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768085U - 锅具和厨房器具 - Google Patents

锅具和厨房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768085U
CN207768085U CN201720543722.0U CN201720543722U CN207768085U CN 207768085 U CN207768085 U CN 207768085U CN 201720543722 U CN201720543722 U CN 201720543722U CN 207768085 U CN207768085 U CN 20776808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insulation chamber
wall surface
cookware
inner ca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543722.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玲
曹达华
李兴航
李洪伟
李康
屈雪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543722.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76808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76808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76808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锅具和厨房器具,所述锅具包括:内壳和与所述内壳相连的外壳,所述外壳位于所述内壳的外面,且所述内壳与所述外壳之间限定出隔热腔,所述隔热腔为真空腔。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锅具具有优秀的保温性能。

Description

锅具和厨房器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锅具和厨房器具。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的锅具不同部分的温差较大,为了减缓食物过度受热而出现糊锅的现象,在锅具的内壁上设置有不粘涂层,但这种不粘涂层的结合力差、耐刮性能差,使用寿命有限,因此涂层容易脱落和失效,同时也常常被刮伤。
失去不粘涂层的锅具会出现糊锅的现象,同时由于不粘涂层容易混入到食物中且被人体摄入,进而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安全隐患。
相关技术中的锅具一般为单层锅壁,在加热源停止对锅具加热后,热量会很快地从锅具的壁向外散出,保温效果差,加热源需要间断地加热以补充温度,能耗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锅具,该锅具具有优秀的保温性能。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锅具的厨房器具。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锅具,包括:内壳和与所述内壳相连的外壳,所述外壳位于所述内壳的外面,且所述内壳与所述外壳之间限定出隔热腔,所述隔热腔为真空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锅具,内壳和外壳之间限定出隔热腔,隔热腔可以有效防止热量锅具的侧面流失,使得热量传递更加稳定,加热更加均匀,且在停止对锅具加热时隔热腔可以起到保温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内壳为外凸的球釜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隔热腔包括环绕所述内壳的外周面的第一部分和位于所述内壳的底部的第二部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部分的最上沿与所述内壳的最大内圆处平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部分的最上沿低于所述内壳的最大内圆处;
所述内壳的内壳内壁面包括与所述隔热腔位置对应的隔热腔对应壁面,其中所述隔热腔对应壁面的至少一部分区域构造为无不沾层区域。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隔热腔对应壁面包括:适于与加热源正对的热源正对区域以及热源非正对区域,其中所述无不沾层区域包括所述热源非正对区域。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热源正对区域设置不粘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隔热腔对应壁面包括:隔热腔对应底壁面和隔热腔对应周壁面,所述隔热腔对应底壁面构成所述热源正对区域,所述隔热腔对应周壁面构成所述热源非正对区域。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隔热腔对应壁面包括:第一温度区域和第二温度区域,所述第一温度区域的温度适于在所述锅具被加热时大于所述第二温度区域的温度,其中所述无不粘层区域包括所述第二温度区域。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温度区域设置不粘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隔热腔对应壁面包括:隔热腔对应底壁面和隔热腔对应周壁面,所述隔热腔对应底壁面构成所述第一温度区域,所述隔热腔对应周壁面构成所述第二温度区域。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温度区域与所述第二温度区域的温差为0°-15°。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温度区域与所述第二温度区域的温差为0°-8°。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隔热腔对应壁面包括:隔热腔对应底壁面和隔热腔对应周壁面,所述无不沾层区域包括所述隔热腔对应周壁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隔热腔对应底壁面设置不粘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隔热腔对应壁面包括:隔热腔对应底壁面和隔热腔对应周壁面,所述隔热腔对应周壁面和所述隔热腔对应底壁面均为所述无不沾层区域。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内壳内壁面整体构造为所述无不沾层区域。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对应所述无不粘层区域的内壳部分由铝制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内壳整体为铝制件或铁制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实施例的厨房器具,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锅具。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厨房器具包括电饭煲、电压力锅、电磁炉。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锅具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锅具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锅具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再一个实施例的锅具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再一个实施例的锅具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内壳10,内壳内壁面103,隔热腔对应壁面102,热源正对区域102a,热源非正对区域102b,第一温度区域102c,第二温度区域102d,外壳20,过渡连接结构23,隔热腔30,第一部分31,第二部分3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图1至图5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锅具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图3-5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锅具可以包括内壳10和外壳20,外壳20套设在内壳10的外侧,内壳10与外壳20之间限定出用隔热腔30。在锅具加热过程中,隔热腔30可以有效防止热量锅具的侧面流失,使得热量传递更加稳定,加热更加均匀,且在停止对锅具加热时隔热腔30可以起到保温的效果。其中,隔热腔30为真空腔。
也就是说,与传统的锅具的结构不同,本实用新型的锅具具有双层壳体,双层壳体之间限定出隔热腔30,隔热腔30能够有效阻隔热量从锅具的侧面流失,且热量可以暂时存储在隔热腔30内,在锅具停止加热时,隔热腔30中的热量可以传递至内壳10的内部,隔热腔30可以对内壳10中的食物起到保温的作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3-5所示,内壳10为外凸的球釜形。即,内壳10构造为上侧和下侧窄、中间宽的结构,内壳10的中间部分相较于上侧部分和下侧部分向外凸出。由此,内壳10内部可以形成超强热对流,产生环流大沸腾,让每一颗米粒都喝饱水,米粒的体积更加饱满。同时,内壳10为外凸的球釜形设计并结合锅具的双层结构,使得锅具的受热更加均匀,进一步避免了糊锅现象的发生,同时球釜形内壳10还能分散米粒间的重力叠加效应,优化糊锅现象。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3-5所示隔热腔30包括环绕内壳10的外周面的第一部分31和位于内壳10的底部的第二部分32。由此,隔热腔30不仅可以减缓热量从锅具的外周向外散失,且隔热腔30还可以阻止热量从锅具的底部向外散失,由此热量传递更加稳定,加热更加均匀,尤其是在停止对锅具进行加热时候保温效果更加明显。
进一步地,第一部分31的最上沿与内壳10的最大内圆处平齐。也就是说,第一部分31并非完全包覆内壳10的外周面,而是仅仅包覆外壳20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因为锅具中烹煮的食物大多位于锅具的下半部分,因此内壳10的外周面的下半部分是优先考虑的保温区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部分31的最上沿与内壳10的最大内圆处平齐,可以减少锅具的加工难度,降低锅具的加工成本,且同时最大程度地保障了锅具的保温性能,降低锅具散失的热量,尤其能够对食物所在的区域进行保温。
内壳10的内壳内壁面包括与隔热腔30位置对应的隔热腔对应壁面,其中隔热腔对应壁面的至少一部分区域构造为无不粘层区域。
也就是说,当内壳10与外壳20之间全部为隔热腔30时,内壳10的内壳内壁面103全部与隔热腔30正对,内壳10的内壳内壁面103全部为隔热腔对应壁面102。当内壳10与外壳20之间只有部分为隔热腔30时,内壳10的内壳内壁面103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为与隔热腔30对应的隔热腔对应壁面102,另一部分为不与隔热腔30对应的普通壁面。
隔热腔对应壁面102的至少一部分构造为无不粘层区域。换言之,隔热腔对应壁面102可以只有一部分设置不粘层,另一部分不设置不粘层;或者隔热腔对应壁面102可以全部不设置不粘层。
由此,可以大幅降低锅具的加工工艺和加工难度,锅具的生产效率得到了提升,且由于减少了不粘层的使用,因此加工成本也得到显著降低。
另外,减少不粘层的设置还能够从根本上避免不粘层的脱落,降低不粘层进入到食物中并被人体摄入量,降低了对消费者造成的安全隐患。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内”指的是朝向锅具内部中心的方向,“外”指的是远离锅具内部中心的方向;锅具的中心可以为锅具内盛装食物的烹饪腔的中心。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锅具,为一种采用双层结构的物理不沾锅,锅具的内壳10和外壳20之间形成真空的隔热腔30,隔热腔30可以有效防止热量锅具的侧面流失,使得热量传递更加稳定,加热更加均匀,且在停止对锅具加热时隔热腔30可以起到保温的效果。
并且上述的锅具,由于隔热腔30的存在,隔热腔30相对的内壳内壁面103上的温度均匀,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壳10的隔热腔对应壁面102的至少一部分区域可以构造为无不粘层区域,因而有效降低了因不沾涂层的耐磨性能较差、结合力不够理想、寿命较短、易脱落而影响锅具在煮饭时的不沾效果及使用寿命,并有效避免了不沾涂料被人体吸收后,对用户的身体健康造成安全隐患。另外,由于减少了不粘涂层的使用,锅具的制造成本得到了大幅降低,且锅具的加工难度得到了降低,加工工艺得到了简化,进而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锅具的生产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隔热腔对应壁面102包括适于与加热源正对的热源正对区域102a以及热源非正对区域102b,其中无不粘层区域包括热源非正对区域102b。
热源正对区域102a与热源正对,接收到的热量大,食物在热源正对区域102a上容易出现过度加热而导致糊锅的现象,因此可以在热源正对区域102a设置不粘层,降低糊锅的几率。热源非正对区域102b与热源不直接正对,因此接收到的热量相对热源正对区域102a较小,热源非正对区域102b糊锅的几率较低,因此可以在热源非正对区域102b不设置不粘层以形成无不粘层区域,进而在有效降低了糊锅现象的同时,降低了锅具成本,减少锅具的加工工序以及降低锅具的加工难度,且至少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不粘涂料进入到食物中的几率,减少对用户的身体安全造成的隐患。
当然可以理解的是,热源正对区域102a和热源非正对区域102b都可以不设置不粘层,即无不粘层区域包括热源正对区域102a和热源非正对区域102b。
具体地,隔热腔对应壁面102包括隔热腔对应底壁面102a和隔热腔对应周壁面102b,隔热腔对应底壁面102a构成热源正对区域102a,隔热腔对应周壁面102b构成热源非正对区域102b。
也就是说,锅具的热源与隔热腔对应底壁面102a正对,锅具的热源与隔热腔对应周壁面102b非正对,隔热腔对应底壁面102a为首先受热区域。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隔热腔对应壁面102包括第一温度区域102c和第二温度区域102d,第一温度区域102c的温度适于在锅具被加热时大于第二温度区域102d的温度,其中无不粘层区域包括第二温度区域102d。
第一温度区域102c的温度高,接收到的热量最大,食物在第一温度区域102c容易出现过度加热而导致糊锅的现象发生,因此可以在第一温度区域102c设置不粘层,降低糊锅的几率。第二温度区域102d的温度相对较低,接收到的热量相对第一温度区域102c较小,第二温度区域102d糊锅的几率较低,因此可以在第二温度区域102d不设置不粘层以形成无不粘层区域,进而在有效降低糊锅现象的同时,降低锅具的成本,减少锅具的加工工序以及降低锅具的加工难度,至少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不粘涂料进入到食物中的几率,减少对用户的身体安全造成的隐患。
当然,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温度区域102c和第二温度区域102d都可以不设置不粘层,即无不粘层区域包括第一温度区域102c和第二温度区域102d。
具体地,如图5所示,隔热腔对应壁面102包括隔热腔对应底壁面102c和隔热腔对应周壁面102d,隔热腔对应底壁面102c构成第一温度区域102c,隔热腔对应周壁面102d构成第二温度区域102d。也就是说,隔热腔对应底壁面102c的温度较高,隔热腔对应周壁面102d的温度相对较低。例如,第一温度区域102c可以与热源正对,第二温度区域102d可以与热源非正对。
进一步地,第一温度区域102c和第二温度区域102d的温差为0°-15°。
更进一步地,第一温度区域102c和第二温度区域102d的温差为0°-10°,进一步优选为0°-8°。第一温度区域102c和第二温度区域102d之间的温差越大,则越需要在第一温度区域102c设置不粘层;第一温度区域102c和第二温度区域102d之间的温差很小甚至无温差时,则第一温度区域102c和第二温度区域102d可以均不设置不粘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例如参照图4和图5所示,隔热腔对应壁面102包括隔热腔对应底壁面(102a、102c)和隔热腔对应周壁面(102b、102d),无不粘层区域包括隔热腔对应周壁面(102b、102d)。
无不粘层区域可以仅仅为隔热腔对应周壁面(102b、102d),当然无不粘层区域也可以同时包括隔热腔对应周壁面(102b、102d)和隔热腔对应底壁面(102a、102c)。
进一步地,如图4和图5所示,隔热腔对应底壁面(102a、102c)上设置有不粘层。由于隔热腔对应底壁面(102a、102c)正对热源,因此隔热腔对应底壁面(102a、102c)的温度较高,与隔热腔对应底壁面(102a、102c)直接接触的食物容易过度受热而发生碳化,产生糊锅的现象。
由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锅具仅仅在隔热腔对应底壁面(102a、102c)设置不粘层,在有效降低糊锅的同时,降低了锅具成本,减少了锅具的加工工序以及降低了锅具的加工难度,且至少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不粘涂料进入到食物中的几率,减少对用户的身体安全造成的隐患。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隔热腔对应壁面102包括隔热腔对应底壁面(102a、102c)和隔热腔对应周壁面(102b、102d),隔热腔对应底壁面(102a、102c)和隔热腔对应周壁面(102b、102d)均为无不粘层区域。
由此,本实用新型的锅具的不粘性能由双层结构来实现,隔热腔对应底壁面和隔热腔对应周壁面的温度相对均匀。隔热腔对应底壁面和隔热腔对应周壁面均无不粘涂层,因此从根本上杜绝了不粘涂层与锅具的结合力不够而出现的脱落现象,不粘涂层不会进入到食物中被消费者吸收,避免了对用户的身体造成的安全隐患。
同时,本实用新型的隔热腔对应底壁面和隔热腔对应周壁面均无不粘涂层,还可以降低锅具的生产难度,简化锅具的生产工序,进而提高了锅具的生产效率,且大幅降低了锅具的制造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内壳10为外凸的球釜形。由此,内壳10内部可以形成超强热对流,产生环流大沸腾,让每一颗米粒都喝饱水,米粒的体积更加饱满。同时,内壳10为外凸的球釜形设计并结合锅具的双层结构,使得锅具的受热更加均匀,进一步避免了糊锅现象的发生,同时球釜形内壳10还能分散米粒间的重力叠加效应,优化糊锅现象。
由于隔热腔对应壁面102的至少部分为无不粘层区域,因此有效降低了锅具糊锅现象的同时,降低了锅具的制作成本和制作工艺,有效提高了锅具的生产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对应无不粘层区域的内壳10部分由铝制成。由此既保证锅具的成型效果,又保证锅具的导热性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内壳10整体为铝制件或铁制件。由此,既保证锅具的成型效果,又保证锅具的导热性能,同时内壳10加工更加容易,且强度更高。
下面简单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厨房器具。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厨房器具可以包括上述实施例的锅具,由于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厨房器具设置有上述锅具,因此该厨房器具能够明显降低糊锅现象的发生,且能够降低锅具热量的散失,具有优秀的保温性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厨房器具可以包括电饭煲、电压力锅和电磁炉,但不限于此。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5)

1.一种锅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内壳和与所述内壳相连的外壳,所述外壳位于所述内壳的外面,且所述内壳与所述外壳之间限定出隔热腔,所述隔热腔为真空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为外凸的球釜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腔包括环绕所述内壳的外周面的第一部分和位于所述内壳的底部的第二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的最上沿与所述内壳的最大内圆处平齐。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的最上沿低于所述内壳的最大内圆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的内壳内壁面包括与所述隔热腔位置对应的隔热腔对应壁面,其中所述隔热腔对应壁面的至少一部分区域构造为无不沾层区域。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腔对应壁面包括:适于与加热源正对的热源正对区域以及热源非正对区域,其中所述无不沾层区域包括所述热源非正对区域。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源正对区域设置不粘层。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腔对应壁面包括:隔热腔对应底壁面和隔热腔对应周壁面,所述隔热腔对应底壁面构成所述热源正对区域,所述隔热腔对应周壁面构成所述热源非正对区域。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腔对应壁面包括:第一温度区域和第二温度区域,所述第一温度区域的温度适于在所述锅具被加热时大于所述第二温度区域的温度,其中所述无不粘层区域包括所述第二温度区域。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温度区域设置不粘层。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腔对应壁面包括:隔热腔对应底壁面和隔热腔对应周壁面,所述隔热腔对应底壁面构成所述第一温度区域,所述隔热腔对应周壁面构成所述第二温度区域。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温度区域与所述第二温度区域的温差为0°-8°。
14.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腔对应壁面包括:隔热腔对应底壁面和隔热腔对应周壁面,所述无不沾层区域包括所述隔热腔对应周壁面,所述隔热腔对应底壁面设置不粘层;或者
所述隔热腔对应壁面包括:隔热腔对应底壁面和隔热腔对应周壁面,所述隔热腔对应周壁面和所述隔热腔对应底壁面均为所述无不沾层区域;或者
所述内壳内壁面整体构造为所述无不沾层区域。
15.一种厨房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14任一项所述的锅具。
CN201720543722.0U 2017-05-12 2017-05-12 锅具和厨房器具 Active CN20776808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543722.0U CN207768085U (zh) 2017-05-12 2017-05-12 锅具和厨房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543722.0U CN207768085U (zh) 2017-05-12 2017-05-12 锅具和厨房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768085U true CN207768085U (zh) 2018-08-28

Family

ID=632179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543722.0U Active CN207768085U (zh) 2017-05-12 2017-05-12 锅具和厨房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76808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928184U (zh) 锅具和厨房器具
CN207768085U (zh) 锅具和厨房器具
CN204764947U (zh) 一种双层锅
CN105433764B (zh) 一种多用炒锅
CN207428925U (zh) 锅具、锅具组件和厨房器具
CN205251213U (zh) 一种电热锅锅体
CN207428923U (zh) 锅具、锅具组件和厨房器具
CN207768083U (zh) 锅具、锅具组件和厨房器具
CN207428928U (zh) 锅具、锅具组件和厨房器具
CN207768082U (zh) 锅具和厨房器具
CN207768086U (zh) 锅具、锅具组件和厨房器具
CN208144886U (zh) 锅具和厨房器具
CN109124290A (zh) 锅具和厨房器具
CN201958592U (zh) 节能餐锅
CN207544903U (zh) 锅具、锅具组件和厨房器具
CN207768080U (zh) 锅具和厨房器具
CN209074127U (zh) 一种双内胆电饭锅
CN201253121Y (zh) 真空节能保温锅
CN207428926U (zh) 锅具、锅具组件和厨房器具
CN205338595U (zh) 一种多用锅
CN201328674Y (zh) 一种新型结构的复底锅
CN207768079U (zh) 锅具、锅具组件和厨房器具
CN206792249U (zh) 一种高效节能蒸汽炉
CN208259501U (zh) 锅具和厨房器具
CN207768081U (zh) 锅具、锅具组件和厨房器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