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149201U - 手机夹持装置 - Google Patents
手机夹持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8149201U CN208149201U CN201820243745.4U CN201820243745U CN208149201U CN 208149201 U CN208149201 U CN 208149201U CN 201820243745 U CN201820243745 U CN 201820243745U CN 208149201 U CN208149201 U CN 20814920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lamping
- mobile phone
- clamping piece
- gear
- slide open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Landscapes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一种手机夹持装置包括第一夹持件、第二夹持件、第三夹持件、齿轮及壳体,在第一夹持件、第二夹持件及第三夹持件上分别设有第一滑孔、第二滑孔及第三滑孔,在第一滑孔、第二滑孔及第三滑孔的侧壁上设有与齿轮啮合的第一齿部、第二齿部及第三齿部,第一夹持件、第二夹持件及第三夹持件之间形成夹持手机的夹持位,当手机置入夹持位时,第一夹持件在手机的重力作用下移动,该第一夹持件通过齿轮而带动第二夹持件、第三夹持件自动移动而夹紧手机。本实用新型的手机夹持装置可以利用手机的自重自动夹紧手机,而且其可以横竖两种方式夹持手机,且可用来夹持不同尺寸大小的手机,其通用性强,拿取方便,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手机夹持装置,特别涉及一种依靠手机自重夹紧手机的手机夹持装置。
【背景技术】
手机夹持装置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较为常见的物品,其可大大方便人们日常使用。例如,人们开车需要使用手机导航时,利用手机夹持装置便可将手机固定在合适的位置,方便人们开车时查看手机导航画面;又如,外出骑行时,利用手机夹持装置可将手机固定在自行车上,以方便人们骑行过程中随时使用手机,例如查看手机导航等。现有的手机夹持装置,其结构多样,各有优缺点。有的手机夹持装置夹持稳固,但是拿取不方便;有的手机夹持装置拿取方便,但是夹持不稳固。目前市面上的手机夹持装置,大都是通过弹簧结构来夹紧手机。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新型的手机夹持装置,其可依靠手机自重而自动夹紧手机,并可通用不同尺寸的手机型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手机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第一夹持件、第二夹持件、第三夹持件、齿轮及壳体,所述齿轮连接于所述壳体上或壳体内,在所述第一夹持件、第二夹持件及第三夹持件上分别设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滑孔、第二滑孔及第三滑孔,在所述第一滑孔、第二滑孔及第三滑孔的侧壁上设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齿部、第二齿部及第三齿部,所述第一夹持件、第二夹持件及第三夹持件分别套设于所述齿轮上,其第一齿部、第二齿部及第三齿部分别与所述齿轮啮合,所述第一夹持件、第二夹持件及第三夹持件之间形成夹持手机的夹持位,当手机置入所述夹持位时,所述第一夹持件在手机的重力作用下移动,该第一夹持件通过所述齿轮而带动所述第二夹持件、第三夹持件自动移动而夹紧所述手机。
进一步的,所述齿轮包括同轴的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所述第一齿轮可与所述第一齿部啮合,所述第二齿轮可与所述第二齿部及第三齿部啮合;在所述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的中心设有中心轴孔。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一体成型。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夹持件、第二夹持件及第三夹持件依次层叠且错开一定角度,所述第二夹持件与第一夹持件之间的角度,与所述第三夹持件与第一夹持件之间的角度一致。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齿部沿所述第一滑孔的长度方向设于所述第一滑孔的一侧侧壁上,所述第二齿部沿所述第二滑孔的长度方向设于所述第二滑孔的一侧侧壁上,所述第三齿部沿所述第三滑孔的长度方向设于所述第三滑孔的一侧侧壁上。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滑孔的与所述第一齿部相对的一侧侧壁呈平面状,所述第二滑孔的与所述第二齿部相对的一侧侧壁呈平面状,所述第三滑孔的与所述第三齿部相对的一侧侧壁呈平面状。
进一步的,在所述壳体上设有约束所述第一夹持件、第二夹持件及第三夹持件沿直线移动的第一限位部、第二限位部及第三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第二限位部及第三限位部互不干涉。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限位部包括平行间隔设置的第一限位骨,所述第一限位骨位于所述第一夹持件的两侧;所述第二限位部包括平行间隔设置的第二限位骨,所述第二限位骨位于所述第二夹持件的两侧;所述第三限位部包括平行间隔设置的第三限位骨,所述第三限位骨位于所述第三夹持件的两侧;所述第一限位骨、第二限位骨及第三限位骨相交呈一定夹角。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限位部还包括支撑所述第一夹持件背部的第一支撑骨,所述第二限位部还包括支撑所述第二夹持件背部的第二支撑骨,所述第三限位部还包括支撑所述第三夹持件背部的第三支撑骨。
进一步的,在所述第一限位骨的朝向所述第一夹持件的侧壁上分别间隔设有若干个第一凸柱部,在所述第二限位骨的朝向所述第二夹持件的侧壁上分别间隔设有若干个第二凸柱部,在所述第三限位骨的朝向所述第三夹持件的侧壁上分别间隔设有若干个第三凸柱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贡献在于,其有效解决了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手机夹持装置,只要将手机装入夹持位,其第一夹持件便会因手机重力而自动移动,从而可带动第二夹持件及第三夹持件同步运动以夹紧手机。本实用新型的手机夹持装置可以利用手机的自重自动夹紧手机,而且其可以横竖两种方式夹持手机,且可用来夹持不同尺寸大小的手机,其通用性强,拿取方便,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壳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使用示意图。
其中,第一夹持件10、第一平板部11、第一滑孔111、第一齿部112、第一爪部12、第二夹持件20、第二平板部21、第二滑孔211、第二齿部212、第二爪部22、第三夹持件30、第三平板部31、第三滑孔311、第三齿部312、第三爪部32、壳体40、第一限位骨41、第一凸柱部411、第一支撑骨42、第二限位骨43、第二凸柱部431、第二支撑骨44、第三限位骨45、第三凸柱部451、第三支撑骨46、齿轮50、第一齿轮51、第二齿轮52、中心轴孔 53、齿轮轴60、固定组件70、手机80。
【具体实施方式】
下列实施例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解释和补充,对本实用新型不构成任何限制。
如图1~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手机夹持装置包括第一夹持件10、第二夹持件20、第三夹持件30、壳体40及齿轮50。
如图1~图5所示,所述第一夹持件10、第二夹持件20及第三夹持件 30的大体形状相似,其用于夹持手机80。该第一夹持件10、第二夹持件 20及第三夹持件30之间可形成夹持手机80的夹持位。
具体的,如图1~图5所示,所述第一夹持件10包括呈长板状的第一平板部11及设于第一平板部11端部的第一爪部12。所述第一平板部11与所述第一爪部12一体成型。在所述第一平板部11上设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滑孔111。所述第一滑孔111整体呈矩形孔或类矩形孔状。所述第一滑孔111的长度与夹持位的大小相关,其可根据需要而设置。在所述第一滑孔111的侧壁上设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齿部112。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齿部112沿所述第一滑孔111的长度方向设于该第一滑孔111的一侧侧壁上,该第一滑孔111的与该第一齿部112相对的另一侧侧壁呈平面状。所述第一爪部12的形状可根据需要而设置,其用于托住手机80,以防止手机80掉落。
如图1~图5所示,所述第二夹持件20包括呈长板状的第二平板部21 及设于第二平板部21端部的第二爪部22。在所述第二平板部21上设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滑孔211。所述第二滑孔211整体呈矩形孔或类矩形孔状。所述第二滑孔211的长度与夹持位的大小相关,其可根据需要而设置。在所述第二滑孔211的侧壁上设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齿部212。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齿部212沿所述第二滑孔211的长度方向设于该第二滑孔211的一侧侧壁上,该第一滑孔111的与该第一齿部112相对的另一侧侧壁呈平面状。所述第二爪部22的形状可根据需要而设置,其用于托住手机80,以防止手机80松脱。
如图1~图5所示,所述第三夹持件30包括呈长板状的第三平板部31 及设于第三平板部31端部的第三爪部32。在所述第三平板部31上设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三滑孔311。所述第三滑孔311整体呈矩形孔或类矩形孔状。所述第三滑孔311的长度与夹持位的大小相关,其可根据需要而设置。在所述第三滑孔311的侧壁上设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三齿部312。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齿部312沿所述第三滑孔311的长度方向设于该第三滑孔311的一侧侧壁上,该第三滑孔311的与该第三齿部312相对的另一侧侧壁呈平面状。所述第三爪部32的形状可根据需要而设置,其用于托住手机80,以防止手机80松脱。
如图1~图5所示,齿轮50用于连接所述第一夹持件10、第二夹持件 20及第三夹持件30,以通过第一夹持件10的运动而带动第二夹持件20及第三夹持件30的自动运动。所述齿轮50设于所述第一滑孔111、第二滑孔 211及第三滑孔311内,并分别与所述第一齿部112、第二齿部212及第三齿部312相啮合,换言之,第一齿部112、第二齿部212及第三齿部312分别与所述齿轮50同轴啮合。本实施例中,所述齿轮50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一齿轮51和第二齿轮52。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齿轮51与第二齿轮52一体成型。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齿轮51与第二齿轮52也可以是单独的部件。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齿轮51位于所述第一滑孔111内,其与第一齿部112相啮合;所述第二齿轮52位于所述第二滑孔211及第三滑孔311内,其分别与所述第二齿部212及第三齿部312相啮合。为方便安装所述齿轮50,在所述第一齿轮51和第二齿轮52的中心设有中心轴孔53。
如图1~图5所示,所述壳体40用于承托所述第一夹持件10、第二夹持件20、第三夹持件30及齿轮50。所述壳体40的形状可根据需要而设置。为方便安装所述齿轮50,在所述壳体40上设有齿轮轴60。所述齿轮轴60 的尺寸与所述中心轴孔53的尺寸相匹配,所述齿轮50可套装于所述齿轮轴60上,并可转动。所述齿轮轴60竖直设于所述壳体40上,其既可与所述壳体40一体成型,也可以是单独的部件安装在所述壳体40上。
如图1~图5所示,为进一步保证第一夹持件10、第二夹持件20及第三夹持件30的运动效果,在所述壳体40上设有第一限位部、第二限位部及第三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用于约束所述第一夹持件10沿特定的直线移动;进一步的,其还可用于减少摩擦,使第一夹持件10移动更顺畅。所述第二限位部用于约束所述第二夹持件20沿特定的直线移动;进一步的,其还可用于减少摩擦,使第二夹持件20移动更顺畅。所述第三限位部用于约束所述第三夹持件30沿特定的直线移动;进一步的,其还可用于减少摩擦,使第三夹持件30移动更顺畅。
由于所述第一夹持件10、第二夹持件20及第三夹持件30局部重叠,因此,所述第一限位部、第二限位部及第三限位部应根据第一夹持件10、第二夹持件20及第三夹持件30的移动路径进行设置,并互不干涉,不影响第一夹持件10、第二夹持件20及第三夹持件30的正常移动。
具体的,如图1~图5所示,所述第一限位部包括平行间隔设置的第一限位骨41。进一步的,其还可包括第一支撑骨42。所述第一限位骨41、第一支撑骨42与所述壳体40一体成型,其竖直设于所述壳体40上,其呈平板状。所述第一限位骨41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夹持件10的两侧,其用于约束所述第一夹持件10沿第一限位骨41的长度方向移动。所述第一限位骨41之间间隔的距离,与所述第一夹持件10的宽度匹配。为减少摩擦,利于第一夹持件10移动,在所述第一限位骨41的朝向第一夹持件10的两侧侧壁上分别设有若干个相互间隔的第一凸柱部411。所述第一凸柱部411略突出于所述第一限位骨41上,其呈半圆柱状,其与所述第一限位骨41一体成型,其垂直于所述第一夹持件10。所述第一支撑骨42用于支撑所述第一夹持件10,以约束所述第一夹持件10在该平面内移动。所述第一支撑骨 42位于所述第一夹持件10的背侧,其形状可根据需要而设置,本实施例中,其平行于所述第一限位骨41,并略低于所述第一限位骨41。
如图1~图5所示,所述第二限位部包括平行间隔设置的第二限位骨 43。进一步的,其还包括第二支撑骨44。所述第二限位骨43、第二支撑骨 44与所述壳体40一体成型,其竖直设于所述壳体40上,其呈平板状。所述第二限位骨43分别位于所述第二夹持件20的两侧,其用于约束所述第二夹持件20沿第二限位骨43的长度方向移动。所述第二限位骨43之间间隔的距离,与所述第二夹持件20的宽度匹配。为减少摩擦,利于第二夹持件20移动,在所述第二限位骨43的朝向第二夹持件20的两侧侧壁上分别设有若干个相互间隔的第二凸柱部431。所述第二凸柱部431略突出于所述第二限位骨43上,其呈半圆柱状,其与所述第二限位骨43一体成型,其垂直于所述第二夹持件20。所述第二支撑骨44用于支撑所述第二夹持件 20,以约束所述第二夹持件20在该平面内移动。所述第二支撑骨44位于所述第二夹持件20的背侧,其形状可根据需要而设置,本实施例中,其平行于所述第二限位骨43,并略低于所述第二限位骨43。
如图1~图5所示,所述第三限位部包括平行间隔设置的第二限位骨 43。进一步的,其还包括第三支撑骨46。所述第三限位骨45、第三支撑骨 46与所述壳体40一体成型,其竖直设于所述壳体40上,其呈平板状。所述第三限位骨45分别位于所述第三夹持件30的两侧,其用于约束所述第三夹持件30沿第三限位骨45的长度方向移动。所述第三限位骨45之间间隔的距离,与所述第三夹持件30的宽度匹配。为减少摩擦,利于第三夹持件30移动,在所述第三限位骨45的朝向第三夹持件30的两侧侧壁上分别设有若干个相互间隔的第三凸柱部451。所述第三凸柱部451略突出于所述第三限位骨45上,其呈半圆柱状,其与所述第三限位骨45一体成型,其垂直于所述第三夹持件30。所述第三支撑骨46用于支撑所述第三夹持件 30,以约束所述第三夹持件30在该平面内移动。所述第三支撑骨46位于所述第三夹持件30的背侧,其形状可根据需要而设置,本实施例中,其平行于所述第三限位骨45,并略低于所述第三限位骨45。
由于所述第一夹持件10、第二夹持件20、第三夹持件30层叠设置,且局部重叠,因此,如图1~图5所示,所述第一限位骨41、第二限位骨 43及第三限位骨45的高度不同。本实施例中,由于所述第三夹持件30位于最内侧,因此所述第三限位骨45的高度最低,其贯通设置,其由壳体40 的一端连续延伸至壳体40的另一端。所述第二限位骨43的高度略高于第一限位骨41的高度,所述第一限位骨41的高度略高于第二限位骨43的高度;所述第三支撑骨46的高度略低于第三限位骨45的高度,所述第二支撑骨44的高度略高于第三支撑骨46的高度,略低于第二限位骨43的高度;所述第一支撑骨42的高度略高于第二支撑骨44的高度,略低于第一限位骨41的高度。所述第二限位骨43、第一限位骨41为非连续延伸,其延伸方向分别与所述第三限位骨45相交呈一定夹角。本实施例中,第二限位骨 43与第一限位骨41之间的夹角,与第三限位骨45与第一限位骨41之间的夹角一致,本实施例中,其优选为100度。其他实施例中,其也可以设置成直角、锐角、钝角等。所述第一限位骨41、第二限位骨43与第三限位骨 45理论相交的部位留空设置,使得第一限位骨41、第二限位骨43为非连续延伸的结构。
如图1~图5所示,所述齿轮轴60位于所述第三限位骨45之间。
如图1~图5所示,为方便固定使用,可在所述壳体40的背侧设置固定组件70。所述固定组件70可参考公知技术,其可根据使用场所的特点进行设置。例如,为方便将其固定在汽车空调出风口处使用,所述固定组件 70可根据出风口的特点而设置成可夹持在出风口叶片上的结构;又如,所述固定组件70可设置成抱箍形式,或者可设置成磁吸形式以吸附在固定场所使用。所述固定组件70的结构本实施例不具体介绍,其可根据需要而设置。
所述第一夹持件10、第二夹持件20、第三夹持件30的装配关系及运动原理如下:
如图1~图5所示,第一夹持件10、第二夹持件20及第三夹持件30 层叠设置,其之间分别间隔一定角度,使得第一滑孔111、第二滑孔211及第三滑孔311的局部重叠,第一爪部12、第二爪部22及第三爪部32相向而形成夹持位。所述齿轮50套设于所述齿轮轴60上,且第一齿轮51位于第一滑孔111内,第二齿轮52位于第二滑孔211及第三滑孔311内,并相互啮合。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持件10位于最外侧,第三夹持件30位于最内侧;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持件10也可设置在内侧。所述第二夹持件20与第一夹持件10之间的角度,与第三夹持件30与第一夹持件10 之间的角度一致,从而使得第一夹持件10和第二夹持件20运动一致。所述第一夹持件10的侧壁与第一限位骨41上的第一凸柱部411相接触,第一夹持件10的背部与第一支撑骨42相接触;所述第二夹持件20的侧壁与第二限位骨43上的第二凸柱部431相接触,第二夹持件20的背部与第二支撑骨44相接触;所述第三夹持件30的侧壁与第三限位骨45上的第三凸柱部451相接触,第三夹持件30的背部与第三支撑骨46相接触。
如图1~图5所示,当在所述夹持位内置入手机80时,手机80作用于第一夹持件10上,第一夹持件10在手机80的重力作用下而向下移动。由于第一夹持件10的第一齿部112与第一齿轮51啮合,当第一夹持件10移动时,所述第一齿轮51同步转动。第一齿轮51的转动带动第二齿轮52同步转动。由于第二齿部212及第三齿部312与第二齿轮52啮合,当第二齿轮52转动时,所述第二齿部212及第三齿部312便同步移动。这样,手机 80置入夹持位时,第一夹持件10、第二夹持件20及第三夹持件30便会同步运动,使得其第一爪部12、第二爪部22及第三爪部32夹紧手机80,防止手机80掉落。当需要从夹持位中取下手机80时,沿与第一夹持件10相反的方向向上拿取手机80,便可将手机80取出。本实用新型的手机夹持装置,可以横竖两种方式夹持手机80,且可用来夹持不同尺寸大小的手机80,其通用性强,拿取方便,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尽管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揭示,但是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条件下,以上各构件可用所属技术领域人员了解的相似或等同元件来替换。
Claims (10)
1.一种手机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第一夹持件(10)、第二夹持件(20)、第三夹持件(30)、齿轮(50)及壳体(40),所述齿轮(50)连接于所述壳体(40)上或壳体(40)内,在所述第一夹持件(10)、第二夹持件(20)及第三夹持件(30)上分别设有第一滑孔(111)、第二滑孔(211)及第三滑孔(311),在所述第一滑孔(111)、第二滑孔(211)及第三滑孔(311)的侧壁上设有第一齿部(112)、第二齿部(212)及第三齿部(312),所述第一齿部(112)、第二齿部(212)及第三齿部(312)分别与所述齿轮(50)同轴啮合,所述第一夹持件(10)、第二夹持件(20)及第三夹持件(30)之间形成夹持手机(80)的夹持位,当手机(80)置入所述夹持位时,所述第一夹持件(10)在手机(80)的重力作用下移动,该第一夹持件(10)通过所述齿轮(50)而带动所述第二夹持件(20)、第三夹持件(30)自动移动而夹紧所述手机(80)。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机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齿轮(50)包括同轴的第一齿轮(51)和第二齿轮(52),所述第一齿轮(51)可与所述第一齿部(112)啮合,所述第二齿轮(52)可与所述第二齿部(212)及第三齿部(312)啮合;在所述第一齿轮(51)和第二齿轮(52)的中心设有中心轴孔(53)。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手机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齿轮(51)和第二齿轮(52)一体成型。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机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件(10)、第二夹持件(20)及第三夹持件(30)依次层叠且错开呈角度,所述第二夹持件(20)与第一夹持件(10)之间的角度,与所述第三夹持件(30)与第一夹持件(10)之间的角度一致。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机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齿部(112) 沿所述第一滑孔(111)的长度方向设于所述第一滑孔(111)的一侧侧壁上,所述第二齿部(212)沿所述第二滑孔(211)的长度方向设于所述第二滑孔(211)的一侧侧壁上,所述第三齿部(312)沿所述第三滑孔(311)的长度方向设于所述第三滑孔(311)的一侧侧壁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手机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孔(111)的与所述第一齿部(112)相对的一侧侧壁呈平面状,所述第二滑孔(211)的与所述第二齿部(212)相对的一侧侧壁呈平面状,所述第三滑孔(311)的与所述第三齿部(312)相对的一侧侧壁呈平面状。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机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40)上设有约束所述第一夹持件(10)、第二夹持件(20)及第三夹持件(30)沿直线移动的第一限位部、第二限位部及第三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第二限位部及第三限位部互不干涉。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手机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部包括平行间隔设置的第一限位骨(41),所述第一限位骨(41)位于所述第一夹持件(10)的两侧;所述第二限位部包括平行间隔设置的第二限位骨(43),所述第二限位骨(43)位于所述第二夹持件(20)的两侧;所述第三限位部包括平行间隔设置的第三限位骨(45),所述第三限位骨(45)位于所述第三夹持件(30)的两侧;所述第一限位骨(41)、第二限位骨(43)及第三限位骨(45)相交呈夹角。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手机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部还包括支撑所述第一夹持件(10)背部的第一支撑骨(42),所述第二限位部还包括支撑所述第二夹持件(20)背部的第二支撑骨(44),所述第三限位部还包括支撑所述第三夹持件(30)背部的第三支撑骨(46)。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手机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限位骨(41)的朝向所述第一夹持件(10)的侧壁上分别间隔设有若干个第一凸柱部(411),在所述第二限位骨(43)的朝向所述第二夹持件(20)的侧壁上分别间隔设有若干个第二凸柱部(431),在所述第三限位骨(45)的朝向所述第三夹持件(30)的侧壁上分别间隔设有若干个第三凸柱部(451)。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0243745.4U CN208149201U (zh) | 2018-02-09 | 2018-02-09 | 手机夹持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0243745.4U CN208149201U (zh) | 2018-02-09 | 2018-02-09 | 手机夹持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8149201U true CN208149201U (zh) | 2018-11-27 |
Family
ID=643829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0243745.4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8149201U (zh) | 2018-02-09 | 2018-02-09 | 手机夹持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8149201U (zh) |
-
2018
- 2018-02-09 CN CN201820243745.4U patent/CN208149201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4040547A (en) | Apparatus for holding a microphone | |
US20160031074A1 (en) | Tool Holder | |
CN105365607B (zh) | 车辆用座椅滑动装置 | |
EP2357525A3 (en) | Harness system for attaching camera to user | |
EP3040596A1 (en) | A leg locking device for a tripod | |
CN208428256U (zh) | 一种新型试剂卡柔顺夹持器 | |
CN208149201U (zh) | 手机夹持装置 | |
EP2191992A3 (en) | A mechanism for changing relative positions and attitudes of two objects connected to each other | |
CN208138747U (zh) | 支架 | |
CN201970107U (zh) | 翻转夹紧装置 | |
CN210212257U (zh) | 一种移动终端车载固定装置 | |
CN209354933U (zh) | 移动终端支架 | |
CN208227110U (zh) | 重力手机支架 | |
CN210337791U (zh) | 手机支架 | |
CN207848910U (zh) | 手机自拍杆 | |
TWM482680U (zh) | 電子裝置支撐架 | |
CN210694042U (zh) | 手机支架 | |
CN207893510U (zh) | 一种角度可调的led灯具 | |
CN206542466U (zh) | 一种带松开结构的车载手机支架 | |
CN218519611U (zh) | 一种伸缩型手机架 | |
CN109278461A (zh) | 一种便携式绘画套装 | |
CN211493457U (zh) | 一种经济统计用饼图绘制装置 | |
CN213007914U (zh) | 一种遥控器及无人车 | |
RU57677U1 (ru) | Циркуль | |
CN113965634A (zh) | 一种无线充电位自调节式手机支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1127 Termination date: 202002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