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664252U - 一种接线端子 - Google Patents

一种接线端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664252U
CN207664252U CN201721818567.5U CN201721818567U CN207664252U CN 207664252 U CN207664252 U CN 207664252U CN 201721818567 U CN201721818567 U CN 201721818567U CN 207664252 U CN207664252 U CN 20766425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rapnel
connecting terminal
operation handle
conduct piece
load bea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818567.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斌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ou Tile Electric Applic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陈斌斌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陈斌斌 filed Critical 陈斌斌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66425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66425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1/00Individual connecting elements provid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ive members which are, or may be, thereby interconnected, e.g. end pieces for wires or cables supported by the wire or cable and having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lectrical connection to some other wire, terminal, or conductive member, blocks of binding posts
    • H01R11/01Individual connecting elements provid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ive members which are, or may be, thereby interconnected, e.g. end pieces for wires or cables supported by the wire or cable and having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lectrical connection to some other wire, terminal, or conductive member, blocks of binding post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 or arrangement of the conductive interconnection between the connecting lo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1/00Individual connecting elements provid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ive members which are, or may be, thereby interconnected, e.g. end pieces for wires or cables supported by the wire or cable and having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lectrical connection to some other wire, terminal, or conductive member, blocks of binding posts
    • H01R11/03Individual connecting elements provid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ive members which are, or may be, thereby interconnected, e.g. end pieces for wires or cables supported by the wire or cable and having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lectrical connection to some other wire, terminal, or conductive member, blocks of binding pos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necting locations
    • H01R11/09Individual connecting elements provid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ive members which are, or may be, thereby interconnected, e.g. end pieces for wires or cables supported by the wire or cable and having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lectrical connection to some other wire, terminal, or conductive member, blocks of binding pos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necting locations the connecting locations being identic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2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 H01R4/4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spring, clip, or other resilient member

Landscapes

  • Connections Arranged To Contact A Plurality Of Conductors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接线端子。该接线端子包括:所述导电件与所述弹片相对设置,通过所述弹片的弹性变形将外部导线夹紧在所述导电件与所述弹片之间;所述导电件为条形片结构;所述弹片包含有至少两个产生弹性形变的自由部,所述至少两个自由部沿所述条形片结构的长度方向排布。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能够简化导电件结构,降低导电材料的使用量以及用于制备导电件的模具的复杂度,并实现接线端子的小型化设计。

Description

一种接线端子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气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接线端子。
背景技术
接线端子指的是用于实现电气连接的一种配件产品,通过接线端子可随时将两根或多根导线按照需要连接起来,而无需将它们焊接起来或是缠绕在一起,方便快捷。
在现有的接线端子中,弹片的自由部和固定部均需与导电件配合,形成一个组件放置于接线端子绝缘壳体内部,这就要求必须将导电件制成“L”型结构。这不仅会增加用于制备导电件的模具的复杂度,还会浪费导电材料,同时,因导电件的尺寸过大导致难以实现接线端子的小型化设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接线端子,目的在于简化导电件结构,降低导电材料的使用量以及用于制备导电件的模具的复杂度,并实现接线端子的小型化设计。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接线端子。该接线端子包括:导电件及弹片;其中,所述导电件与所述弹片相对设置,通过所述弹片的弹性变形将外部导线夹紧在所述导电件与所述弹片之间;所述导电件为条形片结构;所述弹片包含有至少两个产生弹性形变的自由部,所述至少两个自由部沿所述条形片结构的长度方向排布。
可选地,所述接线端子,还包括:绝缘壳体;所述绝缘壳体上设有U形插槽;所述导电件卡合在所述U形插槽内;所述导电件的与所述U形插槽槽壁接触的第一位置处设置有第一定位凸起或第一定位凹槽;所述U形插槽槽壁上与所述第一位置处相对的第二位置处设置有配合使用的第二定位凹槽或第二定位凸起。
可选地,所述绝缘壳体包括:安装底座及扣合在所述安装底座上的上盖;其中,所述安装底座上设有弹片安装腔以及位于所述弹片安装腔上方的所述 U形插槽;所述弹片容置在所述弹片安装腔内。
可选地,所述弹片为U形结构,所述U形插槽位于所述U形结构的开口侧上方;所述安装底座上还设有自所述安装底座边缘伸入所述弹片安装腔的探测槽;外部探测装置通过所述探测槽伸入所述弹片安装腔并与其内的所述弹片的U形结构的闭口侧接触。
可选地,所述上盖上设有通往所述弹片的不同自由部与所述导电件之间夹线间隙的进线孔;两相邻所述进线孔之间设有阻隔墙。
可选地,所述U形插槽的开口朝向所述进线孔,所述导电件沿进线方向插入所述U形插槽。
可选地,所述弹片包括固定部和所述至少两个自由部,所述至少两个自由部沿所述固定部的长度方向一字排布,且任一两相邻自由部之间留有间隙。
可选地,所述导电件上设有向所述弹片凸出的至少两个翘起部,所述至少两个翘起部与所述弹片的至少两个自由部的自由端一一对应;所述翘起部与其对应的所述自由端,沿外部导线进线方向前后布置。
可选地,所述导电件的一长侧边设置有第三定位凸起;接线端子绝缘壳体上与所述第三定位凸起对应位置处设置有配合所述第三定位凸起使用的第三定位凹槽。
可选地,所述接线端子,还包括:与所述弹片抵接的操作手柄;所述操作手柄上设有至少两个承载面;沿所述操作手柄的扳动轨迹,所述至少两个承载面中的各承载面顺序地与接线端子绝缘壳体的内表面贴平,以使所述弹片产生不同的弹性形变。
可选地,所述接线端子绝缘壳体上设有通孔,所述操作手柄贯穿所述通孔,使得所述操作手柄的手持部和承载部分别位于所述壳体的内外两侧;其中,所述承载部的端部与所述弹片抵接。
可选地,所述承载部包括两个承载臂,所述两个承载臂相对设置在所述手持部一端的两侧,以形成一U形槽结构;所述两个承载臂的端部均与所述弹片抵接;所述两个承载臂上均设有所述至少两个承载面。
可选地,所述通孔为矩形孔;所述绝缘壳体上的位于所述通孔的一边缘处设置有延伸至所述通孔中且位于所述操作手柄的两个承载臂之间的限位矩形块;所述两个承载臂的相对面分别与所述限位矩形块的两相对侧壁接触;所述两个承载臂的相背面分别与所述壳体位于所述通孔的两相对边缘处接触。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采用的导电件为条形片结构,弹片的至少两个自由部沿着所述条形片结构的长度方向排布,通过弹片的弹性形变将外部导线夹紧在弹片与导电件之间。当将多根外部导线分别夹紧在不同弹片与导电件之间时,通过所述导电件即可实现多根外部导线的导通。可见,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导电件体积小、结构简单,不仅简化了导电件的模具结构,还节省了导电材料,从而使得接线端子的机构更夹紧凑,接线端子的生成成本更加低廉。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接线端子的剖面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操作手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提供的操作手柄处于初始位置时接线端子的剖面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提供的操作手柄处于极限位置时接线端子的剖面图;
图4a为图4中I处的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弹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提供的接线端子的扳动弹压结构的剖面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接线端子上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导电件的结构立体图;
图8a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导电件的一平面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接线端子安装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导电件的又一平面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接线端子的结构立体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接线端子的一平面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接线端子上盖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接线端子安装底座的一平面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外部导线插入接线端子内部处于夹紧状态时接线端子的剖面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外部导线插入接线端子内部处于未夹紧状态时接线端子的剖面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外部导线从接线端子内部拨出时接线端子的剖面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扳动弹压结构、导电件以及安装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接线端子又一方向上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多种”一般包含至少两种,但是不排除包含至少一种的情况。
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应当理解,尽管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XXX,但这些XXX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XXX 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范围的情况下,第一XXX 也可以被称为第二XXX,类似地,第二XXX也可以被称为第一XXX。
取决于语境,如在此所使用的词语“如果”、“若”可以被解释成为“在……时”或“当……时”或“响应于确定”或“响应于监测”。类似地,取决于语境,短语“如果确定”或“如果监测(陈述的条件或事件)”可以被解释成为“当确定时”或“响应于确定”或“当监测(陈述的条件或事件)时”或“响应于监测(陈述的条件或事件)”。
还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商品或者系统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商品或者系统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商品或者系统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接线端子的扳动弹压结构包括:弹片4以及与所述弹片4抵接的操作手柄5;其中,所述操作手柄5上设有至少两个承载面;沿所述操作手柄5的扳动轨迹,所述至少两个承载面中的各承载面顺序地与接线端子绝缘壳体101的内表面贴平,以使所述弹片4产生不同的弹性形变。
在具体实施时,如图1、3及4所示,所述弹片4容置在所述接线端子绝缘壳体101内,所述操作手柄5的端部501与弹片4抵接,且操作手柄5上的至少两个承载面在扳动操作手柄5的过程中,会顺次地与接线端子绝缘壳体101的内表面贴平,而由于接线端子绝缘壳体101是刚性材料,因此,在扳动操作手柄5的过程中,操作手柄5的端部会抵压弹片4使之产生弹性形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在操作手柄上设置至少两个承载面;扳动操作手柄的过程中,所述至少两个承载面中的各承载面会顺序地与接线端子绝缘壳体的内表面贴平,且由于操作手柄与弹片抵接,会使得弹片产生不同的弹性形变。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只需要在操作手柄上设置至少两个承载面即可,无需设置围绕旋转轴转动的旋转轮,且在安装时也无需进行旋转轴的定位,不仅简化了工艺、还降低了安装难度,同时减小了操作手柄的体积,实现了接线端子的小型化设计。
进一步的,如图7所示,可在绝缘壳体101的与操作手柄5设置有至少两个承载面的侧面接触位置处设置加强筋36,以使得沿着操作手柄5的扳动轨迹,所述至少两个承载面的顺序地与所述接线端子绝缘壳体101上的加强筋36内表面贴平。
进一步的,所述至少两个承载面中任意相邻两个承载面之间相交且在其相交处设有圆滑过渡曲面。
优选的,所述至少两个承载面中任意两相邻承载面之间经圆滑过渡曲面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在两相邻承载面之间设置圆滑过渡曲面可减少扳动操作手柄的扳动阻力,方便用户扳动操作手柄。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至少两个承载面中任意相邻两个承载面之间可不接触,两者之间也可不通过圆滑过渡曲面连接,只需分别在任意相邻两个承载面相邻且相对的两边缘上设置圆滑曲面,以方便在扳动操作手柄5时,与接线端子绝缘壳体101的内表面贴平的承载面的切换,减少扳动操作手柄的扳动阻力。
进一步的,如图2、图3和图4所示,所述操作手柄5上设有两个承载面,所述两个承载面包括:长平面60和与所述长平面60连接的短平面59;其中,所述长平面60距所述操作手柄5端部501的距离小于所述短平面59 距所述操作手柄5端部501的距离;所述操作手柄5端部501与所述弹片4 抵接。所述短平面59与所述接线端子绝缘壳体101的内表面贴平时,所述弹片4产生第一弹性形变量;所述长平面60与所述接线端子绝缘壳体的内表面贴平时,所述弹片4产生第二弹性形变量;所述第一弹性形变量大于所述第二弹性形变量。
如图3所示,长平面60与接线端子绝缘壳体101的内表面贴平,当沿着图4所示的扳动方向x扳动操作手柄时,与所述内表面贴平的承载面从长平面60切换到短平面59,由于短平面59到操作手柄5端部501的第一距离大于长平面60到操作手柄5端部501的第二距离,也就是说,当短平面59与接线端子绝缘壳体101的内表面贴平时,操作手柄5端部501到接线端子绝缘壳体101的内表面的距离为第一距离;当长平面60与接线端子绝缘壳体 101的内表面贴平时,操作手柄5端部501到接线端子绝缘壳体101的内表面的距离为第二距离;第一距离大于第二距离,而由于接线端子绝缘壳体101 为刚性材料,因此,操作手柄5端部501必然会抵压弹片4使得弹片4产生弹性形变。其中,所述长平面60与所述短平面59之间的夹角可为80~100 度。
如图3和4所示,所述承载部503包括长平面60和短平面59,当所述操作手柄处于扳动轨迹中的初始位置时,所述长平面60与接线端子绝缘壳体 101的内表面贴平,当按照图4示出的x方向来扳动操作手柄到扳动轨迹中的极限位置时,所述操作手柄5的端部501对所述弹片4施加外力,在所述弹片4的弹性作用下,所述短平面59与接线端子绝缘壳体101的内表面贴平。
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所述操作手柄5包括:手持部502及承载部503;其中,所述承载部503包括两个承载臂58,所述两个承载臂58相对设置在所述手持部502一端的两侧,以形成一U形槽结构;所述两个承载臂58的端部53与所述弹片4抵接;所述两个承载臂58上均设有所述至少两个承载面。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两个承载臂58分别对弹片4进行施力,也即对弹片 4进行施压时,着力点有两个,这样可确保弹片受力相对均衡,以避免仅施压弹片一侧时,另一侧翘起的情况。其中,手持部与所述承载部可呈130~150 度。
为了下述表述方便,所述两个承载臂分别为第一承载臂58a和第二承载臂58b。
所述两个承载臂58的相背面包括第一承载臂58a的第一侧面和第二承载臂58b的第二侧面;所述两个承载臂58的相对面包括第一承载臂58a的第三侧面和第二承载臂58b的第四侧面。可在第一承载臂58a的第一侧面或第三侧面以及第二承载臂58b的第二侧面或第四侧面上设置所述至少两个承载面。
在一种可实现的方案中,如图2所示,所述两个承载臂58的相背面(即上述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上均设置有凸起块51;所述凸起块51上与其所在相背面相交的至少两个侧面构成所述至少两个承载面。图2示出的是,由凸起块51上相交的两个侧面构成所述长平面60和短平面59。
当所述操作手柄5处于扳动轨迹中的初始位置时,第一承载臂58a和第二承载臂58b上的长平面60均与接线端子绝缘壳体101的内表面贴平;当所述操作手柄5处于扳动轨迹中的极限位置时,所述操作手柄5的端部501对所述弹片4施加外力,在所述弹片4的弹性作用下,第一承载臂58a和第二承载臂58b上的短平面59均与接线端子绝缘壳体的内表面贴平。
在一种可实现的技术方案中,可在绝缘壳体101的与第一承载臂58a和第二承载臂58b设置有长平面60和短平面59的侧面接触位置处均设置加强筋36,以使长平面60和短平面59分别在初始位置或极限位置时与加强筋36 的内表面贴平。即初始位置时,第一承载臂58a和第二承载臂58b的长平面60与绝缘壳体101上的加强筋36的内表面贴平,极限位置时,第一承载臂 58a和第二承载臂58b的短平面59与接线端子绝缘壳体101上的加强筋36 的内表面贴平。图3仅示出了一个承载臂与接线端子绝缘壳体上的加强筋36 的内表面36a贴平的情况。
各承载臂58上的长平面60与短平面59之间通过圆滑过渡曲面连接,所述操作手柄从所述初始位置到极限位置的过程中,圆滑过渡曲面与绝缘壳体 101上的加强筋36的内表面36a接触。
如图2所示,长平面60与承载臂58的顶面5a相交,短平面59与顶面 5a所成角度为80~100°,即短平面59与顶面5a基本垂直。长平面60和短平面59圆滑过渡。因此,长平面60和短平面59所定义的实体构成一偏心凸轮结构。所述顶面5a为当所述操作手柄处于初始位置时,所述承载臂58上面向接线端子绝缘壳体外侧的侧面。
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所述承载部503与所述手持部502连接处设有高出所述手持部502上表面的台阶57。如图4所示,在所述操作手柄5处于所述扳动轨迹中的极限位置时,所述手持部502与所述接线端子绝缘壳体101 的上表面呈角度,所述台阶57进入所述接线端子绝缘壳体101内,所述台阶 57的台阶面57a与所述接线端子绝缘壳体101内表面抵接。由于在实际应用中,考虑到接线端子的小型化设计,操作手柄上的承载面的面积通常会设计的很小,因此,当操作手柄扳动到极限位置时,由于受到弹片4较大的弹性力,很容易出现承载面与接线端子绝缘壳体内表面接触打滑的情况,因此,通过台阶上的台阶面与接线端子绝缘壳体的内表面抵接,可有效避免打滑的情况,进而增加了操作手柄处于极限位置时的稳定性。
在一种可实现的技术方案中,接线端子绝缘壳体101上设置有与台阶57 对应的凸缘37。如图4和图4a所示,扳动操作手柄5至极限位置时,凸缘 37与台阶57扣合,以增加操作手柄处于极限位置时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所述手持部502包括:第一手持部502a和第二手持部502b;其中,在所述操作手柄5处于所述扳动轨迹中的初始位置时,所述第一手持部502a贴合在所述接线端子绝缘壳体101上表面,所述第二手持部502b伸出所述接线端子绝缘壳体101端面,并向上翘起。在本实施例中,用户可很方便地通过第二手持部将操作手柄扳起。
进一步的,可采用如下方法中的一种或多种来避免操作手柄处于初始位置时出现晃动或偏移:
方法一:所述第一手持部502a的与所述接线端子绝缘壳体101上表面贴合的端面上设有用于与所述接线端子绝缘壳体上表面扣合的扣合结构(未图示)。具体地,第一手持部502a的与所述接线端子绝缘壳体101上表面贴合的端面上设置有第一扣合结构,当所述操作手柄5处于初始位置时,所述接线端子绝缘壳体101外表面对应于所述第一扣合结构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二扣合结构,所述第一扣合结构与所述第二扣合结构配合使用,以在所述操作手柄处于所述初始位置时,将所述手持部锁定在所述绝缘壳体上表面上。这样一来,可避免操作手柄处于初始位置时出现晃动或偏移。
方法二:如图2所示,第一手持部502a的两相对侧面设置有固定槽54,接线端子绝缘壳体101上在所述操作手柄5处于初始位置时相对于所述固定槽54的位置处设有与固定槽54扣合的凸扣点。所述固定槽54可以为倒梯形形状。通过固定槽和凸扣点的扣合也可使操作手柄锁定在接线端子绝缘壳体 101的上表面,以增加操作手柄处于初始位置时的稳定性,进而避免晃动或偏移。
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所述第二手持部502b的下表面设置有四条防滑凹槽56和/或第一手持部502a上表面设置有两条第一防滑凸缘52。通过防滑凹槽和/或防滑凸缘避免使用者在扳动操作手柄时出现手持部与用户手指之间的打滑情况。进一步的,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弹片4包括固定部44 和自由部43;所述固定部44和自由部43连接且呈U形结构;所述自由部 44包括:电连接段4021、连接所述固定部的弧形段4022(即闭合侧)以及设置在所述电连接段4021和所述弧形段4022之间的中间段4023;所述中间段4023与所述操作手柄5抵接。扳动操作手柄5,操作手柄5的承载部503 的端部53抵压所述中间段4023,进而使得弹片4的自由部402发生弹性形变。
进一步的,所述电连接段4021朝远离所述固定部44的方向翘起。
进一步的,所述中间段4023的宽度大于所述电连接段4021的宽度;所述中间段4023上宽出所述电连接段4021的位置,朝所述电连接段4021方向延伸出限位片41;所述限位片41与所述中间段4023所呈的角度小于所述电连接段4021与所述中间段4023所呈的角度。如图5和图6所示,限位片41 与所述中间段4023所呈的角度和电连接段4021与中间段4023所呈的角度均为钝角。在具体实施时,操作手柄5的端部501(也即承载部的端部53)与所述中间段4023上宽出所述电连接段4021的位置处抵接。
在一种可实现的技术方案中,所述中间段4023的两侧均宽出所述电连接段4021的两侧,操作手柄5的两个承载臂58的端部53分别抵接于所述中间段4023的两侧,且抵接处位于所述中间段4023宽出所述电连接段4021的两侧的位置处。这样在扳动操作手柄的过程中,弹片的中间段的两侧均衡受力,可避免弹片的一侧翘起。此外,设置限位片的目的在于避免操作手柄端部与弹片接触抵压时发生特定方向上的打滑情况。
进一步的,所述中间段4023上宽出所述电连接段4021的位置的一端,朝所述电连接段4021方向延伸出限位片,还可在中间段4023上宽出所述电连接段4021的位置的另一端,朝所述弧形段4022方向延伸出副限位片(未图示)。所述限位片与所述中间段4023所呈的角度小于所述电连接段4021 与所述中间段4023所呈的角度;所述限位片、所述副限位片以及所述电连接段构成一U形槽结构。这样,操作手柄5的端部501就会被限制在限位片和副限位片之间运动,有效防止了打滑失效等问题。
进一步的,所述中间段4023包括:中心部4023a以及位于所述中心部两侧的第一抵压片4023b和第二抵压片4023c;第一抵压片4023b和第二抵压片4023c的近所述电连接端4021的一端均连接有限位片41;所述中心部 4023a与所述第一抵压片4023b之间,以及所述中心部4023a与所述第二抵压片4023c之间均设有限位凸起42;所述操作手柄5上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一抵压片4023b和所述限位片抵接的第二承载臂58b和用于与所述第二抵压片4023c和所述限位片抵接的第一承载臂58a;所述限位凸起42处于所述第一承载臂58a和所述第二承载臂58b之间,以限制所述操作手柄5的横向位移。
进一步的,如图5所示,所述弹片的自由部43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自由部43沿所述固定部44的长度方向一字排布,且任意两相邻自由部43 之间留有间隙。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部44的端部设有向远离所述中间段4023方向倾斜的斜面。
进一步的,所述操作手柄5的端部501为圆柱型结构;所述端部501的圆柱面与所述弹片4抵接。将端部设置成圆柱型结构且将圆柱面与弹片进行抵接,可有效缓解端部因与弹片的接触摩擦导致的磨损,提高操作手柄的机械寿命,进而提高接线端子的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在操作手柄上设置至少两个承载面;扳动操作手柄的过程中,所述至少两个承载面中的各承载面会顺序地与接线端子绝缘壳体的内表面贴平,且由于操作手柄与弹片抵接,会使得弹片产生不同的弹性形变。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只需要在操作手柄上设置至少两个承载面即可,无需设置旋转轮,且在安装时也无需进行旋转轴的定位,不仅简化了工艺、还降低了安装难度,同时减小了操作手柄的体积,实现了接线端子的小型化设计。
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5、图8和图9所示,接线端子包括:导电件6及弹片4;其中,所述导电件6与所述弹片4相对设置,通过所述弹片4 的弹性变形将外部导线夹紧在所述导电件6与所述弹片4之间;所述导电件 6为条形片结构;所述弹片4包含有至少两个产生弹性形变的自由部,所述至少两个自由部沿所述条形片结构的长度方向排布。
如图9所示,所述弹片的至少两个自由部43沿着所述条形片结构的长度方向并排设置。各自由部43的自由端4021a与导电件6之间形成一接线位 100,所述接线位100的数量与所述弹片4的自由部43的数量相等。各接线位100沿所述条形片结构的长度方向排布。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采用的导电件为条形片结构,弹片的至少两个自由部沿着所述条形片结构的长度方向排布,通过弹片的弹性形变将外部导线夹紧在弹片与导电件之间。当将多根外部导线分别夹紧在不同弹片与导电件之间时,通过所述导电件即可实现多根外部导线的导通。可见,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导电件体积小、结构简单,不仅简化了导电件的模具结构,还节省了导电材料,从而使得接线端子的机构更夹紧凑,接线端子的生成成本更加低廉。
进一步的,如图9和图10所示,所述接线端子还包括:绝缘壳体101;所述绝缘壳体101上设有U形插槽21;所述导电件6卡合在所述U形插槽 21内;所述导电件6的与所述U形插槽21槽壁接触的第一位置处设置有第一定位凸起或第一定位凹槽;所述U形插槽21槽壁上与所述第一位置处相对的第二位置处设置有配合使用的第二定位凹槽或第二定位凸起。当所述导电件6卡合在所述U形插槽21内时,第一定位凸起卡入第二定位凹槽,或者第二定位凸起卡入第一定位凹槽。
例如:图10示出的是所述导电件6的两端中的一端与所述U形插槽21 槽壁接触的第一位置处设置有第一定位凸起61,相应的,所述U形插槽21 槽壁上与所述第一位置处相对的第二位置处设置有配合所述第一定位凸起 61使用的第二定位凹槽(未图示)。
所述导电件6的与所述U形插槽21槽壁接触的第一位置有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其中,所述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分别位于所述导电件6与所述U 形插槽21槽壁接触的相对两侧。在具体实施时,可选择在第一区域设置所述第一定位凸起或第一定位凹槽和/或在所述第二区域设置所述第一定位凸起或第一定位凹槽。在一种可实现的技术方案中,可在第一区域设置所述第一定位凸起和在所述第二区域设置所述第一定位凹槽。
在一种可实现的技术方案中,所述U形插槽21为两个,两个U形插槽 21并行且对称设置在所述绝缘壳体101上。所述导电件6的两端分别卡合在所述两个U形插槽21内。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所述U形插槽可将导电件固定在绝缘壳体上,且通过在U形插槽的内槽壁和导电件的相对位置处设置定位凸起和定位凹槽可防止导电件在U形插槽内的移位。
在一种可实现的方案中,所述绝缘壳体101包括:安装底座2及扣合在所述安装底座2上的上盖3;其中,所述安装底座2上设有弹片安装腔以及位于所述弹片安装腔上方的所述U形插槽21;所述弹片4容置在所述弹片安装腔内。
在一种可实现的方案中,如图5、图9和图11所示,所述弹片4为U形结构,所述U形插槽21位于所述U形结构的开口侧上方;所述安装底座2 上还设有自所述安装底座2边缘伸入所述弹片安装腔的探测槽25;外部探测装置通过所述探测槽25伸入所述弹片安装腔并与其内的所述弹片4的U形结构的闭口侧(也即弧形部)接触。通过该探测槽可方便使用者随时检测接线端子的电路通断。
所述弹片4包括固定部44和自由部43;所述固定部44和自由部43连接且呈U形结构;所述自由部44包括:电连接段4021、连接所述固定部的弧形段4022以及设置在所述电连接段4021和所述弧形段4022之间的中间段 4023;所述中间段4023与所述操作手柄5抵接。扳动操作手柄5,操作手柄 5的承载部503的端部53抵压所述中间段4023,进而使得弹片4的自由部 402发生弹性形变。自由部43的自由端4021a与导电件6之间构成接线位100,该接线位100可方便弹片4装配时定位。
进一步的,弹片的中间段4023的宽度大于所述电连接段4021的宽度;所述中间段4023上宽出所述电连接段4021的位置,朝所述电连接段4021 方向延伸出限位片41;所述限位片41与所述中间段4023所呈的角度小于所述电连接段4021与所述中间段4023所呈的角度。如图5所示,限位片41 与所述中间段4023所呈的角度和电连接段4021与中间段4023所呈的角度均为钝角。在具体实施时,操作手柄5的端部501与所述中间段4023上宽出所述电连接段4021的位置处抵接。此外,设置限位片的目的在于避免操作手柄端部与弹片接触抵压时发生特定方向上的打滑情况。
在一种可实现的方案中,如图9所示,所述安装底座2底面27上设置有定位挡片24,所述定位挡片24与所述限位片41相对设置,所述定位挡片24、限位片41以及所述中间段4023上宽出所述电连接段4021的部分构成一个U 形槽结构,操作手柄5的端部501被限制在这个U形槽内运动,有效防止了打滑失效等问题。
进一步的,所述中间段4023的两侧均宽出所述电连接段4021的两侧,操作手柄5的两个承载臂58的端部53分别抵接于所述中间段4023的两侧,且抵接处位于所述中间段4023宽出所述电连接段4021的两侧的位置处。这样在扳动操作手柄的过程中,弹片的中间段的两侧均衡受力,可避免弹片的一侧翘起。
进一步的,所述接线端子绝缘壳体101上设有通孔38,所述操作手柄5 贯穿所述通孔38,使得所述操作手柄5的手持部502和承载部503分别位于所述上盖3的内外两侧;其中,所述承载部503的端部501与所述弹片4抵接。如图7所示,所述通孔38设置在所述上盖3上,该通孔38也可作为检测槽使用。通孔的设置不仅可方便操作手柄的安装,在接线端子处于工作状态时,通过该通孔可进行散热。
进一步的,所述承载部503包括两个承载臂58,所述两个承载臂58相对设置在所述手持部502一端的两侧,以形成一U形槽结构;所述两个承载臂58的端部均与所述弹片4抵接;所述两个承载臂58上均设有所述至少两个承载面。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18所示,所述中间段4023包括:中心部4023a 以及位于所述中心部两侧的第一抵压片4023b和第二抵压片4023c;第一抵压片4023b和第二抵压片4023c的近所述电连接端4021的一端均连接有限位片41;所述中心部4023a与所述第一抵压片4023b之间,以及所述中心部 4023a与所述第二抵压片4023c之间均设有限位凸起42;所述操作手柄5上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一抵压片4023b和所述限位片抵接的第二承载臂58b和用于与所述第二抵压片4023c和所述限位片抵接的第一承载臂58a;所述限位凸起42处于所述第一承载臂58a和所述第二承载臂58b之间,以限制所述操作手柄5的横向位移。
进一步的,安装底座2上设置有分别与所述第一限位片41a和第二限位片41b相对设置的第一定位挡片24a和第二定位挡片24b,所述弹片4的连接固定部44和自由部43的弧形部4022位于所述第一定位挡片24a和第二定位挡片24b之间,所述第一定位挡片24a和第二定位挡片24b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弧形部4022的宽度。第一抵压片4023b、第一限位片41a以及第一定位挡片24a构成一U形槽结构以限制对应的承载臂58的端部在该U形槽内运动,第二抵压片4023c、第二限位片41b以及第二定位挡片24b构成一U 形槽结构以限制对应的承载臂58的端部在该U形槽内运动,以避免打滑失效。
在一种可实现的方案中,所述上盖3上设有通往所述弹片4的不同自由部与所述导电件之间夹线间隙的进线孔32;两相邻所述进线孔32之间设有阻隔墙。这样可使得两个进线孔相互独立,各导线进入时互不干扰。
进一步的,所述U形插槽21的开口朝向所述进线孔32,所述导电件沿进线方向插入所述U形插槽21。
在一种可实现的方案中,所述弹片包括固定部44和所述至少两个自由部 43,所述至少两个自由部43沿所述固定部44的长度方向一字排布,且任一两相邻自由部43之间留有间隙。
进一步的,如图1、图8和图8a所示,所述导电件6上设有向所述弹片4凸出的至少两个翘起部62,所述至少两个翘起部62与所述至少两个自由部 43的自由端4021a一一对应;所述翘起部62与其对应的所述自由端4021a,沿外部导线进线方向(图1中箭头L的指向)前后布置,且外部导线沿进线方向先抵达所述翘起部62,后抵达所述自由端4021a。其中,所述翘起部62 与所述自由端4021a的数量一致,翘起部62与其对应的自由端4021a构成一接线位100。翘起部的设置可为安装弹片时进行定位。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自由端与导电件形成夹紧点,外部导线的端部沿进线方向L先抵达翘起部,后抵达所述夹紧点,在弹片的弹性力的作用下将外部导线的端部夹紧在夹紧点处,由于导电件的翘起部与外部导线相互接触,因此,当有外力拉扯所述外部导线时,所述翘起部与外部导线之间的摩擦阻力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外部导线从所述夹紧点处滑落。
进一步的,如图8和图9所示,所述导电件6的一长侧边设置有第三定位凸起63;接线端子绝缘壳体101上与所述第三定位凸起63对应位置处设置有配合所述第三定位凸起63使用的第三定位凹槽26。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三定位凸起63卡入第三定位凹槽26内以固定所述导电件6。所述第三定位凸起63可为燕尾形结构。
进一步的,如图1和图2所示,接线端子还包括:与所述弹片4抵接的操作手柄5;所述操作手柄5上设有至少两个承载面;沿所述操作手柄5的扳动轨迹,所述至少两个承载面中的各承载面顺序地与接线端子绝缘壳体的内表面贴平,以使所述弹片4产生不同的弹性形变。
其中,如图2所示,所述操作手柄5包括手持部502和承载部503。如图4和图7所示,所述接线端子绝缘壳体101上设有通孔38,所述操作手柄 5贯穿所述通孔38,使得所述操作手柄5的手持部502和承载部503分别位于所述壳体101的两侧;其中,所述承载部503的端部501与所述弹片4抵接。通孔的设置不仅可方便操作手柄的安装,在接线端子处于工作状态时,通过该通孔可进行散热。
如图2所示,所述承载部503包括两个承载臂58,所述两个承载臂58 相对设置在所述手持部502一端的两侧,以形成一U形槽结构;所述两个承载臂58的端部均与所述弹片4抵接;所述两个承载臂58上均设有所述至少两个承载面。
进一步的,所述通孔38为矩形孔;所述绝缘壳体101上的位于所述通孔 38的一边缘处设置有延伸至所述通孔38中且位于所述操作手柄5的两个承载臂58之间的限位矩形块35;所述两个承载臂58的相对面分别与所述限位矩形块35的两相对侧壁接触;所述两个承载臂58的相背面分别与所述壳体 9位于所述通孔38的两相对边缘处接触。
作为可选地,通孔38的宽度大于操作手柄5的手持部502的宽度,以便将操作手柄5安装在绝缘壳体101上。
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所述弹片4的固定部44a固定在接线端子绝缘壳体101上。
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接线端子,包括:导电件6及弹片4;其中,所述导电件6与所述弹片4相对设置,通过所述弹片4的弹性变形将外部导线夹紧在所述导电件6与所述弹片4之间;所述导电件6上设有向所述弹片4凸出的翘起部62;所述翘起部62与所述弹片4的自由端4021a,沿外部导线进线方向前后布置。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自由端与导电件形成夹紧点,外部导线的端部沿进线方向L先抵达翘起部,后抵达所述夹紧点,在弹片的弹性力的作用下将外部导线的端部夹紧在夹紧点处,由于导电件的翘起部与外部导线相互接触,因此,当有外力拉扯所述外部导线时,所述翘起部与外部导线之间的摩擦阻力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导线拔出时的所需力量,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外部导线从所述夹紧点处滑落。
进一步的,如图8和图9所示,所述导电件6为条形片结构;所述导电件6卡合在接线端子绝缘壳体101上U形插槽21内。
进一步的,所述导电件的与所述U形插槽21槽壁接触的第一位置处设置有第一定位凸起或第一定位凹槽;所述U形插槽21槽壁上与所述第一位置处相对的第二位置处设置有配合使用的第二定位凹槽或第二定位凸起。
在一种可实现的方案中,所述导电件6的长侧边设置有第三定位凸起63;接线端子绝缘壳体101内与所述第三定位凸起63对应位置处设置有配合所述第三定位凸起63使用的第三定位凹槽26。
在一种可实现的方案中,所述绝缘壳体101包括:安装底座2及扣合在所述安装底座上的上盖3;其中,所述安装底座2上设有弹片安装腔以及位于所述弹片安装腔上方的所述U形插槽21;所述弹片4容置在所述弹片安装腔内。
在一种可实现的方案中,所述弹片4为U形结构,所述U形插槽21位于所述U形结构的开口侧上方;所述安装底座2上还设有自所述安装底座边缘伸入所述弹片安装腔的探测槽25;外部探测装置通过所述探测槽25伸入所述弹片安装腔并与其内的所述弹片4的U形结构的闭口侧接触。
所述弹片4包括固定部44和自由部43;所述固定部44和自由部43连接且呈U形结构;所述自由部44包括:电连接段4021、连接所述固定部的弧形段4022以及设置在所述电连接段4021和所述弧形段4022之间的中间段 4023;所述中间段4023与所述操作手柄5抵接。扳动操作手柄5,操作手柄 5的承载部503的端部53抵压所述中间段4023,进而使得弹片4的自由部 402发生弹性形变。自由部43的自由端4021a与导电件6之间构成接线位100,该接线位100可方便弹片4装配时定位。
进一步的,弹片的中间段4023的宽度大于所述电连接段4021的宽度;所述中间段4023上宽出所述电连接段4021的位置,朝所述电连接段4021 方向延伸出限位片41;所述限位片41与所述中间段4023所呈的角度小于所述电连接段4021与所述中间段4023所呈的角度。如图5所示,限位片41 与所述中间段4023所呈的角度和电连接段4021与中间段4023所呈的角度均为钝角。在具体实施时,操作手柄5的端部501与所述中间段4023上宽出所述电连接段4021的位置处抵接。此外,设置限位片的目的在于避免操作手柄端部与弹片接触抵压时发生特定方向上的打滑情况。
在一种可实现的方案中,如图9所示,所述安装底座2底面27上设置有定位挡片24,所述定位挡片24与所述限位片41相对设置,所述定位挡片24、限位片41以及所述中间段4023上宽出所述电连接段4021的部分构成一个U 形槽结构,操作手柄5的端部501被限制在这个U形槽内运动,有效防止了打滑失效等问题。
进一步的,所述中间段4023的两侧均宽出所述电连接段4021的两侧,操作手柄5的两个承载臂58的端部53分别抵接于所述中间段4023的两侧,且抵接处位于所述中间段4023宽出所述电连接段4021的两侧的位置处。这样在扳动操作手柄的过程中,弹片的中间段的两侧均衡受力,可避免弹片的一侧翘起。
进一步的,所述接线端子上盖3上设有通孔38,所述操作手柄5贯穿所述通孔38,使得所述操作手柄5的手持部502和承载部503分别位于所述上盖3的内外两侧;其中,所述承载部503的端部501与所述弹片4抵接。
进一步的,所述承载部503包括两个承载臂58,所述两个承载臂58相对设置在所述手持部502一端的两侧,以形成一U形槽结构;所述两个承载臂58的端部均与所述弹片4抵接;所述两个承载臂58上均设有所述至少两个承载面。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18所示,所述中间段4023包括:中心部4023a 以及位于所述中心部两侧的第一抵压片4023b和第二抵压片4023c;第一抵压片4023b和第二抵压片4023c的近所述电连接端4021的一端均连接有限位片41;所述中心部4023a与所述第一抵压片4023b之间,以及所述中心部 4023a与所述第二抵压片4023c之间均设有限位凸起42;所述操作手柄5上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一抵压片4023b和所述限位片抵接的第二承载臂58b和用于与所述第二抵压片4023c和所述限位片抵接的第一承载臂58a;所述限位凸起42处于所述第一承载臂58a和所述第二承载臂58b之间,以限制所述操作手柄5的横向位移。
在一种可实现的方案中,所述弹片4包括固定部44和所述至少两个自由部43,所述至少两个自由部43沿所述固定部44的长度方向一字排布,且任一两相邻自由部43之间留有间隙。
进一步的,所述上盖3上设有通往所述弹片4的不同自由部43与所述导电件6之间夹线间隙的进线孔32;两相邻所述进线孔32之间设有阻隔墙。
在一种可实现的方案中,所述U形插槽21的开口朝向所述进线孔32,所述导电件6沿进线方向插入所述U形插槽21。
进一步的,接线端子还包括:与所述弹片4抵接的操作手柄5;所述操作手柄5上设有至少两个承载面;沿所述操作手柄5的扳动轨迹,所述至少两个承载面中的各承载面顺序地与接线端子绝缘壳体101的内表面贴平,以使所述弹片4产生不同的弹性形变。
进一步的,如图4和7所示,所述接线端子壳体9上设有通孔38,所述操作手柄5贯穿所述通孔38,使得所述操作手柄5的手持部502和承载部503 分别位于所述壳体9的两侧;其中,所述承载部503的端部501与所述弹片 4抵接。通孔的设置不仅可方便操作手柄的安装,在接线端子处于工作状态时,通过该通孔可进行散热。
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所述承载部503包括两个承载臂58,所述两个承载臂58相对设置在所述手持部502一端的两侧,以形成一U形槽结构;所述两个承载臂58的端部均与所述弹片4抵接;所述两个承载臂58设有所述至少两个承载面。
进一步的,所述通孔38为矩形孔;所述壳体9上的位于所述通孔38的一边缘处设置有延伸至所述通孔38中且位于所述操作手柄5的两个承载臂 58之间的限位矩形块35;所述两个承载臂58的相对面分别与所述限位矩形块35的两相对侧壁接触;所述两个承载臂58的相背面分别与所述壳体9的位于所述通孔38的两相对边缘处接触。
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7、图9和图12所示,接线端子包括安装底座2、上盖3以及至少两个操作手柄5。所述上盖3扣合在所述安装底座3上,所述安装底座2和上盖3所构成的空腔内设置有导电件6和弹片6,所述弹片6 与所述导电件6抵接。其中,所述弹片6与所述操作手柄5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
进一步的,安装底座2上设有U形插槽21;所述导电件6卡合在所述U 形插槽21内;所述导电件6的与所述U形插槽21槽壁接触的第一位置处设置有第一定位凸起或第一定位凹槽;所述U形插槽槽壁上与所述第一位置处相对的第二位置处设置有配合使用的第二定位凹槽或第二定位凸起。
例如:图10示出的是所述导电件6的与所述U形插槽21槽壁接触的第一位置处设置有第一定位凸起61,相应的,所述U形插槽21槽壁上与所述第一位置处相对的第二位置处设置有配合所述第一定位凸起61使用的第二定位凹槽(未图示)。
所述导电件6的两端中的一端与所述U形插槽21槽壁接触的第一位置有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其中,所述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分别位于所述导电件6与所述U形插槽21槽壁接触的相对两侧。在具体实施时,可选择在第一区域设置所述第一定位凸起或第一定位凹槽和/或在所述第二区域设置所述第一定位凸起或第一定位凹槽。在一种可实现的技术方案中,可在第一区域设置所述第一定位凸起和在所述第二区域设置所述第一定位凹槽。
在一种可实现的技术方案中,所述U形插槽21为两个,两个U形插槽 21并行且对称设置在所述绝缘壳体101上。所述导电件6的两端分别卡合在所述两个U形插槽21内。
在一种可实现的方案中,所述安装底座2上设有弹片安装腔以及位于所述弹片安装腔上方的所述U形插槽21;所述弹片4容置在所述弹片安装腔内。
在一种可实现的方案中,所述弹片4为U形结构,所述U形插槽21位于所述U形结构的开口侧上方;所述安装底座2上还设有自所述安装底座边缘伸入所述弹片安装腔的探测槽25;外部探测装置通过所述探测槽25伸入所述弹片安装腔并与其内的所述弹片4的U形结构的闭口侧接触。
在一种可实现的方案中,所述弹片4包括固定部44和所述至少两个自由部43,所述至少两个自由部43沿所述固定部44的长度方向一字排布,且任一两相邻自由部43之间留有间隙。
进一步的,所述上盖3上设有通往所述弹片4的不同自由部43与所述导电件6之间夹线间隙的进线孔32;两相邻所述进线孔32之间设有阻隔墙。
在一种可实现的方案中,所述U形插槽21的开口朝向所述进线孔32,所述导电件6沿进线方向插入所述U形插槽21。进一步的,所述导电件6 上设有向所述弹片4凸出的至少两个翘起部62,所述至少两个翘起部62与所述弹片4的至少两个自由部的自由端4021a一一对应;所述翘起部62与其对应的所述自由端4021a,沿外部导线进线方向前后布置。所述翘起部62有利于弹片4装配时定位,并可增加外部导线拔出时的所需力量。
在一种可实现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导电件6为条形片结构。所述导电件 6的一长侧边设置有第三定位凸起63;接线端子安装底座2上与所述第三定位凸起63对应位置处设置有配合所述第三定位凸起63使用的第三定位凹槽 26。所述第三定位凸起63卡入所述第三定位凹槽26以固定所述导电件6。所述第三定位凸起63可为燕尾形结构。
进一步的,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弹片4包括固定部44和自由部43;所述固定部44和自由部43连接且呈U形结构;所述自由部44包括:电连接段4021、连接所述固定部的弧形段4022以及设置在所述电连接段4021和所述弧形段4022之间的中间段4023;所述中间段4023与所述操作手柄5抵接。扳动操作手柄5,操作手柄5的承载部503的端部53抵压所述中间段4023,进而使得弹片4的自由部402发生弹性形变。自由部43的自由端4021a与导电件6之间构成接线位100,该接线位100可方便弹片4装配时定位。
进一步的,弹片的中间段4023的宽度大于所述电连接段4021的宽度;所述中间段4023上宽出所述电连接段4021的位置,朝所述电连接段4021 方向延伸出限位片41;所述限位片41与所述中间段4023所呈的角度小于所述电连接段4021与所述中间段4023所呈的角度。如图5所示,限位片41 与所述中间段4023所呈的角度和电连接段4021与中间段4023所呈的角度均为钝角。在具体实施时,操作手柄5的端部501与所述中间段4023上宽出所述电连接段4021的位置处抵接。此外,设置限位片的目的在于避免操作手柄端部与弹片接触抵压时发生特定方向上的打滑情况。
在一种可实现的方案中,如图9所示,所述安装底座2底面27上设置有定位挡片24,所述定位挡片24与所述限位片41相对设置,所述定位挡片24、限位片41以及所述中间段4023上宽出所述电连接段4021的部分构成一个U 形槽结构,操作手柄5的端部501被限制在这个U形槽内运动,有效防止了打滑失效等问题。
进一步的,所述中间段4023的两侧均宽出所述电连接段4021的两侧,操作手柄5的两个承载臂58的端部53分别抵接于所述中间段4023的两侧,且抵接处位于所述中间段4023宽出所述电连接段4021的两侧的位置处。这样在扳动操作手柄的过程中,弹片的中间段的两侧均衡受力,可避免弹片的一侧翘起。
进一步的,所述接线端子上盖3上设有通孔38,所述操作手柄5贯穿所述通孔38,使得所述操作手柄5的手持部502和承载部503分别位于所述上盖3的内外两侧;其中,所述承载部503的端部501与所述弹片4抵接。
进一步的,所述承载部503包括两个承载臂58,所述两个承载臂58相对设置在所述手持部502一端的两侧,以形成一U形槽结构;所述两个承载臂58的端部均与所述弹片4抵接;所述两个承载臂58上均设有所述至少两个承载面。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18所示,所述中间段4023包括:中心部4023a 以及位于所述中心部两侧的第一抵压片4023b和第二抵压片4023c;第一抵压片4023b和第二抵压片4023c的近所述电连接端4021的一端均连接有限位片41;所述中心部4023a与所述第一抵压片4023b之间,以及所述中心部 4023a与所述第二抵压片4023c之间均设有限位凸起42;所述操作手柄5上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一抵压片4023b和所述限位片抵接的第二承载臂58b和用于与所述第二抵压片4023c和所述限位片抵接的第一承载臂58a;所述限位凸起42处于所述第一承载臂58a和所述第二承载臂58b之间,以限制所述操作手柄5的横向位移。
如图9所示,第一抵压片4023b和第二抵压片4023c上朝所述电连接段 4021方向分别延伸出第一限位片41a和第二限位片41b。第一限位片41a和第二限位片41b与所述中间段4023所呈的角度小于所述电连接段4021与所述中间段4023所呈的角度。如图5所示,第一限位片41a和第二限位片41b 与所述中间段4023所呈的角度相等且为钝角,电连接段4021与中间段4023 所呈的角度也为一钝角。安装底座2上设置有分别与所述第一限位片41a和第二限位片41b相对设置的第一定位挡片24a和第二定位挡片24b,所述弹片4的连接固定部44和自由部43的弧形部4022位于所述第一定位挡片24a 和第二定位挡片24b之间,所述第一定位挡片24a和第二定位挡片24b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弧形部4022的宽度。第一抵压片4023b、第一限位片41a以及第一定位挡片24a构成一U形槽结构以限制对应的承载臂58的端部在该U 形槽内运动,第二抵压片4023c、第二限位片41b以及第二定位挡片24b构成一U形槽结构以限制对应的承载臂58的端部在该U形槽内运动,以避免打滑失效。
所述上盖3上设有通往所述弹片4的不同自由部43与所述导电件6之间夹线间隙的进线孔32;两相邻所述进线孔32之间设有阻隔墙。所述进线孔 32的数量与接线位32的数量一致,且一一对应,多个进线孔32并齐设置在所述上盖3在所述操作手柄5处于初始位置时处于所述手持部502下方的端面上,所述进线孔32正对接线端子内部的接线位100,使得外部导线通过所述进线孔32插入所述接线位100。
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上盖3上的通孔38为矩形孔;所述上盖3上的位于所述通孔38的一边缘处设置有延伸至所述通孔38中且位于所述操作手柄 5的两个承载臂58之间的限位矩形块35;所述两个承载臂58的相对面分别与所述限位矩形块35的两相对侧壁接触;所述两个承载臂58的相背面分别与所述上盖3位于所述通孔38的两相对边缘处接触,以限制所述两承载臂在限位矩形块边缘和所述通孔边缘之间的空隙中运动。
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4、图7和图19所示,所述上盖3上与操作手柄 5的两个承载臂58接触的所述通孔38边缘处设置有加强筋36。所述加强筋 36的下表面36a与所述至少两个承载面中的一承载面贴平。例如,所述至少两个承载面包括长平面60和短平面59,所述加强筋36的下表面36a与长平面60或短平面59贴平。当所述手持部502处于初始位置时,所述长平面60 与所述加强筋36的下表面36a贴平;当所述手持部502处于极限位置时,所述短平面59与所述加强筋36的下表面36a贴平。可选地,所述加强筋36 的上表面设置有贯穿于所述加强筋36的凹槽,以避免加强筋上表面因缩水形成凹痕影响外观。
作为可选地,处于所述至少两个操作手柄中相邻两个操作手柄之间的加强筋的厚度大于处于所述至少两个操作手柄外侧的加强筋,以增加相邻两个操作手柄之间的加强筋的强度。
在另一实施例中,可在上盖3的各端面中若干端面上设置有第一卡槽或第一卡扣,安装底座2的对应位置处设有第二卡扣或第二卡槽,安装底座2 和上盖3通过卡槽和卡扣的扣合实现封装,以保证整个接线端子的完整性以及稳定性。
如图9、图11和图13所示,所述上盖3位于进线方向L的左右端面以及设置有接线孔的端面的相对端面上设有第一卡槽31,设置有接线孔的端面下方设置有第一卡扣39,安装底座2在对应的位置开有配合第一卡槽31使用的第二卡扣22以及配合第一卡扣39使用的第二卡槽23,两者配合良好包装整个接线夹的完整性以及稳定性。
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上盖3和/或安装底座2的位于外部导线进线方向 L的左右端面外侧均设置有至少一个防滑凸块(未图示)。
在一种可实现的技术方案中,所述上盖3的位于外部导线进线方向L的左右端面外侧均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防滑凸块,所述安装底座2的位于外部导线进线方向L的左右端面外侧均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防滑凸块,第一防滑凸块和第二防滑凸块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相对应的第一防滑凸块和第二防滑凸块在上盖扣合在所述安装底座上时相接触且形成一条第二防滑凸缘。
在另一实施例中,还可在所述安装底座2的底部外表面设置有第一标识凸起结构,所述第一标识凸起结构用于标识接线孔距对应的接线位的距离,用户在向该接线端子的接线孔中插入外部导线时可参考该距离。例如:如图 14所示,第一标识凸起结构1401包括处于同一直线上的两相背箭头以及距离值,所述箭头指向与外部导线进线方向平行,所述两相背箭头起于接线孔所在位终于接线位所在位,所述距离值设置在两相背箭头中间间隔处,例如:图示出的是接线孔距对应的接线位的距离为14(单位为毫米),所述上盖上与第一端面连接的两端面中的一端面上设置有第二标识凸起结构,所述标识凸起结构用于标识外部导线的进线方向、操作手柄的扳动档位以及各扳动档位之间的切换方向。
如图1所示,初始状态下,弹片4的自由端4021a与导电件6相抵。如图15所示,接线时,将导线200插入绝缘壳体101的接线孔32内,导线前端顶开弹片4后,被弹片4的自由端4021a和导电片6的翘起部62所夹紧。如图16和17所示,需要取出导线200时,扳动操作手柄5,操作手柄5的端部501因凸轮结构的作用向下移动,从而按压弹片4,使弹片4的自由端4021a张开,使导线200松出。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3)

1.一种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包括:导电件及弹片;其中,
所述导电件与所述弹片相对设置,通过所述弹片的弹性变形将外部导线夹紧在所述导电件与所述弹片之间;
所述导电件为条形片结构;
所述弹片包含有至少两个产生弹性形变的自由部,所述至少两个自由部沿所述条形片结构的长度方向排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绝缘壳体;
所述绝缘壳体上设有U形插槽;
所述导电件卡合在所述U形插槽内;
所述导电件的与所述U形插槽槽壁接触的第一位置处设置有第一定位凸起或第一定位凹槽;
所述U形插槽槽壁上与所述第一位置处相对的第二位置处设置有配合使用的第二定位凹槽或第二定位凸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壳体包括:安装底座及扣合在所述安装底座上的上盖;其中,
所述安装底座上设有弹片安装腔以及位于所述弹片安装腔上方的所述U形插槽;
所述弹片容置在所述弹片安装腔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片为U形结构,所述U形插槽位于所述U形结构的开口侧上方;
所述安装底座上还设有自所述安装底座边缘伸入所述弹片安装腔的探测槽;
外部探测装置通过所述探测槽伸入所述弹片安装腔并与其内的所述弹片的U形结构的闭口侧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上设有通往所述弹片的不同自由部与所述导电件之间夹线间隙的进线孔;
两相邻所述进线孔之间设有阻隔墙。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U形插槽的开口朝向所述进线孔,所述导电件沿进线方向插入所述U形插槽。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片包括固定部和所述至少两个自由部,所述至少两个自由部沿所述固定部的长度方向一字排布,且任一两相邻自由部之间留有间隙。
8.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电件上设有向所述弹片凸出的至少两个翘起部,所述至少两个翘起部与所述弹片的至少两个自由部的自由端一一对应;
所述翘起部与其对应的自由端,沿外部导线进线方向前后布置。
9.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件的一长侧边设置有第三定位凸起;
接线端子绝缘壳体上与所述第三定位凸起对应位置处设置有配合所述第三定位凸起使用的第三定位凹槽。
10.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弹片抵接的操作手柄;
所述操作手柄上设有至少两个承载面;
沿所述操作手柄的扳动轨迹,所述至少两个承载面中的各承载面顺序地与接线端子绝缘壳体的内表面贴平,以使所述弹片产生不同的弹性形变。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线端子绝缘壳体上设有通孔,所述操作手柄贯穿所述通孔,使得所述操作手柄的手持部和承载部分别位于所述壳体的内外两侧;
其中,所述承载部的端部与所述弹片抵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部包括两个承载臂,所述两个承载臂相对设置在所述手持部一端的两侧,以形成一U 形槽结构;
所述两个承载臂的端部均与所述弹片抵接;
所述两个承载臂上均设有所述至少两个承载面。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为矩形孔;
所述绝缘壳体上的位于所述通孔的一边缘处设置有延伸至所述通孔中且位于所述操作手柄的两个承载臂之间的限位矩形块;
所述两个承载臂的相对面分别与所述限位矩形块的两相对侧壁接触;
所述两个承载臂的相背面分别与所述壳体位于所述通孔的两相对边缘处接触。
CN201721818567.5U 2017-05-05 2017-12-22 一种接线端子 Active CN207664252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497997 2017-05-05
CN2017204979975 2017-05-0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664252U true CN207664252U (zh) 2018-07-27

Family

ID=62660648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829441.8U Active CN207559093U (zh) 2017-05-05 2017-12-22 一种接线端子
CN201711408913.7A Active CN108808277B (zh) 2017-05-05 2017-12-22 一种接线端子
CN201721818567.5U Active CN207664252U (zh) 2017-05-05 2017-12-22 一种接线端子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829441.8U Active CN207559093U (zh) 2017-05-05 2017-12-22 一种接线端子
CN201711408913.7A Active CN108808277B (zh) 2017-05-05 2017-12-22 一种接线端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3) CN207559093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08277A (zh) * 2017-05-05 2018-11-13 陈斌斌 一种接线端子
CN108987951A (zh) * 2018-07-30 2018-12-11 浙江京红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带操作手柄的接线端子
CN110875529A (zh) * 2018-09-04 2020-03-10 金笔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电线接头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02249B (zh) * 2019-03-01 2024-03-22 广东欧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直通式两端拔盖压接的连接器
CN110060909A (zh) * 2019-04-02 2019-07-26 波普电气有限公司 断路器用快接线结构
CN210897677U (zh) * 2019-09-12 2020-06-30 王旭阳 一种快速连接免螺丝接线端子
CN110534930A (zh) * 2019-09-27 2019-12-03 宁波高松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方便操作的接线端子
DE102019133528A1 (de) * 2019-12-09 2021-06-10 Phoenix Contact Gmbh & Co. Kg Anschlusseinrichtung für einen Schirmleiter einer elektrischen Leitung
CN114976687A (zh) * 2021-02-20 2022-08-30 金笔电子(东莞)有限公司 导线连接装置
CN113451793B (zh) * 2021-06-04 2023-03-21 厦门广泓工贸有限公司 一种接线夹的导电结构
CN113708096B (zh) * 2021-08-24 2024-02-06 恩尼特克电子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接线端子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435856Y (zh) * 2000-07-24 2001-06-20 江门市江海区汇聪电器厂 一种新型无螺纹端子
DE102011056410B4 (de) * 2011-12-14 2013-06-27 Wago Verwaltungsgesellschaft Mbh Anschlussklemme
DE202011110523U1 (de) * 2011-12-19 2014-06-20 Phoenix Contact Gmbh & Co. Kg Anschlussklemme
DE102014119420B3 (de) * 2014-12-22 2016-05-12 Wago Verwaltungsgesellschaft Mbh Anschlussklemme
CN106505364A (zh) * 2015-09-06 2017-03-15 尤提乐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带操作手柄的接线端子
CN105428914B (zh) * 2015-11-23 2018-02-16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接线端子
CN207559093U (zh) * 2017-05-05 2018-06-29 陈斌斌 一种接线端子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08277A (zh) * 2017-05-05 2018-11-13 陈斌斌 一种接线端子
CN108808277B (zh) * 2017-05-05 2024-04-23 陈斌斌 一种接线端子
CN108987951A (zh) * 2018-07-30 2018-12-11 浙江京红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带操作手柄的接线端子
CN110875529A (zh) * 2018-09-04 2020-03-10 金笔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电线接头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808277A (zh) 2018-11-13
CN207559093U (zh) 2018-06-29
CN108808277B (zh) 2024-04-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664252U (zh) 一种接线端子
CN207664345U (zh) 一种接线端子的扳动弹压结构
CN110534930A (zh) 一种方便操作的接线端子
JP2004178959A (ja) コネクタ
CN104299829B (zh) 无声键盘开关
CN103311702A (zh) 连接器
CN105788921B (zh) 按键装配结构及按键组件、电子产品及其壳体
CN110391532A (zh) 连接器
US7138594B2 (en) Push switch
CN105762595B (zh) 电子转接卡以及电子设备
CN208157681U (zh) 具有双层端子的软扁平电缆电连接器
CN109546404A (zh) 一种接触件、插套结构及复合孔套结构
CN206364241U (zh) 一种快接式连接器
CN207912552U (zh) 一种电压力锅锅盖闭合检测开关
CN207116749U (zh) 连接器
US7467964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20130244464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fpc
CN201078823Y (zh) 同轴连接器
CN107565263B (zh) 扣压式电气连接装置
CN208622976U (zh) 金属簧片结构和电连接器
CN209515550U (zh) 一种固封极柱
CN203056220U (zh) 多点夹持双面接触式fpc连接器
CN109393960A (zh) 一种电压力锅锅盖闭合检测开关
CN110571582A (zh) 一种双层线到板idc连接器
CN220985025U (zh) 导线连接器和导线连接器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0528

Address after: 325606 After Huanghua Shangyan, Yueqing City, Wen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You Tile Electric Applicance Co., Ltd

Address before: 100044 Huayuan Enterprise Block D, 11 Beizhanbei Street, Xicheng District, Beijing, Unit 2, Floor 3, B303

Patentee before: Chen Binbin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