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809113U - 升降器装置 - Google Patents

升降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809113U
CN207809113U CN201721577237.1U CN201721577237U CN207809113U CN 207809113 U CN207809113 U CN 207809113U CN 201721577237 U CN201721577237 U CN 201721577237U CN 207809113 U CN207809113 U CN 20780911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ponent
engaged
seat
mesh component
paw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577237.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铃木康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Boshoku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Boshoku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Boshoku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Boshoku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80911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809113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 One-Way And Automatic Clutches, And Combinations Of Different Clutches (AREA)

Abstract

一种升降器装置,包括:小齿轮,该小齿轮与连杆机构的输入齿轮啮合,该连杆机构被构造为升高和降低座椅;以及旋转控制装置,该旋转控制装置被构造为控制小齿轮的旋转并且包括旋转限制机构,该旋转限制机构包括被啮合构件和主啮合构件,该被啮合构件被构造为与旋转轴一起旋转,该主啮合构件被构造为通过与被啮合构件啮合来限制旋转轴的旋转;其中旋转限制机构包括副啮合构件,该副啮合构件被构造为和主啮合构件一起与被啮合构件啮合,并且其中该副啮合构件具有如下形状:在被啮合构件与主啮合构件之间的啮合被释放的状态下,该形状允许副啮合构件沿着逐渐释放副啮合构件与被啮合构件的啮合的方向移位。

Description

升降器装置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享有于2016年11月22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6-226622和于2017年10月12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7-198614的优先权,这两份日本专利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用于汽车等的座椅的升降器装置。
背景技术
用于汽车等的座椅的升降器装置适于通过操作操作手柄来调节座垫相对于地板的高度,并且已经研发了各种类型的升降器装置。在JP-A-2016-132423中公开的发明中,当操作手柄被操作以升高或降低时,每次操作都进行固定量的高度调整,并且重复操作手柄的操作,直至达到乘坐的人所期望的高度。
在升降器装置的研发中,需要简化操作手柄的操作。具体来说,希望在降低座垫的高度时,仅通过操作手柄一次就可以连续地降低座垫的高度,并且当在乘坐人期望的高度处停止操作操作手柄时,座垫的降低在该位置处停止。
因此,例如,可以想象的是,棘爪与结合座垫的高度调节而旋转的齿轮啮合,并且当降低座垫的高度时,棘爪与齿轮的啮合状态被释放,因此座垫通过其重力而降低。
作为上述升降器装置中的问题,假设当座垫开始降低时齿轮和棘爪之间的啮合被释放时,在棘爪从齿轮分离的瞬间,从棘爪和齿轮产生异常噪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升降器装置,其中座垫的高度通过操作操作手柄而连续地降低,并且该升降器装置能够抑制在座椅开始降低时在齿轮和棘爪啮合释放期间产生异常噪音。
根据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升降器装置,包括:小齿轮,该小齿轮与连杆机构的输入齿轮啮合,连杆机构被构造为升高和降低座椅;以及旋转控制装置,该旋转控制装置被构造为控制小齿轮的旋转,该旋转控制装置包括:旋转轴,该旋转轴被构造为与小齿轮同步地旋转;旋转限制机构,该旋转限制机构包括被啮合构件和主啮合构件,该被啮合构件被构造为与旋转轴一起旋转,该主啮合构件被构造为通过与被啮合构件啮合来限制旋转轴的旋转;输入构件,该输入构件联接到在升高和降低座椅时操作的操作手柄,并且被构造为与操作手柄联动地围绕旋转轴枢转;旋转轴驱动机构,该旋转轴驱动机构被构造为当输入构件沿着升高座椅的方向枢转时使旋转轴沿座椅升高方向旋转;以及释放机构,该释放机构被构造为当输入构件沿着降低座椅的方向枢转时释放被啮合构件和主啮合构件之间的啮合,其中旋转限制机构包括副啮合构件,该副啮合构件被构造为和主啮合构件一起与被啮合构件啮合,并且其中副啮合构件具有如下形状:在被啮合构件和主啮合构件之间的啮合被释放的状态下,副啮合构件允许副啮合构件在逐渐释放副啮合构件与被啮合构件的啮合的方向上移位。
根据第一方面,在座椅开始降低时,副啮合构件与被啮合构件的啮合深度逐渐减小。随着副啮合构件与被啮合构件的啮合深度的减小,允许旋转轴在座椅降低方向上的转动和啮合深度减小达同样的程度。在此期间,被啮合构件和副啮合构件在摩擦时相对于彼此移动。因此,当副啮合构件与被啮合构件的啮合深度减小时,通过副啮合构件和被啮合构件之间的啮合所支撑的座椅的载荷逐渐被释放。结果,可以抑制座椅负载的支撑的立即释放而引起的异常噪音的产生。
根据第二方面,提供了根据第一方面的升降器装置,其中副啮合构件沿与被啮合构件啮合的方向被推压,并且其中副啮合构件具有倾斜齿廓型式,其被构造为当在与被啮合构件啮合的状态下从被啮合构件接收在降低座椅的方向上的旋转力时,将该旋转力转换成在减小与被啮合构件的啮合深度的方向上的力。
根据第二方面,当被啮合构件与副啮合构件的斜齿形式接触时的压力角被设定为两个构件沿着倾斜表面相对滑动的角度。因此,副啮合构件可以接收被啮合构件的旋转力,并且抵抗推压力沿与被啮合构件的啮合深度减小的方向移动。
根据第三方面,提供了根据第二方面的升降器装置,其中主啮合构件沿与被啮合构件啮合的方向被推压,使得被啮合构件和主啮合构件在两者之间形成棘轮机构,并且被啮合构件与主啮合构件之间的啮合形状被构造为使得,当使被啮合构件沿着升高座椅的方向旋转时,主啮合构件通过被啮合构件和主啮合构件之间的啮合在啮合释放方向上被推出,并且使得当被啮合构件沿着降低座椅的方向旋转时,通过被啮合构件和主啮合构件之间的啮合来防止被啮合构件的旋转,并且其中当通过从被啮合构件接收在降低座椅的方向上的旋转力来减小与被啮合构件的啮合深度时,副啮合构件的移动方向相对于被啮合构件的径向方向倾斜,以促进副啮合构件的移动。
根据第三方面,被啮合构件和主啮合构件构被造为形成棘轮机构。因此,当被啮合构件接收在降低座椅的方向上的旋转力时,用于使副啮合构件沿与被啮合构件的啮合深度减小的方向移动的力变弱。然而,因为副啮合构件倾斜以促进移动,所以可以在实现棘轮机构的同时实现副啮合构件的移动。
根据第四方面,提供了根据第一至第三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升降器装置,还包括:副啮合构件位置限制机构,其被构造为根据输入构件的枢转角度将副啮合构件的位置限制在副啮合构件与被啮合构件啮合的位置和副啮合构件从啮合中释放的位置之间。
根据第四方面,副啮合构件通过接收被啮合构件的旋转而沿减小与被啮合构件的啮合深度的方向移动,但是其移动范围被副啮合构件位置限制机构根据输入构件的枢转角度限制在副啮合构件与被啮合构件啮合的位置与副啮合构件从啮合中释放的位置之间。因此,当输入构件的至少枢转角度变得相对较大并且副啮合构件与被啮合构件的啮合状态将被释放时,可以可靠地释放副啮合构件与被啮合构件的啮合。
根据第五方面,提供了根据第四方面的升降器装置,其中副啮合构件位置限制机构与释放机构一体地构造。
根据第五方面,副啮合构件位置限制机构与释放机构一体地构造。因此,主啮合构件相对于被啮合构件的啮合状态或啮合释放状态可以与副啮合构件相对于被啮合构件的啮合状态或啮合释放状态相关联地执行。
根据第六方面,提供了根据第四或第五方面的升降器装置,其中副啮合构件位置限制机构包括从副啮合构件突出的销并包括释放构件,该释放构件被构造为通过输入构件在降低座椅的方向上的枢转而枢转,并且其中形成有用于调节销的位置的凹槽,并且其中释放构件包括:第一突起,该第一突起被构造为沿啮合方向按压销,使得当输入构件处于非操作位置时,副啮合构件与被啮合构件啮合;以及第二突起,其被构造为在输入构件沿降低座椅的方向枢转的初始阶段将销置于自由状态,并且被构造为在输入构件沿降低座椅的方向的枢转的后期阶段沿啮合释放方向按压销。
根据第六方面,副啮合构件相对于被啮合构件的位置通过副啮合构件的销和释放构件的槽的组合来确定。通过形成在释放构件中的第一突起和第二突起以及形成在第一突起和第二突起之间的空间,副啮合构件与被啮合构件啮合的状态、副啮合构件从被啮合构件释放的状态、以及副啮合构件通过接收被啮合构件的旋转而沿啮合释放方向逐渐移动的状态可以利用简单的构造实现。
根据第七方面,提供了根据第一至第六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升降器装置,其中副啮合构件包括第一齿和第二齿,该第一齿被构造为当被啮合构件在降低座椅的方向上旋转时与被啮合构件啮合,该第二齿被构造为当被啮合构件在升高座椅的方向上旋转时与被啮合构件啮合,并且其中在副啮合构件与被啮合构件啮合的状态下,副啮合构件不与被啮合构件的、在被啮合构件的旋转方向上位于第一齿和第二齿之间的齿啮合。
根据第七方面,包括第一齿和第二齿的副啮合构件的齿数小于被啮合构件的齿数。因此,可以增加与第一齿啮合的被啮合构件的齿的压力角。因此,虽然被啮合构件被构造为形成棘轮机构,但是通过从被啮合构件接收在降低座椅的方向上的旋转力,可以促进副啮合构件沿啮合释放方向的移动。此外,因为副啮合构件被构造为不与被啮合构件的位于第一齿和第二齿之间的齿啮合,所以可以防止如下的可能性:由于被啮合构件的齿与第一齿之间的啮合产生力而抑制了副啮合构件沿啮合释放方向移动。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升降器装置的侧视图;
图2是根据上述实施例的从座椅的内侧看到的侧视图;
图3是在述实施例中的主要部分的分解透视图;
图4是上述实施例中的旋转轴部的侧视图;
图5是上述实施例中的旋转控制装置的侧视图;
图6是上述实施例中的旋转控制装置的前视图;
图7是上述实施例中的旋转控制装置的透视图;
图8是沿图6的线VIII-VIII截取的截面图;
图9是沿图6的线IX-IX截取的截面图;
图10是沿图5的线X-X截取的截面图;
图11是沿图5的线XI-XI截取的截面图;
图12是沿图5的线XII-XII截取的截面图;
图13是类似于图12的截面图,示出了操作手柄从中性位置向上操作的状态;
图14是类似于图12的截面图,示出了操作手柄从中性位置向下操作的状态;
图15是上述实施例的旋转控制装置的分解透视图;
图16是从与图12不同的角度看到的、上述实施例中的旋转控制装置的分解透视图;
图17是示出上述实施例的旋转控制装置的操作说明性视图,示出了操作手柄处于中性位置的状态;
图18是示出上述实施例中的旋转控制装置的操作说明性视图,示出了操作手柄从中性位置向上操作到第一角度的状态;
图19是上述实施例中的旋转控制装置的操作说明性视图,示出了操作手柄从中性位置向上操作到大于第一角度的第二角度的状态;
图20是示出上述实施例中的旋转控制装置的操作说明性视图,示出了操作手柄从中性位置向下操作到第三角度的状态;
图21是示出上述实施例中的旋转控制装置的操作说明性视图,示出了操作手柄从中性位置向下操作到大于第三角度的第四角度的状态;
图22是示出上述实施例中的旋转控制装置的操作说明性视图,示出了操作手柄从中性位置向下操作到大于第四角度的第五角度的状态;
图23是示出上述实施例中的旋转控制装置的操作说明性视图,示出了操作手柄从中性位置向下操作到大于第五角度的第六角度的状态;
图24是说明上述实施例中的旋转控制装置的主棘爪32与环形弹簧36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说明性视图;以及
图25是示出了上述实施例中的旋转控制装置的主棘爪32的改进示例的说明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至图3示出了应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升降器装置的汽车座椅(以下简称为“座椅”)1。在各图中,箭头表示座椅安装到汽车的状态下的各部分的方向。在下文中,将基于这些方向进行与方向相关的描述。
如图1所示,座椅1被构造为使得形成靠背的座椅靠背3设置在形成就坐部分的座垫2的后侧上。座椅靠背3能够相对于座垫2沿前后方向枢转。座垫2在其下部包括座椅升降器装置10和座椅滑动装置8,并且经由支架7固定到车辆地板4。
如图2所示,座椅滑动装置8是已知的座椅滑动装置,并且被构造为使得一对左右上轨道6联接到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一对左右下轨道5以便可来回滑动。左右下轨道5分别由固定在车辆地板4上的一对前后支架7固定地支撑。座椅升降器装置10设置在左右上导轨6上。
如图2和图3所示,座椅升降器装置10包括:基座构件14,其固定在各上轨道6上;和多个连杆构件11,其可枢转地联接到各上轨道6的前端部和后端部。作为座垫2的框架构件的侧框架13、基座构件14和连杆构件11构成作为四杆联动装置的连杆机构12。多个连杆构件22中的右后侧上的后连杆11b包括扇形齿轮(对应于本公开中的输入齿轮)16,并且被构造为通过旋转控制装置21的小齿轮18在前后方向上枢转。在右后侧上的后连杆11b相对于侧框架13的旋转轴由转矩杆17构成。在左后侧上的后连杆(未图示)被构成为经由扭矩杆17与后连杆11b同步地枢转。
旋转控制装置21可通过设置在座垫2的右侧上的操作手柄20在前后方向上枢转,从而沿前后方向延伸。当操作手柄20向上枢转时,旋转控制装置21枢转,使得后连杆11b从基部构件14竖立。当操作手柄20向下枢转时,旋转控制装置21枢转,使得后部连杆11b被放置在基座部件14上。利用上述四杆联动装置的构造,前连杆11a也根据后连杆11b的枢转而枢转,并且座垫2离地板4的高度根据操作手柄20的操作被调整。
图5至图7示出了旋转控制装置21与座垫2脱离的状态。在下文中,将参照图4至图16来描述旋转控制装置21的构造。
旋转控制装置21被一体化,以使得帽形第二支撑构件24被覆盖在作为基体的第一支撑构件23上,且大致盘形中间构件61插入在帽形第二支撑构件24与第一支撑构件23之间。第二支撑构件24的两个腿部26通过铆钉23b压接到在第一支撑构件23上的贯通孔23a中,使得第二支撑构件24与中间构件61一起固定到第一支撑构件23。旋转轴22设置成穿过第一支撑构件23的中心、中间构件61的中心和第二支撑构件24的中心。
如图4所示,小齿轮18形成在旋转轴22的左端部处,并且棘轮31一体形成在其两端之间。此外,六角形部分22a形成在旋转轴22的、在棘轮31的右侧上的部分。此外,在小齿轮18的左前端处形成有四边形形状的矩形部分22b。旋转轴22的两个端部形成为从第一支撑构件23和第二支撑构件24突出,并且小齿轮18设置在从第一支撑构件23突出的位置处。如图5所示,阻尼器19联接到矩形部分22b。众所周知,阻尼器19抑制旋转轴22的旋转速度的突变。然后,平板状输入构件41固定到旋转轴22的从第二支撑构件24突出的部分。输入构件41固定到操作手柄20的枢轴中心部分(参见图1和图3),并且可在第二支撑构件24的平板部分25上自由枢转。因此,当沿向上方向或向下方向操作操作手柄20时,输入构件41在其操作方向上枢转。
如图8、图9和图12所示,棘轮51装配到旋转轴22的六边形部分22a,并且与旋转轴22一体地旋转。棘轮51位于第二支撑构件24的平板部分25的内部,并且可以与设置在输入构件41上的驱动杠杆52接合。驱动杠杆52通过支撑轴53可摆动地支撑在输入构件41的外周侧部分上。驱动杠杆52具有形成在其一端处且与棘轮51啮合的啮合部52a,和形成在其另一端处的接合部52b。驱动杠杆52通过弹簧54沿着啮合部分52a通常与棘轮51啮合的方向被推压。棘轮51、驱动杠杆52、支撑轴53和弹簧54构成本公开中的旋转轴驱动机构50。
如图8至图11所示,围绕第一支撑构件23的右表面上的棘轮31,一对主棘爪32和副棘爪34平行地布置,以便能够与棘轮31的外周的齿啮合。所述一对主棘爪32安置在旋转轴22的两侧上的前位置和后位置处,并且副棘爪34安置在一对主棘爪32的中间部处。所述一对主棘爪32和副棘爪34分别夹在设置在第一支撑构件23上的一对引导部33、35之间。因此,所述一对主棘爪32和副棘爪34可在它们与棘轮31的齿啮合的位置与它们通过由一对引导部33、35引导而从啮合释放的位置之间移动。环形环弹簧36安置在所述一对主棘爪32和副棘爪34的外周侧上,并且通常沿与棘轮31的齿啮合的方向推压棘爪32、34中的每一个。此外,接合突起32a、34a形成为从所述一对主棘爪32和副棘爪34的后表面突出。
棘轮31对应于本公开中的被啮合构件,所述一对主棘爪32对应于本公开中的主啮合构件,并且副棘爪34对应于本公开中的副啮合构件。此外,在本公开中,棘轮31和所述一对主棘爪32构成旋转限制机构30。
由引导部33引导的所述一对主棘爪32的移动方向对应于棘轮31的径向方向。另一方面,由引导部35引导的副棘爪34的移动方向相对于棘轮31的径向方向倾斜。倾斜方向被设定为使得副棘爪34的、背离与棘轮31啮合的被啮合部分的一侧相对于被啮合部分向前侧移位。
如图8、图9、图11、图15和图16所示,释放构件71设置在位于第一支撑构件23与中间构件61之间的位置处,并且覆盖所述一对主棘爪32和副棘爪34。释放构件71具有引导凹槽73、76,引导凹槽73、76对应于各个爪32、34并且接收其接合突起32a、34a。此外,释放构件71的隔着旋转轴22与引导凹槽76相反的一侧向后弯曲,以形成接合构件72。接合构件72延伸穿过中间构件61,并且构造成与输入构件41的接合爪42接合。此时,输入构件41的接合爪42贯穿第二支撑构件24的凹槽29。接合构件72和接合爪42之间的接合通过使接合爪42的接合突起42a与接合构件72的接合凹部72a接合而执行。因此,当使输入构件41枢转时,释放构件71枢转以使棘爪32、34在棘爪32、34与棘轮31的齿啮合的位置与棘爪32、34从啮合中释放的位置之间移动。由于棘爪32、34通过释放构件71的枢轴而移动,所以在引导凹槽73、76中形成有接合突起74、75,第一突起77和第二突起78,以朝引导凹槽73、76的内侧突出。
接合突起32a、释放构件71和引导凹槽73构成本公开中的释放机构70。此外,接合突起34a、释放构件71和引导凹槽76构成本公开中的副啮合构件位置限制机构80。
如图10所示,棘轮31和主棘爪32构成棘轮机构。因此,当棘轮31沿着降低座椅的方向D旋转时,与棘轮31啮合的主棘爪32的啮合部分的压力角相对较小。在主棘爪32被环形弹簧36推压并且与棘轮31啮合的状态下,主棘爪32阻止棘轮31的旋转。另一方面,当棘轮31沿升高座椅的方向U旋转时,与棘轮31啮合的主棘爪32的啮合部分的压力角相对较大。即使当主棘爪32被环形弹簧36推压以与棘轮31啮合时,主棘爪32也通过接收棘轮31的旋转力被推出并且进入啮合释放状态。因此,在主棘爪32被环形弹簧36推压但可抵抗其推压力移动的状态下,主棘爪32处于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在锁定状态下,棘轮31在座椅降低方向D上的旋转被阻止,在解锁状态下,棘轮31在座椅升高方向U上的旋转不被阻止。
另一方面,当棘轮31在座椅降低方向D上旋转时,副棘爪34接收棘轮31的旋转力,并且在与棘轮31的啮合被释放的方向上移动。也就是说,与棘轮31啮合的副棘爪34的第一齿34b的压力角略大于主棘爪32的齿32b的压力角。另外,如上所述,在释放啮合时副棘爪34的移动方向倾斜。因此,棘轮31在座椅降低方向D上的旋转力使得副棘爪34能够沿啮合释放方向移动。当从棘轮31接收到旋转力时,该旋转力由倾斜齿进行向量转换,以在副棘爪34的第一齿34b中产生用于使副棘爪34沿啮合释放方向移动的力。此时,因为如上所述的啮合释放方向是倾斜的,因此比未倾斜时更容易移动副棘爪34。
此外,当棘轮31沿座椅升高方向U旋转时,副棘爪34沿啮合释放方向移动。此时,与棘轮31啮合的副棘爪34的第二齿34c的压力角被设定为大致等于主棘爪32的齿32c的压力角,因此,类似于主棘爪32,副棘爪34沿啮合释放方向移动。
同时,只有副棘爪34的、位于棘轮31的旋转方向上两侧处的第一齿34b和第二齿34c与棘轮31啮合,并且它们之间的齿被间隔开以便不与棘轮31实质啮合。这是为了增加与第一齿34b啮合的棘轮31的齿的压力角。此外,这是为了能够仅通过第一齿34b和第二齿34c的压力角确定用于使副棘爪34沿啮合释放方向移动的力,该副棘爪34从棘轮31接收在座椅降低方向D上或座椅升高方向U上的旋转力。也就是说,当副棘爪34的、在棘轮31的旋转方向上位于第一齿34b和第二齿34c之间的齿与棘轮31的相对齿啮合时,可以避免如下的可能性:由于棘轮31与第一齿34b和第二齿34c之间的啮合而产生用于抑制副棘爪34在啮合释放方向上移动的力。
如图8、图9、图15和图16所示,在中间构件61的后侧上,环形弹簧62沿着中间构件61的外周以环形设置。环形弹簧62的两端朝内周侧弯折以形成接合部62a、62b。如上所述,接合部62a、62b被定位成从两侧夹持延伸穿过中间构件61的释放构件71的接合构件72。因此,当释放构件71沿任一方向枢转时,因为接合部分62a、62b中的一个被按压,所以释放构件71接收朝向中性位置的、环形弹簧62推压力,该中性位置是非操作位置。
如图12和图15所示,在环形弹簧62的内周侧上和中间构件61的右侧上设置有接合构件63。突起63a、63b形成在接合构件63的右侧上。突起63a装配到与第二支撑构件24的凹槽28相邻的贯通孔24a中,并且突起63b与形成在凹槽28中的接合凹槽28a接合。因此,接合构件63设置在其中突起63a装配到贯通孔24a中的状态下。然后,如图14所示,当操作手柄20沿着降低座垫2的方向操作并且输入构件41沿相同方向枢转时,驱动杠杆52的接合部52b与突起63b接合,并且驱动杠杆52克服弹簧54的推压力而沿顺时针方向摆动,使得驱动杠杆52的接合部52b与棘轮51间隔开。
在下文中,将参照图17至图23描述通过旋转控制装置21实现座垫2的高度调节功能。
图17示出了中性位置,在该中性位置中,操作手柄20不操作,并且输入构件41和释放构件71不枢转。此时,接合突起32a被接合突起74朝向棘轮31按压,使得主棘爪32与棘轮31啮合。此外,接合突起34a被第一突起77朝向棘轮31按压,使得副棘爪34与棘轮31啮合。因此,棘轮31不工作,座椅1的高度不变。
图18示出了操作手柄20在座椅升高方向上操作成第一角度并且释放构件71在座椅升高方向上从中性位置枢转到第一角度的状态,如箭头Ua所示。当释放构件71枢转时,主棘爪32的接合突起32a不被接合突起74按压。副棘爪34的接合突起34a也不被第一突起77按压。
图19示出了操作手柄20在座椅升高方向上操作成大于第一角度的第二角度并且释放构件71在座椅升高方向上从中性位置枢转到第二角度的状态,如箭头Ua所示。此时,如图13所示,因为输入构件41在驱动杠杆52的啮合部52a与棘轮31啮合的状态下枢转,所以棘轮51如箭头所指示的那样枢转。因此,如图19所示,棘轮31也如箭头Ub所指示的那样枢转。当棘轮31以这种方式枢转时,主棘爪32和副棘爪34通过棘轮机构的功能而移动到啮合释放位置,并且允许棘轮31枢转。结果,小齿轮18枢转并且座椅1被升高对应于第二角度的量。
图20示出了操作手柄20在座椅降低方向上从中性位置操作到第三角度并且释放构件71在座椅降低方向上从中性位置枢转到第三角度的状态,如由箭头Da所指示。当释放构件71枢转时,主棘爪32的接合突起32a不被接合突起74按压而与接合突起75接合,使得主棘爪32沿着从棘轮31被释放的方向移动。另一方面,副棘爪34的接合突起34a不被第一突起77按压,也不与第二突起78接合。因此,主棘爪32对棘轮31的锁定状态被释放,但是副棘爪34对棘轮31的锁定状态被维持。此时,如上所述,副棘爪34接收棘轮31的旋转力,并且开始沿着从棘轮31被释放的方向移动。
图21示出了操作手柄20在座椅降低方向上操作成大于第三角度的第四角度并且释放构件71在座椅降低方向上从中性位置枢转到第四角度的状态,如由箭头Da所指示。在这种状态下,主棘爪32的接合突起32a处于位于(getting on)接合突起75上的状态,并且主棘爪32与棘轮31的啮合被完全释放。另一方面,副棘爪34也接收棘轮31的旋转力并且进一步沿啮合释放方向移动。在图21中,副棘爪34和棘轮31彼此稍微啮合。因此,在该状态下,副棘爪34对棘轮31的锁定状态仍然被维持。
图22示出了操作手柄20在座椅降低方向上操作成大于第四角度的第五角度并且释放构件71在座椅降低方向上从中性位置枢转到第五角度的状态,如由箭头Da所指示。在这种状态下,主棘爪32的接合突起32a保持在位于接合突起75上的状态,并且副棘爪34通过接收棘轮31的旋转力而从啮合中被释放。在此时间,副棘爪34的接合突起34a沿着第二突起78的倾斜表面移动,并且副棘爪34与棘轮31的啮合被释放。因此,在该状态下,棘轮31的锁定状态被释放,并且棘轮31可自由枢转,如由箭头Db所指示。结果,小齿轮18枢转,并且座椅降低。此时,如图5所示,因为阻尼器19连接到小齿轮18,所以座椅1的降低速度适当地被抑制。
图23示出了操作手柄20在座椅降低方向上操作成大于第五角度的第六角度并且释放构件71在座椅降低方向上从中性位置枢转到第六角度的状态,如由箭头Da所指示。在这种状态下,主棘爪32的接合突起32a保持在位于接合突起75上的状态,副棘爪34的接合突起34a处于位于第二突起78上的状态,并且副棘爪34与棘轮31的啮合完全被释放。
如上所述,当升高座椅1时,操作手柄20被操作以沿升高方向枢转,因此棘轮31根据操作量而枢转。这样,座椅被升高。当升高量不足时,能够进一步重复操作手柄20的枢转操作,由此另外地升高座椅1。
当降低座椅时,操作手柄20被操作以沿降低方向枢转,因此主棘爪32和副棘爪34对棘轮31的锁定状态被释放。以这种方式,座椅1降低。当释放主棘爪32和副棘爪34对棘轮31的锁定状态时,首先执行对主棘爪32的释放,然后执行对副棘爪34的释放。如图20所示,当主棘爪32与棘轮31之间的啮合被释放时,立即执行主棘爪32的释放。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执行副棘爪34的释放,如参照图20至图22所描述的。在释放期间,使棘轮31根据副棘爪34的啮合状态的释放进度逐渐旋转,并且棘轮31和副棘爪34在摩擦的同时相对于彼此移动。在没有设置副棘爪34的情况下,由于主棘爪32的解锁,棘轮31开始旋转。在解锁时,由于先前由主棘爪32支撑的座椅负载的立即释放而产生异常噪音。相反,在设置副棘爪34的情况下,即使主棘爪32的锁定状态被释放,座椅1的负载也由副棘爪34支撑。因此,即使当主棘爪32被解锁时,也不产生异常噪音。另一方面,通过逐渐释放棘轮31和副棘爪34的啮合,可以抑制由于副棘爪34接收座椅1的载荷而产生异常噪音。
如上所述,副棘爪34相对于棘轮31的位置也通过副棘爪34的接合突起34a与第一突起77和第二突起78之间的接合关系来确定。当操作手柄20不操作并且释放构件71处于中性位置时,接合突起34a和第一突起77彼此接合,因此,副棘爪34处于其与棘轮31啮合的位置,如图17所示。此外,如图23所示,当操作手柄20被操作并且释放构件71在座椅降低方向上枢转到第六角度时,接合突起34a进入位于第二突起78上的状态,并且副棘爪34从棘轮31被释放。然后,当释放构件71位于这两个位置之间时,副棘爪34的位置由棘轮31的旋转力的作用来确定。
因此,当操作手柄20的操作量变得足够大并且副棘爪34的锁定状态也应该被释放时,副棘爪34可以通过第二突起78可靠地进入解锁状态。也就是说,即使在副棘爪34不能通过棘轮31的旋转力在啮合释放方向上移动的情况下,当操作手柄20的操作量增加时,副棘爪34也被强制地与棘轮31分离,从而能够降低座椅1。此外,在操作手柄20的操作量增加之前的状态下,副棘爪34的位置不受第一突起77和第二突起78的约束,并且因此副棘爪34处于自由状态。以这种方式,副棘爪34的位置由棘轮31的旋转力的作用确定。
同时,当从中性位置(参见图17)到第五角度(见图23)的范围变得太宽时,存在一种可能性,即当将操作手柄20从被操作到下侧的状态返回到中性位置时,主棘爪32不能稳定地执行对棘轮31的锁定。原因是在从中性位置到第五角度的范围内,副棘爪34相对棘轮31的位置变得不稳定,因此棘轮31的位置不稳定。结果,即使当主棘爪32试图在中性位置与棘轮31啮合时,该锁定状态在棘轮31处于它不能与主棘爪32啮合的位置时不能实现。为了抑制该问题,有必要避免使从中性位置到第五角度的范围变得太宽。
如上所述,主棘爪32被环形弹簧36推动。在详细分析之后,似乎存在环形弹簧36的推压力阻止主棘爪32平稳移动的可能性。这将参照图24来说明,图24示出了在后侧上的主棘爪32的仅一部分。然而,以下描述也适用于前侧上的主棘爪32。如图24所示,当主棘爪32处于锁定状态下时,主棘爪32的后表面的形状连同两个引导部33的后表面的形状形成为对应于环形弹簧36的内周表面的曲率。结果,当主棘爪32处于解锁状态(由虚线示出)时,主棘爪32的肩部32d与环形弹簧36的内周表面接触。因此,环形弹簧36对主棘爪32的推压力的方向B相对于主棘爪32的移动方向L具有预定角度以便锁定和解锁,因此主棘爪32在被两个引导部33的侧壁表面33a夹住的状态下稍微倾斜。因此,当主棘爪32位于由虚线所示的解锁状态侧上时,因为主棘爪32的两侧上的侧壁表面32f在接收到环形弹簧36的推压力的同时与两个引导部33的侧壁表面33a接触,存在有其接触部分处的摩擦力变大的问题。环形弹簧36的内周表面以这样的方式与主棘爪32的肩部32d接触的原因是,因为主棘爪32的后表面根据主棘爪32的移动的移动与环形弹簧36的内周表面的移动不平行。原因是因为环形弹簧36以在与副棘爪34(参见图10)相对应的位置附近的、远离与主棘爪32的后表面对应的部分的位置充当基点,而以开闭方式移动。
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图25示出改进的示例。在图25中,当主棘爪32的后表面由于主棘爪32的移动而移动时,环形弹簧36的内周表面不与主棘爪32的肩部32d接触,而是与主棘爪32的后表面的中心部分32e附近的位置接触,而与环形弹簧36的位置无关。这通过将主棘爪32的后表面的曲率设定为大于环形弹簧36的内周表面的曲率来实现。结果,即使当主棘爪32处于解锁状态时,主棘爪32的肩部32d也不与环形弹簧36的内表面接触,并且主棘爪32被环形弹簧36在主棘爪32的后表面的中心部分32e附近的位置处推压。因此,主棘爪32根据锁定和解锁沿主棘爪32的移动方向接收环形弹簧36的推压力,并且因此,主棘爪32能够通过有效地接收环形弹簧36的推压力而平稳地从解锁状态移动到锁定状态。
此外,当主棘爪32从锁定状态转移到解锁状态时,如图24所示,当主棘爪32的肩部32d与环形弹簧36的内周表面接触时,存在由主棘爪32接收的环形弹簧36的推压力变大的倾向。原因在于,如上所述,因为环形弹簧36的推压力是在以基点为中心的情况下在被打开到被关闭的方向上产生,环形弹簧36的推压力朝向基点变得更大。如图24所示,当主棘爪32的肩部32d与环形弹簧36的内周表面接触时,与主棘爪32的后表面的中心部分与环形弹簧36的内圆周表面接触的情况相比,由主棘爪32接收的环弹簧36的推压力变得更大。结果,产生操作手柄20(见图3)的用于将主棘爪32从锁定状态转移到解锁状态的操作力变大的问题。如图25所示,通过改进构造使得主棘爪32的后表面的中心部分与环形弹簧36的内周表面接触,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
虽然上面已经描述了具体实施例,但是本公开不限于这些实施例中的外观和构造,并且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各种修改、添加和删除。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将本公开应用于汽车座椅。然而,本公开可以应用于安装在飞机、船舶、火车等上的座椅。

Claims (7)

1.一种升降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小齿轮,所述小齿轮与连杆机构的输入齿轮啮合,所述连杆机构被构造为升高和降低座椅;和
旋转控制装置,所述旋转控制装置被构造为控制所述小齿轮的旋转,所述旋转控制装置包括:
旋转轴,所述旋转轴被构造为与所述小齿轮同步旋转;
旋转限制机构,所述旋转限制机构包括被啮合构件和主啮合构件,所述被啮合构件被构造为与所述旋转轴一起旋转,所述主啮合构件被构造为通过与所述被啮合构件啮合来限制所述旋转轴的旋转;
输入构件,所述输入构件被联接到在升高和降低所述座椅时被操作的操作手柄,并且被构造为与所述操作手柄联动地围绕所述旋转轴枢转;
旋转轴驱动机构,所述旋转轴驱动机构被构造为当所述输入构件在升高所述座椅的方向上枢转时,使所述旋转轴在座椅升高方向上旋转;和
释放机构,所述释放机构被构造为当所述输入构件在降低所述座椅的方向上枢转时,释放所述被啮合构件与所述主啮合构件之间的啮合,
其中,所述旋转限制机构包括副啮合构件,所述副啮合构件被构造成与所述主啮合构件一起与所述被啮合构件啮合,并且
其中,所述副啮合构件具有如下形状:在所述被啮合构件与所述主啮合构件之间的啮合被释放的状态下,该形状允许所述副啮合构件在逐渐释放所述副啮合构件与所述被啮合构件的啮合的方向上移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升降器装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副啮合构件在与所述被啮合构件啮合的方向上被推压,并且
其中,所述副啮合构件具有斜齿形式,所述斜齿形式被构造为当在与所述被啮合构件啮合的状态下从所述被啮合构件接收在降低所述座椅的方向上的旋转力时,将所述旋转力转换为在减小与所述被啮合构件的啮合深度的方向上的力。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升降器装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啮合构件在与所述被啮合构件啮合的方向上被推压,使得所述被啮合构件和所述主啮合构件在它们之间形成棘轮机构,并且所述被啮合构件和所述主啮合构件之间的啮合形状被构造为使得当所述被啮合构件在升高所述座椅的方向上旋转时,所述主啮合构件通过所述被啮合构件和所述主啮合构件之间的啮合在啮合释放方向上被推出,并且使得当所述被啮合构件在降低所述座椅的方向上旋转时,所述被啮合构件的旋转通过所述被啮合构件和所述主啮合构件之间的啮合被阻止,并且
其中,当通过从所述被啮合构件接收在降低所述座椅的方向上的所述旋转力来减小与所述被啮合构件的所述啮合深度时的所述副啮合构件的移动方向相对于所述被啮合构件的径向方向倾斜,以便促进所述副啮合构件的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升降器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副啮合构件位置限制机构,所述副啮合构件位置限制机构被构造为根据所述输入构件的枢转角度来限制所述副啮合构件的、在所述副啮合构件与所述被啮合构件啮合的位置和所述副啮合构件从所述啮合被释放的位置之间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升降器装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副啮合构件位置限制机构与所述释放机构一体地构造。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升降器装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副啮合构件位置限制机构包括:销,所述销从所述副啮合构件突出;以及释放构件,所述释放构件被构造为通过所述输入构件在降低所述座椅的方向上的枢转而被枢转,并且在所述释放构件中形成有用于调节所述销的位置的凹槽,并且
其中,所述释放构件包括:第一突起,所述第一突起被构造为当所述输入构件处于非操作位置时在啮合方向上按压所述销使得所述副啮合构件与所述被啮合构件啮合;以及第二突起,所述第二突起被构造为在所述输入构件在降低所述座椅的方向上的枢转的初始阶段将所述销置于自由状态中,并且被构造为在所述输入构件在降低所述座椅的方向上的枢转的后期阶段在啮合释放方向上按压所述销。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升降器装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副啮合构件包括:第一齿,所述第一齿被构造为当所述被啮合构件在降低所述座椅的方向上旋转时与所述被啮合构件啮合;以及第二齿,所述第二齿被构造为当所述被啮合构件在升高所述座椅的方向上旋转时与所述被啮合构件啮合,并且
其中,在所述副啮合构件与所述被啮合构件啮合的状态下,所述副啮合构件不与所述被啮合构件的、在所述被啮合构件的旋转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齿和所述第二齿之间的齿啮合。
CN201721577237.1U 2016-11-22 2017-11-22 升降器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7809113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226622 2016-11-22
JP2016-226622 2016-11-22
JP2017-198614 2017-10-12
JP2017198614A JP2018086995A (ja) 2016-11-22 2017-10-12 リフタ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809113U true CN207809113U (zh) 2018-09-04

Family

ID=624933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577237.1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7809113U (zh) 2016-11-22 2017-11-22 升降器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8086995A (zh)
CN (1) CN207809113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8086995A (ja) 2018-06-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428393B1 (en) Easy-entry seat-back release system for vehicle seat
KR101021666B1 (ko) 시트
JP4505028B2 (ja) シート
EP1705054B1 (en) Seat apparatus for vehicle
US10625633B2 (en) Lifter device
EP1974986A2 (en) Seat device for vehicle
US8800947B2 (en) Stepped lowering device and stepped lifter device
US11103069B2 (en) Chair
WO2006030539A1 (ja) ウォークイン装置
JP2002262954A (ja) 自動車座席用ヒンジ金具
US20160176323A1 (en) Fitting with a pivoting-forwards mechanism and an easy-entry latch, and vehicle seat with such a fitting
WO2020140870A1 (zh) 一种记忆模块以及带有易进入模块的座椅安装结构
CN207809113U (zh) 升降器装置
US11202509B2 (en) Chair
JP6989604B2 (ja) 椅子
CN100376425C (zh) 机动车座椅倾斜调整器
JP2012010872A (ja) 椅子
JP3524473B2 (ja) ラチェット式レバー機構
JP3396631B2 (ja) 可倒式シフトレバー装置
JP4217116B2 (ja) 座のスライド機構
JP3791823B2 (ja) 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JP2001327356A (ja) ラチェット式レバー機構
KR100384030B1 (ko) 차량의 시트백 연동형 테이블
JP3527173B2 (ja) ラチェット式レバー機構
JPH024612Y2 (z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904

Termination date: 20211122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