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078855U - 抗冲击式ois音圈马达、摄像模组及电子产品 - Google Patents

抗冲击式ois音圈马达、摄像模组及电子产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078855U
CN208078855U CN201820351981.8U CN201820351981U CN208078855U CN 208078855 U CN208078855 U CN 208078855U CN 201820351981 U CN201820351981 U CN 201820351981U CN 208078855 U CN208078855 U CN 20807885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s
impact
resistant
voice coil
shrap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351981.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韩彪
马启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xi Jinghao Opt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OFilm Image Technology Guang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Film Image Technology Guang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OFilm Image Technology Guang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351981.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07885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07885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07885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djustment Of Camera Lense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抗冲击式OIS音圈马达、摄像模组及电子产品,抗冲击式OIS音圈马达包括底座、外壳、电磁组件、上弹片及下弹片,外壳与底座围合形成空腔,电磁组件、上弹片及下弹片均容置于空腔内,上弹片与下弹片在抗冲击式OIS音圈马达的轴向上间隔排布。在电磁组件的作用下,上弹片与下弹片两者都能既产生平行于第一方向的推力,又能产生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推力,从而既能带动镜头沿平行于第一方向的方向运动,以实现自动对焦功能,又能带动镜头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运动,以实现防抖功能。抗冲击式OIS音圈马达克服了传统悬丝不耐冲击、易断裂的缺点,提高了结构的稳固性。

Description

抗冲击式OIS音圈马达、摄像模组及电子产品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音圈马达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抗冲击式OIS音圈马达、摄像模组及电子产品。
背景技术
OIS(Optical Image Stabilizer,光学图像稳定器)音圈马达,俗称光学防抖音圈马达,是一种将电能转换为机械能,并能实现直线型及有限摆角运动的装置,将其应用在电子产品中的镜头上,除了能够实现镜头的自动对焦功能,还能够有效克服因镜头抖动而造成的影像模糊。
传统的OIS音圈马达主要以弹片控制镜头在平行于光轴方向上的运动,以悬丝控制镜头在垂直于光轴方向上的运动。由于悬丝纤细脆弱,在受到较大外力冲击时容易断裂,而悬丝断裂后,镜头将无法在垂直于光轴的方向上运动,从而镜头将无法正常工作。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的OIS音圈马达悬丝易断裂的问题,提供一种结构更为稳固的抗冲击式OIS音圈马达、摄像模组及电子产品。
一种抗冲击式OIS音圈马达,包括:
底座;
外壳,安装于所述底座上,并与所述底座围合形成空腔;
电磁组件,容置于所述空腔内;
上弹片,容置于所述空腔内,且与所述底座连接,在所述电磁组件的作用下,所述上弹片既能产生平行于第一方向的推力,又能产生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推力,所述第一方向平行于所述抗冲击式OIS音圈马达的轴向;以及
下弹片,容置于所述空腔内,所述下弹片与所述底座连接,且所述下弹片与所述上弹片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在所述电磁组件的作用下,所述下弹片既能产生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推力,又能产生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推力。
上述的抗冲击式OIS音圈马达,在电磁组件的作用下,上弹片与下弹片两者都能既产生平行于第一方向的推力,又能产生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推力,从而既能带动镜头沿平行于第一方向的方向运动,以实现自动对焦功能,又能带动镜头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运动,以实现防抖功能。抗冲击式OIS音圈马达克服了传统悬丝不耐冲击、易断裂的缺点,提高了结构的稳固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座包括固定板及设于所述固定板一侧的连接柱,所述外壳安装于所述固定板上,所述连接柱容置于所述空腔内,且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上弹片与所述连接柱远离所述固定板的一端连接,所述下弹片与所述固定板连接。上弹片与下弹片共用一个底座,能够减少组装过程中的配合公差,提高tilt值。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弹片包括第一内圈、第一内弦丝、第一外圈及第一外弦丝,所述第一外圈设置在所述第一内圈的外围,所述第一内弦丝位于所述第一内圈与所述第一外圈之间,且所述第一内弦丝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内圈和所述第一外圈连接,所述第一内弦丝能产生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推力,所述第一外弦丝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外圈的外侧壁及所述连接柱连接,所述第一外弦丝能产生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推力;
所述下弹片包括第二内圈、第二内弦丝、第二外圈及第二外弦丝,所述第二外圈设置在所述第二内圈的外围,所述第二内弦丝位于所述第二内圈与所述第二外圈之间,且所述第二内弦丝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内圈和所述第二外圈连接,所述第二内弦丝能产生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推力,所述第二外弦丝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外圈的外侧壁及所述固定板连接,所述第二外弦丝能产生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推力。
上弹片通过第一内弦丝与第一外弦丝分别实现自动对焦及防抖两种功能,下弹片也通过第二内弦丝与第二外弦丝分别实现自动对焦及防抖两种功能,省略了传统的悬丝,降低了生产难度和生产成本。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磁组件包括载体、AF线圈、安装架、磁石组及OIS线圈组,所述AF线圈缠绕在所述载体上,所述磁石组排布在所述安装架上,所述安装架设置在所述载体的外围,所述安装架与所述载体均位于所述上弹片与所述下弹片之间,所述OIS线圈组设置在与所述磁石组对应的位置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OIS线圈组至所述磁石组的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OIS线圈组的排布方式减小了抗冲击式OIS音圈马达在其轴向上的高度,有利于抗冲击式OIS音圈马达的轻薄化。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架上设有条形槽,所述条形槽设有四个,且相邻两所述条形槽的延伸方向相垂直,所述磁石组包括四个磁石,一一对应设置在四个所述条形槽内,所述OIS线圈组包括四个OIS线圈,四个所述OIS线圈分别位于所述外壳的四个角落内,且与四个所述磁石一一对应设置。四个OIS线圈分布在外壳的四个角落内,充分利用了外壳内的空间,使得抗冲击式OIS音圈马达内的各个部件的布局更加合理。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壳呈方形,包括四个依次连接的侧板,四个所述OIS线圈与四个所述侧板一一对应设置;
所述OIS线圈包括基准面,所述基准面由所述OIS线圈的导线缠绕形成,每个所述OIS线圈的所述基准面都与对应的所述侧板靠近所述空腔的一面平行。OIS线圈与磁石间相互作用,能够在X轴的正负方向以及Y轴的正负方向上都产生安培力,以在各个方向上补偿镜头的扰动量,全面实现防抖功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电路板,所述电路板的部分结构容置于所述空腔内,所述电路板与所述电磁组件电连接,且与所述上弹片及所述下弹片中的至少一个电连接。电路板能保证电磁组件的正常工作,从而顺利实现自动对焦和防抖两种功能。
一种摄像模组,包括:
上述的任一种抗冲击式OIS音圈马达;以及
镜头,穿设于所述抗冲击式OIS音圈马达。
一种电子产品,包括上述的摄像模组。
由于上述的抗冲击式OIS音圈马达的结构较为稳固,因此,应用了该抗冲击式OIS音圈马达的摄像模组及电子产品的结构稳固性均得以提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实施例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抗冲击式OIS音圈马达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抗冲击式OIS音圈马达的爆炸图;
图3为图1所示的抗冲击式OIS音圈马达中上弹片、下弹片及底座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的抗冲击式OIS音圈马达中上弹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的抗冲击式OIS音圈马达中下弹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所示的抗冲击式OIS音圈马达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所示的抗冲击式OIS音圈马达中安装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抗冲击式OIS音圈马达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抗冲击式OIS音圈马达主要应用于电子产品的摄像模组中,摄像模组中的镜头穿设于抗冲击式OIS音圈马达中,抗冲击式OIS音圈马达能实现镜头的自动对焦,并能防止镜头抖动而导致影像模糊。
请参考图1、图2及图6,抗冲击式OIS音圈马达包括外壳100、底座200、上弹片300、下弹片400及电磁组件500,外壳100安装在底座200上,并与底座200围合形成空腔102,上弹片300、下弹片400及电磁组件500均容置于空腔102内,且上弹片300与下弹片400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在电磁组件500的作用下,上弹片300与下弹片400不仅能产生作用于镜头上且平行于第一方向上的推力,以实现镜头的自动对焦,还能产生作用于镜头上且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推力,以补偿镜头在垂直于第一方向上的扰动,防止镜头抖动。这里所说的第一方向指的是镜头的光轴方向,也即抗冲击式OIS音圈马达的轴向。
具体地,外壳100呈方形,一侧开口,另一侧封闭,中间设有四个依次连接的侧板110,底座200则设置在外壳100开口的一侧。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外壳100还可以为其他形状,如圆柱状等。
如图2及图3所示,底座200包括固定板210、连接柱220及定位块230,连接柱220与定位块230设于固定板210的同一侧,外壳100安装于固定板210上,连接柱220及定位块230均容置于空腔102内,连接柱220在第一方向上的延伸长度大于定位块230在第一方向上的延伸长度,上弹片300与连接柱220远离固定板210的一端连接,下弹片400与定位块230连接。连接柱220主要起支撑和定位上弹片300的作用,定位块230则主要起支撑和定位下弹片400的作用。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定位块230可以省略,从而下弹片400直接与固定板210设有连接柱220的一侧连接。
如图3及图4所示,上弹片300包括第一内圈310、第一内弦丝320、第一外圈330及第一外弦丝340,第一外圈330设置在第一内圈310的外围,第一内弦丝320位于第一内圈310与第一外圈330之间,且第一内弦丝32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内圈310和第一外圈330连接。第一外弦丝34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外圈330的外侧壁及连接柱220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内圈310为完整的环状结构,第一外圈330为多边形结构,第一内弦丝320在第一内圈310和第一外圈330之间走向蜿蜒,在平行于和垂直于第一方向上均具有一定的弹力,且在平行于第一方向上的弹性系数小于在垂直于第一方向上的弹性系数,因此,相较于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上,第一内弦丝320更容易在平行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上产生形变,而推动镜头沿第一方向运动,实现自动对焦。最优地,第一内弦丝320仅产生平行于第一方向的推力,而控制镜头在平行于第一方向上的运动。
第一内弦丝320设有四个,分别以第一内圈310的圆心为中心呈90°等角设置在第一内圈310和第一外圈330之间。
第一外弦丝340走向蜿蜒,在平行于和垂直于第一方向上均具有一定的弹力。但与第一内弦丝320相反,第一外弦丝340在平行于第一方向上的弹性系数大于在垂直于第一方向上的弹性系数,因此,相较于在平行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上,第一外弦丝340更容易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上产生形变,而推动镜头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运动,以补偿镜头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上因抖动而产生的偏移。最优地,第一外弦丝340仅产生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推力,而控制镜头在垂直于第一方向上的运动。
而与第一内弦丝320相同的是,第一外弦丝340也设有四个,相邻两第一外弦丝340之间大致呈90°设置。
与上弹片300类似,如图3及图5所示,下弹片400包括第二内圈410、第二内弦丝420、第二外圈430及第二外弦丝440,第二外圈430设置在第二内圈410的外围,第二内弦丝420位于第二内圈410与第二外圈430之间,且第二内弦丝420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内圈410和第二外圈430连接。第二外弦丝440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外圈430的外侧壁及固定板210连接。
第二内圈410为完整的环状结构,第二外圈430为多边形结构,第二内弦丝420在第二内圈410和第二外圈430之间走向蜿蜒,在平行于和垂直于第一方向上均具有一定的弹力,且在平行于第一方向上的弹性系数小于在垂直于第一方向上的弹性系数,因此,相较于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上,第二内弦丝420更容易在平行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上产生形变,而推动镜头沿第一方向运动,实现自动对焦。最优地,第二内弦丝420仅产生平行于第一方向的推力,而控制镜头在平行于第一方向上的运动。
第二内弦丝420设有四个,分别以第二内圈410的圆心为中心呈90°等角设置在第二内圈410和第二外圈430之间。
第二外弦丝440走向蜿蜒,在平行于和垂直于第一方向上均具有一定的弹力。但与第二内弦丝420相反,第二外弦丝440在平行于第一方向上的弹性系数大于在垂直于第一方向上的弹性系数,因此,相较于在平行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上,第二外弦丝440更容易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上产生形变,而推动镜头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运动,以补偿镜头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上因抖动而产生的偏移。最优地,第二外弦丝440仅产生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推力,而控制镜头在垂直于第一方向上的运动。
而与第二内弦丝420相同的是,第二外弦丝440也设有四个,相邻两第二外弦丝440之间大致呈90°设置。
同时结合图2以及图4至图7,电磁组件500包括载体510、AF(Auto Focus,自动对焦)线圈520、安装架530、磁石组及OIS线圈组,AF线圈520缠绕在载体510上,磁石组排布在安装架530上,安装架530设置在载体510的外围,安装架530与载体510均位于上弹片300与下弹片400之间,且安装架530与载体510的一侧与上弹片300连接,安装架530与载体510的另一侧与下弹片400连接。具体地,在上弹片300中,第一内弦丝320与载体510连接,第一外弦丝340与安装架530连接。在下弹片400中,第二内弦丝420与载体510连接,第二外弦丝540与安装架530连接。
OIS线圈组设置在与磁石组对应的位置上。而且,OIS线圈组至磁石组的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从而能减小抗冲击式OIS音圈马达在第一方向上的高度,使得抗冲击式OIS音圈马达更加轻薄。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OIS线圈组还可以与磁石组在第一方向上层叠设置。
镜头与载体510连接,AF线圈520与磁石组共同作用能产生使得第一内弦丝320与第二内弦丝420在平行于第一方向上发生形变的安培力,从而推动搭载有镜头的载体510在平行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上运动,以实现自动对焦。OIS线圈组与磁石组共同作用能产生使得第一外弦丝340与第二外弦丝440在垂直于第一方向上发生形变的安培力,从而推动搭载有镜头的载体510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上运动,以实现防抖功能。
进一步,安装架530的各个侧壁上都设有条形槽532,磁石组包括多个磁石540,多个磁石540一一对应设置在多个条形槽532内。OIS线圈组包括多个OIS线圈550,多个OIS线圈550分别位于外壳100的各个角落内,且多个OIS线圈550与多个磁石540一一对应设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条形槽532设有四个,且相邻两条形槽532的延伸方向相垂直。相应地,磁石540和OIS线圈550的数目也为四个。OIS线圈550包括基准面552,基准面552由OIS线圈550的导线缠绕形成,相邻两OIS线圈550的基准面相互垂直。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条形槽532、磁石540以及OIS线圈550的数目还可以为2个、6个等等。
在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磁石540呈长条状,与对应设置的OIS线圈550垂直,并且,每个OIS线圈550的基准面552都与对应的侧板110靠近空腔102的一面平行。也即,对于该实施例中的抗冲击式OIS音圈马达来说,OIS线圈组与磁石组共同作用以推动搭载有镜头的载体510沿X轴和Y轴运动。
在图8所示的实施例中,磁石540呈弯折状,磁石540包括第一磁体部542及第二磁体部544,第二磁体部544设于对应的条形槽532内,第一磁体部542与第二磁体部544之间成夹角设置,第一磁体部542与对应设置的OIS线圈550垂直设置。在该实施例中,第一磁体部542与第二磁体部544之间的夹角为120°-150°,具体为135°。也就意味着,OIS线圈550的基准面552与对应的侧板110靠近空腔102的一面之间的夹角为30°-60°。而当第一磁体部542与第二磁体部544之间的夹角为135°时,基准面552与相应侧板110靠近空腔102的一面之间的夹角为45°。对于图8中所示实施例的抗冲击式OIS音圈马达来说,OIS线圈组与磁石组共同作用以推动搭载有镜头的载体510沿V轴和W轴运动。
如图1、图2及图6所示,抗冲击式OIS音圈马达还包括电路板600,电路板600的部分结构容置于空腔102内,并与OIS线圈组电连接。同时,电路板600还通过上弹片300或下弹片400与AF线圈520电连接。当然,电路板600还可以与上弹片300及下弹片400中两者均电连接。具体到本实施方式中,电路板600位于OIS线圈组与外壳100的侧板110之间,以进一步减小抗冲击式OIS音圈马达在第一方向上的高度。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电路板600还可以布置在其他位置,比如上弹片300与外壳100封闭的一侧之间。
电路板600露出于外壳100的结构为电路板600的引脚结构,用于与摄像模组中的其余电路板连接。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电路板600还可以省略,AF线圈520与OIS线圈组可以直接与摄像模组中的其余电路板电连接。
对于本实施方式的抗冲击式OIS音圈马达而言,至少包括如下优点:
1、省略了传统音圈马达上用于防抖的直线型悬丝,仅通过上弹片300与下弹片400便能实现自动对焦及防抖两种功能,克服了直线型悬丝不耐冲击、易断裂的缺点。
2、直线型悬丝生产难度大,生产成本高,取消直线型悬丝降低了技术难度,也降低了生产成本。
3、上弹片300与下弹片400均固定在底座200上,与传统的音圈马达将上弹片与外壳连接,下弹片与底座连接相比,简化了抗冲击式OIS音圈马达的组装工艺,减少了组装时的配合公差。
4、OIS线圈组至磁石组的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减小了抗冲击式OIS音圈马达在第一方向上的高度,使得抗冲击式OIS音圈马达更加轻薄。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抗冲击式OIS音圈马达,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座;
外壳,安装于所述底座上,并与所述底座围合形成空腔;
电磁组件,容置于所述空腔内;
上弹片,容置于所述空腔内,且与所述底座连接,在所述电磁组件的作用下,所述上弹片既能产生平行于第一方向的推力,又能产生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推力,所述第一方向平行于所述抗冲击式OIS音圈马达的轴向;以及
下弹片,容置于所述空腔内,所述下弹片与所述底座连接,且所述下弹片与所述上弹片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在所述电磁组件的作用下,所述下弹片既能产生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推力,又能产生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推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冲击式OIS音圈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包括固定板及设于所述固定板一侧的连接柱,所述外壳安装于所述固定板上,所述连接柱容置于所述空腔内,且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上弹片与所述连接柱远离所述固定板的一端连接,所述下弹片与所述固定板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抗冲击式OIS音圈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弹片包括第一内圈、第一内弦丝、第一外圈及第一外弦丝,所述第一外圈设置在所述第一内圈的外围,所述第一内弦丝位于所述第一内圈与所述第一外圈之间,且所述第一内弦丝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内圈和所述第一外圈连接,所述第一内弦丝能产生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推力,所述第一外弦丝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外圈的外侧壁及所述连接柱连接,所述第一外弦丝能产生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推力;
所述下弹片包括第二内圈、第二内弦丝、第二外圈及第二外弦丝,所述第二外圈设置在所述第二内圈的外围,所述第二内弦丝位于所述第二内圈与所述第二外圈之间,且所述第二内弦丝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内圈和所述第二外圈连接,所述第二内弦丝能产生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推力,所述第二外弦丝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外圈的外侧壁及所述固定板连接,所述第二外弦丝能产生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推力。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冲击式OIS音圈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组件包括载体、AF线圈、安装架、磁石组及OIS线圈组,所述AF线圈缠绕在所述载体上,所述磁石组排布在所述安装架上,所述安装架设置在所述载体的外围,所述安装架与所述载体均位于所述上弹片与所述下弹片之间,所述OIS线圈组设置在与所述磁石组对应的位置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抗冲击式OIS音圈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OIS线圈组至所述磁石组的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抗冲击式OIS音圈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架上设有条形槽,所述条形槽设有四个,且相邻两所述条形槽的延伸方向相垂直,所述磁石组包括四个磁石,一一对应设置在四个所述条形槽内,所述OIS线圈组包括四个OIS线圈,四个所述OIS线圈分别位于所述外壳的四个角落内,且与四个所述磁石一一对应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抗冲击式OIS音圈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呈方形,包括四个依次连接的侧板,四个所述OIS线圈与四个所述侧板一一对应设置;
所述OIS线圈包括基准面,所述基准面由所述OIS线圈的导线缠绕形成,每个所述OIS线圈的所述基准面都与对应的所述侧板靠近所述空腔的一面平行。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冲击式OIS音圈马达,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路板,所述电路板的部分结构容置于所述空腔内,所述电路板与所述电磁组件电连接,且与所述上弹片及所述下弹片中的至少一个电连接。
9.一种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抗冲击式OIS音圈马达;以及
镜头,穿设于所述抗冲击式OIS音圈马达。
10.一种电子产品,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摄像模组。
CN201820351981.8U 2018-03-14 2018-03-14 抗冲击式ois音圈马达、摄像模组及电子产品 Active CN20807885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351981.8U CN208078855U (zh) 2018-03-14 2018-03-14 抗冲击式ois音圈马达、摄像模组及电子产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351981.8U CN208078855U (zh) 2018-03-14 2018-03-14 抗冲击式ois音圈马达、摄像模组及电子产品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078855U true CN208078855U (zh) 2018-11-09

Family

ID=640461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351981.8U Active CN208078855U (zh) 2018-03-14 2018-03-14 抗冲击式ois音圈马达、摄像模组及电子产品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07885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76794A (zh) * 2021-05-27 2021-09-10 宁波金诚泰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透镜驱动装置及其制造工艺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76794A (zh) * 2021-05-27 2021-09-10 宁波金诚泰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透镜驱动装置及其制造工艺
CN113376794B (zh) * 2021-05-27 2022-09-09 宁波金诚泰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透镜驱动装置及其制造工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932174B (zh) 双摄像头模组
CN104038682B (zh) 便携终端的摄像头模块
US10101595B2 (en) Lens driving device
US20080186601A1 (en) Camera module
CN107561825B (zh) 镜头驱动机构
CN207782988U (zh) 轻薄型ois音圈马达、摄像模组及电子产品
US11487078B2 (en) Lens assembly driving apparatus, photographing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0673296B (zh) 摄像单元、摄像头模组及移动终端
CN105190429A (zh) 照相机透镜模块
CN207114992U (zh) 一种可控制多轴运动的音圈马达
US20190181726A1 (en) Multi-lens camera system and driving mechanism thereof
CN109073851A (zh)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包括其的摄像机模块和光学装置
CN107561826A (zh) 一种双透镜驱动装置
CN109901276A (zh) 多镜头摄像系统及其驱动机构
CN208078855U (zh) 抗冲击式ois音圈马达、摄像模组及电子产品
CN108155771A (zh) 抗冲击式ois音圈马达、摄像模组及电子产品
US9891405B2 (en)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same
CN208210102U (zh) Ois音圈马达、摄像模组及电子产品
WO2022088343A1 (zh) 镜头驱动装置
CN208209780U (zh) Ois音圈马达、摄像模组及电子产品
CN112995463B (zh) 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WO2018038408A1 (ko) 진동 발생 장치
CN113364953A (zh) 一种悬吊式图像传感器固定结构及采用该结构的摄像模组
CN115706503A (zh) 一种用于驱动镜头组件的马达组件及摄像模组
CN208110139U (zh) 透镜驱动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10000 Shenzhou Roa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wn, Guangzhou high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Guangdong 7

Patentee after: Guangzhou delta Imaging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0000 Shenzhou Roa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wn, Guangzhou high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Guangdong 7

Patentee before: O-FILM IMAGE TECHNOLOGY (GUANGZHOU)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615

Address after: 330096 no.1404, Tianxiang North Avenue, Nanchang hi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Nanchang City, Jiangx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Jiangxi Jinghao optics Co.,Ltd.

Address before: 510000 Shenzhou Roa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wn, Guangzhou high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Guangdong 7

Patentee before: Guangzhou delta Imaging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