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605489U - 过滤网、空气调节设备及注塑模具 - Google Patents

过滤网、空气调节设备及注塑模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605489U
CN207605489U CN201721614953.2U CN201721614953U CN207605489U CN 207605489 U CN207605489 U CN 207605489U CN 201721614953 U CN201721614953 U CN 201721614953U CN 207605489 U CN207605489 U CN 20760548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ib
space
support portion
delay portion
filter scree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614953.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邓仕宏
卿晓光
区机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Wuhu Meizhi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Wuhu Meizhi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Wuhu Meizhi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614953.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60548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60548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60548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Injection Mould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过滤网、空气调节设备及注塑模具,过滤网包括:滤网;框架,其筋条为注塑成型结构,筋条包括支撑部及支撑部上的滞留部,滤网通过注塑工艺与筋条一体结合,滤网露在筋条外的部分与滞留部接壤,其中,滞留部的壁厚小于支撑部的壁厚。本方案提供的过滤网及注塑模具,注塑模具具有用于注塑成型该过滤网的筋条的过胶通道,其中,利用塑料填充过程的过胶通道等效圆面积差异所引起的滞留效应,通过设计滞留部达到过滤网防溢胶效果,这在不增加模具成本、不增加锁模力、不降低注射速度、不降低材料温度、不采用低压注塑工艺的情况下完美地解决过滤网溢胶、网丝熔断、网丝耐破力差、排气差、熔接线强度不足等问题,提升产品性价比。

Description

过滤网、空气调节设备及注塑模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过滤网、一种空气调节设备及一种注塑模具。
背景技术
现有空气调节设备中,其过滤网的框架和滤网一般是以模具为载体通过热塑性注塑成型技术结合成一体,工艺过程具体如:将预裁剪的滤网挂入模具,合模,注塑成型框架,冷却开模,取出过滤网并修剪,根据实际需求烘网。在该工艺过程中,溢胶是最常见的成型缺陷之一,更是防尘过滤网注塑成型公认的典型痛点缺陷,现有技术为避免注塑时的溢胶问题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制造高精密模具;2、通过注塑工艺改善溢胶。
在实现本实用新型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存在以下问题:1、对于制造高精密模具,由于模具精度高,材料抗变能力强,耐磨损力强,使用较低的锁模力即可达到不溢胶的效果,保证长期稳定的生产,但是,在实践中,高精密模具的制造成本是一般模具的2-3倍,高昂的模具成本并不占推广优势,实际上,当前过滤网模具中99%以上是一般模具;2、对于通过注塑工艺改善溢胶,如提高锁模力、降低注塑的射胶速度、延长冷却时间、降低成型料温及低压注塑等,但这些方式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溢胶问题,相反地,控制不好还容易引起其他不良缺陷,如:对于加大锁模力,重则降低模具寿命,且易导致模具永久性变形,从而导致更严重的溢胶;轻则导致网丝耐破力变差甚至网丝被压断,同时模具排气也会变差,降低框架熔接线处的强度;对于降低注塑的射胶速度和延长冷却时间,这只能解决轻微溢胶问题,但却要牺牲产出效率来换取;对于降低成型料温,会导致塑料流动性变差,直接降低框架熔接线强度,并存在产品填不满的风险,也是只能解决轻微溢胶的问题,且前述方式中,当注塑工艺不能解决溢胶问题时,只能模具维修配模改善,然而模具修好使用一段时间后,又会开始溢胶形成恶性循环,并不能真正解决溢胶问题;对于低压注塑,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溢胶问题,但需要专业的塑料流动分析软件介入模具设计前端,确定好进胶口位置及数量,确保注塑填充平衡,同时要使用高流动性的特殊框架材料成型,该低压注塑工艺成型条件特殊,成本极高,这会较大地增加注塑制件的成本,性价比并不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过滤网。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上述过滤网的空气调节设备。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用于注塑上述过滤网的注塑模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过滤网,包括:滤网;框架,其筋条为注塑成型结构,所述筋条包括支撑部及所述支撑部上的滞留部,所述滤网通过注塑工艺与所述筋条一体结合,所述滤网露在所述筋条外的部分与所述滞留部接壤,其中,所述滞留部的壁厚小于所述支撑部的壁厚。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过滤网,其框架筋条包括支撑部及滞留部,滞留部的壁厚小于支撑部的壁厚,这相应使得在注塑模具中用于注塑成型筋条的过胶通道截面的不同区域处形成宽窄差异,具体如,用于成型本设计的框架的模具中,过流通道至少包括用于成型支撑部的导流空间及用于成型滞留部的滞留空间,且相应地,导流空间的截面高度大于滞留空间的截面高度,即在过流通道高度方向上滞留空间窄于导流空间,这样,注塑成型框架时,塑料填充过胶通道过程中会存在导流空间内流阻力小、流动长度长,滞留空间内流阻大、流动长度短的特点,这样,导流空间保证了框架低压高速填满,而由于滤网露在筋条外的部分与滞留部接壤,利用该滞留空间则保证了框架与滤网结合的边缘区低温低速填满,此处,利用滞留空间内低温低速的填充优势,可使溢胶的间隙大大放宽,即存在相同尺寸间隙时不会出现溢胶问题,对滤网结构的网丝熔断要求也大大降低,从而实现在不增加模具成本、不增加锁模力、不降低注射速度、不降低材料温度、不采用低压注塑工艺的情况下,完美地解决过滤网溢胶、网丝易熔断、网丝耐破力差、排气差、熔接线强度不足等问题,极大地提升产品的性价比。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的过滤网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技术方案中,所述滞留部与所述支撑部毗邻,所述滞留部表面与所述支撑部表面形成台阶过渡。
在本方案中,设计滞留部与支撑部毗邻,滞留部表面与支撑部表面在壁厚方向上形成台阶过渡,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与本结构对应的是,在注塑模具中对应于滞留部与支撑部之间台阶的位置处形成有凸台,其中,利用该凸台可在一定程度上阻止胶液向外溢出,且可使得滞留部相对于支撑部在衔接处急剧减薄,这在不降低材料温度的前提下,可极大地提升滞留部的冷却效率,从而改善溢胶现象。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技术方案中,所述滞留部与所述支撑部之间衔接有过渡部,所述过渡部的壁厚沿所述支撑部向所述滞留部的方向呈减小的变化趋势。
在本方案中,在滞留部与支撑部之间设置过渡部进行过渡,具体地,过渡部的壁厚从其上用于与支撑部连接的一端向其上用于与滞留部连接的一端呈减小的变化趋势,以使过渡部在壁厚较大的支撑部与壁厚较小的滞留部之间形成良好地尺寸过渡,这样可以强化滞留部与支撑部衔接部位的强度,提升产品质量,且更容易保证筋条的注塑成型质量,如避免了缩水、内应力大等问题,同时,该结构更方便于产品脱模,提升产品的加工性。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过渡部的壁厚沿所述支撑部向所述滞留部的方向呈连续减小的变化趋势,或以预设梯度逐级减小。
在本方案中,设置过渡部的壁厚沿支撑部向滞留部的方向呈连续减小的变化趋势,即使过渡部的壁厚从其上用于与支撑部连接的一端向其上用于与滞留部连接的一端连续减小,这样使得滞留部表面与支撑部表面形成斜面或弧面过渡,提升产品外观连续性和美观性,并避免在产品表面出现死角,防止藏污纳垢,更方便产品清洁;设置过渡部的壁厚沿支撑部向滞留部的方向以预设梯度逐级减小,即使过渡部的壁厚从其上用于与支撑部连接的一端向其上用于滞留部连接的一端以预设梯度逐级减小,例如以 0.01mm~0.5mm的梯度逐级减小,具体如,以0.01mm、0.05mm、0.1mm、 0.2mm等梯度值逐级减小,这样可以弱化滞留部与支撑部之间尺寸变化的带来的视觉效果,使滞留部表面与支撑部表面大致形成斜面或弧面过渡,提升产品外观连续性和美观性,并避免在产品表面出现死角,防止藏污纳垢,更方便产品清洁,当然,所述的预设梯度值并不局限于前述所列举的数值,可以理解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具体依据筋条尺寸、模具设计要求等内容对预设梯度值在合理范围内进行设计和调整,此处就不再一一列举了,但在不脱离本设计构思的前提下,均属于本方案的保护范围。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滞留部的截面积小于所述支撑部的截面积;和/或所述支撑部与所述滞留部的壁厚之差为0.1mm~0.7mm。
在本方案中,设置滞留部的截面积小于支撑部的截面积,这相应使得在注塑模具中用于注塑成型筋条的过胶通道截面的不同区域处形成等效圆面积差异,可以理解的是,在相同材料温度、模具温度和注射压力下,过胶通道等效圆面积越大(优选地,本设计中等效圆半径R满足R≤5mm),则过道阻力越小、流动长度越长,相反地,过胶通道等效圆面积越小,则过道阻力越大、流动长度越短,这样,在同一过胶通道中既有等效圆面积大的部分又有等效圆面积小的部分情况下,过胶通道大的部分塑料流动速度明显比过胶通道小的部分大,从而使得等效圆面积小的位置处产生滞留效应,这样,在等效圆面积小的位置处,胶液减速,材料剪切升温相应减少,导致胶液向注塑模具散失的热量大于材料剪切产生的热量,使得该等效圆面积小的位置处的胶液急速冻结以防止溢出,实现在不增加模具成本、不增加锁模力、不降低注射速度、不降低材料温度、不采用低压注塑工艺的情况下,完美地解决过滤网溢胶、网丝易熔断、网丝耐破力差、排气差、熔接线强度不足等问题,极大地提升产品的性价比;设计支撑部与滞留部的壁厚之差大于等于0.1mm,这样设计同样可使得模具内在注塑成型该壁厚较薄的滞留部位置处时产生明显的滞留效应,以使得模具内注塑成型该滞留部位置处的胶液可急速冻结以防止溢出,实现在不增加模具成本、不增加锁模力、不降低注射速度、不降低材料温度、不采用低压注塑工艺的情况下,完美地解决过滤网溢胶、网丝易熔断、网丝耐破力差、排气差、熔接线强度不足等问题,极大地提升产品的性价比,同时,通过将支撑部与滞留部的壁厚之差控制在小于等于0.7mm的范围内,可以避免支撑部与滞留部厚薄差异过大引起强度不足或注塑缩水等缺陷,进一步保证产品质量,更优选地,支撑部与滞留部的壁厚之差为0.3mm~0.5mm,当然,所述的支撑部与滞留部的壁厚之差并不局限于前述所列举的数值,可以理解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具体依据筋条尺寸、模具设计要求等内容对支撑部与滞留部的壁厚差值在合理范围内进行设计和调整,此处就不再一一列举了,但在不脱离本设计构思的前提下,均属于本方案的保护范围。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滤网露在所述筋条外的部分与所述滞留部壁厚方向的中部位置接壤。
值得说明的是,滞留部壁厚方向的中部位置并非特指滞留部正中心,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实际操作过程中的设计误差或操作误差,存在滤网露在筋条外的部分与滞留部接壤的位置相对于滞留部中心存在些许偏位量也是可以的。
在本方案中,设置滤网露在筋条外的部分与滞留部壁厚方向的中部位置接壤,即使滤网从滞留部的中间部位穿出,这样可以使得注塑过程中滤网上下表面与模具中用于成型滞留部的内腔之间保持均匀间隙,防止一侧间隙过大而容易溢胶的问题,同时防止另一侧间隙过窄而连接不牢固的问题。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筋条包括一条或多条第一筋条及一条或多条第二筋条,所述第一筋条与所述第二筋条交错布置。
在本方案中,设置筋条包括一条或多条第一筋条即一条或多条第二筋条,利用第一筋条与第二筋条交错可以形成多条筋条框于滤网四周的结构,其中,本设计中的筋条包括支撑部及支撑部上的滞留部,且滤网露在筋条外的部分与滞留部接壤,由于滞留部薄于支撑部,这样可以使得注塑过程中滤网周边均不会出现溢胶现象,提升产品的整体的注塑质量,同时,可以实现避免网丝熔断、网丝耐破力差、排气差、熔接线强度不足等问题,提升滤网周边与框架的连接强度,提升产品可靠性。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框架为PP(polypropylene,聚丙烯)制件、 ABS(acrylonitrile-butadiene-styrene copolymer,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制件或HIPS(high impact polystyrene,抗冲击性聚苯乙烯)制件;和/或所述滤网为PP(polypropylene,聚丙烯)制件、PET(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制件或PA(polyamid eP,聚酰胺)制件。
在本方案中,设置框架为PP制件、ABS制件或HIPS制件,滤网为 PP制件、PET制件或PA制件,其中,由于本方案中筋条的结构设计,使得注塑过程中模具内成型滞留部的位置处以胶液低温低速的形式填充,这在放宽溢胶间隙要求的同时,也相应降低了对锁模力的要求,并降低对网丝熔断的要求,可以实现PP制件、ABS制件或HIPS制件类框架与PP制件、PET制件或PA制件类滤网任意组合,且即便框架与滤网材料均为PP,或框架材料为ABS、滤网材料为PP时,也不会出现网丝熔断问题,拓宽了产品的使用范围,更利于产品推广。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气调节设备,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过滤网。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空气调节设备,通过设置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过滤网,从而具有以上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例如,空气调节设备包括气流通道,过滤网可设于气流通道的任意位置处以进行防尘过滤,更具体地,气流通道可具体包括进风口、出风口、格栅、设备内部风道等结构,这些结构的至少一个处设有该过滤网。
可选地,所述空气调节设备为空调器、电风扇、暖风机、空气净化器、除湿机等。
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注塑模具,所述注塑模具用于生产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过滤网,且所述注塑模具包括:模具本体,具有用于成型所述框架的所述筋条的过胶通道及用于容纳所述滤网的镶件空间,所述过胶通道包括用于成型所述筋条的所述支撑部的导流空间及用于成型所述筋条的所述滞留部的滞留空间,所述导流空间与所述滞留空间连通,所述滞留空间通过滤网插口与所述镶件空间连通,其中,所述滞留空间的截面高度小于所述导流空间的截面高度,使成型的所述滞留部的壁厚小于所述支撑部的壁厚。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注塑模具,其过胶通道包括用于成型筋条支撑部的导流空间及用于成型筋条滞留部的滞留空间,滞留空间的截面高度小于导流空间的截面高度,这样,在注塑成型框架时,塑料填充过胶通道过程中会存在导流空间内流阻力小、流动长度长,滞留空间内流阻大、流动长度短的特点,利用该导流空间则保证了框架低压高速填满,利用该滞留空间则保证了框架与滤网结合的边缘区低温低速填满,而由于滞留空间通过滤网插口与模具的镶件空间连通,此处,利用滞留空间内低温低速的填充优势,可使对镶件(即滤网埋于筋条内的部分)与滤网插口之间间隙的要求被大大放宽,即存在相同尺寸间隙时不会出现溢胶问题,对滤网结构的网丝熔断要求也大大降低,从而实现在不增加模具成本、不增加锁模力、不降低注射速度、不降低材料温度、不采用低压注塑工艺的情况下,完美地解决过滤网溢胶、网丝易熔断、网丝耐破力差、排气差、熔接线强度不足等问题,极大地提升产品的性价比。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的注塑模具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技术方案中,所述滞留空间与所述导流空间毗邻,使成型的所述滞留部表面与所述支撑部表面形成台阶过渡。
在本方案中,滞留空间与导流空间毗邻,由于滞留空间与导流空间在截面高度尺寸上存在差异,这样使得滞留空间与导流空间在相互对接处具有因尺寸差异产生的凸台,利用该凸台可在一定程度上阻止胶液向外溢出,且由于两个空间直接过渡,两者的高度差异使得滞留空间处的滞留效应愈发显著,这在不降低材料温度的前提下,可极大地提升滞留部的冷却效率,从而改善溢胶现象。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技术方案中,所述滞留空间与所述导流空间通过过渡空间连通,所述过渡空间的截面高度沿所述导流空间向所述滞留空间的方向呈减小的变化趋势。
在本方案中,在滞留空间与导流空间之间设置过渡空间进行过渡,具体地,过渡空间的截面高度从其上用于与导流空间衔接的一端向其上用于与滞留空间衔接的一端呈减小的变化趋势,以使滞留空间与导流空间的截面高度尺寸形成平缓变化,相应地,通过此模具成型的筋条中,可以在滞留空间内成型的滞留部与导流空间内成型的支撑部之间形成平缓的壁厚尺寸过渡,这样可以强化滞留部与支撑部衔接部位的强度,提升产品质量,且更容易保证筋条的注塑成型质量,如避免了缩水、内应力大等问题,同时,该结构更方便于产品脱模,提升产品的加工性。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过渡空间的截面高度沿所述导流空间向所述滞留空间的方向呈连续减小的变化趋势,或以预设梯度逐级减小。
在本方案中,设置过渡空间的截面高度沿导流空间向滞留空间的方向呈连续减小的变化趋势,即过渡空间的截面高度从其上用于与导流空间衔接的一端向其上用于与滞留空间衔接的一端连续减小,这样使得通过本设计中的注塑模具所形成的筋条中,滞留部表面与支撑部表面形成斜面或弧面过渡,提升产品外观连续性和美观性,并避免在产品表面出现死角,防止藏污纳垢,更方便产品清洁;设置过渡空间的截面高度沿导流空间向滞留空间的方向以预设梯度逐级减小,例如以0.01mm~0.5mm的梯度逐级减小,具体如,以0.01mm、0.05mm、0.1mm、0.2mm等梯度值逐级减小,这相应地使得通过本设计中的注塑模具所成型的筋条中,筋条过渡部的壁厚从其上用于与支撑部连接的一端向其上用于滞留部连接的一端以预设梯度逐级减小,这样可以弱化滞留部与支撑部之间尺寸变化的带来的视觉效果,使滞留部表面与支撑部表面大致形成斜面或弧面过渡,提升产品外观连续性和美观性,并避免在产品表面出现死角,防止藏污纳垢,更方便产品清洁,当然,所述的预设梯度值并不局限于前述所列举的数值,可以理解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具体依据筋条尺寸、模具设计要求等内容对预设梯度值在合理范围内进行设计和调整,此处就不再一一列举了,但在不脱离本设计构思的前提下,均属于本方案的保护范围。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滞留空间截面的等效圆面积小于所述导流空间截面的等效圆面积;和/或所述导流空间的截面高度与所述滞留空间的截面高度之差为0.1mm~0.7mm。
在本方案中,设置滞留空间截面的等效圆面积小于导流空间截面的等效圆面积,可以理解的是,在相同材料温度、模具温度和注射压力下,过胶通道等效圆面积越大(优选地,本设计中等效圆半径R满足R≤5mm),则过道阻力越小、流动长度越长,相反地,过胶通道等效圆面积越小,则过道阻力越大、流动长度越短,这样,在同一过胶通道中既有等效圆面积大的部分又有等效圆面积小的部分情况下,过胶通道大的部分塑料流动速度明显比过胶通道小的部分大,从而使得等效圆面积小的位置处产生滞留效应,这样,在等效圆面积小的位置处,胶液减速,材料剪切升温相应减少,导致胶液向模具散失的热量大于材料剪切产生的热量,使得该等效圆面积小的位置处的胶液急速冻结以防止溢出,实现在不增加模具成本、不增加锁模力、不降低注射速度、不降低材料温度、不采用低压注塑工艺的情况下,完美地解决过滤网溢胶、网丝易熔断、网丝耐破力差、排气差、熔接线强度不足等问题,极大地提升产品的性价比;在本方案中,设计导流空间的截面高度与滞留空间的截面高度之差大于等于0.1mm,这样设计同样使得注塑模具内的滞留空间处能够产生明显的滞留效应,以使得注塑模具内的滞留空间处的胶液可急速冻结以防止溢出,实现在不增加模具成本、不增加锁模力、不降低注射速度、不降低材料温度、不采用低压注塑工艺的情况下,完美地解决过滤网溢胶、网丝易熔断、网丝耐破力差、排气差、熔接线强度不足等问题,极大地提升产品的性价比,同时,通过将导流空间与滞留空间的截面高度之差控制在小于等于0.7mm的范围内,可以避免所成型的支撑部与滞留部由于厚薄差异过大引起强度不足或注塑缩水等缺陷,进一步保证产品质量,更优选地,导流空间与滞留空间的截面高度之差为0.3mm~0.5mm,当然,所述的支撑部与滞留部的壁厚之差并不局限于前述所列举的数值,可以理解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具体依据筋条尺寸、模具设计要求等内容对支撑部与滞留部的壁厚差值在合理范围内进行设计和调整,此处就不再一一列举了,但在不脱离本设计构思的前提下,均属于本方案的保护范围。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滞留空间高度方向的中部位置与所述滤网插口贯通。
值得说明的是,滞留空间高度方向的中部位置并非特指滞留空间正中心位置,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实际操作过程中的设计误差或操作误差,存在滤网插口与滞留空间贯通的位置相对于滞留空间中心存在些许偏位量也是可以的。
在本方案中,设置滞留空间高度方向的中部位置与所述滤网插口贯通,即使滤网从滞留空间的中间部位穿出,这样可以使得注塑过程中滤网上下表面与模具中用于成型滞留部的内腔之间保持均匀间隙,防止一侧间隙过大而容易溢胶的问题,同时防止另一侧间隙过窄而连接不牢固的问题。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过胶通道包括一条或多条第一过胶通道及一条或多条第二过胶通道,所述第一过胶通道与所述第二过胶通道交错布置并相互贯通。
在本方案中,设置过胶通道包括一条或多条第一过胶通道及一条或多条第二过胶通道,利用第一过胶通道与第二过胶通道交错可以使所成型的多条筋条框于滤网四周,其中,本设计中过胶通道包括滞留空间及导流空间,且滤网从滞留空间中穿出,由于滞留空间的截面高度小于导流空间的截面高度,这样可以使得注塑过程中滤网周边均不会出现溢胶现象,提升注塑质量,同时,可以实现避免网丝熔断、网丝耐破力差、排气差、熔接线强度不足等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过滤网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所示A-A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所示B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中所示C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4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框架,11筋条,111支撑部,112滞留部,113台阶过渡,114第一筋条,115第二筋条,20滤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4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过滤网。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过滤网,包括:滤网20和框架10,框架10包括构造出其骨架的筋条11,该筋条11甚至整个框架10为注塑成型结构,筋条11包括支撑部111及支撑部111上的滞留部112,滤网20通过注塑工艺与筋条11一体结合,滤网20露在筋条 11外的部分与滞留部112接壤,其中,滞留部112的壁厚小于支撑部111 的壁厚,即如图3所示,滞留部112的壁厚H2与支撑部111的壁厚H1满足:H2<H1。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过滤网,其框架10的筋条11包括支撑部 111及滞留部112,滞留部112的壁厚小于支撑部111的壁厚,这相应使得在注塑模具中用于注塑成型筋条11的过胶通道截面的不同区域处形成宽窄差异,具体如,用于成型本设计的框架10的模具中,过流通道至少包括用于成型支撑部111的导流空间及用于成型滞留部112的滞留空间,且相应地,导流空间的截面高度大于滞留空间的截面高度,即在过流通道高度方向上滞留空间窄于导流空间,这样,注塑成型框架10时,塑料填充过胶通道过程中会存在导流空间内流阻力小、流动长度长,滞留空间内流阻大、流动长度短的特点,这样,导流空间保证了框架10低压高速填满,而由于滤网20露在筋条11外的部分与滞留部112接壤,利用该滞留空间则保证了框架10与滤网20结合的边缘区低温低速填满,此处,利用滞留空间内低温低速的填充优势,可使溢胶的间隙大大放宽,即存在相同尺寸间隙时不会出现溢胶问题,对滤网20结构的网丝熔断要求也大大降低,从而实现在不增加模具成本、不增加锁模力、不降低注射速度、不降低材料温度、不采用低压注塑工艺的情况下,完美地解决过滤网溢胶、网丝易熔断、网丝耐破力差、排气差、熔接线强度不足等问题,极大地提升产品的性价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4所示,滞留部112与支撑部111毗邻,滞留部112表面与支撑部111表面形成台阶过渡113。
在本方案中,设计滞留部112与支撑部111毗邻,滞留部112表面与支撑部111表面在壁厚方向上形成台阶过渡113,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与本结构对应的是,在注塑模具中对应于滞留部112与支撑部111之间台阶的位置处形成有凸台,其中,利用该凸台可在一定程度上阻止胶液向外溢出,且可使得滞留部112相对于支撑部111在衔接处急剧减薄,这在不降低材料温度的前提下,可极大地提升滞留部112的冷却效率,从而改善溢胶现象。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滞留部112与支撑部111之间衔接有过渡部(图中未示出),过渡部的壁厚沿支撑部111向滞留部112的方向呈减小的变化趋势。
在本方案中,在滞留部112与支撑部111之间设置过渡部进行过渡,具体地,过渡部的壁厚从其上用于与支撑部111连接的一端向其上用于与滞留部112连接的一端呈减小的变化趋势,以使过渡部在壁厚较大的支撑部111与壁厚较小的滞留部112之间形成良好地尺寸过渡,这样可以强化滞留部112与支撑部111衔接部位的强度,提升产品质量,且更容易保证筋条11的注塑成型质量,如避免了缩水、内应力大等问题,同时,该结构更方便于产品脱模,提升产品的加工性。
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过渡部的壁厚沿支撑部111向滞留部112的方向呈连续减小的变化趋势,或以预设梯度逐级减小。
在本方案中,设置过渡部的壁厚沿支撑部111向滞留部112的方向呈连续减小的变化趋势,即使过渡部的壁厚从其上用于与支撑部111连接的一端向其上用于与滞留部112连接的一端连续减小,这样使得滞留部112 表面与支撑部111表面形成斜面或弧面过渡,提升产品外观连续性和美观性,并避免在产品表面出现死角,防止藏污纳垢,更方便产品清洁;设置过渡部的壁厚沿支撑部111向滞留部112的方向以预设梯度逐级减小,即使过渡部的壁厚从其上用于与支撑部111连接的一端向其上用于滞留部 112连接的一端以预设梯度逐级减小,例如以0.01mm~0.5mm的梯度逐级减小,具体如,以0.01mm、0.05mm、0.1mm、0.2mm等梯度值逐级减小,这样可以弱化滞留部112与支撑部111之间尺寸变化的带来的视觉效果,使滞留部112表面与支撑部111表面大致形成斜面或弧面过渡,提升产品外观连续性和美观性,并避免在产品表面出现死角,防止藏污纳垢,更方便产品清洁,当然,所述的预设梯度值并不局限于前述所列举的数值,可以理解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具体依据筋条11尺寸、模具设计要求等内容对预设梯度值在合理范围内进行设计和调整,此处就不再一一列举了,但在不脱离本设计构思的前提下,均属于本方案的保护范围。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滞留部112的截面积小于支撑部111的截面积;和/或支撑部111与滞留部112的壁厚之差为0.1mm~0.7mm,即如图 3所示,H1-H2=0.1mm~0.7mm。
在本方案中,设置滞留部112的截面积小于支撑部111的截面积,这相应使得在注塑模具中用于注塑成型筋条11的过胶通道截面的不同区域处形成等效圆面积差异,可以理解的是,在相同材料温度、模具温度和注射压力下,过胶通道等效圆面积越大(优选地,本设计中等效圆半径R满足R≤5mm),则过道阻力越小、流动长度越长,相反地,过胶通道等效圆面积越小,则过道阻力越大、流动长度越短,这样,在同一过胶通道中既有等效圆面积大的部分又有等效圆面积小的部分情况下,过胶通道大的部分塑料流动速度明显比过胶通道小的部分大,从而使得等效圆面积小的位置处产生滞留效应,这样,在等效圆面积小的位置处,胶液减速,材料剪切升温相应减少,导致胶液向注塑模具散失的热量大于材料剪切产生的热量,使得该等效圆面积小的位置处的胶液急速冻结以防止溢出,实现在不增加模具成本、不增加锁模力、不降低注射速度、不降低材料温度、不采用低压注塑工艺的情况下,完美地解决过滤网溢胶、网丝易熔断、网丝耐破力差、排气差、熔接线强度不足等问题,极大地提升产品的性价比;设计支撑部111与滞留部112的壁厚之差大于等于0.1mm,这样设计同样可使得模具内在注塑成型该壁厚较薄的滞留部112位置处时产生明显的滞留效应,以使得模具内注塑成型该滞留部112位置处的胶液可急速冻结以防止溢出,实现在不增加模具成本、不增加锁模力、不降低注射速度、不降低材料温度、不采用低压注塑工艺的情况下,完美地解决过滤网溢胶、网丝易熔断、网丝耐破力差、排气差、熔接线强度不足等问题,极大地提升产品的性价比,同时,通过将支撑部111与滞留部112的壁厚之差控制在小于等于0.7mm的范围内,可以避免支撑部111与滞留部112厚薄差异过大引起强度不足或注塑缩水等缺陷,进一步保证产品质量,更优选地,支撑部 111与滞留部112的壁厚之差为0.3mm~0.5mm,当然,所述的支撑部111 与滞留部112的壁厚之差并不局限于前述所列举的数值,可以理解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具体依据筋条11尺寸、模具设计要求等内容对支撑部 111与滞留部112的壁厚差值在合理范围内进行设计和调整,此处就不再一一列举了,但在不脱离本设计构思的前提下,均属于本方案的保护范围。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滤网20露在筋条11外的部分与滞留部112壁厚方向的中部位置接壤。
值得说明的是,滞留部112壁厚方向的中部位置并非特指滞留部112 正中心,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实际操作过程中的设计误差或操作误差,存在滤网20露在筋条11外的部分与滞留部112接壤的位置相对于滞留部112 中心存在些许偏位量也是可以的。
在本方案中,设置滤网20露在筋条11外的部分与滞留部112壁厚方向的中部位置接壤,即使滤网20从滞留部112的中间部位穿出,这样可以使得注塑过程中滤网20上下表面与模具中用于成型滞留部112的内腔之间保持均匀间隙,防止一侧间隙过大而容易溢胶的问题,同时防止另一侧间隙过窄而连接不牢固的问题。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筋条11包括一条或多条第一筋条114 及一条或多条第二筋条115,第一筋条114与第二筋条115交错布置。
在本方案中,设置筋条11包括一条或多条第一筋条114即一条或多条第二筋条115,利用第一筋条114与第二筋条115交错可以形成多条筋条11框于滤网20四周的结构,其中,本设计中的筋条11包括支撑部111及支撑部 111上的滞留部112,且滤网20露在筋条11外的部分与滞留部112接壤,由于滞留部112薄于支撑部111,这样可以使得注塑过程中滤网20周边均不会出现溢胶现象,提升产品的整体的注塑质量,同时,可以实现避免网丝熔断、网丝耐破力差、排气差、熔接线强度不足等问题,提升滤网20周边与框架10 的连接强度,提升产品可靠性。
更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第一筋条114为横向布置的横筋,第二筋条 115为纵向布置的纵筋,横筋与纵筋形成纵横交错布置,相邻两条横筋与相邻两条纵筋之间围设出网面区域,滤网20的外沿部分通过注塑工艺一体埋设于横筋和纵筋内,滤网20中部位于横筋和纵筋外,并位于网面区域中,用于过滤防尘。其中,如图3所示,位于框架10边缘部位的筋条11,由于其仅一端与滤网20连接,如图3所示,因此,可设计该筋条11的支撑部111的一端设有滞留部112;位于框架10中心区域的筋条11,由于其两端分别与滤网20 连接,如图4所示,因此,可设计该筋条11的支撑部111的两端分别设有滞留部112。
值得说明的是,如图3和图4所示,支撑部111和滞留部112的剖面均大致呈矩形,这仅为本设计的一个优选技术方案,在实践中,支撑部111和滞留部112的形状绝不局限于此,实际上,支撑部111的截面形状可以设计为规则或不规则的任意形状,滞留部112的截面形状可以设计为规则或不规则的任意形状。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可选地,框架10为PP制件、ABS制件或HIPS制件;和/或所述滤网20为PP制件、PET制件或PA制件。
在本方案中,设置框架10为PP制件、ABS制件或HIPS制件,滤网 20为PP制件、PET制件或PA制件,其中,由于本方案中筋条11的结构设计,使得注塑过程中模具内成型滞留部112的位置处以胶液低温低速的形式填充,这在放宽溢胶间隙要求的同时,也相应降低了对锁模力的要求,并降低对网丝熔断的要求,可以实现PP制件、ABS制件或HIPS制件类框架10与PP制件、PET制件或PA制件类滤网20任意组合,且即便框架10 与滤网20材料均为PP,或框架10材料为ABS、滤网20材料为PP时,也不会出现网丝熔断问题,拓宽了产品的使用范围,更利于产品推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过滤网由框架10和滤网20网片组成,并通过注塑成型技术相互融合成一体,其中,框架10的骨架部分由沿横向的第一筋条114和沿纵向的第二筋条115构成,如图2所示,以过滤网的一个剖面进行说明,筋条11截面主要有两种形式,其一为:如图3所示,支撑部111一端设有滞留部112,滞留部112 的壁厚小于支撑部111;其二为:如图4所示,支撑部111两端分别设有滞留部112,滞留部112的壁厚小于支撑部111的壁厚,滞留部112与支撑部111可毗邻设置,也允许存在过渡部进行过渡衔接。
其中,支撑部111的截面形状可以是多样化的,注塑模具的过胶通道中用于成型支撑部111的部位为导流空间,导流空间是胶料流动的主过道;滞留部112的截面形状可以是多样化的,注塑模具的过胶通道中用于成型滞留部112的部位为滞留空间,且过胶通道中凡通过塑料滞留效应来实现防溢胶功能的均属于滞留空间。
本方案是利用塑料填充过程的过胶通道等效圆面积差异引起的滞留效应,具体对框架10筋条11的截面形状进行设计改进,增加小过胶通道结构(即增加滞留部112),实现过滤网防溢胶效果。具体地,在相同材料温度、模具温度和注射压力下,过胶通道等效圆面积越大(等效圆半径 R<=5mm),过道阻力越小、流动长度越长,相反地,过胶通道等效圆面积越小,过道阻力越大、流动长度越短。在相同过胶通道中既有等效圆面积大的部分又有等效圆面积小的部分情况下,过胶通道大的部分塑料流动速度明显比过胶通道小的部分大,此塑料流动现象称为滞留效应。同种塑料在相同料温及模温下,塑料流动速度越慢,材料剪切升温越少,当塑料向模具散失的热量大于材料剪切产生的热量时,材料流前温度不断下降直到冻结。此处正是利用塑料的滞留效应,将框架10筋条11截面设计成支撑部111和滞留部112的组合形状,相应地,用于成型筋条11的注塑模具相应包括导流空间与滞留空间的组合形状,导流空间保证了框架10低压高速填满,滞留空间保证了框架10与滤网20网片结合的边缘区低温低速填满,此处,利用滞留空间低温低速的填充优势,使得溢胶的间隙大大放宽,对网丝熔断要求也大大降低,从而在不增加模具成本、不增加锁模力、不降低注射速度、不降低材料温度、不采用低压注塑工艺的情况下就可以解决过滤网溢胶、网丝熔断、网丝耐破力差、排气差、熔接线强度不足问题。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空气调节设备(图中未示出),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过滤网。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空气调节设备,通过设置有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过滤网,从而具有以上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例如,空气调节设备包括气流通道,过滤网可设于气流通道的任意位置处以进行防尘过滤,更具体地,气流通道可具体包括进风口、出风口、格栅、设备内部风道等结构,这些结构的至少一个处设有该过滤网。
可选地,所述空气调节设备为空调器、电风扇、暖风机、空气净化器、除湿机等。
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注塑模具,包括模具本体,值得说明的是,本设计中的模具本体具有用于成型框架10的筋条11的过胶通道及用于容纳滤网20的镶件空间,过胶通道包括用于成型筋条11的支撑部111的导流空间及用于成型筋条11的滞留部112的滞留空间,导流空间与滞留空间连通,滞留空间通过滤网插口与镶件空间连通,其中,滞留空间的截面高度小于导流空间的截面高度,使成型的滞留部112的壁厚小于支撑部111的壁厚。
而模具本体的其他结构特征可为本领域一般模具的结构特征,且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注塑模具,其过胶通道包括用于成型筋条 11的支撑部111的导流空间及用于成型筋条11的滞留部112的滞留空间,滞留空间的截面高度小于导流空间的截面高度,这样,在注塑成型框架10 时,塑料填充过胶通道过程中会存在导流空间内流阻力小、流动长度长,滞留空间内流阻大、流动长度短的特点,利用该导流空间则保证了框架10低压高速填满,利用该滞留空间则保证了框架10与滤网20结合的边缘区低温低速填满,而由于滞留空间通过滤网插口与模具的镶件空间连通,此处,利用滞留空间内低温低速的填充优势,可使对镶件(即滤网20埋于筋条11内的部分) 与滤网20插口之间间隙的要求被大大放宽,即存在相同尺寸间隙时不会出现溢胶问题,对滤网20结构的网丝熔断要求也大大降低,从而实现在不增加模具成本、不增加锁模力、不降低注射速度、不降低材料温度、不采用低压注塑工艺的情况下,完美地解决过滤网溢胶、网丝易熔断、网丝耐破力差、排气差、熔接线强度不足等问题,极大地提升产品的性价比。
也即,采用本设计的注塑模具结构,一般模具甚至软模即可获得长期稳定的防溢胶模具品质,无疑降低了模具制造成本,且该注塑模具获得相同溢胶品质状态的过滤网所需锁模力更低,低锁模力解决了网丝压断,提高了网丝耐破力,排气更好,框架10熔接线强度提高,相对来说,在相同锁模力状态下,获得相同溢胶品质状态的过滤网,可使用更快的射胶速度,缩短冷却时间,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可解决框架10与滤网20网片材料均为PP或框架10材料为ABS滤网20网片材料为PP时网丝熔断问题。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滞留空间与所述导流空间毗邻,使成型的滞留部112表面与支撑部111表面形成台阶过渡113,具体地,模具本体的过胶通道形状与其所成型的筋条11形状适配,在本设计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模具本体的过胶通道形状可参见附图1至4的所示的过滤网结构进行理解。
在本方案中,滞留空间与导流空间毗邻,由于滞留空间与导流空间在截面高度尺寸上存在差异,这样使得滞留空间与导流空间在相互对接处具有因尺寸差异产生的凸台,利用该凸台可在一定程度上阻止胶液向外溢出,且由于两个空间直接过渡,两者的高度差异使得滞留空间处的滞留效应愈发显著,这在不降低材料温度的前提下,可极大地提升滞留部112的冷却效率,从而改善溢胶现象。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滞留空间与导流空间通过过渡空间连通,过渡空间的截面高度沿导流空间向滞留空间的方向呈减小的变化趋势。
在本方案中,在滞留空间与导流空间之间设置过渡空间进行过渡,具体地,过渡空间的截面高度从其上用于与导流空间衔接的一端向其上用于与滞留空间衔接的一端呈减小的变化趋势,以使滞留空间与导流空间的截面高度尺寸形成平缓变化,相应地,通过此模具成型的筋条11中,可以在滞留空间内成型的滞留部112与导流空间内成型的支撑部111之间形成平缓的壁厚尺寸过渡,这样可以强化滞留部112与支撑部111衔接部位的强度,提升产品质量,且更容易保证筋条11的注塑成型质量,如避免了缩水、内应力大等问题,同时,该结构更方便于产品脱模,提升产品的加工性。
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过渡空间的截面高度沿导流空间向滞留空间的方向呈连续减小的变化趋势,或以预设梯度逐级减小。
在本方案中,设置过渡空间的截面高度沿导流空间向滞留空间的方向呈连续减小的变化趋势,即过渡空间的截面高度从其上用于与导流空间衔接的一端向其上用于与滞留空间衔接的一端连续减小,这样使得通过本设计中的注塑模具所形成的筋条11中,滞留部112表面与支撑部111表面形成斜面或弧面过渡,提升产品外观连续性和美观性,并避免在产品表面出现死角,防止藏污纳垢,更方便产品清洁;设置过渡空间的截面高度沿导流空间向滞留空间的方向以预设梯度逐级减小,例如以0.01mm~0.5mm的梯度逐级减小,具体如,以0.01mm、0.05mm、0.1mm、0.2mm等梯度值逐级减小,这相应地使得通过本设计中的注塑模具所成型的筋条11中,筋条 11过渡部的壁厚从其上用于与支撑部111连接的一端向其上用于滞留部 112连接的一端以预设梯度逐级减小,这样可以弱化滞留部112与支撑部 111之间尺寸变化的带来的视觉效果,使滞留部112表面与支撑部111表面大致形成斜面或弧面过渡,提升产品外观连续性和美观性,并避免在产品表面出现死角,防止藏污纳垢,更方便产品清洁,当然,所述的预设梯度值并不局限于前述所列举的数值,可以理解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具体依据筋条11尺寸、模具设计要求等内容对预设梯度值在合理范围内进行设计和调整,此处就不再一一列举了,但在不脱离本设计构思的前提下,均属于本方案的保护范围。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滞留空间截面的等效圆面积小于导流空间截面的等效圆面积;和/或导流空间的截面高度与滞留空间的截面高度之差为0.1mm~0.7mm。
在本方案中,设置滞留空间截面的等效圆面积小于导流空间截面的等效圆面积,可以理解的是,在相同材料温度、模具温度和注射压力下,过胶通道等效圆面积越大(优选地,本设计中等效圆半径R满足R≤5mm),则过道阻力越小、流动长度越长,相反地,过胶通道等效圆面积越小,则过道阻力越大、流动长度越短,这样,在同一过胶通道中既有等效圆面积大的部分又有等效圆面积小的部分情况下,过胶通道大的部分塑料流动速度明显比过胶通道小的部分大,从而使得等效圆面积小的位置处产生滞留效应,这样,在等效圆面积小的位置处,胶液减速,材料剪切升温相应减少,导致胶液向模具散失的热量大于材料剪切产生的热量,使得该等效圆面积小的位置处的胶液急速冻结以防止溢出,实现在不增加模具成本、不增加锁模力、不降低注射速度、不降低材料温度、不采用低压注塑工艺的情况下,完美地解决过滤网溢胶、网丝易熔断、网丝耐破力差、排气差、熔接线强度不足等问题,极大地提升产品的性价比;在本方案中,设计导流空间的截面高度与滞留空间的截面高度之差大于等于0.1mm,这样设计同样使得注塑模具内的滞留空间处能够产生明显的滞留效应,以使得注塑模具内的滞留空间处的胶液可急速冻结以防止溢出,实现在不增加模具成本、不增加锁模力、不降低注射速度、不降低材料温度、不采用低压注塑工艺的情况下,完美地解决过滤网溢胶、网丝易熔断、网丝耐破力差、排气差、熔接线强度不足等问题,极大地提升产品的性价比,同时,通过将导流空间与滞留空间的截面高度之差控制在小于等于0.7mm的范围内,可以避免所成型的支撑部111与滞留部112由于厚薄差异过大引起强度不足或注塑缩水等缺陷,进一步保证产品质量,更优选地,导流空间与滞留空间的截面高度之差为0.3mm~0.5mm,当然,所述的支撑部111 与滞留部112的壁厚之差并不局限于前述所列举的数值,可以理解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具体依据筋条11尺寸、模具设计要求等内容对支撑部 111与滞留部112的壁厚差值在合理范围内进行设计和调整,此处就不再一一列举了,但在不脱离本设计构思的前提下,均属于本方案的保护范围。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滞留空间高度方向的中部位置与滤网20 插口贯通。
值得说明的是,滞留空间高度方向的中部位置并非特指滞留空间正中心位置,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实际操作过程中的设计误差或操作误差,存在滤网20插口与滞留空间贯通的位置相对于滞留空间中心存在些许偏位量也是可以的。
在本方案中,设置滞留空间高度方向的中部位置与所述滤网20插口贯通,即使滤网20从滞留空间的中间部位穿出,这样可以使得注塑过程中滤网20上下表面与模具中用于成型滞留部112的内腔之间保持均匀间隙,防止一侧间隙过大而容易溢胶的问题,同时防止另一侧间隙过窄而连接不牢固的问题。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过胶通道包括一条或多条第一过胶通道及一条或多条第二过胶通道,第一过胶通道与第二过胶通道交错布置并相互贯通。
在本方案中,设置过胶通道包括一条或多条第一过胶通道及一条或多条第二过胶通道,利用第一过胶通道与第二过胶通道交错可以使所成型的多条筋条11框于滤网20四周,其中,本设计中过胶通道包括滞留空间及导流空间,且滤网20从滞留空间中穿出,由于滞留空间的截面高度小于导流空间的截面高度,这样可以使得注塑过程中滤网20周边均不会出现溢胶现象,提升注塑质量,同时,可以实现避免网丝熔断、网丝耐破力差、排气差、熔接线强度不足等问题。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过滤网、空气调节设备及注塑模具,利用塑料填充过程的过胶通道等效圆面积差异引起的滞留效应,具体对框架筋条的截面形状进行设计改进,增加小过胶通道结构(即增加滞留部),实现过滤网防溢胶效果,从而在不增加模具成本、不增加锁模力、不降低注射速度、不降低材料温度、不采用低压注塑工艺的情况下就可以解决过滤网溢胶、网丝熔断、网丝耐破力差、排气差、熔接线强度不足问题。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7)

1.一种过滤网,其特征在于,包括:
滤网;
框架,其筋条为注塑成型结构,所述筋条包括支撑部及所述支撑部上的滞留部,所述滤网通过注塑工艺与所述筋条一体结合,所述滤网露在所述筋条外的部分与所述滞留部接壤,其中,所述滞留部的壁厚小于所述支撑部的壁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滤网,其特征在于,
所述滞留部与所述支撑部毗邻,所述滞留部表面与所述支撑部表面形成台阶过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滤网,其特征在于,
所述滞留部与所述支撑部之间衔接有过渡部,所述过渡部的壁厚沿所述支撑部向所述滞留部的方向呈减小的变化趋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过滤网,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渡部的壁厚沿所述支撑部向所述滞留部的方向呈连续减小的变化趋势,或以预设梯度逐级减小。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过滤网,其特征在于,
所述滞留部的截面积小于所述支撑部的截面积;和/或
所述支撑部与所述滞留部的壁厚之差为0.1mm~0.7mm。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过滤网,其特征在于,
所述滤网露在所述筋条外的部分与所述滞留部壁厚方向的中部位置接壤。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过滤网,其特征在于,
所述筋条包括一条或多条第一筋条及一条或多条第二筋条,所述第一筋条与所述第二筋条交错布置。
8.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过滤网,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架为PP制件、ABS制件或HIPS制件;和/或所述滤网为PP制件、PET制件或PA制件。
9.一种空气调节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过滤网。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气调节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调节设备为空调器、电风扇、暖风机、空气净化器或除湿机。
11.一种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塑模具用于生产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过滤网,且所述注塑模具包括:
模具本体,具有用于成型所述框架的所述筋条的过胶通道及用于容纳所述滤网的镶件空间,所述过胶通道包括用于成型所述筋条的所述支撑部的导流空间及用于成型所述筋条的所述滞留部的滞留空间,所述导流空间与所述滞留空间连通,所述滞留空间通过滤网插口与所述镶件空间连通,其中,所述滞留空间的截面高度小于所述导流空间的截面高度,使成型的所述滞留部的壁厚小于所述支撑部的壁厚。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滞留空间与所述导流空间毗邻,使成型的所述滞留部表面与所述支撑部表面形成台阶过渡。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滞留空间与所述导流空间通过过渡空间连通,所述过渡空间的截面高度沿所述导流空间向所述滞留空间的方向呈减小的变化趋势。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渡空间的截面高度沿所述导流空间向所述滞留空间的方向呈连续减小的变化趋势,或以预设梯度逐级减小。
15.根据权利要求1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滞留空间截面的等效圆面积小于所述导流空间截面的等效圆面积;和/或
所述导流空间的截面高度与所述滞留空间的截面高度之差为0.1mm~0.7mm。
16.根据权利要求1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滞留空间高度方向的中部位置与所述滤网插口贯通。
17.根据权利要求1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胶通道包括一条或多条第一过胶通道及一条或多条第二过胶通道,所述第一过胶通道与所述第二过胶通道交错布置并相互贯通。
CN201721614953.2U 2017-11-28 2017-11-28 过滤网、空气调节设备及注塑模具 Active CN20760548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614953.2U CN207605489U (zh) 2017-11-28 2017-11-28 过滤网、空气调节设备及注塑模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614953.2U CN207605489U (zh) 2017-11-28 2017-11-28 过滤网、空气调节设备及注塑模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605489U true CN207605489U (zh) 2018-07-13

Family

ID=627960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614953.2U Active CN207605489U (zh) 2017-11-28 2017-11-28 过滤网、空气调节设备及注塑模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605489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44061A (zh) * 2019-09-30 2020-02-04 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堆芯滤网复合制造方法及系统
CN111619069A (zh) * 2020-04-17 2020-09-04 广东维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滤网组件生产方法和注塑装置
CN112932311A (zh) * 2021-04-08 2021-06-11 吉博力国际股份公司 无缝焊接马桶座圈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44061A (zh) * 2019-09-30 2020-02-04 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堆芯滤网复合制造方法及系统
CN111619069A (zh) * 2020-04-17 2020-09-04 广东维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滤网组件生产方法和注塑装置
CN112932311A (zh) * 2021-04-08 2021-06-11 吉博力国际股份公司 无缝焊接马桶座圈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605489U (zh) 过滤网、空气调节设备及注塑模具
CN103906613A (zh) 马桶座圈及其生产方法
CN106938523A (zh) 一种循环水冷却的注塑机模具
CN210651696U (zh) 一种加热性能好的改进型注塑模具热流道架
CN107883794A (zh) 应用于注塑机的废气余热换热系统
CN206748870U (zh) 一种木塑颗粒经熔融成型模具
CN208197452U (zh) 一种薄壁塑胶过滤器注塑进胶结构
CN205148773U (zh) 热流道热嘴嘴头及热流道热嘴
CN205148766U (zh) 一种高分子材料连接件的加工制作系统
CN210435342U (zh) 一种用于制备铅砖的新型装置
CN210082403U (zh) 用于塑料拉丝机的拉伸热水箱装置
CN208615232U (zh) 高光格栅浇注装置
CN209869221U (zh) 一种分离式热固材料零件模压模具
CN203427217U (zh) 中空壁塑钢缠绕管道的板带及制造该板带的模具
CN206999524U (zh) 避免注塑产品产生熔合痕的模具
CN2463764Y (zh) 具有拼接式装饰条的玻璃搁盘
CN203391230U (zh) 一种用于pcb板的led封装模具
KR101181165B1 (ko) 엘이디 리드프레임 사출성형장치
CN202071659U (zh) 汽车空调中出风口总成
CN205467042U (zh) 一种注塑用喷嘴
CN207327478U (zh) 一种汽车传输支架注塑模具
CN207240775U (zh) 一种注塑机料筒的温度控制结构
CN212481473U (zh) 一种过滤网组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CN206748980U (zh) 一种循环水冷却的注塑机模具
CN206919369U (zh) 基座支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