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059834U - 间隙检测装置和机械设备 - Google Patents

间隙检测装置和机械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059834U
CN208059834U CN201820117544.XU CN201820117544U CN208059834U CN 208059834 U CN208059834 U CN 208059834U CN 201820117544 U CN201820117544 U CN 201820117544U CN 208059834 U CN208059834 U CN 2080598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placement
supporting leg
guide rod
lever
slidew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117544.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裕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y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y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y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117544.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05983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0598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059834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支腿的间隙检测装置,包括:位移导杆和位移放大机构,与支腿滑道的外壁固定连接,位移放大机构与位移导杆相连,且位移放大机构上设有第一水平限位部,以限制位移导杆的水平移动;位移传感器,用于检测位移放大机构的输出端的位移变化,其中,支腿臂与支腿滑道内壁之间的竖直方向上的间隙变化,通过位移导杆和位移放大机构传递给位移传感器,以确定是否存在软腿。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将支腿臂与支腿滑道在竖直方向上的间隙变化进行了放大,从而提高了支腿的间隙检测的可靠性和灵敏度,同时,简化了间隙检测装置的结构,减轻了重量,还不占用设备的宽度空间,不牺牲设备跨距。

Description

间隙检测装置和机械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支腿的间隙检测装置和一种机械设备。
背景技术
在机械产品(例如举高消防车)中,为了保证作业安全,需要检测每个支腿的支撑状态,即支腿与地面的间隙情况,当支腿离地(软腿)时,输出报警信号,提醒操作人员确认设备是否安全支撑,有无翻车风险。因此,如何正确判定支腿是否离地对作业安全与效率非常重要。
现有的支腿的间隙检测装置主要有外置式和浮动油缸式两种,如图1所示,外置式间隙检测装置布置在支腿滑道的门板外侧,需要占用整车宽度2a,势必牺牲支腿的搭接量或者整车跨距,其劣势在整车需要大跨距时尤为明显;如果将外置式间隙检测装置布置在支腿滑道的门板内侧,由于支腿臂在该位置的位移变化小,往往达不到位移传感器的精度范围,或者无法检测或检测结果不准确。如图2所示,浮动油缸式利用油缸的重力作用,当支腿从支撑状态到离地状态时,油缸在重力作用下往下落,通过位移变化发出软腿信号,其劣势在于结构过于笨重,需要额外的缸套对油缸进行导向,相比其他结构,单条支腿需要增加4×150KG左右的重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支腿的间隙检测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机械设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支腿的间隙检测装置,支腿包括支腿滑道及设置于支腿滑道内的支腿臂,包括:位移导杆,可伸缩地设于支腿滑道上,位移导杆的第一端与支腿臂滑动或滚动地接触配合;位移放大机构,设于支腿滑道的外壁上,位移放大机构与位移导杆的第二端相连,用于放大位移导杆的位移;位移传感器,用于检测位移放大机构的输出端的位移变化。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位移导杆可伸缩地设于支腿滑道的外壁,且位移导杆的第一端与支腿臂滑动或滚动地接触配合,使支腿臂沿支腿滑道滑动时,位移导杆可以保持在原位置,不随支腿臂的滑动而移动,或者只有少量的移动,同时,支腿臂滑动时,其外表面如果有上下的位移,则其上下位移变化可以通过位移导杆的上下伸缩而实现向外传递。具体而言,支腿臂发生移动时,由于位移导杆与支腿臂滑动或滚动地接触配合,使支腿臂在运动时,其横向的移动使其与位移导杆产生横向相对滑移或横向滚动,而不带动位移导杆进行横向移动,但是上下方向的运动则可以带动位移导杆进行上下运动,从而由位移导杆将支腿臂与支腿滑道在上下方向的间隙变化向外传递而出,提高了支腿臂竖向位移传递的可靠性;更具体而言,支腿臂在刚伸出支腿滑道,支腿还未接触地面时,受重力影响,支腿臂下垂,从而支腿臂与支腿滑道内壁的间隙较大,此时,位移导杆也在重力作用下或者支腿臂的牵引下,向下移动;支腿开始接触地面并开始支撑设备时,支腿受到地面的托举力,传递给支腿臂,使支腿臂向上抬起,从而支腿臂与支腿滑道内壁之间的间隙变小,而位移导杆因支腿臂向上抬起而随之上移或向上伸出,从而可将支腿臂与支腿滑道之间的间隙变化向外传递而出。
通过在间隙检测装置中设置位移放大机构,且设于支腿滑道的外壁,使该位移放大机构不占用设备的内部空间,简化了设备结构,节省了空间;位移放大机构与位移导杆的第二端相连,使位移导杆所传递出的支腿臂与支腿滑道内壁之间的间隙变化可以传递给位移放大机构,并通过位移放大机构进行放大,以便进行更灵敏的检测,提高支腿的间隙检测的可靠性。
通过设置位移传感器,使支腿臂与支腿滑道内壁之间的间隙变化,在经过位移放大机构放大后,能够快速准确地通过位移传感器检测得到,从而确定支腿与地面之间是否有间隙,或者说是否存在软腿,提高了间隙检测的可靠性和检测的及时性,减少了因软腿导致设备倾翻的危险,提高了设备的安全性。
进一步地,位移导杆设置于支腿滑道的门板内侧,且沿竖直方向贯穿支腿滑道的外壁,位移导杆的第一端设于支腿臂的上表面;位移放大机构包括:第一水平限位部,用于限制位移导杆的水平位移。
进一步地,还包括:护罩,罩设于位移导杆、位移放大机构及位移传感器外,护罩与支腿滑道的外壁固定连接。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可选地,位移放大机构为杠杆结构,杠杆结构包括:杠杆,杠杆的第一端与位移导杆的第二端连接,杠杆的第二端连接位移放大机构的输出端,或杠杆的第二端为位移放大机构的输出端;杠杆上设置有铰接部,杠杆的第一端到铰接部的距离,小于杠杆的第二端到铰接部的距离。
进一步地,杠杆结构还包括:支架,与支腿滑道的外壁固定连接;杠杆通过铰接部与支架铰接,支架上设置设有第一水平限位部,位移导杆与第一水平限位部滑动配合。
进一步地,杠杆结构还包括:输出导杆,一端通过铰接结构与杠杆的第二端相连,另一端为活动端;第二水平限位部,设置于支架上,用于限制输出导杆的水平移动;第一感应板,与输出导杆垂直固定连接,随输出导杆进行上下移动;位移传感器,设于第一感应板的上方或下方,以检测与第一感应板的距离。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可选地,位移放大机构为滑轮组结构,滑轮组结构包括至少一个动滑轮。
进一步地,滑轮组结构包括:第一动滑轮,铰接于位移导杆的第二端;第一传动带,一端与支腿滑道的外壁固定连接,第一传动带环绕于第一动滑轮上;第二动滑轮,设于第一动滑轮的下方,第一传动带的另一端与第二动滑轮的转轴相连;第二传动带,一端与滑道的外壁固定连接,第二传动带环绕于第二动滑轮上;定滑轮,设于第二动滑轮下方,定滑轮的转轴通过滑轮支架固定于支腿滑道的外壁上;第二传动带的另一端环绕定滑轮后,通过弹簧与护罩的顶部相连;第二感应板,与第二传动带的另一端固定连接,随第二传动带的另一端上下移动;位移传感器,设于第二感应板的上方或下方,以检测与第二感应板的距离。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可选地,间隙检测装置设于支腿滑道的下表面或上表面。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机械设备,包括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中的间隙检测装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机械设备通过采用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中的间隙检测装置,从而具备了上述技术方案的全部有益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中外置式间隙检测装置的示意图;
图2示出了现有技术中浮动油缸式间隙检测装置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支腿臂运动过程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支腿在原地支撑时,支腿臂与支腿滑道在竖直方向上的间隙变化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支腿在全跨距支撑时,支腿臂与支腿滑道在竖直方向上的间隙变化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间隙检测装置安装后的示意图;
图7示出了图6的B处剖开后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8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杠杆结构的原理示意图;
图9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间隙检测装置的爆炸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3的滑轮组结构的原理示意图;
图1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3的滑轮组结构进行位移放大的过程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2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间隙检测装置,12支腿滑道,14门板,16油缸;
其中,图3至图11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20间隙检测装置,202位移导杆,204第一水平限位部,206压缩弹簧,208支架,210杠杆,2102铰接部,212输出导杆,214第二水平限位部,216第一感应板,218位移传感器,240第一动滑轮,242第一传动带,244第二动滑轮,246第二传动带,248定滑轮,250第二感应板,252护罩,30支腿滑道,302门板,32支腿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3至图11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
如图3至图1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间隙检测装置20,包括:支腿包括支腿滑道30及设置于支腿滑道30内的支腿臂32,该间隙检测装置20包括:位移导杆202,可伸缩地设于支腿滑道30上,位移导杆202的第一端与支腿臂32滑动或滚动地接触配合;位移放大机构,设于支腿滑道30的外壁上,位移放大机构与位移导杆202的第二端相连,用于放大位移导杆202的位移;位移传感器218,用于检测位移放大机构的输出端的位移变化。具体地,位移导杆202设置于支腿滑道30的门板302内侧,且沿竖直方向贯穿支腿滑道30的外壁,位移导杆202的第一端设于支腿臂32的上表面。如图7所示,位移导杆202沿竖直方向设置于工程车辆的支腿滑道30的外壁,位移导杆202的第一端贯穿支腿滑道30的外壁,且位移导杆202的第一端贯穿支腿滑道30后,位移导杆202通过滚轮结构与位于支腿滑道30内的支腿臂32相连;位移放大机构与支腿滑道30的外壁固定连接,位移放大机构与位移导杆202的第二端相连,且位移放大机构上设有第一水平限位部204,以限制位移导杆202的水平移动;位移传感器218用于检测位移放大机构的输出端的位移变化。如图5与图7所示,工程车辆的支腿臂32与支腿滑道30内壁之间的竖直方向上的间隙变化,通过位移导杆202和位移放大机构传递给位移传感器218,从而可以将获得的位移信号传送给对应的控制器,以确定是否存在软腿,以便及时做出反应。
在该实施例中,如图6与图7所示,通过将位移导杆202沿竖直方向设置于工程车辆的支腿滑道30的外壁,位移导杆202的第一端贯穿支腿滑道30的外壁,且位移导杆202的第一端贯穿支腿滑道30后,位移导杆202通过滚轮结构与位于支腿滑道30内的支腿臂32相连,使支腿臂32与支腿滑道30之间在竖直方向上的间隙变化可通过位移导杆202向外传递,具体而言,支腿臂32发生移动时,滚轮结构的存在,使支腿臂32在运动时,其横向的移动使其与位移导杆202产生横向相对滑移,而不带动位移导杆202进行横向移动,但是竖直方向上的运动则可以带动位移导杆202进行上下运动,从而由位移导杆202将支腿臂32与支腿滑道30在竖直方向上的间隙变化向外传递而出,提高了支腿臂32竖向位移传递的可靠性;更具体而言,图3示出了支腿臂32伸出支腿滑道30后,到支腿进行支撑的全过程,如图3左上图所示,支腿臂32在刚伸出支腿滑道30,支腿还未接触地面时,其重心G在滑道内,支腿臂32外伸的一端上翘;如图3右上图所示,当支腿臂32进一步外伸,其重心伸出了支腿滑道30外,并在自身重力和支腿重力作用下,支腿臂32外伸的一端下垂,从而支腿臂32与支腿滑道30内壁的间隙增大,此时,位移导杆202也在重力作用下或者支腿臂32的牵引下,向下移动;如图3右下图所示,支腿开始接触地面并开始支撑车辆时,支腿受到地面的托举力,传递给支腿臂32,使支腿臂32外伸的一端向上抬起,从而支腿臂32与支腿滑道30内壁之间的间隙变小,而位移导杆202因支腿臂32向上抬起而随之上移,从而可将支腿臂32与支腿滑道30之间的间隙变化向外传递而出。位移导杆202设置在竖直方向,可以提高其传递支腿臂32与支腿滑道30之间在竖直方向上的间隙变化的灵敏度和准确性。
如图5所示,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实用新型中的间隙变化,优选为位移导杆202所在的竖直平面内,支腿臂32上轮廓线与支腿滑道30内壁的间隙变化b。可以理解,位移导杆202可以适当倾斜。
如图6所示,通过在间隙检测装置20中设置位移放大机构,且与支腿滑道30的外壁固定连接,使该位移放大机构不占用车体空间,简化了车体结构,节省了空间;位移放大机构与位移导杆202的第二端相连,使位移导杆202所传递出的支腿臂32与支腿滑道30内壁之间的间隙变化b可以传递给位移放大机构,并通过位移放大机构进行放大,以便进行更灵敏的检测,提高软腿检测的可靠性;在位移放大机构上设置有第一水平限位部204,限制位移导杆202的水平移动,可以强化位移导杆202只能在竖直方向上移动,减少水平移动导致检测的灵敏度降低的可能。
通过设置位移传感器218,使支腿臂32与支腿滑道30内壁之间的间隙变化b,在经过位移放大机构放大后,支腿臂32在高度方向,或者说是竖直方向上很小的位移变化,都能够快速准确地通过位移传感器218检测得到,从而确定是否存在软腿,提高了软腿检测的可靠性和检测的及时性,以便于工程机械及时做出反应,减少了因软腿导致车辆倾翻的危险,提高了车辆的安全性。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间隙检测装置20,并不仅限于车辆,其他具有支腿支撑的机械设备,均可以适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在上述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在支腿臂32向外伸出至极限位置,且支腿离地时,支腿臂32的上轮廓线位于第一位置;支腿接触地面并完全承重时,支腿臂32的上轮廓线位于第二位置;位于第一位置的上轮廓线与位于第二位置的上轮廓线的交叉点为第一交叉点;位于第一交叉点所在的竖直平面A与支腿滑道30的门板302之间的支腿滑道30的外壁为同向变化面,其中,间隙检测装置20设于同向变化面上。
如图5所示,同向变化面,是在支腿滑道30外壁上,靠近支腿滑道30门板302内侧的一段,或者说是门板302内侧的一段支腿滑道外壁,
门板302内侧,是指门板302靠近车体的一侧。具体而言,在工程车辆的支腿滑道30中,一般均设有限位结构,以限制支腿臂32向外伸出过长的距离,使支腿臂32与支腿滑道30的搭接部位过短,刚度降低,导致支腿失稳;或者支腿臂32完全伸出支腿滑道30而使支腿与车体分离,完全失去支撑作用;支腿臂32沿支腿滑道30向外滑动至该限位结构时停止滑动,此位置即为极限位置,同时,此位置也是支腿的全跨距支撑位置。在全跨距支撑位置,支腿离地悬空时,受到支腿重力的作用,支腿臂32位于支腿滑道30之外的一端处于下沉状态,即支腿臂32位于支腿滑道30外的一端,低于支腿臂32位于支腿滑道30内的一端,此时,支腿臂32的上轮廓线位于第一位置,在该位置,上轮廓线为外低内高;当支腿接触地面并完全承重时,支腿对支腿臂32产生向上的托举力,使支腿臂32位于支腿滑道30外的一端翘起,此时,支腿臂32的上轮廓线位于第二位置,在该位置,上轮廓线为外高内低;外低内高的上轮廓线与外高内低的上轮廓线具有了一个第一交叉点;而在第一交叉点所在的竖直平面A与门板302之间的支腿滑道30的外壁,即为同向变化面。如图4与图5所示,之所以为同向变化面,是在第一交叉点与门板302之间这一段,在支腿臂32不进行外伸,直接进行原地支撑时,支腿臂32与支腿滑道30的内壁之间间隙的变化方向,与支腿臂32外伸至极限位置,进行全跨距支撑时,间隙的变化方向相同,即从支腿离地到支腿开始支撑,支腿臂32上轮廓与支腿滑道30的内壁之间的间隙变化b,都是从大到小的变化,因此将第一交叉点所在的竖直平面与门板302之间的支腿滑道30的外壁称为同向变化面。
将间隙检测装置20设置在同向变化面,既保证了间隙检测的可靠性,另外,同向变化面位于门板302内,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将间隙检测装置20安装在门板302外的方式,不占用整车宽度空间,也不会牺牲整车跨距。
进一步地,如图7与图9所示,还包括:护罩252,罩设于位移导杆202、位移放大机构及位移传感器218外,护罩252与支腿滑道30的外壁固定连接。
间隙检测装置20设有护罩252,且护罩252与支腿滑道30的外壁固定连接,有利于保护间隙检测装置20,减少外界干扰,使位移导杆202、位移放大机构及位移传感器218能够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提高检测的可靠性。
如图6所示,可选地,间隙检测装置20设于同向变化面的上表面。
间隙检测装置20设置在同向变化面的上表面,便于安装间隙检测装置20,位移导杆202与支腿臂32上表面相接触即可,从而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另一方面便于观察间隙检测装置20的工作状态,还有利于支腿臂32与支腿滑道30内壁的在竖直方向上的间隙变化b的传递。
如图7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可选地,位移放大机构为杠杆结构。
采用杠杆结构作为位移放大机构,结构简单,重量轻,还节省车体空间,且位移放大的效果准确而灵敏,进而可以提高支腿的间隙检测的可靠性。
如图7、图8、图9所示,进一步地,杠杆结构包括:支架208,与同向变化面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杠杆210,以及设于杠杆的第一端和杠杆的第二端之间的铰接部2102,支架208与杠杆210通过铰接部2102相互铰接,位移导杆202的第二端与杠杆210的第一端通过铰接结构相连;其中,杠杆210的第一端到铰接部2102的距离,小于杠杆210的第二端到铰接部2102的距离。
支架208固定在同向变化面的上表面,使支架208牢固的固定,为杠杆结构提供了稳定的支撑;杠杆210通过铰接部2102与支架208相互铰接,使杠杆210具备了杠杆的功能;杠杆210的第一端通过腰形孔与位移导杆202的第二端通过铰接结构相连,使位移导杆202的上下移动,能够同步传递给杠杆210的第一端,再由杠杆210的第一端传递给杠杆210的第二端,而杠杆210的第一端到铰接部2102的距离,小于杠杆210的第二端到铰接部2102的距离,使杠杆210的第一端传递给杠杆210的第二端的位移,可以被杠杆210的第二端放大,从而实现将支腿臂32与支腿滑道30的内壁在竖直方向上的间隙变化b放大的目的,提高了间隙检测装置20检测的灵敏度和可靠性。
进一步地,杠杆结构还包括:输出导杆212,一端通过铰接结构与杠杆210的第二端上的腰形孔相连,另一端为活动端;第二水平限位部214,固定于支架208上,用于限制输出导杆212的水平移动;第一感应板216,与输出导杆212垂直固定连接,随输出导杆212进行上下移动。
通过在杠杆210的第二端铰接输出导杆212,且输出导杆212的另一端为活动端,使杠杆210的第二端放大的位移进一步传递给输出导杆212;而输出导杆212受到第二水平限位部214的限制,不能进行水平移动,则可以提高输出导杆212传递位移的准确性,减少因输出导轨的横向位移而影响位移传递的可靠性;在输出导杆212上垂直固定连接第一感应板216,扩大了位移感应面,使位移传感器218能够更容易感应到距离的变化,从而提高了间隙检测装置20的灵敏性和可靠性,且结构简单,成本低。
需要指出的是,第一感应板216即是位移放大机构的输出端;也可以不设置输出导杆212,而直接以杠杆210的第二端作为输出端,由位移传感器218直接感应杠杆210的第二端的位移变化来实现支腿滑道30与支腿臂32之间的位移变化。
如图10、图11所示,在上述实施例中,可选地,位移放大机构为包括至少一个动滑轮的滑轮组结构。
采用滑轮组结构,可以使用更少的零部件,且结构紧凑,结构也较为简单,重量轻,位移放大的比例明确,便于计算。
进一步地,滑轮组结构包括:第一动滑轮240,位移导杆202的第二端穿过第一水平限位部204后,与第一动滑轮240的转轴相铰接;第一传动带242,一端与支腿滑道30的外壁固定连接,第一传动带242环绕于第一动滑轮240上;第二动滑轮244,设于第一动滑轮240的下方,第一传动带242的另一端与第二动滑轮244的转轴相连;第二传动带246,一端与支腿滑道30的外壁固定连接,第二传动带246环绕于第二动滑轮244上;定滑轮248,设于第二动滑轮244下方,定滑轮248的转轴通过滑轮支架固定于支腿滑道30的外壁上;第二传动带246的另一端环绕定滑轮248后,通过弹簧与护罩252的顶部相连;第二感应板250,与第二传动带246的另一端固定连接,随第二传动带246的另一端上下移动。
通过第一动滑轮240的转轴与位移导杆202的第二端相铰接,使位移导杆202的位移能够同步传递给第一动滑轮240,第一传动带242一端固定在支腿滑道30的外壁,另一端环绕在第一动滑轮240上,并与第一动滑轮240下方的第二动滑轮244的转轴相连,使位移导杆202向上带动第一动滑轮240时,第一传动带242随着第一动滑轮240在竖直方向上的移动,其另一端随之产生两倍的位移,并带动与其相连的第二动滑轮244也向上进行两倍的位移;定滑轮248设置在第二动滑轮244下方,第二传动带246环绕于第二动滑轮244上,一端与滑道的外壁固定连接,另一端绕过第二动滑轮244后,再环绕在定滑轮248的圆周上,并通过弹簧与护罩252顶部相连,从而在第二动滑轮244向上移动两倍位移时,第二传动带246的另一端向下移动了四倍位移,从而实现了位移放大的目的;当位移导杆202向下移动时,第一动滑轮240随之下移,第一传动带242的另一端也下移,在重力作用下,第二动滑轮244随之下移,第二传动带246的另一端不再受到向下的拉扯力,而在弹簧的收缩作用下,向上移动。在第二传动带246的另一端固定连接第二感应板250,可以扩大位移感应面,提高软腿检测的可靠性和灵敏度。
需要指出的是,在滑轮组结构中,第二感应板250是位移放大机构的输出端。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选地,间隙检测装置20设于支腿滑道的下表面或上表面。当然,在设计特色机构的前提下,也可以将间隙检测装置20设置在支腿滑道的侧面。
支腿臂32作为一个固体结构,其一部分发生位移时,其余部分也会随之进行对应的位移,因此,支腿臂32与支腿滑道30内壁在竖直方向上的间隙变化b,除了直接检测支腿臂32的上轮廓与支腿滑道30内壁的间隙而实现外,也可以通过检测支腿臂32的下轮廓与支腿滑道30的内壁的间隙而实现,或者通过检测支腿臂32侧面某部位与支腿滑道30的内壁顶部或底部的距离而实现,由此,间隙检测装置20设于同向变化面的下表面或侧面亦可实现软腿检测的目的,从而使间隙检测装置20的安装位置更为灵活,便于适应不同的车辆。
如果将间隙检测装置20设置在支腿滑道30的下表面,则需要在支腿臂32的下表面设置滑动槽或滚动槽,并设置限位结构,以避免位移导杆202从滑动槽或滚动槽中掉落下来;如果间隙检测装置20设置在支腿滑道30的侧面,则位移导杆202优选设置为L型,以便传递竖向位移。
实施例1
如图3、图4、图5、图6、图7、图8、图9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个实施例的间隙检测装置20,设于工程车辆的支腿滑道30的外壁上,具体地,设于支腿滑道30的同向变化面的上表面。
进一步地,本具体实施例的间隙检测装置20还设有护罩252,护罩252与支腿滑道30的外壁固定连接,护罩252内设有位移导杆202和杠杆结构的位移放大机构,以及位移传感器218。
位移导杆202沿竖直方向设置,并贯穿支腿滑道30的外壁,位移导杆202伸入支腿滑道30外壁内的第一端上固定有滚轮,滚轮放置在支腿臂32的上表面,同时,位移放大机构上设有第一水平限位部204,以限制位移导杆202的水平移动,位移导杆202的第二端穿过第一水平限位部204之后与位移放大机构相连,且位移导杆202在第一水平限位部204和滚轮之间的杆体上还设有压缩弹簧206。
具体而言,位移放大机构包括支架208和杠杆210,以及输出导杆212,其中,支架208固定在支腿滑道30的外壁上,杠杆210,包括设于杠杆210的第一端与杠杆210的第二端之间的铰接部2102,支架208与杠杆210通过铰接部2102相互铰接,位移导杆202的第二端与杠杆210的第一端通过铰接结构相连;其中,杠杆210的第一端到铰接部2102的距离,小于杠杆210的第二端到铰接部2102的距离;输出导杆212一端通过铰接结构与杠杆210的第二端相连,另一端为活动端。
位移放大机构还包括第二水平限位部214,固定于支架208上,输出导杆212的活动端穿过第二水平限位部214,以减少输出导杆212进行水平运动的可能;输出导杆212上垂直固定有第一感应板216,即位移放大机构的输出端,第一感应板216随输出导杆212进行上下移动;位移传感器218设置在第一感应板216下方,也可以设置在第一感应板的上方,例如护罩顶部的位置。
图8示出了杠杆结构的原理示意图,如图8所示,杠杆具有位移输入端C和位移输出端D,C端到杠杆支点的距离为L,D端到杠杆支点的距离为NL;在C端向下位移距离b时,其位移被D端放大,放大倍数即为N倍,即D端位移距离为Nb。本实用新型正是利用了杠杆原理,将支腿臂32与支腿滑道30之间的很小的间隙变化b进行了放大,以便进行检测,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和可靠性。具体而言,当支腿离地时,在重力作用下,支腿带动支腿臂32伸出支腿滑道30的一端下沉,使支腿臂32与支腿滑道30的内壁之间在竖直方向的间隙增大;如图7、图8所示,在重力和压缩弹簧206作用下,位移导杆202因通过滚轮竖直地贯穿支腿滑道30后放置在支腿臂32上表面上,因此会随着支腿臂32的下沉而向下移动一端距离b,并将其位移同步传递给杠杆210的第一端,杠杆210的第一端下沉,其第二端上移,由于杠杆210的第一端到铰接部2102的距离小于其第二端到铰接部2102的距离,因此杠杆210的第一端的位移距离被其第二端放大,放大的比例与杠杆210的第二端到铰接部2102的距离与杠杆210的第一端到铰接部2102的距离的比例相等,即杠杆210的第二端到铰接部2102的距离为杠杆210的第一端到铰接部2102的距离的N倍时,杠杆210的第二端的位移距离就是杠杆210的第一端的位移距离的N倍,因此,杠杆210的第二端上移的距离为Nb;同时,杠杆210的第二端与输出导杆212铰接,且输出导杆212也只能沿竖直方向运动,且输出导杆212上设有与输出导轨垂直固定连接的第一感应板216,因此第一感应板216会随输出导杆212同步移动杠杆210的第一端位移距离的N倍,即移动距离Nb,并被第一感应板216下方的位移传感器218所检测到,安装在位移传感器218上的接近开关失去信号,软腿报警,从而即使支腿臂32与支腿滑道30的间隙变化b很小,也能在放大N倍后被检测到,实现支腿的间隙检测,提高了间隙检测的可靠性和灵敏度,简化了结构,减轻了检测装置的重量,还节省了车辆的空间。
当支腿进行支撑时,支腿受到地面的支撑力,并将该支撑力传递给支腿臂32,使支腿臂32伸出支腿滑道30的一端抬起,支腿臂32与支腿滑道30的内壁之间在竖直方向的间隙减小,带动位移导杆202上移距离b,进而通过杠杆210带动输出导杆212向下移动Nb距离,使第一感应板216与位移传感器218的距离变小Nb,接近开关得到信号,软腿解除报警。
实施例2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如图8所示,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的位移放大机构不设有输出导杆212,而是直接将位移传感器218固定在杠杆210的第二端,杠杆210的第二端即为位移放大机构的输出端,杠杆210直接铰接在支腿滑道的外侧,位移传感器218通过感应输出端与护罩252顶部或支腿滑道30的上表面的距离来检测支腿臂32与支腿滑道30的间隙变化b。
本实施例进一步简化了结构,节省了材料。
实施例3
如图10与图1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位移放大机构采用了滑轮组结构,而非杠杆结构。
图10示出了滑轮组放大位移的原理,如图10所示,C为滑轮组位移的输入端,D为滑轮组位移的输出端。当一个动滑轮移动距离L时,其上所环绕的传动带的活动端则会移动2L,因此动滑轮每增加1个,其位移放大效果便会增大2倍,图10中具有2个动滑轮,因此当C端位移为L时,输出位移的D端则会产生4L的位移。
在本实施例中,滑轮组结构包括:第一动滑轮240、第二动滑轮244、定滑轮248以及第一传动带242和第二传动带246,其中,第二动滑轮244位于第一动滑轮240下方,定滑轮248位于第二动滑轮244下方,位移导杆202的第二端穿过第一水平限位部204后,与第一动滑轮240的转轴铰接相连;第一传动带242,一端与支腿滑道30的外壁固定连接,另一端从第一动滑轮240的上方绕过后,与下方的第二动滑轮244的转轴相连;第二传动带246,一端与支腿滑道30的外壁固定连接,另一端从第二动滑轮244的上方绕过后,再从定滑轮248的下方环绕而出,通过弹簧与护罩252的顶部相连;定滑轮248的转轴通过滑轮支架固定于支腿滑道30的外壁上;第二感应板250,与第二传动带246的另一端固定连接,随第二传动带246的另一端上下移动。
由上可知,本实施例通过2个动滑轮240、244和1个定滑轮248,可以将支腿臂32与支腿滑道30的间隙变化b放大4倍,即位移导杆202将间隙变化b同步传递给滑轮组的输入端C,经滑轮组放大4倍后从输出端D输出,便于位移传感器218的检测。
如果增加动滑轮的数量,还可以进一步放大支腿臂32与支腿滑道30的间隙变化b,每增加一个动滑轮,则放大倍数增加2倍。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机械设备,该机械设备包括支腿及上述任一种间隙检测装置,该机械设备可以为泵车、消防车、起重机等具有支腿的设备。由于该机械设备具有上述的间隙检测装置,因此,也具有上述的效果,在此不在赘述。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有效的将支腿臂与支腿滑道在竖直方向上的间隙变化进行了放大,从而提高了支腿的间隙检测的可靠性和灵敏度,同时,简化了间隙检测装置的结构,减轻了重量,还不占用设备的宽度空间,不牺牲设备的跨距。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间隙检测装置(20),用于机械设备的支腿,所述支腿包括支腿滑道(30)及设置于所述支腿滑道(30)内的支腿臂(32),其特征在于,包括:
位移导杆(202),可伸缩地设于所述支腿滑道(30)上,所述位移导杆(202)的第一端与所述支腿臂(32)滑动或滚动地接触配合;
位移放大机构,设于所述支腿滑道(30)的外壁上,所述位移放大机构与所述位移导杆(202)的第二端相连,用于放大所述位移导杆(202)的位移;
位移传感器(218),用于检测所述位移放大机构的输出端的位移变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间隙检测装置(20),其特征在于,
所述位移导杆(202)设置于所述支腿滑道(30)的门板(302)内侧,且沿竖直方向贯穿所述支腿滑道(30)的外壁,所述位移导杆(202)的第一端设于所述支腿臂(32)的上表面;
所述位移放大机构包括:
第一水平限位部(204),用于限制所述位移导杆(202)的水平位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间隙检测装置(2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护罩(252),罩设于所述位移导杆(202)、所述位移放大机构以及所述位移传感器(218)外,所述护罩(252)与所述支腿滑道(30)的外壁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间隙检测装置(20),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移放大机构为杠杆结构,所述杠杆结构包括:
杠杆(210),所述杠杆(210)的第一端与所述位移导杆(202)的第二端连接,所述杠杆(210)的第二端连接所述位移放大机构的输出端,或所述杠杆(210)的第二端为所述位移放大机构的输出端;
所述杠杆(210)上设置有铰接部(2102),所述杠杆(210)的第一端到所述铰接部(2102)的距离,小于所述杠杆(210)的第二端到所述铰接部(2102)的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间隙检测装置(20),其特征在于,所述杠杆结构还包括:
支架(208),与所述支腿滑道(30)的外壁固定连接;
所述杠杆(210)通过所述铰接部(2102)与所述支架(208)铰接,所述支架(208)上设置设有第一水平限位部(204),所述位移导杆(202)与所述第一水平限位部(204)滑动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间隙检测装置(20),其特征在于,所述杠杆结构还包括:
输出导杆(212),一端通过铰接结构与所述杠杆(210)的第二端相连,另一端为活动端;
第二水平限位部(214),设置于所述支架(208)上,用于限制所述输出导杆(212)的水平移动;
第一感应板(216),与所述输出导杆(212)垂直固定连接,随所述输出导杆(212)进行上下移动;
所述位移传感器(218),设于所述第一感应板(216)的上方或下方,以检测与所述第一感应板(216)的距离。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间隙检测装置(20),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移放大机构为滑轮组结构,所述滑轮组结构包括至少一个动滑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间隙检测装置(20),其特征在于,所述滑轮组结构包括:
第一动滑轮(240),铰接于所述位移导杆(202)的第二端;
第一传动带(242),一端与所述支腿滑道(30)的外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传动带(242)环绕于所述第一动滑轮(240)上;
第二动滑轮(244),设于所述第一动滑轮(240)的下方,所述第一传动带(24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动滑轮(244)的转轴相连;
第二传动带(246),一端与所述支腿滑道30的外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传动带(246)环绕于所述第二动滑轮(244)上;
定滑轮(248),设于所述第二动滑轮(244)下方,所述定滑轮(248)的转轴通过滑轮支架固定于所述支腿滑道(30)的外壁上;
所述第二传动带(246)的另一端环绕所述定滑轮(248)后,通过弹簧与护罩(252)的顶部相连;
第二感应板(250),与所述第二传动带(246)的另一端固定连接,随所述第二传动带(246)的另一端上下移动;
所述位移传感器(218),设于所述第二感应板(250)的上方或下方,以检测与所述第二感应板(250)的距离。
9.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间隙检测装置(20),其特征在于,
所述间隙检测装置(20)设于所述支腿滑道(30)的下表面或上表面。
10.一种机械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间隙检测装置(20)。
CN201820117544.XU 2018-01-24 2018-01-24 间隙检测装置和机械设备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805983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117544.XU CN208059834U (zh) 2018-01-24 2018-01-24 间隙检测装置和机械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117544.XU CN208059834U (zh) 2018-01-24 2018-01-24 间隙检测装置和机械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059834U true CN208059834U (zh) 2018-11-06

Family

ID=639945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117544.X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8059834U (zh) 2018-01-24 2018-01-24 间隙检测装置和机械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05983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120412A (zh) * 2018-01-24 2018-06-05 三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间隙检测装置和机械设备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120412A (zh) * 2018-01-24 2018-06-05 三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间隙检测装置和机械设备
CN108120412B (zh) * 2018-01-24 2023-08-22 三一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间隙检测装置和机械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459153B (zh) 铁路隧道衬砌质量无损检测臂架及其检测方法
CN206624361U (zh) 用于皮带输送机的料流信号检测装置
CN208059834U (zh) 间隙检测装置和机械设备
CN207810691U (zh) 取件检测机构及工件转运机构
CN207730947U (zh) 一种用于隧道衬砌雷达检测的辅助装置
CN108120412A (zh) 间隙检测装置和机械设备
CN102735172A (zh) 臂长测量装置及测量方法、伸缩臂架
CN107377863A (zh) 一种带链条检测装置的传输设备
CN106829671B (zh) 一种电梯安全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
CN207881666U (zh) 一种用于建筑物表面的裂缝检测装置
CN105444710B (zh) 多级伸缩结构行程测量装置和多级伸缩结构
CN213020982U (zh) 距离感应式篦条翘起检测装置及烧结机
CN101750179A (zh) 布匹张力检测方法及装置
CN203705107U (zh) 一种测力装置和起重机
CN109001295A (zh) 一种钢丝绳检测稳态限位装置
CN208515566U (zh) 伸缩支腿装置及工程机械
CN105472320A (zh) 一种综采工作面跟机监控系统及其方法
CN109579681A (zh) 锚链拉力测试前后锚链长度值测量装置
CN110525471A (zh) 位移测量机构、转向架及车辆
JP2001033401A (ja) コンクリート構造物の覆工探査装置
CN207600579U (zh) 一种自动称重机的称重结构
CN106115515A (zh) 一种海工折臂式起重机松绳检测装置
CN105947888B (zh) 一种集装箱岸桥用新型小车锚定装置
JPS6122895Y2 (zh)
CN207351416U (zh) 车辆外廓检测仪检定小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1106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30822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1106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3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