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754988U - 温控器和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温控器和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7754988U CN207754988U CN201720615895.9U CN201720615895U CN207754988U CN 207754988 U CN207754988 U CN 207754988U CN 201720615895 U CN201720615895 U CN 201720615895U CN 207754988 U CN207754988 U CN 20775498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mperature controller
- electromagnetic coil
- interior pot
- cooking apparatus
- ontolog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温控器以及烹饪器具。所述温控器用于烹饪器具,所述烹饪器具具有内锅,所述温控器包括温控器本体和电磁线圈;所述电磁线圈设于所述温控器本体上,且与所述温控器本体固定连接,以使所述温控器本体随所述电磁线圈移动,所述电磁线圈通电后具有与所述内锅磁性相异的磁性。在电磁线圈与内锅产生磁吸力时,使所述温控器本体随电磁线圈移动,以贴合于所述内锅底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控制电磁线圈的通电状态,从而控制所述温控器本体相对于内锅底部的位置,以在保证温控器正常工作的情况下,有效地保护了温控器不受内锅底部的磨损,延长了所述温控器以及所述烹饪器具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烹饪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温控器和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现在带有内锅的烹饪器具,例如电饭煲、电压力锅都包括锅体,以及设于锅体底部的温控器,温控器用于检测内锅锅底的温度。现有的温控器连接有弹簧,在内锅放置于锅体内时,温控器是凸出于锅体底部;当内锅放置于锅体内后,通过其自身压紧至温控器表面,以实现监测内锅底部温度的目的。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内锅需要多次的拿出和放入至温控器上,导致内锅底部与温控器的感温面之间产生磨损,进一步的会影响到温控器的测温精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温控器和烹饪器具,旨在通过改变温控器的结构,以减少温控器与内锅之间的磨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温控器,用于烹饪器具,所述温控器包括:
温控器本体;
电磁线圈,设于所述温控器本体上,且与所述温控器本体固定连接,以使所述温控器本体随所述电磁线圈移动。
优选地,所述温控器本体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温控器本体具有抵持部,所述抵持部与所述电磁线圈上端部和下端部贴合或抵持。
优选地,所述温控器本体包括温控器支架、以及设于所述温控器支架上的感温装置;
所述电磁线圈套设于所述温控器支架的外侧。
优选地,所述温控器包括容置槽,所述容置槽设于所述温控器支架外壁面,且沿所述温控器支架外壁面的周向延伸;
所述电磁线圈容置于所述容置槽内,且所述电磁线圈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容置槽的两槽壁贴合或抵持。
优选地,所述电磁线圈与温控器支架之间设有阻热材料。
优选地,所述电磁线圈由外径小于或等于10mm的电线绕置形成。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烹饪器具,所述烹饪器具包括锅体、设于所述锅体内的内锅、主控板以及所述的温控器;所述主控板与所述温控器和所述电磁线圈分别电连接,所述内锅设有第一磁性件;
所述锅体底部设有供所述温控器安装的安装槽,所述温控器的上表面与所述内锅底部具有一间隙;
所述烹饪器具为电饭煲、电压力锅或电炖锅。
优选地,所述主控板输出第一电信号至所述电磁线圈,控制所述电磁线圈产生与所述第一磁性件磁性吸合的磁力。
优选地,所述第一磁性件面向所述温控器的一端为第一磁极,所述主控板输出第二电信号至所述电磁线圈,控制所述电磁线圈产生与所述第一磁性件的第一磁极磁性相同的磁力。
优选地,所述内锅底部由所述第一磁性件制成,或所述第一磁性件嵌设于所述内锅底部内。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采用在所述温控器内设置电磁线圈,且使所述电磁线圈与所述温控器本体固定连接;所述电磁线圈在不通电状态时,所述温控器在重力作用下与所述内锅底部会具有一间隙,从而在内锅放入或者拿起时,都不会与温控器的感温面产生摩擦,以在长久使用后,仍能保证温控器的灵敏性;所述电磁线圈在通电状态下,能够与烹饪器具的内锅底部的第一磁性件产生吸力,进而带动所述温控器与所述内锅底部贴合,从而使温控器能够采集到内锅底部的温度,使所述烹饪器具能够正常工作。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控制电磁线圈的通电状态,从而控制所述温控器本体相对于内锅底部的位置,以在保证温控器正常工作的情况下,有效地保护了温控器不受内锅底部的磨损,延长了所述温控器以及所述烹饪器具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烹饪器具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关于温控器和内锅的局部结构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 名称 | 标号 | 名称 |
1 | 锅体 | 33 | 电磁线圈 |
2 | 内锅 | 34 | 容置槽 |
3 | 温控器 | 21 | 第一磁性件 |
31 | 温控器本体 | 35 | 感温面 |
32 | 温控器支架 | 36 | 感温装置 |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 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温控器3,用于烹饪器具,请参阅图1和图2,所述烹饪器具可以是电饭煲、电压力锅、以及电炖锅等,在此不做具体限定。所述烹饪器具包括锅体1、设于所述锅体1内的内锅2、主控板以及所述的温控器3所述内锅2设有第一磁性件21;所述主控板与所述温控器3和所述电磁线圈33分别电连接,以控制所述温控器3和电磁线圈33配合工作。所述温控器3可以设置在所述锅体1的多处位置,如内侧壁、底部;于本方案中,以所述温控器3设置在所述锅体1底部为例说明;此时所述温控器3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锅体1底部设有所述供所述温控器3安装的安装槽,当然,所述安装槽呈自上而下延伸。所述温控器3包括温控器本体31以及电磁线圈 33;所述温控器3具有供与所述烹饪器具的内锅2贴合的感温面;在此所述温控器3上表面为感温面35。所述感温面35的位置低于所述安装槽槽口;即在所述烹饪器具不在工作状态时,所述温控器3的上表面相对所述锅体1底部呈凹陷状态,此时当所述内锅2放入到所述锅体1内后,内锅2底部与所述温控器3的上表面具有一间隙。需要说明的是,本方案中的上下方位是根据所述烹饪器具正常使用状态下的方位做出的。在以下实施例中,以所述温控器3设于所述内锅2的下方为例说明。
于本方案中,所述电磁线圈33设于所述温控器本体31上,且与所述温控器本体31固定连接,以使所述温控器本体31随所述电磁线圈33移动。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主控板输出第一电信号至所述电磁线圈33,控制所述电磁线圈33产生与所述第一磁性件21磁性吸合的磁力。所述电磁线圈33与所述第一磁性件21产生磁吸力时,所述温控器本体31随电磁线圈33向上移动,以贴合于所述内锅2底部。
在此不限定所述电磁线圈33设于所述温控器3上的位置以及连接关系,其可以是设于所述温控器本体31的一侧,或设于温控器本体31的底部;只要所述电磁线圈33在朝上方移动时,能够带动所述温控器本体31向上移动即可。
在此不限定所述温控器3的结构,所述温控器3具有检测锅底温度的功能;于本方案中,所述温控器3需要贴合于所述内锅2底部已检测锅底温度;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温控器3内设有温度传感器。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一磁性件2的磁性有两种情况:该所述第一磁性件2本身不具有磁吸附能力,但是能够被具有磁力的材料所吸引,例如铁;所述第一磁性件2也可以具有磁吸附能力,即所述第一磁性件2 能够主动产生磁场,以吸引一些金属。
在此不限定所述第一磁性件21的形态以及种类;所述第一磁性件21可以是构成所述内锅2锅底的材质,也可以是设于所述内锅2底部的单独部件。优选地,所述第一磁性件21嵌设于所述内锅2底部内,且与所述温控器3的位置相对应设置,以使所述第一磁性件21与所述电磁线圈33产生磁吸力后,能够更好地控制所述温控器本体31的动作。
具体的,当烹饪器具没有在进行烹饪工作,即不需要检测内锅2的温度时,所述电磁线圈33处于断电状态,不具有任何磁吸力;此时,所述温控器本体 31在重力的作用下,容置于所述锅体1底部的容置槽34内,且所述温控器3的感温面35与所述内锅2底部具有一间隙;此时,无论用户拿起内锅2或者放入内锅2,所述内锅2的底部均不会与所述感温面35产生任何的接触以及摩擦。当烹饪器具开始进行烹饪工作时,在主控板的作用下,电磁线圈33开始通电,继而产生磁性;因而在电磁线圈33和内锅2底部的第一磁性件21之间磁吸力的作用下,电磁线圈33开始朝所述内锅2方向移动;此时,温控器本体在31电磁线圈33的带动下,也随之朝上移动,直至与所述内锅2底部贴合,以检测内锅 2底部的温度。当烹饪器具结束烹饪时,主控板控制所述电磁线圈33断电,由于所述电磁线圈33与第一磁性件21之间没有磁吸力了,因此在温控器本体31 的自身重力作用下,所述温控器3下落,以使所述感温面35与所述内锅2底部脱离。在另一实施例中,当烹饪器具结束烹饪时,主控板控制所述电磁线圈 33反向通电,具体见下述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采用在所述温控器3内设置电磁线圈33,且使所述电磁线圈33与所述温控器本体31固定连接;所述电磁线圈33在不通电状态时,所述温控器3在重力作用下与所述内锅2底部会具有一间隙,从而在内锅2放入或者拿起时,都不会与温控器3的感温面35产生摩擦,以在长久使用后,仍能保证温控器3的灵敏性;所述电磁线圈33在通电状态下,能够与烹饪器具的内锅2底部的第一磁性件21产生吸力,进而带动所述温控器 3与所述内锅2底部贴合,从而使温控器3能够采集到内锅2底部的温度,使所述烹饪器具能够正常工作。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控制电磁线圈33的通电状态,从而控制所述温控器本体31相对于内锅2底部的位置,以在保证温控器3正常工作的情况下,有效地保护了温控器3不受内锅2底部的磨损,延长了所述温控器3以及所述烹饪器具的使用寿命。
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磁性件21面向所述温控器3的一端为第一磁极;当烹饪结束时,所述主控板输出第二电信号至所述电磁线圈33,控制所述电磁线圈33产生与所述第一磁性件21的第一磁极磁性相同的磁力,以使所述内锅2与所述电磁线圈33产生相斥力,从而使电磁线圈33带动温控器3朝远离所述内锅2的方向移动。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由于所述内锅2需要与所述电磁线圈33产生相排斥的力,因此所述内锅2的第一磁性件21为具有磁吸附能力的物质(即能够主动产生磁场,以吸附一些金属类的材质);由上述分析可知,所述第一磁性件优选为磁铁。
所述电磁线圈33的通电后的磁性与所述第一磁性件21的磁性相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可以通过控制流过电磁线圈33电流的方向,以控制所述电磁线圈33的磁性。
基于上述实施例,所述主控板输出第一电信号时,所述电磁线圈33与所述第一磁性件21产生磁吸力,以使所述温控器3与所述内锅2贴合;当烹饪结束后,所述主控板输出第二信号,以使所述电磁线圈33与所述内锅2的第一磁性件21产生排斥力,从而带动所述温控器本体31朝远离所述内锅2的方向移动,以使所述温控器本体31脱离所述内锅2。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不利用所述电磁线圈33与所述内锅2的第一磁性件 21产生磁吸力。具体地,所述温控器3还包括第二磁性件(未图示);所述第二磁性件设于所述温控器本体31上,所述第二磁性件具有磁性,以与所述内锅2产生磁吸力。所述电磁线圈33通电后具有与所述内锅2磁性相同的磁性。在所述电磁线圈33与所述内锅2产生排斥力时,所述电磁线圈33带动所述温控器本体31朝下运动,以脱离于所述内锅2底部。
所述第二磁性件可以是构成所述温控器本体31的材料,也可以是设于所述温控器本体31上的单独部件。优选地,所述第二磁性件设于所述温控器本体31上靠近所述内锅2底部的位置。
所述第二磁性件与所述第一磁性件21的磁性相异,用于与所述内锅2的第一磁性件21产生磁吸力,从而带动所述温控器本体31相上移动与所述内锅2底部贴合;此时所述电磁线圈33未进行通电。当烹饪结束后,所述主控板控制所述电磁线圈33通电,且该电磁线圈33的磁性与所述第一磁性件21 的磁性相同,因此所述电磁线圈33与所述内锅2的第一磁性件21产生排斥力,所述电磁线圈33带动所述温控器本体31朝远离所述内锅2的方向移动,从而使所述温控器本体31脱离所述内锅2,以避免避免内锅2与所述温控器 3表面摩擦,以在长久使用后,仍能保证温控器3的灵敏性;有效地保护了温控器3不受内锅2底部的磨损,延长了所述温控器3以及所述烹饪器具的使用寿命。
所述电磁线圈33与所述温控器本体31的连接方式有多种,可以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可以是粘接;于本方案中,为了使所述温控器本体31随所述电磁线圈33共同向上移动,设置所述温控器本体31具有抵持部。优选地,所述抵持部与所述电磁线圈33上端部和下端部贴合或抵持,以提高所述电磁线圈33与所述抵持部相对位置的稳定性。当所述电磁线圈33通电后与所述内锅2产生磁吸力后或排斥力,所述电磁线圈33移动,从而与所述抵持部发生抵持,继而通过所述抵持部带动所述温控器本体31共同向上或向下移动。
所述抵持部的结构有多种,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抵持部包括凸设于所述温控器本体31侧壁的挡片;所述电磁线圈33的上端部和下端部与所述挡片抵持。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温控器本体31的侧壁不限于所述温控器本体 31的外侧壁,也可以是内侧壁,即所述电磁线圈33可以设于所述温控器本体 31的内部。所述挡片设置两片,分别设于所述电磁线圈33的上方和下方,位于电磁线圈33下方的挡片用于为该电磁线圈33提供支撑,以及当电磁线圈 33朝下移动时,位于所述电磁线圈33下方的挡片与所述电磁线圈33抵持。位于电磁线圈33上方的挡片用于在电磁线圈33与所述内锅2产生磁吸力后,与所述电磁线圈33的上端部抵接,从而带动所述温控器本体31共同向上移动。
请参阅图2,于本方案中,所述温控器本体31包括温控器支架32、以及设于所述温控器支架32上的感温装置36;所述温控器支架32能够为所述感温装置36以及其他部件提供支撑以及保护。所述电磁线圈33可以设于所述温控器支架32的内侧或外侧,优选地,所述电磁线圈33套设于所述温控器支架32的外侧。这样设置一方面便于安装所述电磁线圈33,以及在电磁线圈 33发生故障时,便于检修以及更换;另一方面,可以减小电磁线圈33对温控器支架32内的部件,例如感温装置36造成干扰,例如电磁干扰,以及在电磁线圈33通电时会产生热量,该热量会影响感温装置36的测量准确度。
本方案中,所述电磁线圈33是套设于所述温控器支架32的外侧,这样设置可以使所述电磁线圈33与所述温控器支架32的连接更加平衡,以在电磁线圈33带动所述温控器本体31向上移动时,可以使所述温控器本体31不会发生偏斜,从而保证了温控器3的感温面35可以与所述内锅2底部完全贴合,保证测量准确度。
请参阅图2,所述电磁线圈33与所述温控器支架32的连接方式有多种,可以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可以是粘接;于本方案中,所述温控器3包括容置槽34,所述容置槽34设于所述温控器支架32外侧壁,且沿所述温控器支架 32外侧壁宽度方向的周向延伸;所述电磁线圈33容置于所述容置槽34内,且所述电磁线圈3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容置槽34的两槽壁相对设置。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电磁线圈33的两端是指所述电磁线圈33沿上下方向的两端部;所述容置槽34的两槽壁分别对所述电磁线圈33的两端进行限位;当所述电磁线圈33与所述内锅2产生磁吸力或排斥力时,所述电磁线圈33向上或向下移动,从而与所述容置槽34的上槽壁或下槽壁抵持,继而带动所述温控器本体31共同向上移动。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容置槽34可以是自所述温控器支架32上凸设的挡片或挡块形成;也可以是自所述温控器支架32的外壁面朝内凹陷形成,在此优选采用第二种方式,即自所述温控器支架32的外壁面朝内凹陷形成,这样设置可以使所述电磁线圈33安装至所述容置槽34后,不与锅体1底部的其他部件产生干涉,从而造成安全隐患。优选地,所述电磁线圈33安装至所述容置槽34后,所述电磁线圈33的外表面与所述温控器支架32的外壁面大致在同一竖直平面。
由于电磁线圈33在通电后,会产生热量,而温控器支架32内具有感温装置36,因而电磁线圈33产生的热量会对感温装置36的工作造成一定影响,因此本方案中,设置所述电磁线圈33与温控器支架32之间设有阻热材料。所述阻热材料可以为泡沫塑料,或硅藻土,硅石,玻璃纤维,石棉等材质。于本实施例中,所述阻热材料可以设于所述容置槽34内,也可以设于所述温控器支架32内侧。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电磁线圈33作为一种可导电的材质,其自身具有一定的电阻,当电磁线圈33通电后,所述电磁线圈33上会产生一定的压降,当该压降过大时,会影响烹饪器具中其他部件,例如加热盘的正常工作。而电磁线圈33的电阻与形成所述电磁线圈33的电线半径大小有关,因而,于本方案中,设置电磁线圈33由外径小于或等于10mm的电线构成;此时,所述电磁线圈33产生的磁力大小,可以通过绕置的圈数以及电线的材质进行设置。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用于所述烹饪器具,所述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当所述烹饪器具开始进行烹饪工作时,控制所述电磁线圈33通电,以使所述电磁线圈33与所述内锅2的第一磁性件21产生磁吸力,以使所述温控器3随所述电磁线圈33移动;直至所述温控器3的感温面35贴合于所述内锅2底部后,在电磁线圈33与所述第一磁性件21的作用下,所述温控器3与所述内锅2保持贴合。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电磁线圈33的通电时间,可以是所述内锅2放入锅体1内后,也可以是用户设定好功能项后,锅体1开始加热内锅2时;也可以是,在所述烹饪器具壳体上设置功能键,通过用户按下该功能键,以控制所述电磁线圈33的通电。
S20,当所述烹饪器具停止烹饪时,控制所述电磁线圈33断电,或者,控制所述电磁线圈33通电,使所述电磁线圈33与所述第一磁性件21产生排斥力,所述温控器本体31跟随所述电磁线圈33朝远离所述内锅2的方向移动,以脱离所述内锅2。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电磁线圈33通电的时间可以是在烹饪器具停止加热时,也可以是在所述烹饪器具外壳上设置功能键,通过用户按下该功能键,以控制所述电磁线圈33的通电。
电磁线圈33可以是由烹饪器具的主电路供电,也可以是在所述锅体1内设有电池,利用电池对所述电磁线圈33供电;在此不做限定。利用电池供电的好处是,在烹饪程序未结束时,烹饪器具的供电被切断,则可以由电池为所述电磁线圈33供电,仍然能够保证所述温控器3脱离内锅2的目的。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温控器(3),用于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器(3)包括:
温控器本体(31);
电磁线圈(33),设于所述温控器本体(31)上,且与所述温控器本体(31)固定连接,以使所述温控器本体(31)随所述电磁线圈(33)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控器(3),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器本体(31)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温控器本体(31)具有抵持部,所述抵持部与所述电磁线圈(33)上端部和下端部贴合或抵持。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控器(3),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器本体(31)包括温控器支架(32)、以及设于所述温控器支架(32)上的感温装置(36);
所述电磁线圈(33)套设于所述温控器支架(32)的外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温控器(3),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器(3)包括容置槽(34),所述容置槽(34)设于所述温控器支架(32)外壁面,且沿所述温控器支架(32)外壁面的周向延伸;
所述电磁线圈(33)容置于所述容置槽(34)内,且所述电磁线圈(3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容置槽(34)的两槽壁贴合或抵持。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温控器(3),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线圈(33)与温控器支架(32)之间设有阻热材料。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控器(3),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线圈(33)由外径小于或等于10mm的电线绕置形成。
7.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器具包括锅体(1)、设于所述锅体(1)内的内锅(2)、主控板以及如权利要求1至6任意一项所述的温控器(3);所述主控板与所述温控器(3)和所述电磁线圈(33)分别电连接,所述内锅(2)设有第一磁性件(21);
所述锅体(1)底部设有供所述温控器(3)安装的安装槽,所述温控器(3)的上表面与所述内锅(2)底部具有一间隙;
所述烹饪器具为电饭煲、电压力锅或电炖锅。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控板输出第一电信号至所述电磁线圈(33),控制所述电磁线圈(33)产生与所述第一磁性件(21)磁性吸合的磁力。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性件(21)面向所述温控器(3)的一端为第一磁极,所述主控板输出第二电信号至所述电磁线圈(33),控制所述电磁线圈(33)产生与所述第一磁性件(21)的第一磁极磁性相同的磁力。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锅(2)底部由所述第一磁性件(21)制成,或所述第一磁性件(21)嵌设于所述内锅(2)底部内。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0615895.9U CN207754988U (zh) | 2017-05-26 | 2017-05-26 | 温控器和烹饪器具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0615895.9U CN207754988U (zh) | 2017-05-26 | 2017-05-26 | 温控器和烹饪器具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7754988U true CN207754988U (zh) | 2018-08-24 |
Family
ID=631777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20615895.9U Active CN207754988U (zh) | 2017-05-26 | 2017-05-26 | 温控器和烹饪器具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7754988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926236A (zh) * | 2017-05-26 | 2018-12-04 |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 温控器、烹饪器具、以及一种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 |
-
2017
- 2017-05-26 CN CN201720615895.9U patent/CN207754988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926236A (zh) * | 2017-05-26 | 2018-12-04 |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 温控器、烹饪器具、以及一种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937520B (zh) | 一种烹饪器具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8937525B (zh) | 电烹饪炊具 | |
EP1882128B1 (en) | Electric range | |
CN207754989U (zh) | 电烹饪炊具 | |
CN103006045B (zh) | 一种电磁加热的电压力锅 | |
JP4251192B2 (ja) | 誘導加熱調理器 | |
CN207754988U (zh) | 温控器和烹饪器具 | |
CN110184793A (zh) | 洗衣机 | |
US20200345172A1 (en) | Countertop with induction hob | |
CN108926236A (zh) | 温控器、烹饪器具、以及一种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 | |
CN204445330U (zh) | 烹饪器具 | |
KR20100010593A (ko) | 염가형 조리플레이트가 구비된 인덕션 조리기 | |
JP5076403B2 (ja) | 電気炊飯器 | |
CN206499358U (zh) | 防止内胆漏装的智能电饭煲 | |
CN211084624U (zh) | 一种多孔隔热材料烘箱 | |
CN110388661B (zh) | 烹饪器具、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及系统 | |
JP6932073B2 (ja) | 加熱調理器 | |
CN207477346U (zh) | 一种烹饪器具 | |
CN205693917U (zh) | 电磁炉 | |
CN209863465U (zh) | 一种加热装置 | |
CN212108522U (zh) | 一种电磁炉锅体 | |
CN204260583U (zh) | 温控器伸缩结构和电炊具 | |
JP2018092709A (ja) | 磁気共鳴発熱体 | |
CN203041852U (zh) | 一种电磁加热的电压力锅 | |
CN109259593B (zh) | 一种电热水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