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274183U - 双贯流空调室内机以及双贯流空调 - Google Patents

双贯流空调室内机以及双贯流空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274183U
CN206274183U CN201620822023.5U CN201620822023U CN206274183U CN 206274183 U CN206274183 U CN 206274183U CN 201620822023 U CN201620822023 U CN 201620822023U CN 206274183 U CN206274183 U CN 20627418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channel
heat exchanger
indoor apparatus
mix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822023.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阳
蔡序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Wuhu Meizhi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Wuhu Meizhi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Wuhu Meizhi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0822023.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27418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2741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27418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贯流空调室内机以及双贯流空调,所述双贯流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竖直平行设置的两个贯流风轮,与所述两个贯流风轮对应的贯流风轮风道及设置在所述贯流风轮风道中的换热器,所述壳体的后侧形成有引风口,所述壳体的前侧形成有送风口,所述壳体内还形成有混合风道和引风风道,所述引风风道位于所述混合风道的后侧且与所述引风口相连,所述混合风道与所述引风风道和所述送风口相连,在所述混合风道前部有蜗舌组件,蜗舌组件与蜗壳组件之间限定出上述的贯流风轮风道,所述贯流风轮风道的出风口与所述混合风道相连。该双贯流空调室内机送风柔和,从而可以有效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Description

双贯流空调室内机以及双贯流空调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贯流空调室内机以及具有该双贯流空调室内机的双贯流空调。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空调室内机送出的风直接吹向用户时,如果风为冷风,用户将感觉较冷,如果风为热风,用户将感觉较热,这样会造成用户的不适感,从而降低用户的使用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双贯流空调室内机,该双贯流空调室内机送风柔和,从而可以有效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双贯流空调室内机,所述双贯流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竖直平行设置的两个贯流风轮,与所述两个贯流风轮对应的贯流风轮风道及设置在所述贯流风轮风道中的换热器,所述壳体的后侧形成有引风口,所述壳体的前侧形成有送风口,所述壳体内还形成有混合风道和引风风道,所述引风风道位于所述混合风道的后侧且与所述引风口相连,所述混合风道与所述引风风道和所述送风口相连,在所述混合风道前部有蜗舌组件,蜗舌组件与蜗壳组件之间限定出上述的贯流风轮风道,所述贯流风轮风道的出风口与所述混合风道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双贯流空调室内机,引风风道的非热交换风和从出风口排出的热交换风在混合风道内混合后形成混合风,混合风吹向用户的身体的各部分,混合风可以使得用户感觉柔和,从而可以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双贯流空调室内机还可以具有以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蜗舌组件具有围绕所述混合风道的混合风道左壁面、混合风道右壁面和混合风道底面,所述混合风道左壁面、所述混合风道右壁面和所述混合风道底面一体成型,所述蜗舌组件还包括与所述两个贯流风轮相邻且沿竖向延伸的蜗舌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后壳体上形成有与所述引风口连通的引风风道,所述后壳体还包括环绕所述引风风道的引风风道左壁面、引风风道右壁面、引风风道顶面和引风风道底面,所述引风风道左壁面、所述引风风道右壁面、所述引风风道顶面和所述引风风道 底面一体成型,所述引风口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背板部和第二背板部,所述第一背板部与所述引风风道左壁面连接并一体成型以形成左侧加强部,所述第二背板部与所述引风风道右壁面连接并一体成型以形成右侧加强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两个所述蜗舌体分别与所述混合风道左壁面、所述混合风道右壁面一体成型;或两个所述蜗舌体分别与所述混合风道左壁面、所述混合风道右壁面为分体式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引风风道沿竖向设置且为长条形,所述引风风道底面与所述双贯流空调室内机的壳体的底面距离为0.6m-1.1m,所述引风风道顶面与所述双贯流空调室内机的壳体的底面距离为1.65m-1.85m。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引风风道左壁面和所述引风风道右壁面为外凸的弧形,所述引风风道左壁面和所述引风风道右壁面之间的距离从后向前呈递减趋势,且在向前递减的终点区域形成有沿竖向延伸且为长条形的负压区域。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双贯流空调室内机还包括:下部后壳体,所述后壳体与所述下部后壳体为分体部件且彼此固定,所述后壳体位于所述下部后壳体的上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后壳体内的底部设置有换热器固定架,所述后壳体的两个相对侧壁的内壁面上设置有支撑凸台,所述换热器固定架支撑在所述支撑凸台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双贯流空调室内机还包括:送风组件,送风组件包括电机固定架,所述电机固定架固定安装有两个电机,所述两个电机的电机轴穿过所述电机固定架的两个轴孔并连接到所述两个贯流风轮,所述电机固定架位于所述混合风道之上,并且所述两个贯流风轮分别位于所述混合风道的两侧,所述双贯流空调室内机送风组件还包括形成两个贯流风轮风道侧壁的蜗壳组件,所述蜗壳组件与所述电机固定架连接,并分别位于所述混合风道的两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电机固定架的后侧设置有两个电机固定架连接部;所述电机固定架上设置有电机固定架蜗壳连接部,所述电机固定架蜗壳连接部与蜗壳组件可拆卸地相连;所述电机固定架上设置有电机固定架蜗舌连接部,所述电机固定架蜗舌连接部与蜗舌组件可拆卸地相连;所述电机固定架上设置有电机固定架换热器连接部,所述电机固定架换热器连接部与换热器可拆卸地相连。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双贯流空调室内机还包括:换热器固定架,所述换热器固定架位于所述混合风道下方,且换热器固定架在混合风道两侧分别设置有两个轴承,所述两个轴承分别可枢转地连接所述两个贯流风轮的下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换热器固定架的后侧设置有换热器固定架连接部;所述换热器固定架上设置有换热器固定架蜗壳连接部,所述换热器固定架蜗壳连接部与蜗壳组 件可拆卸地相连;所述换热器固定架上设置有换热器固定架蜗舌连接部,所述换热器固定架蜗舌连接部与蜗舌组件可拆卸地相连;所述换热器固定架上设置有换热器连接部,所述换热器连接部与换热器可拆卸地相连。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在所述后壳体的内壁面分别设置有位于所述引风口左右两侧的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二连接结构,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位于所述引风口的上方且所述第二连接结构位于所述引风口的下方;所述双贯流空调室内机还包括:两根上支撑柱和两根下支撑柱,每根所述上支撑柱的上端与所述电机固定架和所述第一连接结构相连,每根所述上支撑柱的下端与所述换热器固定架和所述第二连接结构固定,每根所述下支撑柱的上端与所述第二连接结构相连,每根所述下支撑柱的下端与所述双贯流空调室内机的底盘相连。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双贯流空调室内机还包括:整体式支撑柱,所述整体式支撑柱与所述后壳体相连,所述整体式支撑柱还与所述电机固定架和所述换热器固定架相连;在所述后壳体的内壁面分别设置有位于所述引风口左右两侧的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二连接结构,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位于所述引风口的上方且所述第二连接结构位于所述引风口的下方;每根所述整体式支撑柱与所述电机固定架和所述第一连接结构相连,每根所述整体式支撑柱与所述换热器固定架和所述第二连接结构固定,其中,所述整体式支撑柱的上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相连且下端与所述第二连接结构相连;或所述整体式支撑柱的上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相连且中部或中下部与所述第二连接结构相连,所述整体式支撑柱的下端与双贯流空调室内机的的底盘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双贯流空调,包括上述的双贯流空调室内机。
所述双贯流空调与上述双贯流空调室内机的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再详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贯流空调室内机的主视图一;
图2是沿图1中A-A方向的剖视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贯流空调室内机的主视图二;
图4是沿图3中B-B方向的剖视图;
图5是电机、电机固定架、蜗舌组件和换热器固定架的立体图;
图6是电机固定架、换热器和换热器固定架的立体图;
图7是换热器和蜗壳组件的立体图;
图8是后壳体和下部后壳体的主视图;
图9是后壳体、下部后壳体和换热器的主视图;
图10是后壳体和下部后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后壳体、下部后壳体和换热器固定架的立体图;
图12是后壳体和电机固定架的立体图;
图13是蜗舌组件的立体图;
图14是换热器固定架的立体图;
图15是双贯流空调室内机的侧向剖视图;
图16是电机固定架、换热器固定架和支撑柱的配合示意图;
图17是电机固定架、换热器固定架、上支撑柱和下支撑柱的配合示意图;
图18是后壳体和下部后壳体的立体图;
图19是电机固定架、换热器固定架、支撑柱和底盘的配合示意图。
附图标记:
双贯流空调室内机1000;
壳体100;前壳体110;后壳体120;引风风道左壁面121;引风风道右壁面122;引风风道顶面123;引风风道底面124;第一背板部125;第二背板部126;左侧加强部127;右侧加强部128;支撑凸台129;第一连接结构131;第二连接结构132;
引风口a;送风口b;进风口c;出风口d;
混合风道130;导风板140;导风格栅141;装饰板150;
引风风道170;支撑柱180;上支撑柱181;下支撑柱182;
左侧进风格栅190;右侧进风格栅191;底盘192;
贯流风轮200;贯流风轮风道210;
换热器300;换热器固定架310;轴承311;换热器固定架蜗壳连接部313;换热器固定架蜗舌连接部314;换热器连接部315;换热器连接板320;
蜗舌组件400;混合风道左壁面410;混合风道右壁面420;混合风道底面430;
蜗壳组件500;下部后壳体600;
电机700;电机固定架710;轴孔711;翻边结构712;电机固定架连接部713;电机固定架蜗壳连接部714;电机固定架蜗舌连接部715;电机固定架换热器连接部71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该空调室内机为双贯流空调室内机1000。
如图2和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贯流空调室内机1000可以包括:壳体 100、两个贯流风轮200、两个换热器300,两个贯流风轮200和两个换热器300一一对应,两个贯流风轮200竖直设置,而且两个贯流风轮200彼此平行。两个贯流风轮200和两个换热器300均设置在壳体100内,当然,双贯流空调室内机1000还可以包括其他机械部件,例如,蜗舌组件400和蜗壳组件500,蜗舌组件400和蜗壳组件500限定出贯流风轮风道210,贯流风轮200与贯流风轮风道210相对应,每个贯流风轮200分别设置在对应的贯流风轮风道210内。
如图2和图4所示,壳体100上可以形成有两个进风口c、一个引风口a和一个送风口b,两个进风口c形成在壳体100的左右两侧,具体地,壳体100可以包括前壳体110和后壳体120,两个进风口c形成在后壳体120上,每个贯流风轮风道210还对应有出风口d,换言之,每个贯流风轮风道210对应有一个进风口c和一个出风口d,从进风口c进入的风在贯流风轮风道210内与换热器300进行热交换,热交换后的风通过对应的出风口d排出贯流风轮风道210。
如图2和图4所示,壳体100内还形成有混合风道130,混合风道130与两个出风口d相连通,引风口a形成在壳体100的后侧,送风口b形成在壳体100的前侧,具体地,引风口a形成在后壳体120的后侧,送风口b形成在前壳体110的前侧。而且混合风道130分别与送风口b和引风口a相连,从引风口a进入的风可以与从出风口d排出的冷风在混合风道130内混合,混合均匀的风从送风口b送出以吹向用户的身体各部分,从而可以使得用户感觉舒适。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方向均以用户站在双贯流空调室内机1000的前方来定义的,下述涉及到的方向均按照此定义。另外,从引风口a进入的风为非热交换风,从出风口d排出的风为热交换风,混合风为热交换风和非热交换风混合后形成的风。
如图1-图4所示,在混合风道130前部设置有蜗舌组件400,下面对双贯流空调室内机1000的蜗舌组件400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5和图13所示,蜗舌组件400具有围绕混合风道130的混合风道左壁面410、混合风道右壁面420和混合风道底面430,其中,混合风道顶面也可以作为蜗舌组件400的一部分,当然混合风道顶面还可以由壳体100中的前壳体110的一部分构成。可选地,混合风道左壁面410、混合风道右壁面420可以为流线型曲面,流线型曲面可以有利于混合风道130引导混合风流向送风口b,而且可以便于混合风的扩散,从而可以扩大混合风的吹送范围。
混合风道左壁面410、混合风道右壁面420和混合风道底面430一体成型。可以理解的是,一体成型的混合风道左壁面410、混合风道右壁面420和混合风道底面430可以使得蜗舌组件400结构简单且可靠,以及可以使得双贯流空调室内机1000制造成本得以降低。而且,混合风道左壁面410、混合风道右壁面420、混合风道顶面和混合风道底面430可以限 定出混合风道130的一部分,从而可以使得混合风道130设置合理。
另外,由于混合风道130设置在壳体100的内侧,这样将给双贯流空调室内机1000的装配带来一定难度,一体成型的混合风道左壁面410、混合风道右壁面420和混合风道底面430可以降低双贯流空调室内机1000的装配难度,以及可以提高双贯流空调室内机1000的装配效率。
当混合风道顶面为蜗舌组件400的一部分时,混合风道左壁面410、混合风道右壁面420和混合风道底面430可以与混合风道顶面为一体成型结构。
蜗舌组件400还可以包括与两个贯流风轮200相邻的蜗舌体,蜗舌体沿竖向方向延伸,其中蜗舌体的高度可以与贯流风轮200的高度接近。
蜗壳组件500为两个,两个蜗壳组件500分别与两个蜗舌组件400中的蜗舌体相对应,蜗壳组件500与对应的蜗舌组件400限定出换热空气的出风口d,出风口d处设置有导风板140,导风板140可以用于开闭出风口d,当导风板140打开出风口d时,出风口d连通贯流风轮风道210和混合风道130。其中,在蜗壳组件侧还设置有导风板140的枢转轴,这样当导风板140打开出风口d时,导风板140可以将从出风口d排出的风导向混合风道130,从而可以便于热交换风与从引风口a进入的非热交换风混合,然后形成混合风,混合均匀的混合风可以从混合风道130流出,并且从送风口b送向用户。
具体地,如图4所示,在导风板140关闭出风口d时导风板140的外表面与出风口d大体上平齐。这样导风板140的外表面可以与相对应的混合风道左壁面410或者混合风道右壁面420在同一表面上,从而可以使得位于左侧的导风板140和混合风道左壁面410之间以及位于右侧的导风板140和混合风道右壁面420之间线型流畅,进而可以提升双贯流空调室内机1000的外观美观性。
可选地,混合风道左壁面410、混合风道右壁面420上可以分别设置有导风板收纳槽,导风板收纳槽用于至少部分地收纳导风板140。优选地,导风板收纳槽可以整体收纳导风板140。通过设置导风板收纳槽,可以使得关闭出风口d的导风板140的朝向贯流风轮200的侧面的至少一部分隐藏在导风板收纳槽内,从而可以使得导风板140收纳方便且适宜,还可以提升双贯流空调室内机1000的外观美观性。具体地,导风板收纳槽可以开设在出风口d处。
如图2和图4所示,导风板140的朝向对应侧的贯流风轮200的侧面上可以设置有上下间隔开的多组导风格栅141。导风格栅141可以将从出风口d排出的热交换风导向混合风道130内,从而可以提高双贯流空调室内机1000的工作效率。其中,导风板140的背离对应侧的贯流风轮200的侧面为光滑面,这样导风板140的外表面为光滑面,从而可以提升双贯流空调室内机1000的外观美观性。优选地,每一侧的导风板140可以分为前后间隔设置的两个。两个间隔开的导风板140可以合理设置打开角度,从而可以更好地引导从出风口d排出的热交换风。
其中,上述的出风口d即为贯流风轮风道210的出风口d,出风口d可以连通混合风道130和贯流风轮风道210,这样在出风口d的后侧可以形成有真空引流区域,真空引流区域可以沿竖向方向延伸,真空引流区域可以引导气流从引风口a进入混合风道130内,然后在混合风道130内与从出风口d排出的热交换风混合以形成混合风。
蜗舌体的布置方式有多种,例如,两个蜗舌体可以分别与混合风道左壁面410、混合风道右壁面420一体成型。换言之,位于左侧的蜗舌体与混合风道左壁面410一体成型,位于右侧的蜗舌体与混合风道右壁面420一体成型。这样可以进一步地提高蜗舌组件400的结构整体性,从而可以降低双贯流空调室内机1000的装配难度,以及可以提高双贯流空调室内机1000的装配效率。
又如,两个蜗舌体可以分别与混合风道左壁面410、混合风道右壁面420为分体式结构。换言之,位于左侧的蜗舌体与混合风道左壁面410分别单独设计,位于右侧的蜗舌体与混合风道右壁面420分别单独设计。两个蜗舌体可以分别固定在相应的混合风道左壁面410和混合风道右壁面420上,例如,两个蜗舌体可以分别与混合风道左壁面410、混合风道右壁面420通过螺纹紧固件紧固。换言之,位于左侧的蜗舌体可以与混合风道左壁面410通过螺纹紧固件紧固,位于右侧的蜗舌体可以与混合风道右壁面420通过螺纹紧固件紧固。又如,两个蜗舌体可以分别与混合风道左壁面410、混合风道右壁面420通过卡扣结构紧固。位于左侧的蜗舌体与混合风道左壁面410通过卡扣结构紧固,位于右侧的蜗舌体与混合风道右壁面420通过卡扣结构紧固。当然,两个蜗舌体还可以采取一个通过螺纹紧固件紧固且另一个通过卡扣结构紧固在相对应的混合风道左壁面410和混合风道右壁面420。
可选地,蜗舌组件400的朝向换热器300的侧面上可以设置有保温层。可以理解的是,从进风口c进入的风在贯流风轮风道210内与换热器300换热后温度降低,保温层可以至少一定程度上避免温度较低的冷风与外部环境换热,从而可以提高双贯流空调室内机1000的工作效率,以及可以降低双贯流空调室内机1000的能量损失。具体地,保温层与蜗舌组件400可以通过胶粘层固定,保温层的高度可以与蜗舌组件400的竖向高度接近,胶粘层可以较好地将保温层粘接在蜗舌组件400的朝向换热器300的侧面上。或者,保温层与蜗舌组件400可以通过保温层固定板固定。可以理解的是,保温层可以固定在保温层固定板上,然后保温层固定板可以固定在蜗舌组件400的朝向换热器300的侧面上。
当然,蜗舌组件400的朝向换热器300的侧面上同样可以设置有保温层,壳体100的一部分的朝向换热器300的侧面上也可以设置有保温层。
可选地,蜗舌组件400朝向换热器300的一端设置有连接部,连接部与对应的换热器连 接板320连接。换言之,换热器300通过换热器连接板320连接在蜗舌组件400的朝向换热器300的一端上的连接板。换热器连接板320可以与连接部固定连接,例如,换热器连接板320与连接部通过紧固件固定。
如图2和图4所示,蜗舌体朝向贯流风轮200的端面与对应的混合风道左壁面410或混合风道右壁面420之间的夹角为α,α满足关系式:25°≤α≤65°。蜗舌体朝向贯流风轮200的端面为蜗舌体朝向换热器300的相反的端面。通过合理设置夹角α,可以使得蜗舌体和蜗壳组件500之间限定出的出风口d角度适宜,而且出风顺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如图1和图3所示,双贯流空调室内机1000还可以包括:装饰板150,装饰板150设置在蜗舌组件400的下部,并且装饰板150的上沿与蜗舌组件400的前下沿邻接。这样装饰板150和蜗舌组件400衔接顺畅,从而可以使得双贯流空调室内机1000的整体线型流畅,可以提升双贯流空调室内机1000的外观美观性。
可选地,混合风道底面430上可以设置有底面出口,底面出口处设置有可开闭底面出口的底面出口盖板。这样双贯流空调室内机1000可以在底面出口处放置相应的物品,例如,加湿器和熏香片等,底面出口可以构造为熏香出口和/或加湿出口。加湿器可以通过底面出口向外喷出湿润的空气,湿润的空气在混合风道130内与热交换风和非热交换风混合,然后混合风吹向用户,从而可以提高室内的空气湿度,可以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当然,熏香片可以通过底面出口向外散发香气,香气可以混合在混合风内以吹向用户,从而可以使得室内空气充满香味,可以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一下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贯流空调室内机1000的后壳体120。
如图8、图10和图18所示,后壳体120上形成有与引风口a连通的引风风道170,从引风口a进入的非热交换风可以进入到引风风道170内。
后壳体120还可以包括环绕引风风道170的引风风道左壁面121、引风风道右壁面122、引风风道顶面123和引风风道底面124,引风风道左壁面121、引风风道右壁面122、引风风道顶面123和引风风道底面124一体成型,一体成型的引风风道左壁面121、引风风道右壁面122、引风风道顶面123和引风风道底面124可以使得后壳体120结构简单且可靠,而且可以降低后壳体120的制造成本。另外,一体成型的引风风道左壁面121、引风风道右壁面122、引风风道顶面123和引风风道底面124还可以降低后壳体120的装配难度,可以提高双贯流空调室内机1000的装配效率。
如图11和图12所示,引风口a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背板部125和第二背板部126,第一背板部125与引风风道左壁面121连接并一体成型以形成左侧加强部127,第二背板部126与引风风道右壁面122连接并一体成型以形成右侧加强部128。一体成型的第一背板部125与引风风道左壁面121可以有效提高后壳体120的左侧的结构强度,一体成型的第二背 板部126与引风风道右壁面122可以有效提高后壳体120的右侧的结构强度,从而可以使得后壳体120支撑壳体100内的一些机械部件,例如,图9所示的电机700、换热器300和贯流风轮200,进而可以更好地提高双贯流空调室内机1000的结构可靠性,以及可以延长双贯流空调室内机1000的使用寿命。
其中,如图18所示,引风风道170可以沿竖向设置,而且引风风道170设置成为长条形,长条形的引风风道170可以便于与长条形的引风口a相对应,从而可以提升非热交换风的进入量。混合风道130也可以为长条形。
引风风道底面124与双贯流空调室内机1000的壳体100的底面距离为0.6m-1.1m,引风风道顶面123与双贯流空调室内机1000的壳体100的底面距离为1.65m-1.85m。双贯流空调室内机1000的底面可以为底盘192,引风风道底面124到底盘192的距离可以为0.6m-1.1m,引风风道顶面123到底盘192的距离可以为1.65m-1.85m。通过合理设置引风风道底面124和引风风道顶面123到底盘192的距离,可以使得从送风口b吹出的风送向用户所在的区域,而且风可以吹向用户的大部分部位,从而可以提升用户的舒适性。另外,这样引风风道底面124到底盘192的距离较远,从而可以避免灰尘进入到引风风道170内,可以避免灰尘混入到混合风内,进而可以提升双贯流空调室内机1000的工作可靠性。
具体地,引风风道左壁面121和引风风道右壁面122可以为外凸的弧形,而且引风风道左壁面121和引风风道右壁面122之间的距离从后向前呈递减趋势。换言之,位于引风风道左壁面121和引风风道右壁面122之间的引风风道170为从后向前呈渐缩状态,从而可以使得室内的自然风易于通过引风口a进入引风风道170内,进而可以提高双贯流空调室内机1000的工作可靠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如图10和图11所示,在后壳体120的内壁面可以分别设置有位于引风口a左右两侧的第一连接结构131,第一连接结构131可以位于引风口a上面。第一连接结构131可以用于连接壳体100内的其他机械部件,例如,如图9所示,第一连接结构131可以用于与电机固定架710相连。这样第一连接结构131可以将电机固定架710固定在后壳体120的内壁面上,电机固定架710可以用于固定电机700,电机700可以与贯流风轮200电连接,电机700可以驱动贯流风轮200转动。
其中,如图12所示,电机固定架710的后侧可以设置有两个电机固定架连接部713,电机固定架连接部713与第一连接结构131相对应,这样第一连接结构131为两个,通过电机固定架连接部713和第一连接结构131的配合,电机固定架710固定在后壳体120的内壁面上。
其中,双贯流空调室内机1000可以包括:电机固定架710、底盘192和支撑柱180,支撑柱180为整体式支撑柱,该整体式支撑柱从上向下延伸且为整体结构,支撑柱180与后壳体120相连,而且支撑柱180还与电机固定架710和底盘192相连。
如图16和图19所示,第一连接结构131可以通过两根支撑柱180与电机固定架710相连。两根支撑柱180可以在上下方向上延伸,而且两个支撑柱180可以在左右方向上间隔开设置,每个支撑柱180可以对应一个第一连接结构131,这样每个第一连接结构131可以通过对应的支撑柱180与电机固定架710连接相固定连接。支撑柱180可以固定在后壳体120的内壁面上。支撑柱180可以有效在上下方向上支撑电机固定架710,从而可以提高电机固定架710在后壳体120上的安装可靠性,进而可以保证电机700在壳体100内的设置可靠性,可以提高双贯流空调室内机1000的结构可靠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优选实施例,如图12所示,在后壳体120的内壁面可以分别设置有位于引风口a左右两侧的第二连接结构132,第二连接结构132位于引风口a下面。第二连接结构132可以用于连接设置在壳体100内的机械部件,例如,双贯流空调室内机1000还可以包括:换热器固定架310,第二连接结构132可以用于与换热器固定架310相连。第二连接结构132位于第一连接结构131的下方。
如图9所示,换热器300可以安装固定在换热器固定架310上,换热器固定架310的后侧可以设置有换热器固定架连接部,换热器固定架连接部可以为两个,每个换热器固定架连接部均对应有一个第二连接结构132,换言之,第二连接结构132为两个。
其中,如图16和图19所示,第二连接结构132可以通过两根支撑柱180与换热器固定架310相连。也就是说,两个第二连接结构132可以分别通过两根支撑柱180与换热固定架连接部固定连接,支撑柱180可以沿上下方向延伸,两个支撑柱180可以在左右方向上间隔开设置。支撑柱180可以在上下方向上有效支撑换热器固定架310,从而可以提高换热器固定架310在壳体100内的安装可靠性,进而可以提高换热器300在壳体100内的安装可靠性,可以提高双贯流空调室内机1000的结构可靠性。如图19所示,整体式支撑柱还可以向下延伸至壳体的底盘192处,底盘192与后壳体120相连,底盘192还可以与整体式支撑柱的下端相连。其中,整体式支撑柱的中部或者中下部与第二连接结构132相连,而且换热器固定架310与整体式支撑柱的中部或者中下部相连。
可选地,整体式支撑柱可以为金属柱体结构,金属柱体结构可以保证支撑柱180的结构强度,从而可以使得支撑柱180在上下方向上更好地支撑电机固定架710和换热器固定架310。而且整体式支撑柱还可以为中空的结构,中空的金属柱体结构可以有效降低支撑柱180的重量,从而可以使得双贯流空调室内机1000的重量得以降低,以及可以使得双贯流空调室内机1000的成本得以降低。
另外,金属柱体结构上还可以设置有折边,折边至少一定程度上可以强化整体式支撑柱的结构强度,从而可以使得整体式支撑柱更好地支撑和固定双贯流空调室内机1000的各部 件。
而且,中空的整体式支撑柱可以具有与后壳体120相连接的连接面,连接面与后壳体120上相对应的表面平行且彼此贴靠,紧固件可以将后壳体120和连接面贯穿以将两者固定在一起,从而可以保证整体式支撑柱和后壳体120之间的固定可靠性。
进一步地,如图11和图12所示,后壳体120的两个相对侧壁的内壁面上可以设置有支撑凸台129,换热器固定架310支撑在支撑凸台129上。支撑凸台129可以有效支撑换热器固定架310的一部分,换热器固定架310可以先放置在两个支撑凸台129上,然后再通过第二连接结构132与后壳体120进行固定连接,这样可以使得换热器固定架310安装效率高,而且安装可靠。优选地,支撑凸台129可以为楔形的中空结构,中空结构可以在保证支撑凸台129有效支撑换热器固定架310的同时,还可以降低双贯流空调室内机1000的重量。
可选地,换热器固定架310上还可以设置有接水装置,例如,换热器固定架310上还可以设置有接水槽,又如,换热器固定架310的下面可以设置有接水盘。通过设置接水装置,可以有效提高双贯流空调室内机1000的工作可靠性,以及使用安全性。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与第一连接结构131配合的支撑柱180和上述的与第二连接结构132配合的支撑柱180可以为同一支撑柱180,换言之,如图16所示,双贯流空调室内机1000可以包括:两个支撑柱180,两个支撑柱180可以支撑在电机固定架710和换热器固定架310之间,例如,每根支撑柱180的上端与电机固定架710和第一连接结构131相连,每根支撑柱180的下端与换热器固定架310和第二连接结构132固定连接。或者,整体式支撑柱的上端可以与第一连接结构131相连,整体式支撑柱的中部或者中下部与第二连接结构132相连,整体式支撑柱的下端与底盘192相连。
当然,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如图17所示,上述的与第一连接结构131配合的支撑柱180和上述的与第二连接结构132配合的支撑柱180还可以为两个不同的支撑柱180,例如,双贯流空调室内机1000可以包括上支撑柱181和下支撑柱182,上支撑柱181和下支撑柱182分别为两根,每根上支撑柱181的上端与电机固定架710和第一连接结构131相连,每根上支撑柱181的下端与换热器固定架310和第二连接结构132固定,每根下支撑柱182的上端与第二连接结构132相连,每根下支撑柱182的下端与双贯流空调室内机1000的底盘192相连。通过设置上支撑柱181和下支撑柱182,可以有效提高电机固定架710和换热器固定架310在壳体100内的安装可靠性,从而可以提高电机700和换热器300在壳体100内的安装可靠性,进而可以提高双贯流空调室内机1000的结构可靠性。
其中,上支撑柱181和下支撑柱182可以上下邻接,而且上支撑柱181和下支撑柱182在竖向上正对。这样上支撑柱181和下支撑柱182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对电机固定架710和换热器固定架310的支撑程度,从而可以更好地保证电机700和换热器300在壳体100内的安装可靠性。
可选地,上支撑柱181和下支撑柱182可以为中空的金属柱体结构。金属柱体结构可以保证上支撑柱181和下支撑柱182的结构强度,从而可以使得上支撑柱181和下支撑柱182在上下方向上更好地支撑电机固定架710和换热器固定架310。而且中空的金属柱体结构可以有效降低上支撑柱181和下支撑柱182的重量,从而可以使得双贯流空调室内机1000的重量得以降低,以及可以使得双贯流空调室内机1000的成本得以降低。
可选地,上支撑柱181和下支撑柱182还可以一体成型以构成从上向下延伸的整体式支撑柱。这样整体式的支撑柱结构简单,而且支撑效果较好,从而可以至少一定程度上提升双贯流空调室内机1000的结构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后壳体120的内壁面上可以设置有加强结构。例如,加强结构可以为水平延伸的加强筋;又如,加强结构可以为竖直延伸的加强筋;再如,加强结构可以为水平延伸的加强筋和竖直延伸的加强筋,换言之,加强结构可以为交错的加强筋。通过设置加强筋,可以有效加强后壳体120的结构强度,从而可以使得后壳体120更好地固定电机固定架710和换热器固定架310,进而可以保证电机700和换热器300在壳体100内的安装可靠性。
引风风道左壁面121和引风风道右壁面122之间的距离从后向前呈递减趋势,而且在向前递减的终点区域形成有沿竖向延伸且为长条形的负压区域。也就是说在引风风道170的远离引风口a的末端区域形成有负压区域,负压区域沿竖向延伸,而且负压区域呈长条形,具体地,负压区域的高度可以与引风风道170的高度接近或者相同。负压区域可以至少一定程度上引导自然风从引风口a进入到引风风道170内,并且该自然风为非热交换风,非热交换风和从出风口d排出的热交换风可以在混合风道130的前段部分混合以形成混合风。
下面描述一下第一背板部125和第二背板部126,如图11所示,第一背板部125的左侧面可以设置有左侧进风格栅190,第二背板部126的右侧面可以设置有右侧进风格栅191。左侧进风格栅190可以设置在位于左侧的进风口c处,右侧进风格栅191可以设置在位于右侧的进风口c处,通过设置左侧进风格栅190和右侧进风格栅191,可以使得从进风口c进入的风进风自然且顺畅。
可选地,第一背板部125与第二背板部126左右对称设置。第一背板部125和第二背板部126可以关于混合风道130的垂直于送风口b的中轴线对称设置,这样可以使得双贯流空调室内机1000结构简单且两侧进风均匀,从而可以提高双贯流空调室内机1000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如图15所示,双贯流空调室内机1000还可以包括:下部后壳体600,后壳体120与下部后壳体600为分体部件,而且后壳体120与下部后壳体600彼此固定,后壳体120位于下部后壳体600的上面。这样后壳体120和下部后壳体600之间的高度适宜,可以 降低后壳体120和下部后壳体600的制造难度,以及可以降低双贯流空调室内机1000的制造成本。
下面参考附图详细描述一下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贯流空调室内机1000的送风组件。
送风组件可以包括:电机700、电机固定架710、贯流风轮200和蜗壳组件500,上述的电机700、贯流风轮200和蜗壳组件500均为两个,例如,位于左侧的电机700安装在电机固定架710的左侧上,电机固定架710上设置有轴孔711,位于左侧的电机700的电机轴穿过电机固定架710的左侧的轴孔711并连接到位于左侧的贯流风轮200上。位于右侧的电机700安装在电机固定架710的右侧上,电机固定架710上设置有轴孔711,位于右侧的电机700的电机轴穿过电机固定架710的右侧的轴孔711并连接到位于右侧的贯流风轮200上。两个电机700、两个贯流风轮200和两个蜗壳组件500分别位于混合风道130的两侧,位于左侧的蜗壳组件500形成位于左侧的贯流风轮风道210的侧壁,位于右侧的蜗壳组件500形成位于右侧的贯流风轮风道210的侧壁,位于左侧的蜗壳组件500与电机固定架710连接,位于右侧的蜗壳组件500与电机固定架710连接。如图6和图7所示,这样两侧的电机700、贯流风轮200和蜗壳组件500可以与电机固定架710形成一个整体,然后整体安装在壳体100内,从而可以提高双贯流空调室内机1000的安装效率,以及可以降低双贯流空调室内机1000的安装难度。
其中,如图6所示,电机固定架710的边缘可以设置有翻边结构712,翻边结构712可以至少一定程度上增加电机固定架710和壳体100之间的接触面积,以及可以便于电机固定架710和壳体100之间的固定连接,从而可以提高电机固定架710在壳体100内的安装可靠性。翻边结构712可以围绕电机固定架710的左边缘、右边缘和后边缘设置。
其中,壳体100的内壁面上可以设置有凸板,凸板可以位于壳体100的内壁面的左侧和右侧,凸板可以用于支撑电机固定架710的左边缘和右边缘,从而可以提高电机固定架710在壳体100内的安装可靠性,进而可以保证电机700在壳体100内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如图6和图12所示,电机固定架710上可以设置有电机固定架蜗壳连接部714,电机固定架蜗壳连接部714与蜗壳组件500可拆卸地相连。通过设置电机固定架蜗壳连接部714,可以使得蜗壳组件500与电机固定架710相连,从而可以保证送风组件的整体结构可靠性。
如图6所示,电机固定架710上还可以设置有电机固定架蜗舌连接部715,电机固定架蜗舌连接部715与蜗舌组件400可拆卸地相连。通过设置电机固定架蜗舌连接部715,可以使得蜗舌组件400与电机固定架710相连,从而可以保证送风组件的整体结构可靠性。
电机固定架710上还可以设置有电机固定架换热器连接部716,电机固定架换热器连接 部716与换热器300可拆卸地相连。通过设置电机固定架换热器连接部716,可以使得电机固定架710和换热器300的上端相连,从而可以保证换热器300在送风组件内的可靠性,可以保证送风组件的整体结构可靠性。
如图14所示,换热器固定架310位于混合风道130下方,而且换热器固定架310在混合风道130两侧分别设置有两个轴承311,两个轴承311分别可枢转地连接两个贯流风轮200的下端。换言之,换热器固定架310上的轴承311用于支承贯流风轮200的下端,从而可以保证贯流风轮200在电机固定架710和换热器固定架310之间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如图14所示,换热器固定架310上可以设置有换热器固定架蜗壳连接部313,换热器固定架蜗壳连接部313与蜗壳组件500可拆卸地相连。通过设置换热器固定架蜗壳连接部313,可以使得蜗壳组件500与换热器固定架310相连,从而可以保证送风组件的整体结构可靠性。
换热器固定架310上还可以设置有换热器固定架蜗舌连接部314,换热器固定架蜗舌连接部314与蜗舌组件400可拆卸地相连。通过设置换热器固定架蜗舌连接部314,可以使得蜗舌组件400与换热器固定架310相连,从而可以保证送风组件的整体结构可靠性。
如图14所示,换热器固定架310上还可以设置有换热器连接部315,换热器连接部315与换热器300可拆卸地相连。通过设置换热器连接部315,可以使得换热器固定架310和换热器300的上端相连,从而可以保证换热器300在送风组件内的可靠性,可以保证送风组件的整体结构可靠性。
上面多个实施例已经详细介绍了本实用新型的双贯流空调室内机1000,然而上述多个实施例中的描述仅是示意性的,且技术特征和/或技术方案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可以进行组合,例如可将两个技术特征进行组合形成新的方案,又如可将三个或更多个技术特征进行组合形成新的方案,或者将两个、三个或更多个技术方案进行组合形成新的方案,再或者一个技术特征或多个技术特征以及一个技术方案或多个技术方案可以进行组合,且组合后所形成的新的方案属于本实用新型原始记载的技术信息,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下面,以几个具体示例作为说明,简单描述特征与特征之间的组合或者方案与方案之间的组合或者特征与方案之间的组合。
例如,第一背板部125与第二背板部126可以左右对称设置,而且第一背板部125的左侧面可以设置有左侧进风格栅190,第二背板部126的右侧面可以设置有右侧进风格栅191。
又如,在后壳体120的内壁面可以分别设置有位于引风口a左右两侧的第二连接结构132,第二连接结构132位于引风口a下面,而且在后壳体120的内壁面上还设置有加强结构。
再如,蜗舌组件400的朝向换热器300的侧面上可以设置有保温层,而且蜗舌组件400 朝向换热器300的一端还设置有连接部,连接部与对应的换热器连接板320连接。
再如,在导风板140关闭出风口d时导风板140的外表面与出风口d大体上平齐,而且混合风道左壁面410、混合风道右壁面420上可以分别设置有导风板收纳槽,导风板收纳槽用于至少部分地收纳导风板140。
再如,电机固定架710的边缘可以设置有翻边结构712,而且电机固定架710的后侧可以设置有两个电机固定架连接部713,电机固定架连接部713与第一连接结构131相对应。
再如,换热器固定架310上可以设置有换热器固定架蜗壳连接部313,换热器固定架310上还可以设置有换热器固定架蜗舌连接部314。
以上,仅是示意性地示出一些组合方式,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了说明书公开的多个实施例后且结合上述内容,显然可以对其它特征和/或方案在不冲突的情况下进行多种组合,上述仅为示意说明,并非穷举。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贯流空调,包括上述实施例的双贯流空调室内机1000,当然,双贯流空调还可以包括双贯流空调室外机,双贯流空调室外机与双贯流空调室内机1000相连。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5)

1.一种双贯流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双贯流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竖直平行设置的两个贯流风轮,与所述两个贯流风轮对应的贯流风轮风道及设置在所述贯流风轮风道中的换热器,所述壳体的后侧形成有引风口,所述壳体的前侧形成有送风口,所述壳体内还形成有混合风道和引风风道,所述引风风道位于所述混合风道的后侧且与所述引风口相连,所述混合风道与所述引风风道和所述送风口相连,在所述混合风道前部有蜗舌组件,蜗舌组件与蜗壳组件之间限定出上述的贯流风轮风道,所述贯流风轮风道的出风口与所述混合风道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贯流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蜗舌组件具有围绕所述混合风道的混合风道左壁面、混合风道右壁面和混合风道底面,所述混合风道左壁面、所述混合风道右壁面和所述混合风道底面一体成型,所述蜗舌组件还包括与所述两个贯流风轮相邻且沿竖向延伸的蜗舌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贯流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后壳体,所述后壳体上形成有与所述引风口连通的引风风道,所述后壳体还包括环绕所述引风风道的引风风道左壁面、引风风道右壁面、引风风道顶面和引风风道底面,所述引风风道左壁面、所述引风风道右壁面、所述引风风道顶面和所述引风风道底面一体成型,所述引风口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背板部和第二背板部,所述第一背板部与所述引风风道左壁面连接并一体成型以形成左侧加强部,所述第二背板部与所述引风风道右壁面连接并一体成型以形成右侧加强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贯流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蜗舌体分别与所述混合风道左壁面、所述混合风道右壁面一体成型;或
两个所述蜗舌体分别与所述混合风道左壁面、所述混合风道右壁面为分体式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贯流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引风风道沿竖向设置且为长条形,所述引风风道底面与所述双贯流空调室内机的壳体的底面距离为0.6m-1.1m,所述引风风道顶面与所述双贯流空调室内机的壳体的底面距离为1.65m-1.85m。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贯流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引风风道左壁面和所述引风风道右壁面为外凸的弧形,所述引风风道左壁面和所述引风风道右壁面之间的距离从后向前呈递减趋势,且在向前递减的终点区域形成有沿竖向延伸且为长条形的负压区域。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贯流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下部后壳体,所述壳体包括后壳体,所述后壳体与所述下部后壳体为分体部件且彼此固定,所述后壳体位于所述下部后壳体的上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贯流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后壳体,所述后壳体内的底部设置有换热器固定架,所述后壳体的两个相对侧壁的内壁面上设置有支撑凸台,所述换热器固定架支撑在所述支撑凸台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贯流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送风组件,送风组件包括电机固定架,所述电机固定架固定安装有两个电机,所述两个电机的电机轴穿过所述电机固定架的两个轴孔并连接到所述两个贯流风轮,所述电机固定架位于所述混合风道之上,并且所述两个贯流风轮分别位于所述混合风道的两侧,所述双贯流空调室内机送风组件还包括形成两个贯流风轮风道侧壁的蜗壳组件,所述蜗壳组件与所述电机固定架连接,并分别位于所述混合风道的两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双贯流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固定架的后侧设置有两个电机固定架连接部;
所述电机固定架上设置有电机固定架蜗壳连接部,所述电机固定架蜗壳连接部与蜗壳组件可拆卸地相连;
所述电机固定架上设置有电机固定架蜗舌连接部,所述电机固定架蜗舌连接部与蜗舌组件可拆卸地相连;
所述电机固定架上设置有电机固定架换热器连接部,所述电机固定架换热器连接部与换热器可拆卸地相连。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双贯流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换热器固定架,所述换热器固定架位于所述混合风道下方,且换热器固定架在混合风道两侧分别设置有两个轴承,所述两个轴承分别可枢转地连接所述两个贯流风轮的下端。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双贯流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固定架的后侧设置有换热器固定架连接部;
所述换热器固定架上设置有换热器固定架蜗壳连接部,所述换热器固定架蜗壳连接部与蜗壳组件可拆卸地相连;
所述换热器固定架上设置有换热器固定架蜗舌连接部,所述换热器固定架蜗舌连接部与蜗舌组件可拆卸地相连;
所述换热器固定架上设置有换热器连接部,所述换热器连接部与换热器可拆卸地相连。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双贯流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后壳体,在所述后壳体的内壁面分别设置有位于所述引风口左右两侧的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二连接结构,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位于所述引风口的上方且所述第二连接结构位于所述引风口的下方;
所述双贯流空调室内机还包括:两根上支撑柱和两根下支撑柱,每根所述上支撑柱的上端与所述电机固定架和所述第一连接结构相连,每根所述上支撑柱的下端与所述换热器固定架和所述第二连接结构固定,每根所述下支撑柱的上端与所述第二连接结构相连,每根所述下支撑柱的下端与所述双贯流空调室内机的底盘相连。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双贯流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整体式支撑柱,所述壳体包括后壳体,所述整体式支撑柱与所述后壳体相连,所述整体式支撑柱还与所述电机固定架和所述换热器固定架相连;
在所述后壳体的内壁面分别设置有位于所述引风口左右两侧的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二连 接结构,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位于所述引风口的上方且所述第二连接结构位于所述引风口的下方;
每根所述整体式支撑柱与所述电机固定架和所述第一连接结构相连,每根所述整体式支撑柱与所述换热器固定架和所述第二连接结构固定,
其中,所述整体式支撑柱的上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相连且下端与所述第二连接结构相连;或
所述整体式支撑柱的上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相连且中部或中下部与所述第二连接结构相连,所述整体式支撑柱的下端与双贯流空调室内机的的底盘相连。
15.一种双贯流空调,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双贯流空调室内机。
CN201620822023.5U 2016-08-01 2016-08-01 双贯流空调室内机以及双贯流空调 Active CN20627418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822023.5U CN206274183U (zh) 2016-08-01 2016-08-01 双贯流空调室内机以及双贯流空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822023.5U CN206274183U (zh) 2016-08-01 2016-08-01 双贯流空调室内机以及双贯流空调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274183U true CN206274183U (zh) 2017-06-23

Family

ID=590623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822023.5U Active CN206274183U (zh) 2016-08-01 2016-08-01 双贯流空调室内机以及双贯流空调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274183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66959A (zh) * 2017-07-27 2017-11-21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一种双贯流射流空调及空调室内机
CN107366962A (zh) * 2017-07-27 2017-11-21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一种双贯流射流空调及空调室内机
CN107366960A (zh) * 2017-07-27 2017-11-21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一种具有分区送风功能的双贯流射流空调及送风方法
CN107726446A (zh) * 2017-08-31 2018-02-23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66959A (zh) * 2017-07-27 2017-11-21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一种双贯流射流空调及空调室内机
CN107366962A (zh) * 2017-07-27 2017-11-21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一种双贯流射流空调及空调室内机
CN107366960A (zh) * 2017-07-27 2017-11-21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一种具有分区送风功能的双贯流射流空调及送风方法
CN107366960B (zh) * 2017-07-27 2023-10-27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一种具有分区送风功能的双贯流射流空调及送风方法
CN107726446A (zh) * 2017-08-31 2018-02-23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107726446B (zh) * 2017-08-31 2019-12-06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287948A (zh) 双贯流空调室内机以及双贯流空调
CN206274183U (zh) 双贯流空调室内机以及双贯流空调
CN210241764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04864499B (zh) 一种壁挂式空调器
CN106196288A (zh) 双贯流空调室内机以及双贯流空调
CN203100092U (zh) 一种空调送风装置
CN205561014U (zh) 落地空调的室内机及落地空调
CN205561012U (zh) 落地空调的室内机及落地空调
CN106225064A (zh) 双贯流空调室内机以及双贯流空调
CN107525169A (zh) 空气处理模块和空调器
CN104864498B (zh) 一种壁挂式空调器
CN207751135U (zh) 环窗框热回收式新风机
CN106225063A (zh) 送风组件以及具有其的双贯流空调室内机
CN206222600U (zh) 竖式壁挂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07676864A (zh) 双贯流空调室内机以及双贯流空调
CN207081116U (zh) 室外一体式空调器
CN102252375A (zh) 空调器的室内机
CN205860239U (zh) 双贯流空调室内机以及双贯流空调
CN105091087A (zh) 具有两个换热器的空调室内机
CN201068119Y (zh) 汽车通风座椅结构
CN203857578U (zh) 一种空调器
CN205860237U (zh) 送风组件以及具有其的双贯流空调室内机
CN106287946A (zh) 引流式柜式空调及混风方法
CN205860240U (zh) 双贯流空调室内机以及双贯流空调
CN105091118B (zh) 一种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