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985071U - 改进型两轮车智能平衡系统 - Google Patents
改进型两轮车智能平衡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7985071U CN207985071U CN201820133821.6U CN201820133821U CN207985071U CN 207985071 U CN207985071 U CN 207985071U CN 201820133821 U CN201820133821 U CN 201820133821U CN 207985071 U CN207985071 U CN 20798507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otor
- wheeler
- port
- microcontroller
- hold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Toy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改进型两轮车智能平衡系统,包括支架和连接控制支架升降的智能控制装置,支架由马达带动升降,智能控制装置安装在车体上,包括车速信号采集端口,角度模块采集端口,以及分别与以上端口连接的单片机,单片机电性连接电源和马达,单片机接到车速信号采集端口,角度模块采集端口的信号对马达做出正转、反转命令,用以智能控制支架的升降状态。本实用新型增设智能控制装置,通过单片机采集车速信号采集端口,角度模块采集端口的信号,对马达做出命令,智能控制支架升降,避免了人力扳动传统支架的费时费力使用过程和车体侧翻现象,保护了使用者的人身安全,实现了人们安全省力的使用两轮车,具有极大的推广价值。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辆配套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改进型两轮车智能平衡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道路上汽车越来越多,道路交通压力越来越大,人们开始逐渐使用两轮车代步出行,传统的两轮车结构设计简单,技术含量低,采用支架支撑车体控制车体平衡,使用时需大力扳动,极为不便;另外,两轮车依赖人体平衡感行驶,行驶过程中易发生倾倒,日常骑行安全性较低;因此,需要提供改进型两轮车智能平衡系统满足人们简易省力的支起停车,并且能够智能化彻底避免两轮车倾倒现象,实现人们安全省力的使用两轮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问题提供改进型两轮车智能平衡系统,目的在于解决传统两轮车平衡装置结构设计简单、功能单一的情况,实现人们简易省力的支起停车,并且能够智能化彻底避免两轮车倾倒现象,保证人们安全省力的使用两轮车。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改进型两轮车智能平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和连接控制支架升降的智能控制装置,所述支架由马达带动升降,所述智能控制装置安装在车体上,包括车速信号采集端口,角度模块采集端口,以及分别与以上端口连接的单片机,所述单片机电性连接电源和马达,单片机接到车速信号采集端口,角度模块采集端口的信号对马达做出正转、反转命令,用以智能控制支架的升降状态。
所述车速信号采集端口为与两轮车车体电路连接的智能线速表,设定:速度为8KM/H时,输出电压为8V;速度为4KM/H时,输出电压为4V。
所述角度模块采集端口为继电器倾角开关,所述继电器倾角开关的取值范围在-3°~-30°之间,设定车辆单边倾角为(-13°,-5°)。
所述单片机包括单片机模块,与单片机模块连接的电源处理电路、车速信号处理电路、角度模块电路和马达正反转电路。
所述支架包括马达、韧性支撑杆和滚轮,所述马达端头通过第一齿轮传动连接韧性支撑杆,马达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在车体底端中部,所述韧性支撑杆顶端设有水平齿合第一齿轮的第二齿轮,并活动栓接车体底端后部,韧性支撑杆底端为折角向外的梯形体,并设有滚轮。
所述马达数量为一个,与马达齿接的韧性支撑杆为一体式结构。
所述马达数量为两个,左右对应设置安装在车体底端中部,与马达齿接的韧性支撑杆也为左右分体式结构。
所述支架包括推杆电机、滚轮和韧性横梁,所述推杆电机对称安装在车体后轮外壳两侧,推杆电机之间通过韧性横梁连接,推杆电机底端连接滚轮,所述推杆电机包括马达和伸缩杆,所述马达安装在伸缩杆顶端,所述伸缩杆包括非伸缩壳体和在非伸缩壳体内的伸缩内杆,伸缩杆连接滚轮,所述韧性横梁中部螺栓固定连接车体后端底部中心,韧性横梁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伸缩杆的非伸缩壳体。
所述滚轮为弹性轮。
所述韧性横梁为具有弹性的弧形钢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使用效果突出,两轮车增设智能控制装置控制支架升降,通过单片机采集车速信号采集端口,角度模块采集端口的信号,对马达做出正转、反转命令,用以智能控制支架的升降状态,避免了人力扳动传统支架的费时费力使用过程和车体侧翻现象,保护了使用者的人身安全,实现了人们安全省力的使用两轮车,具有极大的推广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状态一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状态一使用状态图一。
图3为本实用新型状态一使用状态图二。
图4为本实用新型状态一支架的一体式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状态一支架的分体式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状态二结构示意图右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状态二结构示意图后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状态二使用状态图一。
图9为本实用新型状态二使用状态图二。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单片机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电源处理电路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车速信号处理电路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角度电路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左马达正反转电路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右马达正反转电路示意图。
其中:1 车体、2 车速信号采集端口、3 角度模块采集端口、4 单片机、5 马达、6韧性支撑杆、7 滚轮、8 第一齿轮、9 第二齿轮、10 推杆电机、11 韧性横梁、12 伸缩杆、13非伸缩壳体、14 电源。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改进型两轮车智能平衡系统,包括支架和连接控制支架升降的智能控制装置,所述支架由马达5带动升降,所述智能控制装置安装在车体1上,包括车速信号采集端口2,角度模块采集端口3,以及分别与以上端口连接的单片机4,单片机4电性连接电源14和马达5,单片机4接到车速信号采集端口2,角度模块采集端口3的信号对马达5做出正转、反转命令,用以智能控制支架的升降状态。
车速信号采集端口2为与两轮车车体1电路连接的智能线速表,设定:速度为8KM/H时,输出电压为8V;速度为4KM/H时,输出电压为4V,通过不同额度的电压输出,在经过单片机4处理后控制支架的升降状态。
角度模块采集端口3为继电器倾角开关,继电器倾角开关的取值范围在-3°~-30°之间,设定车辆单边倾角为(-13°,-5°),车体一旦单边倾斜达到-13°这个角度设定值,支架便会自行伸出,避免车体倾倒,恢复达到-5°这个角度设定值,支架便会自行收回,不影响骑行。
单片机4包括单片机模块,与单片机模块连接的电源处理电路、车速信号处理电路、角度模块电路和马达正反转电路,每个电路对应控制相应区域功能,完成支架根据实际使用状态智能伸缩。
支架包括马达5、韧性支撑杆6和滚轮7,马达5端头通过第一齿轮8传动连接韧性支撑杆6,马达5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在车体底端中部,韧性支撑杆6顶端设有水平齿合第一齿轮8的第二齿轮9,并活动栓接车体底端后部,韧性支撑杆6底端为折角向外的梯形体,并设有滚轮7,如图4所示,马达5数量为一个,与马达5齿接的韧性支撑杆6为一体式结构;如图5所示,马达5数量为两个,左右对应设置安装在车体底端中部,与马达5齿接的韧性支撑杆6也为左右分体式结构。
如图6和图7所示,支架包括推杆电机10、滚轮7和韧性横梁11,推杆电机10对称安装在车体后轮外壳两侧,推杆电机10之间通过韧性横梁11连接,推杆电机10底端连接滚轮7,推杆电机10包括马达5和伸缩杆12,马达5安装在伸缩杆12顶端,伸缩杆12包括非伸缩壳体13和在非伸缩壳体13内的伸缩内杆,伸缩杆12连接滚轮7,韧性横梁11中部螺栓固定连接车体后端底部中心,韧性横梁11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伸缩杆12的非伸缩壳体13,这样设计不会影响伸缩杆12的伸缩运动,也能够更稳定的连接伸缩杆12。
滚轮7为弹性轮,能避免刚性破坏折断。
韧性横梁11为具有弹性的弧形钢板,在支撑过程中受冲击力能够进行的弹性形变卸力,进一步避免刚性破坏折断,同时提高驾驶者的舒适性。
具体使用方式:
采用改进型两轮车智能平衡系统来智能控制支撑两轮车,由于改进型两轮车智能平衡系统拥有单片机4,单片机4在接受车速信号采集端口2,角度模块采集端口3的信号后,智能化对马达5做出正转、反转命令,其中车速信号采集端口2为与两轮车本体电路连接的智能线速表,设定:速度为8KM/H时,输出电压为8V,速度为4KM/H时,输出电压为4V,通过不同额度的电压输出,在经过单片机4处理后控制支架的升降状态;而角度模块采集端口3为继电器倾角开关,继电器倾角开关的取值范围在-3°~-30°之间,设定车辆单边倾角为(-13°,-5°),车体一旦单边倾斜达到-13°这个角度设定值,支架便会自行伸出,避免车体倾倒,恢复达到-5°这个角度设定值,支架便会自行收回,不影响骑行;马达5正反转时间长短可调,设定马达5正反转时间为2秒,则具体包括以下工作情况:
一、钥匙打开,车辆电源连接开启,此时单片机虽然通电,但未收到车速信号采集端口2,角度模块采集端口3的信号,保持马达放下支架状态,保持稳定车辆平衡状态。
二、钥匙打开,车辆加速行驶,当车速达到8KM/H时,车速信号采集端口2采集到速度信号,输出电压8V,单片机4收到该电压信号后,命令马达正转收回推杆,支架此时收起,车辆在无支架支撑状态下行驶。
三、钥匙打开,车辆减速行驶,当车速低到4KM/H时,车速信号采集端口2采集到速度信号,输出电压4V,单片机4收到该电压信号后,命令马达反转伸出推杆,支架此时放下,车辆在支架支撑状态下行驶逐渐停止,防止倾倒。
四、钥匙打开,车辆行驶加速达到8KM/H或减速低到4KM/H,并且车辆产生倾斜达到到-13°时,角度模块采集端口3采集到倾角信号传递给单片机4,单片机4收到该倾角信号后,命令马达反转伸出推杆,支架此时放下,车辆在支架支撑状态下行驶逐渐停止,防止倾倒。
五、钥匙打开,车辆行驶加速达到8KM/H或减速低到4KM/H,并且车辆产生倾斜恢复到-5°时,角度模块采集端口3采集到倾角信号传递给单片机4,单片机4收到该倾角信号后,命令马达正转收回推杆,支架此时收起,车辆在无支架支撑状态下行驶。
六、钥匙关闭,车辆电源连接中断,车辆速度及倾角无论多少,单片机4均命令马达反转伸出推杆,支架此时放下保持车体平衡,防止倾倒。
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使用效果突出,两轮车增设智能控制装置控制支架升降,通过单片机4采集刹车信号采集端口1,角度模块采集端口3的信号,对马达5做出正转、反转命令,用以智能控制支架的升降使用状态,避免了人力扳动传统支架的费时费力使用过程和车体侧翻现象,保护了使用者的人身安全,实现了人们安全省力的使用两轮车,具有极大的推广价值。
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任何扩展到本实用新型所披露的新特征或者新特征的组合,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综上,本实用新型达到预期的目的。
Claims (10)
1.改进型两轮车智能平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和连接控制支架升降的智能控制装置,所述支架由马达带动升降,所述智能控制装置安装在车体上,包括车速信号采集端口,角度模块采集端口,以及分别与以上端口连接的单片机,所述单片机电性连接电源和马达,单片机接到车速信号采集端口,角度模块采集端口的信号对马达做出正转、反转命令,用以智能控制支架的升降状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改进型两轮车智能平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速信号采集端口为与两轮车车体电路连接的智能线速表,设定:速度为8KM/H时,输出电压为8V;速度为4KM/H时,输出电压为4V。
3.如权利要求1所述改进型两轮车智能平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角度模块采集端口为继电器倾角开关,所述继电器倾角开关的取值范围在-3°~-30°之间,设定车辆单边倾角为(-13°,-5°)。
4.如权利要求1所述改进型两轮车智能平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单片机包括单片机模块,与单片机模块连接的电源处理电路、车速信号处理电路、角度模块电路和马达正反转电路。
5.如权利要求1所述改进型两轮车智能平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包括马达、韧性支撑杆和滚轮,所述马达端头通过第一齿轮传动连接韧性支撑杆,马达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在车体底端中部,所述韧性支撑杆顶端设有水平齿合第一齿轮的第二齿轮,并活动栓接车体底端后部,韧性支撑杆底端为折角向外的梯形体,并设有滚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改进型两轮车智能平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马达数量为一个,与马达齿接的韧性支撑杆为一体式结构。
7.如权利要求5所述改进型两轮车智能平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马达数量为两个,左右对应设置安装在车体底端中部,与马达齿接的韧性支撑杆也为左右分体式结构。
8.如权利要求1所述改进型两轮车智能平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包括推杆电机、滚轮和韧性横梁,所述推杆电机对称安装在车体后轮外壳两侧,推杆电机之间通过韧性横梁连接,推杆电机底端连接滚轮,所述推杆电机包括马达和伸缩杆,所述马达安装在伸缩杆顶端,所述伸缩杆包括非伸缩壳体和在非伸缩壳体内的伸缩内杆,伸缩杆连接滚轮,所述韧性横梁中部螺栓固定连接车体后端底部中心,韧性横梁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伸缩杆的非伸缩壳体。
9.如权利要求5或8所述改进型两轮车智能平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滚轮为弹性轮。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改进型两轮车智能平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韧性横梁为具有弹性的弧形钢板。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0133821.6U CN207985071U (zh) | 2018-01-26 | 2018-01-26 | 改进型两轮车智能平衡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0133821.6U CN207985071U (zh) | 2018-01-26 | 2018-01-26 | 改进型两轮车智能平衡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7985071U true CN207985071U (zh) | 2018-10-19 |
Family
ID=638222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0133821.6U Active CN207985071U (zh) | 2018-01-26 | 2018-01-26 | 改进型两轮车智能平衡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7985071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859401A (zh) * | 2021-10-11 | 2021-12-31 | 周红进 | 一种便于电动车安全行驶的辅助系统 |
-
2018
- 2018-01-26 CN CN201820133821.6U patent/CN207985071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859401A (zh) * | 2021-10-11 | 2021-12-31 | 周红进 | 一种便于电动车安全行驶的辅助系统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754301A (zh) | 自平衡两轮行走车 | |
CN104117199A (zh) | 一种可折叠倒三轮滑板车 | |
CN207985071U (zh) | 改进型两轮车智能平衡系统 | |
CN206871227U (zh) | 一种新型两轮车智能平衡支架 | |
CN206394739U (zh) | 一种可伸缩式野外救援探测车 | |
CN201613962U (zh) | 两轮机动车用电动撑 | |
CN107685793A (zh) | 一种电动车自动脚撑 | |
CN202376338U (zh) | 一种太阳能电动轮椅 | |
CN201792953U (zh) | 拉杆箱式两轮电动折叠车 | |
CN2840968Y (zh) | 电动行椅 | |
CN203793527U (zh) | 便携三轮折叠电动车 | |
CN203544244U (zh) | 一种太阳能电动四轮自行车 | |
CN201690743U (zh) | 草坪覆沙机 | |
CN201907608U (zh) | 电动站立车 | |
CN204124269U (zh) | 可折叠、伸缩电动车 | |
CN106828647A (zh) | 一种分时分驱组合驱动方法 | |
CN103552474A (zh) | 电动可跟踪太阳能汽车 | |
CN201856743U (zh) | 电动车备用行轮机构 | |
CN2740518Y (zh) | 四轮电动助力车 | |
CN207955888U (zh) | 一种高位截瘫病人使用的电动车载轮椅车 | |
CN201980305U (zh) | 四轮电动站立车 | |
CN205034262U (zh) | 一种k型自动折叠结构电动车 | |
CN205632806U (zh) | 一种电动滑板车 | |
CN221358462U (zh) | 一种下沉式电动漂移板 | |
CN219770047U (zh) | 一种带伸缩结构的电动滑板车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