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041100U - 润滑组件及集成式电驱系统 - Google Patents

润滑组件及集成式电驱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041100U
CN208041100U CN201820109989.3U CN201820109989U CN208041100U CN 208041100 U CN208041100 U CN 208041100U CN 201820109989 U CN201820109989 U CN 201820109989U CN 208041100 U CN208041100 U CN 20804110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doporus
oil
guide line
segment
oil gu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109989.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洋
蓝晓东
赵志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izhou Geely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Co ltd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Ningb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izhou Jili New Energy Automobile Co Ltd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Ningb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izhou Jili New Energy Automobile Co Ltd,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Ningbo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izhou Jili New Energy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109989.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04110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04110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04110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润滑组件及集成式电驱系统,涉及汽车润滑的技术领域。一种润滑组件包括集油腔、导油线和输油道;集油腔至少由差速器轴承座、差速器壳、差速器半轴齿轮、电机轴和连接轴共同围成;电机轴上设置有内孔,且在内孔的内壁上开设螺旋状的导油线;连接轴设置于内孔中,且两者之间存有间隙,形成输油道;电机轴旋转时,在导油线的作用下,润滑油能够从集油腔泵入输油道中。一种集成式电驱系统包括润滑组件。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润滑组件及集成式电驱系统,以缓解现有技术中的润滑结构加工难度大、泵油效果不好导致润滑效果不理想的问题。

Description

润滑组件及集成式电驱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润滑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润滑组件及集成式电驱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对于电机外侧轴承和油封进行润滑采取在电机轴内孔端部加工挡油台阶的方式进行。
由此,上述润滑方式存在以下问题:
1、由于电机轴内孔端部还要加工工艺倒角,使得挡油台阶所在的位置较深,需要在中间隔板处加工一端凸台深入到电机轴内孔中,并且由于电机轴内孔与连接轴之间的间隙较小,导致中间隔板凸台壁较薄,因此,上述方案给中间隔板壁的加工带来了极大难度。
2、挡油台阶的方案因为没有导油的效果,导致其只能进行短距离输油,而当需要长距离输油时,则存在润滑风险。
基于以上问题,提出一种泵油效果好,加工工艺难度小的润滑结构显得尤为重要。
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实用新型的总体背景技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润滑组件及集成式电驱系统,以缓解现有技术中的润滑结构加工难度大、泵油效果不好导致润滑效果不理想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手段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润滑组件包括集油腔、导油线和输油道;
所述集油腔至少由差速器轴承座、差速器壳、差速器半轴齿轮、电机轴和连接轴共同围成;
所述电机轴上设置有内孔,且在内孔的内壁上开设螺旋状的所述导油线;
所述连接轴设置于所述内孔中,且两者之间存有间隙,形成所述输油道;
所述电机轴旋转时,在所述导油线的作用下,润滑油能够从集油腔泵入所述输油道中。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内孔包括第一段内孔和第二段内孔;
相应的,所述连接轴包括分别嵌设于所述第一段内孔和所述第二段内孔内的第一轴段和第二轴段;
所述第一轴段与所述第一段内孔之间形成第一腔体,所述第二轴段与所述第二段内孔之间形成第二腔体。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导油线设置于所述第一段内孔的内壁上,且所述导油线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导油线设置在所述第一段内孔及所述第二段内孔的内壁上,且所述导油线均与所述第一腔体及所述第二腔体连通。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导油线采用螺旋状的凹槽结构。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腔体的一端与所述集油腔连通,所述第一腔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腔体连通。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段内孔的直径尺寸小于所述第二段内孔的直径尺寸。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差速器半轴齿轮套接在所述连接轴上,并能够随所述连接轴旋转。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电机轴前端靠近所述集油腔的位置处设置有倒角结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集成式电驱系统包括所述的润滑组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润滑组件及集成式电驱系统所具有的技术优势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润滑组件包括集油腔、导油线和输油道;其中,集油腔至少有差速器轴承座、差速器壳、差速器半轴齿轮、电机轴和连接轴共同围成的一个腔体;进一步的,电机轴上设置有内孔,且在内孔的内壁上设置有螺旋状的导油线,这些导油线盘旋设置在内孔的内壁上,实质上为螺旋状的凹槽结构;连接轴设置于电机轴的内侧,且连接轴穿入电机轴的内孔中,连接轴的外壁与内孔的内壁之间存有间隙,这些间隙形成了输油道;当电机轴旋转时,在导油线的作用下,润滑油能够从集油腔泵入输油道中。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润滑组件的具体工作过程为:
当集成电驱系统正常工作时,电机轴高速旋转,由于电机轴内孔的内壁上开设有螺旋状的导油线,且电机轴与连接轴之间的间隙较小,由此,能够在电机轴与连接轴之间的间隙中产生一定的真空度,由此,集油腔中的润滑油能够被吸入到电机轴与连接轴之间的间隙中,然后在螺旋状的导油线的推动作用下,间隙中的润滑油沿着输油道向着远离集油腔的方向流动,从而能够将润滑油输送到需要润滑的位置。
因此,润滑油输送的动力来自于电机轴带动螺旋状导油线高速转动的过程,通过导油线的泵油作用,能够使润滑油具有一定的压力,从而能够将润滑油沿着输油道向前推动,以便于为润滑油的流动提供动力。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润滑组件能够较好的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中间隔板不需要加工薄壁凸台,从而降低了加工工艺的难度;并且,导油线采用螺旋状结构起到了很好的泵油效果,使得该润滑组件适用于输油道较长的系统,降低了系统的润滑风险。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集成式电驱系统包括上述润滑组件,由此,该集成式电驱系统所达到的技术优势及效果包括上述润滑组件所达到的技术优势及效果,此处不再进行赘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集成式电驱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集成式电驱系统中第一端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集成式电驱系统中第二端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的集成式电驱系统中电机轴导油线的展开示意图;
图5为图1中所示的集成式电驱系统中电机轴的装配示意图。
图标:1-差速器轴承座;2-差速器壳;3-差速器半轴齿轮;4-电机轴;41-内孔;411-第一段内孔;412-第二段内孔;5-连接轴;51-第一轴段;52-第二轴段;100-集油腔;200-导油线;300-输油道;400-第一腔体;500-第二腔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子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润滑组件包括集油腔100、导油线200和输油道300;其中,集油腔100至少有差速器轴承座1、差速器壳2、差速器半轴齿轮3、电机轴4和连接轴5共同围成的一个腔体;进一步的,电机轴4上设置有内孔41,且在内孔41的内壁上设置有螺旋状的导油线200,这些导油线200盘旋设置在内孔41的内壁上,实质上为螺旋状的凹槽结构;连接轴5设置于电机轴4的内侧,且连接轴5穿入电机轴4的内孔41中,连接轴5的外壁与内孔41的内壁之间存有间隙,这些间隙形成了输油道300;当电机轴4旋转时,在导油线200的作用下,润滑油能够从集油腔100泵入输油道300中。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润滑组件的具体工作过程为:
集成电驱系统正常工作时,电机轴4高速旋转,由于电机轴4内孔41的内壁上开设有螺旋状的导油线200,且电机轴4与连接轴5之间的间隙较小,由此,能够在电机轴4与连接轴5之间的间隙中产生一定的真空度,由此,集油腔100中的润滑油能够被吸入到电机轴4与连接轴5之间的间隙中,然后,在螺旋状的导油线200的推动作用下,间隙中的润滑油沿着输油道300向着远离集油腔100的方向流动,从而能够将润滑油输送到需要润滑的位置。
因此,润滑油输送的动力来自于电机轴4带动螺旋状导油线200高速转动的过程,通过导油线200的泵油作用,能够使润滑油具有一定的压力,从而能够将润滑油沿着输油道300向前推动,以便于为润滑油的流动提供动力。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润滑组件能够较好的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中间隔板不需要加工薄壁凸台,从而降低了加工工艺的难度;并且,导油线200采用螺旋状结构起到了很好的泵油效果,使得该润滑组件适用于输油道300较长的系统,降低了系统的润滑风险。
本实施例的可选技术方案中,内孔41包括第一段内孔411和第二段内孔412;相应的,连接轴5包括分别嵌设于第一段内孔411和第二段内孔412内的第一轴段51和第二轴段52;第一轴段51与第一段内孔411之间形成第一腔体400,第二轴段52与第二段内孔412之间形成第二腔体500。
具体为,本实施例中的电机轴4上设置有内孔41,该内孔41采用阶梯孔的方式,即包括第一段内孔411和第二段内孔412,第一段内孔411的孔径尺寸小于第二段内孔412的孔径尺寸;由于连接轴5与电机轴4的内孔41相配合,相应的,电机轴4采用阶梯轴,包括第一轴段51和第二轴段52,而第一轴段51与第一段内孔411相配合,第二轴段52与第二段内孔412相配合,且第一轴段51与第一段内孔411之间,第二轴段52与第二段内孔412之间均设置有间隙,即形成环形腔体,具体为,第一轴段51与第一段内孔411之间的环形腔体为第一腔体400,第二轴段52与第二段内孔412之间的环形腔体为第二腔体500,这样一来,第一轴段51与第一段内孔411之间、第二轴段52与第二段内孔412之间便形成了用于输送润滑油的输油道300。
进一步的,第一腔体400与集油腔100连通,第二腔体500与第一腔体400连通,由此,实现了第一腔体400、第二腔体500及集油腔100三者之间的相互连通,以便于集油腔100中的润滑油能够经过第一腔体400、第二腔体500输送到需要润滑的位置处。
本实施例的第一种可选技术方案中,导油线200设置于第一段内孔411的内壁上,且导油线200与第一腔体400连通。
本方案中,只是在内孔41靠近集油腔100的内壁上设置导油线200,该种方案的优势在于,螺旋状的导油线200加工的长度相对较短,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加工工艺的复杂程度,提高了加工效率,降低了加工所需要的成本。该中方案存在的缺点在于,螺旋状的导油线200长度较短,导油线200与润滑油的接触面积相对较小,为润滑油流动提供的动力相对较小,削弱了泵油效果。综合考虑,该种方案比较适合泵油距离相对较短的集成式电驱系统。
本实施例的可选技术方案中,导油线200设置在第一段内孔411及第二段内孔412的内壁上,且导油线200均与第一腔体400及第二腔体500连通。
本方案中,在整个内孔41的内壁上均设置了螺旋状的导油线200,即导油线200开设在第一段内孔411和第二段内孔412的侧壁上;该种方案的优势在于,螺旋状的导油线200较长,从而与润滑油接触的面积较大,为润滑油流动提供的动力相对较大,提高了泵油效果;然而,该种方案的缺点在于,螺旋状的导油线200较长,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加工工艺的复杂程度,无形中增加了加工成本。综合考虑,该种方案比较适合泵油距离相对较长的集成式电驱系统。
本实施例的可选技术方案中,导油线200采用螺旋状的凹槽结构。
进一步的,第一腔体400的一端与集油腔100连通,第一腔体400的另一端与第二腔体500连通。
当润滑油被导油线200吸入到第一腔体400中时,通过凹槽结构能够对润滑油起到推动作用,以便于润滑油经过第一腔体400、第二腔体500最终输送到需要润滑的位置处。
本实施例的可选技术方案中,第一段内孔411的直径尺寸小于第二段内孔412的直径尺寸。
本实施例的可选技术方案中,差速器半轴齿轮3套接在连接轴5上,并能够随连接轴5旋转。
本实施例的可选技术方案中,电机轴4前端靠近集油腔100的位置处设置有倒角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设置倒角结构,增大了第一腔体400与集油腔100连通的开口,以便于润滑油从集油腔100内流入第一腔体400中。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集成式电驱系统包括上述润滑组件,由此,该集成式电驱系统所达到的技术优势及效果包括上述润滑组件所达到的技术优势及效果,此处不再进行赘述。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润滑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集油腔(100)、导油线(200)和输油道(300);
所述集油腔(100)至少由差速器轴承座(1)、差速器壳(2)、差速器半轴齿轮(3)、电机轴(4)和连接轴(5)共同围成;
所述电机轴(4)上设置有内孔(41),且在内孔(41)的内壁上开设螺旋状的所述导油线(200);
所述连接轴(5)设置于所述内孔(41)中,且两者之间存有间隙,形成所述输油道(300);
所述电机轴(4)旋转时,在所述导油线(200)的作用下,润滑油能够从集油腔(100)泵入所述输油道(300)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润滑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孔(41)包括第一段内孔(411)和第二段内孔(412);
相应的,所述连接轴(5)包括分别嵌设于所述第一段内孔(411)和所述第二段内孔(412)内的第一轴段(51)和第二轴段(52);
所述第一轴段(51)与所述第一段内孔(411)之间形成第一腔体(400),所述第二轴段(52)与所述第二段内孔(412)之间形成第二腔体(50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润滑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油线(200)设置于所述第一段内孔(411)的内壁上,且所述导油线(200)与所述第一腔体(400)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润滑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油线(200)设置在所述第一段内孔(411)及所述第二段内孔(412)的内壁上,且所述导油线(200)均与所述第一腔体(400)及所述第二腔体(500)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润滑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油线(200)采用螺旋状的凹槽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润滑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体(400)的一端与所述集油腔(100)连通,所述第一腔体(400)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腔体(500)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润滑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段内孔(411)的直径尺寸小于所述第二段内孔(412)的直径尺寸。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润滑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差速器半轴齿轮(3)套接在所述连接轴(5)上,并能够随所述连接轴(5)旋转。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润滑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轴(4)前端靠近所述集油腔(100)的位置处设置有倒角结构。
10.一种集成式电驱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润滑组件。
CN201820109989.3U 2018-01-22 2018-01-22 润滑组件及集成式电驱系统 Active CN20804110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109989.3U CN208041100U (zh) 2018-01-22 2018-01-22 润滑组件及集成式电驱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109989.3U CN208041100U (zh) 2018-01-22 2018-01-22 润滑组件及集成式电驱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041100U true CN208041100U (zh) 2018-11-02

Family

ID=639540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109989.3U Active CN208041100U (zh) 2018-01-22 2018-01-22 润滑组件及集成式电驱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041100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80189A (zh) * 2018-12-31 2019-05-21 浙江戈唯特传动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齿轮箱中能实现自循环润滑功能的结构
CN114412981A (zh) * 2021-12-14 2022-04-29 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免维护式乘用车电驱半轴结构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80189A (zh) * 2018-12-31 2019-05-21 浙江戈唯特传动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齿轮箱中能实现自循环润滑功能的结构
CN114412981A (zh) * 2021-12-14 2022-04-29 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免维护式乘用车电驱半轴结构
CN114412981B (zh) * 2021-12-14 2023-10-20 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免维护式乘用车电驱半轴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16595C (zh) 用于汽车的传动装置
CN208041100U (zh) 润滑组件及集成式电驱系统
CN201437715U (zh) 有润滑系统的低冲次抽油机减速器
CN110529425A (zh) 一种用于高转速离心泵的润滑结构
CN104061321A (zh) 一种重型变速箱润滑系统
CN101956702B (zh) 容积式泵
CN112202259B (zh) 一种电机转子冷却系统及电驱动总成
CN2839565Y (zh) 车用涡轮增压器浮动轴承的新结构
CN205859128U (zh) 一种减速器壳体油道结构
CN215861676U (zh) 一种减速器润滑系统
CN202629033U (zh) 一种汽车变速器的集油结构
CN101105197A (zh) 一种汽油发动机曲轴装置
CN215110441U (zh) 一种花键润滑机构及减速箱总成
CN213512006U (zh) 汽车变速器引导式输油机构
CN215370879U (zh) 变速系统和混动车
CN112074673A (zh) 车辆用动力单元
CN202301883U (zh) 变速器用冷却润滑系统
CN215410096U (zh) 车桥主减速器主锥轴承润滑结构
CN203906742U (zh) 一种重型变速箱润滑系统
CN207686967U (zh) 用于自动变速箱的油泵
CN103696966A (zh) 一种自润滑曲轴及其旋转压缩机、空调器和热泵热水器
CN202946895U (zh) 定流向摆线润滑泵
CN114076253A (zh) 双旋转齿轮泵装置、动力传动系统和电动车
CN201982631U (zh) 拖拉机传动箱主动压力润滑装置
CN110805689A (zh) 用于电动汽车的高功率密度电机齿轮箱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0802

Address after: 550081 Guanqing Road 999, Guanshan Lake District, Guiyang City, Guizhou Province (in the Modern Industrial Park)

Co-patentee after: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NINGBO) Co.,Ltd.

Patentee after: Guizhou Geely Automobile Parts Co.,Ltd.

Co-patentee after: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Ltd.

Address before: 550081 Room 367, No. 26, Administrative Office Building of the People's Government of Guanshan Lake District, Guiyang City, Guizhou Province

Co-patentee before: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NINGBO) Co.,Ltd.

Patentee before: GUIZHOU GEELY NEW ENERGY AUTOMOBILE Co.,Ltd.

Co-patentee before: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No. 999, Guanqing Road, guanshanhu District, Guiyang City, Guizhou Province (in Modern Industrial Park)

Patentee after: Guizhou Geely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Patentee after: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NINGBO) Co.,Ltd.

Patentee after: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Ltd.

Address before: No. 999, Guanqing Road, guanshanhu District, Guiyang City, Guizhou Province (in Modern Industrial Park)

Patentee before: Guizhou Geely Automobile Parts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Patentee before: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NINGBO) Co.,Ltd.

Patentee before: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