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920708U - 一种排气歧管隔热罩、动力系统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排气歧管隔热罩、动力系统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920708U
CN207920708U CN201820323434.9U CN201820323434U CN207920708U CN 207920708 U CN207920708 U CN 207920708U CN 201820323434 U CN201820323434 U CN 201820323434U CN 207920708 U CN207920708 U CN 20792070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xhaust manifold
heat shield
heat
shield
connecting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323434.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秦霞
谢超
唐金平
徐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AIC Group ORV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Automotive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Automotive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Automotive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323434.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92070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92070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920708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xhaust Silenc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排气歧管隔热罩、动力系统及车辆,其中排气歧管隔热罩包括:外形与发动机的排气歧管形状相配合的隔热罩本体,隔热罩本体与排气歧管固定连接;其中隔热罩本体包括:第一隔热罩以及第二隔热罩;第一隔热罩的第一连接部与第二隔热罩的第二连接部固定连接形成为C型结构,C型结构包覆于排气歧管外侧。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隔热罩本体形成为C型结构,增大了隔热罩本体包覆的排气歧管的面积,增强了隔热罩本体的隔热能力,减小了排气歧管产生的热辐射对发动机机舱内的其他结构和零件造成的影响;同时第一隔热罩和第二隔热罩的在制造和安装时都较为简单,避免了直接加工出一隔热面积较大的隔热罩的加工难度。

Description

一种排气歧管隔热罩、动力系统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零部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排气歧管隔热罩、动力系统及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人们对车辆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车辆的发动机功率也在不断增到,导致发动机排气管的温度也逐渐上升。发动机排气歧管的表面温度可达数百摄氏度,其强烈的热辐射会引起发动机机舱内的零部件老化加快,使发动机以及发动机周围的零部件的使用寿命缩短,甚至是直接导致零部件在高温条件下变形、融化,影响车辆的正常使用。
当前,为减小排气歧管的热辐射作用,在排气歧管外侧设置有隔热罩,隔热罩包括重叠在一起的多重隔热板构成,每一隔热板都是一体成型,限制了隔热板以及隔热罩对排气歧管的包裹程度,使得隔热效率不高,仍存在热辐射的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排气歧管隔热罩、动力系统及车辆,用以解决当前隔热罩对排气歧管的包裹程度不高导致的隔热效率不高,仍存在热辐射风险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排气歧管隔热罩,包括:外形与发动机的排气歧管形状相配合的隔热罩本体,隔热罩本体与排气歧管固定连接;
其中隔热罩本体包括:第一隔热罩以及第二隔热罩;
第一隔热罩的第一连接部与第二隔热罩的第二连接部固定连接形成为C型结构,C型结构包覆于排气歧管外侧。
具体地,如上所述的排气歧管隔热罩,第一隔热罩还包括远离第二隔热罩的第三连接部;
其中,第一连接部沿第一方向设置,第三连接部沿第二方向设置,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之间的夹角小于或等于90度;
第一隔热罩的第三连接部与第一连接部之间通过第一弧面过渡。
具体地,如上所述的排气歧管隔热罩,第二隔热罩还包括远离第一隔热罩的第四连接部,其中第二连接部沿第二方向设置,第四连接部沿第三方向设置,其中第三方向与第一方向平行;
第四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之间通过第二弧面过渡。
优选地,如上所述的排气歧管隔热罩,第一隔热罩上设置有多个朝向C型结构内部的凹陷结构,在每一凹陷结构的底部设置有一安装孔,隔热罩本体通过螺栓穿设安装孔,与排气歧管固定连接。
优选地,如上所述的排气歧管隔热罩,凹陷结构的数量为3个,且3个凹陷结构在第一隔热罩上呈三角形排布。
具体地,如上所述的排气歧管隔热罩,第一隔热罩的第一连接部设置有第一连接孔,第二隔热罩的第二连接部设置有第二连接孔;
通过螺栓穿设第一连接孔以及第二连接孔,第一隔热罩与第二隔热罩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如上所述的排气歧管隔热罩,第一隔热罩以及第二隔热罩上均设置有加强筋。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动力系统,包括发动机、安装在发动机上的排气歧管以及如上所述的排气歧管隔热罩;
其中排气歧管隔热罩与排气歧管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动力系统。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排气歧管隔热罩、动力系统及车辆,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通过第一隔热罩和第二隔热罩的连接,使隔热罩本体形成为C型结构,使得隔热罩本体所包覆的排气歧管的面积增大,增强了隔热罩本体的隔热能力,减小了排气歧管产生的热辐射对发动机机舱内的其他结构和零件造成的影响,保证车辆的正常使用;同时第一隔热罩和第二隔热罩的在制造和安装时都较为简单,避免了直接加工出一隔热面积较大的隔热罩的加工难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排气歧管隔热罩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排气歧管隔热罩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隔热罩;101、第一连接部;1011、第一连接孔;
102、第三连接部;103、第一弧面;2、第二隔热罩;201、第二连接部;
202、第四连接部;203、第二弧面;3、凹陷结构;4、安装孔;
5、加强筋。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诸如具体的配置和组件的特定细节仅仅是为了帮助全面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清楚,可以对这里描述的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变和修改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和精神。另外,为了清楚和简洁,省略了对已知功能和构造的描述。
应理解,说明书通篇中提到的“一个实施例”或“一实施例”意味着与实施例有关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因此,在整个说明书各处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或“在一实施例中”未必一定指相同的实施例。此外,这些特定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任意适合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
在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实施例中,应理解,下述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应理解,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实施例中,应理解,“与A相应的B”表示B与A相关联,根据A可以确定B。但还应理解,根据A确定B并不意味着仅仅根据A确定B,还可以根据A和/或其它信息确定B。
参见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排气歧管隔热罩,包括:外形与发动机的排气歧管形状相配合的隔热罩本体,隔热罩本体与排气歧管固定连接;
其中隔热罩本体包括:第一隔热罩1以及第二隔热罩2;
第一隔热罩1的第一连接部101与第二隔热罩2的第二连接部201固定连接形成为C型结构,C型结构包覆于排气歧管外侧。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通过第一隔热罩1和第二隔热罩2的连接,使隔热罩本体形成为C型结构,使得隔热罩本体所包覆的排气歧管的面积增大,增强了隔热罩本体的隔热能力,减小了排气歧管产生的热辐射,对发动机机舱内的其他结构和零件造成的影响,保证车辆的正常使用;同时第一隔热罩1和第二隔热罩2的在制造和安装时都较为简单,避免了直接加工出一隔热面积较大的隔热罩的加工难度;利用第一隔热罩1和第二隔热罩2的固定连接组成隔热罩本体,在安装过程中将第一隔热罩1和第二隔热罩2分开安装能避开排气歧管的复杂结构,便于安装。
具体地,如上所述的排气歧管隔热罩,第一隔热罩1还包括远离第二隔热罩2的第三连接部102;
其中,第一连接部101沿第一方向设置,第三连接部102沿第二方向设置,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之间的夹角小于或等于90度;
第一隔热罩1的第三连接部102与第一连接部101之间通过第一弧面103过渡。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第一隔热罩1包括沿第一方向设置的第一连接部101和沿第二方向设置的第三连接部102,且两者之间通过第一弧面103过渡。第一隔热罩1向两个方向延伸,将第一隔热罩1包覆范围内的热辐射隔离,避免热辐射对机舱内中,布置于排气歧管垂直于第一方向和/或第二方向上的其他结构或零件造成影响。采用第一弧面103过渡,使得第一隔热罩1的外表面圆滑过渡,提高了第一隔热罩1的美观性,避免了第一隔热罩1上具有尖锐部分对制造和安装人员带来安全风险,同时第一弧面103过渡减少了过渡区域的应力集中,进而减少了第一隔热罩1在加工制作过程中出现缺陷的几率,有利于保证产品质量。
具体地,如上所述的排气歧管隔热罩,第二隔热罩2还包括远离第一隔热罩1的第四连接部202,其中第二连接部201沿第二方向设置,第四连接部202沿第三方向设置,其中第三方向与第一方向平行;
第四连接部202与第二连接部201之间通过第二弧面203过渡。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第二隔热罩2包括沿第二方向设置的第二连接部201和沿第三方向设置的第四连接部202,且两之间通过第二弧面203过渡。第二隔热罩2向两个方向延伸,将第二隔热罩2包覆范围内的热辐射隔离,避免热辐射对机舱内中,布置于排气歧管垂直于第三方向和/或第二方向上的其他结构或零件造成影响。采用第二弧面203过渡,使得第二隔热罩2的外表面圆滑过渡,提高了第二隔热罩2的美观性,避免了第二隔热罩2上具有尖锐部分对制造和安装人员带来安全风险,同时第二弧面203过渡减少了过渡区域的应力集中,进而减少了第二隔热罩2在加工制作过程中出现缺陷的几率,有利于保证产品质量。
优选地,如上所述的排气歧管隔热罩,第一隔热罩1上设置有多个朝向C型结构内部的凹陷结构3,在每一凹陷结构3的底部设置有一安装孔4,隔热罩本体通过螺栓穿设安装孔4,与排气歧管固定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第一隔热罩1上设置的多个畅想C型结构内部的凹陷结构3,使得第一隔热罩1与排气歧管之间具有一定的安装间隙,避免了第一隔热罩1上除凹陷结构3以外的其他结构与排气歧管直接接触进行热传递,保证第一隔热罩1的隔热效果,避免排气歧管通过第一隔热罩1产生热辐射,进而对发动机机舱内的其他结构和零件造成影响;由于第一隔热罩1与第二隔热罩2固定连接,该作用同样适用于第二隔热罩2。隔热罩本体通过螺栓穿设设置于凹陷结构3底部的安装孔4与排气歧管固定连接,一方面安装孔4设置于凹陷结构3的底部,使得用于连接的螺栓的长度较短,同时安装孔4和凹陷结构3能一体成型,减少了生产工序,有利于减少生产成本。采用螺栓连接的连接方式,使得连接结构简单便于隔热罩本体的安装。
优选地,如上所述的排气歧管隔热罩,凹陷结构3的数量为3个,且3个凹陷结构3在第一隔热罩1上呈三角形排布。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凹陷结构3的数量优选为3个,同时3个凹向结构在第一隔热罩1上呈三角形排布,利用三角形稳定性的原理将第一隔热罩1与排气歧管固定连接,有利于提高隔热罩本体的安装稳定性,保证隔热罩本体的隔热效果。
具体地,如上所述的排气歧管隔热罩,第一隔热罩1的第一连接部101设置有第一连接孔1011,第二隔热罩2的第二连接部201设置有第二连接孔;
通过螺栓穿设第一连接孔1011以及第二连接孔,第一隔热罩1与第二隔热罩2固定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第一隔热罩1与第二隔热罩2之间,通过螺栓穿设第一连接部101的第一连接孔1011和第二连接部201的第二连接孔固定连接,螺接的方式使得第一隔热罩1以及第二隔热罩2之间的安装和拆卸更加简便,同时,当第一隔热罩1或第二隔热罩2出现损坏状况时,能通过更换相应的部件使得整个隔热罩本体恢复原有功能,有利于减小维护成本。
进一步的,如上所述的排气歧管隔热罩,第一隔热罩1以及第二隔热罩2上均设置有加强筋5。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第一隔热罩1和第二隔热罩2上均设置有加强筋5结构,能提高第一隔热罩1和第二隔热罩2的结构强度,保证更高隔热罩本体在车辆上的正常使用,同时利用较少的材料就可得到符合结构强度的产品,有利于节省生产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优选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动力系统,包括发动机、安装在发动机上的排气歧管以及如上所述的排气歧管隔热罩;
其中排气歧管隔热罩与排气歧管固定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动力系统包括发动机,排气歧管安装在发动机上,用于将发动机各个缸体产生的尾气导入到排气管中,从而排入大气环境中。与排气歧管固定连接的排气歧管隔热罩,能将排气歧管处产生的热辐射进行阻挡,防止其对发动机机舱内的其他结构和零件造成影响,进而影响动力系统的正常运行。该排气歧管隔热罩包括第一隔热罩1和第二隔热罩2,使得整体的加工制造变得简单,且两者固定连接形成C型结构,使得排气歧管隔热罩对排气歧管的包覆范围变大,即扩大了排气歧管隔热罩的隔热面积,进而提高了隔热效果,有利于保证动力系统的正常运行。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优选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动力系统。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包括如上所述的动力系统的车辆,在运行过程中,发动机产生的尾气会在排气器歧管处聚集热量,这些热量产生的热辐射被排气器歧管隔热罩隔离,难以对发动机机舱内的其他结构和零件造成影响,有利于保证车辆的正常运行;同时排气器歧管隔热罩包括第一隔热罩1和第二隔热罩2连接形成的C型结构,使得整体的加工制造变得简单,排气歧管隔热罩对排气歧管的包覆范围变大,即扩大了排气歧管隔热罩的隔热面积,进而提高了隔热效果,有利于保证车辆的正常运行。
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一种排气歧管隔热罩,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形与发动机的排气歧管形状相配合的隔热罩本体,所述隔热罩本体与所述排气歧管固定连接;
其中所述隔热罩本体包括:第一隔热罩(1)以及第二隔热罩(2);
所述第一隔热罩(1)的第一连接部(101)与所述第二隔热罩(2)的第二连接部(201)固定连接形成为C型结构,所述C型结构包覆于所述排气歧管外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气歧管隔热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热罩(1)还包括远离所述第二隔热罩(2)的第三连接部(102);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部(101)沿第一方向设置,所述第三连接部(102)沿第二方向设置,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之间的夹角小于或等于90度;
所述第一隔热罩(1)的第三连接部(102)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01)之间通过第一弧面(103)过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排气歧管隔热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隔热罩(2)还包括远离所述第一隔热罩(1)的第四连接部(202),其中所述第二连接部(201)沿所述第二方向设置,所述第四连接部(202)沿第三方向设置,其中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平行;
所述第四连接部(202)与所述第二连接部(201)之间通过第二弧面(203)过渡。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气歧管隔热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热罩(1)上设置有多个朝向所述C型结构内部的凹陷结构(3),在每一所述凹陷结构(3)的底部设置有一安装孔(4),所述隔热罩本体通过螺栓穿设所述安装孔(4),与所述排气歧管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排气歧管隔热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结构(3)的数量为3个,且3个所述凹陷结构(3)在所述第一隔热罩(1)上呈三角形排布。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气歧管隔热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热罩(1)的所述第一连接部(101)设置有第一连接孔(1011),所述第二隔热罩(2)的所述第二连接部(201)设置有第二连接孔;
通过螺栓穿设所述第一连接孔(1011)以及所述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一隔热罩(1)与所述第二隔热罩(2)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气歧管隔热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热罩(1)以及所述第二隔热罩(2)上均设置有加强筋(5)。
8.一种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发动机、安装在所述发动机上的排气歧管以及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排气歧管隔热罩;
其中所述排气歧管隔热罩与所述排气歧管固定连接。
9.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动力系统。
CN201820323434.9U 2018-03-09 2018-03-09 一种排气歧管隔热罩、动力系统及车辆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792070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323434.9U CN207920708U (zh) 2018-03-09 2018-03-09 一种排气歧管隔热罩、动力系统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323434.9U CN207920708U (zh) 2018-03-09 2018-03-09 一种排气歧管隔热罩、动力系统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920708U true CN207920708U (zh) 2018-09-28

Family

ID=635985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323434.9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7920708U (zh) 2018-03-09 2018-03-09 一种排气歧管隔热罩、动力系统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92070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718713A (zh) * 2022-04-09 2022-07-08 温州合泰汽车传动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排气管阀门用的隔热罩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718713A (zh) * 2022-04-09 2022-07-08 温州合泰汽车传动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排气管阀门用的隔热罩
CN114718713B (zh) * 2022-04-09 2023-08-11 温州合泰汽车传动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排气管阀门用的隔热罩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920708U (zh) 一种排气歧管隔热罩、动力系统及车辆
BR112018069862A2 (pt) método para produzir xilo-oligossacarídeos
CN204539007U (zh) 汽车尾气余热均衡散热与聚合气流螺旋遇冷温差发电装置
CN103424000B (zh) 一种预热器陶瓷内筒
CN204532502U (zh) 一种新型4缸机缸盖集成排气歧管
CN201574813U (zh) 一种组合式排气管隔热套
CN2881282Y (zh) 法兰保温套
CN204140778U (zh) 一种防反向弯曲传动链
CN203114530U (zh) 一种风力涡轮机的机头壳体及其风力涡轮机
CN207004678U (zh) 一种气体发动机供气用双层管
CN206503632U (zh) 一种催化器隔热罩结构及汽车
CN205260986U (zh) 一种高温排气阀门的新型连接曲轴
CN207273455U (zh) 杨木剥皮机排屑管防护罩
CN102979584A (zh) 燃机涡轮首级导叶上端壁冷却系统
CN205277506U (zh) 一种对称的涡轮组件
CN203331787U (zh) 一种具有节能隔热膜的汽车前挡玻璃
CN202028388U (zh) 一种主反应器
CN204783222U (zh) 一种排气管隔热装置
CN204717710U (zh) 用于吹灰器上的行走齿轮箱
CN209587968U (zh) 一种固定led灯面板和透光板的卡环
CN104806337B (zh) 排气歧管、排气系统以及发动机
CN206376929U (zh) 排气歧管
CN208431468U (zh) 一种二层构造断热管材
CN211527095U (zh) 炉体耐高温外墙
CN210652199U (zh) 一种耐热性能强的聚酯薄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911

Address after: 100130 Zhaofeng Town, Shunyi District, Beijing Zhaofeng industrial base Tongxin Road No. 1

Patentee after: BAIC GROUP ORV Co.,Ltd.

Address before: 101300, 99, Shuanghe Avenue, Renhe Town, Beijing, Shunyi District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AUTOMOBILE RESEARCH GENERAL INSTITUTE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92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