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698914U - 一种电力工程用绕线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力工程用绕线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7698914U CN207698914U CN201820049033.9U CN201820049033U CN207698914U CN 207698914 U CN207698914 U CN 207698914U CN 201820049033 U CN201820049033 U CN 201820049033U CN 207698914 U CN207698914 U CN 20769891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otating shaft
- support base
- bobbin winder
- winding
- mounting bracke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Winding Filamentary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力工程用绕线装置,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上设有支撑座,所述支撑座上安装有缠绕电机,所述支撑座的一侧设有第一安装架,所述第一安装架靠近支撑座一侧的侧壁插设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远离支撑座的一端与缠绕电机的驱动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转轴的外侧壁上安装有缠绕辊,所述第一安装架的一侧设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顶端安装有伺服电机,所述伺服电机的驱动端上安装有第二转轴,所述缠绕电机的一侧设有两个第二安装架。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便于操作,摆脱了传统的手工绕线方式,采用电机自动绕线,同时解决了绕线不均匀的问题,极大地提高了绕线工作的工作效率,适合推广。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力工程用绕线装置。
背景技术
电力工程,即与电能的生产、输送、分配有关的工程,广义上还包括把电作为动力和能源在多种领域中应用的工程。作为能源的一种形式,电能有易于转换、运输方便、易于控制、便于使用、洁净和经济等许多优点。从19世纪80年代以来,电力已逐步取代了作为18世纪产业革命技术基础的蒸汽机,成为现代社会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技术基础。电力工程在布线收线中都需要用到绕线装置,现有的绕线装置大多采用人力收线放线,使用起来很吃力,同时在绕线时如果不对电线进行引导,电线会缠绕在一个地方,导致电线在缠绕辊上缠绕不均匀影响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绕线装置在绕线时不能很好的引导方向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电力工程用绕线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力工程用绕线装置,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上设有支撑座,所述支撑座上安装有缠绕电机,所述支撑座的一侧设有第一安装架,所述第一安装架靠近支撑座一侧的侧壁插设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远离支撑座的一端与缠绕电机的驱动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转轴的外侧壁上安装有缠绕辊,所述第一安装架的一侧设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顶端安装有伺服电机,所述伺服电机的驱动端上安装有第二转轴,所述缠绕电机的一侧设有两个第二安装架,两个所述第二安装架之间同样安装有第二转轴,两个所述第二转轴上均安装有皮带轮,两个所述皮带轮上共同绕设有皮带,所述皮带的顶壁上设有安装杆,所述安装杆的顶端安装有引导块,所述第二安装架和伺服电机之间对称安装有两个红外检测装置,所述底板的顶壁上安装有单片机。
优选地,两个所述红外检测装置均包括红外发射器和红外接收器,且红外发射器和红外接收器分别位于皮带的两侧。
优选地,两个所述红外检测装置的输出端均与单片机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单片机的输出端与伺服电机的输入端电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安装架上开设有与第一转轴位置对应的旋转孔,所述第一转轴远离缠绕电机的一端固定套设有轴承,所述轴承的外侧壁固定连接在旋转孔的内侧壁上。
优选地,所述第一转轴和缠绕辊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轴和皮带轮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单片机为可编程89S51单片机,所述缠绕电机、红外检测装置、伺服电机和单片机的输入端均与外置电源的输出端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中,操作者先将电线穿过引导块固定在缠绕辊上,然后打开电源,缠绕电机带动缠绕辊将电线缠绕在自身上,同时伺服电机驱动皮带轮移动,引导块跟随移动,当安装杆到达其中一个红外检测装置的位置时,红外检测装置将信号发送给单片机,单片机立刻控制伺服电机反向旋转,将引导块反向移动,电线得以均匀缠绕在缠绕辊上。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便于操作,摆脱了传统的手工绕线方式,采用电机自动绕线,同时解决了绕线不均匀的问题,极大地提高了绕线工作的工作效率,适合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电力工程用绕线装置的后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电力工程用绕线装置的正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电力工程用绕线装置的俯视图。
图中:1底板、2支撑座、3第一安装架、4第一转轴、5缠绕辊、6缠绕电机、7第二安装架、8第二转轴、9皮带轮、10皮带、11伺服电机、12安装杆、13引导块、14红外发射器、15红外接收器、16单片机、17支撑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参照图1-3,一种电力工程用绕线装置,包括底板1,底板1上设有支撑座2,支撑座2上安装有缠绕电机6,支撑座2的一侧设有第一安装架3,第一安装架3靠近支撑座2一侧的侧壁插设有第一转轴4,第一转轴4远离支撑座2的一端与缠绕电机6的驱动端固定连接,第一转轴4的外侧壁上安装有缠绕辊5,第一安装架3的一侧设有支撑架17,支撑架17的顶端安装有伺服电机11,伺服电机11的驱动端上安装有第二转轴8,缠绕电机6的一侧设有两个第二安装架7,两个第二安装架7之间同样安装有第二转轴8,两个第二转轴8上均安装有皮带轮9,两个皮带轮9上共同绕设有皮带10,皮带11的顶壁上设有安装杆12,安装杆12的顶端安装有引导块13,第二安装架7和伺服电机11之间对称安装有两个红外检测装置,底板1的顶壁上安装有单片机16。
本实用新型中,两个红外检测装置均包括红外发射器14和红外接收器15,且红外发射器14和红外接收器15分别位于皮带10的两侧,两个红外检测装置的输出端均与单片机16的输入端电连接,单片机16的输出端与伺服电机11的输入端电连接,第一安装架3上开设有与第一转轴4位置对应的旋转孔,第一转轴4远离缠绕电机6的一端固定套设有轴承,轴承的外侧壁固定连接在旋转孔的内侧壁上,使第一转轴4转动更灵活,第一转轴4和缠绕辊5固定连接,第二转轴8和皮带轮9固定连接,第一转轴4和第二转轴8转动即分别带动缠绕辊5和皮带轮9转动,单片机16为可编程89S51单片机,缠绕电机6、红外检测装置、伺服电机11和单片机16的输入端均与外置电源的输出端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中,操作者先将电线穿过引导块13固定在缠绕辊5上,然后打开电源,缠绕电机6带动缠绕辊5将电线缠绕在自身上,同时伺服电机11驱动皮带轮9移动,引导块13跟随移动,当安装杆12到达其中一个红外检测装置的位置时,红外检测装置将信号发送给单片机16,单片机16立刻控制伺服电机11反向旋转,将引导块13反向移动,电线得以均匀缠绕在缠绕辊5上。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一种电力工程用绕线装置,包括底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上设有支撑座(2),所述支撑座(2)上安装有缠绕电机(6),所述支撑座(2)的一侧设有第一安装架(3),所述第一安装架(3)靠近支撑座(2)一侧的侧壁插设有第一转轴(4),所述第一转轴(4)远离支撑座(2)的一端与缠绕电机(6)的驱动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转轴(4)的外侧壁上安装有缠绕辊(5),所述第一安装架(3)的一侧设有支撑架(17),所述支撑架(17)的顶端安装有伺服电机(11),所述伺服电机(11)的驱动端上安装有第二转轴(8),所述缠绕电机(6)的一侧设有两个第二安装架(7),两个所述第二安装架(7)之间同样安装有第二转轴(8),两个所述第二转轴(8)上均安装有皮带轮(9),两个所述皮带轮(9)上共同绕设有皮带(10),所述皮带(10)的顶壁上设有安装杆(12),所述安装杆(12)的顶端安装有引导块(13),所述第二安装架(7)和伺服电机(11)之间对称安装有两个红外检测装置,所述底板(1)的顶壁上安装有单片机(1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力工程用绕线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红外检测装置均包括红外发射器(14)和红外接收器(15),且红外发射器(14)和红外接收器(15)分别位于皮带(10)的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力工程用绕线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红外检测装置的输出端均与单片机(16)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单片机(16)的输出端与伺服电机(11)的输入端电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力工程用绕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架(3)上开设有与第一转轴(4)位置对应的旋转孔,所述第一转轴(4)远离缠绕电机(6)的一端固定套设有轴承,所述轴承的外侧壁固定连接在旋转孔的内侧壁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力工程用绕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轴(4)和缠绕辊(5)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轴(8)和皮带轮(9)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力工程用绕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单片机(16)为可编程89S51单片机,所述缠绕电机(6)、红外检测装置、伺服电机(11)和单片机(16)的输入端均与外置电源的输出端电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0049033.9U CN207698914U (zh) | 2018-01-12 | 2018-01-12 | 一种电力工程用绕线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0049033.9U CN207698914U (zh) | 2018-01-12 | 2018-01-12 | 一种电力工程用绕线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7698914U true CN207698914U (zh) | 2018-08-07 |
Family
ID=630340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0049033.9U Active CN207698914U (zh) | 2018-01-12 | 2018-01-12 | 一种电力工程用绕线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7698914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911832A (zh) * | 2021-11-19 | 2022-01-11 | 江苏锡洲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电磁线的绕线装置 |
-
2018
- 2018-01-12 CN CN201820049033.9U patent/CN207698914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911832A (zh) * | 2021-11-19 | 2022-01-11 | 江苏锡洲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电磁线的绕线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5381807U (zh) | 一种快速卸线的便携型手动绕线机 | |
CN209815385U (zh) | 一种绕线机用张力调节机构 | |
CN207698914U (zh) | 一种电力工程用绕线装置 | |
CN104891263A (zh) | 一种接地线自动绕线机 | |
CN108231287B (zh) | 一种电线电缆绝缘层自动包覆装置 | |
CN212101475U (zh) | 一种环保型塑料管道收卷装置 | |
CN102684421A (zh) | 外转子绕线机 | |
CN219321110U (zh) | 一种电缆生产绕包机 | |
CN210190133U (zh) | 一种无机背衬生产设备 | |
CN214391701U (zh) | 一种自动排线装置 | |
CN107628479A (zh) | 一种纤维缠绕机 | |
CN201345597Y (zh) | 一种自动转子绕线机 | |
CN110902473B (zh) | 一种布料纺织线全自动绕线装置 | |
CN207390676U (zh) | 一种纤维缠绕机 | |
CN108505162A (zh) | 一种自动落纱的捻线机 | |
CN103922200A (zh) | 一种收线装置 | |
CN110668256B (zh) | 一种用于电缆封装的生产线 | |
CN207304260U (zh) | 一种引出线固定防水结构 | |
CN208979863U (zh) | 一种一次性锂锰电池正极片生产用的收料系统 | |
CN211225140U (zh) | 一种外置可手动调速滚筒 | |
CN220232924U (zh) | 一种高压绕线机 | |
CN217113979U (zh) | 一种高压线表面绝缘包装装置 | |
CN221420242U (zh) | 人造草坪纱线单捆绑机构 | |
CN218707987U (zh) | 一种自动解扭放卷机 | |
CN203982898U (zh) | 丝包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
Address after: 200233 No. 7, Lane 888, Tianlin Road, Minhang District, Shanghai Patentee after: Shanghai Energy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201100 No.7, Lane 888, Tianlin Road, Minhang District, Shanghai Patentee before: CPI ELECTRIC POWER ENGINEERING CO.,L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