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762986U - 电磁炉 - Google Patents

电磁炉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762986U
CN207762986U CN201721444658.7U CN201721444658U CN207762986U CN 207762986 U CN207762986 U CN 207762986U CN 201721444658 U CN201721444658 U CN 201721444658U CN 207762986 U CN207762986 U CN 20776298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magnetic oven
shell
air inlet
turbofan
air hol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444658.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龙开银
李建
史庭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444658.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76298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76298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762986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ic Stoves And Rang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磁炉。本实用新型的电磁炉,包括壳体(1)、面板(2)、线圈盘和散热风机,所述壳体(1)和所述面板(2)共同围成容纳腔(3),所述线圈盘和所述散热风机均位于所述容纳腔(3)内,且所述壳体(1)的底部开设有壳体进风口(11),所述散热风机为涡轮风机(4),所述涡轮风机(4)具有朝向所述壳体(1)底部开设的入风孔(41),且所述入风孔(41)和所述壳体进风口(11)相互错开设置。本实用新型能够避免电磁炉将台面上的积水吸入内部。

Description

电磁炉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磁炉。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进步,电磁炉等家用电器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了人们的生活中。
电磁炉通常包括壳体、面板和线圈盘等主要组成部分,壳体和面板围成了一个空腔,线圈盘放置在空腔内,并对上方面板上所放置的锅具进行加热。由于电磁炉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热量,所以电磁炉内通常设置有风机,对线圈盘等发热部件进行吹风散热。为了让风机进风,在电磁炉壳体的底部或侧壁一般开设有进风口,通常的,由于风机安装在电磁炉内部距离发热元件较近的部位,所以进风口通常开设在壳体底部,以缩短风机的进风路径,保证风机能够吸入足够的风量。
然而,电磁炉所放置的工作台面上可能存在积水,电磁炉工作时,底部的进风口在风机的吸力作用下可能会将积水吸入电磁炉内部,影响电磁炉正常工作,甚至产生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磁炉,能够避免电磁炉将台面上的积水吸入内部。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磁炉,包括壳体、面板、线圈盘和散热风机,壳体和面板共同围成容纳腔,线圈盘和散热风机均位于容纳腔内,且壳体底部开设有壳体进风口,散热风机为涡轮风机,涡轮风机具有朝向壳体底部开设的入风孔,且入风孔和壳体进风口相互错开设置。这样外界空气进入电磁炉内部时,需要经过多次方向改变,所以夹杂在外界空气中的水滴等杂质就会无法保持原来的运动趋势和速度,而在重力的作用下落下,不会进入电磁炉的内部,从而避免了壳体进风口将外界积水吸入电磁炉内部。
可选的,入风孔和壳体进风口之间间隔设置,在入风孔和壳体进风口之间还设置有挡风板,挡风板环绕在入风孔外侧,并在入风孔和壳体进风口之间形成进风风道。这样挡风板可以在壳体进风口和涡轮风机的入风孔之间形成一个进风风道,当壳体进风口所吸入的空气以及空气中夹杂的水滴进入进风风道内时,由于进风风道较为曲折,所以水滴就会与挡风板相碰撞,并在碰撞作用下丧失自身的动能并落下。
可选的,壳体包括主体和遮挡部,主体的底部开设有连通壳体内外的通孔,遮挡部遮挡在部分通孔上,以形成壳体进风口。这样壳体进风口为由不同部分组成的分体式进风口,且这些不同部分的结构均较为简单,因而所形成的壳体进风口具有较为简单的外形和结构,且安装较为简单,成本较低。
可选的,入风孔位于通孔的竖直投影范围内,且遮挡部遮挡在入风孔的外侧。这样,涡轮风机和壳体主体上的通孔之间具有较近的距离,从而在有限的空间内让涡轮风机的入风孔与壳体进风口之间相互错开,能够减少壳体以及电磁炉的整体尺寸,同时,由于入风孔和壳体进风口之间具有较近的距离,也可以保证涡轮风机具有足够的进风效率,确保电磁炉的散热性能。
可选的,入风孔完全位于遮挡部的竖直投影范围内。这样遮挡部的边缘能够提供较大的遮挡范围,避免确保水滴无法沿直线进入入风孔的内部,而只能让气流沿着弯折的路线进入。
可选的,遮挡部位于通孔的中央位置,以使壳体进风口为环形。这样让遮挡部位于通孔内的中央位置,且壳体进风口呈环形,具有较好的全向进气性能,能够有效的保证电磁炉底部各个方向上的来流均能够顺畅的由壳体进风口进入涡轮风扇的入风孔,并由涡轮风扇吹向电磁炉内的发热元件。
可选的,遮挡部和通孔的边缘之间设置有格栅。格栅具有较小的间隙,在保证外界气流正常进入的同时,还能够避免外界尺寸较大的杂质吸入涡轮风机内部,保证涡轮风机能够安全正常的运转;此外对于外界的水滴也有一定的防护效果。
可选的,遮挡部为挡板;挡板所在的平面与壳体的主体底面平齐;或者,挡板所在的平面低于主体的底面。这样能够简化电磁炉的壳体结构,同时扩大电磁炉的内部空间。
可选的,涡轮风机通过紧固件与壳体连接。这样涡轮风机能够可拆卸的安装于电磁炉内部,同时紧固件也能够避免因涡轮风机在运行时产生的振动而从壳体上松脱,固定效果较好。
可选的,涡轮风机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且壳体上设置有至少两个壳体进风口,壳体进风口和涡轮风机一一对应设置。这样不同的涡轮风机能够对电磁炉壳体内部的不同区域进行散热,在电磁炉内发热元件的发热量较大,或者不同发热元件相隔较远时,能够通过多个不同涡轮风机分别实现通风散热,电磁炉的散热效果较好。
本实用新型的构造以及它的其他实用新型目的及有益效果将会通过结合附图而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显易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电磁炉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电磁炉的壳体底部局部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电磁炉中涡轮风机的正视图;
图4是图3中的涡轮风机的侧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电磁炉的壳体底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电磁炉的壳体的底部外形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壳体;2—面板;3—容置腔;4—涡轮风机;11—壳体进风口;12—挡风板;41—入风孔;42—安装耳孔;111—遮挡部;112—通孔;113—格栅。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电磁炉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电磁炉的壳体底部局部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具体包括壳体1、面板2、线圈盘(图中未示出)和散热风机,壳体1和面板2共同围成容纳腔3,线圈盘和散热风机均位于容纳腔3内,且壳体1底部开设有壳体进风口11,散热风机为涡轮风机4,涡轮风机4具有朝向壳体1底部开设的入风孔41,且入风孔41和壳体进风口11相互错开设置。
具体的,电磁炉的壳体1一般可以为分体式结构,即包括有上盖和下盖等不同部分。上盖和下盖一般均由塑胶制成,具有较好的支撑性能。其中,下盖通常形成顶部开口的腔体,而上盖为框形结构,并围绕在下盖的顶部开口上,用于连接下盖和面板2。这样,面板2和壳体1之间即可形成一个容纳腔3,该容纳腔3内可以放置线圈盘和控制板等电气元件。其中,面板2通常为陶瓷面板2,用于放置锅具,并可让线圈盘产生的磁感线透过,以对锅具进行加热。
由于电磁炉在工作时,线圈盘会通入较大的电流,这样会因线圈盘的电阻而产生较多热量,同时,控制板在工作时,其上的芯片等电气元件也会产生一定的热量,因此需要对电磁炉内部进行通风散热。一般的,为了保证电磁炉的散热效率以及电磁炉具有紧凑的结构,通常采用在电磁炉内部设置散热风机的方式进行散热,且散热风机设置的位置一般位于靠近电磁炉中部的位置,该位置临近线圈盘等主要发热部件,因而散热风机可具有较高的散热效率。
同时,由于散热风机主要利用空气冷热对流的方式进行散热,所以在电磁炉的壳体1上相应开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等结构。为了保证散热风机具有足够的散热效率,壳体1上的壳体进风口11一般设置在壳体1的底部位置,这样壳体进风口11和散热风机之间的距离较近,使得散热风机能够有效的将壳体1外部的冷空气吸入电磁炉内部,并与电磁炉内部进行热量交换,从而保证电磁炉内元件的热量得以散热,并工作在适宜的温度下。
由于壳体进风口11位于壳体1的底部位置,且通常开口方向朝下设置,因而为了避免电磁炉的工作台面上的积水或者质量较轻的杂质被散热风机吸入电磁炉内部,散热风机可以为涡轮风机4。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电磁炉中涡轮风机的正视图。图4是图3中的涡轮风机的侧视图。如图3和图4所示,其中,涡轮风机4具有较好的密封性,在为电磁炉通风散热时,会将外界冷空气由下方的入风孔41吸入,然后依靠自身桨叶的推动将空气由涡轮风机4的侧方吹出,并对附近的线圈盘等发热元件进行散热。
而涡轮风机4的入风孔41一般设置在涡轮风机4的中央位置,且入风孔41朝向电磁炉底部方向开设。为了涡轮风机4的入风孔41并不直对壳体进风口11,而是和壳体进风口11相互错开。这样,由于涡轮风机4的入风孔41和壳体进风口11之间相互错开,所以涡轮风机4的入风孔41和壳体进风口11之间所形成的通道并不是平直的,而是呈曲折状。因此,当外界空气要进入电磁炉内部时,需要先由下向上被壳体进风口11吸入,再横向移动至涡轮风机4的入风孔41的正下方,最后在涡轮风机4的吸力下被向上吸入涡轮风机4内部,并被涡轮风机4吹向电磁炉内的其它区域。
由于外界空气进入电磁炉内部时,需要经过上述较为曲折的通道,所以夹杂在外界空气中的水滴等杂质在被涡轮风机4吸入壳体进风口11中后,会和涡轮风机4的机壳以及壳体1的内壁发生多次碰撞,而运动方向也会多次改变。这样经过了运动方向的改变后,水滴无法保持原来的运动趋势和速度,就会在重力的作用下落下,不会进入电磁炉的内部。这样,即使电磁炉工作时,壳体1底部的壳体进风口11吸入了外界的水滴,水滴也会因碰撞和自身重力的影响而下落,不会进入涡轮风机4的入风孔41中,从而避免了壳体进风口11将外界积水吸入电磁炉内部。
为了保证壳体1的密封性,让壳体进风口11以及涡轮风机4的入风孔41之间形成较为封闭的通道,避免外界水滴由涡轮风机4与壳体1之间的缝隙进入电磁炉内部,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涡轮风机4的入风孔41和壳体进风口11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隔距离,且在入风孔41和壳体进风口11之间还设置有挡风板12,挡风板12环绕在入风孔41外侧,并在入风孔41和壳体进风口11之间形成进风风道。
这样挡风板12可以设置在壳体进风口11与涡轮风机4的机壳之间,并在壳体进风口11和涡轮风机4的入风孔41之间形成一个进风风道,当壳体进风口11所吸入的空气以及空气中夹杂的水滴进入进风风道内时,由于进风风道较为曲折,所以水滴就会与挡风板12相碰撞,并在碰撞作用下丧失自身的动能并落下。
为了保证水滴等外界杂质从壳体进风口11进入后,能够和挡风板12或者是涡轮风机4的机壳等结构相碰撞并减速落下,挡风板12的边缘通常和壳体进风口11以及涡轮风机4之间紧密连接,这样壳体进风口11直至涡轮风机4的入风孔41处均为密封且没有缝隙的进风风道,能够避免水滴从结构缝隙中进入电磁炉内部并造成损坏。同时,挡风板12在壳体进风口11和涡轮风机4的入风孔41之间构成了空间较为狭小的腔体,这样涡轮风扇在吸取外界空气时,由于进风风道较为密封,所以能够提高涡轮风扇的吸气效率,保证涡轮风扇对电磁炉内部发热元件具有足够的散热效果。
其中,为了提高入风孔41和壳体进风口11之间进风风道的密封性,挡风板12通常和涡轮风扇或者壳体1中的一者为一体式结构。例如,挡风板12可以为涡轮风扇的机壳的一部分,这样当涡轮风扇安装在电磁炉内部时,只要让涡轮风扇上的挡风板12边缘和电磁炉的壳体1内壁之间保持紧密接触,即可形成密封性较好的进风风道。或者,挡风板12也可以是固定设置在电磁炉的壳体1内壁上,并和电磁炉的壳体1为一体式成型。具体的,由于电磁炉的壳体1以及涡轮风扇的机壳均可以为塑胶材质,因此可以方便的通过一体式注塑方式形成挡风板12,这样挡风板12的安装和固定较为简单,且结构一体性较好。
为了使壳体1上的壳体进风口11与涡轮风机4上的入风孔41之间形成相互错开的位置,电磁炉可具有多种不同的壳体进风口11结构。以下对壳体进风口11的具体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壳体1包括主体和遮挡部111,主体的底部开设有连通壳体1内外的通孔112,遮挡部111遮挡在部分通孔112上,以形成壳体进风口11。其中,壳体1的主体为电磁炉的壳体1主要结构,能够和面板2共同围成中空的容纳腔3,并将线圈盘等电磁炉的工作部件容纳在其中。壳体1的主体底部开设有通孔112,这样通孔112就会连通容纳腔3内部以及电磁炉的外部,使电磁炉外界的空气能够从通孔112中进入电磁炉内部,并利用冷热对流为电磁炉内的发热部件进行散热。而遮挡部111遮挡在部分通孔112上,从而和通孔112共同形成壳体进风口11。其中,由于壳体进风口11和入风孔41之间需要相互错开,所以遮挡部111可以将通孔112的与入风孔41正对的部分遮挡住,以避免通孔112和涡轮风机4的入风孔41直接相对设置。此时,壳体进风口11由遮挡部111的边缘以及通孔112的孔壁共同围成。显然,遮挡部111的边缘和通孔112孔壁所共同围成的区域和涡轮风机4的入风孔41之间并不是直接相对的,而是相互错开设置。这样利用主体上开设通孔112,并利用遮挡部111将通孔112部分遮挡住以形成于涡轮风机4的入风孔41相互错开的壳体进风口11,壳体进风口11为由不同部分组成的分体式进风口,且这些不同部分的结构均较为简单,因而所形成的壳体进风口11具有较为简单的外形和结构,且安装较为简单,成本较低。
由于电磁炉内部的空间较为狭小,为了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涡轮风机4的入风孔41与壳体进风口11之间的相互错开,在上述形成壳体进风口11的方式中,壳体1上的通孔112实际上并不需要和涡轮风机4的入风孔41错开,而是让涡轮风机4的入风孔41与电磁炉的壳体1上的通孔112上下完全重叠或者至少部分重叠设置,并依靠遮挡部111的遮挡作用而将通孔112和入风孔41之间隔开,从而实现入风孔41与壳体进风口11之间的相互错开设置。这样,涡轮风机4和壳体1主体上的通孔112之间具有较近的距离,从而在有限的空间内让涡轮风机4的入风孔41与壳体进风口11之间相互错开,能够减少壳体1以及电磁炉的整体尺寸,同时,由于入风孔41和壳体进风口11之间具有较近的距离,也可以保证涡轮风机4具有足够的进风效率,确保电磁炉的散热性能。
此时,进一步的,为了提高结构紧凑性,壳体1的主体上的通孔112可以和涡轮风机4的入风孔41之间保持上下完全重叠的状态,此时,可以让入风孔41位于通孔112的竖直投影范围内,且遮挡部111遮挡在入风孔41的外侧。这样,入风孔41位于通孔112的上方,且保持在通孔112的竖直投影范围内,从而壳体1上的通孔112不会受到入风口的影响,可以开设的较大,以保证涡轮风机4具有足够的进风量,同时,遮挡部111遮挡在入风孔41的外侧,因而能够保护入风孔41,避免入风孔41直接面对壳体进风口11。
进一步的,为了保证遮挡部111对入风孔41的遮挡效果,使进入壳体进风口11的外界气流需要经过转折才能进入入风孔41,可以让入风孔41完全位于遮挡部111的竖直投影范围内。具体的,遮挡部111和入风孔41上下相对,且遮挡部111在水平方向上的尺寸要大于或者等于入风孔41的孔径,这样当水滴在涡轮风机4的吸力作用下被吸入通孔112时,遮挡部111会完全遮挡在入风孔41的下方,从而阻挡水滴的运动路线,避免水滴溅入入风孔41内侧,而气流则会从遮挡部111的一侧绕过,并由遮挡部111以及涡轮风机4的机壳所形成的风道进入入风孔41,对电磁炉内部进行通风散热。
其中,涡轮风机4在吸入外界空气时,由于气流方向并不是严格的沿竖直方向,而是可能具有一定的偏斜,而在斜向气流作用下的水滴仍有可能沿着斜向上方向被吸入入风孔41内。为了保证遮挡部111具有足够的遮挡效果,遮挡部111在水平方向上的尺寸通常大于入风孔41的孔径,这样遮挡部111的边缘能够提供较大的遮挡范围,避免确保水滴无法沿直线进入入风孔41的内部,而只能让气流沿着弯折的路线进入。
需要说明的是,遮挡部111和通孔112之间一般可以为分体式连接,也可以为一体式连接。当遮挡部111和通孔112之间为一体式连接时,遮挡部111可以与壳体1的主体一体成型,以简化壳体1装配工序。
此外,为了避免外界的杂质由壳体进风口11进入涡轮风机4内部,在遮挡部111和通孔112的边缘之间还可以设置有格栅。格栅具有较小的间隙,在保证外界气流正常进入的同时,还能够避免外界尺寸较大的杂质吸入涡轮风机4内部,保证涡轮风机4能够安全正常的运转。此外,格栅对于外界的水滴也有一定的防护作用,当电磁炉所在台面上的积水通过气流被吸入壳体1进气口时,遮挡部111和通孔112之间所设置的格栅能够起到一定的遮挡作用,使气流中的水滴有几率被阻挡在格栅外侧。
此外,也可以采用在壳体进风口11处设置滤网等形式进行杂质的拦截。而涡轮风扇的入风孔41上也可以设置有格栅或者滤网等结构,本实施例中不再赘述。
而为了简化电磁炉的壳体结构,同时扩大电磁炉的内部空间,通常的,遮挡部111可以为挡板。挡板可以有多种形状和设置方式。例如,本实施例中,挡板所在的平面与壳体1的主体底面平齐,这样电磁炉的底部较为平整。或者,挡板所在的平面也可以低于壳体1的主体底面。这样壳体进风口11的结构所处的位置较低,可以减少壳体进风口11对容纳腔3内部空间的占用,使电磁炉整体的厚度较薄。
本实施例中,挡板所在的平面和壳体1的主体底面平齐,而涡轮风机4与壳体1的主体底面之间具有一定的间距,以使气流从两者之间流过,此时,壳体进风口11和涡轮风尚的入风孔41之间所形成的进风风道位于主体底面的内侧,而电磁炉壳体1的底部外侧呈较为平整的状态。
此外,为了设置涡轮风机4,涡轮风机4一般可以通过紧固件与壳体1连接。例如,涡轮风机4的机壳侧面可以设置有安装耳孔42,螺钉或螺柱等紧固件可以通过安装耳孔42以及壳体1内的安装孔实现连接。这样涡轮风机4能够可拆卸的安装于电磁炉内部,同时紧固件也能够避免因涡轮风机4在运行时产生的振动而从壳体1上松脱,固定效果较好。
此外,涡轮风机4也可以采用卡接等连接方式与壳体1连接,本实施例中并不加以限制。
可选的,涡轮风机4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且壳体1上设置有至少两个壳体进风口11,壳体进风口11和涡轮风机4一一对应设置。这样不同的涡轮风机4能够对电磁炉壳体1内部的不同区域进行散热,这样在电磁炉内发热元件的发热量较大,或者不同发热元件相隔较远时,能够通过多个不同涡轮风机4分别实现通风散热,电磁炉的散热效果较好。
本实施例中,电磁炉具体包括壳体、面板、线圈盘和散热风机,壳体和面板共同围成容纳腔,线圈盘和散热风机均位于容纳腔内,且壳体底部开设有壳体进风口,散热风机为涡轮风机,涡轮风机具有朝向壳体底部开设的入风孔,且入风孔和壳体进风口相互错开设置。这样外界空气进入电磁炉内部时,需要经过多次方向改变,所以夹杂在外界空气中的水滴等杂质就会无法保持原来的运动趋势和速度,而在重力的作用下落下,不会进入电磁炉的内部,从而避免了壳体进风口将外界积水吸入电磁炉内部。
实施例二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电磁炉的壳体底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电磁炉的壳体的底部外形示意图。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电磁炉中,可以通过设置壳体进风口11的形状,从而改善涡轮风扇的进风效率。如图5和图6所示,为了在电磁炉放置时,无论电磁炉放置在哪个位置及方向,涡轮风扇都具有较好的进气效果,壳体进风口11应保证周向上的全方向均能够顺畅的进气,即各个方向上的进气效率不应出现明显的偏差。为了保证壳体进风口11全方向均具有较高的进气效率,遮挡部111可以位于通孔112的中央位置,从而使壳体进风口11为环形。
此时,遮挡部111位于通孔112中,且遮挡部111的边缘和通孔112的内壁之间具有环形的间隙,这样遮挡部111与通孔112之间的环形间隙即可形成环形的壳体进风口11。此时,涡轮风机4的入风孔41仍旧被下方的遮挡部111所遮挡,因而和环形的壳体进风口11之间保持相互错开,这样涡轮风机4在吸入气流时,气流会因遮挡部111和其它结构的遮挡而转折变向,因而气流中所夹杂的水滴等杂质也就无法保持原来的运动趋势而落下,使得入风孔41不会将外界的积水等杂质吸入,保证电磁炉内部元件的正常工作。
具体的,壳体进风口11为环形,这样无论外界的空气由电磁炉的哪一侧进入电磁炉的壳体1底部,环形的壳体进风口11都能够通过该侧的部分将其吸入,从而保证电磁炉每一侧都具有距离接近的气流路径。因而无论电磁炉如何放置,例如电磁炉需要靠墙放置,而只有其中一侧或两侧能够吸气时,环形的壳体进风口11也能够保证涡轮风机4具有足够的进风量,保证电磁炉壳体1内部的涡轮风机4对电磁炉内的发热元件能够具有较高的散热效率,使电磁炉正常进行加热工作。
由于壳体进风口11为环形,这样遮挡部111的边缘和通孔112的内壁之间没有直接接触连接。为了将遮挡部111固定在通孔112中,可以在遮挡部111边缘和通孔112内壁之间设置连接悬臂等结构,以实现遮挡部111在通孔112中的定位和安装。
这样让遮挡部111位于通孔112内的中央位置,且壳体进风口11呈环形,具有较好的全向进气性能,能够有效的保证电磁炉底部各个方向上的来流均能够顺畅的由壳体进风口11进入涡轮风扇的入风孔41,并由涡轮风扇吹向电磁炉内的发热元件。
此外,为了避免外界的杂质由壳体进风口11进入涡轮风机4内部,在遮挡部111和通孔112的边缘之间还可以设置有格栅113。格栅113具有较小的间隙,在保证外界气流正常进入的同时,还能够避免外界尺寸较大的杂质吸入涡轮风机4内部,保证涡轮风机4能够安全正常的运转。此外,格栅113对于外界的水滴也有一定的防护作用,当电磁炉所在台面上的积水通过气流被吸入壳体1进气口时,遮挡部111和通孔112之间所设置的格栅113能够起到一定的遮挡作用,使气流中的水滴有几率被阻挡在格栅113外侧。
由于上述壳体进风口11为环形,所以格栅113可以由遮挡部111的边缘呈放射状连接在通孔112的内壁上。此时,格栅113不仅可以过滤外界杂质,还能够连接在遮挡部111和通孔112之间,从而实现遮挡部111的固定。或者,格栅113也可以为其它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结构和形式,本实施例中并不加以限制。
本实施例中,电磁炉具体包括壳体、面板、线圈盘和散热风机,壳体和面板共同围成容纳腔,线圈盘和散热风机均位于容纳腔内,且壳体底部开设有壳体进风口,散热风机为涡轮风机,涡轮风机具有朝向壳体底部开设的入风孔,且入风孔和壳体进风口相互错开设置;其中,壳体进风口由遮挡部和通孔共同构成,遮挡部位于通孔的中央位置,从而使壳体进风口为环形。这样让遮挡部位于通孔内的中央位置,且壳体进风口呈环形,具有较好的全向进气性能,能够有效的保证电磁炉底部各个方向上的来流均能够顺畅的由壳体进风口进入涡轮风扇的入风孔,并由涡轮风扇吹向电磁炉内的发热元件。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电磁炉,包括壳体(1)、面板(2)、线圈盘和散热风机,所述壳体(1)和所述面板(2)共同围成容纳腔(3),所述线圈盘和所述散热风机均位于所述容纳腔(3)内,且所述壳体(1)的底部开设有壳体进风口(11),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风机为涡轮风机(4),所述涡轮风机(4)具有朝向所述壳体(1)底部开设的入风孔(41),且所述入风孔(41)和所述壳体进风口(11)相互错开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入风孔(41)和所述壳体进风口(11)之间间隔设置,在所述入风孔(41)和所述壳体进风口(11)之间还设置有挡风板(12),所述挡风板(12)环绕在所述入风孔(41)外侧,并在所述入风孔(41)和所述壳体进风口(11)之间形成进风风道。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包括主体和遮挡部(111),所述主体的底部开设有连通所述壳体(1)内外的通孔(112),所述遮挡部(111)遮挡在部分所述通孔(112)上,以形成所述壳体进风口(1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入风孔(41)位于所述通孔(112)的竖直投影范围内,且所述遮挡部(111)遮挡在所述入风孔(41)的外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入风孔(41)完全位于所述遮挡部(111)的竖直投影范围内。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遮挡部(111)位于所述通孔(112)的中央位置,以使所述壳体进风口(11)为环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遮挡部(111)和所述通孔(112)的边缘之间设置有格栅(113)。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遮挡部(111)为挡板;
所述挡板所在的平面与所述壳体(1)的主体底面平齐;或者,所述挡板所在的平面低于所述主体的底面。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涡轮风机(4)通过紧固件与所述壳体(1)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涡轮风机(4)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且所述壳体(1)上设置有至少两个所述壳体进风口(11),所述壳体进风口(11)和所述涡轮风机(4)一一对应设置。
CN201721444658.7U 2017-11-02 2017-11-02 电磁炉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776298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444658.7U CN207762986U (zh) 2017-11-02 2017-11-02 电磁炉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444658.7U CN207762986U (zh) 2017-11-02 2017-11-02 电磁炉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762986U true CN207762986U (zh) 2018-08-24

Family

ID=631795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444658.7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7762986U (zh) 2017-11-02 2017-11-02 电磁炉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76298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48203A (zh) * 2020-12-23 2021-04-13 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48203A (zh) * 2020-12-23 2021-04-13 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615751B (zh) 微波炉
CN205753782U (zh) 料理机的离心风道系统和具有其的料理机
CN209208524U (zh) 充电桩壳体和充电桩
CN207762986U (zh) 电磁炉
CN208042225U (zh) 一种烤箱顶部的散热结构
CN206183067U (zh) 烤箱
CN204494523U (zh) 一种多功能组合式炉具
CN203642256U (zh) 微波炉
CN206586811U (zh) 一种风扇支架及烹饪器具
CN202392858U (zh) 一种散热效率高的电磁炉散热结构
CN206191672U (zh) 电磁炉
CN205245256U (zh) 电磁炉及电磁炉的风机组件
JP6602980B2 (ja) 電子レンジ
CN209310057U (zh) 电磁炉
CN104279638B (zh) 桌面空调
CN206018745U (zh) 电磁炉
CN209310060U (zh) 电磁炉
CN206018740U (zh) 电磁炉
CN108131696B (zh) 加热烹调器
CN208692908U (zh) 一种烹饪器
CN105910144A (zh) 微波炉
CN205543859U (zh) 旋风式冷却的电气柜
CN209310074U (zh) 电磁炉
CN219889630U (zh) 一种高效且可切换排换气的浴霸
CN220631907U (zh) 电披萨炉的散热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824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