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763072U - 旋转组件和立式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旋转组件和立式空调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7763072U CN207763072U CN201820054538.4U CN201820054538U CN207763072U CN 207763072 U CN207763072 U CN 207763072U CN 201820054538 U CN201820054538 U CN 201820054538U CN 207763072 U CN207763072 U CN 20776307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rea
- wind
- arc
- panel
- micropor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旋转组件和立式空调器,其中,旋转组件包括:弧形出风面板,弧形出风面板上设置有微孔区;弧形进风面板,与弧形出风面板可拆卸对接组装;驱动机构,组装于进风面板的底部和/或顶部,驱动机构用于驱动弧形进风面板与弧形出风面板转动。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与弧形进风面板配合组装驱动装置,实现对应的出风组件的自动旋转,以实现不同模式的出风。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旋转组件和一种立式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目前,立式空调器一般都是通过空调出风面板上的导风格栅送风,以通过导风格栅实现较大的出风面积和较大的送风范围,但是由于导风格栅送风距离远,风量较大,在空调设备长时间制冷时,会影响用户的体感,且进而增加患上“空调病”的概率。
基于采用导风格栅送风存在的上述问题,相关技术中,通过在出风面板上分别设置导风格栅和出风微孔,以实现既能格栅出风,又能微孔出风的供能,微孔能将集中气流疏散成众多细微的细丝,分解强风为无感柔风,避免直吹人体。用户可根据需要自由选择出风模式,从而提高了用户的舒适性,但上述技术方案仍至少存在以下缺陷:
(1)基于导风格栅与微风孔分别对应与出风口,实现不同模式的出风,目前还没有合理的驱动方案;
(2)在增加微风的基础上,根据导风格栅与微风孔如何进一步提升防漏风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旋转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立式空调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旋转组件,适用于立式空调器,旋转组件包括:弧形出风面板,弧形出风面板上设置有微孔区;弧形进风面板,与弧形出风面板可拆卸对接组装;驱动机构,组装于弧形进风面板的底部和/或顶部,驱动机构用于驱动弧形进风面板与弧形出风面板转动。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与弧形进风面板配合组装驱动装置,实现对应的出风组件的自动旋转,以实现不同模式的出风,通过驱动机构转动带动弧形出风面板转动,以实现在导风区与出风口对应时,通过设置在导风区上的导风格栅实现导风功能,在微风面板与出风口对应时,通过设置于微风面板上的多个微孔出风,与导风格栅相比,降低人体对风量的体感,进而提升用户感应的舒适性。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的旋转组件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弧形进风面板上开设多个水平设置的进风网格,进风网格上布设有防尘网,进风网格沿周向向两侧延伸,弧形进风面板的两侧边缘沿轴向设置有多个卡槽;弧形出风面板的两侧边缘沿周向设置有多个卡扣,卡扣沿周向向外延伸,其中,通过卡扣与卡槽配合,使弧形进风面板与弧形出风面板配合组装,形成筒状结构。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弧形进风面板上设置进风网格,实现大区域进风,通过在进风面板的两侧设置卡槽,在出风面板的两侧设置卡扣,通过卡槽与卡扣的配合实现进风面板与出风面板的组装,并形成筒状结构,进一步,通过驱动机构带动整体旋转。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驱动机构包括:顶部固定件,与弧形出风面板沿周向连接,顶部固定件的中心区域开设轴承通孔;第一滚动轴承,过盈配合设置于轴承通孔内;传动环,传动环内侧壁上开设有周向轮齿,传动环的上端面与顶部固定件的下端面配合固定;传动齿轮,能够与周向轮齿啮合设置;其中,传动电机带动传动齿轮转动,以通过传动环与顶部固定件驱动弧形出风面板转动。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驱动机构,驱动机构可以包括纵向设置的传动齿轮,以及驱动该传动齿轮旋转的传动电机,通过传动齿轮与传动环的轴向轮齿啮合,带动顶部连接组件转动,进一步带动旋转组件转动,配合底部的旋转机构,实现了弧形出风面板的平稳转动,进而能够实现通过旋转指定角度,实现导风区与出风风道对应导风,或微孔区与出风风道对应散风。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顶部固定件与传动环为一体成型结构。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驱动机构还包括:扇形顶板,扇形顶板的内侧壁与顶部固定件的外周壁对应固定组装,扇形顶板上沿周向分布设置有多个条形齿,条形齿能够与角度传感器配合连接,其中,顶部固定件带动扇形顶板转动时,通过角度传感器检测经过的条形齿的数量,确定弧形出风面板的旋转角度。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扇形顶板,以及在扇形顶板的上端面上设置多个条形齿,多个条形齿形成一条圆弧轮廓,在圆弧轮廓的上部可以对应设置角度传感器,在弧形出风面板旋转过程中,实现旋转角度检测,检测方式简单,检测精确度高。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弧形出风面板还包括:第一扇形板,水平设置于弧形出风面板的底部内侧,第一扇形板上设置有第一组连接孔;第二扇形板,设置于第一扇形板的上方,并与第一扇形板平行设置;旋转机构包括:转动接水盘,转动接水盘的上端面与第一扇形板的下端面贴合设置,转动接水盘上开设有引流槽,引流槽上沿周向开设多个排水孔,转动接水盘的下端面在排水孔的位置设置有排水柱;第二轴承组件,包括平行设置的顶部圆板与底部圆板,顶部圆板与转动接水盘固定连接,顶部圆板与底部圆板之间设置有卡环与多个滚珠,以使顶部圆板与底部圆板之间能够相对转动,其中,旋转机构与弧形出风面板固定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弧形出风面板的底部还设置有两个扇形底板,对应地,旋转机构包括第二轴承组件,一方面,第二轴承组件的上部分与弧形出风面板同步转动,第二轴承组件的下部与支撑底座固定连接,在转动过程中,将滑动摩擦转换为滚动摩擦,以保证转动过程平缓与稳定,进而实现在不同的出风模式下,使出风口对应不同的区域,采用第二轴承组件作为旋转机构,能够使弧形出风面板在旋转过程中的噪声降至最低,另一方面,通过分别设置第一扇形板与第二扇形板,能够提升弧形出风面板的整体强度,并降低变形概率,再一方面,通过设置转动接水盘,在换热器上产生凝露时,通过转动接水盘排出,以保证空调器的正常运行。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弧形出风面板上还设置有导风区,导风区与微孔区沿周向并排设置,导风区开设有多个导风格栅,微孔区开设有多个微孔,其中,通过驱动机构驱动弧形出风面板转动,以由导风区出风或由微孔区出风。
在该技术方案中,分别设置在出风面板上设置导风区与微孔区,在出风面板的底部组装驱动机构,在底部组装旋转机构,通过驱动机构转动带动弧形出风面板转动,以实现在导风区与出风口对应时,通过设置在导风区上的导风格栅实现导风功能,在微孔区与出风口对应时,通过设置于微孔区上的多个微孔出风,与导风格栅相比,降低人体对风量的体感,进而提升用户感应的舒适性,通过旋转机构与弧形出风面板同步旋转,使导风区出风或使微孔区出风,实现了手动操控弧形出风面板转动,或自动操控弧形出风面板转动的功能,以在需要微孔区出风时,将微孔区旋转至出风口处。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两个第一密封条,纵向设置于弧形出风面板的内壁上,并分别设于导风区与微孔区的外侧边缘。
在该技术方案中,弧形出风面板的导风区的外侧边缘与微孔区的外侧边缘上的两个第一密封条能够对流向出风组件的流体流向进行调整,具体来说,设于微孔区远离导风区的一侧的第一密封条能够在微孔区出风时,可减弱流体向微孔区远离导风区一侧的流动,使流体尽可能多的流向微孔区,从而一方面减少不必要的流体流动损失,另一方面也降低由出风面板和回风面板连接处的狭窄空间向外出风从而产生噪音的可能性;设于导风区远离微孔区的一侧的第一密封条能够在导风区出风时,减弱流体向导风区远离微孔区一侧的流动,使流体尽可能多的流向并通过导风区,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流体流动损失。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第二密封条,沿长度方向设置于导风区与微孔区之间的微孔区内壁上。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第二密封条,在微孔区出风时,沿长度方向设置的第二密封条减弱流体向导风区一侧的流动,使流体尽可能多地流向并通过微孔区向外出风;在导风区出风时,沿长度方向设置的第二密封条减弱流体向微孔区一侧的流动,使流体尽可能多地流向并通过导风区向外出风。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密封条的两端分别沿宽度方向以及微孔区或导风区的轮廓,延伸至第二密封条形成顶部密封条和底部密封条。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密封条的两端沿微孔区或导风区沿宽度方向的轮廓延伸至第二密封条形成顶部密封条和底部密封条,顶部密封条能够减少流体在出风过程中流向顶部的可能性,底部密封条能够减少流体在出风过程中流向底部的可能性,通过顶部密封条和底部密封条的共同作用,减少在出风过程中的流体流动损失,便于增加出风面板的出风量。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弧形出风面板还包括:遮挡区,并且导风区、微孔区与遮挡区沿周向分别布设。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弧形出风面板的内壁面设有第一安装槽,第一密封条包括:第一密封骨架,设于第一安装槽内,第一密封骨架上设有第一导向孔,第一安装槽上设有与第一导向孔对应设置的第一连接孔,通过穿过第一导向孔以及第一连接孔的第一连接件实现第一密封骨架与弧形出风面板固定连接;第一密封填充物,固设于第一密封骨架的至少一侧。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在第一安装槽内的第一密封骨架,且在第一密封骨架上设有第一导向孔,第一安装槽上设有与第一导向孔对应设置的第一连接孔,从而使第一密封骨架能够通过第一连接件穿过第一导向孔以及第一连接孔,实现与弧形出风面板的固定连接,且该固定连接方式简单高效,便于安装和拆卸;第一密封条通过第一密封骨架与第一安装槽的配合实现与弧形出风面板的固定,并通过设于第一密封骨架至少一侧的第一密封填充物,在导风区出风或微孔区出风时调节出风面板周围流体的流向,使流体尽可能多地流向导风区或微孔区,便于增加出风面板的出风效率。其中,第一密封填充物可以是海绵、毛刷、固体泡沫或其余具有吸收作用的材料。
其中,优选地,第一密封填充物设在第一密封骨架中靠近导风区或微孔区的一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导风区与微孔区之间设有第二安装槽,第二密封条包括:第二密封骨架,设于第二安装槽内,第二密封骨架上设有第二导向孔,第二安装槽上设有与第二导向孔对应设置的第二连接孔,通过穿过第二导向孔以及第二连接孔的第二连接件实现第二密封骨架与弧形出风面板固定连接;以及沿宽度方向分别固设于第二密封骨架两侧的两个第二密封填充物,其中,回风槽分别设于第二密封填充物与微孔区之间以及第二密封填充物与导风区之间。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在第二安装槽内的第二密封骨架,且在第二密封骨架上设有第二导向孔,第二安装槽上设有与第二导向孔对应设置的第二连接孔,从而使第二密封骨架能够通过第二连接件穿过第二导向孔以及第二连接孔,实现与弧形出风面板的固定连接,且该固定连接方式简单高效,便于安装和拆卸;第二密封条通过第二密封骨架与第二安装槽的配合实现与弧形出风面板的固定,并通过固设于第二密封骨架沿宽度方向两侧的第二密封填充物,在导风区出风或微孔区出风时调节出风面板周围流体的流向,使流体尽可能多地流向导风区或微孔区,便于增加出风面板的出风效率。
其中,第二密封填充物可以是海绵、毛刷、固体泡沫或其余具有吸收作用的材料。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微孔区上能够构设出多条条形筋,任意相邻的两条条形筋之间形成微孔区,每个微孔区开设多个微孔。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微孔区上构设出多条条形筋,以通过条形筋,将微孔区划分为多个微孔区域,其中,条形筋的构造方式可以为在弧形板上避开筋位区域开设微孔的方式实现,也可以通过在曲面上设置凸出的筋条的方式实现,进而防止微孔区在制程过程或使用过程发生变形,进而提升微孔区的制备良率,以及降低拆装过程中产生变形的概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多条条形筋包括沿第一方向倾斜设置的第一组条形筋,以及沿第二方向倾斜设置的第二组条形筋,第一组条形筋与第二组条形筋通过交叉将微孔区划分为多个菱形的微孔区域。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多条条形筋设置为分别沿第一方向设置的第一组条形筋,以及沿第二方向设置的第二组条形筋,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纵向对称,以在微孔区上构造出多个菱形的微孔区域,分别在每个菱形的微孔区域上开设微孔,在满足无风感出风模式需求的前提下,提升了微孔区的美观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弧形出风面板还包括:遮挡区;并且导风区、微孔区与遮挡区沿周向分别布设。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导风区、微孔区与遮挡区沿周向平滑连接,按照俯视的角度,沿周向平滑连接,可以为导风区、微孔区与遮挡区沿顺时针连接,也可以为导风区、微孔区与遮挡区沿逆时针连接,可以为微孔区、导风区与遮挡区沿顺时针连接,也可以为微孔区、导风区与遮挡区沿逆时针连接,采用该设置方式,在空调器开机后,可以先实现出风口与微孔区对应,以快速进入无风感运行模式。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遮挡区的外侧壁沿周向设置有多个平行设置的纵向凸起筋;遮挡区的内侧壁在与纵向凸起筋对应的区域设置有多个纵向凹陷槽。
在该技术方案中,遮挡区为了遮挡出风口,因此具体为实体密封板,通过在外侧壁上设置凸起筋,对应在内侧壁上形成凹陷槽,一方面,能够保证遮挡区板厚的厚度统一,另一方面,通过设置纵向凸起筋,能够提升遮挡区以及弧形出风面板的整体强度。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遮挡区的内侧壁上还分别设置有多条横向加强筋,以及与横向加强筋交错设置的多条纵向加强筋。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遮挡区的内壁上增加多条横向加强筋与纵向加奖金,进一步提升了弧形出风面板的强度,进而降低弧形出风面板变形的概率,提升制备良率。
其中,横向加强筋与内侧壁平行设置。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多条纵向加强筋平行设置,并向遮挡区所在的侧边倾斜设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导风区、微孔区与遮挡区沿周向依次布设,也即遮挡区的外侧边缘即为弧形出风面板的一侧边缘,通过将多条平行的纵向加强筋设置为向该一侧边缘倾斜设置,在弧形出风板一体成型制备时,方便内侧壁一侧的模具出模,进而提升了弧形出风板的工艺制造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微孔区包括:微风面板框架,其中,导风区、微风面板框架与遮挡区为一体成型结构;微孔板,多个微孔开设于微孔板上,微孔板为铝合金钣金件,微孔板能够拆卸组装于微风面板框架上。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微风面板设置为由微风面板框架与与微孔板组装形成,一方面,将微孔板单独作为一个零件,以开设多个微孔,能够降低加工难度,实现了微孔的制备,另一方面,通过将微孔板设置为可拆卸结构,方便了用户的拆卸清洗。
另外,在微风面板框架的顶部设置有用于拆卸弧形出风面板的凹槽结构,凹槽结构提供了拆卸操作空间,以通过对凹槽结构实现弧线出风面板的拆卸与组装。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弧形出风面板包括出风框架与出风组件,出风组件能够拆卸组装于出风框架上;出风组件包括导风板与微孔板,微孔板为铝合金钣金件,多个微孔开设于微孔板上,导风板包括并行设置的导风区与微风面板框架,微孔板能够拆卸组装于微风面板框架上,其中,出风框架和/或微风框架上设置有多个平行设置的框体加强筋。
在该技术方案中,弧形出风面板可以只包括设置有导风格栅的导风区以及设置有微孔的微孔区,并且弧形出风面板包括出风框架,以及能够拆卸安装于出风框架上的出风组件,出风组件包括导风板与微孔板上,导风板上沿周向分别设置出风格栅与开口部,开口部形成微风面板框架,以组装微孔板。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微孔的数量大于或等于45000,并小于或等于50000;微孔的直径大于或等于0.8mm,并小于或等于1.5mm。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实验体验表明,在限定微孔的数量范围以及微孔的直径大小范围内,能够满足大多数用户无风感的体验。
微孔的形状除了可以为圆形,也可以为长圆形、菱形、正方形或长方形等。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驱动机构,实现了旋转组件的自转动。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了立式空调器,包括:如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技术方案的旋转组件;支撑底座,支撑底座上还设置有支撑轴,支撑轴能够与旋转机构配合套装,以使旋转机构绕支撑转动。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支撑底座,以支撑旋转机构,进一步实现了对弧形出风面板的轴向支撑。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第一装饰板;第二装饰板,与第一装饰板沿周向并排设置,并与第一装饰板之间具有指定周向距离,以构造为敞开区域,其中,弧形出风面板设置于第一装饰板与第二装饰板的内侧,并且导风区、微孔区与遮挡区中的任意一个能够对应设置于敞开区域。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第一装饰板与第二装饰板的内侧沿轴向靠近安装旋转组件,在第一装饰板与第二装饰板之间形成用于出风的敞开区域,在导风区、微风面板与遮挡区中的任意一个对应旋转至敞开区域时,通过导风区导风,或通过微风面板实现无风感送风,或通过遮挡区关闭送风口。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支撑底座上开设有插槽;第一装饰板和 /或第二装饰板的底部内侧壁上设置有插接结构,其中,通过将插接结构插入插槽内,将第一装饰板和/或第二装饰板组装于支撑底座上。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支撑底座还包括:固定接水盘,设置于转动接水盘的下方,转动接水盘上的排水柱能延伸至固定接水盘的接水槽中,固定接水盘连接有冷凝水管。
在该技术方案中,弧形出风面板除了微孔板均为塑胶注塑成型,微孔板为钣金件,在微孔板的内侧壁上设置走水槽,走水槽向下延伸至微孔面板框架的下部,然后经过弧形出风面板底部的扇形结构进入转动接水盘,通过转动接水盘的排水柱排入设置于支撑底座内的固定接水盘上,进一步通过冷凝水管排出,由于冷凝水在钣金件上更容易结成水滴,通过排水通道,进一步提升排水效果。
通过实用新型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1)通过驱动机构转动带动弧形出风面板转动,以实现在导风区与出风口对应时,通过设置在导风区上的导风格栅实现导风功能,在微风面板与出风口对应时,通过设置于微风面板上的多个微孔出风,与导风格栅相比,降低人体对风量的体感,进而提升用户感应的舒适性。
(2)通过旋转机构与弧形出风面板同步旋转,使导风区出风或使微孔区出风,能够实现手动操控弧形出风面板转动,或自动操控弧形出风面板转动的功能,以在需要微孔区出风时,将微孔区旋转至出风口处。
(3)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旋转机构的核心部件可以为第一滚动轴承,采用第一滚动轴承作为选择机构,能够使弧形出风面板在旋转过程中的噪声降至最低,采用滚轮结构,整体的连接结构相对更简单,并且制备成本也更低,并且弧形出风面板的转动流畅性也更高。
(4)进一步地,驱动机构包括驱动齿轮,以实现由驱动电机驱动,配合旋转机构,实现了弧形出风面板的平稳转动,进而能够实现通过旋转指定角度,实现导风区与出风风道对应导风,或微孔区与出风风道对应散风,进一步通过配合控制程序,实现了导风区或微孔区出风的自动执行。
(5)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遮挡区设置有多种筋条结构,能够提升遮挡区以及弧形出风面板的整体强度,并方便出模。
(6)进一步地,通过在导风区的两侧边缘设置第一纵向密封筋,和/或在微孔区的两侧边缘设置第二纵向密封筋,一方面,第一纵向密封筋能够提升格栅边缘的强度,第二纵向密封筋能够提升微孔边缘的强度,另一方面,通过设置密封筋,能够降低侧向的漏风量,从而提升出风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旋转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旋转机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转动接水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弧形出风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弧形出风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旋转组件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图6中A-A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旋转组件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图8中B-B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旋转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旋转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旋转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示出了图12中的旋转组件的爆炸结构图;
图14示出了图12中的C-C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1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出风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旋转机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16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2弧形出风面板,1022导风区,1024微孔区,1026第一扇形板,104 旋转机构,1042顶部圆板,1044转动接水盘,1044A引流槽,1044B排水柱,1046底部圆板,1048卡环,1050滚珠,106驱动机构,1062顶部固定件,1064传动环,1064A周向轮齿,1066传动齿轮,1028遮挡区,1028A 横向加强筋,1028B纵向加强筋,1030第一纵向密封筋,1032回风槽,1034 第二纵向密封筋,1024A微风面板框架,1024B微孔板,1024C框体加强筋,1022A导风板,1036第二扇形板,1038凹槽结构,108第一密封条, 110第二密封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16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旋转组件。
实施例一:
如图1与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旋转组件,适用于立式空调器,旋转组件包括:弧形出风面板102,弧形出风面板102上设置有微孔区 104;弧形进风面板,与弧形出风面板可拆卸对接组装;驱动机构106,组装于进风面板的底部和/或顶部,驱动机构106用于驱动弧形进风面板与弧形出风面板转动。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与弧形进风面板配合组装驱动装置,实现对应的出风组件的自动旋转,以实现不同模式的出风,通过驱动机构106转动带动弧形出风面板转动,以实现在导风区1022与出风口对应时,通过设置在导风区1022 上的导风格栅实现导风功能,在微孔区1024与出风口对应时,通过设置于微孔区1024上的多个微孔出风,与导风格栅相比,降低人体对风量的体感,进而提升用户感应的舒适性。
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弧形进风面板上开设多个水平设置的进风网格,进风网格沿周向向两侧延伸,进风面板的两侧边缘沿轴向设置有多个卡槽;弧形出风面板的两侧边缘沿周向设置有多个卡扣,卡扣沿周向向外延伸,其中,通过卡扣与卡槽配合,使弧形进风面板与弧形出风面板配合组装,形成筒状结构。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在弧形进风面板上设置进风网格,实现大区域进风,通过在进风面板的两侧设置卡槽,在出风面板的两侧设置卡扣,通过卡槽与卡扣的配合实现进风面板与出风面板的组装,并形成筒状结构,进一步,通过驱动机构带动整体旋转。
如图12、图13与14所示,其中,驱动机构106包括:顶部固定件1062,与弧形出风面板沿周向连接,顶部固定件1062的中心区域开设轴承通孔;第一滚动轴承,过盈配合设置于轴承通孔内;传动环1064,传动环内侧壁上开设有周向轮齿1064A,传动环1064的上端面与顶部固定件1062的下端面配合固定;传动齿轮1066,能够与周向轮齿1064A啮合设置;其中,传动电机带动传动齿轮1066转动,以通过传动环1064与顶部固定件1062驱动弧形出风面板转动。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设置驱动机构106,驱动机构106可以包括纵向设置的传动齿轮108,以及驱动该传动齿轮108旋转的传动电机,通过传动齿轮1066 与传动环1064的轴向轮齿啮合,带动顶部固定件1062转动,进一步带动旋转组件转动,配合底部的旋转机构,实现了弧形出风面板的平稳转动,进而能够实现通过旋转指定角度,实现导风区1022与出风风道对应导风,或微孔区1024 与出风风道对应散风。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顶部固定件1062与传动环1064为一体成型结构。
实施例二: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驱动机构106还包括:扇形顶板,扇形顶板的内侧壁与顶部固定件的外周壁对应固定组装,扇形顶板上沿周向分布设置有多个条形齿,条形齿能够与角度传感器配合连接,其中,顶部固定件带动扇形顶板转动时,通过角度传感器检测经过的条形齿的数量,确定弧形出风面板的旋转角度。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扇形顶板,以及在扇形顶板的上端面上设置多个条形齿,多个条形齿形成一条圆弧轮廓,在圆弧轮廓的上部可以对应设置角度传感器,在弧形出风面板旋转过程中,实现旋转角度检测,检测方式简单,检测精确度高。
实施例三:
如图2至图5、图10与图13所示,在旋转机构104包括第二滚动轴承1042 时,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弧形出风面板102还包括:第一扇形板1026,水平设置于弧形出风面板102的底部内侧,第一扇形板1026上设置有第一组连接孔;第二扇形板1036,设置于第一扇形板1026的上方,并与第一扇形板 1026平行设置;旋转机构104包括:转动接水盘1044,转动接水盘1044的上端面与第一扇形板1026的下端面贴合设置,转动接水盘1044上开设有引流槽1044A,引流槽1044A上沿周向开设多个排水孔,转动接水盘1044的下端面在排水孔的位置设置有排水柱1044B;第二轴承组件,包括平行设置的顶部圆板1042与底部圆板1046,顶部圆板1042与转动接水盘1044固定连接,顶部圆板1042与底部圆板1046之间设置有卡环1048与多个滚珠1050,以使顶部圆板1042与底部圆板1046之间能够相对转动,其中,旋转机构104与弧形出风面板102固定连接。
如图1与图2所示,在该实施例中,在弧形出风面板102的底部还设置有两个扇形底板,对应地,旋转机构104包括第二轴承组件,一方面,第二轴承组件的上部分与弧形出风面板102同步转动,第二轴承组件的下部与支撑底座固定连接,在转动过程中,将滑动摩擦转换为滚动摩擦,以保证转动过程平缓与稳定,进而实现在不同的出风模式下,使出风口对应不同的区域,采用第二轴承组件作为旋转机构104,能够使弧形出风面板102在旋转过程中的噪声降至最低,另一方面,通过分别设置第一扇形板1026与第二扇形板1036,能够提升弧形出风面板102的整体强度,并降低变形概率,再一方面,通过设置转动接水盘1044,在换热器上产生凝露时,通过转动接水盘1044排出,以保证空调器的正常运行。
实施例四: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弧形出风面板上还设置有导风区1022,导风区1022与微孔区1024沿周向并排设置,导风区1022开设有多个导风格栅,微孔区1024开设有多个微孔,其中,通过驱动机构106驱动弧形出风面板转动,以由导风区1022出风或由微孔区1024出风。在该实施例中,分别设置在出风面板上设置导风区1022与微孔区1024,并在出风面板的底部组装旋转机构104,通过旋转机构104转动带动弧形出风面板102转动,以实现在导风区与出风口对应时,通过设置在导风区上的导风格栅实现导风功能,在微孔区与出风口对应时,通过设置于微孔区上的多个微孔出风,与导风格栅相比,降低人体对风量的体感,进而提升用户感应的舒适性,通过旋转机构104与弧形出风面板102同步旋转,使导风区1022出风或使微孔区1024出风,实现了手动操控弧形出风面板102转动,或自动操控弧形出风面板102转动的功能,以在需要微孔区1024出风时,将微孔区1024旋转至出风口处。
实施例五:
如图6至图9,以及图16所示,对导风区10221022和/或微孔区10241024 的内壁边缘进行进一步限定,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还包括:两个第一密封条108,纵向设置于弧形出风面板的内壁上,并分别设于导风区1022 与微孔区1024的外侧边缘。
在该实施例中,弧形出风面板的导风区1022的外侧边缘与微孔区1024 的外侧边缘上的两个第一密封条108能够对流向出风组件的流体流向进行调整,具体来说,设于微孔区1024远离导风区1022的一侧的第一密封条108 能够在微孔区1024出风时,可减弱流体向微孔区1024远离导风区1022一侧的流动,使流体尽可能多的流向微孔区1024,从而一方面减少不必要的流体流动损失,另一方面也降低由出风面板和回风面板连接处的狭窄空间向外出风从而产生噪音的可能性;设于导风区1022远离微孔区1024的一侧的第一密封条108能够在导风区1022出风时,减弱流体向导风区1022远离微孔区1024 一侧的流动,使流体尽可能多的流向并通过导风区1022,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流体流动损失。
如图6至图9,以及图16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还包括:第二密封条110,沿长度方向设置于导风区1022与微孔区1024之间的微孔区 1024内壁上。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二密封条110,在微孔区1024出风时,沿长度方向设置的第二密封条110减弱流体向导风区1022一侧的流动,使流体尽可能多地流向并通过微孔区1024向外出风;在导风区1022出风时,沿长度方向设置的第二密封条110减弱流体向微孔区1024一侧的流动,使流体尽可能多地流向并通过导风区1022向外出风。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一密封条108的两端分别沿宽度方向以及微孔区1024或导风区1022的轮廓,延伸至第二密封条110形成顶部密封条和底部密封条。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密封条108的两端沿微孔区1024或导风区1022沿宽度方向的轮廓延伸至第二密封条110形成顶部密封条和底部密封条,顶部密封条能够减少流体在出风过程中流向顶部的可能性,底部密封条能够减少流体在出风过程中流向底部的可能性,通过顶部密封条和底部密封条的共同作用,减少在出风过程中的流体流动损失,便于增加出风面板的出风量。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导风区1022靠近出风口的一侧边缘包括至少两条第一纵向密封筋1030,以由至少两条第一纵向密封筋1030构造出至少一个回风槽1032;和/或微孔区1024靠近出风口的一侧边缘包括至少两条第二纵向密封筋1034,以由至少两条第二纵向密封筋1034构造出至少一个回风槽1032。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由相邻的两条第一纵向密封筋1030构造形成回风槽 1032,从出风口流出的风流,能够通过流入回风槽1032,流入回风槽1032的风流能够通过反射传播,从格栅或微孔排出,进一步实现了防止了出风侧向泄露现象的产生。
实施例六: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微孔区1024上能够构设出多条条形筋,任意相邻的两条条形筋之间形成微孔区1024,每个微孔区1024开设多个微孔。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在微孔区上构设出多条条形筋,以通过条形筋,将微孔区划分为多个微孔区域,其中,条形筋的构造方式可以为在弧形板上避开筋位区域开设微孔的方式实现,也可以通过在曲面上设置凸出的筋条的方式实现,进而防止微孔区在制程过程或使用过程发生变形,进而提升微孔区的制备良率,以及降低拆装过程中产生变形的概率。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多条条形筋包括沿第一方向倾斜设置的第一组条形筋,以及沿第二方向倾斜设置的第二组条形筋,第一组条形筋与第二组条形筋通过交叉将微孔区划分为多个菱形的微孔区域。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将多条条形筋设置为分别沿第一方向设置的第一组条形筋,以及沿第二方向设置的第二组条形筋,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纵向对称,以在微孔区上构造出多个菱形的微孔区1024域,分别在每个菱形的微孔区 1024域上开设微孔,在满足无风感出风模式需求的前提下,提升了微孔区的美观性。
如图4与图5所示,在出风面板上增加遮挡区1028时,遮挡区1028的一种组合方式,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弧形出风面板102还包括:遮挡区1028,导风区1022、微孔区1024与遮挡区1028沿周向依次布设。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将导风区1022、微孔区1024与遮挡区1028沿周向依次平滑连接,按照俯视的角度,沿周向依次平滑连接,可以为沿顺时针连接,也可以为沿逆时针连接,采用该设置方式,在空调器开机后,可以先实现出风口与微孔区1024对应,以快速进入无风感运行模式。
另外,也可以交换导风区1022与微孔区1024的设置位置,即将导风区 1022、微孔区1024与遮挡区1028沿周向依次设置,采用该设置方式,在空调器开机后,可以首先通过导风模式以实现快速降温或升温,在导风模式下运行一段时间后,再进入无风感模式,通过多个微孔出风,以提升用户的使用舒适感。
实施例七:
基于对遮挡区1028表面构造的进一步限定,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遮挡区1028的外侧壁沿周向设置有多个平行设置的纵向凸起筋;遮挡区 1028的内侧壁在与纵向凸起筋对应的区域设置有多个纵向凹陷槽。
在该实施例中,遮挡区1028为了遮挡出风口,因此具体为实体密封板,通过在外侧壁上设置凸起筋,对应在内侧壁上形成凹陷槽,一方面,能够保证遮挡区1028板厚的厚度统一,另一方面,通过设置纵向凸起筋,能够提升遮挡区1028以及弧形出风面板102的整体强度。
实施例八:
如图5所示,在实施例五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了遮挡区加强筋,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遮挡区1028的内侧壁上还分别设置有多条横向加强筋1028A,以及与横向加强筋1028A交错设置的多条纵向加强筋1028B。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在遮挡区1028的内壁上增加多条横向加强筋1028A 与纵向加奖金,进一步提升了弧形出风面板102的强度,进而降低弧形出风面板102102变形的概率,提升制备良率。
其中,横向加强筋1028A与内侧壁平行设置。
实施例九:
如图6与图7所示,在实施例六的基础上,对纵向加强筋1028B的角度进行进一步限定,以根据倾斜角度确定对应的出模角度,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多条纵向加强筋1028B平行设置,并向遮挡区1028所在的侧边倾斜设置。
在该实施例中,导风区1022、微孔区1024与遮挡区1028沿周向依次布设,也即遮挡区1028的外侧边缘即为弧形出风面板102102的一侧边缘,通过将多条平行的纵向加强筋1028B设置为向该一侧边缘倾斜设置,在弧形出风板一体成型制备时,方便内侧壁一侧的模具出模,进而提升了弧形出风板的工艺制造性。
进一步地,纵向加强筋1028B的倾斜角度大于小于或等于30°,其中,倾斜角度表征了纵向加强筋1028B的倾斜趋势。
实施例十:
如图4所示,对微孔区1024的可拆卸结构进行进一步限定,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微孔区1024包括:微风面板框架1024A,导风区、微风面板框架1024A与遮挡区为一体成型结构;微孔板1024B,多个微孔开设于微孔板1024B上,微孔板1024B为钣金件,微孔板1024B能够拆卸组装于微风面板框架1024A上。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将微孔区设置为由微风面板框架1024A与与微孔板 1024B组装形成,一方面,将微孔板1024B单独作为一个零件,以开设多个微孔,能够降低加工难度,实现了微孔的制备,另一方面,通过将微孔板1024B 设置为可拆卸结构,方便了用户的拆卸清洗。
如图11所示,另外,在微风面板框架1024A的顶部设置有用于拆卸弧形出风面板102的凹槽结构1038,凹槽结构1038提供了拆卸操作空间,以通过凹槽结构1038实现弧线出风面板的拆卸与组装。
实施例十一:
对微孔区1024的可拆卸结构进行进一步限定,如图15所示,此时,导风区与微孔区作为可以可拆卸的出风组件,安装在出风面板的大框架上,出风组件包括导风板1022A与微孔板1024B,微孔板为铝合金钣金件,多个微孔开设于微孔板上,导风板1022A包括并行设置的导风区102与微风面板框架 1024A,微孔板能够拆卸组装于微风面板框架上,其中,出风框架和/或微风框架上设置有多个平行设置的框体加强筋1024C。
在该实施例中,弧形出风面板可以只包括设置有导风格栅的导风区以及设置有微孔的微孔区,并且弧形出风面板包括出风框架,以及能够拆卸安装于出风框架上的出风组件,出风组件包括导风板1022A与微孔板1024B,导风板 1022A上沿周向分别设置出风格栅与开口部,开口部形成微风面板框架 1024A,以组装微孔板1022B。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微孔的直径大于或等于0.8mm,并小于或等于1.5mm。
在微孔板1024B为钣金件时,微孔板上微孔的数量可以为大于或等于 45000,并小于或等于50000个。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实验体验表明,在限定微孔的数量范围以及微孔的直径大小范围内,能够满足大多数用户无风感的体验。
微孔的形状除了可以为圆形,也可以为长圆形、菱形、正方形或长方形等。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立式空调器,包括:如上述任一项实施例的所述旋转组件;
支撑底座,支撑底座的下部侧壁上开设有多个第三螺纹连接孔;弧形进风面板的下部开设有多个第四连接孔,其中,通过第三螺纹连接孔与第四连接孔配合,采用螺纹连接件将弧形进风面板固定于支撑底座上。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支撑底座,通过螺纹连接件实现支撑底座与弧形出风面板之间的固定连接,装配的稳定性更高。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还包括:第一装饰板;第二装饰板,与第一装饰板沿周向并排设置,并与第一装饰板之间具有指定周向距离,以构造为敞开区域,其中,弧形出风面板设置于第一装饰板与第二装饰板的内侧,并且导风区、微孔区与遮挡区中的任意一个能够对应设置于敞开区域。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一装饰板与第二装饰板的内侧沿轴向靠近安装旋转组件,在第一装饰板与第二装饰板之间形成用于出风的敞开区域,在导风区、微风面板与遮挡区中的任意一个对应旋转至敞开区域时,通过导风区导风,或通过微风面板实现无风感送风,或通过遮挡区关闭送风口。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支撑底座上还设置有支撑轴,支撑轴能够与第一滚动轴承的内圈配合套装。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在支撑底座上设置支撑轴,并与第一滚动轴承的内圈配合组装,在转动过程中,第一滚动轴承的外圈与内圈之间通过滚珠或滚轴等滚动件产生滚动摩擦,对应产生摩擦阻力,通过在摩擦阻力与传动结构施加的旋转动力之间达到平衡,实现弧形出风面板的平稳转动。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支撑底座上开设有插槽;第一装饰板和/ 或第二装饰板的底部内侧壁上设置有插接结构,其中,通过将插接结构插入插槽内,将第一装饰板和/或第二装饰板组装于支撑底座上。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4)
1.一种旋转组件,适用于立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组件包括:
弧形出风面板,所述弧形出风面板上设置有微孔区;
弧形进风面板,与所述弧形出风面板可拆卸对接组装;
驱动机构,组装于所述弧形进风面板的底部和/或顶部,所述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弧形进风面板与所述弧形出风面板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弧形进风面板上开设多个水平设置的进风网格,所述进风网格上布设有防尘网,所述进风网格沿周向向两侧延伸,所述弧形进风面板的两侧边缘沿轴向设置有多个卡槽;
所述弧形出风面板的两侧边缘沿所述周向设置有多个卡扣,所述卡扣沿周向向外延伸,
其中,通过所述卡扣与所述卡槽配合,使所述弧形进风面板与所述弧形出风面板配合组装,形成筒状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
顶部固定件,与所述弧形出风面板沿周向连接,所述顶部固定件的中心区域开设轴承通孔;
第一滚动轴承,过盈配合设置于所述轴承通孔内;
传动环,所述传动环内侧壁上开设有周向轮齿,所述传动环的上端面与所述顶部固定件的下端面配合固定;
传动齿轮,能够与所述周向轮齿啮合设置;
其中,传动电机带动所述传动齿轮转动,以通过所述传动环与所述顶部固定件驱动所述弧形出风面板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旋转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部固定件与所述传动环为一体成型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旋转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还包括:
扇形顶板,所述扇形顶板的内侧壁与所述顶部固定件的外周壁对应固定组装,所述扇形顶板上沿周向分布设置有多个条形齿,所述条形齿能够与角度传感器配合连接,
其中,所述顶部固定件带动所述扇形顶板转动时,通过所述角度传感器检测经过的所述条形齿的数量,确定所述弧形出风面板的旋转角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旋转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弧形出风面板还包括:
第一扇形板,水平设置于弧形出风面板的底部内侧,所述第一扇形板上设置有第一组连接孔;
第二扇形板,设置于所述第一扇形板的上方,并与所述第一扇形板平行设置;
所述旋转组件还包括旋转机构,包括:
转动接水盘,所述转动接水盘的上端面与所述第一扇形板的下端面贴合设置,所述转动接水盘上开设有引流槽,所述引流槽上沿周向开设多个排水孔,所述转动接水盘的下端面在所述排水孔的位置设置有排水柱;
第二滚动轴承,包括平行设置的顶部圆板与底部圆板,所述顶部圆板与所述转动接水盘固定连接,所述顶部圆板与所述底部圆板之间设置有卡环与多个滚珠,以使所述顶部圆板与所述底部圆板之间能够相对转动,
其中,所述旋转机构与所述弧形出风面板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弧形出风面板上还设置有导风区,所述导风区与所述微孔区沿周向并排设置,所述导风区开设有多个导风格栅,所述微孔区开设有多个微孔,
其中,通过所述驱动机构驱动所述弧形出风面板转动,以由所述导风区出风或由所述微孔区出风。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旋转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两个第一密封条,纵向设置于所述弧形出风面板的内壁上,并分别设于所述导风区与所述微孔区的外侧边缘。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旋转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密封条,沿长度方向设置于所述导风区与所述微孔区之间的微孔区所述内壁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旋转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条的两端分别沿宽度方向以及所述微孔区或所述导风区的轮廓,延伸至所述第二密封条形成顶部密封条和底部密封条。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旋转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出风面板还包括:
遮挡区,并且所述导风区、所述微孔区与所述遮挡区沿周向分别布设。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旋转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出风面板的内壁面设有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一密封条包括:
第一密封骨架,设于所述第一安装槽内,所述第一密封骨架上设有第一导向孔,所述第一安装槽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导向孔对应设置的第一连接孔,通过穿过所述第一导向孔以及所述第一连接孔的第一连接件实现所述第一密封骨架与所述弧形出风面板固定连接;
第一密封填充物,固设于所述第一密封骨架的至少一侧。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旋转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区与所述微孔区之间设有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二密封条包括:
第二密封骨架,设于所述第二安装槽内,所述第二密封骨架上设有第二导向孔,所述第二安装槽上设有与所述第二导向孔对应设置的第二连接孔,通过穿过所述第二导向孔以及所述第二连接孔的第二连接件实现所述第二密封骨架与所述弧形出风面板固定连接;以及
沿宽度方向分别固设于所述第二密封骨架两侧的两个第二密封填充物,
其中,回风槽分别设于所述第二密封填充物与所述微孔区之间以及所述第二密封填充物与所述导风区之间。
14.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旋转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微孔区上能够构设出多条条形筋,任意相邻的两条所述条形筋之间形成微孔区,每个所述微孔区开设所述多个微孔。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旋转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条条形筋包括沿第一方向倾斜设置的第一组条形筋,以及沿第二方向倾斜设置的第二组条形筋,所述第一组条形筋与所述第二组条形筋通过交叉,将所述微孔区划分为多个菱形的微孔区域。
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旋转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遮挡区的内侧壁上还分别设置有多条横向加强筋,以及与所述横向加强筋交错设置的多条纵向加强筋。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旋转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条纵向加强筋平行设置,并向所述遮挡区所在的侧边倾斜设置。
18.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旋转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微孔区包括:微风面板框架,其中,所述导风区、所述微风面板框架与所述遮挡区为一体成型结构;
微孔板,所述多个微孔开设于所述微孔板上,所述微孔板为铝合金钣金件,所述微孔板能够拆卸组装于所述微风面板框架上。
19.根据权利要求7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弧形出风面板包括出风框架与出风组件,所述出风组件能够拆卸组装于所述出风框架上;
所述出风组件包括导风板与微孔板,所述微孔板为铝合金钣金件,所述多个微孔开设于所述微孔板上,所述导风板上包括并行设置的所述导风区与微风面板框架,所述微孔板能够拆卸组装于所述微风面板框架上,
其中,所述出风框架和/或微风框架上设置有多个平行设置的框体加强筋。
2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旋转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微孔的直径大于或等于0.8mm,并小于或等于1.5mm。
21.一种立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20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组件;
支撑底座,所述支撑底座上还设置有支撑轴,所述支撑轴能够与所述旋转组件配合套装,以使所述旋转组件绕所述支撑转动。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立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装饰板;
第二装饰板,与所述第一装饰板沿周向并排设置,并与所述第一装饰板之间具有指定周向距离,以构造为敞开区域,
其中,弧形出风面板设置于所述第一装饰板与所述第二装饰板的内侧,并且导风区、微孔区与遮挡区中的任意一个能够对应设置于所述敞开区域。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立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底座上开设有插槽;
所述第一装饰板和/或所述第二装饰板的底部内侧壁上设置有插接结构,
其中,通过将所述插接结构插入所述插槽内,将所述第一装饰板和/或所述第二装饰板组装于所述支撑底座上。
24.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立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旋转组件中具有转动接水盘时,所述支撑底座还包括:
固定接水盘,设置于所述转动接水盘的下方,所述转动接水盘上的排水柱能延伸至所述固定接水盘的接水槽中,所述固定接水盘连接有冷凝水管。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0054538.4U CN207763072U (zh) | 2018-01-13 | 2018-01-13 | 旋转组件和立式空调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0054538.4U CN207763072U (zh) | 2018-01-13 | 2018-01-13 | 旋转组件和立式空调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7763072U true CN207763072U (zh) | 2018-08-24 |
Family
ID=631842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0054538.4U Active CN207763072U (zh) | 2018-01-13 | 2018-01-13 | 旋转组件和立式空调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7763072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167946A (zh) * | 2018-01-13 | 2018-06-15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旋转组件和立式空调器 |
CN111306105A (zh) * | 2020-03-31 | 2020-06-19 | 佛山市云米电器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出风阵列机构及应用其的出风设备 |
-
2018
- 2018-01-13 CN CN201820054538.4U patent/CN207763072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167946A (zh) * | 2018-01-13 | 2018-06-15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旋转组件和立式空调器 |
CN108167946B (zh) * | 2018-01-13 | 2024-07-12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旋转组件和立式空调器 |
CN111306105A (zh) * | 2020-03-31 | 2020-06-19 | 佛山市云米电器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出风阵列机构及应用其的出风设备 |
CN111306105B (zh) * | 2020-03-31 | 2022-03-25 | 佛山市云米电器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出风阵列机构及应用其的出风设备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7922388U (zh) | 出风面板组件和立式空调器 | |
CN107525169A (zh) | 空气处理模块和空调器 | |
CN108151157A (zh) | 立式空调器 | |
CN106839106A (zh) | 一种空调柜机 | |
CN207763072U (zh) | 旋转组件和立式空调器 | |
CN206222600U (zh) | 竖式壁挂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12179011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104848458B (zh) | 一种空气净化器 | |
CN105423429A (zh) | 超薄空调壁挂室内机 | |
CN105805912B (zh) | 引流部件及空调器 | |
CN207881025U (zh) | 空气处理模块和空调器 | |
CN206274183U (zh) | 双贯流空调室内机以及双贯流空调 | |
CN207334909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109028309A (zh) | 一种进出风口可调的空调 | |
CN207196666U (zh) |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 |
CN206600877U (zh) | 室外机出风降温装置及空调室外机 | |
CN108151155A (zh) | 出风面板组件和立式空调器 | |
CN212179010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05860239U (zh) | 双贯流空调室内机以及双贯流空调 | |
CN108151279A (zh) | 出风面板、旋转组件及落地式室内空调器 | |
CN105222309B (zh) | 立式空调器 | |
CN207648953U (zh) | 立式空调器 | |
CN108167946A (zh) | 旋转组件和立式空调器 | |
CN208205287U (zh) | 电视柜空调 | |
CN203857569U (zh) | 具有两个换热器的空调室内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