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627261U - 电机组件及具有其的除尘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机组件及具有其的除尘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627261U
CN207627261U CN201720788997.0U CN201720788997U CN207627261U CN 207627261 U CN207627261 U CN 207627261U CN 201720788997 U CN201720788997 U CN 201720788997U CN 207627261 U CN207627261 U CN 20762726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electric machine
blimp
machine assembly
annular cha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788997.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春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788997.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62726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62726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627261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机组件及具有其的除尘装置。电机组件包括壳体,具有容纳腔和第一环形通道,第一环形通道位于容纳腔的下方,壳体上设置有吸气口和第一出气口,吸气口与容纳腔连通,第一环形通道连通容纳腔和第一出气口;电机部,电机部设置在容纳腔内,电机部的进口与吸气口对应设置,其中,从电机部的出口流出的气流通过第一环形通道与第一出气口排至壳体外。在壳体内设置环形通道,使得位于容纳腔内的气流通过位于容纳腔下方的环形通道排出至壳体外。由于设置的环形通道增加了气流排出至壳体外的输送距离,能够有效地将容纳腔内的气流在排出壳体前将其的噪音将至最低,极大地提高了具有该壳体的电机组件的降噪性能,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Description

电机组件及具有其的除尘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除尘器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机组件及具有其的除尘装置。
背景技术
吸尘器是室内清洁的家用电器,主要用于清洁地面、地毯、家具、窗帘以及窄边细角中的灰尘。吸尘器是利用电动机驱动风机高速旋转而产生负压进行除尘工作的。
实际生活中,吸尘器已成为广大家庭主要使用的清洁电器之一,但在使用的过程中,现有技术的吸尘器均存在噪音大的问题,容易对家庭环境产生污染、损坏使用者的身心健康,降低了用户使用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机组件及具有其的除尘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除尘器噪音大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机组件,包括:壳体,具有容纳腔和第一环形通道,第一环形通道位于容纳腔的下方,壳体上设置有容纳腔和第一出气口,吸气口与容纳腔连通,第一环形通道连通容纳腔和第一出气口;电机部,电机部设置在容纳腔内,电机部的进口与吸气口对应设置,其中,从电机部的出口流出的气流通过第一环形通道和第一出气口排至壳体外。
进一步地,壳体包括:中隔板;第一隔音罩,第一隔音罩与中隔板相连接,第一隔音罩与中隔板的第一侧围设成容纳腔;第二隔音罩,第二隔音罩与中隔板相连接并与中隔板的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围设成第一环形通道,其中,中隔板上开设有连通容纳腔与第一环形通道的第一连通口。
进一步地,第一隔音罩包括:内隔音罩,内隔音罩呈中空的筒状结构,内隔音罩的开口端与中隔板的第一侧相连接,内隔音罩的内壁与中隔板的第一侧围设成容纳腔,吸气口开设于内隔音罩的顶部;外隔音罩,外隔音罩呈中空的筒状结构,外隔音罩设置于内隔音罩的外侧,外隔音罩的第一端与中隔板相连接,其中,外隔音罩的第二端与内隔音罩的外侧壁相连接,内隔音罩、中隔板以及外隔音罩之间形成第二环形通道,内隔音罩上开设有连通第二环形通道的吸气口和容纳腔的出气口的第二连通口,第二环形通道的出气口通过第一连通口与第一环形通道相连通。
进一步地,壳体还包括:第一隔板,设置在内隔音罩和外隔音罩之间以将第一连通口与第二连通口隔开。
进一步地,壳体还包括:环形隔板,环形隔板与中隔板的第二侧相连接,环形隔板的外周面与第二隔音罩的内壁围设成第一环形通道,第一连通口形成于环形隔板与第二隔音罩之间。
进一步地,壳体还包括:底板,底板与第二隔音罩和环形隔板相连接并位于中隔板的第二侧,底板、环形隔板、第二隔音罩之间形成第一环形通道,第一出气口开设于底板上。
进一步地,壳体还包括:第二隔板,设置在环形隔板与第二隔音罩之间以将第一连通口与第一出气口隔开。
进一步地,电机组件还包括固定部,固定部设置于壳体上并位于容纳腔内,固定部用于固定电机部。
进一步地,固定部包括:电机防振套,电机防振套与壳体相连接;电机支架,电机支架设置于电机防振套上,电机支架用于支撑电机部。
进一步地,固定部为多个,多个固定部间隔地设置。
进一步地,壳体上设置有定位盲孔,电机防振套设置于定位盲孔内。
进一步地,电机组件还包括:防振垫圈,防振垫圈设置于电机部的顶部与壳体之间。
进一步地,防振垫圈为环形结构,吸气口的横截面为圆形,防振垫圈与吸气口同轴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除尘装置,包括电机组件,电机组件为上述的电机组件。
进一步地,除尘装置包括:机壳,壳体设置于机壳内,机壳具有第二出气口,至少部分的壳体的外表面与机壳的内壁之间具有距离地设置,以使机壳的内壁与壳体的外表面之间具有间隙,第二出气口通过间隙与第一出气口相连通。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壳体内设置环形通道,使得位于容纳腔内的气流通过位于容纳腔下方的环形通道排出至壳体外。由于设置的环形通道增加了气流排出至壳体外的输送距离,能够有效地将位于容纳腔内的气流在排出壳体前将其的噪音将至最低,极大地提高了具有该壳体的电机组件的降噪性能,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机组件的实施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中A-A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1中B-B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1中C-C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1中电机组件的底部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壳体;11、中隔板;12、第一隔音罩;121、内隔音罩;122、吸气口;123、第一连通口;124、外隔音罩;125、第一出气口;126、第二连通口;13、第一隔板;14、环形隔板;15、底板;16、第二隔板;17、定位盲孔;18、第二隔音罩;20、容纳腔;30、第一环形通道;40、电机部;50、第二环形通道;60、固定部;61、电机防振套;62、电机支架;70、防振垫圈。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术语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现在,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这些示例性实施方式可以由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实施,并且不应当被解释为只限于这里所阐述的实施方式。应当理解的是,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使得本申请的公开彻底且完整,并且将这些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构思充分传达给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附图中,为了清楚起见,有可能扩大了层和区域的厚度,并且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器件,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描述。
结合图1至图5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机组件。
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该电机组件包括壳体10和电机部40。其中,壳体10具有容纳腔20和第一环形通道30,第一环形通道30位于容纳腔20的下方。壳体10上设置有与容纳腔20连通的吸气口122和第一出气口125,第一环形通道30连通容纳腔20和第一出气口125。电机部40设置在容纳腔20内,电机部40的进口与壳体10的吸气口122对应设置。从电机部40的出口流出的气流通过第一环形通道30与壳体10的第一出气口125排至壳体10外。
在本实施例中,在壳体10内设置第一环形通道30,使得位于容纳腔20内的气流通过位于容纳腔20下方的第一环形通道30排出至壳体10外。由于设置的第一环形通道30增加了气流排出至壳体10外的输送距离,能够有效地将位于容纳腔20内的气流在排出壳体10前将其噪音降低,极大地提高了具有该壳体10的电机组件的降噪性能,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具体地,壳体10包括中隔板11、第一隔音罩12以及第二隔音罩18。第一隔音罩12与中隔板11相连接,第一隔音罩12与中隔板11的第一侧围设成容纳腔20。第二隔音罩18与中隔板11相连接并与中隔板11的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围设成第一环形通道30。其中,中隔板11上开设有连通容纳腔20与第一环形通道30的第一连通口123。这样设置能够有效地的起到降低电机部40产生的噪音,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进一步地,第一隔音罩12包括内隔音罩121和外隔音罩124。内隔音罩121呈中空的筒状结构,内隔音罩121的开口端与中隔板11的第一侧相连接,内隔音罩121的内壁与中隔板11的第一侧围设成容纳腔20,吸气口122开设于内隔音罩121的顶部。外隔音罩124呈中空的筒状结构,外隔音罩124设置于内隔音罩121的外侧,外隔音罩124的第一端与中隔板11相连接。其中,外隔音罩124的第二端与内隔音罩121的外侧壁相连接,内隔音罩121、中隔板11以及外隔音罩124之间形成第二环形通道50,内隔音罩121上开设有连通第二环形通道50的吸气口和容纳腔20的出气口的第二连通口126,第二环形通道50的出气口通过第一连通口123与第一环形通道30相连通。这样设置能够使得位于容纳腔20内的气流分别经第二环形通道50和第一环形通道30降噪后才排出至壳体10外,同时,由于第二环形通道50形成于内隔音罩121和外隔音罩124之间,即容纳腔20位于第二环形通道50内侧,这样设置还可以进一步使得外隔音罩124对电机部40产生的噪音起到降噪的作用,进一步地提高了该电机组件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如图3所示,壳体10还包括第一隔板13。第一隔板13设置在内隔音罩121和外隔音罩124之间以将第一连通口123与第二连通口126隔开。这样设置能够使得从吸气口122进入的气流经过容纳腔20后,经第二连通口126流出,再经过第二环形通道50降噪后,继续流入至第一环形通道30进行再次降噪,再通过第一出气口125排至壳体10外,有效地避免了直接将容纳腔20内的气流排出至壳体10外造成噪音大的问题。
如图1、图2和图4所示,壳体还包括环形隔板14。环形隔板14与中隔板11的第二侧相连接,环形隔板14的外周面与第二隔音罩18的内壁围设成第一环形通道30,第一连通口123形成于环形隔板14与第二隔音罩18之间。这样设置能够有效地增加第一环形通道30的长度,继而提高了该电机组件的降噪性能。
优选地,为了提高该电机组件的降噪性能和实用性,如图5所示,该壳体10还包括底板15。底板15与第二隔音罩18和环形隔板14相连接并位于中隔板11的第二侧,底板15、环形隔板14、第二隔音罩18之间形成第一环形通道30,第一出气口125开设于底板15上。这样设置能够使得第一环形通道30能够形成一个封闭的气流输送通道,使得该电机组件安装起来更加方便。在本实施例中,设置底板15和不设置底板15的区别仅在安装该电机组件的方式不一样,其起到的降噪效果是一样的。具体地,如果不设置底板15时,则只要保证将第二隔音罩18与待安装件的接触面保持密封即可。
如图4所示,壳体10还包括第二隔板16。设置在环形隔板14与第二隔音罩18之间以将第一连通口123与第一出气口125隔开。这样设置能够增加第一环形通道30的长度,能够避免第一连通口123与第一出气口125直接连通。
再请参照图2所示,为了增加电机部40的稳定性,电机组件还包括固定部60。该固定部60设置于壳体10上并位于容纳腔20内,固定部60用于固定电机部40。
具体地,固定部60包括电机防振套61和电机支架62。电机防振套61与壳体10相连接。电机支架62设置于电机防振套61上,电机支架62用于支撑电机部40。这样设置能够有效地降低电机部40产生的振动量,提高了电机部40的稳定性。
优选地,为了进一步提高电机部40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可以将固定部60设置为多个,多个固定部60间隔地设置。
由于电机部40在工作的过程中会产生振动,为了防止由于电机部40自身产生的振动发生位移,在壳体10上设置有定位盲孔17,电机防振套61设置于定位盲孔17内。
为了进一步地降低电机部40产生的振动量,在电机部40的顶部与壳体10之间还设置了防振垫圈70。
优选地,防振垫圈70为环形结构。吸气口122的横截面为圆形,防振垫圈70与吸气口122同轴设置。这样设置能够避免电机部40的进口在吸风的过程中不受防振垫圈70的干涉,增加了该电机组件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上述实施例中的电机组件还可以用于除尘设备技术领域,即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除尘装置。该除尘装置包括电机组件。电机组件为上述实施例中的电机组件。具体地,该电机组件包括壳体10和电机部40。其中,壳体10具有容纳腔20和第一环形通道30,第一环形通道30位于容纳腔20的下方。壳体10上设置有与容纳腔20连通的吸气口122和第一出气口125。电机部40设置在容纳腔20内,电机部40的进口与吸气口122对应设置。从电机部40的出口流出的气流通过第一环形通道30与第一出气口125排至壳体10外。
在本实施例中,在壳体10内设置第一环形通道30,使得位于容纳腔20内的气流通过位于容纳腔20下方的第一环形通道30排出至壳体10外。由于设置的第一环形通道30增加了气流排出至壳体10外的输送距离,能够有效地将容纳腔20内的气流在排出壳体10前将其噪音降低,有效地提高了该除尘装置的降噪性能,增加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其中,除尘装置包括机壳。壳体10设置于机壳内,机壳具有第二出气口,至少部分的壳体10的外表面与机壳的内壁之间具有距离地设置,以使机壳的内壁与壳体10的外表面之间具有间隙,第二出气口通过间隙与第一出气口125相连通。这样设置使得通过电机部40进口处进入容纳腔20内的气流在经第二环形通道50降噪后流至第一环形通道30再次进行降噪,经过第一环形通道30降噪后的气流再次经壳体10的外表面与机壳的内壁之间形成的间隙再次降噪后通过第二出气口排出至机壳外,即从开始进入壳体10内的气流直至排出机壳外经过了至少三次降噪的作用,这样设置能够极大的提高了该除尘装置的降噪性能。其中,还可以将电机部40的外壁和内隔音罩121内壁之间具有距离地设置,这样设置使得电机部40的外壁和内隔音罩121内壁之间也形成一个环形的气流通道,使得从电机部40进口处吸入的气流经容纳腔20排出至第二环形通道50的过程中,电机部40的外壁和内隔音罩121内壁之间也形成的环形的气流通道也对容纳腔20中的气流起到了一定的降噪作用,进一步地提高了该除尘装置的实用性。其中,该电机部40包括风叶和马达,马达带动风叶转动以进行除尘作业。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除上述以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所谈到的“一个实施例”、“另一个实施例”、“实施例”等,指的是结合该实施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或者特点包括在本申请概括性描述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多个地方出现同种表述不是一定指的是同一个实施例。进一步来说,结合任一实施例描述一个具体特征、结构或者特点时,所要主张的是结合其他实施例来实现这种特征、结构或者特点也落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5)

1.一种电机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10),具有容纳腔(20)和第一环形通道(30),所述第一环形通道(30)位于所述容纳腔(20)的下方,所述壳体(10)上设置有吸气口(122)和第一出气口(125),所述吸气口(122)与所述容纳腔(20)连通,所述第一环形通道(30)连通所述容纳腔(20)和所述第一出气口(125);
电机部(40),所述电机部(40)设置在所述容纳腔(20)内,所述电机部(40)的进口与所述吸气口(122)对应设置,其中,从所述电机部(40)的出口流出的气流通过所述第一环形通道(30)和所述第一出气口(125)排至所述壳体(10)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包括:
中隔板(11);
第一隔音罩(12),所述第一隔音罩(12)与所述中隔板(11)相连接,所述第一隔音罩(12)与所述中隔板(11)的第一侧围设成所述容纳腔(20);
第二隔音罩(18),所述第二隔音罩(18)与所述中隔板(11)相连接并与所述中隔板(11)的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围设成所述第一环形通道(30),其中,所述中隔板(11)上开设有连通所述容纳腔(20)与所述第一环形通道(30)的第一连通口(12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音罩(12)包括:
内隔音罩(121),所述内隔音罩(121)呈中空的筒状结构,所述内隔音罩(121)的开口端与所述中隔板(11)的第一侧相连接,所述内隔音罩(121)的内壁与所述中隔板(11)的第一侧围设成所述容纳腔(20),所述吸气口(122)开设于所述内隔音罩(121)的顶部;
外隔音罩(124),所述外隔音罩(124)呈中空的筒状结构,所述外隔音罩(124)设置于所述内隔音罩(121)的外侧,所述外隔音罩(124)的第一端与所述中隔板(11)相连接,其中,所述外隔音罩(124)的第二端与所述内隔音罩(121)的外侧壁相连接,所述内隔音罩(121)、所述中隔板(11)以及所述外隔音罩(124)之间形成第二环形通道(50),所述内隔音罩(121)上开设有连通所述第二环形通道(50)的吸气口和所述容纳腔(20)的出气口的第二连通口(126),所述第二环形通道(50)的出气口通过所述第一连通口(123)与所述第一环形通道(30)相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还包括:
第一隔板(13),设置在内隔音罩(121)和外隔音罩(124)之间以将所述第一连通口(123)与所述第二连通口(126)隔开。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还包括:
环形隔板(14),所述环形隔板(14)与所述中隔板(11)的第二侧相连接,所述环形隔板(14)的外周面与所述第二隔音罩(18)的内壁围设成所述第一环形通道(30),所述第一连通口(123)形成于所述环形隔板(14)与所述第二隔音罩(18)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还包括:
底板(15),所述底板(15)与所述第二隔音罩(18)和所述环形隔板(14)相连接并位于所述中隔板(11)的第二侧,所述底板(15)、所述环形隔板(14)、所述第二隔音罩(18)之间形成所述第一环形通道(30),所述第一出气口(125)开设于所述底板(15)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还包括:
第二隔板(16),设置在所述环形隔板(14)与所述第二隔音罩(18)之间以将所述第一连通口(123)与所述第一出气口(125)隔开。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组件还包括固定部(60),所述固定部(60)设置于壳体(10)上并位于所述容纳腔(20)内,所述固定部(60)用于固定所述电机部(40)。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60)包括:
电机防振套(61),所述电机防振套(61)与所述壳体(10)相连接;
电机支架(62),所述电机支架(62)设置于所述电机防振套(61)上,所述电机支架(62)用于支撑所述电机部(40)。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电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60)为多个,多个所述固定部(60)间隔地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上设置有定位盲孔(17),所述电机防振套(61)设置于所述定位盲孔(17)内。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组件还包括:
防振垫圈(70),所述防振垫圈(70)设置于所述电机部(40)的顶部与所述壳体(10)之间。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振垫圈(70)为环形结构,所述吸气口(122)的横截面为圆形,所述防振垫圈(70)与所述吸气口(122)同轴设置。
14.一种除尘装置,包括电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组件为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机组件。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除尘装置包括:
机壳,所述壳体(10)设置于所述机壳内,所述机壳具有第二出气口,至少部分的所述壳体(10)的外表面与所述机壳的内壁之间具有距离地设置,以使所述机壳的内壁与所述壳体(10)的外表面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第二出气口通过所述间隙与所述第一出气口(125)相连通。
CN201720788997.0U 2017-06-30 2017-06-30 电机组件及具有其的除尘装置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762726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788997.0U CN207627261U (zh) 2017-06-30 2017-06-30 电机组件及具有其的除尘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788997.0U CN207627261U (zh) 2017-06-30 2017-06-30 电机组件及具有其的除尘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627261U true CN207627261U (zh) 2018-07-20

Family

ID=628615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788997.0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7627261U (zh) 2017-06-30 2017-06-30 电机组件及具有其的除尘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62726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99234A (zh) * 2017-06-30 2019-01-15 浙江绍兴苏泊尔生活电器有限公司 电机组件及具有其的除尘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99234A (zh) * 2017-06-30 2019-01-15 浙江绍兴苏泊尔生活电器有限公司 电机组件及具有其的除尘装置
CN109199234B (zh) * 2017-06-30 2024-01-12 浙江绍兴苏泊尔生活电器有限公司 电机组件及具有其的除尘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410711B (zh) 无叶风扇
CN207627261U (zh) 电机组件及具有其的除尘装置
CN107184146A (zh) 吸尘器
JP5838296B2 (ja) 送風装置
CN209340172U (zh) 一种带空气净化功能的柱式风扇
CN109199234A (zh) 电机组件及具有其的除尘装置
CN207627262U (zh) 电机组件及具有其的除尘装置
CN207837468U (zh) 一种便于消毒的吸尘器
CN207627251U (zh) 吸尘装置
CN207815498U (zh) 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07627241U (zh) 风机组件及具有其的吸尘器
CN109764462A (zh) 一种混能雾化装置
CN104358717B (zh) 一种压气式无叶风扇及其气流产生方法
CN108180748A (zh) 一种烘干机通风装置及烘干机
CN205225892U (zh) 中央无叶风扇系统
CN208941990U (zh) 壳体结构及具有其的吸尘器
CN207627237U (zh) 进气口装置及具有其的吸尘器
CN207870829U (zh) 吸尘器
CN206229076U (zh) 用于自洁式空气过滤器的滤芯安装结构
CN209638106U (zh) 壳体结构及具有其的风扇装置
CN208598274U (zh) 电机组件、导风装置和吸尘装置
CN209346241U (zh) 大风量底噪电吹风
CN206304456U (zh) 用于自洁式空气过滤器的端盖结构
CN207229346U (zh) 一种风扇
CN207627242U (zh) 进气口装置及具有其的吸尘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720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40112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720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4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