选大于每分钟10000次。
请继续参照附图4,该外壳体11由左右两个半壳组合而成,左右半壳体11通过螺钉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参照附图4,外壳体11与内壳体12在靠近输出轴30的一端至少设有一个出风口111、124,在本实施例中出风口111、124的数量为两个,且分别对称的设置在外、内壳体11、12的左右两侧。每一个内壳体12的出风口124均与外壳体的出风口111相对设置,且外壳体11的出风口111的面积大于相对设置的内壳体12出风口124的面积。即每一个内壳体12的出风口124在中间平面上的正投影位于对应外壳体11的出风口111在中间平面上的正投影区域之内,如此设置使得从内壳体12的出风口124排出的风能够全部从外壳体11的出风口111排出,不会受到外壳体11的内壁遮挡导致风反弹回来。
具体的外壳体11的出风口111沿轴线X1方向的长度与内壳体12的出风口124沿轴线X1方向的长度比值为1~2(大于1小于等于2),优选的比值为1.5,外壳体11的出风口111沿轴线Y方向的长度与内壳体12的出风口124沿轴线Y方向的长度的比值为1~1.5(大于1小于等于1.5),优选的比值为1.25。如此设置,使得从内壳体12出风口124排出的风能够径直的从外壳体11出风口111排出,不会受到外壳体11内壁的遮挡,导致出风不通畅造成紊流。
参照图5所示,可以将内壳体12的出风口124与外壳体11的出风口111正对设置,即内壳体12的出风口124的几何中心O2与外壳体11的出风口111的几何中心O1的连线的延长线与内壳体12的纵向延伸轴线X3相交,交点为P。如此设置能够最大范围内的避免从内壳体12出风口排出的风能够直接从外壳体11出风口排出不受到外壳体11内壁的遮挡。
最优的每一个外壳体11的出风口111的几何中心O1与相应的内壳体12的出风口124的几何中心O2在中间平面上相重合。
继续参照图4,外壳体11出风口111处还至少设有一个加强筋113,相邻加强筋113之间的间隔距离不超过7mm,最优为6mm。如此设置,使得动力工具在工作时避免一些异物通过出风口111进入内机壳12内去破坏离心风扇50,或者在非工作状态,动力工具100放置在桌面上或者工具箱内时,一些其他轴类附件进入内壳体12破坏风扇50。本实用新型中内壳体12出风口124上也设有加强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的是也可以将加强筋113仅设置在内壳体12的出风口124上或者是仅设置在外壳体11的出风口111上。
另外,加强筋113朝向内壳体12一侧设有倒锥形导风面,即加强筋113的沿轴线X1方向的宽度朝靠近内壳体12出风口124的方向逐渐减小,如此设置,能够减小从内壳体12出风口124排出的风经过外壳体11出风口111时受到的风阻,使得内壳体12排出的空气能够通畅的从外壳体11出风口111排出,形成一个稳定的风道。
另外,外壳体11沿轴线X1远离工作头方向的延伸末端还设有若干进风口112,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壳体进风口112的数量均为两个,分别对称设置在外壳体11延伸末端的左右两侧。
继续参照附图6,同样内壳体12沿轴线X1远离工作头方向的延伸末端设有至少一个进风口126,在本实施方式中内壳体进风口126的数量为两个,内壳体12出风口设置在内壳体延伸末端的上下两侧。
参照附图7,动力工具100还包括收容于内壳体12内的风扇50,该风扇50设置在靠近出风口111、124的位置处并且安装在马达轴41上,由马达轴41驱动。当马达40驱动马达轴41转动时,风扇50在马达轴41的驱动下高速旋转,将外部的冷空气从外壳体11延伸末端的进风口112吸入,路过电路板16,大部分冷空气通过内壳体12的进风口进入内壳体12内的马达40内冷却马达40,并通先后经过内、外壳体12、11的出风口124、111将携带有热量的空气排出,具体的空气流向可参照附图7中箭头C的走向。小部分冷空气流经内壳体12与外壳体11之间的区域,并从外壳体11的出风口111流出,具体的空气流向可参照附图7中箭头D的走向。
在较佳的实施例中,风扇50可以采用离心风扇,并且离心风扇与内壳体12的出风口124相正对,如此设计离心风扇高速旋转产生的离心力将携带有热量的热空气能够径直的通过内壳体12的出风口124排出。
由于外壳体11的出风口111与内壳体12的出风口12相对,且外壳体11的出风口111面积大于内壳体12出风口124的面积,因此当风扇将空气从内壳体12向外壳体11快速排出时不会受到外壳体11内壁的遮挡,从而能够获得一个稳定通畅的风道。马达40带动风扇50高速旋转使得出风口111、124处的空气流速较大,从而产生文丘里效应,在靠近内壳体12、外壳体11的出风口111、124处形成有一个负压区,使得头壳121与外壳体11之间的间隙123处空气的压力梯度大于负压区的压力梯度,由于存在压强差,头壳121与外壳体11之间间隙123处的空气向负压区流动,并最终从外壳体11的出风口11排出,具体的空气流向参照附图6中箭头E的走向。由于头壳121与外壳体11的前端区域之间存在间隙123,因此该间隙123相当于一个进风口,外部冷空气经间隙123进入头壳121并冷却头壳121,不经过马达40区域,然后直接从外壳体11两侧的出风口111排出。
参照图8为本实用新型动力工具另一实施方式的示意图,其区别仅在于增加了外壳体11与内壳体12的出风口111、124的数量,具体的出风口111、124的数量均为三个,分别设置在内壳体12与外壳体11的左右两侧以及底部。如此设置通过增加出风口111的数量,从而加大热空气的排出量,进而加强了动力工具100的散热效果。另外将额外的出风口111、124设置在壳体11的底部能够避免使用者在工作时避免风直接吹到脸上,影响操作。
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同样可以增加进风口的数量通过加大冷空气的吸入量才加大散热效果,继续参照附图7所示,所述内外壳体进风口的数量为三个,分别设置在内壳体12与外壳体11的左右两侧及底部。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加大外壳体11出风口111的面积,使得外壳体11的出风口111的面积大于相应内壳体12的出风口124的面积,从而从内壳体12的出风口124排出的热空气不会受到外壳体11内壁的遮挡影响,能够径直的从外壳体11的出风口111排出从而获得稳定的空气流速,避免内外壳体之间产生空气紊流,使得内壳体12与外壳体11之间靠近出风口的位置形成一个较低的气压,另外头壳121与外壳体11之间间隙123处的空气受到压强差,向外壳体的出风口处流动并从外壳体出风口排出。整个动力工具内部的热量能够充分的从外壳体出风口排出,不会积聚在内外壳体之间的区域内,大大加强了双壳体动力工具的散热效果。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的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有其他的实现方式,但只要其采用的技术精髓与本实用新型相同或相近似,或者任何基于本实用新型做出的变化和替换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动力工具,其包括:
马达;
输出轴,由马达驱动并用以安装工作头;
壳体,其包括外壳体以及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外壳体内的内壳体,所述内壳体与所述外壳体间隔设置,所述外壳体靠近所述输出轴的一端设有至少一个出风口,所述外壳体另一端设有至少一个进风口,所述内壳体靠近所述外壳体的出风口的一端设有至少一个出风口,所述内壳体的另一端设有至少一个进风口;
风扇,收容于所述内壳体内并且由所述马达驱动,由所述风扇从所述外壳体的进风口吸入的冷空气部分通过所述内壳体的进风口,流经所述马达然后从所述内壳体的出风口排出最后从所述外壳体的出风口流出,另一部分冷空气流经所述内壳体与所述外壳体之间的区域并从所述外壳体的出风口流出;
其特征在于:定义经过所述外壳体轴线与所述输出轴轴线的平面为中间平面,所述内壳体的出风口在中间平面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外壳体的出风口在中间平面上的正投影的区域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体的出风口的几何中心与所述外壳体的出风口的几何中心的连线的延长线与所述内壳体的轴线相交。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体的出风口的几何中心与其相对应的所述外壳体的出风口的几何中心在所述中间平面上相重合。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的出风口的沿所述外壳体轴向方向的长度与所述内壳体的出风口的沿所述内壳体的轴向方向的长度比值为大于1小于等于2。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的出风口沿所述外壳体径向方向的长度与所述内壳体的出风口的沿所述内壳体径向方向的长度比值为大于1小于等于1.5。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的出风口处还设有若干加强筋,所述相邻加强筋之间的距离不超过7mm。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筋的宽度朝靠近所述内壳体的方向逐渐减小。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与所述内壳体的出风口的数量为两个,且分别对称设置在所述内壳体与所述外壳体的左右两侧。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与所述内壳体的出风口的数量为三个,且分别对称设置在所述内壳体与所述外壳体的左右两侧以及底侧。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为离心风扇,所述离心风扇与所述内壳体的出风口正对设置。
CN201820449654.6U 2018-04-02 2018-04-02 动力工具 Active CN20816355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449654.6U CN208163554U (zh) 2018-04-02 2018-04-02 动力工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449654.6U CN208163554U (zh) 2018-04-02 2018-04-02 动力工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163554U true CN208163554U (zh) 2018-11-30

Family

ID=643712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449654.6U Active CN208163554U (zh) 2018-04-02 2018-04-02 动力工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16355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2828567C (en) Handheld blower
CN107030608B (zh) 砂光机
CN1974093B (zh) 具有用于从工件去除碎屑的装置的动力工具
US20050230134A1 (en) Power tool
JP2006507135A (ja) ダストボックスを備えた手持ち式工作機械
CN209477418U (zh) 电圆锯
CN208163554U (zh) 动力工具
CN106181899A (zh) 具有旋风吸尘器的电动工具、尤其是电动锯
CN101096098B (zh) 具有用于灰尘分离装置的抽吸模块的手持式电动工具机
US8714281B2 (en) Bidirectional cross airflow machine tool
CN208020138U (zh) 动力工具
WO2020064005A1 (zh) 手持式电动工具
CN205928190U (zh) 砂光机
US20210393119A1 (en) Mouth mirror apparatus
CN115570631A (zh) 斜锯及电动工具
CN110962016B (zh) 角磨机
TWM530210U (zh) 氣動工具機
CN114952544A (zh) 降低机壳发烫的研磨工具机
TWI796281B (zh) 電動研磨工具機及其殼體
EP4368338A1 (en) Electric tool grinding machine and casing thereof
TWI589415B (zh) Energy-saving dust collection device
WO2023061140A1 (zh) 砂光机
CN110802486A (zh) 砂光机
JP6621641B2 (ja) 電動工具
CN214644462U (zh) 一种无尘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