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976030U - 车用散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用散热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7976030U CN207976030U CN201820313307.0U CN201820313307U CN207976030U CN 207976030 U CN207976030 U CN 207976030U CN 201820313307 U CN201820313307 U CN 201820313307U CN 207976030 U CN207976030 U CN 20797603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 heat pipe
- riveting
- storage tank
- bottom pl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用散热装置,包括:底板、竖直设置的热管和散热片,其中底板上设有第一容置槽和铆接槽,热管包括设于第一容置槽中的固定部和连接于固定部且外露于第一容置槽的外露部,固定部通过压板固定于第一容置槽中,压板上设有铆接齿,铆接齿卡设于铆接槽中,散热片安装与热管上。利用本实用新型中的车用散热装置,可保证当机动车辆行驶过程中,热管始终呈竖直方向设置,使得热管的传热方向竖直向上,提高了散热装置整体的传热性能,具有较好的传热效果,结构简单,同时便于对热管的安装固定。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散热结构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用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机动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如果这些热量不能及时被排出,会导致车辆发动机部位的温度过高而影响其自身的性能,因此车辆散热装置的散热性能的好坏将直接影响车辆的散热效果。现有机动车辆一般采用水冷的散热方式,现有试验表明当热管传热方向竖直向上设置时,其散热效果最佳。
目前,当机动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由于道路(包括山路)存在一定的倾斜角度,会导致车辆行驶过程中热管与竖直方向存在一定的倾斜角度,会降低热管的散热性能,进而影响车用散热装置整体的散热性能,导致车辆的传热效果变差。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情况,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用散热装置。通过将热管竖直设置,可以保证车辆行驶在倾斜的道路(包括山路)中时热管的传热方向始终竖直向上,进而提高散热装置的散热性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车用散热装置,包括:
底板,所述底板上设有第一容置槽和铆接槽;
竖直设置的热管,所述热管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容置槽中的固定部和连接于所述固定部且外露于所述第一容置槽的外露部,所述固定部通过压板固定于所述第一容置槽中,所述压板上设有铆接齿,所述铆接齿卡设于所述铆接槽中;以及
散热片,所述散热片安装于所述热管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通过将热管沿竖直方向设置,可以保证车辆行驶于倾斜的道路上时,热管的传热方向始终竖直向上,提高了散热装置整体的散热效果;
2.通过在热管上安装散热片可进一步提高散热装置的散热性能;
3.通过压板和底板的铆接结构,可以快速实现热管的固定;
4.结构简单,便于安装。
本实用新型一种车用散热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压板上设有第二容置槽,所述第一容置槽和所述第二容置槽围设形成用于固定所述热管的容置空间。
本实用新型一种车用散热装置的更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底板上设有多个所述第一容置槽,所述压板上设有多个所述第二容置槽。
本实用新型一种车用散热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底板与道路平行设置,所述热管与所述底板呈倾斜设置,且所述热管相对于所述底板的倾斜角度与所述道路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倾斜角度互余。
本实用新型一种车用散热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热管上安装有间隔设置的多层所述散热片,多层所述散热片沿所述热管的高度方向设置。
本实用新型一种车用散热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热管呈U字型。
本实用新型一种车用散热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热管与所述底板之间的倾斜角度的取值范围为70°至90°。
本实用新型一种车用散热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铆接槽呈W字型,所述铆接齿呈M字型。
本实用新型一种车用散热装置的更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铆接槽和所述铆接齿呈倾斜设置。
所述铆接槽形成有连续布设的小槽,所述铆接齿形成有连续布设的小齿,所述小齿铆接于所述小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车用散热装置的安装结构透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车用散热装置的正面透视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车用散热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车用散热装置中底板和压板之间的连接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车用散热装置中底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车用散热装置中压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车用散热装置中热管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利于对本实用新型的了解,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进行说明。
参阅图1至图4可知,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用散热装置,包括底板1、竖直设置的热管2和散热片3;其中,底板1上设有第一容置槽11和铆接槽12,热管2包括设于第一容置槽11中的固定部和连接于固定部且外露于第一容置槽的外露部,固定部通过压板4固定于第一容置槽11中,压板4上设有铆接齿42,铆接齿42卡设于铆接槽12中,散热片3安装于热管2上。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热管2竖直设置,可以保证车辆在倾斜道路(包括山路)中行驶时,仍可保证热管2沿竖直方向布设,使得热管2的传热方向始终竖直向上,进而提高散热装置整体的散热效果。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热管2上安装散热片3,利用散热片3的导热和传热性能,将热管2传递至散热片3上的热量传递出去,进一步提高散热装置的散热性能,与现有技术中将热管2固定于底板1上直接裸露相比,本实施例中的散热装置的散热性能可以提高约20%。本实施例中,铆接槽12呈W字型,铆接齿42呈M字型;进一步的,铆接槽12左右两侧分别形成有向外弯曲的卡槽,铆接齿42的左右两侧分布形成有向外弯曲的勾脚,当勾脚卡紧于卡槽中时,完成了底板1和压板4之间的铆接,进而将热管2紧紧的固定于第一铆接槽12和第二铆接槽22围设形成的容置槽中;进一步的,铆接槽12和铆接齿42呈倾斜设置,本实施例中采用将铆接槽12和铆接齿42倾斜设置,即铆接槽12和铆接齿42之间倾斜铆接,其与按垂直方向铆接相比,可以提升3-5%散热性能;进一步的,铆接槽12形成有连续布设的小槽,铆接齿42形成有连续布设的小齿,小齿铆接于小槽,实现铆接槽12和铆接齿42之间的铆接。本实施例中,外露部沿竖直方向设置,其目的在于提高散热性能。如图5所示,铆接槽包括设于其两侧的包裹部(如图5中A处),其作用在于:当铆接槽12和铆接齿42铆接(卡接)时,紧紧包裹住热管2的外壁,提高热管2和底板1之间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两者之间的导热效果。
如图4至6所示,压板4上设有第二容置槽41,第一容置槽11和第二容置槽41围设形成用于固定热管2的容置空间。本实施例中通过压板4和底板1将热管2固定于容置空间中。进一步的,底板1上设有多个第一容置槽11,压板4上设有多个第二容置槽41,其具体的个数根据散热装置中热管2安装的根数决定,相互配合使用的第一容置槽11和第二容置槽41所围设形成的容置空间中固定有多根热管2;通过多根热管2可进一步提高散热装置的散热性能。
本实施例中,底板1与道路之间平行设置,热管2与底板1呈倾斜设置,且热管2相对于底板1的倾斜角度与道路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倾斜角度互余;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保证车辆在道路中行驶时,热管2始终处于竖直方向,保证热管2的散热方向竖直向上,进而提高散热装置整体的传热效果。
如图1和2所示,热管2上安装有间隔设置的多层散热片3,多层散热片3沿热管2的高度方向,即多层散热片3沿热管2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通过在热管2上安装多层散热片3可以进一步提高散热装置的散热性能。
热管2与底板1之间倾斜角度的取值范围在70°至90°;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热管2与底板1之间的倾斜角度为80°,即当底板1水平放置时,热管2与竖直方向之间的倾斜角度为10°,道路与水平方向之间的夹角为10°。
如图7所示,热管2呈U字型。具体的,U字型的热管2包括固定于第一容置槽11中的固定部和露出于第一容置槽11的外露部,通过外露部将大部分的热量散发出去(包括外露部和空气之间的热交换以及外露部和散热片3之间的热交换),通过固定部可将少部分的热量传递至底板1和压板4上。本实施例中,选用U字型热管2一方面可以增大散热面积,另一方面还有利于热管2的固定。
本实施例中,在对热管2进行固定时,首先将热管2的固定部放置于底板1上的第一容置槽11中,然后将压板4和底板1对位放置,最后对压板4施加压力将铆接齿42卡设于铆接槽12中完成底板1和压板4的铆接,进而实现对热管2的固定。更进一步的,第一容置槽11的两侧分别开设有铆接槽12,第二容置槽41的两侧分别设有铆接齿42,其目的在于保证底板1和压板4之间连接的牢固性;较佳地,第一容置槽11两侧对称开设有铆接槽12,第二容置槽41的两侧对称设有铆接齿42,其目的在于保证容置槽两侧卡设部位均匀受力,进而保证热管2固定时的稳定性和牢固性。
本实施例中,热管2通过压板4固定于底板1上,利用压板4和热管2之间、底板1和热管2之间的热传递性,可以将部分热量传递至底板1和压板4上并通过底板1和压板4传递出去,达到进一步提高散热性能的效果,与现有技术中将热管2放入底板1之后,在周围镀锌,然后使用锡焊的方式将固定块(铝块)包裹填充的技术方案相比具有更好的散热性。
本实用新型中的散热片3可选用导热性较好的铝箔,热管2选用铜管。
本实用新型一种车用散热装置的有益效果包括:
1.当机动车辆行驶在道路(包括山路)中时,可保证热管呈竖直方向设置,使得热管的传热方向竖直向上,此时传热效果较好,提高了散热装置的散热性能。
2.通过在热管上安装散热片可进一步提高散热装置的散热性能。
3.底板和压板之间采用卡设连接(铆接)的方式,降低了安装成本,其可周转使用,同时利用底板和压板还可以进一步加快散热效果。
以上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可根据上述说明对本实用新型做出种种变化例。因而,实施例中的某些细节不应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本实用新型将以所附权利要求书界定的范围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车用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板,所述底板上设有第一容置槽和铆接槽;
竖直设置的热管,所述热管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容置槽中的固定部和连接于所述固定部且外露于所述第一容置槽的外露部,所述固定部通过压板固定于所述第一容置槽中,所述压板上设有铆接齿,所述铆接齿卡设于所述铆接槽中;以及
散热片,所述散热片安装于所述热管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板上设有第二容置槽,所述第一容置槽和所述第二容置槽围设形成用于固定所述热管的容置空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用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上设有多个所述第一容置槽,所述压板上设有多个所述第二容置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与道路平行设置,所述热管与所述底板呈倾斜设置,且所述热管相对于所述底板的倾斜角度与所述道路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倾斜角度互余。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上安装有间隔设置的多层所述散热片,多层所述散热片沿所述热管的高度方向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呈U字型。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用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与所述底板之间的倾斜角度的取值范围为70°至90°。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用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铆接槽呈W字型,所述铆接齿呈M字型。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车用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铆接槽和所述铆接齿呈倾斜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车用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铆接槽形成有连续布设的小槽,所述铆接齿形成有连续布设的小齿,所述小齿铆接于所述小槽。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0313307.0U CN207976030U (zh) | 2018-03-07 | 2018-03-07 | 车用散热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0313307.0U CN207976030U (zh) | 2018-03-07 | 2018-03-07 | 车用散热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7976030U true CN207976030U (zh) | 2018-10-16 |
Family
ID=637650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0313307.0U Active CN207976030U (zh) | 2018-03-07 | 2018-03-07 | 车用散热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7976030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9131834A1 (ja) * | 2017-12-28 | 2019-07-04 |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 冷却装置 |
-
2018
- 2018-03-07 CN CN201820313307.0U patent/CN207976030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9131834A1 (ja) * | 2017-12-28 | 2019-07-04 |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 冷却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5376689U (zh) | 用于快充动力电池的冷却系统 | |
CN211880257U (zh) | 一种用于电动汽车电动机的散热机构 | |
CN108054461A (zh) | 软包装动力电池用液冷板及电池模组 | |
CN106876827A (zh) | 一种应用热管技术的圆柱形电池冷却装置 | |
CN111540977A (zh) | 一种动力电池液冷型热管理系统及吹胀型铝质均热板 | |
CN207976030U (zh) | 车用散热装置 | |
CN216308713U (zh) | 一种热管片式散热装置 | |
CN107546895A (zh) | 一种具有良好冷却效果的直线电机 | |
CN2727959Y (zh) | 散热器 | |
CN206742452U (zh) | 一种电池模组散热结构 | |
CN109585972A (zh) | 新能源汽车电池散热装置 | |
CN105101752A (zh) | 充电机散热装置 | |
CN208862116U (zh) | 一种圆柱体动力电池的高效热管理装置 | |
CN101216255A (zh) | 一种铜铝软焊式散热装置 | |
CN106450087A (zh) | 电池组件及电动汽车 | |
CN214625166U (zh) | 一种超高功率的模组散热结构及电池包 | |
EP4210444A1 (en) | Device heat dissipation method and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 |
CN212463847U (zh) | 散热结构 | |
CN107734934A (zh) | 一种直接接触连通型热管散热器及使用方法 | |
CN206742462U (zh) | 一种应用热管技术的圆柱形电池冷却装置 | |
CN106455450B (zh) | 星用热管的高等温性轻量化应用方法 | |
CN208487602U (zh) | 一种用于大功率led光源的散热结构 | |
CN206685368U (zh) | Igbt散热模组和车辆 | |
CN211526341U (zh) | 一种汽车大灯的散热结构 | |
CN216951583U (zh) | 一种冷却油管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