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766319U - 壳体组件和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壳体组件和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766319U
CN207766319U CN201721287941.3U CN201721287941U CN207766319U CN 207766319 U CN207766319 U CN 207766319U CN 201721287941 U CN201721287941 U CN 201721287941U CN 207766319 U CN207766319 U CN 20776631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ezoelectricity
touch
module
feedback
contr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287941.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夏栋
高留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film Micr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Jiangxi OMS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anchang OFilm Biometric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chang OFilm Biometric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anchang OFilm Biometric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287941.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76631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76631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766319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User Interface Of Digital Compute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壳体组件。壳体组件包括壳体、压电触控模组和压电反馈模组。壳体包括顶壁、底壁及侧壁。顶壁与底壁相背,顶壁开设有收容腔。侧壁连接顶壁与底壁,且包括相背的内表面和外表面。压电触控模组及压电反馈模组均设置在内表面上并收容在收容腔内。压电触控模组用于发射超声波,并在受到用户的触控时根据反射回的超声波产生电信号。压电反馈模组用于根据电信号产生振动反馈。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电子装置。本实用新型的壳体组件和电子装置设置有作为超声波发射源的压电触控模组和作为振动反馈源的压电反馈模组,压电触控模组感应用户的触控,压电反馈模组对用户的触控做出振动反馈,以提示用户触控位置的准确性,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Description

壳体组件和电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壳体组件和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手机采用超声波进行侧边触控检测时,超声波侧边触控的按键为虚拟按键,用户无法确切分辨自己的触控位置是否准确,用户体验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壳体组件和电子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壳体组件包括壳体、压电触控模组和压电反馈模组。所述壳体包括顶壁、底壁及侧壁,所述顶壁与所述底壁相背,所述顶壁开设有收容腔,所述侧壁连接所述顶壁与所述底壁,所述侧壁包括相背的内表面和外表面。所述压电触控模组设置在所述内表面上并收容在所述收容腔内,所述压电触控模组用于发射超声波,并在受到用户的触控时根据反射回的超声波产生电信号。所述压电反馈模组设置在所述内表面上并收容在所述收容腔内,所述压电反馈模组用于根据所述电信号产生振动反馈。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壳体组件的压电触控模组可作为超声波发射源,压电反馈模组可作为振动反馈源,在用户触控设置在侧壁上的压电触控模组时,压电触控模组可感应用户的触控,压电反馈模组可对用户的触控做出振动反馈,如此,可以提示用户触控位置的准确性,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压电触控模组包括设置在所述内表面上的压电元件及设置在所述压电元件上的电路板。
压电元件位于内表面与电路板之间时,压电元件较为邻近侧壁的外表面,对用户触控的感应更加灵敏。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压电触控模组包括设置在所述内表面上的电路板及设置在所述电路板上的压电元件。
电路板位于内表面与压电元件之间时,电路板可与内表面紧密贴合,可对电路板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压电反馈模组包括设置在所述内表面上的压电元件及设置在所述压电元件上的电路板。
压电元件位于内表面与电路板之间时,压电元件较为邻近侧壁的外表面,用户可更明显地感受到压电反馈模组的振动。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压电反馈模组包括设置在所述内表面上的电路板及设置在所述电路板上的压电元件。
电路板位于内表面与压电元件之间时,电路板可与内表面紧密贴合,可对电路板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压电触控模组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压电触控模组沿所述内表面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列,所述压电反馈模组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压电反馈模组与多个所述压电触控模组一一对应设置,所述压电反馈模组用于根据对应的所述压电触控模组产生的所述电信号产生振动反馈。
多个压电触控模组间隔排列在内表面上可简化壳体组件的制造工艺,并使壳体组件的外形更加美观。与压电触控模组一一对应设置的压电反馈模组可在压电触控模组受到触控后在触控位置附近产生振动反馈,用户体验较佳。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多个所述压电触控模组及多个所述压电反馈模组排列成一条直线并交替等间距排列。
交替排列的方式可使得多个压电反馈模组与对应的压电触控模组相邻设置,并且可简化壳体组件的制造工艺。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多个所述压电触控模组排列成第一直线,多个压电反馈模组排列成第二直线。
多个所述压电触控模组排列成第一直线,多个压电反馈模组排列成第二直线,多个压电反馈模组可与对应的压电触控模组相邻设置,壳体组件的制造工艺也较为简单。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多个所述压电触控模组形成两组,第一组的多个所述压电触控模组排列成第三直线,第二组的多个所述压电触控模组排列成第四直线,所述第三直线和所述第四直线平行,第二组的每个所述压电触控模组与第一组的相邻两个所述压电触控模组之间的间隙对准。
两组压电触控模组间隔排列的方式可以防止用户的误操控,并使用户的触控(例如,直线滑动触控等)更加流畅简便。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压电触控模组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压电触控模组沿所述内表面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列,所述压电反馈模组的数量为多个,至少两个相邻的所述压电触控模组对应一个压电反馈模组,每个所述压电反馈模组用于根据任意一与其对应的所述压电触控模组产生的所述电信号产生振动反馈。
多个压电触控模组共用一个压电反馈模组,可减少壳体组件的制造成本,还可减少压电反馈模组对侧壁的占用面积,以空出更多位置来设置压电触控模组,从而提升触控的响应灵敏度。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多个所述压电反馈模组分别设置在相邻两个所述压电触控模组的中间位置,所述压电反馈模组根据任一相邻的所述压电触控模组产生的所述电信号产生振动反馈。
将压电反馈模组设置在相邻两个压电触控模组的中间位置,产生振动反馈的位置与各个压电触控模组所在的位置都相近,用户体验较佳。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子装置包括上述任意一项实施方式所述的壳体组件、显示屏和处理器。所述显示屏安装在所述顶壁并遮盖所述收容腔。所述处理器用于控制所述压电触控模组产生超声波、根据所述电信号触发与所述触控对应的功能服务、及根据所述电信号控制所述压电反馈模组产生振动反馈。
电子装置无需设置实体按键即可实现对电子装置的操作,避免实体按键与侧壁形成缝隙,实现了电子装置的一体化设计,提高电子装置的防水性能,并且增大了显示屏的设置空间。同时,电子装置的压电触控模组可作为超声波发射源,压电反馈模组可作为振动反馈源,在用户触控设置在侧壁上的压电触控模组时,压电触控模组可感应用户的触控,压电反馈模组可对用户的触控做出振动反馈,如此,可以提示用户触控位置的准确性,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某些实施方式的壳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某些实施方式的壳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某些实施方式的壳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至图7是本实用新型某些实施方式的壳体组件的局部剖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某些实施方式的壳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某些实施方式的壳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至图15是本实用新型某些实施方式的壳体组件的局部剖视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某些实施方式的壳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7(a)至图17(k)是本实用新型某些实施方式的压电触控模组和压电反馈模组的排列方式示意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某些实施方式的电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实用新型某些实施方式的触控区域的分布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壳体组件100。壳体组件100包括壳体10、压电触控模组20和压电反馈模组30。壳体包括顶壁12、底壁16及侧壁14。顶壁12与底壁16 相背,顶壁12开设有收容腔122。侧壁14连接顶壁12与底壁16,侧壁14包括相背的内表面142和外表面144。压电触控模组20设置在内表面142上并收容在收容腔122内。压电触控模组20用于发射超声波,并在受到用户的触控时根据反射回的超声波产生电信号。压电反馈模组30设置在内表面142上并收容在收容腔122内,压电反馈模组30用于根据电信号产生振动反馈。
具体地,压电触控模组20具有逆压电效应。当压电触控模组20施加高频电压(例如,频率大于50KHZ的电压)时,压电触控模组20在高频电压的作用下能够产生超声波并向外发射超声波。若手指触控设置有压电触控模组20的侧壁14,则手指会反射压电触控模组20发射的超声波并传递回给压电触控模组20,压电触控模组20接收到反射回的超声波后会发生形变并产生电信号。
压电反馈模组30也具有逆压电效应,当对压电反馈模组30施加一定频率的电压(例如,频率为2KHZ的电压)时,压电反馈模组30会发生振动。在压电触控模组20感应到用户的触控产生电信号时,对压电反馈模组30施加电压以使压电反馈模组30对用户的触控做出振动反馈。
其中,压电触控模组20产生电信号和压电反馈模组30产生振动反馈可以分时进行。也即是说,在压电触控模组20产生电信号后,立刻对压电反馈模组30施加电压以使得压电反馈模组30产生振动反馈。如此,压电反馈模组30可以快速及时地对用户的触控做出振动反馈,用户使用体验较好。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壳体组件100中的压电触控模组20可作为超声波发射源,压电反馈模组30可作为振动反馈源,在用户触控设置在侧壁14上的压电触控模组20时,压电触控模组20可感应用户的触控,压电反馈模组30可对用户的触控做出振动反馈,如此,可以提示用户触控位置的准确性,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请一并参阅图1至3,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压电触控模组20包括电路板22和压电元件24。其中电路板22可以是柔性电路板或刚性电路板。压电元件24可由压电陶瓷或聚偏氟乙烯(Polyvinylidene fluoride,PVDF)制成。
具体地,如图2所示,电路板22与压电元件24之间的相对位置可以是:电路板22设置在内表面142上,压电元件24设置在电路板22上。其中,电路板22可以是以胶合的方式贴附在内表面142上,压电元件24也可以是以胶合的方式贴附在电路板22上。也即是说,电路板22置于侧壁14和压电元件24之间。如此,电路板22可与内表面142紧密贴合,可对电路板22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如图3所示,电路板22和压电元件24之间的相对位置也可以是:压电元件24设置在内表面142上,电路板22设置在压电元件24上。其中,压电元件24可以是以胶合的方式贴附在内表面142上,电路板22也可以是以胶合的方式贴附在压电元件24上。也即是说,压电元件24置于侧壁14与电路板22之间。如此,压电元件24较为邻近侧壁14的外表面 144,对用户的触控的感应更加灵敏。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压电触控模组20中的电路板22可以由线路21代替。
具体地,如图4所示,线路21可制作在内表面142上,并完全埋设在内表面142内,压电元件24设置在内表面142上并与线路21电连接。线路21完全埋设在内表面142内可减小线路21占用收容腔122的空间,从而便于在收容腔122布局其他元件(例如,图18 所示的处理器300)或结构(例如,定位结构、支撑结构);同时便于线路21粘附在内表面 142上。
如图5所示,线路21也可以一部分嵌设在内表面142内,另一部分从内表面142露出。例如,线路21与压电元件24的一部分从内表面142露出以便线路21与压电元件24连接,线路21的另一部分嵌设在内表面142内以便于线路21能够更好地粘附在内表面142上。
如图6所示,线路21也可以完全从内表面142露出。如此,便于线路21制作在内表面142上,从而降低线路21制作在内表面142上的成本,简化制作工艺。
如图7所示,内表面142开设有凹槽,压电元件24收容在凹槽内,线路21连续分布在凹槽及内表面142上。此时,压电元件24可以收容在凹槽内并与线路21电连接,以使压电元件24占用收容腔122的空间较小。凹槽的数量与压电元件24的数量一致。
请一并参阅图1、图8和图9,与压电触控模组20类似,压电反馈模组30也包括电路板32和压电元件34。其中电路板32可以是柔性电路板或刚性电路板。压电元件34可由压电陶瓷或聚偏氟乙烯(Polyvinylidene fluoride,PVDF)制成。
具体地,如图8所示,电路板32与压电元件34之间的相对位置可以是:电路板32设置在内表面142上,压电元件34设置在电路板32上。其中,电路板32可以是以胶合的方式贴附在内表面142上,压电元件34也可以是以胶合的方式贴附在电路板32上。也即是说,电路板32置于侧壁14和压电元件34之间。如此,电路板32可与内表面142紧密贴合,可对电路板32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如图9所示,电路板32和压电元件34之间的相对位置也可以是:压电元件34设置在内表面142上,电路板32设置在压电元件34上。其中,压电元件34可以是以胶合的方式贴附在内表面142上,电路板32也可以是以胶合的方式贴附在压电元件34上。也即是说,压电元件34置于侧壁14与电路板32之间。如此,压电元件34较为邻近侧壁14的外表面 144,当压电元件34发生振动时,用户可以更加明显的感测到压电元件34的振动。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压电反馈模组30中的电路板32也可以由线路31代替。
具体地,如图10所示,线路31可制作在内表面142上,并完全埋设在内表面142内,压电元件34设置在内表面142上并与线路31电连接。线路31完全埋设在内表面142内可减小线路31占用收容腔122的空间,从而便于在收容腔122布局其他元件(例如,处理器 300)或结构(例如,定位结构、支撑结构);同时便于线路31粘附在内表面142上。
如图11所示,线路31也可以一部分嵌设在内表面142内,另一部分从内表面142露出。例如,线路31与压电元件34的一部分从内表面142露出以便线路31与压电元件34 连接,线路31的另一部分嵌设在内表面142内以便于线路31能够更好地粘附在内表面142 上。
如图12所示,线路31也可以完全从内表面142露出。如此,便于线路31制作在内表面142上,从而降低线路31制作在内表面142上的成本,简化制作工艺。
如图13所示,内表面142开设有凹槽,压电元件34收容在凹槽内,线路31连续分布在凹槽及内表面142上。此时,压电元件34可以收容在凹槽内并与线路31电连接,以使压电元件34占用收容腔的空间较小。凹槽的数量与压电元件34的数量一致。
请一并参阅图14和图15,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壳体组件100还包括封装结构40。封装结构40覆盖压电元件24、34以隔绝压电元件24、34与空气。封装结构40可通过绝缘材料喷涂在压电元件24、34表面形成,封装材料包括环氧树脂。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封装结构40隔绝了压电元件24、34与空气的接触,避免氧气氧化压电元件24、34而导致压电触控模组20和压电反馈模组30失效。
请参阅图16,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壳体组件100还包括定位元件50。定位元件50设置在外表面144上并与压电触控模组20对应。如此,定位元件50能够提示用压电触控模组20所处的位置,以便用户能够快速找到压电触控模组20的位置。其中,定位元件50包括凹槽、凸起、文字、图形、符号中的一种或多种,上述多种定位元件50 的结构简单并便于制作。同时,可利用差异化的定位元件50指示不同压电触控模组20对应的功能服务,例如文字为“ON”的定位元件50指示触控该定位元件50可用于开启某项服务,文字为“OFF”的定位元件50指示触控该定位元件50可用于关闭某项服务。
请一并参阅图17(a)至图17(k),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壳体组件100中的压电触控模组20 的数量可为一个或多个,压电反馈模组30的数量也可以为一个或多个。
其中,压电触控模组20的数量为一个时,压电反馈模组30的数量可为一个或多个。压电触控模组20的数量为一个,且压电反馈模组30的数量为一个时,压电反馈模组30在侧壁14上的位置与压电触控模组20的位置相邻近(图17(a)所示),从而可以在较为邻近用户触控的位置进行振动反馈,用户体验较佳。压电触控模组20的数量为一个,且压电反馈模组30的数量为多个时,压电反馈模组30可以以压电触控模组20位中心,环绕压电触控模组20均匀并且邻近排布(图17(b)所示)。则当用户触控压电触控模组20时,环绕该压电触控模组20均匀排布的多个压电反馈模组30同时产生振动反馈,由于压电反馈模组30的位置与压电触控模组20的位置相邻,且压电反馈模组30有多个并可以同时产生振动反馈,因此,产生振动反馈的位置与触控位置相近,且振动反馈的强度较强,用户可以在触控时更加明显地感受到壳体组件100的振动,用户体验更佳。
压电触控模组20的数量为多个时,压电反馈模组30的数量可为一个或多个。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壳体组件100应用在诸如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装置1000(图18所示)时,压电触控模组20响应于用户的触控产生的电信号与电子装置1000的不同功能服务相对应。其中,功能服务可以是开/关机、音量调节、滑动翻页、返回、应用程序切换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
具体地,压电触控模组20的数量为多个,压电反馈模组30的数量为一个。多个压电触控模组20沿内表面142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列成一条直线。多个压电触控模组20对应一个压电反馈模组30。压电反馈模组30用于根据任意一个与其对应的压电触控模组20产生的电信号产生振动反馈。此时,为使得振动反馈的位置与触控的位置较为相近,压电触控模组20的数量不宜过多,例如压电触控模组20的数量可为2个、3个、4个等。此外,压电反馈模组30的设置位置应该使得压电反馈模组30与每个压电触控模组20之间的距离均较为接近。如图17(c)所示,压电触控模组20的数量为两个,压电反馈模组30的数量为一个,压电反馈模组30设置在两个压电触控模组20连线的垂直平分线上(图17(c)中的实线方框、虚线方框分别表示一个压电反馈模组30可放置的位置点)。压电触控模组20的数量为三个,压电反馈模组30设置在置于中间位置的压电触控模组20的上方(图17(d)实线方框所示)或下方(图17(d)虚线方框所示)。如此,多个压电触控模组20共用一个压电反馈模组30,可减少壳体组件100的制造成本。
请一并参阅图17(e)至图17(g),压电触控模组20的数量为多个,压电反馈模组3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压电触控模组20沿内表面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列。多个压电反馈模组30与多个压电触控模组20一一对应并邻近设置。压电反馈模组30用于根据对应的压电触控模组20产生电信号产生振动反馈。如此,多个压电触控模组20间隔排列在内表面142上可简化壳体组件100的制造工艺,并使壳体组件100的外形更加美观。与压电触控模组20 一一对应设置的压电反馈模组30可在压电触控模组20受到触控后在触控位置附近产生振动反馈,用户体验较佳。在某些实施例中,多个压电触控模组20可分别感应用户的触控并响应于不同的功能服务。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多个压电触控模组20可协同感应用户的触控并响应于一个功能服务。因此,在多个压电触控模组20分别感应用户的触控以用于响应不同的功能服务时,间隔排列的方式可以避免用户误触到与目标压电触控模组20相邻近的其他压电触控模组20;在多个压电触控模组20用于协同感应用户的触控以响应相同的功能服务时,直线排列的多个压电触控模组20使得用户触控(例如,直线滑动触控等)更加流畅简便,流畅的触控也可使压电触控模组20更加及时地对用户的触控做出响应。
进一步地,如图17(e)所示,压电触控模组20及多个压电反馈模组30排列成一条直线并交替等间距排列。如此,交替排列的方式可使得多个压电反馈模组30与对应的压电触控模组20相邻设置,并且可简化壳体组件100的制造工艺。
或者,压电触控模组20排列成第一直线,多个压电反馈模组30排列成第二直线。其中,第一直线与第二直线可平行设置(图17(f)所示),也可相交设置(图17(g)所示)。如此,多个压电反馈模组30仍旧可与对应的压电触控模组20相邻设置,壳体组件100的制造工艺也较为简单。
请参阅图17(h),压电触控模组20的数量为多个,压电反馈模组3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压电触控模组20形成两组。第一组的多个压电触控模组20排列成第三直线,第二组的多个压电触控模组20排列成第四直线。第三直线和第四直线平行。第二组的多个压电触控模组20与第一组的相邻两个压电触控模组20之间的间隙对准。多个压电反馈模组30与多个压电触控模组20一一对应设置。如此,多个压电反馈模组30与对应的压电触控模组20 相邻设置,在压电触控模组20受到触控后压电反馈模组30可在触控位置附近产生振动反馈,用户体验较佳。此外,在相邻的压电触控模组20之间的间隙146上方设置压电触控模组20,当多个压电触控模组20分别感应用户的触控以响应不同的功能服务时,由于各个压电触控模组20之间仍旧存在间隙146,因此,可以避免用户误触到与目标压电触控模组 20相邻近的其他压电触控模组20;另一方面当多个压电触控模组20用于协同感应用户的触控以响应相同的功能服务时,两组间隔排列的压电触控模组20可以更加充分地感测到用户的触控,灵敏度更高,压电触控模组20可更加及时地响应用户的触控。
请一并参阅图17(i)和图17(j),压电触控模组20的数量为多个,压电反馈模组3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压电触控模组20沿内表面142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列成一条直线。压电反馈模组30的数量为多个。至少两个相邻的压电触控模组20对应一个压电反馈模组30,每个压电反馈模组30用于根据任意一个与其对应的压电触控模组20产生的所述电信号产生振动反馈。换言之,多个压电触控模组20可共用一个压电反馈模组30。对应同一个压电反馈模组30的压电触控模组20中的任意一个或多个被触控产生电信号时,对应的压电反馈模组30均会根据电信号产生振动反馈。如此,多个压电触控模组20共用一个压电反馈模组30,可减少壳体组件100的制造成本,还可减少压电反馈模组30对侧壁14的占用面积,以空出更多位置来设置压电触控模组20,从而提升触控的响应灵敏度。
需要说明的是,对应同一个压电反馈模组30的多个压电触控模组20为一个集合S,侧壁14上的所有压电触控模组20可分为一个或多个集合S。当所有压电触控模组20分为多个集合S时,各个集合S可能不存在交集(如图17(i)所示的集合S1和集合S2),也可能存在交集(如图图17(j)所示的集合S3和集合S4)。当两个或多个集合S中存在交集时,如集合S1和集合S2的交集中的压电触控模组20,该压电触控模组20受到用户触控产生电信号后,可由集合S1对应的压电反馈模组30根据电信号做出振动反馈,也可由集合S2 对应的压电反馈模组30根据电信号做出振动反馈,也可由集合S1对应的压电反馈模组30 和集合S2对应的压电反馈模组30同时根据电信号做出振动反馈。
请参阅图17(k),压电触控模组20的数量为多个,压电反馈模组3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压电触控模组20形成两组。第一组的多个压电触控模组20排列成第三直线,第二组的多个压电触控模组20排列成第四直线。第三直线和第四直线平行。第二组的多个压电触控模组20与第一组的相邻两个压电触控模组20之间的间隙对准。至少两个相邻的压电触控模组20对应一个压电反馈模组30,每个压电反馈模组30用于根据任意一个与其对应的压电触控模组20产生的所述电信号产生振动反馈。如此,多个压电触控模组20共用一个压电反馈模组30,可减少壳体组件100的制造成本。此外,在相邻的压电触控模组20之间的间隙146上方设置压电触控模组20,当多个压电触控模组20分别感应用户的触控以响应不同的功能服务时,由于各个压电触控模组20之间仍旧存在间隙146,因此,可以避免用户误触到与目标压电触控模组20相邻近的其他压电触控模组20;另一方面当多个压电触控模组20用于协同感应用户的触控以响应相同的功能服务时,两组间隔排列的压电触控模组20可以更加充分地感测到用户的触控,灵敏度更高,压电触控模组20可更加及时地响应用户的触控。
需要说明的是,对应同一个压电反馈模组30的多个压电触控模组20为一个集合S,侧壁14上的所有压电触控模组20可分为一个或多个集合S。当所有压电触控模组20分为多个集合S时,各个集合S可能不存在交集,也可能存在交集(如图17(k)所示的集合S5 和集合S6)。当两个或多个集合S中存在交集时,如集合S5和集合S6的交集中的压电触控模组20。该压电触控模组20受到用户触控产生电信号后,可由集合S5对应的压电反馈模组30根据电信号做出振动反馈,也可由集合S6对应的压电反馈模组30根据电信号做出振动反馈,也可由集合S5对应的压电反馈模组30和集合S6对应的压电反馈模组30同时根据电信号做出振动反馈。
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18,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子装置1000。电子装置1000包括上述任意一项实施方式所述的壳体组件100、显示屏200和处理器300。显示屏200安装在顶壁12并遮盖收容腔122。处理器300用于控制压电触控模组20产生超声波、根据电信号触发与用户的触控对应的功能服务、及根据电信号控制压电反馈模组30产生振动反馈。
在某些方式中,电子装置1000包括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智能手环、智能手表、智能眼镜、智能头盔等。
如此,电子装置1000无需设置实体按键即可实现对电子装置1000的操作,避免实体按键与侧壁14形成缝隙,实现了电子装置1000的一体化设计,提高电子装置1000的防水性能,并且增大了显示屏200的设置空间。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功能服务包括开/关机、音量调节、滑动翻页、返回、应用程序切换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其中,音量调节包括增大音量和减小音量。
也即是说,功能服务可以仅包括开/关机、音量调节、滑动翻页、返回、应用程序切换中的一种;或者,功能服务可以同时包括开/关机和音量调节二者、音量调节和滑动翻页二者、返回和应用程序切换二者、滑动翻页和返回二者等;或者,功能服务可以同时包括开/关机、音量调节和滑动翻页三者、开/关机、滑动翻页和应用程序切换三者、音量调节、返回和应用程序切换三者等;或者,功能服务可以同时包括开/关机、音量调节、滑动翻页、返回和应用程序切换五者。
如此,将实体按键对应的多种功能服务通过触控压电触控模组20来进行触发,使得电子装置1000能够一体化设计,提升防水性能,增大显示屏200的设置空间。同时,电子装置1000的压电触控模组20可作为超声波发射源,压电反馈模组30可作为振动反馈源,在用户触控设置在侧壁14上的压电触控模组20时,压电触控模组20可感应用户的触控,压电反馈模组30可对用户的触控做出振动反馈,如此,可以提示用户触控位置的准确性,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触发与用户的触控对应的功能服务的触发条件包括用户触控压电触控模组20的触控时间大于或等于预设时间。其中,触控时间可由处理器300进行计时。具体地,压电触控模组20会实时发射超声波,并实时接收反射回的超声波,反射回的超声波会以电信号形式发送至处理器300。另外,由于用户的皮肤与其他物体的声阻不同,因此处理器300可处理电信号以计算反射回的超声波与反射的超声波之间的差量,从而判别该电信号是否由用户的手指反射。随后,处理器300统计由用户手指反射的超声波对应的电信号的数量是否持续累积到一定个数,在电信号的数量达到预定个数时即认为用户触控压电触控模组20的触控时间大于或等于预设时间。
以手机为例,用户平常使用手机时有时需要轻握住手机的侧壁14以防止手机掉落,此时,压电触控模组20仍旧能感测到用户的触控,但实际上用户并未想触发功能服务。因此,为防止用户误触发的情况,设定预设时间的触发条件可以避免因用户的误操作导致功能服务被触发的问题,改善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触控包括用户一次触控一个压电触控模组20,和/或用户以第一预设间隔时间多次触控一个压电触控模组20。
也即是说,用户触控压电触控模组20时,可以是一次触控一个压电触控模组20并使触控时间满足触发条件以触发对应的功能服务;或者,用户触控压电触控模组20时,可以是多次触控一个压电触控模组20并使每次触控压电触控模组20的触控时间满足触发条件以触发对应的功能服务,其中,相邻两次触控之间的时间间隔为第一预设时间间隔,第一预设时间间隔的取值不宜过大,例如,第一预设时间间隔可以取0.5s、1s等值,如此,以避免触发某项功能服务所需的时间过长而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用户触控一个压电触控模组20且触控压电触控模组20的触控时间大于或等于预设时间后,与该触控对应的功能服务被触发,随后,处理器300为与被触控的压电触控模组20 对应的压电反馈模组30提供一定频率的电压(例如,频率为2KHZ的电压)以使该压电反馈模组30产生振动反馈。用户以第一预设间隔时间多次触控一个压电触控模组20后且每次触控压电触控模组20的触控时间大于或等于预设时间后,与该触控对应的功能服务被触发,随后处理器300为与被触控的压电触控模组20对应的压电反馈模组30提供一定频率的电压以使该压电触控模组20产生振动反馈。
类似地,音量调节、滑动翻页、返回、应用程序切换也可通过一次触控一个压电触控模组20或连续多次触控一个压电触控模组20来实现。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压电触控模组20的数量包括多个,触控包括用户同时触控多个压电触控模组20,和/或用户以第二预设间隔时间分时依次触控多个压电触控模组20。
也即是说,用户触控压电触控模组20时,可一次同时触控多个压电触控模组20并使按压每个压电触控模组20的触控时间同时满足触发条件以触发对应的功能服务;或者,用户触控压电触控模组20时,可分时多次触控多个压电触控模组20,并使每次触控压电触控模组20的触控时间均满足触发条件以触发对应的功能服务,其中,相邻两次触控之间的时间间隔为第二预设时间间隔,第二预设时间间隔的取值不宜过大,例如,第二预设时间间隔可以取0.01s、0.05s、0.1s等值。
具体地,以手机为例说明触控与功能服务之间的对应关系。其中,以用户面向手机的显示屏200为例,手机右侧的侧壁14上设置有用于感应用户的触控以实现开/关机的两个压电触控模组20,手机左侧的侧壁14上设置有用于感应用户的触控以实现音量调节的四个压电触控模组20。例如,当手机处在关机状态时,用户可同时触控右侧侧壁14的两个压电触控模组20并使触控两个压电触控模组20的触控时间同时大于或等于预设时间时即可触发手机开机,随后,处理器300为分别与两个被触控的压电触模组20对应的压电反馈模组30提供一定频率的电压(例如,频率为2KHZ的电压),以使压电反馈模组30同时产生振动反馈以告知用户触控位置为准确位置;当手处在机开机状态时,用户可同时触控右侧侧壁14的两个压电触控模组20并使触控这两个压电触控模组20的触控时间同时大于或等于预设使劲即可触发手机关机,随后,处理器300为分别与两个被触控的压电触控模组 20对应的压电反馈模组30提供一定频率的电压以使两个压电反馈模组30同时产生振动反馈以告知用户触控位置为准确位置。或例如,当手机处在开机状态时,用户在手机左侧的侧壁14上执行由上至下的滑动操作,滑动操作过程中用户手指会分时依次触控到左侧侧壁14上的四个压电触控模组20,且触控压电触控模组20的按压力度均大于或等于预设压力值,此时即可触发减小音量的功能服务,用户分时依次触控左侧侧壁14上的四个压电触控模组20的过程中,与依次受到触控的压电触控模组20对应的压电反馈模组30也依序产生振动反馈;用户在手机左侧的侧壁14上执行由下至上的滑动操作,滑动操作过程中用户手指会依次触控到左侧侧壁14上的四个压电触控模组20,且触控压电触控模组20的触控时间大于或等于预设时间,此时即可触发增大音量的功能服务,用户分时依次触控左侧侧壁 14上的四个压电触控模组20的过程中,与依次受到触控的压电触控模组20对应的压电反馈模组30也依序产生振动反馈。
类似地,音量调节、滑动翻页、返回、应用程序切换的功能服务可以通过同时触控多个压电触控模组20实现。此外,滑动翻页的功能服务还可以通过分时依次触控多个压电触控模组20实现。
如此,用户可通过触控多个压电触控模组20以实现功能服务的触发。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用户触控的方向(例如,由上至下、由下至上等)可以由处理器300进行感知。也即是说,处理器300可用于通过电信号获取用户触控压电触控模组20的位置,根据压电触控模组20的位置的改变判断触控的方向,以及根据触控的方向确定与触控的方向对应的功能服务。
具体地,多个压电触控模组20用于协同感应用户的触控以实现对应功能服务的触发时,由于各个压电触控模组20设置的位置不同,因此当压电触控模组20感应到用户的触控并将产生的电信号经由电路板22或线路21传送至处理器300时,处理器300根据接收到的多个电信号的先后顺序即可判断触控过程中用户依次操作的压电触控模组20的位置,从而确定出触控的方向。如此,用户即可通过滑动或分时多次触控多个压电触控模组20的方式实现音量调节、滑动翻页等功能服务。
请参阅图19,在某些实施方式中,侧壁14划分为多个触控区域。每个触控区域设置有至少一个压电触控模组20,每个触控区域对应不同的功能服务。
具体地,例如,侧壁14划分为第一触控区域I、第二触控区域II、第三触控区域III、第四触控区域IV和第五触控区域V。其中,第一触控区域I设置有四个压电触控模组20,用于实现音量调节的功能。第二触控区域II设置有四个压电触控模组20,用于实现滑动翻页的功能。第三触控区域III设置有一个压电触控模组20,用于实现开/关机功能。第四触控区域IV设置有一个压电触控模组20,用于实现返回功能。第五触控区域V设置有一个压电触控模组20,用于实现应用程序切换功能。
如此,实现不同功能服务的压电触控模组20分别设置在侧壁14的不同触控区域中,可以方便用户的操作。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包括顶壁、底壁及侧壁,所述顶壁与所述底壁相背,所述顶壁开设有收容腔,所述侧壁连接所述顶壁与所述底壁,所述侧壁包括相背的内表面和外表面;
压电触控模组,所述压电触控模组设置在所述内表面上并收容在所述收容腔内,所述压电触控模组用于发射超声波,并在受到用户的触控时根据反射回的超声波产生电信号;和
压电反馈模组,所述压电反馈模组设置在所述内表面上并收容在所述收容腔内,所述压电反馈模组与一个或多个所述压电触控模组对应设置,所述压电反馈模组用于根据所述电信号产生振动反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电触控模组包括设置在所述内表面上的压电元件及设置在所述压电元件上的电路板;或
所述压电触控模组包括设置在所述内表面上的电路板及设置在所述电路板上的压电元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电反馈模组包括设置在所述内表面上的压电元件及设置在所述压电元件上的电路板;或
所述压电反馈模组包括设置在所述内表面上的电路板及设置在所述电路板上的压电元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电触控模组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压电触控模组沿所述内表面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列,所述压电反馈模组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压电反馈模组与多个所述压电触控模组一一对应设置,所述压电反馈模组用于根据对应的所述压电触控模组产生的所述电信号产生振动反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压电触控模组及多个所述压电反馈模组排列成一条直线并交替等间距排列。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压电触控模组排列成第一直线,多个压电反馈模组排列成第二直线。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压电触控模组形成两组,第一组的多个所述压电触控模组排列成第三直线,第二组的多个所述压电触控模组排列成第四直线,所述第三直线和所述第四直线平行,第二组的每个所述压电触控模组与第一组的相邻两个所述压电触控模组之间的间隙对准。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电触控模组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压电触控模组沿所述内表面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列,所述压电反馈模组的数量为多个,至少两个相邻的所述压电触控模组对应一个压电反馈模组,每个所述压电反馈模组用于根据任意一与其对应的所述压电触控模组产生的所述电信号产生振动反馈。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壳体组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压电反馈模组分别设置在相邻两个所述压电触控模组的中间位置,所述压电反馈模组根据任一相邻的所述压电触控模组产生的所述电信号产生振动反馈。
10.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装置包括:
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壳体组件;
显示屏,所述显示屏安装在所述顶壁并遮盖所述收容腔;和
处理器,所述处理器用于控制所述压电触控模组产生超声波、根据所述电信号触发与所述触控对应的功能服务、及根据所述电信号控制所述压电反馈模组产生振动反馈。
CN201721287941.3U 2017-09-30 2017-09-30 壳体组件和电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776631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287941.3U CN207766319U (zh) 2017-09-30 2017-09-30 壳体组件和电子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287941.3U CN207766319U (zh) 2017-09-30 2017-09-30 壳体组件和电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766319U true CN207766319U (zh) 2018-08-24

Family

ID=631786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287941.3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7766319U (zh) 2017-09-30 2017-09-30 壳体组件和电子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76631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84121A (zh) * 2020-08-19 2020-11-2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触觉传感及反馈基板及其制造方法设备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84121A (zh) * 2020-08-19 2020-11-2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触觉传感及反馈基板及其制造方法设备
CN111984121B (zh) * 2020-08-19 2024-01-1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触觉传感及反馈基板及其制造方法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600498A (zh) 壳体组件和电子装置
US11511186B2 (en) Controller with sensor-rich controls
CN105634459B (zh) 触摸感应开关及电子装置
KR100790906B1 (ko) 디스플레이 버튼 입력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한 휴대용 전자장치
CN207354417U (zh) 壳体组件和电子装置
CN107368226A (zh) 触控装置、应用其的电子装置及触控反馈的驱动方法
CN207354405U (zh) 触控模组、壳体组件和电子装置
CN109600494A (zh) 壳体组件和电子装置
CN207766319U (zh) 壳体组件和电子装置
CN103744522B (zh) 静电容薄膜触摸键盘
CN207754725U (zh) 保护套组件
CN109600486A (zh) 壳体组件、电子装置和壳体组件的制作方法
CN207354413U (zh) 壳体组件和电子装置
CN207354393U (zh) 壳体组件和电子装置
CN207354412U (zh) 壳体组件和电子装置
CN109600460A (zh) 触控模组、壳体组件和电子装置
CN207354403U (zh) 壳体组件和电子装置
CN207354400U (zh) 壳体组件和电子装置
CN109600461A (zh) 壳体组件和电子装置
CN207354411U (zh) 保护套组件
CN207560109U (zh) 壳体组件和电子装置
CN109600492A (zh) 壳体组件及其组装方法与电子装置
CN207354390U (zh) 壳体组件及电子装置
CN109600495A (zh) 壳体组件和电子装置
CN110286752A (zh) 电子装置的控制方法及电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330013 No.699 Tianxiang North Avenue, Nanchang hi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Nanchang City, Jiangx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Jiangxi OMS Microelectronics Co.,Ltd.

Address before: 330013 east of Xueyuan 6th Road, south of Tianxiang Avenue, Nanchang hi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Nanchang City, Jiangxi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OFilm Micr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after: 330013 east of Xueyuan 6th Road, south of Tianxiang Avenue, Nanchang hi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Nanchang City, Jiangx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OFilm Micr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330013 No.698 Tianxiang Avenue, high tech Zone, Nanchang City, Jiangxi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NANCHANG OFILM BIO-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 Co.,Ltd.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