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156277U - 镜片组及镜头模组 - Google Patents

镜片组及镜头模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156277U
CN208156277U CN201820749640.6U CN201820749640U CN208156277U CN 208156277 U CN208156277 U CN 208156277U CN 201820749640 U CN201820749640 U CN 201820749640U CN 208156277 U CN208156277 U CN 20815627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holding section
annular
dazzling screen
l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749640.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刚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xi Jingchao Opt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anchang OFilm Precision Optical Produc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chang OFilm Precision Optical Produc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Nanchang OFilm Precision Optical Produc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749640.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15627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15627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15627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Lens Barre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镜片组及镜头模组。镜片组包括共轴依次设置的多个透镜。多个透镜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及第三透镜。第二透镜与第一透镜卡合,第三透镜与第一透镜卡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镜片组及镜头模组中,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均与第一透镜卡合,各透镜的光轴较容易对准,镜片组与镜筒之间仅存在一整体公差,大大降低了各透镜与镜筒之间的累计公差,提高了镜头模组的组装精度,从而提高了镜头模组拍摄的影像质量。

Description

镜片组及镜头模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学成像技术,特别涉及一种镜片组及镜头模组。
背景技术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具有照相功能的电子产品越来越为广大消费者所青睐,在人们追求电子产品小型化的同时,对其拍摄的影像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希望拍摄的影像画面清晰。然而,目前的镜头模组的多个透镜在封装时较难对准光轴,每一透镜与镜筒之间均会产生偏心公差,而整个镜头模组所产生的公差由各个透镜造成的公差累计而成,使得镜头模组的组装精度较低,进而影响拍摄的影像质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一种镜片组及镜头模组。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镜片组,包括: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镜片组包括共轴依次设置的多个透镜,所述多个透镜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及第三透镜,所述第二透镜与所述第一透镜卡合,所述第三透镜与所述第一透镜卡合。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镜片组中,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均与第一透镜卡合,各透镜的光轴较容易对准,镜片组与镜筒之间仅存在一整体公差,大大降低了各透镜与镜筒之间的累计公差,提高了镜头模组的组装精度,从而提高了镜头模组拍摄的影像质量。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透镜包括相背的第一入光面和第一出光面,所述第一透镜还包括形成在所述第一出光面上的第一卡合部;
所述第二透镜包括相背的第二入光面和第二出光面,所述第二透镜还包括形成在所述第二入光面上的第二卡合部,所述第二卡合部与所述第一卡合部卡合;
所述第三透镜包括相背的第三入光面和第三出光面,所述第三透镜还包括形成在所述第三入光面上的第三卡合部,所述第三卡合部与所述第一卡合部卡合。
如此,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均与第一透镜卡合,镜片组与镜筒之间仅存在一整体公差,大大降低了各透镜与镜筒之间的累计公差,提高了镜头模组的组装精度。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卡合部为环形凸起,所述环形凸起环绕所述第二卡合部,第三卡合部环绕所述环形凸起。如此,第一出光面上仅需要设置一个环形凸起,即可实现第二透镜及第三透镜均与第一透镜紧密卡合,制造工艺简单。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环形凸起包括为倾斜的环形内表面,所述第二卡合部包括倾斜的环形侧面,所述环形内表面与所述环形侧面抵触。如此,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通过环形内表面与环形侧面的抵触,实现紧密卡合,且由于环形内表面与环形侧面均呈斜面,也减小了二者卡合产生的应力集中,避免镜头模组摔落时镜片组的破碎。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环形凸起包括倾斜的环形外表面,所述第三卡合部包括倾斜的环形内侧面,所述环形外表面与所述环形内侧面抵触。如此,第一透镜和第三透镜通过环形外表面与环形内侧面的抵触,实现紧密卡合,且由于环形外表面与环形内侧面均呈斜面,也减小了二者卡合产生的应力应力集中,避免镜头模组摔落时镜片组的破碎。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及所述第三透镜均包括光学区和环绕所述光学区的非光学区,所述第一卡合部形成在所述第一透镜的非光学区,所述第二卡合部形成在所述第二透镜的非光学区,所述第三卡合部形成在所述第三透镜的非光学区。如此,可以避免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与第一透镜卡合时,在卡合处产生的应力影响光学区,导致光学区发生形变,影响成像质量。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镜片组还包括:
第一遮光片,所述第一遮光片设置在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之间;及
第二遮光片,所述第二遮光片设置在所述第二透镜和所述第三透镜之间。
如此,第一遮光片和第二遮光片可以起到阻挡杂散光的作用。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多个透镜还包括第四透镜及第五透镜,所述镜片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四透镜与所述第五透镜之间的间隔环,在自所述第四透镜到所述第五透镜的方向上,所述间隔环孔径逐渐增大。
一方面,间隔环可用于控制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之间的距离,进而调整镜头模组的光学性能(例如调整焦距等);另一方面,间隔环可以防止杂光自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的边缘进入而产生鬼影现象,即起到消除杂光的作用。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镜片组还包括:
第三遮光片,所述第三遮光片设置在所述第三透镜与所述第四透镜之间;及
第四遮光片,所述第四遮光片设置在所述第四透镜与所述间隔环之间。
如此,第三遮光片和第四遮光片可以起到阻挡杂散光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镜头模组,包括:
上述任一实施方式所述的镜片组;和
镜筒,所述镜筒包括筒壁和收容腔,所述镜片组与所述筒壁配合并收容在所述收容腔内。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镜头模组中,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均与第一透镜卡合,各透镜的光轴较容易对准,镜片组与镜筒之间仅存在一整体公差,大大降低了各透镜与镜筒之间的累计公差,提高了镜头模组的组装精度,从而提高了镜头模组拍摄的影像质量。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可以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某些实施方式的镜头模组的立体组装示意图;
图2是图1中镜头模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3是图1中镜头模组的剖面示意图;
图4是图3中镜头模组的IV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5是图3中镜头模组去掉镜筒后沿V-V线的部分截面示意图;
图6是图3中镜头模组的VI处的放大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镜片组10、第一透镜11、第一入光面112、第一出光面114、第一子出光面1142、第二子出光面1144、第一卡合部116、环形内表面1161、环形外表面1162、环形顶面1163、第一透镜侧面117、第二透镜12、第二入光面122、子入光面1222、第二出光面124、第二卡合部126、环形侧面1261、第二透镜侧面127、第三透镜13、第三入光面132、第三出光面134、第三卡合部136、环形内侧面1361、环形上表面1362、第三透镜侧面137、第四透镜14、第四入光面142、第四出光面144、第五透镜15、第五入光面152、第五出光面154、第一遮光片16、第二遮光片17、第三遮光片18、第四遮光片19、间隔环20、间隔入光面201、间隔出光面202、第一间隔侧面203、第二间隔侧面204、压环21、镜筒30、筒壁32、顶壁322、进光孔3222、抵触面3224、侧壁324、开口端326、收容腔34、镜头模组1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述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相互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请一并参阅图1及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镜头模组100包括镜片组10和镜筒30。镜筒30包括筒壁32和收容腔34,镜片组10与筒壁32配合并收容在收容腔34内。
请一并参阅图2及图3,镜片组10包括共轴依次设置的多个透镜。多个透镜包括第一透镜11、第二透镜12、及第三透镜13。第二透镜12与第一透镜11卡合,第三透镜13与第一透镜11卡合。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镜片组10及镜头模组100中,第二透镜12和第三透镜13均与第一透镜11卡合,各透镜的光轴较容易对准,镜片组10与镜筒30之间仅存在一整体公差,大大降低了各透镜与镜筒30之间的累计公差,提高了镜头模组100的组装精度,从而提高了镜头模组100拍摄的影像质量。
具体地,从物侧至像侧,镜片组10依次包括第一透镜11、第二透镜12、及第三透镜13;或者,从像侧至物侧,镜片组10依次包括第一透镜11、第二透镜12、及第三透镜13。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以从物侧至像侧,镜片组10依次包括第一透镜11、第二透镜12、及第三透镜13为例进行说明。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多个透镜还可以包括更多个透镜,任意相邻的三个透镜采用类似本实施方式的第一透镜11、第二透镜12、及第三透镜13的卡合方式互卡在一起,以减小透镜与镜筒30之间的偏心公差。
在一个例子中,多个透镜包括六个透镜,从物侧至像侧,依次为:第一透镜11、第二透镜12、第三透镜13、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及第六透镜。其中,第二透镜12与第一透镜11卡合,第三透镜13与第一透镜11卡合,第五透镜与第四透镜卡合,第六透镜与第四透镜卡合;或者,第二透镜12与第一透镜11卡合,第三透镜13与第一透镜11卡合,第四透镜与第六透镜卡合,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卡合等。
在另一个例子中,多个透镜包括七个透镜,从物侧至像侧,依次为:第一透镜11、第二透镜12、第三透镜13、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及第七透镜。其中,第二透镜12与第一透镜11卡合,第三透镜13与第一透镜11卡合,第五透镜与第四透镜卡合,第六透镜与第四透镜卡合;或者,第二透镜12与第一透镜11卡合,第三透镜13与第一透镜11卡合,第四透镜与第一透镜11卡合,第六透镜与第五透镜卡合,第七透镜与第五透镜卡合;或者,第二透镜12与第一透镜11卡合,第三透镜13与第一透镜11卡合,第四透镜与第一透镜11卡合,第五透镜与第七透镜卡合,第六透镜与第七透镜卡合。
请继续参阅图2及图3,镜筒30为圆筒状,镜筒30包括顶壁322及自顶壁322延伸的环形侧壁324。顶壁322的中心位置开设有与收容腔34连通的进光孔3222。当镜头模组100用于成像时,外部光线从进光孔3222进入到镜筒30内,并依次穿过第一透镜11、第二透镜12、第三透镜13(或更多的透镜)、以及红外滤光片,最后汇聚到成像面上。
第一透镜11包括相背的第一入光面112和第一出光面114,第一透镜11还包括形成在第一出光面114上的第一卡合部116。第二透镜12包括相背的第二入光面122和第二出光面124,第二透镜12还包括形成在第二入光面122上的第二卡合部126,第二卡合部126与第一卡合部116卡合。第三透镜13包括相背的第三入光面132和第三出光面134,第三透镜13还包括形成在第三入光面132上的第三卡合部136,第三卡合部136与第一卡合部116卡合。
如此,第二透镜12和第三透镜13均与第一透镜11卡合,镜片组10与镜筒30之间仅存在一整体公差,大大降低了各透镜与镜筒30之间的累计公差,提高了镜头模组100的组装精度。
具体地,顶壁322包括靠近收容腔34一侧的抵触面3224。抵触面3224与第一入光面112抵触,第一出光面114与第二入光面122抵触,第一出光面114与第三入光面132抵触,第二出光面124与第三入光面132抵触。第一透镜11的半径大于第二透镜12的半径,第三透镜13的半径大于第一透镜11的半径,以便于第一卡合部116与第二卡合部126卡合,第三卡合部136与第一卡合部116卡合。筒壁32的与顶壁322相对的一侧设有开口端326,在自顶壁322到开口端326的方向上,侧壁324的孔径逐渐增大,以将第一透镜11、第二透镜12、及第三透镜13收容在收容腔34内。
请结合图4,第一透镜11包括连接第一入光面112与第一出光面114的第一透镜侧面117。第二透镜12包括连接第二入光面122与第二出光面124的第二透镜侧面127,第三透镜13包括连接第三入光面132与第三出光面134的第三透镜侧面137。第一透镜侧面117及第三透镜侧面137与侧壁324抵触,第二透镜侧面127与侧壁324间隔。
请一并参阅图2、图3及图5,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卡合部116为环形凸起,具体可以为自第一出光面114向接近第三入光面132的方向延伸而形成的凸起结构。环形凸起环绕第二卡合部126,第三卡合部136环绕环形凸起。如此,第一出光面114上仅需要设置一个环形凸起,即可实现第二透镜12及第三透镜13均与第一透镜11紧密卡合,制造工艺简单。
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环形凸起的数量也可以为两个或多个,两个或多个环形凸起均环绕第一透镜11的中心并相互间隔。当环形凸起的数量为两个时,第一环形凸起环绕第二卡合部126,第三卡合部136环绕第一环形凸起,第二环形凸起环绕第三卡合部136。
进一步地,第二卡合部126可以为自第二入光面122与第二透镜侧面127的结合处开切角而形成的凸起结构。具体地,第二卡合部126可以为环形凸起;或者为多个间隔的弧形凸起,多个弧形凸起沿第二透镜12的周向间隔分布。同理,第三卡合部136可以为自第三入光面132向接近第一出光面114的方向延伸而形成的凸起结构。具体地,第三卡合部136可以为环形凸起;或者为多个间隔的弧形凸起,多个弧形凸起沿第三透镜13的周向间隔分布。
上述各凸起的轴向截面可以为三角形、矩形、梯形等,这里不作限制。
请结合图4,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卡合部116包括为倾斜的环形内表面1161,第二卡合部126包括倾斜的环形侧面1261,环形内表面1161与环形侧面1261抵触。如此,第一透镜11和第二透镜12通过环形内表面1161与环形侧面1261的抵触,实现紧密卡合,且由于环形内表面1161与环形侧面1261均呈斜面,也减小了二者卡合产生的应力集中,避免镜头模组100摔落时镜片组10的破碎。
具体地,环形内表面1161为斜面,在自第一透镜11至第三透镜13的方向上,第一卡合部116的截面尺寸逐渐减小。第一出光面114还包括与环形凸起连接的第一子出光面1142,具体地,第一子出光面1142与环形内表面1161相接,第一子出光面1142为平面。第一子出光面1142与环形内表面1161形成第一夹角。第一夹角为直角或钝角。环形侧面1261为斜面,且在自第二透镜12至第一透镜11的方向上,第二卡合部126的截面尺寸逐渐减小。第二入光面122还包括与第二卡合部126连接的子入光面1222,具体地,子入光面1222与环形侧面1261相接,子入光面1222为平面。子入光面1222与环形侧面1261形成第二夹角。第二夹角为直角或钝角。第一子出光面1142与子入光面1222抵触。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卡合部116包括倾斜的环形外表面1162,第三卡合部136包括倾斜的环形内侧面1361,环形外表面1162与环形内侧面1361抵触。如此,第一透镜11和第三透镜13通过环形外表面1162与环形内侧面1361的抵触,实现紧密卡合,且由于环形外表面1162与环形内侧面1361均呈斜面,也减小了二者卡合产生的应力应力集中,避免镜头模组100摔落时镜片组10的破碎。
具体地,环形外表面1162为斜面,在自第一透镜11至第三透镜13的方向上,第一卡合部116的截面尺寸逐渐减小。第一出光面114还包括与环形凸起连接的第二子出光面1144,具体地,第二子出光面1144与环形外表面1162相接,第二子出光面1144为平面。第二子出光面1144与环形外表面1162形成第三夹角。第三夹角为直角或钝角。环形内侧面1361为斜面,且在自第三透镜13至第一透镜11的方向上,第三卡合部136的截面尺寸逐渐减小。第三卡合部136还包括与第三卡合部136连接的环形上表面1362,具体地,环形上表面1362与环形内侧面1361相接,环形上表面1362为平面。环形上表面1362与环形内侧面1361形成第四夹角。第四夹角为直角或钝角。第二子出光面1144与环形上表面1362抵触。
第一卡合部116还包括与环形内表面1161和环形外表面1162相接的环形顶面1163,环形顶面1163与环形侧面1261、及环形内侧面1361之间具有空隙。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11、第二透镜12、及第三透镜13均包括光学区和环绕光学区的非光学区,第一卡合部116形成在第一透镜11的非光学区,第二卡合部126形成在第二透镜12的非光学区,第三卡合部136形成在第三透镜13的非光学区。如此,可以避免第二透镜12和第三透镜13与第一透镜11卡合时,在卡合处产生的应力影响光学区,导致光学区发生形变,影响成像质量。
具体地,光学区为透镜中起光学作用的部分,光学区可根据具体需要设置为凹或凸的形状,从而对光线进行发散或汇聚。非光学区包围并连接光学区,主要作用为放置、支撑相连接的光学区。
上述第一子出光面1142、环形内表面1161、环形顶面1163、环形外表面1162、及第二子出光面1144均处于第一透镜11的非光学区且依次相接形成阶梯面,子入光面1222、及环形侧面1261均处于第二透镜12的非光学区,环形内侧面1361、及环形上表面1362均处于第三透镜13的非光学区。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镜片组10还包括第一遮光片16和第二遮光片17。第一遮光片16设置在第一透镜11和第二透镜12之间。第二遮光片17设置在第二透镜12和第三透镜13之间。如此,第一遮光片16和第二遮光片17可以起到阻挡杂散光的作用。
具体地,第一遮光片16位于第一子出光面1142和子入光面1222之间,并与第一子出光面1142、子入光面1222、及第一卡合部116抵触。第二遮光片17位于第二出光面124和第三入光面132之间,并与第二出光面124、第三入光面132、及第三卡合部136抵触。第一遮光片16和第二遮光片17均与筒壁32间隔。
第一遮光片16和第二遮光片17均为环状,第一遮光片16和第二遮光片17的中心位置均开设有通孔,第一遮光片16的内径等于或略小于第二透镜12的光学区的直径,以保证对第二透镜12阻挡杂散光的效果。第二遮光片17的内径等于或略小于第三透镜13的光学区的直径,以保证对第三透镜13阻挡杂散光的效果。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多个透镜还包括第四透镜14及第五透镜15,镜片组10还包括设置在第四透镜14与第五透镜15之间的间隔环20,在自第四透镜14到第五透镜15的方向上,间隔环20的孔径逐渐增大。一方面,间隔环20可用于控制第四透镜14与第五透镜15之间的距离,进而调整镜头模组100的光学性能(例如调整焦距等);另一方面,间隔环20可以防止杂光自第四透镜14与第五透镜15的边缘进入而产生鬼影现象,即起到消除杂光的作用。
具体地,请结合图6,间隔环20位于第四出光面144和第五透镜15的第五入光面152之间,间隔环20包括间隔入光面201、间隔出光面202、第一间隔侧面203、及第二间隔侧面204。第一间隔侧面203和第二间隔侧面204均连接间隔入光面201和间隔出光面202。间隔入光面201与第四出光面144抵触,间隔出光面202与第五入光面152抵触。第一间隔侧面203为倾斜面,第二间隔侧面204与镜筒30的侧壁324抵触。
进一步地,第一间隔侧面203可以为阶梯型的倾斜面(如图6所示),以便更好地消除杂光。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间隔侧面203也可以为直线型、波浪形、或锯齿形的倾斜面,这里不作限制。
请再次参阅图3,在某些实施方式中,镜片组10还包括第三遮光片18和第四遮光片19。第三遮光片18设置在第三透镜13与第四透镜14之间。第四遮光片19设置在第四透镜14与间隔环20之间。如此,第三遮光片18和第四遮光片19可以起到阻挡杂散光的作用。
具体地,第三遮光片18位于第三出光面134和第四入光面142之间,并与第三出光面134、第四入光面142、及镜筒30的侧壁324抵触。第四遮光片19位于第四出光面144和第五入光面152之间,进一步地位于第四出光面144和间隔环20入光面之间,并与第四出光面144、间隔环20入光面、及镜筒30的侧壁324抵触。
第三遮光片18和第四遮光片19均为环状,第三遮光片18和第四遮光片19的中心位置均开设有通孔,第三遮光片18的内径等于或略小于第四透镜14的光学区的直径,以保证对第四透镜14阻挡杂散光的效果。第四遮光片19的内径等于或略小于第五透镜15的光学区的直径,以保证对第五透镜15阻挡杂散光的效果。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11、第二透镜12、第三透镜13、第四透镜14、及第五透镜15的材质可以塑料或玻璃。
请继续参阅图2及图3在某些实施方式中,镜片组10还包括设置在第五透镜15与开口端326之间的压环21。压环21与第五出光面154、及镜筒30的侧壁324抵触。压环用于将第一透镜11、第一遮光片16、第二透镜12、第二遮光片17、第三透镜13、第三遮光片18、第四透镜14、第四遮光片19、及第五透镜15依次固定在收容腔34内。
在镜头模组100封装时,依次将第一透镜11、第一遮光片16、第二透镜12、第二遮光片17、第三透镜13、第三遮光片18、第四透镜14、第四遮光片19、间隔环20、第五透镜15、及压环21由开口端326向顶壁322方向放入收容腔34内,并使得第一透镜11与顶壁322抵触,第二透镜12与第一透镜11卡合,第三透镜13与第一透镜11卡合,再采用紫外胶(Ultravioletglue,UV胶)将压环21与侧壁324粘合。
或者,在镜头模组100封装时,将第一透镜11、第一遮光片16、第二透镜12、第二遮光片17、第三透镜13、第三遮光片18、第四透镜14、第四遮光片19、间隔环20、第五透镜15、及压环21组装成镜片组10,使得第二透镜12与第一透镜11卡合,第三透镜13与第一透镜11卡合,再将镜片组10由开口端326向顶壁322方向放入收容腔34内,使得第一透镜11与顶壁322抵触,最后采用UV胶将压环21与侧壁324粘合。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某些实施方式”、“一个实施方式”、“一些实施方式”、“示意性实施方式”、“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所述实施方式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方式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所述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镜片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共轴依次设置的多个透镜,所述多个透镜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及第三透镜,所述第二透镜与所述第一透镜卡合,所述第三透镜与所述第一透镜卡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片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包括相背的第一入光面和第一出光面,所述第一透镜还包括形成在所述第一出光面上的第一卡合部;
所述第二透镜包括相背的第二入光面和第二出光面,所述第二透镜还包括形成在所述第二入光面上的第二卡合部,所述第二卡合部与所述第一卡合部卡合;
所述第三透镜包括相背的第三入光面和第三出光面,所述第三透镜还包括形成在所述第三入光面上的第三卡合部,所述第三卡合部与所述第一卡合部卡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镜片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合部为环形凸起,所述环形凸起环绕所述第二卡合部,第三卡合部环绕所述环形凸起。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镜片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凸起包括为倾斜的环形内表面,所述第二卡合部包括倾斜的环形侧面,所述环形内表面与所述环形侧面抵触。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镜片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凸起包括倾斜的环形外表面,所述第三卡合部包括倾斜的环形内侧面,所述环形外表面与所述环形内侧面抵触。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镜片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及所述第三透镜均包括光学区和环绕所述光学区的非光学区,所述第一卡合部形成在所述第一透镜的非光学区,所述第二卡合部形成在所述第二透镜的非光学区,所述第三卡合部形成在所述第三透镜的非光学区。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意一项所述的镜片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镜片组还包括:
第一遮光片,所述第一遮光片设置在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之间;及
第二遮光片,所述第二遮光片设置在所述第二透镜和所述第三透镜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片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透镜还包括第四透镜及第五透镜,所述镜片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四透镜与所述第五透镜之间的间隔环,在自所述第四透镜到所述第五透镜的方向上,所述间隔环孔径逐渐增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镜片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镜片组还包括:
第三遮光片,所述第三遮光片设置在所述第三透镜与所述第四透镜之间;及
第四遮光片,所述第四遮光片设置在所述第四透镜与所述间隔环之间。
10.一种镜头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镜片组;和
镜筒,所述镜筒包括筒壁和收容腔,所述镜片组与所述筒壁配合并收容在所述收容腔内。
CN201820749640.6U 2018-05-18 2018-05-18 镜片组及镜头模组 Active CN20815627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749640.6U CN208156277U (zh) 2018-05-18 2018-05-18 镜片组及镜头模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749640.6U CN208156277U (zh) 2018-05-18 2018-05-18 镜片组及镜头模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156277U true CN208156277U (zh) 2018-11-27

Family

ID=643879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749640.6U Active CN208156277U (zh) 2018-05-18 2018-05-18 镜片组及镜头模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156277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134484A1 (zh) * 2018-12-27 2020-07-02 瑞声通讯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镜头及具有摄像功能的电子设备
CN111856625A (zh) * 2019-04-30 2020-10-30 三营超精密光电(晋城)有限公司 镜头模组及具有该镜头模组的电子装置
WO2021128178A1 (zh) * 2019-12-26 2021-07-01 诚瑞光学(常州)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镜头模组及终端设备
TWI746376B (zh) * 2021-02-19 2021-11-11 新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間隔環及鏡頭模組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134484A1 (zh) * 2018-12-27 2020-07-02 瑞声通讯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镜头及具有摄像功能的电子设备
CN111856625A (zh) * 2019-04-30 2020-10-30 三营超精密光电(晋城)有限公司 镜头模组及具有该镜头模组的电子装置
US11150465B2 (en) 2019-04-30 2021-10-19 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Lens module capable of reducing visibility of ghosts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the same
WO2021128178A1 (zh) * 2019-12-26 2021-07-01 诚瑞光学(常州)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镜头模组及终端设备
TWI746376B (zh) * 2021-02-19 2021-11-11 新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間隔環及鏡頭模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156277U (zh) 镜片组及镜头模组
CN110501795A (zh) 镜片组及镜头模组
KR102268862B1 (ko) 컴팩트 폴디드 카메라 구조
US8988564B2 (en) Digital camera with light splitter
KR20070048203A (ko) 카메라 모듈, 이에 기초한 어레이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6424282B2 (ja) プロジェクタの投射レンズユニット及びプロジェクタ
JP6716771B1 (ja) ガラスレンズ及びレンズモジュール
CN102621771A (zh) 遮光片及采用该遮光片的相机模组
CN112532814B (zh) 潜望式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01329436A (zh) 镜头模组
US20190129152A1 (en) Optical system with lens including regions with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CN109983384B (zh) 投射光学系统和投影仪
CN101196677B (zh) 投影装置用光学系统
CN209387957U (zh) 光学镜头及电子产品
CN209881885U (zh) 镜头组件、感光组件和摄像模组
CN208421358U (zh) 一种高清大视角汽车后视镜头
CN101086548A (zh) 镜头模块及其制造方法
CN202443165U (zh) 多焦点高清镜头
KR20220022303A (ko) 카메라 모듈 및 휴대 단말기
CN111045195A (zh) 一种用于手机的广角光学镜头
CN217133451U (zh) 镜片与消压成像镜头
CN220271586U (zh) 一种复眼透镜及其投影光路
CN102419472A (zh) 一种短焦距镜头
KR102666902B1 (ko) 컴팩트 폴디드 카메라 구조
CN210835409U (zh) 一种手机前置镜头及电子产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330096 No.699 Tianxiang North Avenue, Nanchang hi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Nanchang City, Jiangx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Jiangxi Jingchao optics Co.,Ltd.

Address before: 330096 Jiangxi Nanchang Nanchang hi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east of six road, south of Tianxiang Avenue.

Patentee before: OFILM TECH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