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059924U - 光栅编码器可靠性试验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光栅编码器可靠性试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059924U
CN208059924U CN201820533886.XU CN201820533886U CN208059924U CN 208059924 U CN208059924 U CN 208059924U CN 201820533886 U CN201820533886 U CN 201820533886U CN 208059924 U CN208059924 U CN 20805992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rect current
current generator
hole
mounting device
head ca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533886.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传海
王思远
杨兆军
应骏
李国发
李世拯
胡荣汉
陈泽权
钟源
王继利
朱晓翠
金桐彤
梅恒
纪东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li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Jili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li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Jilin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820533886.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05992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05992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05992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Optical Transform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光栅编码器可靠性试验装置,旨在解决光栅编码器可靠性低、故障率高、运行数量少与难以拆卸的问题,其包括主体部分、高低伸缩小车、模拟工况装置与检测控制系统;主体部分包括回转装置(A)、装卸装置(B)与安装装置;回转装置(A)包括回转支承轴承(1);装卸装置(B)包括凸台(5);高低伸缩小车包括对接台(150)与安装在对接台(150)上的锥形销(155);模拟工况装置包括三综合试验箱(159),其内设三综合试验箱底板(162);主体部分通过回转支承轴承(1)安装在三综合试验箱底板(162)上,高低伸缩小车通过锥形销(155)与凸台(5)连接;检测控制系统和安装装置、模拟工况装置电连接。

Description

光栅编码器可靠性试验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光栅编码器试验装置,更确切的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以对光栅编码器施加温度、湿度、振动及转速等多因素的光栅编码器可靠性试验装置。
背景技术
光栅编码器是一种集光、机、电为一体且用于测量电机转速以及转角的传感器,其用途广泛,性能优良,并可于恶劣的环境中工作。光栅编码器是数控机床等自动控制设备当中的重要部件,集成了计算机、光学、机械等领域的先进技术,是一种学科综合性很强的高新技术产品,可以有效的提高设备的精度。在旋转机械中,光栅编码器采用圆光栅盘做检测元件。由于它具有测量精度高、寿命长、测量范围广、响应速度快、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因此它广泛应用于当今的数控机床当中用于加强数控机床的精密性。而且,随着光栅编码器关键技术的升级和科学的迅猛发展,光栅编码器的研制将更趋完善,其产品也将在世界上占领更大的市场。
随着国家产品升级以及国家重点工程、地方投资项目的不断推进,各行业对机床产品的需求水平将进一步提高,市场需求将向更高层次发展,我国在未来几年会需要数百万台光栅编码器。可是如今遇到了一些问题,西方发达国家光栅编码器的生产技术已经成熟,其精度水平达到了很高的标准。然而我国光栅编码器事业大而不强,目前国内85%左右的市场份额被进口产品占领,其主要原因是国产光栅编码器可靠性水平低,故障率高。为了测试国产光栅编码器的使用性能,找到光栅编码的薄弱部位,对其进行相应的再设计、再制造,提高国产光栅器使用性能及使用寿命,需对其进行相应的可靠性试验,暴露光栅编码器存在的缺陷。目前国内能够进行工况模拟的光栅编码器可靠性试验装置及试验技术仍不成熟,具有以下几个缺点,如可靠性试验装置成本过高、光栅编码器运行数量少、可靠性试验耗时较长、光栅编码器彼此之间互相干扰、一台光栅编码器损坏其余光栅编码器不能继续工作等。因此,在这里发明了一种能够同时对多个光栅编码器进行可靠性实验和性能检测的试验装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光栅编码器可靠性低、故障率高、运行数量少、难以拆卸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光栅编码器可靠性试验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所述的光栅编码器可靠性试验装置包括主体部分、高低伸缩小车、模拟工况装置与检测控制系统;
所述的主体部分包括回转装置、装卸装置与安装装置;回转装置包括回转支承轴承;装卸装置包括凸台;
所述的高低伸缩小车包括对接台与安装在对接台前端面上的锥形销;
所述的模拟工况装置包括三综合试验箱,三综合试验箱内设置有三综合试验箱底板;
所述的主体部分通过回转装置中的回转支承轴承的内圈安装在三综合试验箱内的三综合试验箱底板上,两者之间采用螺栓连接,工作时的高低伸缩小车通过安装在对接台前端面上的锥形销插入装卸装置中凸台前端面上的锥形槽中,两者之间为接触连接;检测控制系统和安装装置、模拟工况装置电连接。
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检测控制系统和安装装置、模拟工况装置电连接是指:
所述的检测控制系统包括供电电源、A/D采集卡、上位工控机、下位可编程控制器、温度试验箱控制器、湿度试验箱控制器、振动控制器、伺服驱动器、直流驱动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振动传感器与转速传感器;所述的上位工控机与下位可编程控制器的上行方向的1个接口通讯连接,下位可编程控制器的下行方向的6个接口分别与温度试验箱控制器、湿度试验箱控制器、振动控制器、伺服驱动器、直流驱动器及供电电源通讯连接;所述的上位工控机与A/D采集卡上行方向的1个接口通讯连接,A/D采集卡下行方向的4个接口分别和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振动传感器与转速传感器通讯连接;所述的伺服驱动器和安装装置中的6个结构相同的伺服电机通讯连接,直流驱动器和安装装置中的6个结构相同的直流电机通讯连接。
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回转装置还包括圆板;所述的装卸装置还包括1号U形开口挡板与2号U形开口挡板;所述的安装装置包括圆台;所述的圆板采用内六角螺钉与回转支承轴承的外圈相连接;装卸装置通过凸台采用螺钉安装在圆板的中心处,1号U形开口挡板与2号U形开口挡板对称地安装在凸台的上方,安装装置通过其中的圆台安装在1号U形开口挡板与2号U形开口挡板的顶端,圆台与圆板的回转轴线共线。
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安装装置包括第一类安装装置即伺服电机带动编码器安装装置与第二类安装装置即直流电机带动编码器安装装置;所述的第一类安装装置包括试验台安装装置、3套结构相同的轴类光栅编码器安装装置、3套结构相同的孔类光栅编码器安装装置、3套结构相同的轴类光栅伺服电机安装装置与3套结构相同的孔类光栅伺服电机安装装置;所述的第二类安装装置包括直流试验台安装装置、6套结构相同的直流孔类光栅编码器安装装置、6套结构相同的直流轴类光栅编码器安装装置与6套结构相同的直流电机安装装置。
所述的试验台安装装置包括圆台、1号支柱、2号支柱、3号支柱、4号支柱与伺服电机试验台;
1号支柱的底端与圆台采用内六角螺钉相连接,2号支柱的底端与圆台采用内六角螺钉相连接,3号支柱的底端与圆台采用内六角螺钉相连接,4号支柱的底端与圆台采用内六角螺钉相连接;1号支柱的顶端与伺服电机试验台采用内六角螺钉相连接,2号支柱的顶端与伺服电机试验台采用内六角螺钉相连接,3号支柱的顶端与伺服电机试验台采用六角螺钉相连接,4号支柱的顶端与伺服电机试验台采用内六角螺钉相连接;3套结构相同的轴类光栅编码器安装装置、3套结构相同的孔类光栅编码器安装装置、3套结构相同的轴类光栅伺服电机安装装置与3套结构相同的孔类光栅伺服电机安装装置安装在伺服电机试验台上的6个结构相同的圆通孔上;所述的第二类安装装置通过其中的直流试验台安装装置安装在第一类安装装置的上面。
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第二类安装装置通过其中的直流试验台安装装置安装在第一类安装装置的上面是指:所述的直流试验台安装装置包括5号支柱、6号支柱、7号支柱、8号支柱与1号直流电机试验台;所述的5号支柱、6号支柱、7号支柱与8号支柱的底端和伺服电机试验台采用内六角螺钉相连接,5号支柱、6号支柱、7号支柱与8号支柱的顶端和1号直流电机试验台的顶端采用六角螺钉相连接;6套结构相同的直流轴类光栅编码器安装装置与6套结构相同的直流电机安装装置通过6套结构相同的直流孔类光栅编码器安装装置安装在1号直流电机试验台上的6个结构相同的用于使直流孔类光栅编码器安装装置中的双轴直流电机下部装入的圆通孔上。
技术方案中所述的1号直流电机试验台的中心处设置有一用于对中的中心圆通孔,沿着1号直流电机试验台的圆周方向均匀地设置4组每组4个用于和5号支柱、6号支柱、7号支柱与8号支柱相连接的光通孔,每组4个光通孔分布在一个正方形的4角处,沿着1号直流电机试验台的圆周方向均匀地设置6个结构相同的用于使双轴直流电机下部装入的圆通孔,1号直流电机试验台上的6个圆通孔的周围分别均匀地设置4个用于连接1号直流电机法兰盘的螺纹孔。
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直流轴类光栅编码器安装装置包括3号支承柱、4号支承柱、2号工装轴、2号工装外壳、5号深沟球轴承、2号弹性外壳、4号轴承端盖、3号套筒、6号深沟球轴承与2号弹性柱销联轴器;5号深沟球轴承采用过盈配合的方式套装在2号工装轴的第三段轴上,5号深沟球轴承的底端面与2号工装轴的第2段轴的上端面接触连接,5号深沟球轴承安装在2号工装外壳的阶梯孔内,5号深沟球轴承外环的上端面与3号套筒底端面接触连接,6号深沟球轴承采用过盈配合的方式套装在2号工装轴的第三段轴上,6号深沟球轴承外环的底端面与3号套筒的顶端面接触连接,4号轴承端盖安装在2号工装外壳的顶端并采用内六角螺钉固定连接,被试的2号轴类光栅编码器的输入轴插入2号工装轴的第三段轴末端的锥形槽中,并采用29号内六角螺钉将被试的2号轴类光栅编码器的输入轴与2号工装轴的第三段轴相连接,被试的2号轴类光栅编码器的输入轴与2号工装轴的回转轴线共线,2号弹性外壳与2号工装外壳采用内六角螺钉相连接,2号工装轴第一段轴与2号弹性柱销联轴器采用5号键相连接,2号弹性柱销联轴器另一端与直流电机的上输出轴采用6号键相连接,3号支承柱的顶端螺纹盲孔与2号工装外壳底部的圆法兰盘上的一个光通孔采用内六角螺钉相连接,4号支承柱的顶端螺纹盲孔与2号工装外壳底部的圆法兰盘上的另一个光通孔采用内六角螺钉相连接。
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直流孔类光栅编码器安装装置包括双轴直流电机、2号支承台、2号轴套;所述的2号支承台的两底板分别设置两个采用内六角螺钉连接1号直流电机法兰盘的光通孔,2号支承台的顶端中心处设置一个使2号轴套的一端装入的中心通孔,2号支承台的中心通孔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个用于连接2号孔类光栅编码器两个铜片的螺纹孔;所述的2号轴套的两端直径不同,其中大直径端用于采用过盈配合的方式与双轴直流电机的下输出轴相连接,2号轴套的小直径端用于采用过盈配合的方式与2号孔类光栅编码器的孔相连接;
所述的2号支承台采用内六角螺钉与直流电机安装装置中的1号直流电机法兰盘连接,2号支承台的顶端与被试的2号孔类光栅编码器的两个铜片分别采用内六角螺钉相连接,2号轴套的一端采用过盈配合的方式与双轴直流电机的下输出轴相连接,2号轴套的另一端采用过盈配合的方式与被试的2号孔类光栅编码器的孔相连接。
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直流电机安装装置包括1号直流电机法兰盘、2号直流电机法兰盘与2号直流电机试验台;所述的2号直流电机法兰盘为圆盘类结构件,沿着2号直流电机法兰盘的圆周方向均匀地设置4个用于连接2号直流电机试验台的光通孔,2号直流电机法兰盘中心处设置三个用于连接直流电机上端的光通孔,沿着2号直流电机法兰盘圆周方向对称地设置2个用于连接2号直流电机试验台以及3号支承柱与4号支承柱的圆通孔;所述的2号直流电机试验台为圆盘类结构件,沿着2号直流电机试验台的圆周方向均匀地设置6个用于使直流电机上端装入的大圆通孔,2号直流电机试验台88上的6个大圆通孔的周围分别均匀地布置4个结构相同的用于连接2号直流电机法兰盘的螺纹孔,2号直流电机试验台均沿着大圆通孔的圆周方向均匀布置2个用于连接2号直流电机法兰盘以及3号支承柱和4号支承柱的圆通孔;
所述的直流电机的上端与2号直流电机法兰盘采用内六角螺钉相连接,2号直流电机法兰盘与2号直流电机试验台采用内六角螺钉相连接,1号直流电机法兰盘采用内六角螺钉与双轴直流电机的下端相连接,1号直流电机法兰盘采用内六角螺钉与1号直流电机试验台相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光栅编码器可靠性试验装置置于三综合试验箱内,能够进行温度、湿度、振动与转速的试验,三综合试验箱提供温度、湿度及振动三种试验因素,电机提供转速试验因素,从而模拟光栅编码器的实际环境工况;
2.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光栅编码器可靠性试验装置底部为一回转装置,可以实现光栅编码器试验台整体的回转运动,便于维修与更换光栅编码器;
3.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光栅编码器可靠性试验装置为一伺服电机带动一个光栅编码器以及一双轴直流电机带动二个光栅编码器运动,光栅编码器彼此之间互不干扰,一个光栅编码器故障之后其余光栅编码器仍可继续工作;
4.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光栅编码器可靠性试验装置可同时运转18个光栅编码器,提高了实验效率;
5.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光栅编码器可靠性试验装置可通过直线导轨、齿轮齿条以及伸缩小车实现试验装置的拆卸,便于三综合试验箱进行其它的试验;
6.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光栅编码器可靠性试验装置可满足加速试验要求,在使光栅编码器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可以最大化的提高光栅编码器的转速、提高周围环境的温度、湿度以及振动条件,降低光栅编码器失效的时间,提高可靠性试验效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光栅编码器可靠性试验装置中所采用的主体部分结构组成的轴测投影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光栅编码器可靠性试验装置中所采用的回转装置结构组成的轴测投影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光栅编码器可靠性试验装置中所采用的装卸装置结构组成的轴测投影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光栅编码器可靠性试验装置中所采用的装卸装置中的齿轮轴组件结构组成的分解式轴测投影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光栅编码器可靠性试验装置中所采用的装卸装置中的底座组件结构组成分解式的轴测投影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光栅编码器可靠性试验装置中由伺服电机带动的编码器安装装置结构组成的轴测投影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光栅编码器可靠性试验装置中伺服电机带动轴类光栅编码器结构组成的主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光栅编码器可靠性试验装置中伺服电机带动孔类光栅编码器的分解式轴测投影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光栅编码器可靠性试验装置中由直流电机带动的编码器安装装置结构组成的轴测投影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光栅编码器可靠性试验装置中直流电机带动光栅编码器安装装置结构组成的俯视轴测投影视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光栅编码器可靠性试验装置中直流电机带动轴类光栅编码器与孔类光栅编码器结构组成的主视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光栅编码器可靠性试验装置中高低伸缩小车结构组成的轴测投影视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光栅编码器可靠性试验装置中小车底盘结构组成的轴测投影视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光栅编码器可靠性试验装置中伸缩组件结构组成的轴测投影视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光栅编码器可靠性试验装置中小车承接台结构组成分解式的轴测投影视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光栅编码器可靠性试验装置中三综合试验箱结构组成的轴测投影视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光栅编码器可靠性试验装置的控制原理框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光栅编码器可靠性试验装置中检测与控制系统的平面图;
图中:A.回转装置,B.装卸装置,C.第一类安装装置,D.第二类安装装置,1.回转支承轴承,2.1号内六角螺钉,3.圆板,4.2号内六角螺钉,5.凸台,6.3号内六角螺钉,7.1号直线导轨,8.1号齿条,9.2号直线导轨,10.4号内六角螺钉,11.5号内六角螺钉,12.6号内六角螺钉,13.1号安装槽,14.2号安装槽,15.3号安装槽,16.锥形槽,17.手动轴,A1.1段手动轴,A2.2段手动轴,A3.3段手动轴,A4.4段手动轴,A5.5段手动轴,A6.6段手动轴,A7.7段手动轴,18.把手,19.1号轴承端盖,20.1号U形开口挡板,21.1号滑块,22.2号滑块,23.2号U形开口挡板,24.齿轮,25.1号键,26.7号内六角螺钉,27.8号内六角螺钉,28.1号深沟球轴承,29.2号轴承端盖,30.9号内六角螺钉,31.10号内六角螺钉,32.2号深沟球轴承,33.1号套筒,34.2号键,35.圆台,36.1号支柱,37.2号支柱,38.3号支柱,39.4号支柱,40.伺服电机试验台,41.1号伺服电机法兰盘,42.1号工装轴,43.1号工装外壳,44.3号深沟球轴承,45.1号轴类光栅编码器,46.1号弹性外壳,47.2号套筒,48.4号深沟球轴承,49.3号轴承端盖,50.11号内六角螺钉,51.弹性柱销联轴器,52.3号键,53.4号键,54.1号支承柱,55.2号支承柱,56.12号内六角螺钉,57.1号伺服电机,58.2号伺服电机法兰盘,59.2号伺服电机,60.1号支承台,61.1号孔类光栅编码器,62.1号轴套,63.13号内六角螺钉,64.14号内六角螺钉,65.15号内六角螺钉,66.5号支柱,67.6号支柱,68.7号支柱,69.8号支柱,70.16号内六角螺钉,71.17号内六角螺钉,72.18号内六角螺钉,73.19号内六角螺钉,74.1号直流电机试验台,75.20号内六角螺钉,76.21号内六角螺钉,77.22号内六角螺钉,78.23号内六角螺钉,79.双轴直流电机,80.1号直流电机法兰盘,81.2号支承台,82.2号孔类光栅编码器,83.2号轴套,84.24号内六角螺钉,85.25号内六角螺钉,86.26号内六角螺钉,87.2号直流电机法兰盘,88.2号直流电机试验台,89.3号支承柱,90.4号支承柱,91.2号工装轴,92.2号轴类光栅编码器,93.2号工装外壳,94.5号深沟球轴承,95.5号键,96.6号键,97.2号弹性外壳,98.4号轴承端盖,99.3号套筒,100.6号深沟球轴承,101.27号内六角螺钉,102.28号内六角螺钉,103.29号内六角螺钉,104.2号弹性柱销联轴器,105.31号内六角螺钉,106.底盘,107.1号伸缩板,108.1号铁板,109.2号铁板,110.3号铁板,111.4号铁板,112.2号伸缩板,113.1号圆柱销,114.2号圆柱销,115.1号滑轨,116.2号滑轨,117.3号滑块,118.3号伸缩板,119.3号圆柱销,120.4号滑块,121.4号伸缩板,122.4号圆柱销,123.小车把手,124.4号铰接圆柱销,125.1号铰接圆柱销,126.2号铰接圆柱销,127.5号伸缩板,128.6号伸缩板,129.7号伸缩板,130.8号伸缩板,131.3号直线导轨,132.2号齿条,133.4号直线导轨,134.32号内六角螺钉,135.33号内六角螺钉,136.34号内六角螺钉,137.3号滑轨,138.4号滑轨,139.5号滑块,140.5号圆柱销,141.6号滑块,142.6号圆柱销,143.5号铁板,144.6号铁板,145.7号铁板,146.8号铁板,147.7号圆柱销,148.8号圆柱销,149.螺杆,150.对接台,151.4号安装槽,152.5号安装槽,153.6号安装槽,154.3号铰接圆柱销,155.锥形销,156.车轮,157.控制柜,158.供电电源,159.三综合试验箱,160.振动台,161.A/D采集卡,162.三综合试验箱底板,163.上位工控机,164.下位可编程控制器,165.温度试验箱控制器,166.湿度试验箱控制器,167.振动控制器,168.伺服驱动器,169.直流驱动器,170.键盘,171.温度传感器,172.湿度传感器,173.振动传感器,174.转速传感器,175.显示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描述: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光栅编码器可靠性试验装置包括主体部分、高低伸缩小车、模拟工况装置与检测控制系统;其中:主体部分包括回转装置A、装卸装置B、安装装置;安装装置包括第一类安装装置C、第二类安装装置D;装卸装置B与高低伸缩小车共同工作完成装卸任务。
1.回转装置A
所述的回转装置A包括回转支承轴承1、1号内六角螺钉2、圆板3、2号内六角螺钉4;
参阅图2与图16,所述的回转支承轴承1为轴向压力轴承,所选的回转支承轴承1为无齿式单排四点接触球式回转支承(01系列),型号为010.30.500,回转支承轴承1分为内圈与外圈,回转支承轴承1内圈沿着圆周方向均匀设置20个采用1号内六角螺钉2连接三综合试验箱底板162的光通孔,外圈沿着圆周方向均匀设置20个采用2号内六角螺钉4连接圆板3的螺纹孔;
所述的圆板3沿着圆周方向均匀设置20个采用内六角螺钉连接回转支撑轴承外圈的光通孔,其中主视方向前端的三个螺钉孔不安装螺钉以免发生干涉,圆板3的中心处均匀地设置4个用于和凸台5相连接的螺钉孔;
回转支承轴承1的内圈与三综合实验箱底板162通过20个1号内六角螺钉2相连接,圆板3通过17个2号内六角螺钉4与回转支承轴承1的外圈相连接,通过用手转动回转支承轴承1的外圈可以实现整个光栅编码器可靠性试验装置的回转运动,便于更换以及维修光栅编码器。
2.装卸装置B
参阅图3至图5,所述的装卸装置包括齿轮轴组件与底座组件。
所述的底座组件包括凸台5、3号内六角螺钉6、1号直线导轨7、1号齿条8、2号直线导轨9、4号内六角螺钉10、5号内六角螺钉11、6号内六角螺钉12、1号滑块21、2号滑块22;
所述的长方体形的凸台5的四角处均匀地布置4个用于与圆板3相连接的光通孔,凸台5与圆台3采用4个3号内六角螺钉6相连接,凸台5在中心处沿横向(即前后)方向设置有三个矩形的相互平行的安装槽:即分别用于安装1号直线导轨7的1号安装槽13、用于安装1号齿条8的2号安装槽14与用于安装2号直线导轨9的3号安装槽15;沿1号安装槽13的中心线方向均匀地设置12个用于安装具有等工字形横截面的1号直线导轨7的螺纹孔,沿2号安装槽14中心线的两侧均匀地设置2排共12个用于安装1号齿条8的螺纹孔,沿3号安装槽15中心线方向均匀地设置12个用于安装2号直线导轨9的螺纹孔,凸台5的前端面上水平地设置有两个用来与高低伸缩小车相对接的锥形槽16;
所述的1号直线导轨7为工字形等横截面的直杆类结构件,1号直线导轨7的纵向的对称线上设置有12个用于和凸台5上的1号安装槽13相连接的沉头螺栓孔;2号直线导轨9与1号直线导轨7结构相同。
所述的1号滑块21为长方体形结构件,1号滑块21一侧的中心处并沿1号滑块21的横向设置有与1号直线导轨7配装的贯穿的导轨槽,在1号滑块21的另一侧面的一端设置有用于和2号U形开口挡板23相连接的两个螺纹孔,2号滑块22与1号滑块21结构相同;
所述的1号齿条8底端的两侧设置成和中间主体连成一体的侧板,两侧板沿纵向(即前后)方向均匀地竖直地设置6个用于和凸台5的2号安装槽14相连接的螺栓光通孔;
所述的凸台5与圆板3通过4个内六角螺钉6相连接,所述的1号直线导轨7通过12个4号内六角螺钉10与凸台5的1号安装槽13相连接,1号齿条8通过12个5号内六角螺钉11与凸台5的2号安装槽14相连接,2号直线导轨9通过12个6号内六角螺钉12与凸台5的3号安装槽15相连接,1号滑块21安装在1号直线导轨7上,两者之间为滑动连接,2号滑块22安装在2号直线导轨9上,两者之间为滑动连接,2号U形开口挡板23采用10号内六角螺钉31固定安装在1号滑块21上,1号U形开口挡板20采用8号内六角螺钉27固定安装2号滑块22上。
所述的齿轮轴组件包括手动轴17、把手18、1号轴承端盖19、1号U形开口挡板20、2号U形开口挡板23、齿轮24、1号键25、7号内六角螺钉26、8号内六角螺钉27、1号深沟球轴承28、2号轴承端盖29、9号内六角螺钉30、10号内六角螺钉31、2号深沟球轴承32、1号套筒33与2号键34。
所述的手动轴17为一根在2段手动轴A2与7段手动轴A7上开有两个键槽的7段式直杆类阶梯轴,所述的手动轴17从左至右依次为1段手动轴A1、2段手动轴A2、3段手动轴A3、4段手动轴A4、5段手动轴A5、6段手动轴A6与7段手动轴A7,1段手动轴A1、2段手动轴A2、3段手动轴A3、4段手动轴A4、5段手动轴A5、6段手动轴A6与7段手动轴A7依次首尾连接成一体,1段手动轴A1、2段手动轴A2、3段手动轴A3、4段手动轴A4、5段手动轴A5、6段手动轴A6与7段手动轴A7的回转轴线共线;1段手动轴A1、2段手动轴A2与3段手动轴A3直径逐渐增大,3段手动轴A3至7段手动轴A7直径逐渐减小;1段手动轴A1用于安装1号套筒33、2号深沟球轴承32与2号轴承端盖29,2段手动轴A2用于安装齿轮24,5段手动轴A5用于安装1号深沟球轴承28,6段手动轴A6用于安装1号轴承端盖19与1号U形开口挡板20,7段手动轴A7用于安装把手18。
所述的把手18为中心开有轮毂槽的六边形体,把手18采用2号键34与手动轴17中的7段手动轴A7相连接,且采用6段手动轴A6与7段手动轴A7连接处所形成的轴肩实现定位。
所述的1号轴承端盖19为圆环体形结构件,由1号圆环筒体与1号圆环盘体组成并连成一体,1号圆环筒体与1号圆环盘体的回转轴线共线,1号圆环筒体与1号圆环盘体的中心孔的直径相等,即1号轴承端盖19的中心处设置有一个光通孔,通过间隙配合的方式与手动轴17连接,沿着1号轴承端盖19的1号圆环盘体圆周方向均匀地设置有4个光通孔用于和1号U形开口挡板20采用螺钉连接。
所述的1号U形开口挡板20的中心处设置有一个1号光通孔,1号光通孔用于安装1号深沟球轴承28与1号轴承端盖19,1号光通孔与1号深沟球轴承28之间为过盈配合,1号光通孔与1号轴承端盖19之间为过渡/动配合,1号深沟球轴承28与1号轴承端盖19之间为接触连接并起到定位作用,1号U形开口挡板20下底板设置有两个结构相同的1号下光通孔,两个1号下光通孔用于和2号滑块22上的2个螺纹通孔配合并采用螺钉将1号U形开口挡板20与2号滑块22相连接,1号U形开口挡板20上顶板上设有两个结构相同的用于和圆台35相连接1号上光通孔,1号U形开口挡板20开口壁上沿圆周方向均匀分布4个结构相同的1号螺纹通孔,1号U形开口挡板20上的4个结构相同的1号螺纹通孔用于和1号轴承端盖19采用4个7号内六角螺钉26相连接,1号U形开口挡板20的下底板与2号滑块22采用2个8号内六角螺钉27相连接,1号U形开口挡板20的上顶板与圆台35采用2个内六角螺钉相连接。
所述的1号深沟球轴承28安装在手动轴17的5段手动轴A5上,1号深沟球轴承28与手动轴17的5段手动轴A5之间为过盈配合,1号深沟球轴承28左端面与4段手动轴A4的右端面接触连接,即通过4段手动轴A4与5段手动轴A5连接处所形成的轴肩实现轴向定位。
所述的齿轮24的中心孔壁上设有一个轮毂键槽,轮毂键槽用于和手动轴17的2段手动轴A2上的键槽相配合,采用1号键25将齿轮24与手动轴17的2段手动轴A2相连接,齿轮24的右端面与3段手动轴A3的左端面接触连接,即通过2段手动轴A2与2段手动轴A2连接处所形成的轴肩实现轴向定位,齿轮24与1号齿条8相啮合连接。
所述的2号轴承端盖29与1号轴承端盖19结构相同,2号轴承端盖19为圆环体形结构件,由2号圆环筒体与2号圆环盘体组成并连成一体,2号圆环筒体与2号圆环盘体的回转轴线共线,2号圆环筒体与2号圆环盘体的中心孔的直径相等,即1号轴承端盖19的中心处设置有一个光通孔,通过间隙配合的方式与手动轴17连接,沿着2号轴承端盖19的2号圆环盘体圆周方向均匀地设置有4个光通孔用于和2号U形开口挡板23采用螺钉连接。
所述的2号深沟球轴承32套装在手动轴17的1段手动轴A1上,2号深沟球轴承32与手动轴17的1段手动轴A1之间为过盈配合,2号深沟球轴承32的外圈与2号U形开口挡板23上的2号光通孔之间采用过盈配合的方式相连接,2号深沟球轴承32与1号套筒33之间为接触连接即实现轴向定位。
所述的2号U形开口挡板23与1号U形开口挡板20结构相同,2号U形开口挡板23的中心处设置有一个2号光通孔,2号光通孔用于安装2号深沟球轴承32、2号轴承端盖29与1号套筒33,2号光通孔与2号深沟球轴承32之间为过盈配合,2号光通孔与2号轴承端盖29之间为过渡/动配合,2号深沟球轴承29、2号轴承端盖29与1号套筒33之间为接触连接并起到定位作用,2号U形开口挡板23下底板设置有两个结构相同的2号下光通孔,两个2号下光通孔用于和1号滑块21上的2个螺纹通孔配合并采用螺钉将2号U形开口挡板23与1号滑块21相连接,2号U形开口挡板23上顶板上设有两个结构相同的用于和圆台35相连接2号上光通孔,2号U形开口挡板23开口壁上沿圆周方向均匀分布4个结构相同的2号螺纹通孔,2号U形开口挡板23上的4个结构相同的2号螺纹通孔用于和2号轴承端盖29采用4个9号内六角螺钉30相连接,2号U形开口挡板23的下底板与1号滑块21采用2个10号内六角螺钉31相连接,2号U形开口挡板23的上顶板与圆台35采用2个内六角螺钉相连接。
所述的齿轮24与手动轴17的2段手动轴A2采用1号键25相连接,并通过手动轴17的2段手动轴A2与3段手动轴A3连接处所形成的轴肩做定位,齿轮24与一号齿条8相啮合,1号套筒33通过过盈配合的方式安装在手动轴17的1段手动轴A1上,并且通过齿轮24的左端面做定位,所述的2号深沟球轴承32套装在手动轴17的1段手动轴A1上,2号深沟球轴承32与手动轴17的1段手动轴A1之间为过盈配合,2号深沟球轴承32的外圈与2号U形开口挡板23上的2号光通孔之间采用过盈配合的方式相连接,2号深沟球轴承32与1号套筒33之间为接触连接即实现轴向定位,2号U形开口挡板23采用2个10号内六角螺钉31固定安装在1号滑块21上,2号轴承端盖29采用4个9号内六角螺钉30与2号U形开口挡板23相连接,1号深沟球轴承28套装在手动轴17上的5段手动轴A5上,1号深沟球轴承28与手动轴17上的5段手动轴A5之间采用过盈配合的方式相连接,1号深沟球轴承28的外圈与1号U形开口挡板20上的1号光通孔之间采用过盈配合的方式相连接,且采用手动轴17的4段手动轴A4与5段手动轴A5连接处所形成的轴肩实现定位,1号U形开口挡板20采用2个8号内六角螺钉27固定安装在2号滑块22上,1号U形开口挡板20与1号轴承端盖19采用4个7号内六角螺钉26相连接,把手18套装在手动轴17的7段手动轴A7上,把手18与手动轴17的7段手动轴A7之间采用2号键34相连接,把手18的左端面和6段手动轴A6的右端面接触连接,即把手18的左端面和6段手动轴A6与7段手动轴A7连接处所形成的轴肩接触连接而做轴向定位。
3.高低伸缩小车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高低伸缩小车同装卸装置B共同工作完成光栅编码器可靠性试验装置的装卸任务。
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高低伸缩小车包括底盘组件、伸缩组件以及对接台组件。
所述的底盘组件包括底盘106、1号铁板108、2号铁板109、3号铁板110、4号铁板111、1号滑轨115、2号滑轨116、3号滑块117、4号滑块120、小车把手123与车轮156。
参阅图13,所述的底盘106为长方体形的壳体结构件,底盘106后部的顶端采用焊接方式设置有两组共4个用于连接1号伸缩板107以及2号伸缩板112的1号铁板108、2号铁板109、3号铁板110与4号铁板111,底盘106前部顶端的两侧边缘处采用焊接方式对称地设置有1号滑轨115与2号滑轨116,底盘106左、右两侧壁上各设置有以过盈配合的方式连接车轮156的2个通孔,左、右两侧壁上的2个通孔相对正,4个通孔的回转轴线同处于一个水平面内;
所述的车轮156为一个侧面安装有车轴的圆柱体结构件,且车轴与车轮156的回转轴线共线,车轮156的另一侧面带有环形槽用以减轻重量;四个车轮156的车轴以过渡配合的方式与底盘106左、右两侧壁上各设置的2个通孔相连接,以便于实现高低伸缩小车的移动。
所述的1号铁板108、2号铁板109、3号铁板110、4号铁板111均为开有一光通孔的长方体、并焊接于底盘106上端面的后部,所述的1号铁板108、2号铁板109的光通孔和伸缩板107底部光通孔对正再采用2号圆柱销114以过盈配合的方式相连接,3号铁板110、4号铁板的光通孔与伸缩板112底部光通孔对正再采用1号圆柱销113以过盈配合的方式相连接;
所述的1号滑轨115、2号滑轨116均为U形板,并将上表面或下表面(上下表面相同)焊接于底盘106上端面的前部,
所述的3号滑块117以及4号滑块120均为中心处有一光通孔的圆环体。
3号滑块117与1号滑轨115的U形面通过间隙配合的方式相连接,并且通过1号滑轨115的U形面的侧面做定位,4号滑块120与2号滑轨116的U形面通过间隙配合的方式相连接,并且通过2号滑轨116的U形面的侧面做定位,4个车轮159的车轴均通过过盈配合的方式连接到底盘106的两个侧面,所述的小车把手123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到底盘106的后端面上。
参阅图14,所述的伸缩组件包括1号伸缩板107、2号伸缩板112、1号圆柱销113、2号圆柱销114、3号伸缩板118、3号圆柱销119、4号伸缩板121、4号圆柱销122、4号铰接圆柱销124、1号铰接圆柱销125、2号铰接圆柱销126、5号伸缩板127、6号伸缩板128、7号伸缩板129、8号伸缩板130、螺杆149、3号铰接圆柱销154;
所述的1号至8号伸缩板均为设置有3个光通孔的长条状的四边形板类结构件,1号至8号伸缩板的两个窄边是相互平行的斜边,两个斜边的外端与两个长边的外端之间采用圆弧面光滑过渡连接,1号至8号伸缩板上的2个光通孔结构相同并位于四边形板类结构件对角线的两端,即位于两圆弧面的里侧,第3个光通孔位于1号至8号伸缩板的中心处;
所述的1号至4号铰接圆柱销均为3段式阶梯轴类结构件,中间为主体轴,两端为销轴,两端销轴结构相同,主体轴的直径大于两端销轴的直径;3号铰接圆柱销154与4号铰接圆柱销124结构相同,1号铰接圆柱销125与2号铰接圆柱销126的结构基本相同,1号铰接圆柱销125与2号铰接圆柱销126中间处沿径向设置有螺纹通孔,2个螺纹通孔为反螺纹通孔。
所述的3号滑块117的光通孔与3号伸缩板118下部光通孔采用3号圆柱销119以过盈配合的方式相连接,4号滑块120的光通孔与4号伸缩板121下部光通孔采用4号圆柱销122以过渡配合的方式相连接,所述的1号伸缩板107中部光通孔与3号伸缩板118中部光通孔采用4号铰接圆柱销124的一端以过渡配合的方式相连接,2号伸缩板112中部光通孔与4号伸缩板121中部光通孔通过4号铰接圆柱销124另一端以过渡配合的方式相连接,1号伸缩板107上端光通孔与5号伸缩板127下端光通孔通过1号铰接圆柱销125一端以过渡配合的方式相连接,2号伸缩板112上端光通孔与6号伸缩板128下端光通孔通过1号铰接圆柱销125另一端以过渡配合的方式相连接,3号伸缩板118上端光通孔与7号伸缩板129下端光通孔通过2号铰接圆柱销126一端以过渡配合的方式相连接,4号伸缩板121上端光通孔与8号伸缩板130下端光通孔通过2号铰接圆柱销126另一端以过渡配合的方式相连接,5号伸缩板127中部光通孔与7号伸缩板129中部光通孔采用3号铰接圆柱销154一端以过渡配合的方式相连接,6号伸缩板128中部光通孔与8号伸缩板130中部光通孔采用3号铰接圆柱销154另一端以过盈配合的方式相连接,螺杆149与1号铰接圆柱销125以及2号铰接圆柱销126的内螺纹相连接,当拧紧螺杆149时可实现两侧伸缩板同时上升或者同时下降。
参阅图15,所述的对接台组件包括3号直线导轨131、2号齿条132、4号直线导轨133、32号内六角螺钉134、33号内六角螺钉135、34号内六角螺钉136、3号滑轨137、4号滑轨138、5号滑块139、5号圆柱销140、6号滑块141、6号圆柱销142、5号铁板143、6号铁板144、7号铁板145、8号铁板146、7号圆柱销147、8号圆柱销148、对接台150、锥形销155;
所述的5号铁板143、6号铁板144、7号铁板145、8号铁板146均为设置有一个光通孔的长方体,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于对接台150底部的后方,其中5号铁板143光通孔以及6号铁板144的光通孔和5号伸缩板127上端光通孔采用7号圆柱销147以过盈配合的方式相连接,7号铁板145的光通孔以及8号铁板146的光通孔和6号伸缩板128上端光通孔采用8号圆柱销148以过盈配合的方式相连接;
所述的3号滑轨137、4号滑轨138为结构相同的U形板类结构件,3号滑轨137、4号滑轨138对称地焊接在对接台150底面的前侧,并使3号滑轨137、4号滑轨138的U形开口相对。
所述的5号滑块139、6号滑块141均为中心处有一光通孔的圆环体。
所述的对接台150为矩形平板结构件,对接台150在中心处沿横向(即前后)方向设置有三个矩形的相互平行的安装槽,即分别用于安装3号直线导轨131的4号安装槽151、用于安装2号齿条132的5号安装槽152与用于安装4号直线导轨133的6号安装槽153;4号安装槽151沿横向(即前后)方向均匀地设置12个用于安装具有等工字形横截面的3号直线导轨131的螺纹孔,沿5号安装槽152的横向(即前后)均匀地设置2排相互平行的共12个用于安装2号齿条132的螺纹孔,沿6号安装槽153的横向(即前后)方向均匀地设置12个用于安装具有等工字形横截面的4号直线导轨133的螺纹孔。
所述的锥形销155的前部分为锥形体,锥形销155的后部分为圆柱形体,锥形体与圆柱形体连成一体,锥形体与圆柱形体回转轴线共线,对接台150的前端面上水平地设置有两个用来安装锥形销155的圆柱形槽,分别通过过盈配合的方式连接2个锥形销155。
所述的3号直线导轨131为工字形等横截面的直杆类结构件,3号直线导轨131的纵向的对称线上设置有12个用于和对接台150上的4号安装槽151相连接的沉头螺栓孔;4号直线导轨133沿中心线方向设有12个梯形螺纹孔用于和对接台150的6号安装槽153相连接,4号直线导轨133与3号直线导轨131结构相同。
所述的2号齿条132两侧的底部设置有和中间主体连成一体的侧板,两侧板沿横向(即前后)方向均匀地竖直地设置6个用于和对接台150的5号安装槽152相连接的螺栓光孔。
5号滑块139与3号滑轨137通过过渡配合相连接,5号滑块139与7号伸缩板129通过5号圆柱销140以过渡配合的方式相连接,6号滑块141与4号滑轨138的U形面通过过渡配合相连接,6号滑块141的光通孔与8号伸缩板130上端的光通孔采用6号圆柱销142以过渡配合的方式相连接,5号铁板143光通孔以及6号铁板144的光通孔与5号伸缩板127上端的光通孔采用7号圆柱销147以过盈配合的方式相连接,7号铁板145的光通孔以及8号铁板146的光通孔与6号伸缩板128上端的光通孔通过8号圆柱销148以过盈配合的方式相连接,3号直线导轨131通过12个32号内六角螺钉134与对接台150的4号安装槽151相连接,2号齿条132通过12个33号内六角螺钉135与对接台150的5号安装槽152相连接,4号直线导轨133采用12个34号内六角螺钉136与对接台150的6号安装槽153相连接。
对接台底部后方焊接四个用于连接5号伸缩板127以及6号伸缩板128的5号带孔五边形铁板143、6号带孔五边形铁板144、7号带孔五边形铁板145、8号带孔五边形铁板146,5号铁板143以及6号铁板144与5号伸缩板127通过7号圆柱销147以过盈配合的方式相连接,7号铁板145以及8号铁板146与6号伸缩板128通过8号圆柱销148以过盈配合的方式相连接,高低伸缩小车用来实现光栅编码器可靠性试验装置的装卸,便于让三综合试验箱进行其他的试验,当对光栅编码器可靠性试验装置进行装卸时,通过转动螺杆149使螺杆149于反螺纹孔中转动,从而实现了高低伸缩小车的伸缩性,便可使承接台55上的锥销与凸台5的锥孔到同等高度,实现对接,摇动把手18使光栅编码器可靠性试验装置通过直线导轨以及齿轮齿条机构于三综合试验箱与高低伸缩小车之间进行移动,从而实现光栅编码器可靠性试验装置的装卸。
高低伸缩小车用来实现光栅编码器可靠性试验装置的装卸,便于让三综合试验箱进行其他的试验,当对光栅编码器可靠性试验装置进行装卸时,通过转动螺杆149使螺杆149于正、反螺纹孔中转动,从而实现了高低伸缩小车的伸缩性,便可使对接台150上的锥销与凸台5的锥孔到同等高度实现对接,摇动把手18使光栅编码器可靠性试验装置通过直线导轨以及齿轮齿条机构于三综合试验箱与高低伸缩小车之间进行移动,从而实现光栅编码器可靠性试验装置的装卸。
4.安装装置
参阅图6至图1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安装装置包括第一类安装装置C、第二类安装装置D;其中:第一类安装装置C是指伺服电机带动编码器安装装置;第二类安装装置D是指直流电机带动编码器安装装置。
由于伺服电机通过伺服驱动器带动光栅编码器只能实现低速运转,而直流电机通过直流驱动器带动光栅编码器可实现高速运转,因此选用两种电机。为了使最多的光栅编码器同时进行试验,可以把直流电机做成双轴直流电机,两端各带一个光栅编码器,双轴直流电机下部的轴用于连接孔类光栅编码器,双轴直流电机上部的轴用于连接轴类光栅编码器,本实用新型分别设置6个伺服电机以及6个直流电机来进行试验,而且对于光栅编码器的安装,必须要同时满足光栅编码器的弹性连接以及其刚性连接。
参阅图6至图8,所述的伺服电机带动编码器安装装置即第一类安装装置C包括试验台安装装置、3套结构相同的轴类光栅编码器安装装置、3套结构相同的孔类光栅编码器安装装置、3套结构相同的轴类光栅伺服电机安装装置、3套结构相同的孔类光栅伺服电机安装装置,共选用6个伺服电机,3个伺服电机带动轴类光栅编码器,3个伺服电机带动孔类光栅编码器。
参阅图6,所述的试验台安装装置包括圆台35、1号支柱36、2号支柱37、3号支柱38、4号支柱39、伺服电机试验台40;
所述的圆台35设置有一个用于对中的中心孔,圆台35中心孔的一(左)侧设置有2个用于连接2号U形开口挡板23的螺纹孔,圆台35中心孔的另一(右)侧设置有2个用于连接1号U形开口挡板20的螺纹孔;圆台35沿着圆周方向均匀地设置4组每组4个结构相同的用于采用内六角螺钉和1号支柱36、2号支柱37、3号支柱38与4号支柱39相连接的光通孔,4个光通孔分布在正方形的四角处;
所述的1号支柱36为一等截面呈正方形的长方体结构件,4个侧壁均设置有一个用于减重的凹槽,1号支柱36底端面的四角处均匀地设置4个结构相同的用于与圆台35相连接的下螺纹盲孔,1号支柱36顶端面的四角处均匀地设置4个用于与伺服电机试验台40采用内六角螺钉相连接的上螺纹盲孔,2号支柱37、3号支柱38、4号支柱39与1号支柱36的结构以及用途相同。
所述的伺服电机试验台40沿着圆周方向均匀地布置6个结构相同的用于安装伺服电机的圆通孔,其中3个伺服电机带动3个轴类光栅编码器,另外3个伺服电机带动3个孔类光栅编码器,中间处的圆通孔用于对中,伺服电机试验电台40上的3个圆通孔的周围分别均匀地设置4个用于连接1号伺服电机法兰盘41的螺纹孔,伺服电机试验电台40的3个圆通孔的周围分别均匀地设置2个用于连接1号支承柱54和2号支承柱55的光通孔;所述的伺服电机试验台40上的另外3个圆通孔的周围分别均匀地设置2组每组4个用于连接1号支承台60以及2号伺服电机法兰盘58的螺纹孔,2组每组4个螺纹孔分布在2个长方形的四角处;伺服电机试验台40沿着圆周方向均匀设置4组每组4个用于和1号支柱36、2号支柱37、3号支柱38、4号支柱39采用螺钉相连接的1号光通孔,每组4个1号光通孔设置在1个正方形的四角处,伺服电机试验台40沿着圆周方向均匀设置4组每组4个用于和5号支柱66、6号支柱67、7号支柱68与8号支柱69相连接的2号光通孔,每组的4个2号光通孔分布在1个正方形的四角处,4组每组4个1号光通孔与4组每组4个2号光通孔相间布置;
1号支柱36的底端与圆台35采用4个内六角螺钉相连接,2号支柱37的底端与圆台35采用4个内六角螺钉相连接,3号支柱38的底端与圆台35采用4个内六角螺钉相连接,4号支柱39的底端与圆台35采用4个内六角螺钉相连接;1号支柱36的顶端与伺服电机试验台40采用4个内六角螺钉相连接,2号支柱37的顶端与伺服电机试验台40采用4个内六角螺钉相连接,3号支柱38的顶端与伺服电机试验台40采用4个内六角螺钉相连接,4号支柱39的顶端与伺服电机试验台40采用4个内六角螺钉相连接。
参阅图7,所述的轴类光栅编码器安装装置包括1号工装轴42、1号工装外壳43、3号深沟球轴承44、1号弹性外壳46、2号套筒47、4号深沟球轴承48、3号轴承端盖49、11号内六角螺钉50、弹性柱销联轴器51、3号键52、4号键53、1号支承柱54、2号支承柱55、12号内六角螺钉56。
所述的1号工装轴42为设置有一个键槽的三段式阶梯式轴,其中第2段轴为轴肩,1号工装轴42中第3段轴的末端设置有一锥形槽用于连接1号轴类光栅编码器45,1号工装轴42锥形槽底部设置有一个螺纹盲孔用于和1号轴类光栅编码器45的轴相连接,1号工装轴42的第一段轴上设置有一个键槽,1号工装轴42采用键与弹性柱销联轴器51相连接;
所述的1号工装外壳43为一中心带有阶梯式通孔的回转件,1号工装外壳43中心的阶梯式通孔用于安装3号深沟球轴承44、2号套筒47、4号深沟球轴承48、3号轴承端盖49及1号工装轴42,1号工装外壳43底部法兰圆盘上沿着圆周方向对称地设置两个用来与1号支承柱54、2号支承柱55的一端相连接的光通孔,1号工装外壳43的顶端面上沿着圆周方向均匀地设置4个用于连接1号弹性外壳46的1号螺纹孔,1号工装外壳43顶端面上沿着圆周方向均匀地设置4个用于连接3号轴承端盖49的2号螺纹孔,4个1号螺纹孔与4个2号螺纹孔相间布置(4个1号螺纹孔位于4个2号螺纹孔的外侧)。
所述的1号弹性外壳46为一中心带有阶梯孔的回转件,1号弹性外壳46底部沿着圆周方向均匀设置4个用来连接1号工装外壳43的光通孔,1号弹性外壳46用于在1号轴类光栅编码器45工作时通过拧紧自身带有的内六角螺钉使其自身带有的胀套膨胀并与1号弹性外壳46相连接从而实现了1号轴类光栅编码器45的弹性连接。
所述的2号套筒47为设置有中心通孔的圆柱形的圆环体,2号套筒47安装在3号深沟球轴承44与4号深沟球轴承48之间起定位作用;
所述的3号轴承端盖49为一圆盘类结构件,沿着3号轴承端盖49的圆周方向均匀分布4个用于采用内六角螺钉与工装外壳43相连接的光通孔;
所述的1号支承柱54为一个两端沿轴向均设置有螺纹盲孔的圆柱形直杆件,顶端的螺纹盲孔用于与1号工装外壳43底部法兰圆盘上的一个光孔采用内六角螺钉相连接,1号支承柱54底端的螺纹盲孔用于与伺服电机试验台40的一个光孔采用内六角螺钉相连接;2号支承柱55与1号支承柱54结构与用法均相同,1号支承柱54、2号支撑支承柱55实现了轴类光栅编码器安装的刚性连接;
3号深沟球轴承44与1号工装轴42通过过盈配合相连接,通过轴肩定位并与1号工装外壳43的阶梯处接触连接,3号深沟球轴承44的另一侧装入2号套筒47,4号深沟球轴承48以2号套筒47做定位通过过盈配合与1号工装轴42相连接,3号轴承端盖49与1号工装外壳43通过4个内六角螺钉相连接,1号轴类光栅编码器45的轴插入1号工装轴42的末端锥形槽内,并通过内六角螺钉将1号轴类光栅编码器45轴内光通孔与1号工装轴42末端的螺纹盲孔相连接,1号弹性外壳46的底部与1号工装外壳43顶端采用4个内六角螺钉相连接,1号工装轴42与弹性柱销联轴器51通过3号键52相连接,弹性柱销联轴器51另一端与1号伺服电机57的输出轴通过4号键53相连接,1号支承柱54顶端的螺纹盲孔与1号工装外壳43底部法兰圆盘上的一个光通孔采用11号内六角螺钉50相连接,2号支承柱55顶端的螺纹盲孔与1号工装外壳43底部圆盘上的另一个光通孔通过内六角螺钉相连接。
3个轴类光栅编码器安装装置的结构相同;
参阅图7,所述的轴类光栅伺服电机安装装置包括1号伺服电机法兰盘41、1号伺服电机57。
所述的1号伺服电机法兰盘41沿着圆周方向均匀布置4个螺纹孔用于连接伺服电机试验台40,1号伺服电机法兰盘41沿着圆周方向均匀布置4个螺纹孔用于连接1号伺服电机57,1号伺服电机法兰盘41沿着圆周方向均匀布置2个用于连接伺服机试验台40以及1号支承柱54和2号支承柱55的光通孔;
1号伺服电机57与伺服电机法兰盘41通过4个12号内六角螺钉56相连接,1号伺服电机法兰盘41与伺服电机试验台40通过4个内六角螺钉相连接,这三种光栅编码器以及伺服电机的安装方式均相同,1号支承柱54底端的螺纹盲孔与伺服电机试验台40的一个光通孔以及1号伺服电机法兰盘41的光通孔通过内六角螺钉相连接,2号支承柱55底端的螺纹盲孔与伺服电机试验台40的一个光通孔以及1号伺服电机法兰盘41的光通孔通过内六角螺钉相连接;
3个轴类光栅伺服电机安装装置的结构相同;
参阅图8,所述的孔类光栅编码器安装装置包括1号支承台60、1号轴套62、13号内六角螺钉63。
所述的1号支承台60为U形板类支撑件,1号支承台60的两底座上分别设置两个采用内六角螺钉连接2号伺服电机法兰盘58以及伺服电机试验台40的光通孔,1号支承台60的顶端中心处设置有一个中心通孔,该中心通孔以使1号孔类光栅编码器61装入,且1号支承台60的中心通孔两侧分别有一螺纹孔用于采用内六角螺钉连接1号孔类光栅编码器61的铜片从而实现弹性连接;
所述的1号轴套62的两端直径不同,其中大直径端用于通过过盈配合的方式与2号伺服电机59的输出轴相连接,1号轴套62的小直径端用于通过过盈配合的方式与1号孔类光栅编码器61的孔相连接,1号轴套62实现了与1号孔类光栅编码器61的刚性连接;
1号支承台60的顶端与1号孔类光栅编码器61的两个铜片分别通过1个13号内六角螺钉63相连接以实现1号孔类光栅编码器61的弹性连接,1号轴套62的一端通过过盈配合的方式与2号伺服电机59相连接,1号轴套62的另一端通过过盈配合的方式与1号孔类光栅编码器61的孔相连接;
3个孔类光栅编码器安装装置的结构相同。
所述的孔类光栅伺服电机安装装置包括2号伺服电机法兰盘58、2号伺服电机59、13号内六角螺钉63、14号内六角螺钉64、15号内六角螺钉65。
所述的2号伺服电机法兰盘58沿着圆周方向均匀布置4个通过内六角螺钉连接2号伺服电机59的光通孔,4个光通孔分布在一个长方形的四角处;2号伺服电机法兰盘58设置4个用于连接1号支承台60以及伺服电机试验台40的螺纹孔,4个螺纹孔分布在另一个同心的长方形的四角处;
2号伺服电机法兰盘58采用4个14号内六角螺钉64与2号伺服电机59有输出轴的壳体端相连接,2号伺服电机法兰盘58通过4个15号内六角螺钉65与伺服电机试验台40相连接,1号支承台60的两底座与伺服电机试验台40以及2号伺服电机法兰盘58采用4个13号内六角螺钉63相连接;
3个孔类光栅伺服电机安装装置的结构相同。
参阅图9至图11,所述的直流电机带动编码器安装装置即第二类安装装置D包括直流试验台安装装置、6套结构相同的直流孔类光栅编码器安装装置、6套结构相同的直流轴类光栅编码器安装装置、6套结构相同的直流电机安装装置(轴类光栅直流电机安装装置、孔类光栅直流电机安装装置)。
参阅图9与图11,所述的直流试验台安装装置包括5号支柱66、6号支柱67、7号支柱68、8号支柱69、4个16号内六角螺钉70、4个17号内六角螺钉71、4个18号内六角螺钉72、4个19号内六角螺钉73、1号直流电机试验台74、4个20号内六角螺钉75、4个21号内六角螺钉76、4个22号内六角螺钉77、4个23号内六角螺钉78。
所述的1号直流电机试验台74的中心处设置有一用于对中的中心圆通孔,沿着1号直流电机试验台74的圆周方向均匀地设置4组每组4个用于和5号支柱66、6号支柱67、7号支柱68与8号支柱69相连接的光通孔,每组4个光通孔分布在一个正方形的4角处,沿着1号直流电机试验台74的圆周方向均匀地设置6个结构相同的用于使双轴直流电机79下部装入的圆通孔,1号直流电机试验台74上的6个圆通孔的圆周分别均匀地设置4个用于采用内六角螺钉连接1号直流电机法兰盘80的螺纹孔。
所述的5号支柱66为一截面呈正方形的长方体形的结构件,四个侧壁上均设置有一个用于减重的凹槽,5号支柱66底端面的四角处布置4个用于与伺服电机试验台40相连接的下螺纹孔,5号支柱66顶端面的四角处布置4个用于与1号直流电机试验台74采用内六角螺钉相连接的上螺纹孔,6号支柱67、7号支柱68、8号支柱69和5号支柱66结构以及用处相同。
5号支柱66的底端与伺服电机试验台40采用4个16号内六角螺钉70相连接,6号支柱67的底端与伺服电机试验台40采用4个17号内六角螺钉71相连接,7号支柱68的底端与伺服电机试验台40采用4个18号内六角螺钉72相连接,8号支柱69的底端与伺服电机试验台40采用4个19号内六角螺钉73相连接,5号支柱66的顶端与1号直流电机试验台74采用4个20号内六角螺钉75相连接,6号支柱67的顶端与1号直流电机试验台74采用4个21号内六角螺钉76相连接,7号支柱68的顶端与1号直流电机试验台74采用4个内22号内六角螺钉77相连接,8号支柱69的顶端与1号直流电机试验台74采用4个23号内六角螺钉78相连接;
参阅图9与图11,所述的直流孔类光栅编码器安装装置包括双轴直流电机79、2号支承台81、2号轴套83、24号内六角螺钉84;
所述的2号支承台81的两底板分别设置两个采用内六角螺钉连接1号直流电机法兰盘80及1号直流电机试验台74的光通孔,2号支承台81的顶端中心处设置一个中心通孔以使2号轴套83的一端装入,2号支承台81的中心通孔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个螺纹孔,螺纹孔用于连接2号孔类光栅编码器82的两个铜片;
所述的2号轴套83的两端直径不同,其中大直径端用于通过过盈配合的方式与双轴直流电机79的输出轴相连接,2号轴套83的小直径端用于通过过盈配合的方式与2号孔类光栅编码器82的孔相连接,2号轴套83实现了与孔类光栅编码器的刚性连接;
2号支承台81的顶端与2号孔类光栅编码器82的两个铜片分别采用1个24号内六角螺钉84相连接,以实现2号孔类光栅编码器82的弹性连接,2号轴套83的一端通过过盈配合的方式与双轴直流电机79的下输出轴相连接,2号轴套83的另一端通过过盈配合的方式与2号孔类光栅编码器82的孔相连接;
6个孔类光栅编码器安装装置的结构相同。
参阅图11,所述的直流轴类光栅编码器安装装置包括3号支承柱89、4号支承柱90、2号工装轴91、2号工装外壳93、5号深沟球轴承94、5号键95、6号键96、2号弹性外壳97、4号轴承端盖98、3号套筒99、6号深沟球轴承100、28号内六角螺钉102、29号内六角螺钉103、2号弹性柱销联轴器104;
所述的2号工装轴91为设置有一个键槽的三段式阶梯轴,其中第2段轴为起定位作用的定位轴肩,2号工装轴91的第三段轴的末端设置有一个用于连接2号轴类光栅编码器92的锥形槽,锥形槽的底部设置有一个用于连接2号轴类光栅编码器92输入轴的螺纹盲孔,2号工装轴91的第一段轴设置有一个用于以键连接的方式连接弹性柱销联轴器的键槽;
所述的2号工装外壳93为一个中心处设置有阶梯式通孔的回转件,2号工装外壳93上的阶梯式通孔用于5号深沟球轴承94、3号套筒99、6号深沟球轴承100、4号轴承端盖98与2号工装轴91的安装与定位,2号工装外壳93底部的圆法兰盘上对称地设置两个用来与3号支承柱89、4号支承柱90相连接的光通孔,2号工装外壳93顶部沿着圆周方向均匀设置4个用于连接2号弹性外壳97螺纹孔,2号工装外壳93的顶端面上沿着圆周方向均匀地设置4个用于连接4号轴承端盖98的螺纹孔;
所述的2号弹性外壳97为一中心带有阶梯孔的回转件,2号弹性外壳97的壳底上沿着圆周方向均匀设置4个用来连接2号工装外壳93的光通孔,2号弹性外壳97用于在2号轴类光栅编码器92工作时通过拧紧自身带有的29号内六角螺钉103使其自身带有的胀套膨胀并与2号弹性外壳97相连接从而实现了2号轴类光栅编码器92的弹性连接。
所述的3号套筒99为带有通孔的圆柱形的圆环体,3号套筒99作为6号深沟球轴承100的定位套。
所述的4号轴承端盖98为一个圆盘类回转件,沿着4号轴承端盖98的圆周方向均匀地分布4个用于采用内六角螺钉连接2号工装外壳93的光通孔;
所述的3号支承柱89为一个顶端与底端沿轴向均设置有螺纹盲孔的圆柱体形的杆件,3号支承柱89顶端的螺纹盲孔用于与2号工装外壳93底部圆法兰盘上的一个光孔采用内六角螺钉相连接,3号支承柱89底端的螺纹盲孔用于与2号直流电机试验台88上的一个光孔采用内六角螺钉相连接;4号支承柱90与3号支承柱89结构与用法均相同,3号支承柱89、4号支承柱90实现了光栅编码器的刚性连接。
5号深沟球轴承94与2号工装轴91的第1段轴通过过盈配合相连接,通过第2段轴即定位轴肩定位,并通过2号工装外壳93的阶梯孔连接处卡紧,5号深沟球轴承94的另一侧与3号套筒99接触连接,6号深沟球轴承100与3号套筒99接触连接并实现定位,6号深沟球轴承100与2号工装轴91通过过盈配合相连接,4号轴承端盖98与2号工装外壳93的顶端采用4个内六角螺钉相连接,2号轴类光栅编码器92的输入轴插入2号工装轴91的第三段轴末端的锥形槽中,并通过29号内六角螺钉103将2号轴类光栅编码器92的输入轴与2号工装轴91的第三段轴相连接,2号轴类光栅编码器92的输入轴与2号工装轴91的第三段轴的回转轴线共线,2号弹性外壳97与2号工装外壳93采用4个内六角螺钉相连接,2号工装轴91与2号弹性柱销联轴器104通过5号键95相连接,2号弹性柱销联轴器104另一端与直流电机79的上输出轴通过6号键96相连接,3号支承柱89的顶端螺纹盲孔与2号工装外壳93底部的圆法兰盘上的一个光通孔采用28号内六角螺钉102相连接,4号支承柱90的顶端螺纹盲孔与2号工装外壳93底部的圆法兰盘上的另一个光通孔采用内六角螺钉相连接。
6个直流轴类光栅编码器安装装置的结构相同。
参阅图10与图11,所述的直流电机安装装置包括1号直流电机法兰盘80、25号内六角螺钉85、26号内六角螺钉86、2号直流电机法兰盘87、2号直流电机试验台88、27号内六角螺钉101、31号内六角螺钉105。
所述的1号直流电机法兰盘80为圆盘类结构件,沿着1号直流电机法兰盘80的圆周方向均匀地设置有4个采用内六角螺钉连接1号直流电机试验台74的光通孔,沿着1号直流电机法兰盘80的圆周方向均匀地设置4个采用内六角螺钉连接双轴直流电机79下端的光通孔,1号直流电机法兰盘80设置4个呈长方形分布的采用内六角螺钉连接2号支承台81以及1号直流电机试验台74的光通孔。
所述的2号直流电机法兰盘87为圆盘类结构件,沿着2号直流电机法兰盘87的圆周方向均匀地设置4个用于连接2号直流电机试验台88的光通孔,2号直流电机法兰盘87的中心处设置三个用于连接直流电机79上端的光通孔,2号直流电机法兰盘87沿着圆周方向对称地设置2个用于连接2号直流电机试验台88以及3号支承柱89和4号支承柱90的圆通孔。
所述的2号直流电机试验台88为圆盘类结构件,沿着2号直流电机试验台88的圆周方向均匀地设置6个用于使直流电机79上端装入的大圆通孔,2号直流电机试验台88上的6个大圆通孔的周围方向分别均匀地布置4个用于连接2号直流电机法兰盘87的螺纹孔,2号直流电机试验台88均沿着圆通孔的圆周方向均匀布置2个用于连接2号直流电机法兰盘87以及3号支承柱89和4号支承柱90的圆通孔。
所述的直流电机79的上端与2号直流电机法兰盘87通过3个31号内六角螺钉105相连接,2号直流电机法兰盘87与2号直流电机试验台88通过3个27号内六角螺钉101相连接,1号直流电机法兰盘80通过4个26号内六角螺钉86与双轴直流电机79下端相连接,1号直流电机法兰盘80通过4个25号内六角螺钉85与1号直流电机试验台74相连接,2号支承台81的两底板与1号直流电机法兰盘80以及1号直流电机试验台74通过4个内六角螺钉连接;
6个直流电机安装装置的结构相同。
即回转支承轴承1的内圈与圆板3之间的部分为回转装置A,圆板3与圆台35之间的部分为装卸装置B,其余的为安装装置,圆台35与1号伺服电机之间的部分为第一类安装装置C,再上方的部分为第二类安装装置D。
5.模拟工况装置
参阅图16,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模拟工况装置包括供电电源158、三综合试验箱159、振动台160、温度试验箱控制器165以及湿度试验箱控制器166。
所述的三综合试验箱159(型号为THV-600-A)内部分为上、下箱体,上箱体为密封的,内部设置有温度试验箱控制器165以及湿度试验箱控制器166,可以对受试光栅编码器进行温度以及湿度(以THV-600型温湿度试验箱为例,其温度可调控范围为-40℃~150℃,湿度可调控范围为20~98%RH)的模拟,从而对光栅编码器进行温度以及湿度方面的可靠性试验,三综合试验箱159的下箱体设置有一个振动台160(以MAV-1000-4H型振动台为例,振动频率调节范围为1-2000HZ,最大加速度为1m/s),主要由工作台以及振动发生器组成,振动台设置有振动台控制器,可以对受试光栅编码器进行振动条件下的模拟,可以实现对受试光栅编码器进行在不同频率下、振幅可调的振动加载可靠性试验,所述的三综合试验箱159包括三综合试验箱底板162,三综合试验箱底板162为一种试验板,三综合试验箱底板162安装在三综合试验箱159中上箱体内的箱底上,在三综合试验箱底板162上沿其圆周方向均匀地设置20个与回转支承轴承1内圈连接的螺纹孔,即三综合实验箱底板162采用20个1号内六角螺钉2与回转支承轴承1的内圈相连接。
所述的供电电源158(型号为HJ-360-12-18L)用于给光栅编码器提供电源,为了测试供电电压对受试光栅编码器测量精度的影响,供电电源158可以根据可靠性试验过程中的需要,改变其对受试光栅编码器的供电电压值,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供电电源158用于给18个光栅编码器供电以测试不同电压对于光栅编码器的影响,从而对光栅编码器进行电压方面的可靠性试验。
各伺服电机(型号为ZYT60S)以及各直流电机(型号为HX6048V)可改变各光栅编码器的转速,其中各伺服电机通过各伺服驱动器(型号为H2N-TD)以说明书所示的接线的方式相连接来使各光栅编码器处于低转速高精度的条件下运转,各直流电机通过各直流驱动器(型号为BL-4806)以说明书所示的接线的方式相连接来使各光栅编码器处于高转速的条件下运转。
6.检测控制系统
参阅图16至图18,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检测控制系统包括控制柜157、供电电源158、A/D采集卡161、上位工控机163、下位可编程控制器164、温度试验箱控制器165、湿度试验箱控制器166、振动控制器167、伺服驱动器168、直流驱动器169、键盘170、温度传感器171、湿度传感器172、振动传感器173、转速传感器174与显示器175;
所述的下位可编程控制器164(型号为QJ-16RPLC-001)用到的有7个接口,上行方向的1个接口与上位工控机163(型号为ACP-4020T)进行通讯连接,下行方向的6个接口分别与温度试验箱控制器165(型号为D5040/7T)、湿度试验箱控制器166(型号为JWT6013)、振动控制器167(型号为SDVC22-S)、伺服驱动器168(型号为H2N-TD)、直流驱动器169(型号为BL-4806)以及供电电源158通讯连接。
所述的A/D采集卡161(型号为PCI8932)用到的共有5个接口,上行方向的1个接口与上位工控机163通讯连接,下行方向的4个接口分别和温度传感器171(型号为935-14-64)、湿度传感器172(型号为TP2305)、振动传感器173(型号为YD9230)与转速传感器174(型号为TCE12L)通讯连接。
A/D采集卡161将所采集的信号上行传入到上位工控机163,从而在显示器上进行显示。上位工控机163中的控制程序、控制指令依靠键盘176输入设备输入到上位工控机163,最终在显示器上显示。其中,上位工控机163控制界面是由VC++编制,在上位工控机163控制界面上输入控制光栅编码器所处的温度、湿度、转速、电压以及振动的幅值频率条件、直流电机的旋转速度、启动时间、停止时间,伺服电机的旋转速度、启动时间、停止时间等试验参数。上位工控机163实现两个功能,一方面与A/D采集卡161进行通讯,将温度传感器171、湿度传感器172、振动传感器173、转速传感器174的参数传入VC++程序中,另一方面与下位可编程控制器164通过串口通讯,在上位工控机163收到A/D采集卡161采集到的温度传感器171、湿度传感器172、振动传感器173、转速传感器174的数据后,上位工控机163做出信息判断并将其判断信息输出给下位可编程控制器164,下位可编程控制器164依据输入信号及时对于温度、湿度、伺服电机的转速、直流电机的转速、振动的幅值频率条件以及供电电源158提供给被测试编码器的电压值进行检测和判断,使所加载的温度、湿度、伺服电机转速、直流电机转速、电压值以及振动的幅值频率条件满足加载要求。实验过程中,被测试的光栅编码器的信号通过A/D采集卡161反馈到上位工控机163,与此同时,伺服电机的信号通过伺服驱动器和可编程控制器反馈到上位工控机163,直流电机的信号通过直流驱动器和可编程控制器反馈到上位工控机163。
总之,如果相关的技术人员在坚持本实用新型基本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做出不需要经过创造性劳动的等效结构变化或各种修改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光栅编码器可靠性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光栅编码器可靠性试验装置包括主体部分、高低伸缩小车、模拟工况装置与检测控制系统;
所述的主体部分包括回转装置(A)、装卸装置(B)与安装装置;回转装置(A)包括回转支承轴承(1);装卸装置(B)包括凸台(5);
所述的高低伸缩小车包括对接台(150)与安装在对接台(150)前端面上的锥形销(155);
所述的模拟工况装置包括三综合试验箱(159),三综合试验箱(159)内设置有三综合试验箱底板(162);
所述的主体部分通过回转装置(A)中的回转支承轴承(1)的内圈安装在三综合试验箱(159)内的三综合试验箱底板(162)上,两者之间采用螺栓连接,工作时的高低伸缩小车通过安装在对接台(150)前端面上的锥形销(155)插入装卸装置(B)中凸台(5)前端面上的锥形槽(16)中,两者之间为接触连接;检测控制系统和安装装置、模拟工况装置电连接。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栅编码器可靠性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检测控制系统和安装装置、模拟工况装置电连接是指:
所述的检测控制系统包括供电电源(158)、A/D采集卡(161)、上位工控机(163)、下位可编程控制器(164)、温度试验箱控制器(165)、湿度试验箱控制器(166)、振动控制器(167)、伺服驱动器(168)、直流驱动器(169)、温度传感器(171)、湿度传感器(172)、振动传感器(173)与转速传感器(174);
所述的上位工控机(163)与下位可编程控制器(164)的上行方向的1个接口通讯连接,下位可编程控制器(164)的下行方向的6个接口分别与温度试验箱控制器(165)、湿度试验箱控制器(166)、振动控制器(167)、伺服驱动器(168)、直流驱动器(169)及供电电源(158)通讯连接;
所述的上位工控机(163)与A/D采集卡(161)上行方向的1个接口通讯连接,A/D采集卡(161)下行方向的4个接口分别和温度传感器(171)、湿度传感器(172)、振动传感器(173)与转速传感器(174)通讯连接;
所述的伺服驱动器(168)和安装装置中的6个结构相同的伺服电机通讯连接,直流驱动器(169)和安装装置中的6个结构相同的直流电机通讯连接。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栅编码器可靠性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回转装置(A)还包括圆板(3);
所述的装卸装置(B)还包括1号U形开口挡板(20)与2号U形开口挡板(23);
所述的安装装置包括圆台(35);
所述的圆板(3)采用内六角螺钉与回转支承轴承(1)的外圈相连接;装卸装置(B)通过凸台(5)采用螺钉安装在圆板(3)的中心处,1号U形开口挡板(20)与2号U形开口挡板(23)对称地安装在凸台(5)的上方,安装装置通过其中的圆台(35)安装在1号U形开口挡板(20)与2号U形开口挡板(23)的顶端,圆台(35)与圆板(3)的回转轴线共线。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栅编码器可靠性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安装装置包括第一类安装装置(C)即伺服电机带动编码器安装装置与第二类安装装置(D)即直流电机带动编码器安装装置;
所述的第一类安装装置(C)包括试验台安装装置、3套结构相同的轴类光栅编码器安装装置、3套结构相同的孔类光栅编码器安装装置、3套结构相同的轴类光栅伺服电机安装装置与3套结构相同的孔类光栅伺服电机安装装置;
所述的第二类安装装置(D)包括直流试验台安装装置、6套结构相同的直流孔类光栅编码器安装装置、6套结构相同的直流轴类光栅编码器安装装置与6套结构相同的直流电机安装装置;
所述的试验台安装装置包括圆台(35)、1号支柱(36)、2号支柱(37)、3号支柱(38)、4号支柱(39)与伺服电机试验台(40);
1号支柱(36)的底端与圆台(35)采用内六角螺钉相连接,2号支柱(37)的底端与圆台(35)采用内六角螺钉相连接,3号支柱(38)的底端与圆台(35)采用内六角螺钉相连接,4号支柱(39)的底端与圆台(35)采用内六角螺钉相连接;1号支柱(36)的顶端与伺服电机试验台(40)采用内六角螺钉相连接,2号支柱(37)的顶端与伺服电机试验台(40)采用内六角螺钉相连接,3号支柱(38)的顶端与伺服电机试验台(40)采用六角螺钉相连接,4号支柱(39)的顶端与伺服电机试验台(40)采用内六角螺钉相连接;3套结构相同的轴类光栅编码器安装装置、3套结构相同的孔类光栅编码器安装装置、3套结构相同的轴类光栅伺服电机安装装置与3套结构相同的孔类光栅伺服电机安装装置安装在伺服电机试验台(40)上的6个结构相同的圆通孔上;
所述的第二类安装装置(D)通过其中的直流试验台安装装置安装在第一类安装装置(C)的上面。
5.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栅编码器可靠性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类安装装置(D)通过其中的直流试验台安装装置安装在第一类安装装置(C)的上面是指:
所述的直流试验台安装装置包括5号支柱(66)、6号支柱(67)、7号支柱(68)、8号支柱(69)与1号直流电机试验台(74);
所述的5号支柱(66)、6号支柱(67)、7号支柱(68)与8号支柱(69)的底端和伺服电机试验台(40)采用内六角螺钉相连接,5号支柱(66)、6号支柱(67)、7号支柱(68)与8号支柱(69)的顶端和1号直流电机试验台(74) 的顶端采用六角螺钉相连接;6套结构相同的直流轴类光栅编码器安装装置与6套结构相同的直流电机安装装置通过6套结构相同的直流孔类光栅编码器安装装置安装在1号直流电机试验台(74)上的6个结构相同的用于使直流孔类光栅编码器安装装置中的双轴直流电机(79)下部装入的圆通孔上。
6.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栅编码器可靠性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1号直流电机试验台(74)的中心处设置有一用于对中的中心圆通孔,沿着1号直流电机试验台(74)的圆周方向均匀地设置4组每组4个用于和5号支柱(66)、6号支柱(67)、7号支柱(68)与8号支柱(69)相连接的光通孔,每组4个光通孔分布在一个正方形的4角处,沿着1号直流电机试验台(74)的圆周方向均匀地设置6个结构相同的用于使双轴直流电机(79)下部装入的圆通孔,1号直流电机试验台(74)上的6个圆通孔的周围分别均匀地设置4个用于连接1号直流电机法兰盘(80)的螺纹孔。
7.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栅编码器可靠性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直流轴类光栅编码器安装装置包括3号支承柱(89)、4号支承柱(90)、2号工装轴(91)、2号工装外壳(93)、5号深沟球轴承(94)、2号弹性外壳(97)、4号轴承端盖(98)、3号套筒(99)、6号深沟球轴承(100)与2号弹性柱销联轴器(104);
5号深沟球轴承(94)采用过盈配合的方式套装在2号工装轴(91)的第三段轴上,5号深沟球轴承(94)的底端面与2号工装轴(91)的第2段轴的上端面接触连接,5号深沟球轴承(94)安装在2号工装外壳(93)的阶梯孔内,5号深沟球轴承(94)外环的上端面与3号套筒(99)底端面接触连接,6号深沟球轴承(100)采用过盈配合的方式套装在2号工装轴(91)的第三段轴上,6号深沟球轴承(100)外环的底端面与3号套筒(99)的顶端面接触连接,4号轴承端盖(98)安装在2号工装外壳(93)的顶端并采用内六角螺钉固定连接,被试的2号轴类光栅编码器(92)的输入轴插入2号工装轴(91)的第三段轴末端的锥形槽中,并采用29号内六角螺钉(103)将被试的2号轴类光栅编码器(92)的输入轴与2号工装轴(91)的第三段轴相连接,被试的2号轴类光栅编码器(92)的输入轴与2号工装轴(91)的回转轴线共线,2号弹性外壳(97)与2号工装外壳(93)采用内六角螺钉相连接,2号工装轴(91)第一段轴与2号弹性柱销联轴器(104)采用5号键(95)相连接,2号弹性柱销联轴器(104)另一端与直流电机(79)的上输出轴采用6号键(96)相连接,3号支承柱(89)的顶端螺纹盲孔与2号工装外壳(93)底部的圆法兰盘上的一个光通孔采用内六角螺钉相连接,4号支承柱(90)的顶端螺纹盲孔与2号工装外壳(93)底部的圆法兰盘上的另一个光通孔采用内六角螺钉相连接。
8.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栅编码器可靠性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直流孔类光栅编码器安装装置包括双轴直流电机(79)、2号支承台(81)、2号轴套(83);
所述的2号支承台(81)的两底板分别设置两个采用内六角螺钉连接1号直流电机法兰盘(80)的光通孔,2号支承台(81)的顶端中心处设置一个使2号轴套(83)的一端装入的中心通孔,2号支承台(81)的中心通孔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个用于连接2号孔类光栅编码器(82)两个铜片的螺纹孔;
所述的2号轴套(83)的两端直径不同,其中大直径端用于采用过盈配合的方式与双轴直流电机(79)的下输出轴相连接,2号轴套(83)的小直径端用于采用过盈配合的方式与2号孔类光栅编码器(82)的孔相连接;
所述的2号支承台(81)采用内六角螺钉与直流电机安装装置中的1号直流电机法兰盘(80)连接,2号支承台(81)的顶端与被试的2号孔类光栅编码器(82)的两个铜片分别采用内六角螺钉相连接,2号轴套(83)的一端采用过盈配合的方式与双轴直流电机(79)的下输出轴相连接,2号轴套(83)的另一端采用过盈配合的方式与被试的2号孔类光栅编码器(82)的孔相连接。
9.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栅编码器可靠性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直流电机安装装置包括1号直流电机法兰盘(80)、2号直流电机法兰盘(87)与2号直流电机试验台(88);
所述的2号直流电机法兰盘(87)为圆盘类结构件,沿着2号直流电机法兰盘(87)的圆周方向均匀地设置4个用于连接2号直流电机试验台(88)的光通孔,2号直流电机法兰盘(87)中心处设置三个用于连接直流电机(79)上端的光通孔,沿着2号直流电机法兰盘(87)圆周方向对称地设置2个用于连接2号直流电机试验台(88)以及3号支承柱(89)与4号支承柱(90)的圆通孔;
所述的2号直流电机试验台(88)为圆盘类结构件,沿着2号直流电机试验台(88)的圆周方向均匀地设置6个用于使直流电机(79)上端装入的大圆通孔,2号直流电机试验台(88)上的6个大圆通孔的周围分别均匀地布置4个结构相同的用于连接2号直流电机法兰盘(87)的螺纹孔,2号直流电机试验台(88)均沿着大圆通孔的圆周方向均匀布置2个用于连接2号直流电机法兰盘(87)以及3号支承柱(89)和4号支承柱(90)的圆通孔;
所述的直流电机(79)的上端与2号直流电机法兰盘(87)采用内六角螺钉相连接,2号直流电机法兰盘(87)与2号直流电机试验台(88)采用内六角螺钉相连接,1号直流电机法兰盘(80)采用内六角螺钉与双轴直流电机(79)的下端相连接,1号直流电机法兰盘(80)采用内六角螺钉与1号直流电机试验台(74)相连接。
CN201820533886.XU 2018-04-16 2018-04-16 光栅编码器可靠性试验装置 Active CN20805992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533886.XU CN208059924U (zh) 2018-04-16 2018-04-16 光栅编码器可靠性试验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533886.XU CN208059924U (zh) 2018-04-16 2018-04-16 光栅编码器可靠性试验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059924U true CN208059924U (zh) 2018-11-06

Family

ID=639857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533886.XU Active CN208059924U (zh) 2018-04-16 2018-04-16 光栅编码器可靠性试验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059924U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34817A (zh) * 2018-04-16 2018-09-14 吉林大学 光栅编码器可靠性试验装置
CN112254665A (zh) * 2020-09-09 2021-01-22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高精度数码圆分度传感器及系统和检测方法
CN114264329A (zh) * 2021-12-25 2022-04-01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基于模糊控制的光电编码器振动可靠性测试系统及方法
CN114777821A (zh) * 2022-03-10 2022-07-22 朝阳市加华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光电编码器码盘的固定方法与装置
CN114812628A (zh) * 2022-03-10 2022-07-29 朝阳市加华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光电编码器码盘的安装方法与装置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34817A (zh) * 2018-04-16 2018-09-14 吉林大学 光栅编码器可靠性试验装置
CN108534817B (zh) * 2018-04-16 2023-09-01 吉林大学 光栅编码器可靠性试验装置
CN112254665A (zh) * 2020-09-09 2021-01-22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高精度数码圆分度传感器及系统和检测方法
CN112254665B (zh) * 2020-09-09 2022-04-01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高精度数码圆分度传感器及系统和检测方法
CN114264329A (zh) * 2021-12-25 2022-04-01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基于模糊控制的光电编码器振动可靠性测试系统及方法
CN114777821A (zh) * 2022-03-10 2022-07-22 朝阳市加华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光电编码器码盘的固定方法与装置
CN114812628A (zh) * 2022-03-10 2022-07-29 朝阳市加华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光电编码器码盘的安装方法与装置
CN114777821B (zh) * 2022-03-10 2023-07-18 朝阳市加华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光电编码器码盘的固定方法与装置
CN114812628B (zh) * 2022-03-10 2023-09-19 朝阳市加华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光电编码器码盘的安装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059924U (zh) 光栅编码器可靠性试验装置
CN107314893B (zh) 一种模块化多功能转子实验台
CN102922282B (zh) 一种液压柱塞泵智能装配检测生产线
CN108534817A (zh) 光栅编码器可靠性试验装置
CN102692264B (zh) 一种用于质量、质心位置与转动惯量的测试台及测试方法
CN202963981U (zh) 液压柱塞泵智能装配检测生产线
CN104819838B (zh) 一种混合驱动可重构五杆机构实验台
CN104748965A (zh) 一种滚动轴承组合故障模拟实验台及其模拟方法
CN110608883A (zh) 一种多类型轴承损伤模拟试验系统
CN206838404U (zh) 一种桌面级四轴联动点胶机器人
CN216937790U (zh) 一种组合校直机滚轮及校直机
CN206020024U (zh) 基于电液伺服加载的丝杠导轨可靠性试验台
CN111141515A (zh) 一种电主轴可靠性试验模拟加载装置
CN111215648A (zh) 电主轴可靠性快速实验加载方法及加载系统
CN105526959A (zh) 编码器可靠性试验装置及方法
CN204495560U (zh) 一种滚动轴承组合故障模拟实验台
CN208847477U (zh) 一种重卡轮毂轴承单元的试验装置
CN205015224U (zh) 一种精密弹簧片刚度测量仪
CN113533960B (zh) 一种机器人打磨用关节电机检测台
CN206002075U (zh) 一种产品位置尺寸检测装置
CN208060174U (zh) 应用于三综合试验箱的拆装装置
CN202869741U (zh) 龙门式轴动平衡自动检测校正设备
CN109166447A (zh) 三轴组合运动控制实训装置
CN108636836A (zh) 一种内螺纹自动检测装置
CN209774175U (zh) 测量回转精度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